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史料: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
(1)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2)结合课本谈谈这三十年我们取得过哪些成果?又犯过哪些错误?
社会主义革命亦称“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1956—1976年三十年间的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
(1)短短2年为何为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到“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导下的工作出现了什么问题?
在加强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中
政治
总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以国家与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为主体,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为补充
共
经济
八
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文化
继续坚持以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和平共处政策
“准备同一切尚未同我国建交的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大
外交
(1)短短2年为何为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到“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这件事(三大改造)告诉我们,中国的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项事业的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已经不能完全按照原来所想的那个样子去。这些都应当适当地扩大和加快!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1955年12月27日)
去年这一年扫掉了几个东西。一个是扫掉了多、快、好、省。不要多了,不要快了,至于好、省也附带扫掉了。去年下半年一股风,把这个口号扫掉了,我还想恢复。
—— 毛泽东在八届三中全会的讲话(1957年10月)
冒进 → 反冒进 → 反“反冒进”
(1955) (1956八大) (1958)
1、超高速发展经济的战略。毛泽东首先提出15年赶超英国, 以后又进一步提出7年赶上英国, 再加8至10年赶上美国;
2、向重工业(其中主要是钢铁工业 ) 倾斜的产业政策,粮食解决吃饭间题, 钢铁解决生产资料问题;【大炼钢】
3、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
2017年超级水稻亩产2298斤
(2)在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导下的工作出现了什么问题?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史料:到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万6千个人民公社,99%的农户都参加了人民公社。
史料:不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而且经济活动的若干环节也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史料:干不干,三餐饭。
出工自由化,吃饭战斗化,收工集体化。
——罗平汉《当代历史问题札记》
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影响: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1.原因:
材料1 毛泽东在1966年5月5日同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谈话是说:“有的时候我也忧虑。说不想,不忧虑,那是假的。”“我们是黄昏时候了,所以,现在趁着还有一口气的时候,整一整这些资产阶级复辟。”
材料2::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这些人物,有些已被我们识破了,有些则还没有被识破,有些正在受到我们信用,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根据材料分析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②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2.过程:
1966年春夏
1967年初
1971年9月
1972年
1975年
1979年
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
邓小平主持日常工作,领导进行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一月风暴
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各项工作出现转机,但遭到江青等人的反对
粉碎了江青反
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老舍 著名作家。
1966年8月24日含冤跳北京太平湖溺死。
李达 著名哲学家,
中共一大代表。1966年8月24日含冤自杀。
吴晗 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市副市长。1968年10月11日在狱中自杀。
熊十力 著名国学大师。1968年5月24日绝食身亡。
傅雷 著名翻译家。
1966年9月3日与妻子朱梅馥上吊自杀。
翦伯赞 著名历史学家。 1968年12月18日与妻子戴淑婉服安眠药自杀。
把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
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打 倒 刘 少 奇
3.评价:
认识“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1
1.原因
(1)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
(2)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带动作用。
◎“铁人”王进喜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地质之光”李四光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6)
1
2.成就
(1)工业
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从“一五”计划开始的20多年时间里,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按不变价格计算,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79亿元,1976年增加到2943.7亿元,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
材料二 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
1
2.成就
(2)科技和国防
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1970年6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
2.成就
(3)农业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发明“三系法”型杂交水稻,成功研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经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
禾下乘凉梦,
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
1
2.成就
(4)教育和医疗: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5)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①建交国数量:由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
②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尼克松访华
◎周恩来与田中角荣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
1
【课堂探究】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哪些影响?
(1)缓和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提供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契机,加速了统一大业进程。
(3)破解了建国以来外交困局,打开了与西方交往大门。
(4)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掀起了国际上与中国建交热潮。
3.影响: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1
合作探究: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有哪些成功与失误?试总结其经验教训。
1.成功:中共八大、双百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要思想、八字方针、“文革”中周恩来及邓小平的整顿。
2.失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3.经验教训:
(1)依据国情,实事求是。
(2)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5)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课堂总结
发
展
趋
势
1966
1976
时间
1978
1971
1956
1958
1960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十年文革时期
新时期
恢复
一五计划
八大二次会议
困难
调整
发展
下滑
1975
快速发展
1949
课堂检测
1.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次很严重的经济危机,有人用歌谣描述为∶“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下列哪一项是较为成功应对歌谣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A.让农民减少农作物产量 B.修改计划调整工农业比重
C.实行大规模私有化策略 D.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
【详解】
歌谣描述了青壮年劳动力全部去炼钢铁,导致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此歌谣反映的是我国大炼钢铁运动期间情况,针对于当时的经济困难局面,党中央进行国民经济调整,修改经济计划,调整工农业关系,让劳动力回归农业生产岗位,故B符合题意;歌谣反映的是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再让农民减少农作物产量会加重困难局面,故排除A;当时中国进行国民经济调整以解决困难局面,而没有实行私有化策略,私有化不适合中国国情,故排除C;歌谣现象没有涉及农民税负重的问题,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措施,不适合当时的中国,故排除D。
2.1962年,中共中央发文强调,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要将基本核算单位下降到生产小队并长期执行。这反映出中共中央
A.准备全面纠正农村“左”倾错误 B.开始认识到农业的重要作用
C.已认识到城乡经济的不协调 D.已对人民公社的弊端有所认识
D
【详解】
材料反映了1962年中央将基本核算单位下降到生产小队,缩小了核算的人口规模,有利于增强生产小队的自主权,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中央对人民公社弊端有所认识,着手对农村经济进行调整,故选D;全面纠正农村“左”倾错误与1962年史实不符,故排除A;材料只反映了基本核算单位的缩小,不能说明中央开始认识到农业的重要作用,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城乡关系,故排除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