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代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广安市代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8 15:0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安市代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高二第2次月考
历史 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考试结束后请交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主要说明孔子主张(  )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己复礼,强调贵贱有序
C.以德治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2、蔡元培赞扬孟子时说:“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下列史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苛政猛于虎”
3、下列思想家创立的思想,在东汉起被异化为一种中国本土宗教的是( )
A.孔子 D.韩非子 C.墨子 B.老子
4、“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5、秦始皇“坑儒”运用赤裸裸的暴力,而汉武帝“尊儒”则采用隐蔽的手段,实质上都表明统治者( )
A.加强君主专制和思想控制 B.为选拔知识分子扫清障碍
C.打击思想领域内的敌对势力 D.打击或扶植儒家思想
6、“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段材料所体现的思想是(  )
A.仁者爱人,缓和社会矛盾 B.分封诸侯,维护等级秩序
C.君权神授,维护君主专制 D.物皆有理,遵守三纲五常
7、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 )
A.民贵君轻观念 B.“大一统”观念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观念
8、元代及以后,最具权威性的科举考试教科书是( )
A.《春秋繁露》 B.《五经正义》 C.《四书章句集注》 D.《四库全书》
9、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  )
A.程颐 B.王守仁 C.朱熹 D.陆九渊
10、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批判君主专制   B.反对经世致用
C.提倡重农抑商   D.主张学习西方
11、王夫之认为“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这一主张(  )
A.将满足欲望作为顺应天理的唯一教条 B.反对天理是世界的本原的思想
C.反对“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 D.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
12、“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格物致知 B.经世致用 C.心外无理 D.尊崇道统
13、有人说:“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对“石破天惊”的准确解读是
(  )
A.有了文字人类才得以交流 B.文字是传播和传承文化的唯一载体
C.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D.文字最能体现人类的创造力
14、“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引自《后汉书·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人们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15、13世纪后期,阿拉伯书籍中有关“中国雪”的记载被翻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它)“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中国雪”是指(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16、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火药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这说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  )
A.注重对经验的总结 B.缺乏创新和逻辑
C.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D.与农业息息相关
17、有人论述中国某书法字体“把汉字书写的速度、节奏、韵律、动态发挥到极致,把书写者的个性、才情、气质、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这种书法字体最有可能是(  )
A.小篆 B.行书 C.楷书 D.草书
18、文学作品能够反映时代的风貌。如果我们要了解西周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最好查阅
A.《诗经》   B.《离骚》    C.《窦娥冤》  D.《儒林外史》
19、一位唐朝书生每当看到佳句时总是抄写下来。但他的“佳句集”不可能有( )
A.“关关雎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0、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21、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B.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2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 )   
A.学造器物 B.仿行制度 C.解放思想 D.强国御侮
23、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器”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该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脉相承(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学习西方的技术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倡西学、兴民权
24、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25、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26、1903年2月,蒋百里在《民族主义论》中写道:“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这里的“制造派”是指(  )
A.地主阶级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27、“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B.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8、《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中指出:“民国四五年之交,整个的中国陷在革命顿挫、内部危机四伏、外患侵入不已的苦闷中,一般人以为政治不足以救国,需要文化的手段……”于是兴起了(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9、《青年杂志》创刊号中的一篇文章写道:“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代表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决心(  )
A.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B.改造国民的精神世界
C.传播共产主义学说 D.发起布尔什维克革命
30、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转而学习俄国的革命经验,突出表现为(  )
A.对传统思想深恶痛绝,极力批判 B.用新方式宣传科学和民主
C.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D.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即将到来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2、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6分,共40分)
31、(12分)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的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的相关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分)
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西欧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分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的原因。(6分)
33、(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二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材料三 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说:“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1)根据材料一,说明魏源对“夷”的认识,“制夷”的本质是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曾国藩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其目的是什么 (4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康有为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是什么。比起魏源、曾国藩,康有为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什么进步 (4分)
一、选择题
1——5 BCDDA 6——10 CBCBA 11——15 DBCCC
16——20 ADADC 21——25 BDCBC 26——30 BCDBC
二、非选择题
31、(1)主张: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恢复周礼);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6分)
(2)主张:重视教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变化: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6分)
32、(1)影响:理学成为读书谋官的工具;成为官方正统学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有助于中国文明的延续;后期日益僵化,压制思想进步。
原因:吸收了佛、道因素;提出三纲五常是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更能适应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6分)
(2)原因:缺乏形成个性自由的社会环境;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君主专制统治的压制;文化专制与思想迫害等。(6分)
33、(1)认识:西方国家的军事装备,军队的训练、管理方面优于中国。本质:抵御外国的侵略。(4分)
(2)方法:先购买,再仿造。目的:使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的处境,维护清朝统治。(4分)
(3)实行君主立宪制。进步:开始从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