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植物根的生长
课题 植物根的生长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根尖结构的学习,学生能够区别根尖的四个部分。 2.通过根尖四个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背出各个部分的功能。 3.通过根尖四个部分功能的学习,学生能够分析根生长的原因。 4.通过对根尖特征的学习,学生能够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尝试与同学进行交流,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通过资料阅读,尝试对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培养分析与归纳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根尖结构的学习,认同“根尖是生长最快的地方”这一生物学观点。 2.通过根尖结构与功能的学习,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点 根尖结构的功能;根尖生长的原因。
教学难点 根尖生长的原因。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上课之前大家都听到了这首歌——《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歌当中的叶片向着天空生长,已经停在云彩之巅。但是仍然心依、情牵着给它营养的、扎在泥土中的丑丑的根。那么根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植物根的生长。 学生听毛阿敏的《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歌,注意力从课外转移到课内。 用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根尖的结构和功能 根尖是指从顶端到有根毛的一段,这是根生长的主要部位。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从根尖依次向上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我们能够看到根尖不同部分的细胞吗 我们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细胞是这样的(展示图片)。通过图片我们发现每个部分的细胞的形状都是不同的。我们具体看一下每个部分的细胞:根冠细胞的特点是体积大,形状不规则,排列不紧密;功能是保护作用。分生区细胞体积小,近似正方形,排列紧密;功能是具有分裂能力。伸长区细胞体积较大,近似长方形;功能是迅速伸长,是根生长最快的地方。成熟区细胞体积大,形状不规则,排列不整齐;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现在呢,我们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移栽幼苗时要带土 引导学生说出防止损伤根尖的根毛,影响水和无机盐的吸收。第二,如何才能证明生长最快的是伸长区 引导学生说出画横线做标记。 既然生长最快的是伸长区,是不是说根尖生长只和伸长区有关呢 识别根尖从顶端到上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辨认不同结构的细胞的特点,并且理解它的功能。 学习了根尖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后,自主思考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移栽花的时候必须带土;用做标记的方法来验证生长最快的是伸长区。 根尖各个部分的细胞形态并不相同,识别不同区域细胞的特征,并且记忆不同部分细胞的功能。 从根尖的结构和功能出发,延伸探讨移栽花的时候带土的原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从根尖的结构和功能出发延伸探讨如何探究伸长区细胞生长最快,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拓展的能力。
探究二、根伸长的原因 首先根的生长与伸长区肯定有关,随着伸长区细胞越来越长,根伸长了吗 但是根生长并不是只和伸长区有关的,因为毕竟一个细胞的伸长是有限的,必须由分生区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来补充才可以生长。分生区的1个细胞变成2个细胞,2个细胞变成4个细胞,4个细胞变成8个细胞,不断向上补充伸长区,向下补充损伤的根冠,这样才可以保证根的生长。总而言之,根的生长和两方面有关: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伸长。 理解根的生长与伸长区的伸长和分生区的分裂有关,最后得出结论,形成印象。 从根的生长肯定和伸长区的生长有关系,但是一味地依靠细胞伸长不可能使根无限生长,所以必须有新细胞的补充,最后得出结论:根的生长必然与伸长区细胞的伸长和分生区细胞的分裂有关系。
探究三、根生长的特性 根生长的特性有三个: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这里有几幅图片,我们找同学来描述一下。引导学生说出图一展示植物的根向地生长,图二展示根向水生长,图三展示根向肥生长。 学生自己描述图片后,从图中得出结论:根的生长是向地的、向水的、向肥的。 学生自己描述图片,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堂小结 1.根尖的结构与功能 2.根生长的原因 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伸长。 3.根生长的特性 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使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
四、当堂演练 1.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结构,由尖端依次向上是 ( C ) A.根冠、分生区、成熟区、伸长区 B.分生区、根冠、成熟区、伸长区 C.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D.分生区、根冠、伸长区、成熟区 2.根尖中产生新细胞的部位是 ( C ) A.根冠 B.成熟区 C.分生区 D. 伸长区 3.农业生产中的“蹲苗”“烤田”等措施,能促使植物的根系向纵深生长的原因是根的 ( B ) A.向光性 B.向水性 C.向地性 D.向肥性
【课堂反思】 “探究根的生长部位”的实验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由于这一实验的过程需较长时间,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看到完整的实验现象,所以要由学生课前进行实验观察、测量记录,课上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分析讨论,重点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在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真正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鼓励的话语,营造放松和谐的氛围,可使学生心态放开,思维自由驰骋,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有利于生物学科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