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课题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生态因素的概念,并能说出生态因素具体包括哪些因素。 2.通过探究实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3.举例说明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初步体会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如何控制实验变量与设置对照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相应的环境意识,以及尊重生命、热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区分生态因素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探究实验活动中对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体验探究过程,体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引言:夏天,荷花开满了池塘,常州就有以荷文化为主题的公园——荷园,放眼望去,碧绿的荷叶、各色的荷花,异常美丽。今天,我们作为“荷园考察队”中的小小科学考察员,一起来荷园进行科学探索吧。 学生观察并思考。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以身边的景色、事物等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增加学习生物的兴趣,带领他们进入学习的情境。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考察项目一:美丽的池塘里有哪些生物呢 考察项目二:以荷花为例,分析影响它生存的因素有哪些 出示资料:荷苗命薄遭鱼咬食,“荷花池里放生”害花又害鱼。 教师总结:此实例中与荷花有关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2)生物因素:鱼、水草等。 总结几个相关概念: ①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作生态因素。 ②生物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光、水、温度、空气和土壤等。 ③生物生活环境中的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学生:荷花、水草、浮游植物、鱼、虾、微生物等。 学生:鱼、水草、阳光、水分、空气、温度等。 本环节承接导入,以考察项目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并获取知识,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探究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出示资料:干旱环境中的仙人掌和土壤中的蚯蚓。 问:此资料说明了什么 阅读教材P10了解实例。 教师: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和谐统一,才能感受到大自然之美。 学生: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的生存也能影响环境。 本环节由一则资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结合书本例子,让学生有更真实的感受。
探究三、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 教师:有同学在荷花池边发现了鼠妇,有的在石头下,有的在荷叶遮挡的泥土下。 考察项目三: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 请你像一位科学家一样,来进行探究。 活动:你的问题是什么 你的假设是什么 你的计划是什么 你准备如何实施 你的结论是什么 1.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小组讨论设计: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这个实验我们要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2)实验探究需要哪些材料用具 (思考如何使用) (3)实验时,应该在小盒中给鼠妇提供哪两种不同的环境 除了光照不同以外,其他条件是否保持一致 (4)往小盒中放鼠妇时,应放在什么位置 为什么 (5)最后明确该实验如何操作 实验过程应注意哪些问题 (6)交流并完善。 3.实施实验并记录结果 4.实验后讨论 (1)为什么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 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行吗 (2)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 学生思考: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了光以外,还有温度、水分等。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鼠妇生活的呢 请同学们课后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注意:实验时保持教室的安静,实验过程中不要碰撞纸盒,将鼠妇放入纸盒内后一定要过5分钟后再计数。观察时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实验后请将鼠妇放回大自然! 本环节由学生发现鼠妇的实例,分析鼠妇分布的环境,之后进行探究实验。首先介绍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让学生首先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之后通过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亲身经历,先思考、设计、分析讨论问题,完善后再操作,自己感悟体会,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得知识。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设置技巧的重要性以及设置重复实验的必要性。
三、课堂小结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使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
四、当堂演练 1.俗语说“鱼儿离不开水”。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D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宋代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诗句,它主要描述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鸭生活的影响 ( C ) A.阳光 B.江水 C.温度 D.空气 3.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藻类植物资源,海湾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藻类植物的这种分布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 A ) A.阳光 B.温度 C.气体 D.盐度 4.海鲜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软体动物)炒九层塔(一种香料植物)”,媒体报道九层塔含有黄樟素。(甲)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乙)于是,他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丙)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 (1)上文(甲)应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哪一步。答: 提出假设 。 (2)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 错误 (填“正确”或“错误”)的。 (3)步骤 乙 采用的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对照实验。
【课堂反思】 本节课从课前资料的准备,到课堂上的探究讨论,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用同一个情境来进行教学,之后利用问题串层层深入,学生自己分析出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并且分成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通过资料分析,得出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并能影响环境。 二是本课有一个探究性实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本课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获得感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设计实验过程中的讨论,学生体会到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设置技巧的重要性和设置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同时挖掘教材内涵,为学生提供了热爱生命、爱护大自然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