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背 景 强大后的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后,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交战双方和时间 前秦和东晋;383年
兵力对比 前秦皇帝苻坚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进攻东晋,东晋以8万精兵应战
目 的 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战争概况
特 点 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影 响 对北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对南方: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1.背景
(1)统一北方: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困难重重: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
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措施
(1)迁都::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2)汉化措施
①说汉语: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③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
④与汉族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3.作用: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1.背景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2.民族交融的表现
(1)经济习俗方面:①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②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2)政治方面: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方面: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4)民族心理方面: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民族交融的特点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4.民族交融的影响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性质及意义。
(1)目的:学习和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加强对广大北方地区的统治。
(2)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
(3)意义: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要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应该顺应历史潮流,要树立改革的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等。
2.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3.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概况。
一、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中影响最大,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 B.氐 C.鲜卑 D.羌
2.右面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中外交往
B.民族交融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北魏文官俑 汉人胡食图
3.“鲜卑贵族,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同汉人通婚。”该材料记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
A.背景 B.内容 C.作用 D.意义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汉化。下列能体现这一时期主动“汉化”的是( )
A.三国鼎立 B.八王之乱 C.淝水之战 D.孝文帝改革
5.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这次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6.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交融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7.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8.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C.使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9.“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不相符的是( )
A.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
B.北魏曾经统一黄河流域,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C.这一时期正式形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局面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10.“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突然)革。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 )
A.改穿汉服 B.改用汉姓 C.学说汉话 D.学习汉礼
二、非选择题
11.(10分)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改革是对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问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1)针对材料一中的状况,孝文帝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为什么他要这样做?(2分)
(2)为了去除鲜卑族的旧俗,孝文帝推行哪些“汉化”政策?(3分)
材料二: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2分)
(4)在我们今天56个民族的中华大家庭中已经没有鲜卑族了。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的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消失,所以他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明理由。(3分)
12.(8分)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族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自己所有。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白鹭官”后人发生的变化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有关?(5分)
(2)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3分)
1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 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右图为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中的“皇帝”指的是谁?依据材料一谈谈你对他修筑长城的看法。(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5分)
(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2分)
参考答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材解读】
一、统一中国
【当堂巩固】
一、选择题
1.C 2.B 3.B 4.D 5.D 6.C 7.C 8.D 9.C 10.C
二、非选择题
11.(1)迁都洛阳。(1分) 有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1分)
(2)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贵族通婚。(任意回答其中三点即可)
(3)改革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或: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任意回答其中两点)
(4)不同意。(1分)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2分)
12.(1)改鲜卑姓为汉姓,领取俸禄,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贵族通婚。(4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
(2)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3.(1)秦始皇。(1分) 看法:修筑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2分,要求答出两层意思,意思相近即可)
(2)民族交流、交融的现象。(2分) 意义:这一现象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3分)
(3)变化: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