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同步精品课件+视频+中考真题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同步精品课件+视频+中考真题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8 11:43:2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中考真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20年湖南永州)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2.(2020·山东沂水·初一期末)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3世纪的是
A.禹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 B.苻坚于383年发动淝水之战
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D.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
3.下图为现存于洛阳博物馆的一枚金印,印面呈正方形,阴刻“晋归义胡王”五个字,印钮是一头跪卧的骆驼。从印文看,是晋朝降服了胡王的意思。专家研究认为,印文中的“胡”应当是指晋武帝司马炎所封的匈奴首领。此印可以用来研究
西晋统一全国 B.晋武帝分封同姓王
C.西晋“八王之乱” D.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4.“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李白的诗句中提到了永嘉五年,西晋都城被攻陷,中原人民大量南迁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南方经济发达
C.北方战乱频繁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5.(2020·河南潢川·初一期末)西晋统治腐朽,奢侈风气盛行。在位的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既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内迁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反抗西晋的压迫,于316年灭亡了西晋。这段话充分说明了
A.西晋灭亡的原因 B.西晋统治时间短暂
C.西晋社会的混乱 D.西晋的民族矛盾
6.(2020·重庆初三一模)下图所示文,物发现于甘肃嘉峪关,反映了魏晋以来北方内迁民族
A.生活习俗转变 B.思想观念转变 C.饮食爱好转变 D.生产方式转变
7.(2021年山东聊城中考真题)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这主要说明
A.民族矛盾尖锐 B.民族交融加强
C.民族杂居相处 D.中外交流频繁
8.(2021年山东聊城中考真题)《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丰富史书内容 B.确保内容真实
C.维护封建统治 D.提高史书质量
9.(2020年吉林长春)“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A.重要原因 B.主要表现 C.基本特点 D.积极影响
10.历史推论离不开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B.王与马共天下﹣﹣反应了东周初期的政治格局
C.八王之乱﹣﹣标志着西晋由盛转衰
D.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1.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和西晋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的局面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短暂而亡 ④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下边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古代民族交融 B.古代宗教传播 C.古代商业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
13.西晋王朝存在时间非常短暂。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有
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②北方人大量迁往江南地区
③皇族之间连年混战 ④内迁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2020·四川米易·初一期末)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291—306年)之久的战乱。下列对有关“八王之乱”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西晋分封制的实行埋下了祸端 B.目的是争夺中央政权
C.主要是在长安一带展开 D.造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迁徙高潮
15.(2020·山东泗水·初一期末)根据下图,找出两个结束国家分裂、完成全国统一的朝代。
A.秦和东汉 B.秦和西汉 C.东汉和西晋 D.秦和西晋
材料题
16.(2020·山西浑源·初一期末)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它能帮我们构建历史时空概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一、图二信息,从图一到图二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图三信息,写出秦朝的相关史实。
秦的都城:▁▁▁ 秦统治地方的制度:▁▁▁ 秦的疆域南达:▁▁▁
(3)概括从图一到图三历史发展的趋势。
(4)西晋时期迁入山西境内的少数民族有哪些?他们的内迁带来哪些影响?
17.(2020·全国初一课时练习)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分析,三国中哪一国有条件完成统一。最终谁完成统一?
材料二 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分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邑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材料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晋武帝为何实行分封。结合材料三分析,晋惠帝在位时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材料四
(3)从什么时候起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2张PPT)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备课无忧
新课导入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三国实力比较表
三国中哪一国最有条件完成统一?

新课导入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板书课题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分析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
2.知道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和十六国建立,认识到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简述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等史实,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标要求
新课导入
【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记录反馈老师。
自主预习

长久分裂终一统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目标导学一、西晋的建立
1、西晋建立
(2)曹魏中期,曹丕死后,太尉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1)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
新课讲授
司马懿(yì)
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人物扫描
司马懿
司马懿出身于世族豪门,他死后,先后由其子司马师、司马师之弟司马昭掌权。
263年,魏国派兵灭蜀汉
三国归晋
266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以洛阳为都城,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三国归晋
(2)南方蜀、吴两国的统治者日益腐朽,国力日趋衰落,且蜀国已被魏国所灭。
西晋能够短期统一的原因:
2、西晋的短暂统治(266——316)
合作探究
(1)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充足。
(3)客观上,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
播放视频:西晋的统一
王凯石崇斗富
2、西晋的短暂统治(266——316)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我家用麦糖洗锅。
我家用白蜡当柴烧。
我家步障紫丝40里。
我家步障锦缎50里。
2尺高珊瑚树一株。
砸掉!赔你3尺高一株如何?!
额。。。。。。。
王恺(右将军)
石崇(散骑常侍)
材料研读
材料一
场景一:生活豪华奢侈成风
这两则材料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tà宫廷)。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西晋人鲁褒《钱神论》
统治阶级生活奢华浪费,整个社会唯钱是图,道德败坏
2、西晋的短暂统治(266——316)
材料二
材料研读
场景一:生活豪华奢侈成风

八王之乱晋始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目标导学二、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
新课讲授
晋武帝
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晋武帝为巩固统治实行的是什么制度?还有哪些朝代也实行过类似的制度?结果怎样?
分封制
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西周、西汉初(刘邦)
目标导学二、八王之乱
1、背景
场景二:大行分封埋祸端
  惠帝是有名的昏君,贪图享乐,无知透顶。被立为太子后,大臣建议废黜他,武帝命人送去公文让其处理,以考验其是否很傻。太子的妻子贾妃机智而又凶悍,命令太监起草一份答卷,叫太子抄写好送去。武帝一看,卷子写得虽然粗浅,但毕竟还是有问必答,认为太子并不太傻,就没有废黜他。
           
大 臣:启禀陛下,近几年闹饥荒,各地都报告说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
晋惠帝:
1、背景
晋惠帝
场景三:何不食肉粥
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历时16年。
实质:统治阶级内部为了争夺中央政权的战争
2、概况
八王之乱的实质是什么?
播放视频:八王之乱
八王混战给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
1).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
2).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北方游牧民族迁往中原
魏晋以来积蓄,
扫地无遗。
——《资治通鉴》
3、影响
五胡内迁后,西晋向其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由于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压迫,由此民族矛盾激化——
公元316年, 刘曜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愍帝献城投降,西晋结束。
4、西晋的灭亡
场景四:残酷压榨遭反抗
想一想,西晋政权的短命与实行分封诸王有什么关系?
因为大封诸侯王,导致诸侯王手握重兵,势力强大,中央王权一旦衰弱,诸侯王就会迅速起兵。晋惠帝昏庸无能,八个封王起兵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合作探究
西晋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1)统治集团迅速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弱智)
(2)统治集团争夺帝位的“八王之乱“ 耗竭西晋国力;
(3)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压迫)起兵反晋。
西晋(266—316)速亡的启示
启示:提倡节俭、不能奢浪费。要居安思危。要处理好民族关系。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西晋的短暂统一
拓展延伸

北民内迁众国建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曾广为流传。民歌反映了什么场景?
----《敕勒歌》
北方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1 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目标导学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新课讲授
崇尚武力,文化落后
农耕民族
(汉人)
游牧民族
(胡人)
文化先进,不尚征战
中原
鲜卑
匈奴



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鲜卑
鲜卑
匈奴



鲜卑匈奴羯羌氐
2 五胡内迁
辽宁
陕西及河套地区
陕西关中
山西
内迁时期:
东汉、魏、晋时期
内迁少数民族: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意义: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思考:
这些游牧民族为什么不在水草丰美的草原生活而要迁入内地?
4、三国时期各政权为壮大自身实力也吸引一部分游牧民族
2 五胡内迁的原因
1、中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2、归附中原政权,与汉族杂居。
3、中原人口减少为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创造了条件
合作探究
民族交融趋势
椅子
胡床
方凳
北方民族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
3 五胡内迁的影响
内迁的各族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如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的胡床、方凳等。
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方凳
胡床
3 五胡内迁的影响
内迁的各族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匈奴 鲜卑 羯 羌 氐
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意义(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播放视频:五胡十六国
4.东晋与“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4、 东晋与“十六国”
东晋——公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王猛改革前秦强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看图学史
4世纪后期,_____ 建立的_____逐渐_____,并统一________。
前秦
强盛
黄河流域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前秦是哪个民族于何时建立的?
谁领导前秦走向富强,并统一了北方?
氐族苻氏
前秦的统治:
前秦(351~394):中国古代十六国之一。氐族苻坚所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
改革措施:任用王猛为相;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前秦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治理国家?产生什么影响?
深受 汉文化影响
西魏  北周
534年,高欢建立东魏政权,定都邺(yè 今河南安阳北)。535年,宇文泰建立西魏政权,定都长安。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东魏,建立北齐。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西魏,建立北周。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东魏  北齐
北魏
(534~550年)
(557~581年)
(386年.439~534年)
十六国北朝的政权更替
北朝:
十六国
(439年--581年)
(535~557年)
(550~577年)
(316年—439年)
拓展延伸
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文化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政治、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一议,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族同宗说明了什么?
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素养提升



西晋












十六国
(前秦)
板书设计
北方
南方



西晋
十六国 (前秦)
北魏
东汉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短暂的统一
政权分立
统一
东晋
宋、齐、梁、陈
南朝
北朝
政权分立
政权分立
板书设计
历史时期特点: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2、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3、我国古代历史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分裂时期。你能将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准确地对号入座吗?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想一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课堂检测
2.(2020·福建闽侯·初一期末)画时间轴整理历史事件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图中能体现中国再次实现统一的的是
A.A B.B C.C D.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后,于280年水陆协同,多路进军,以战略突袭一举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短暂的全国统一,故C项符合题意;A项魏灭蜀后,还有吴国存在,并未统一,与题意不符;B项西晋代替魏国后,还有吴国存在,并未统一,与题意不符;D项西晋灭亡后,再度陷入分裂,与题意不符。故选C
【答案】C
课堂检测
3.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291—306年)之久的战乱。下列对有关“八王之乱”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西晋分封制的实行埋下了祸端
B.目的是争夺中央政权
C.主要是在长安一带展开
D.造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迁徙高潮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主要在洛阳展开,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ABD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C
课堂检测
4.日本学者菊池秀明研究中国历史指出,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的新风气往往兴起于北部边境。能够佐证这个观点的是
A.黄河流域诞生中国古代学说的奠基人物
B.中原王朝经常在北部的边境地区用兵
C.魏晋以来内迁各族带来了北方生活习俗
D.海上丝绸之路造就国际城市广州、泉州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以来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带来了北方的生活习俗,促使民族之间不断融合,所以中国历史上的新风气往往兴起于北部边境。选项C符合题意;AB项说法错误;海上丝绸之路造就国际城市广州、泉州,属于中外交流,排除D。故选C。
【答案】C
课堂检测
5.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00年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合称为“五胡”,他们所建立的十六个政权合称为十六国;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探究的主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此时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佛教盛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故B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答案】B
课堂检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中考真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20年湖南永州)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分析图片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它主要控制北方地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它主要控制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主要控制东南地区。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所以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符合题意;ABC项概括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2020·山东沂水·初一期末)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3世纪的是
A.禹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 B.苻坚于383年发动淝水之战
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D.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元年以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所以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是属于公元3世纪,D项符合题意。而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383年属于公元4世纪,公元25年属于公元1世纪。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3.下图为现存于洛阳博物馆的一枚金印,印面呈正方形,阴刻“晋归义胡王”五个字,印钮是一头跪卧的骆驼。从印文看,是晋朝降服了胡王的意思。专家研究认为,印文中的“胡”应当是指晋武帝司马炎所封的匈奴首领。此印可以用来研究
西晋统一全国 B.晋武帝分封同姓王
C.西晋“八王之乱” D.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晋归义胡王金印,据推测是由西晋武帝司马炎颁赐给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它不仅是研究我国古代印章文化的重要实物,还是当时统治者对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安抚的证物,所以此印可以用来研究北方游牧民族内迁,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与题干“晋归义胡王”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D。
4.“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李白的诗句中提到了永嘉五年,西晋都城被攻陷,中原人民大量南迁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南方经济发达
C.北方战乱频繁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答案】C
【解析】依据题文信息“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 描写了当年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军队攻陷西晋都城洛阳,引起了中原地区的混战,中原民众相继南迁避难的困苦。由此可知,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故C符合题意;A项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项南方经济发达、D项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是西晋北人南迁的原因,但在题文“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中没有体现,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5.(2020·河南潢川·初一期末)西晋统治腐朽,奢侈风气盛行。在位的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既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内迁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反抗西晋的压迫,于316年灭亡了西晋。这段话充分说明了
A.西晋灭亡的原因 B.西晋统治时间短暂
C.西晋社会的混乱 D.西晋的民族矛盾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奢侈风气盛行。在位的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既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内迁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反抗西晋的压迫,于316年灭亡了西晋”,可见这段话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西晋灭亡的原因,故A符合题意。题干的主旨是分析西晋灭亡的原因,而不是说明其统治时间短暂,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社会的混乱只是题干的部分意思,故C不符合题意。题干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的民族矛盾尖锐只是题干的部分意思,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2020·重庆初三一模)下图所示文,物发现于甘肃嘉峪关,反映了魏晋以来北方内迁民族
A.生活习俗转变 B.思想观念转变 C.饮食爱好转变 D.生产方式转变
【答案】D
【解析】根据“牧马图”“耕牛图”可知,图片反映了生产方式的转变,D符合题意;ABC项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D。
7.(2021年山东聊城中考真题)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这主要说明
A.民族矛盾尖锐 B.民族交融加强
C.民族杂居相处 D.中外交流频繁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有很多少数民族已经融入中原汉族。题干的“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主要说明民族交融加强,故B符合题意;题干现象是民族融合加强的表现,不能说明民族矛盾尖锐和民族杂居相处,与中外交流频繁无关,排除ACD。故选B。
8.(2021年山东聊城中考真题)《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丰富史书内容 B.确保内容真实
C.维护封建统治 D.提高史书质量
【答案】C
【详解】分析题干的“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故C符合题意;丰富史书内容、确保内容真实、提高史书质量不是政府做法的主要目的,排除ABD。故选C。
9.(2020年吉林长春)“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A.重要原因 B.主要表现 C.基本特点 D.积极影响
【答案】A
【解析】考查点:江南地区的开发。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题干中所述的内容与之相符,A项符合题意;BCD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10.历史推论离不开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B.王与马共天下﹣﹣反应了东周初期的政治格局
C.八王之乱﹣﹣标志着西晋由盛转衰
D.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王与马,共天下”中的“王”和“马”分别指王导和司马睿。317年,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史称东晋。东晋是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南下官僚贵族和南方大地主为支柱建立的政权。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子弟都作了高官,当时流传到“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状况,所以下列推论错误的是B,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推论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1.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和西晋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的局面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短暂而亡 ④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①说法正确;秦朝和西晋都不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②说法错误;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灭亡。西晋建立于266年,316年灭亡。从而得出秦朝、西晋都短暂而亡。③说法正确;秦朝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而西晋则不是。④说法错误;从而得出①③说法正确,②④说法错误,B符合题意;ACD不正确;故选B。
12.下边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古代民族交融 B.古代宗教传播 C.古代商业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知识分析图片可知,胡人内迁和汉人南迁,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以及学做面食的汉族妇女都体现了民族之间的交融。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商业和经济,故排除BCD项。故选A。
13.西晋王朝存在时间非常短暂。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有
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②北方人大量迁往江南地区
③皇族之间连年混战 ④内迁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西晋灭亡的原因包括:西晋统治者上层的腐化,随着西晋社会经济的恢复,以晋武帝为首的统治阶级开始腐化、奢侈、浪费成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破坏了社会经济;统治阶级的内部争斗,主要表现为“八王之乱”,统治阶级内部的开始相互攻杀;少数民族和流民的起义,在苛捐杂税和地主和官员欺压下,农民纷纷失去了土地,转为流民,西晋政府无视流民存在,百姓无法生活,全国各地相继爆发了流民起义。西晋政府对内迁的少数民族的残酷压迫,使少数民族进行反抗。②北方人大量迁往江南地区是能够促进西晋经济发展的因素,所以西晋灭亡的原因不包括②。故选C。
14.(2020·四川米易·初一期末)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291—306年)之久的战乱。下列对有关“八王之乱”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西晋分封制的实行埋下了祸端 B.目的是争夺中央政权
C.主要是在长安一带展开 D.造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迁徙高潮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主要在洛阳展开,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ABD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2020·山东泗水·初一期末)根据下图,找出两个结束国家分裂、完成全国统一的朝代。
A.秦和东汉 B.秦和西汉 C.东汉和西晋 D.秦和西晋
【答案】D
【解析】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朝。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因此结束国家分裂、完成全国统一的朝代秦和西晋,故正确答案为D。西汉和东汉都是统一的王朝,但他们并没有结束国家分裂局面、完成全国的统一,ABC均不合题意,故选D。
材料题
16.(2020·山西浑源·初一期末)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它能帮我们构建历史时空概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一、图二信息,从图一到图二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图三信息,写出秦朝的相关史实。
秦的都城:▁▁▁ 秦统治地方的制度:▁▁▁ 秦的疆域南达:▁▁▁
(3)概括从图一到图三历史发展的趋势。
(4)西晋时期迁入山西境内的少数民族有哪些?他们的内迁带来哪些影响?
【答案】(1)晋国分成了韩、赵、魏三国;战国时中原受到匈奴南下的侵扰,而春秋时没有;战国时各国纷纷修建长城,而春秋时期没有。
(2)咸阳郡县制南海。
(3)由分散走向统一。
(4)匈奴、羯族、羌族。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解析】
(1)比较图一、图二,春秋时期的晋国位置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韩、赵、魏三国;战国时中原受到匈奴南下的侵扰,而春秋时没有;战国时各国纷纷修建长城,而春秋时期没有。
(2)由秦朝地图可知,秦朝的都城是咸阳。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秦朝推行郡县制。秦朝的疆域,南方可达南海。
(3)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秦朝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由此可见,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散走向统一。
(4)有地图可知,迁入山西境内的少数民族有匈奴、羯族、羌族。关于“影响”,各民族杂居相处,加强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17.(2020·全国初一课时练习)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分析,三国中哪一国有条件完成统一。最终谁完成统一?
材料二 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分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邑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材料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晋武帝为何实行分封。结合材料三分析,晋惠帝在位时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材料四
(3)从什么时候起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答案】(1)魏国;西晋司马炎于280年灭吴,统一全国。
(2)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局面:出现了西晋皇室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八王之乱。
(3)东汉、魏晋时期。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五个中任意三个即可)
【解析】
(1)结合材料一“三国实力比较表”可知,三国中的魏国无论在“户数”、“人口”、“兵力”方面都远远超过其他两国,因此三国中魏国有条件完成统一;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于280年灭吴,统一全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根据材料三可知,晋惠帝在位时期出现了西晋皇室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八王之乱。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主要的内迁民族有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