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二)—氨和铵盐课件_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二)—氨和铵盐课件_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09-26 22:1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刺激性

700
NH3·H2O、NH3、H2O、
NH+、OH-、H+
NH3↑+H2O
有白烟生成
浓硝酸
HCl+NH3===NH4Cl
NH3+HNO3===NH4NO3
4

4NH3+5O2====4NO+6H2O
高温
催化剂
Al3++3NH3·H2O===Al(OH)3↓+3NH+
生成红褐色沉淀
生成白色沉淀
Fe3++3NH3·H2O===Fe(OH)3↓+3NH+
4
4
N2+3H2 2NH3

4
NH3↑+HCl↑
2NH3↑+CO2↑+H2O↑


提示 不相同,NH4Cl固体受热分解成NH3和
HCl,发生了化学变化;固态碘受热升华成为碘
蒸气,是物理变化。
提示 (1)采用图3装置
提示 采用图1装置。
3. 若图2的分液漏斗中盛有浓氨水,则烧瓶中的固体可选用何种物质?反应原理是什么?
提示 固体可选用CaO、NaOH、碱石灰等,反应原理:浓氨水中存在以下平衡:NH3+H2O??NH3·H2O? ?NH +OH-,加入固态碱性物质(如CaO、NaOH、碱石灰等),使平衡逆向移动,同时反应放热,促进NH3·H2O的分解。
+
4
提示 减小NH3与空气的对流速度,收集比较纯净的NH3,同时避免污染空气。
答案 C
提示 (1)减小容器内压强(如例2中甲图)
①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
②容器内气体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被吸收。
当外部的水或溶液接触容器内气体时,由于气体大量溶解
或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被吸收,从而使容器内
气压迅速降低,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外部液体迅速进入
容器,通过尖嘴导管喷出,形成喷泉。
提示 ①可能烧瓶不干燥;②可能收集的气体不纯(满);③装置气密性可能不好。
答案 A
答案 B
解析 氯化铵分解吸收热量,能降低火焰温度,并且分解产生的氯化氢和氨气能隔绝空气,破坏了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故能使幕布不宜着火。
B


请回答下列问题

制化肥,制硝酸
②④
防止点燃时发生爆炸
有气泡产生,溶液为无色
c中集满H2
H2、N2
温度高,反应快
N2+H2 2NH3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