【备战2022】高考语文专题练:文学文化常识-文化常识(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2】高考语文专题练:文学文化常识-文化常识(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8 21:5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备战2022】高考语文专题练:文学文化常识-文化常识
一、单选题(共24小题)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一项是( )
A.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声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B.人们常用“数九寒天”来指冬天天气最冷的时候。“数九”是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结束。
C.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所以常用钟鸣鼎食之家指代大家世族。
D.古时官场的座位,尊卑有序。以右为尊,因此。室内坐西面东的座位是最尊贵的。
2.下列古诗词中记载的中华传统节日,按照农历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北宋苏轼《水调歌头》)
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代韩翃《寒食》)
③“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③④②①
D.③②①④
3.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4.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下列关于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法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
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
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
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
5.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 ②荡秋千 ③抖空竹 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 ②荡秋千 ③下围棋 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 ②放风筝 ③抖空竹 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 ②放风筝 ③下围棋 ④荡秋千
6.下面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乞求婚姻幸福。
B.“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代指有学问的人;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官。
C.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臣闻吏议逐客 逐客:驱逐在秦做官任事的非秦国籍人。
B.惠王用张仪之计 张仪之计:指张仪为秦制定的连横之计。
C.遂散六国之从 从:即六国服从秦国的政策。
D.昔穆公求士 穆公:即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
8.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兵七十二人。千乘之国,指的是中等国家。
B.庖丁,“庖”指厨师,“丁”是厨师的名。春秋战国,人们称呼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在他名字前加上表示职业的词。
C.庠序之教: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到了汉代,最高一级的学校叫“太学”,后来叫“国子学”或“国子监”。
D.童子,是指未成年的男子;冠者,是指成年男子,古时候男子在三十岁的时候要行加冠礼,表示其已经成年。
9.下列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耀,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红烛》。雪莱,英国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B.“采采芣莒,薄言采之”出自《诗经 周南》,内容上属于《风》《雅》《颂》中的《风》。所谓“风土之音曰风”,这是《诗经》中最有艺术成就和价值的一部分。
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此句中的阴阳是指方向,如《愚公移山》中“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
D.郁达夫,原名郁文,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于 1945 年被日本宪兵杀害,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其为烈士。
10.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1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是古代官名,商周时为史官,自秦开始,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太师”自西周始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后来大多是重臣的加衔,既示恩宠,又予实权。
C.“文忠”是古代官方封给大臣的,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欧阳修也获此谥号。
D.“词科”为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12.对下列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B.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和雍州,代指中国。秦国地处兖州。
C.“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两手两足;“五谷不分”中的“五谷”指稻、黍、稷、麦、菽。
D.两都,是指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1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又名《道德经》,相传为李耳所作,共 81 章,分上下篇,上篇言道,下篇言德,此书后被纳入科举考试的经书范围中。
B.稽首一般为跪拜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即举起,通常是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C.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已故的母亲称为“先妣”或“先慈”,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D.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按照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奖的称号,除了天子外,诸侯、大臣也有谥号。
1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中的“说”和《琵琶行》中的“行”都代表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偏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B.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一般自称用名,称人以字。称字时一般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称周瑜为“公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称孙权为“孙仲谋”。
C.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都是我国古代的纪年法,《琵琶行》小序中的“元和十年”属于干支纪年。
D.词兴起于隋唐,鼎盛于宋。词的别称有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余等。词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苏轼是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是婉约派代表词人。
15.下列文化常识阐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B.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
C.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七月既望”是指初秋的七月一日。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16.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春秋时期思想家。《荀子》32 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其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B.“士大夫”古代指受职居官的人;而“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中的“士大夫”,则是对社会上层人物的通称。
C.“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干支可用来纪年,如“壬戌之秋”;还可以用来纪日,如“戊申晦,五鼓”。古人还用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上特定的“建”字,如“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
17.下列各句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号震川,别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代后期著名散文家,著有《震川文集》,其散文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B.“志”即“记”,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如《项脊轩志》就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
C.《项脊轩志》借写项脊轩的兴废,着重写与之有关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表达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D.“五柳先生”“樊川先生”“临川先生”“聊斋先生”指的分别是东晋诗人陶潜、唐代诗人杜牧、北宋文豪欧阳修、清代小说家蒲松龄。
18.下列关于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南亩”指的是农田。因为南坡向阳,利于农作物生长,古人田地多向南开辟,故称南亩。
B.“城郭”泛指城邑,城指外城的墙,郭指内城的墙。
C.“独夫”即残暴天道、失去人心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
D.“函谷”即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较早的雄关要塞之一,是秦国的门户。
19.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衅钟是周朝的一种礼仪。在古代,钟被视为一种神器,新铸成的钟要用牛羊的鲜血涂钟行祭。
B.庠序:古代学校名称。《孟子》记载,商(殷)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
C.豚、彘:古时农家所养的禽畜。“豚”指小猪,“彘”指猪。
D.孝悌:孟子认为,孝顺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
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尊称别人称字,“君实”就是司马光的字。
B.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神宗是他的溢号。
C.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D.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之辞。
2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指的是《离骚》,它们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
B.《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C.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
D.鲁迅,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2.下列选项中关于元杂剧的一些分析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元杂剧是在宋大曲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一般是四折,有时也加一个楔子。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B.云,指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独白、旁白等,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唱,指歌唱;科,指唱白以外的一般动作,如舞蹈动作、武打动作和角色的表情。
C.元杂剧每折戏都由主角一人担任歌唱到底除末(生)、旦外,其他角色只有说无喝,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卜儿指老年妇女;净,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
D.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仙吕”“点绛唇”“混江龙”等均是曲牌名。杂剧的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
2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 3000 多年的历史。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C.古人往往用“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对古代西北少数民族泛称“西戎”,如文中“西取由余于戎”。
D.“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
2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和作品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 ——前 208),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早年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后被秦王嬴政任为客卿。
B.《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这里的“书”是书信的意思,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
C.“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句中,“黔首”指平民、老百姓。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D.五帝三王,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被称为“五帝”,而“三王”则指夏禹、商汤、周武王。
答案
第一部分
1 B
【解析】
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着重考查了内容较为广泛,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B 项,“数九”应从“冬至”开始。
2 D
【解析】
③元宵节,②寒食节,①中秋节,④重阳节。
3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4 D
【解析】
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范仲淹,谥号“文正”;李白,字太白;辛弃疾,号稼轩;王维,官至右丞;《白氏长庆集》,此集为白居易于唐穆宗长庆年间编集。
5 D
6 A
【解析】
“乞求婚姻幸福”错误。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7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从:即六国服从秦国的政策”错误,“六国之从”指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合纵政策。故选 C。
8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古时候男子在三十岁的时候要行加冠礼”理解错误。古时候男子在“二十岁”的时候要行加冠礼,以表示成年。
故选 D。
9 A
【解析】
A.《红烛》是闻一多作品。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10 C
【解析】
“察茂才”“举孝廉”,是自下而上。
11 B
【解析】
“既示恩宠,又予实权”错,此官大多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12 B
【解析】
秦国地处雍州。
13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A 项,《道德经》并未被纳入科举考试的经书范围;B 项,选项中描述的礼仪是顿首而非稽首;C 项,正确;D 项,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按照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并不仅仅是选项中所说的“给予褒奖”;故选 C。
14 B
【解析】
A.这种文体偏于议论,可先叙后议。“行”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B.正确。
C.“元和十年”属于年号纪年。
D.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故选:B。
15 C
16 A
【解析】
A.“荀子……春秋时期”错,应为“战国末期”。
故选:A。
17 D
【解析】
“临川先生”指北宋王安石。
18 B
【解析】
“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19 B
【解析】
商(殷)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错误,二者说反了,“序”是商(殷)代学校名称,“庠”是周代学校的名称。
20 B
【解析】
神宗是他的庙号。
21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错误,应是长篇叙事诗。故选 B。
22 D
【解析】
“仙吕”是宫调名不是曲牌名。
23 A
【解析】
“编年体通史”错,应为“纪传体通史”。
24 B
【解析】
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