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田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为10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 班别、姓名、学号、考试科目用写在答题卡上。
2.试题所有答案均答在本试卷的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
1.汉武帝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措施不包括
A.官方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确立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
B.官方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C.官员选拔方面:儒生入仕,加强了儒学对政治的影响
D.科举考试方面:考试选官,以儒学经典作为考试内容
2.程朱理学认为:“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此材料表明程朱理学
A.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 B.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
C.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 D.认可私欲,主张个性解放
3.分析下表,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结论正确的是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9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66
A.民办书院比例下降反映了古代文化的衰落
B.官办书院比例上升反映了思想控制的强化
C.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明清闭关锁国导致了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
4.唐代女服空前繁荣,主要特征表现为风华美丽、雍容大度的款式:不拘一格、个性突出的穿着,崇尚阳刚、盛行胡风的时尚;而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期的绚丽和开放,出现内敛、拘谨而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权利的失控 B.程朱理学逐渐盛行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民主思想的出现
5.《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他们提不出新社会方案的经济根源是
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黄宗羲等缺乏理论研究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6.下边两张图片是1475—1600年间德意志大学学生修读专业统计图。据此可以推知
A.德意志宗教改革成效最为显著 B.天主教的垄断地位受到冲击
C.宗教改革影响学生专业选择 D.世俗文化引导社会发展潮流
7.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说:“我们意大利人较之其他国家的人更不信奉宗教,更腐败,都是些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意大利人多为坏蛋,比如伊阿古(《奥赛罗》)、夏洛克(《威尼斯商人》)之流。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A.资产阶级追求现实世界的享乐 B.出现人文主义过于泛滥的弊端
C.经济发展导致两极分化严重 D.天主教会势力遭到严重打击
8.启蒙思想家们深信:启蒙必须依靠科学,科学能揭示“自然之光”,也能点燃“理性之光”,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这说明
A.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B.科学技术是走向理性的唯—条件
C.自然科学推动理性发展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发展
9.元朝王祯为官“惠民有为”,其所著《农书》中绘制有100多种农具,《农器图谱》占全书的4/5。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关注民生,注重生产工具的推广 B.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C.首先提出了 “重农抑商”的思想 D.标志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顶峰
10.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11.2017年11月,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下列与甲骨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占卜吉凶记事的文字,史料价值低 B.发现于殷墟,是对夏商历史的完整记载
C.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形成完整体系 D.标志着我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到了自觉阶段
12.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完全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A.汉赋和唐诗 B.话本和小说 C.元曲和京剧 D.风俗画和文人画
13.“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种“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的艺术特征与下列哪一艺术形式最符合
A.唐诗 B.京剧 C.写意画 D.草书
14.智者运动是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发端,马克思·韦伯认为它是早期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这里的“转折”主要指
A. 对理性世界的探索 B. 道德观念的重视
C. 对人类自身的探索 D. 对人权应用的创新
15.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16.文艺 复兴时期,女诗人维托里亚 科论娜曾因同情宗教 改革遭到宗教法庭的监视;女画家索芬尼斯巴 安奎索拉曾应邀到西班牙菲利普二世国王的宫廷,教授女王作画。这一现象表明文艺复兴运动
A.推动知识女性参与社会活动 B.已从意大利扩展到其他国家
C.使知识女性改变革命的策略 D.解放了上层知识女性的思想
17.1738 年版《牛顿的哲学原理》一书的封面展示:“光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牛顿头上照下,通过缪斯女神手中的镜子反射到伏尔泰正在写作的手稿《牛顿的哲学原理》上。该封面的寓意可以解读为
A.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使人类彻底摆脱了封建神学的束缚
B.牛顿的理论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
C.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D.牛顿开创了从实验中认识自然的方法,打破了封建神学的禁锢
18.清初洪昇的《长生殿》,写安史之乱中唐明皇与杨玉环的婚姻纠葛。但它不同于一般人视杨贵妃为“祸水”,也不局限于表达改朝换代的“黍离之悲”,而是在揭示杨、李“占了情场,弛了朝纲”的同时,对杨玉环追求爱情的专一给予深切同情。这说明
A.追求婚姻自由成为民众共识 B.文学写作创新意识有所增强
C.批判封建礼教成为大势所趋 D.教化百姓是戏曲的最主要功能
19.雕塑家罗丹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曾有感而发地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罗丹所谓的“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是指
A.批判宗教神学,提倡人性,主张三权分立 B.反对教会的封建束缚,主张“信仰得救”
C.批判君权神授,提出天赋人权,建立民主共和国 D.以理性思考社会,反对专制,提倡民主与法制
20.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A.圣人只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B.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C.社会动荡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D.儒家应主导社会道德自律的建设
21.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_____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______虽然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_____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_____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述论述分别是指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B.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D.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22.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中央官学的建立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打破了依靠血缘垄断官职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进一步发展
23.在古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有人类的七情六欲,只不过神青春常驻、最有智慧和最为健美而已。这反映出古希腊
A. 人文主义精神缺失 B. 封建迷信思想特别浓厚
C. 宗教神权意识淡薄 D.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24.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这种变化,下列观点出自黄宗羲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宇宙便是吾心”
C.“工、商皆民生之本”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5.北宋的《萍洲可谈》中记述了中国航船在海上航行的情形“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由此获得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A. 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 B. 指南针已在北宋航海事业中有所体现
C. 北宋时期完全依靠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D. 《萍洲可谈》的作者发明了指南针
26.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了古代科技发展
A. 具有儒学化特征 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 为封建统治服务 D. 注重实用性
27.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由此可知
A. 京剧由徽剧汉剧合并而成 B. 京剧的形成体现了兼收并蓄的特点
C. 京剧形成于乾隆五十五年 D. 京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走向世界
28.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正确的是
①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②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③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④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29.作为各种赛会的比赛项目,摔跤在古代希腊拥有很高的地位,人们将奥林匹克赛会的摔跤胜利者视为英雄,许多神话及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人物都与摔跤有关,这些人物大都是摔跤场上的高手。可见,在古代希腊
A.英雄情结与人文精神已融合 B.社会价值观摆脱了道德规范约束
C.人人平等的理念得到了贯彻 D.崇尚阳刚与力量的社会氛围浓厚
30.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A.强调社会责任感 B.提倡知行合一 C.构建新儒学体系 D.重建伦理秩序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小题,共40分)
31.(15分)人文主义是一种维护人类尊严的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得到了弘扬和发展。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特点: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 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地位和权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上帝的至髙无上地位,但他们关注的焦点由上帝而转向了人。……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尘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积极地生活。他们赞美爱情,歌颂创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财富占有,把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贫等观念弃置不顾。
——徐国辉《论彼特拉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启蒙学派的思想家们公开宣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他们的思想先驱。 但在启蒙学派那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己具体化为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内容,而这种政治经上的人权要求迫切需要理性加以论证,要求获得法律上的保证,理性成为人们评判一切的标准。而理性与科学又相互联系,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科学理性精神更加根深蒂固,甚至哲学研究、社会研宄、政治学研宄、伦理学研宄等都深深打上了科学的烙印。国家是机器、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等一度成为人们的"科学认识"。
——韩庆祥、王勤《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宄的清理与总结》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3分)
(2)据材料二,指出理性主义的特征。(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性主义对后世的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关系。(2分)
32.(12分)宋代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时代。阅读材料:
材料一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阶级结构发生的变化。(2分)
(2)材料二称“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4分)
33题.(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4分)并说明儒家理想的政治是什么。(2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5分)
(3)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2分)
历史答案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B A C B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B C A A C B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A D C B A B A D A
31题(15分)
(1)特点: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2分)强调个性自由,反对禁欲主义。(2分)
背景:封建神学的压迫,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每点1分,共3分)
(2)特征:将人文主义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理性成为评判一切的标准(理性至上),(1分) 与科学联系密切。(1分)影响: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自然科学研究;(2分)但是也僵化了思维方式,机械地研究社会科学。(2分)
(3)关系:人文主义是理性主义的前提和基础,理性主义推动了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2分)
32题(12分)
(1)变化:市民阶级产生。(2分)
(2)说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应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每点2分,共6分)
(3)进步: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注重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每点1分,共4分,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4分)
33题(13分)(1)先秦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4分)儒家主张作为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任用有贤能的人。(2分)
(2)认为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2分)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2分)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1分)
(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