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份打包】地理最新课件:湘教版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文档属性

名称 【4份打包】地理最新课件:湘教版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9-26 22:25:24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1.结合时事材料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2.结合天体系统示意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宇宙具有物质性、运动性等特点。
3.运用太阳系八颗行星数据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分析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1.天体系统及其层次。
2.地球的普通性。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2010年10月1日,我国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卫星升空。于10月9日进入高100千米、周期117分钟的绕月椭圆轨道,即最终的工作轨道,对月球开展多种科学探测。观察下面图片,讨论下图中的嫦娥二号是不是天体?
提示: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天体,但地球上的物体则不属于天体;嫦娥二号在地面上时属于地球的一部分,不属于天体;进入工作轨道后属于天体。
1.天体的判断——“三看”
(1)看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
(2)看它是否独立存在于宇宙空间。
(3)看有没有独立的运行轨道。
2.阅读教材P7~9,级别最高和最低的天体系统各是什么?
提示:最高的是总星系,最低的是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
3.我们熟悉的北斗七星是天体系统吗?为什么?
提示:不是。由天体系统的定义可以知道,天体系统是“以质量大的天体为中心、其他天体围绕这个中心旋转的天体‘集团’”,北斗七星没有这种绕转关系;再者,组成天体系统的各天体要有等级差别,北斗七星都是恒星,是同一级别。因此,不是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判断——“四看”
(1)看天体的数量。天体系统至少由两个天体组成,单个天体只能叫天体,不能构成天体系统。
(2)看天体之间的距离。天体的位置比较靠近时,才能构成天体系统。
(3)看是否相互吸引。只有质量适中的天体才能相互吸引。
(4)看是否相互绕转。如果某些天体相互吸引但达不到绕转的程度,也不能构成天体系统。
4.根据教材P8太阳系示意图及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
(1)试着填出下图中所缺的行星名称。
提示:按照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地球、火星、土星、天王星。
(2)总结八颗行星是如何分类的?
提示:
1.光年不是时间单位。
光年是计算天文距离的单位,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它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按30万千米的光速计算,1光年约为94 608亿千米。
2.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但不是地球唯一的卫星。
3.星座并不是天体系统。
欧美国家的人们习惯根据生日来划分成十二星座,有人就想当然的认为星座也是天体系统,其实并不是这样。星座是指天上一群群的恒星组合。实际上同一个星座内的恒星相互间没有实际的关系,只是其在天球上投影的位置相近。
流星体(群)、流星现象和陨星的区别
流星体位于星际空间之中,属于天体;陨星是流星体坠落到地面的残体,不属于天体。流星现象是指当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产生划破夜空的光迹,形成的现象。当大群的流星体几乎以相同的速度向同一方向冲进地球大气层,与地球的大气摩擦生热而发光,这样便形成该天空区域的流星雨。其区别、联系如下图所示:
读太阳系八颗行星排列顺序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A_______,G______,
H___________。
(2)写出与地球相邻的两颗行星的代表字母:____,____。
(3)小行星带位于_____和_____ (填代表字母) 轨道之间。
(4)图中属于类地行星的是_____;属于巨行星的是______;属于远日行星的是_______。(均填字母)
(5)在太阳系中,大、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在北极上空俯视均为____方向(时针描述)。另外,八颗行星绕日公转轨道具有_____性和_______性。
【思路点拨】本题以太阳系八颗行星排列顺序图为背景,考查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结构和运动特征。明确A→H代表的行星是解题的关键。由图可知,以太阳为中心,A→H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八颗行星中水星、金星、火星和地球为类地行星,木星和土星为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为远日行星。在太阳系中,大、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均为逆时针(从北极上空俯视),且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内,具有共面性,绕日公转轨道偏心率相差不大,具有近圆性。
【规范解答】
(1)水星 天王星 海王星
(2)B D(可换) (3)D E(可换)
(4)A、B、C、D E、F G、H
(5)逆时针 共面 近圆
1.结合教材P11活动1,探究下面几个问题。
(1)读行星基本数据表,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及其体积、质量大小等方面,分析地球具有“金锁链条件”的原因。
提示:①日地距离(及自转周期等)适中,使温度介于0℃~100℃之间,水呈液态;
②地球质量、体积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大气。
(2)请从太阳的稳定和八颗行星的运行特征分析,地球所处的星际空间是否稳定安全?
提示:①稳定:太阳所处的恒星际空间有利于太阳的稳定,从而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演化。②安全:八颗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的演化和发展。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1)外部条件
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②运行轨道安全: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自身条件
①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
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
③有液态的水: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体积收缩,产生热量,不断产生水汽,并随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
歌诀记忆地球上生命存在的自身条件及其成因
八颗行星绕日行,
唯有地球有生命。
日地距离正恰当,
温度条件有保障。
自转周期不太长,
白天增温夜晚降。
体积质量很适中,
吸引大气在表层。
地内物质活动强,
逸出水汽成海洋。
生物出现是必然,
分清原因和条件。
2.假如你承担了寻找外星人的任务,你将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提示:(1)要有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水等条件;
(2)寻找类似太阳的恒星,有适度的光照条件;
(3)在这颗恒星周围距离适中的地方寻找一颗行星;
(4)这颗行星距离恒星远近适中,体积和质量适当,其表面有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
(5)……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太阳系普通行星
2.太阳系特殊的行星
探索地外文明一直是人类的一大梦想,欧洲南方天文台公布了所发现的行星“Gliese 581c”围绕红矮星“Gliese 581”运转的模拟图。天文学家认为,这颗行星可能适合人类居住。下图表示的是这颗新发现的行星与周边几颗行星的对比情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要适合人类居住,此颗行星应具备什么条件?
【思路点拨】本题以探索地外文明为背景考查生命存在的条件,只要类比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即可作答。
【规范解答】内部条件:与所绕转的恒星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适宜的温度→液态水的存在;体积、质量适中→吸引保存适量的大气。
外部条件:光照条件稳定→生命演化连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安全。
贵州将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不断扩大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据此回答1、2题。
1.目前人类能够探测到的最远的天体距离地球约为( )
A.2.7万光年 B.1.5亿千米
C.27万光年 D.140亿光年
2.下列有关各种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B.恒星和月球都是能自身发光的天体
C.卫星是环绕地球运转的天体
D.土星是围绕太阳运行且因自身发光而有明亮光环的一种天体
【解析】1选D,2选A。第1题,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范围大约为140亿光年。第2题,星云是由尘埃和气体等组成的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土星和月球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卫星是环绕行星运动的天体。
3.(2010·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千万小眼睛……”,这首童谣中的小星星大多属于( )
A.行星 B.恒星 C.流星 D.星云
【解析】选B。人们平时用肉眼看到的闪闪的星体,多属于能自身发光的恒星。
2010年10月26日嫦娥二号卫星开始降轨,并开始为月球拍特写,为嫦娥三号的着陆点提供高精度成像。读下面嫦娥二号探月过程示意图,回答4~6题。
4.图中甲乙丙丁四点的嫦娥二号,不属于天体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处嫦娥二号位于地球上,与地球组成了天体系统
B.乙处嫦娥二号与月球组成了天体系统
C.丙处嫦娥二号与地球组成了天体系统
D.丁处嫦娥二号进入月球工作轨道,与月球组成了天体系统
6.如果要把月球作为人类迁移的目的星球,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
A.人类没有登陆月球的交通工具
B.月球的大气温度和成分以及缺少液态水的条件,不适宜人类居住
C.月球本身不能发光
D.月球的公转周期太短,气温太高
【解析】4选A,5选D,6选B。本题组以嫦娥二号探月过程示意图为背景,主要考查天体、天体系统及地球的特殊性等相关知识。第4题,四点中甲点嫦娥二号还未脱离地球,属于地球上的一部分,不是天体。第5题,甲处嫦娥二号属于地球,乙处和丙处嫦娥二号在地球和月球都没有固定绕转轨道,只有在丙处嫦娥二号与月球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第6题,可对照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进行分析。
7.新浪科技讯2010年12月15日报道:美国宇航局的“旅行者”1号飞船在经过长达33年的长途跋涉,飞行超过177亿千米之后,目前已经接近太阳系边缘。下列关于太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它是银河系中最重要的天体系统
B.它目前有九颗行星
C.太阳系中除了太阳和其行星外,其他天体均不发射可见光
D.太阳系中的大小天体都围绕太阳运动
【解析】选D。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8.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八颗行星中,B表示_______,D表示_______。按结构特征,它们都属于______行星。
(2)按运动特征,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即都是自__
______向______,呈______时针方向运动。另外,还具有______性和______性。
(3)若地球在H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有( )
A.变为寒冷的“冰球” B.变为炽热的“火球”
C.大气层将会消失 D.体积将会变小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的外部条件是_____________。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以太阳系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太阳系成员、地球的普通性及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等知识。从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行星具有相似性,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H行星为海王星,其轨道距离太阳遥远,温度是八颗行星中最低的;地球上有生命存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和自身条件有关,属基础知识的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答案:(1)金星 火星 类地
(2)西 东 逆 近圆 共面
(3)A
(4)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5)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下图中的物体属于天体的是( )
【解析】选D。由图可以看出A为飞机,B为在发射架上的航天飞机,C为返回地面的飞船返回舱,三者都没有脱离地球,属于地球的一部分。D为在空间轨道上运转的空间站,属于人造天体。
2.下列属于天体系统的是( )
①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
②宇宙中级别最高和最低的天体系统——总星系和地月系
③相互吸引的两颗恒星或两颗行星
④沿同一轨道运行的流星群或小行星带
⑤大熊星座
⑥相互吸引且相互绕转的大小天体
A.②⑥ B.①③⑥
C.②③④⑥ D.②③④⑤⑥
【解析】选A。从掌握天体系统的概念入手来思考问题。题目通过设置一些干扰选项,如天体、星座、只吸引而不绕转的天体等相近的概念来增加选择难度。天体系统的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要区分天体、星座、天体系统等不同的概念。
(2010·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下图为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发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以图中天体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有( )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4.月球上没有生命物质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A.与太阳距离太远
B.宇宙环境不安全
C.没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D.没有昼夜更替现象
【解析】3选B,4选C。第3题,图示为太阳系,包括太阳系和地月系两个等级。第4题,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其宇宙环境和距日距离与地球相差不大,且也有昼夜更替现象,但月球上没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2010年元旦过后,美国科幻大片《阿凡达》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影片讲述了地球人类试图从遥远的潘多拉星球(离太阳大约4.4亿光年)开采矿产资源以解决地球的能源危机而与“纳美人”(潘多拉星球上的土著人类)发生一系列矛盾冲突的故事。据此完成5、6题。
5.假如影片中“潘多拉”星球在宇宙中是存在的,那么它可能属于( )
①总星系 ②银河系 ③河外星系 ④太阳系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6.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的存在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与地球大气有密切关系的是( )
A.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
B.地球的昼夜更替周期适中
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D.地球自转周期适中
【解析】5选B,6选A。第5题,“潘多拉”星球离太阳的距离为4.4亿光年,不属于太阳系和银河系。第6题,地球作为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与其存在的大气、液态水、适宜温度有关,其中的大气是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吸引周围大气聚集而形成的,日地距离、自转周期适中主要影响温度。
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据此回答7、8题。
7.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温度条件,并不是因为( )
A.日地距离适中
B.地球自转周期适宜,昼夜温差较小
C.各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D.日照条件稳定,不断供应地球能量
8.能够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的是( )
A.地球上形成了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大气条件和液态水
B.地球恰好位于太阳系的中心位置
C.只有地球处在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利于生命形成、发展
D.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卫星绕转的大行星
【解析】7选C,8选A。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就其自身条件而言,包括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和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而适宜的温度与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宜和稳定的光照条件有关,与各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无关,它只是保证了地球具有安全的宇宙环境。
人类已经向火星发射了“海盗号”、“勇气号”等多个探测器,2009年10月前后,我国也向火星发射了“荧火一号”探测器。由于各国在空间探测中一般遵循“谁先占有,谁先开发,谁先受益”的原则,多位专家预言,在未来几个世纪内,各国将在火星开发中掀起一场新的“圈地运动”。据此并分析下表,回答9、10题。
9.地球上存在生命,特别是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有利宇宙条件是( )
①稳定的光照条件
②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③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④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适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人类太空探测对火星情有独钟的原因是( )
A.有生命存在
B.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
C.有昼夜更替现象
D.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与地球自然环境最接近的行星
【解析】9选B,10选D。第9题,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有利宇宙条件一是有稳定的光照条件,二是安全的宇宙环境。第10题,人类不断对火星探测的主要原因是其与地球环境相近。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11.(探究性学习)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 中国的探月“三步”走
(1)结合材料和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试分析月球上有哪些可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2)若干年后,人类真的移民到了月球,人类还应创造哪些生存条件
(3)世界许多国家为什么都积极实施探月计划
【解析】第(1)题,人类长期对月球的不断探索,使我们知道了月球上虽然没有大气、液态水,而且重力小、温差大等,但是,却有适合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其他条件,比如矿产资源、建筑用的岩石、丰富的太阳能等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第(2)题,人类要想居住在月球上,还应创造条件、克服一些难题,比如创造适宜的温度和保存大量液态水,制造出适宜人类呼吸的大气,适当阻挡宇宙中强烈的射线危害,并能形成有食物供应和物质分解的生态系统。第(3)题,我国和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探索月球,这是因为月球探测成果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对于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有重大意义,而且月球上有人类需要的丰富资源。
答案:(1)矿产资源、建筑用材、太阳能等。
(2)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液态水,合适的大气、保护层、生态系统等。
(3)探月计划可以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寻找新能源,争夺资源,探索特殊环境的新领域。(共86张PPT)
1.通过实验或多媒体演示,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
2.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大小,掌握其对太阳直射点移动状况的影响。
3.绘图分析说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和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总结出四季更替的原因。
1.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的理解。
2.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规律。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结合下图,探究下列问题。
(1)依据太阳直射点的半球位置和地球公转方向推断ABCD分别代表的节气和时间。
提示:A是春分日,3月21日前后;B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C是秋分日,9月23日前后;D是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2)在图中合适的位置标注近日点J和远日点Y。
提示:近日点时为1月初,J在冬至日和春分日之间,靠近冬至日位置。远日点时为7月初,Y在夏至日和秋分日之间,靠近夏至日位置。
(3)图中地球自夏至日到冬至日公转过程中,速度怎样变化?自冬至日到夏至日呢?
提示:自夏至日到冬至日公转过程中,经过了远日点,速度是先变慢后变快。自冬至日到夏至日公转过程中经过了近日点,速度是先变快后变慢。
(4)北半球夏半年与冬半年时间哪个更长些?为什么?
提示:北半球夏半年比冬半年时间更长些。原因:地球公转速度在北半球夏半年(经过远日点)较慢,用的时间长,而冬半年(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用的时间短。
地球公转轨道图上二分二至点的判断
(1)根据地轴的倾斜方向判定——北倾为夏,南倾为冬。即北半球倾向太阳时为夏至日,南半球倾向太阳时为冬至日。
(2)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定——北夏南冬。在公转轨道左右两端的地球光照图上,①过地心作地轴的垂线表示赤道;②画出太阳与地球中心的连线,标出该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该点就表示太阳直射点;③根据该点在南北半球上的位置判定冬至日或夏至日。即该点若在北半球则为夏至日;该点若在南半球则为冬至日。
(3)根据与近日点和远日点的距离判定——近日为冬,远日为夏。当地球公转接近近日点时为冬至日;地球公转接近远日点时为夏至日。
1.在提到节气时并不泛指全球,因为北半球的夏至恰好是南半球的冬至。叙述二分二至时必须明确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如果不特别指明,一般认为是北半球。
2.北半球的夏至日与远日点并不重合,冬至日也不与近日点重合。北半球的远日点在7月初,而夏至日在6月22日前后;近日点在1月初,而冬至日在12月22日前后。
2.黄赤交角存在而产生的几组数据关系,如下图所示:
(1)α=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1/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极昼(夜)的最大纬度跨度范围=1/2热带所跨纬度的范围。
(2)β=90°-2α=北(南)温带所跨纬度的范围。
(3)μ=α=90°-极圈的度数=晨昏线的移动角度范围=北(南)寒带所跨纬度的范围。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11年2月22日,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发生里氏6.3级地震,目前已证实最少154人死亡,当局估计遇难人数最终可能达240人。
材料二 地球公转运行位置示意图。
(1)地球公转至D点的节气是_________,日期为______前后。
(2)新西兰地震时,地球公转到图中的_______位置,请用“○”在图中表示出来。
A.A→B B.B→C C.C→D D.D→A
(3)新西兰地震时,地球距离公转轨道的_______点(近日、远日)较近,公转速度较________。
(4)当地球由A→B→C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由________移动。
【思路点拨】本题结合地理时事材料,考查学生有关地球公转运动的知识。解决该题需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1)从D点入手,由地轴倾斜方向和日地连心线推知D点为北半球冬至日,由公转方向推知A为春分日,B为夏至日,C为秋分日。(2)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快,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慢。(3)熟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规律图。
【规范解答】(1)冬至 12月22日
(2)D 标注略
(3)近日 快
(4)赤道→北回归线→赤道
【变式备选】僧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日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 )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D.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2)下列地理现象与僧一行的发现有因果联系的是( )
A.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
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
D.地方时的产生
(3)读图,当地球运动到A点时,广州( )
A.昼长夜短 B.炎热多雨
C.东南风盛行 D.天干物燥
【解析】第(1)题,由“南至”、“春分”、“北至”、“秋分”以及“急”、“损”、“迟”、“舒”、“中”可知,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第(2)题,由于地球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所以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第(3)题,未标南、北极时,按北极上空俯视解答,故图中A处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我国为冬季,广州盛行西北风,进入少雨季节。
答案:(1)B (2)C (3)D
1.结合教材P21“黄赤交角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回归线、极圈的度数与黄赤交角有什么关系?
提示:回归线的度数等于黄赤交角,为23.5°;极圈的度数与黄赤交角互余,为66.5°。
(2)五带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极圈至回归线之间为温带,极圈以内为寒带。
(3)如果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则对五带范围的变化有何影响?
提示: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黄赤交角变小则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
2.结合教材P22“太阳光直射赤道示意”图,“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示意”图,“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示意”图探讨下列问题。
(1)观察对比三图,思考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有什么关系?
提示: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总是垂直。
(2)晨昏线的位置是不是静止的?(以地球为参照物)
提示:不是,因为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运动,所以晨昏线的位置在不断向西移动(自东向西运动)。
3.观察教材P22“太阳光直射赤道示意”图,“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示意”图,“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示意”图并结合教材P24探究活动探讨下列问题。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提示:
(2)北回归线以北的各地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何时达到最大值,何时达到最小值?回归线之间的各地呢?
提示:北回归线以北的各地:夏至日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达到最大值,冬至日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达到最小值。
回归线之间的各地:
①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夏至日昼长在一年中达到最大值,冬至日昼长在一年中达到最小值。当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达到最大值,为90度,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达到最小值。
②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冬至日昼长在一年中达到最大值,夏至日昼长在一年中达到最小值。当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达到最大值,为90度,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达到最小值。
(3)在我国北方有“过了冬(冬至日),(白天)长一葱”的谚语,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提示:此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白昼就每天长一点了,即冬至日后,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冬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
(4)家住哈尔滨的小王到广州去观看亚运会比赛,发现广州的楼房间距比自己家乡的要窄得多,你能试着给他解释一下原理吗?
提示:我国北方比南方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南方小,相同高度楼房的影子比南方长,所以北方楼间距比南方宽。
1.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状况规律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高纬白昼时间越长,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无关。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与直射点位置无关。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同一时刻,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最大,夏至日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最大为90°;南北回归线上,每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最大为90°。
(3)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回归线至极点之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一年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房屋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日影为零。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4)计算楼距: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近;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远。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
(5)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应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α+h=90°,再结合h=90°-所在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可推算出α=所在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1.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除赤道)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2.同一地点,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点近角大,点远角小”。
3.纬度相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就相差多少度。
读图①、图②,完成下列问题。
(1)请将图②中的a、b、c、d填在图①相应的四点位置上。
(2)在图①中a、b、c、d四点公转速度最快的是_____。
(3)当太阳直射点处在图②d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
A.赤道上昼夜平分
B.北半球各地昼长达最大值
C.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D.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昼
(4)当太阳直射点从d→a之间移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 B.北半球各地夜渐短昼渐长
C.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增大 D.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太阳在
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对应关系。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地球
在公转轨道上接近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直射北回归线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接近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地球上的昼
夜长短、极昼极夜现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都是随太阳
直射点的变化而变化的。
【规范解答】(1)
(2)D (3)AD (4)B
【备选例题】下面为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甲、乙、丙三地的月份与日期是_______。
(2)比较甲、乙、丙三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__
_____地。
(3)一年中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是( )
A.甲地最大 B.乙地最大 C.丙地最大 D.三地相同
【思路点拨】第(1)题,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以判断出该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极地投影图。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可判断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12月22日)。甲所在经线为白昼的平分线,故太阳直射(23.5°S,180°)。第(2)题,赤道上昼夜等长即昼夜长短变化为0,极圈及其以内地区能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由极圈到赤道昼夜长短变化逐渐变小。从图中可以看出乙最靠近赤道,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第(3)题,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即从回归线到极圈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一致,都为47°,故选项D正确。
【规范解答】(1)23.5°S,180° 12月22日 (2)乙 (3)D
读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图,回答1、2题。
1.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
B.公转轨道是个偏心率很大的椭圆
C.太阳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D.地球公转一周的周期约为365日6时9分
2.当大家在享受国庆假期的时候,地球公转位置在图中哪个点附近( )
A.a B.b C.c D.d
【解析】1选B,2选B。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其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但公转轨道是个偏心率很小的椭圆。国庆假期在10月初,其接近秋分日(9月23日),即图中b点。
3.(2011·福州高一检测)历时184天的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10月31日胜利闭幕。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到闭幕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右图中经过的点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解析】选B。上海世博会在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举行,②是6月22日左右,为夏至日,③是9月23日左右,为秋分日。
4.(2010·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列日照图中(图中箭头表示太阳光线),能正确反映春分日日照状况的是( )
【解析】选D。春分日时全球昼夜平分,由上图可知只有D图所示为全球昼夜平分。
山东省第22届全运会于2010年9月19日在淄博开幕,历时8天,于9月27日闭幕。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山东省第22届全运会开幕后的第四天,下图中最能反映济南昼夜长短变化的是( )
6.山东省第22届全运会举行期间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
A.北半球,向南移动
B.南半球,向北移动
C.先在北半球,后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D.先在南半球,后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解析】5选A,6选C。山东省第22届全运会开幕后的第四天正值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山东省第22届全运会开幕时间是2010年9月19日,闭幕时间是9月27日,所以太阳直射点位置先在北半球,秋分后在南半球,并且向南移动。
7.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北半球节气是________,南极圈内昼夜长短情况是
___________。
(2)此时太阳直射在______上,此后开始向______移动。
(3)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______。B点昼长是______小时,______时日落。
(4)此时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_______值,过三个月后昼夜长短情况为_________。
(5)此时(双选)( )
A.太阳入射光线与地轴垂直
B.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C.晨昏线与地轴重合
D.太阳直射点上入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地心且与赤道平面有23.5°的夹角
【解析】第(1)、(2)题,据光照图判断,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并将向北移动,为北半球冬至日,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第(3)、(4)题,根据正午太阳高度=90°-两地纬度差,判断A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根据B地、济南所在位置判断两地的昼夜状况。第(5)题,只有春、秋分时,太阳入射光线与地轴垂直,其他任何时间两者间均有一定夹角,且此角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数互余。
答案:(1)冬至 极昼 (2)23.5°S(南回归线) 北
(3)66.5° 8 16 (4)小 昼夜等长 (5)BD
几个关于昼夜长短变化的问题
(1)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与纬度的关系
由于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其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为0,而极圈及以内地区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其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为24小时,故从赤道至极圈范围内,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随纬度的增高而逐步变大。
(2)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动状况(以北半球为例)
春分日→夏至日:极昼范围从北极点逐步扩大到北极圈;
夏至日→秋分日:极昼范围从北极圈逐步缩小到北极点;
秋分日→冬至日:极夜范围从北极点逐步扩大到北极圈;
冬至日→次年春分日:极夜范围从北极圈逐步缩小到北极点。
(3)日出日落时刻的判断
一个地区的日出日落时间反映了该地昼夜长短状况,一天中上午和下午的时间是等长的。因此已知某地的昼长可求出该日的日出、日落时刻,其方法为:日出时刻=12-
昼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
8.将图中不同字母组合成不同时段并填写在下列各种地理现象后面的空格中。
例:北半球昼长夜短:D~C~B。
(1)北极圈内极昼范围不断扩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半球的白昼越来越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京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_________。
【解析】本题属于考查地理动态思维变化过程的试题,是近几年新课改高考地理能力的考查重点。(1)北极圈内极昼范围不断扩大的时间段是3月21日~6月22日,即图中D~C,本题容易误答成A~D~C,实际上A~D段北极圈内没有极昼,但有极夜现象。(2)南半球的白昼越来越长的时间段应该是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的过程中,即6月22日~12月22日,C~B~A。(3)“北京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且正在往北移动,属于12月22日~3月21日,A~D。(4)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属于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的过程中,即12月22日~3月21日~6月22日,A~D~C。
答案:(1)D~C (2)C~B~A (3)A~D (4)A~D~C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托勒密大约于公元90年出生在希腊。下图是他描述的成角日晷仪,它被用来测量太阳每天的正午太阳高度。根据图中信息确定当时黄赤交角大约为( )
A.24°11′ B.22°51′ C.23°26′ D.23°51′
【解析】选D。解答该题关键是弄清图中大圆的11/83,是夏至和冬至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也即2个黄赤交角的大小。由计算可知:360°×11/83×1/2≈23°51′。
北京时间2010年10月6日11时06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32分钟后,卫星顺利进入周期约为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卫星在沿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运行与地球的公转相似。据此完成2、3题。
2.“嫦娥二号”卫星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 )
A.ab段 B.bc段 C.cd段 D.de段
3.“嫦娥二号”在12小时环月轨道上运行,无动力作用时,其公转速度( )
A.近月点时公转角速度较慢
B.远月点时公转线速度较快
C.公转速度始终不变
D.线速度和角速度都在近月点时较快
【解析】2选C,3选D。第2题,10月6日处于秋分日与冬至日之间。从图上分析, a、b、c、d、e依次为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第3题,“嫦娥二号”绕月运动特征,类似于地球的公转运动特征,其在近月点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均较快,在远月点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均较慢。
(2010·广东学业水平测试)第16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在广州举行。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亚运会期间以下各城市白昼最长的是( )
A.北京 B.沈阳 C.广州 D.海口
5.亚运会期间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
A.北半球,向南移动 B.北半球,向北移动
C.南半球,向南移动 D.南半球,向北移动
【解析】4选D,5选C。11月份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地球运动在秋分至冬至段,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北半球纬度越低,昼越长。
(2011·荆州高一检测)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回答6、7题。
6.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哪个点所在的纬线上( )
A.A B.b C.c D.d
7.c点处物体的影子,朝向( )
A.东 B.南 C.西 D.北
【解析】6选D,7选D。由图中箭头所指方向知地球顺时针自转,该图所示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极点俯视图,此时在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点应该在南回归线(d点所在纬线)上。c点为南极点,其影子总是朝向北。
城市住宅小区规划时,对采光条件有明确的规定。下表反映了我国部分城市住宅对日照间距的要求(表中H为住宅楼高度,适用于住宅呈南北朝向的平原地区)。据此回答8~10题。
8.在我国多数城市的居住建筑日照标准中,都以冬至日作为标准日,原因是( )
A.冬至日气温低 B.冬至日降水多
C.冬至日白昼时间最短 D.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9.根据表中信息判断,在满足采光要求的条件下,冬至日四个城市住宅日照时间最短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位于杭州(约30°N)的某住宅小区在规划建设两幢30米高的住宅楼时,其楼间距应不小于(tan35°≈0.7,tan45°=1,tan60°≈1.732)( )
A.35米 B.40米 C.45米 D.50米
【解析】8选D,9选A,10选B。第8题,我国大多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每年冬至日这天,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楼房的影子为一年中最长,因而以冬至日作为标准日。第9题,四城市中,甲城市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纬度最高,因而甲城市该日的昼长最短。第10题,冬至日时,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6.5°,楼间距=H/tan36.5°,可计算出楼间距应不小于40米。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国某学校(110°E)地理兴趣小组用立竿测影的方法确定地方时刻。
下面是同学们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和结论,据此完成下列问题。(20分)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用立竿测影的方法确定地方时刻。
【研究目标】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某日杆影长度和地方时刻的变化规律(下图为6~18时时段的观测)。
【研究准备】同组同学共同商议确定本组所要观测目标,准备记录的纸、笔和卷尺等物品,并制定出周密的观测计划。
【实施过程】在自制刻有钟点时间的圆盘中心垂直竖立一根高为20厘米的标杆,7条放射线段是在某日每隔2小时记录的标杆阴影方向和长度,测得正午时标杆影长20厘米。
观察记录(略)。
【研究结论】观察某日杆影长度和地方时刻的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
(1)从图中看昼长时间,可知测量的日期可能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若此时伦敦刚刚日落,则再过_______(时间),该小组测量标杆的影子最短。
(3)该学校的地理纬度大约是( )
A.0° B.45°N C.45°S D.60°N
(4)若再过三个月,该地日出时间是4点钟,请尝试将影子在一日内变化的示意图及相应的时间填画在图乙中(间隔2小时画出)。
【解析】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试题是新课改以来的考试新动
向,其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仍然是课本的基本知识。第(1)
题,从某日杆影长度和地方时刻的变化规律图可以看出,地
方时6时开始有日影,下午18时结束,说明昼长为12小时,
昼夜平分,应为二分日。第(2)题,属于时间计算问题,二
分日伦敦日落为18时,此时学校所在地(110°E)地方时为
18时+7时20分=25时20分(即次日1时20分),离标杆影子最短
时刻(地方时12时)为10时40分。第(3)题,属于正午太阳高
度的计算问题,由标杆高20厘米、正午时标杆影长20厘米,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得出该学校的地理纬度约为45°N。第(4)题,再过三个月,该地日出时间是4点钟,推出大约是6月22日(夏至日),学校所在地昼长夜短。画图时注意中午最短,影子长短以中午为对称轴排列,日出和日落时最长,全天昼长为(12-4)×2=16时。
答案:(1)AC (2)10时40分 (3)B (4)见下图
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1)在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2)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南半球反之,北半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
(3)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北半球各地(极夜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共80张PPT)
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2.结合实例,掌握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3.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1.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及应用。
2.晨昏线的判断。
3.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及应用。
4.地方时、区时的换算及日期问题。
1.有人说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顺时针,有人说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还有人说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哪种说法对呢?
提示:观察地球的角度不同地球自转方向的表述不同,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从南极上空看则为顺时针;任何角度看地球都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2.结合教材P16和下图回答:
(1)我们平时说的一天,是恒星日还是太阳日,为什么?
提示:是太阳日,我们平时说的一天,是以太阳为参照物,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
(2)读图,对比太阳日和恒星日地球自转的角度及长度有什么差异。
提示:恒星日以无限远的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360°;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角度大于360°。在长度上,太阳日较恒星日长,恒星日长度为23时56分4秒。
1.太阳日与恒星日产生的原因
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在以平均每日东进59′的速度公转,而太阳又距地球较近,如图(图见本节主题1、2)所示,当地球位于E1时,太阳S、某恒星、地心与观测者P位于同一直线上,地球自转360°后,到达E2,P又位于恒星与地心的连线上(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可看作平行光)。E1-E2为恒星日。此时太阳还未回到此线上,(即还未到达上中天)地球还需多花3分56秒的时间才能运行到E3,才又位于太阳与地心的连线上。E1-E3为太阳日,该段时间内地球已转过了360°59′。
3.据右图探究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
度的分布规律。图中A、B、C三点随
着地球的自转到达A′、B′、C′位
置时。
(1)试比较三点所转过的角度。
提示:角度相同。
(2)三点转过相同的角度所用时间相
同吗?
提示:相同。都同在地球上,运动是
同步的,时间是相同的。
(3)试分析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布规律。
提示:除南北极点外,地球上任一点在一个太阳日内转过的
角度都大约为360°,故除南北极点角速度为零外地球任一点
的角速度都约为15°/小时。
(4)A、B、C三点所经过的路程 有何不同?
提示:
(5)试分析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分布规律。
提示: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6)根据图中数据,赤道与南北纬60°的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关
系?
提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时间内, 的弧长约为
弧长的2倍,所以赤道的线速度约为南北纬60°线速度的2倍。
2.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1)角速度
角速度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地球是固体球,自转时除南北两极点外,球面上各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相同,平均为每小时15°。
(2)线速度
线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和高度而不同。①在同一高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由于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因此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最大,60°纬线处约是赤道的一半。②在同一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大。
4.中国现有酒泉、太原、西昌三个航天发射场, 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建设的海南航天发射场在海南省文昌市破土动工,预计于201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试着从地球自转速度的角度探讨海南航天发射场相对于其他发射场的优势。
提示:海南发射场纬度相对较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卫星发射时可以获得较大的初速度。
3.地球自转方向的多种表现形式
1.太阳日是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而不是地球自转的周期。
2.地球表面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但极点除外。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人们已经发现的地球自转速度有以下3种变化。
(1)长期减慢。这种变化使一日的长度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长1~2毫秒,使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时间,2 000万年来累计慢了2个多小时。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原因主要是潮汐摩擦。科学家发现在三亿七千万年以前的泥盆纪中期地球上大约一年400天左右。
(2)周期性变化。20世纪50年代从天文测时的分析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季节性的周期变化,春天变慢,秋天变快,此外还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周期变化的振幅约为20~25毫秒,主要是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
(3)不规则变化。地球自转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其原因尚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在图外侧弧线上填画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
(2)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3)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为________,即一个__
________。
(4)A、B、C、D四点中线速度最大的为_________,角速度相同的是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自转的特征。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图中的中心点为北极点,最外圆圈为赤道这一信息。第(1)题,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但都是自西向东。第(2)题,A、B、D选项为侧视图,C选项为俯视图。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东经度数应逐渐增大,根据选项C中经度变化状况可知,该图中心点应为南极,自转方向应为顺时针。第(3)题,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为一个恒星日,其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第(4)题,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外,其余各点都相同;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规范解答】(1)标注略(为逆时针方向) (2)A
(3)23小时56分4秒 恒星日 (4)A A、B、C、D
【备选例题】读右侧地球自转速
度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面关于α、β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α<β<45° B.α>β>45°
C.α>β<45° D.α=β=45°
(2)地球从E点自转到B点时需要的时间约是( )
A.45分钟 B.1小时
C.2小时 D.3小时
(3)A、B、C、D、E五点中,线速度相同的两组是___和___。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自转的速度。第(1)题,地球的自转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地表各地都相等。第(2)题,从E点到B点地球自转了45度,需要3个小时。第(3)题,地球同一纬线上的各点地球自转线速度相同。
【规范解答】(1)D (2)D (3)CD BE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结合教材P17活动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地球上昼夜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因为地球是球体,不发光也不透明,太阳光只能照亮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一面为昼,背对太阳的一面为夜。
(2)地球上昼夜更替又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在昼夜现象产生的基础上,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使得地球上的点有时处于昼半球,有时处于夜半球,因而出现昼夜更替现象。
(3)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太阳日还是1恒星日?
提示:1太阳日(24小时)。
2.根据下图探究下面问题。
(1)讨论全球时区的划分方法
提示:由上图可以看出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东西跨15个经度。
(2)什么是区时,并举例说明。
提示:每一时区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这个时间为区时,如:东八区区时是120°E的地方时。
(3)观察上图,不同时区的时区数和区时有什么关系?根据这个关系,如果已知某时区的区时,如何计算另一已知时区的区时?
提示:不同时区的区时差等于时区数的差。东早西晚。所求区时=已知时区区时±两时区数的差(东加西减)。
1.区时的判断与计算
(1)如果已知该地经度,求时区数:该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15°(余数处理:若小于7.5则直接舍去;若大于7.5,则在结果上加一个时区)。方向不变。
(2)求时差,即求时间间隔,每相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
(3)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
注:①“+、-”号的选取同地方时的运算。②若求出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小时,日期加一天;若所求时间为负值,则加上24小时,日期减一天。
3.结合教材P20活动探究有关国际日期变更线的问题。
(1)规定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避免日期换算中的混乱。
(2)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如下图),讨论图中穿越180°经线时的四种情况下的日期变动。
提示:①向东跨越180°经线,但没有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不变;
②向西跨越180°经线,但没有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不变;
③向西跨越了180°经线和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加一天;
④向东跨越了180°经线和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减一天。
2.地球上日期变更的判断
在地球上,日期变更的界线一般情况下有两条:
(如下图所示)
(1)自然界线(不断变化):即0点所在的经线,由于地球不停自转,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不停自东向西交替,其速度大约为每小时西移15个经度。自西向东过0点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0点所在经线,日期要减一天(如上图所示)。
(2)人为界线(固定不变):即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如上图所示)。
(3)自然界线与人为界线有可能重合,即当180°经线地方时为0点时,此时,全球处于同一天;当0时经线在东经范围内,地球上新的一天少于一半;当0时经线在西经范围内,地球上新的一天多于一半。
4.北半球自西向东流动的河流,南、北两岸哪侧冲刷更严重?
提示:南岸冲刷严重,北岸淤积明显。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所以河流的右岸冲刷而左岸淤积。
3.晨昏线的判读
(1)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
(2)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为18时的是昏线。
(3)方位法:①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②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地转偏向力的原理应用
(1)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冲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宜选在左岸。具体示意如下:
(2)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的空投方位确定。
(3)根据天气资料图,正确判断风向及其变化。
(4)根据风或水流的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地球自转的意义
1.昼夜交替
2.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3.时差
比较下面四幅图(注:乙、丙、丁三图中,阴影区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各图的晨线分别是:甲:_____经线,乙:______弧,丙:________弧,丁:___________弧。
(2)一年之中,晨昏线与经线重合的日子是_____和_____。在地球上,一天中晨昏线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______。
(3)赤道上晨昏线相距经度________度。
(4)甲图中,北京是_______时,丙图中北京是_______时。
【思路点拨】第(1)题,甲图60°E是0时,则150°E为6时;乙图晨线为AC弧,丙图OA为晨线,丁图AB为晨线。第(2)题,春、秋分时晨昏线和经线重合;晨昏线移动方向和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第(3)题,赤道上昼夜平分,晨昏线相距180°。第(4)题,甲图中,60°E为0时,则北京为4时;丙图中,75°E为12时,则北京为15时。
【规范解答】(1)150°E AC OA AB (2)春分 秋分 相反 (3)180 (4)4 15
【备选例题】下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 )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思路点拨】本题以河流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地转偏向力对河流的影响。题干中的“北半球”的提示信息是解题关键。该地区在北半球,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侵蚀右岸,因而河流右岸侵蚀较严重,同时河水流动过程中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所以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图中的①③⑤处。
【规范解答】A
1.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北半球自西向东,南半球自东向西
②南北半球都是自西向东
③从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自转
④从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自东向西自转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B。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
2.位于地球上空的同步卫星,其绕地球公转运行的速度与地面上对应点的自转速度比较,两者的( )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D.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
【解析】选C。同步卫星始终对应地面上某点,因此两者的自转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同步卫星的线速度更大。
2010年3月27日,新西兰当地时间晚上8时30分率先开始“熄灯,让地球睡一小时”活动。随后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个城市按照时区依次熄灭灯光,参与这一由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发起的活动。据此回答3、4题。
3.新西兰开始此活动时,北京时间是( )
A.4时30分 B.18时30分
C.16时30分 D.24时30分
4.全球率先开始“熄灯一小时”时,赤道上位于昼半球的是
( )
A.0°-150°E B.37.5°W-142.5°E
C.20°W-160°E D.0°- 160°E
【解析】3选C,4选B。第3题,当新西兰开始此活动时是当地晚上的20时30分,此时北京时间是16时30分。第4题,主要是考查昼夜半球的范围,即时间在6:00~18:00。
5.(2011·佛山高一检测)如图所示,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岛,最终小岛可能连接的岸堤是( )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B。根据纬度判断,左图在北半球,右图在南半球,北半球流水向右偏,南半球流水向左偏。
6.(2010·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在离电灯大约l米远的桌边放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
①昼夜的更替 ②四季的更替
③运动物体偏向 ④地方时差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该实验模拟了地球的自转,可演示地球的昼夜更替现象和地方时的差异。
7.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画出晨昏线,用
表示夜半球。
(2)图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
(晨/昏)线,它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是________。
(3)B即将进入____(昼/夜)半球。
(4)图中各点中,时刻为正午12:00的点是_____,比B晚2小时的点是______。
(5)按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把图中各点排列为______。
【解析】该题以一幅侧视日照图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晨昏线的判读、时间的换算和运用的能力。由于太阳光线与晨昏线所在的平面垂直,因此在侧视的日照图中过圆心(非地球的球心)作太阳光线的垂线即为晨(昏)线;B点在晨线上,即将进入昼半球;由于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因此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均为12:00。
答案:(1)略 (2)晨 相互垂直
(3)昼 (4)C、D F、H
(5)B=H>D=E=F>A=C
8.读图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图中DE表示的是昏线 ( )
(2)A、C点的自转速度大于B、E点 ( )
(3)C点要比B点早看到日出 ( )
(4)D点的自转线速度大于B点 ( )
(5)某物体由B向C水平运动时要向右偏转 ( )
【解析】第(1)题,顺地球自转方向,B点会由夜移动到昼,所以DE表示的是晨线。第(2)题,从角速度来讲A、B、C、E四点相同,从线速度来讲(A=E)<(B=C)。第(3)题,C点靠东,会比B点早看到日出。第(4)题,D点的纬度比B点高,线速度小于B点。第(5)题,在赤道上,水平运动物体不偏转。
答案:(1)×(2)×(3)√ (4)×(5)×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1.下面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解析】选D。A图表示方向为自东向西,B、C两图无法确定,D图表示方向为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方向的判定
地球的自转方向不论在北极上空还是南极上空看都是自西向东,但是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实际应用中还应注意与经度结合: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东经度数越来越大,西经度数越来越小。
2.(2011·中山高一检测)读地球俯视图,关于图中各点的自转速度说法正确的是 ( )
A.角速度:①=②=③=④ B.角速度:①=④>②=③
C.线速度:①=②=③=④ D.线速度:①>②>③>④
【解析】选A。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相同;地球自转线速度则由于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在不考虑地形的前提下,纬度数相同的两地自转线速度相同。图中四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①=④>②=③。
读下面第16届亚运会火炬传递路线图,回答3、4题。
3.图中所示城市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A.长春 B.北京 C.中山 D.哈尔滨
4.广州亚运会于北京时间2010年11月12日20时开幕,此时远在美国旧金山(37°48′N,122°25′W)的华人华侨观看直播时,当地时间为( )
A.11月12日4时 B.11月13日4时
C.11月13日8时 D.11月14日4时
【解析】3选C,4选A。第3题,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越大。第4题,美国旧金山122°25′W,位于西八区,比北京时间晚16小时,当北京时间为11月12日20时,旧金山当地时间为当日4时。
5.假设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下列正确的是( )
A.太阳东升西落
B.东方时刻早于西方
C.北半球物体水平运动向右偏
D.北半球物体水平运动向左偏
【解析】选D。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在地球上观察太阳是东升西落、东方时刻早于西方以及产生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方向发生改变,这些现象也应该随之改变。
6.读下图,图中阴影部分为夜半球,有关图中晨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OB为晨线 B.AOB为昏线
C.AO为晨线 D.BO为晨线
【解析】选C。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结合晨昏线的定义,可以判断AO为晨线,BO为昏线。
7.图中弧ACB是晨昏线,C点位于格陵兰岛上。若图中A地正当日出,此时北京时间是( )
A.11时 B.23时 C.17时 D.5时
【解析】选B。由A地日出可判断弧AC为晨线,则CD所在经线为12时。又由于C点位于格陵兰岛上,则CD所在经线为45°W,所在时区为西三区,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较西三区早11个小时,时间是23时。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8.(探究性学习)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正式点火发射。卫星的发射必须有过硬的测控技术支持,下图为某卫星发射时我国主要测控站(船)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在我国国内陆上测控站中,地方时大致相同的两组测控站是( )
A.②③和③④ B.②③和④①
C.④①和⑤⑥ D.①⑥和⑤⑦
(2)测控船中,在新的一天最早看到日出的是( )
A.远三 B.远二 C.远六 D.远一
(3)卫星发射升空后,一般会转向东方向前进,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在某次执行任务远望一号从我国向图中位置行进时,船员发现昼夜交替周期变短了,你能帮忙分析这是怎么回事吗?
(5)马林迪站(2°45′S,40°5′E)工作人员在执行任务时需要和祖国在时间上保持一致,请问他应该如何调整钟表。
【解析】第(1)题,地方时与经线有关,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第(2)题,由图可以看出远六在日界线的西侧,在新的一天最早看到日出。第(3)题,因为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卫星发射升空后向东方向前进可以节省燃料。第(4)题,自西向东行进,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而与我们看到的太阳运行方向相反,因此昼夜交替周期变短了。第(5)题,马林迪站属于东三区,我国使用北京时间为东八区时间,马林迪站工作人员须将钟表顺时针拨5个小时。
答案:(1)D (2)C
(3)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卫星向东前进可以节省燃料。
(4)测量船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昼夜交替周期变短。
(5)将钟表顺时针拨5个小时。(共60张PPT)
1.了解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点。
2.理解并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各层的特点。
3.明确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及圈层间的相互关系。
1.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1.结合教材P25“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探究以下问题。
(1)描述纵波、横波随深度的变化状况。
提示:在接近地表的地方,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在地下接近2 900千米深处,纵波波速则突然下降,横波波速突然下降直至消失。
(2)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情况可以把地球内部分为哪几部分?分界面分别是什么?
提示: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分界面依次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地幔可以分为哪两个层次?分层的依据可能是什么?
提示: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分层的依据可能是地震波在地幔传播过程中波速的变化。
2.地震发生时,在写字楼上的小强首先感觉到上下颠簸,而后感觉到左右摇晃,而江上游船内的小明却只感觉到了上下颠簸,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提示:因为陆地上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纵波速度快所以在写字楼上会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左右摇晃;而水里只有纵波能通过,所以在江上游船内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3.地壳、地幔、地核的物质状态如何?
提示:外地核为液态;地壳、地幔及内地核为固态。
1.岩石圈并不等于地壳
(1)从位置上看,地壳是位于莫霍面上部的地球内部圈层;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2)从包含关系上看,岩石圈包含地壳。
(3)从厚度上看,岩石圈的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由此可见,岩石圈和地壳是两个以不同标准划分出的不同圈层。如下图所示:
2.软流层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厚度为50~250千米。这里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衰变产生热能,温度很高,使岩石处于塑性状态,由于软流层离地壳较近,在上覆岩层压力减小时,物质就会由这种不稳定的可塑状态发生相变而转化为液态的岩浆,软流层可能就是岩浆的发源地。
软流层是在地震波传播速度研究中发现的。科学家在研究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的变化时发现,上地幔接近顶部的位置有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减缓的层,称为“古登堡低速层”。推测此层地震波传播速度慢的原因是积累的热量使岩石软化并局部熔融,故称为“软流层”。
软流层并不是液态的
软流层地震波的横波能够通过其传播,说明不是液态,其处于熔融状态。
读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波,B表示_____
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___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该面以上C代表____,该面以下E代表____。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______,地震波B速度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_____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___________态,F面是______面。
(4)C层主要由_______组成,G层叫_____,H层叫_______。地球的岩石圈是指______和______。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图。该图分左右两部分,左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注意左侧的深度),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第(1)题,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第(2)、(3)题,根据纵波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推断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的物质性质、状态的变化。第(4)题,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可知C为地壳,G、H为地核部分。
【规范解答】(1)横 纵 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
(2)莫霍 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 地壳 地幔
(3)消失 突然变小 固 液 古登堡
(4)各类岩石 外核 内核 地壳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备选例题】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
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发出的地震波,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图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地震波的特征和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地球内部依据古登堡面和莫霍面将地球由内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一次地震,在震源处同时产生纵波和横波,且纵波在地幔中传播速度要大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横波在地壳、地幔中传播,不在地核中传播,地震波还以同心圆的方式向外扩散。
【规范解答】(1)莫霍面 古登堡面
(2)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所以由A到E的平均波速要大于由A到B的平均波速
(3)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小圆以下区域即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见下图:
1.地球的外部圈层间有没有明确的界线?为什么?
提示:没有。地球外部的三个圈层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
2.大气圈中大气的密度从低到高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3.生物圈作为外部圈层,有何特殊性?
提示:(1)生物圈有生命存在;(2)与其他圈层交错、没有明确界线;(3)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1.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2.歌诀记忆地球圈层
同心圈层分内外,内外划界用地面。
内部圈层壳幔核,莫霍古登来分界。
气水生物同属外,一起构成自然界。
气圈最厚排在外,水圈水体分三态。
生物生存跨圈界,外部圈层添光彩。
水圈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圈层
(1)不规则圈层:水圈由固、液、气三态水共同组成,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水圈没有一个完整的形状,因此说它是不规则的。
(2)连续圈层: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又通过自然界物质的循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所以说水圈又是连续的。
读图并运用有关地理原理,回答下列各题。
(1)B圈层的主体是( )
A.河流 B.湖泊 C.冰川 D.海洋
(2)图中四圈层中连续而不规则的是( )
A.D圈层 B.B圈层 C.A圈层 D.C圈层
(3)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大圈层尽管组成物质、分布空间不同,但它们都是以______为共同球心的圈层。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特大地震,地震发生在________圈,由此引发的海啸主要发生在_______圈,流行性疾病主要在_________圈传播。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球外部圈层及各圈层特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图中A、B、C、D四个圈层代表的含义。第(1)题,由图可知,B圈层为水圈,地球上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第(2)题,水圈是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以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没有完整的形状,但各种水体通过自然界的循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联系,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第(3)题,地震发生在岩石圈A,海啸发生在水圈,疾病主要在人类和动物中传播,属于生物圈。
【规范解答】(1)D (2)B (3)地心 岩石 水 生物
执行我国第21次大洋科学考察第六航段任务的我国科考人员,首次利用人工震源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开展海底地震探测试验并获得气枪阵4炮同响的巨大成功。据了解,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对这一海域进行大规模海底地震探测研究。如果某探测人员获得了以下地震波分布图,回答1~3题。
1.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2.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 900千米处
3.在莫霍面以下( )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解析】1选B,2选A,3选A。第1题,本题考查地震波的类型、特征及应用。从图中可知此地震波传播速度在3~6 km·s-1,速度较慢,为横波。第2题,此波速度在5千米深处突然变大,说明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深处。第3题,本题考查地震波的传播及地球圈层的划分。莫霍面约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在此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4.读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①、②、③分别
为(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解析】选D。地球上的不同圈层具有不同特征,其中的生物圈在其他各个圈层中都有渗透,与图中的①符合,水圈存在于岩石圈之上,据此可知②为水圈,③为岩石圈。
5.(2010·常州学业水平测试)下图为“地球号”研究船钻探示意图,此船值得期待的科技成果是:钻探到地幔。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钻探到地幔过程中,钻头将经过岩石圈
B.钻探到地幔的过程中,可能接触到变质岩
C.钻头钻探过程中将经受高温高压的考验
D.图中的生物圈只存在于水圈的上部
【解析】选D。生物圈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圈层,并广泛分布于其他圈层。
6.汶川地震造成的伤亡惨重,无数房屋垮塌。由于地震产生滑坡,山石导致河流截断,四川省震区堰塞湖总数为34个。
(1)这次大地震是地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的龙门山断层触动的,该断层属中国南北地震带中的川滇地震带部分。该地震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地层中(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莫霍面
(2)地震发生时,在楼里的人先感觉到地面_____运动,然后地面_____运动(上下或左右),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
而此时在都江堰水库划船的人们只感觉到船_______运动(上下或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
(3)人类很难预测地震的发生,目前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__________的研究,在某界面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此界面是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第(1)题,地震是由岩层的断裂震动所形成的,应位于地壳。第(2)题,因为陆地上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要快于横波,所以会感到上下左右颠簸;而水里只有纵波能通过,所以在船上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第(3)题,由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变化规律可以解题。
答案:(1)A
(2)上下 左右 纵波传播速度要快于横波 上下 纵波能够在水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3)地震波 古登堡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6分)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A.①为地壳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①圈层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解析】1选C,2选B。图中①为大气层,②为地壳,③为软流层,④为外核,⑤为内核。①层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外核(④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或熔融状态,③层横波能穿过。
3.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藏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A。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且横波不能在液态中传播,故A正确。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4、5题。
4.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5.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
A.图中C层 B.图中G层
C.软流层 D.下地幔
【解析】4选C,5选C。第4题,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F为地幔,G为地核。D、E合为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D选项中应是横波速度减为0。第5题,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相比的特殊性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这三个圈层相比较,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生物圈是有生命存在的圈层。
(2)生物圈的范围与其他圈层交错分布,其界线不像其他圈层那样分明。
(3)生物圈不仅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而且包括了生物生存的无机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因此,生物圈的组成与结构和其他三个圈层相比最为复杂。生物圈寓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中,离开了它们,生物圈将不复存在。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圈层才能紧密相连。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回答6、7题。
6.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7.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软流层中部
【解析】6选C,7选C。结合等厚度线分布可知,数值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由地球内部圈层知识可知,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是地壳厚度的起始点。
(2011·大庆高一检测)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完成8、9题。
8.地壳中化学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氧 B.硅 C.铝 D.铁
9.关于地壳结构特点的正确叙述有( )
A.大陆地壳厚度大于大洋地壳厚度
B.地壳下层为硅铝层,上层为硅镁层
C.硅铝层在大陆、大洋地壳中普遍存在
D.硅镁层仅在大陆地壳中存在
【解析】8选C,9选A。第8题,地壳中元素含量的多少排名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其中,氧、硅为非金属元素。第9题,地壳分为两层,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硅镁是连续的,硅铝层在大洋底部非常少,即使有也非常薄。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0.(探究性学习)验证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14分)
实验目的:了解纵波和横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实验器材:一个高大的讲台、一把榔头、一堆木质积木、一盆水。
实验步骤:(1)在讲台上放一盆水、水上放一块积木;用积木在桌面上搭建一座建筑物。
(2)用榔头敲击讲台一角,观察盆内的积木和积木搭建的建筑物的变化。
实验现象:(3)①水中积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积木搭建的建筑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分析:(4)①水中积木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②积木搭建的建筑物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结论:(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水、积木和榔头为材料,既有液态物质又有固态物质,能较好地验证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同时需明确纵波能在任何形态物质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且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
答案:(3)①上下运动 ②先跳动后倒塌
(4)①液态水不能传播横波,只能传播纵波。
②震动的能量是以纵波和横波的形式传播的,且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
(5)纵波能在任何形态介质中传播,且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横波只能在固体物质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