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8 11:2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等人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通过比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社会生活,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和纵向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难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和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旧中国,很多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称前面都加了一个“洋”字。你能说出带“洋”字的生活用品吗?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了什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重新回到20世纪前后的中国,去了解这段不平凡的往事,探索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二、探究新知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课件出示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图片,思考:从张謇创办实业的事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张謇出于爱国之心兴办实业的爱国精神和不惧世俗的勇气令人钦佩。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概况,提炼其中重要信息,绘制成表。
提示:
时期 特点 原因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洋务运动的推动,但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
辛亥革命后 发展 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临时政府的支持,海外华侨竞相投资
一战期间 “短暂的春天” 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一战后 再度受挫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的侵略;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归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提示: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4.教师提问:在三座大山的压制下,求生存、图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提示: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传入中国的新式交通工具有哪些。这些交通工具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提示:新式交通工具: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便利: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教师讲解:今天,当我们漫步街头或徜徉于公园中,所见人们身上的着装可谓是五颜六色,形式各异。然而,近百年前,人们穿的则是长袍马褂以及旗袍,男人的脑后都扎着长长的发辫,妇女普遍把脚裹成“小脚”。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着装打扮,有什么缺点和危害吗?
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表意见。
3.教师提问: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剪辫、易服、劝禁缠足、废除跪拜礼、改称谓等。
4.教师讲述并出示剪辫、易服、劝禁缠足、废除跪拜之礼等相关图片。
教师提问: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提示: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互相尊重。
5.教师提问: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特点是什么?
提示:原因:①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冲击;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③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推动;④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推动。特点:变化是不平衡的。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总体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教师总结: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和外国侵略的刺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其发展历程可谓艰难曲折。既经历了一战期间的黄金时代的喜悦,也遭遇了凋谢萎缩的苦楚。在此期间涌现出张謇、荣宗敬和荣德生等著名爱国实业家,积极创办企业,“实业救国”,爱国之情令人感动。与此同时,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在交通通信、社会习俗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但总体而言,这种变化是不平衡的,呈现出明显的差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我精挑细选了许多图片,如古代中国的交通工具、近代轮船、近代火车、照相机、电影、剪辫、易服等。通过这些图片,复原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穿越到现场,学生兴趣浓厚,思考探究也很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