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一章 周围的生物世界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生物
课题 我们周围的生物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出常见生物的名称和生物的生命现象。
过程与方法 进行调查活动,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自然,感悟生命,增强关爱生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自然,感悟生命,增强关爱生物的情感。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师(引言):你读过《昆虫记》吗 你种植过植物吗 你饲养过小动物吗 你听说过克隆羊吗 同学们阅读的一些书籍、饲养动植物的方法以及了解的一些先进的技术等,许多都与生物学有关。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以生物作为研究对象的崭新的课程——生物学。什么是生物 (有生命的物体。)下面我们来看看摄影师镜头下的生命世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了哪些你认识的生物 哪些非生物 播放视频《微观世界》片段。 生:小草、蜗牛、蚂蚁、甲虫、瓢虫等都是生物。水、土壤、阳光是非生物。 引导学生回忆曾经经历过的与生物学有关的活动,学生有话可说,能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微观世界》这部影片以无与伦比的摄影技术,独具匠心的拍摄角度,将草丛下的世界放大到观众的面前,昆虫、草叶、水滴无不纤毫毕现,是一场视觉盛宴,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们能根据录像中观察到的物体踊跃发言,互相补充,课堂气氛活跃。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认识周围的生物 大自然因为有了生物而充满生机,自然界的生物种类繁多。校园是自然界的一个缩影。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生物 让我们一起去调查。 (一)设计调查方案 师:如何去调查呢 教师点拨: (1)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可以是校园中的小池塘周边区域、花圃周边区域。 (2)结合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辨认。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经来过的动物。 (3)注意做好观察记录。其中有没有你不熟悉的生物 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请学生用照相机拍照的方法记录要交流的代表生物和不知名的动植物的外形。 (4)请注意一下你所观察到的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它 学生分组制订调查计划,汇报。 调查时不仅要记录地面看得见的动物和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动物,要根据所发现的动物踪迹推测哪些动物也在这里生活过,将这些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调查计划。 以调查校园生物为题,从课内走向课外,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亲身体验;学习制订周密的调查计划;会选用适合的工具进行调查和记录;培养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学习的能力,为后面形成生物种类多样性的认识积累经验。
有哪些特点(如茎、叶)是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此处为下一章做好铺垫) (5)在调查时可能会出现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种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开黄、白、红不同颜色花的郁金香等,记录时可以都记录成蝴蝶或郁金香,也可分别记录某某样的蝴蝶;某某颜色的郁金香。 (6)要爱护动植物。 师:带领学生到校园各区域分别进行课堂生物的类型调查活动。 (二)调查校园生物 师:校园里有很多植物和动物。用多媒体播放校园内常见植物和动物的图标,结合教材第4页的相关生物类群。 生:辨认、观察、讨论图片上的生物,同时说出与该种生物相类似的生物的名称。 师:你还知道哪些其他的生物 生:细菌、病毒等。 师:多媒体总结:生物的类群、代表生物。 ①地球上的生物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是生物的大家庭。在这个生物大家庭中,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生物,有动物、植物,也有微生物,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甚至有无细胞结构的病毒,更有高等的像我们人类这样具有高度智慧的生物,有水生的,也有陆生的,等等;种类繁多,生活方式各异,它们共同构成了繁华的生物世界。②我国地域辽阔,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很多动植物类群的种类都位居世界前列。 学生认真观察和记录(预计给学生20分钟的时间),到时间后返回教室。小组汇报交流。把照相机连接到电脑上,提取图片,出示代表生物向其他同学介绍,出示不熟悉的生物,请其他同学协助分析,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可给予帮助。 在讨论中,学生在自学——交流、猜想——论证、争论——答辩等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这一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挑战,教师自己得先学会请教,学会充实自己,学会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这样才能真正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但也会发现有少数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有所欠缺,怎样培养这些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各项活动,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探究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师: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 能演奏乐器的机器人,缓慢生长的钟乳石,它们是生物吗 为什么 教师结合PPT,师生共同总结生物的特征。 除病毒外,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体必须从外界不断地获得物质和能量。 生物体能把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 生物体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生:小组讨论,概括生物的共同特征。 学生对生物的生命现象有一些感性认识,但不全面,以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生物的共同特征,再汇报交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对于学生未提到的一些生物特征,教师利用图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归纳,老师适时作出鼓励性和总结性评价,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堂小结 1.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2.生物的六大共性。 (1)生物都由细胞构成。(除病毒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生物体都能够由小长大。 (3)新陈代谢。(能够获取生活所需要的营养) (4)遗传、变异。 (5)生物体对外界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应激性) (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适应性)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使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
四、当堂演练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 D ) A.细菌 B.流感病毒 C.蘑菇 D.机器狗 2.下列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中,不是生命现象的是 ( C ) A.含羞草受触碰后叶合拢 B.种子萌发生长 C.由小长大的钟乳石 D.螳螂捕蝉 3.下列属于动物和植物共同特征的是 ( B ) A.光合作用 B.从外界不断获得物质和能量 C.捕食 D.向光性 4.在我国北方,梧桐树到了秋天会落叶,这体现了生物的哪些特征 ( C ) ①具有生长现象 ②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③具有应激性 ④能适应环境 ⑤能繁殖后代 ⑥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A.①②③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课堂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亲身参与调查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体会观察、调查等科学方法对于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并初步尝试做调查记录,既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为以后科学探究活动的进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调查后的汇报,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既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又给了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各种生命现象进行直观教学,变被动为主动,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