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鹰潭市田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鹰潭市田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8 12:2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鹰潭市田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根据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交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玉米自交系继续自交不再引起衰退现象,但杂交能产生强大的优势。而天然的自花授粉植物品系(天然自交系)自交也不退化,为什么杂交却不能产生杂种优势呢?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国际上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决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摘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
材料二:
中国是大豆起源国,但上世纪80年代初,大豆单产每公顷只有一吨多,不到美国的一半。而提高单产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杂种优势利用,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大豆是严格的自交作物,闭花授粉。研究的第一步是要找到大豆花不能产生可有花粉而只能通过异花授粉才能结果的不育系,再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从而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了可能性,之后再通过反复试验,获得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再经过大量配制杂交组合,最后研制出大豆杂交种。
1983年,孙寰回国后,就开始了在一些科学家看来“不可能”“不现实”的大豆不育系研究工作,以实现大豆强国。在研究之初条件非常欠缺,他只能靠国家资助的1万元留学回国人员经费开始做起。为了充分利用我国的大豆种质资源,他分别在福建泉州、湖南长沙、浙江杭州、河南郑州、江苏徐州、吉林公主岭等地搞试验。1985年,通过反复试验,他的课题组发现了一个组合杂交一代高度不育的情况,研究初获成果。
1993年,他的课题组又成功培育了世界第一个野生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通过测交和回交,于1995年实现了栽培大豆“三系”配套,初步培育出“杂交豆一号”。“杂交豆一号”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20%以上,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经过正式品种审定、可以商业化应用的大豆杂交种。
(摘自《吉林新闻》2018年10月23日)
材料三: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日前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又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才能更好地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也就一定能汇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也更加需要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精神,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我们就一定能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涵,所以要首先弘扬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摘自《人民日报》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态度很明确:相信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
B.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玉米自交系继续自交后不再衰退,杂交后能产生强大的优势。
C.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理论上有两条路可走,实践上只有一条路可行。
D.研制大豆杂交种需分三步:找到相应的不育系,再借保持系繁殖,试验获得恢复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水稻和大豆杂交育种的成果看,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某些农作物单产的有效途径。
B.无论是水稻杂交育种研究还是大豆杂交育种研究,科技工作者都离不开团队的协作。
C.袁隆平、孙寰都是利用杂种优势来育种的,也都是在客观条件欠缺的情况下起步的。
D.袁隆平、孙寰是在别的专家认为“不可能”处实现突破的,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
3.下列关于材料三论证方面的说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证中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B.论证方法: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理论论证和对比论证。
C.论证思路:先提出论点-再论证分论点-得出结论。
D.论证语言:本文的论证语言平实、朴素、严谨。
4.请结合材料一,给“水稻杂交”写出一条名词解释语。(4分)
5. 我国育种创新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你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 书
谢志强
上海青年赵思风1964年之前,对房子的概念是:房子在地面上。不过,他响应“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在上海的人民广场,听过王震将军的动员报告,看过《军垦战歌》的纪录片,还有父亲积极鼓励他报名,1964年6月,赵思风顺利地踏上西去列车,怀着满腔热情,一路高歌,以至到了农场的连队,他嗓子唱得有点沙哑了。
汽车送抵农场场部,然后是马车接他们到连队。有人说:到了。
赵思风疑惑,问:房子呢?
有位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的汉子(随后知道他是连长)喊:大家注意,你们就站在房顶上。
赵思风吓了一跳,这房子跟沙丘差不多,这么多人站在上边,不会坍塌了?
连长喊:青年同志们,跟我来。
赵思风和同来的上海青年,顺着连长引领,走下平地隆起的房顶——土包下开着洞门,稍稍弯腰低头,屋里中间有一条三尺来宽的过道,过道两边是大通铺。
赵思风第一次见识地底下的房子,叫地窝子。他在上海,家里是棉褥子、棉枕头。一路不断换车,又说又唱,累了。他迫不及待地躺下,他的身下发出嘈杂的响声。他惊跳起来,一摸,褥子垫的、枕头塞的,净是麦秸秆。草褥子,草枕头。第二天醒来,鼻孔、嘴巴都钻进了沙子。
开始劳动——夏收割麦。赵思风第一次割麦子,镰刀不听他的使唤,小腿划了个伤口子,手心磨起了水泡,他浑身痒,说不清是蚊子叮,还是麦芒刺。
当夜,他打着手电筒,写了一封家书,表达了思念之情。他第一次离开父母,还这么遥远。一个月后,接到回信。家中的信,都由母亲执笔。
父亲是居委会主任,大小是个干部——喜欢打官腔。赵思风想象得出父亲口授的样子。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观点:建设边疆,好好锻炼。
于是,赵思风赌气了——他没回信,而且,他打定主意,不再给家里写信。他反感父亲讲“大道理”——那么远,够不着。
上海与新疆,一封信,在路上起码走十天半月。母亲来了三封信,他只拆阅,懒得回复。随后,母亲的来信频繁了,他一个礼拜收到一封信。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指示”,可能父亲觉得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期望赵思风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母亲在乎的是他的生活(吃、住,还有气候,甚至问:沙漠地带有没有水?)。
赵思风肩膀嫩、力气小,大田作业,劳动强度大,伙食条件差,一天三顿苞谷馍馍,少油的菜很单调。他发现,连长时常关心他的生活,而不讲什么“大道理”。他倒是觉得连长比父亲要亲切。他不忍把劳动和伙食的情况告诉父母,他能想象出父亲一定讲“锻炼”的道理,而母亲会担忧他的身体。母亲的担心会传染给父亲——他想象自己像一滴水落在无垠的沙漠里。
半年后的一天,赵思风收到一封母亲的信,几乎与上一封信,一个前脚,一个后脚,相差两天。信封出奇地饱满——八页。
母亲从其他家长那里打听了上海青年在新疆的情况。母亲当初反对他报名。这封信里,母亲替父亲解释:你爸在单位里大小也是个干部,动员青年支边,是单位里一项重要的任务,动员符合条件的子女去新疆,你爸不带头,工作难开展。
信中,母亲写了盼望他来信,每天都等待邮递员的车铃响。赵思风发现,航空信封背面有四个字:思风降雨。
母亲收不到他的信,心里像久旱的沙漠了。母亲生他的时候,是夏季,天气又闷又热,于是,母亲给他起了名字:思风。清凉的风驱散了暑热。
赵思风看到第六页,呆愣了。后三页几乎都是选择题(包括填充题)。母亲是小学语文教师——替儿子着想。而且,他感到,在母亲的眼里,他永远是孩子。
母亲表示:知道你很繁忙很辛苦,没有工夫写信,那么,不用花很多时间,只要把这三页“答卷”答完了寄回即可。
多年后,赵思风也有了儿子,他已记不全母亲出的三页题目——选择题、填充题。选择题只需打个钩,填充题只需画个圈。比如:工作忙吗?(忙)或(不忙);身体好吗?(好)或(不好);吃得饱吗?(饱)或(饿);睡得好吗?(能睡)或(失眠)。
赵思风第二天就托去团部开会的文教把“答卷”寄出(还附了一张劳动照片——微笑)。
一个月后,母亲回信。说你爸见了“答卷”就欣慰地笑了,而且,像阅读“中央红头文件”一样,反复阅读,领会精神。
这封信里,母亲没有传达父亲的“指示”唯一的一次不再讲“大道理”。显然是背着父亲写信。同时,赵思风收到一个包裹:两袋麦乳糖。是父亲的意思——长身体,补营养,母亲如是说。赵思风认为父亲不可能考虑这么周全,不过是母亲尊重其是一家之长,也希望自己不要对父亲还有怨言。
结婚,搬进土坯屋后的第三年,母亲趁放暑假来探望儿子。
母亲望着离连队不远的沙漠,抱住儿子,说:这样的地方,你怎么活下来的呀?
赵思风说:妈,我这不是活得好好的吗?!果果,叫奶奶。
孙子果果像一个果实投入奶奶的怀抱。赵思风说:妈,你抱孙子,就像抱一个大西瓜。
晚饭由也是上海青年的儿媳烧。饭桌上,母亲提起家书——选择题。她说:我问你答,所有的选择题,问和答都没有反映出实际情况。
赵思风说:妈妈,那是你出题有问题,不了解实际情况,怎么能出好题?
母亲说:你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开头通过描述祖国的殷切召唤、家庭的积极支持、个体的满怀热情等营造了特定的环境氛围,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B. 父亲“期望赵思风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实际上也想借助这种方式督促儿子多回信,以便获取儿子更多的日常生活信息。
C. 赵思风不给家里回信,表面看起来是他因父亲只讲大道理而赌气,其实有不想让父母知道他生活艰苦而有所担心的原因。
D. 父亲见到“答卷”欣慰地笑了,流露出对儿子原谅自己的喜悦和接到回信的心安;“反复阅读”也体现出了对儿子的牵挂。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通过塑造赵思风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他由一腔热血到诧异失落、从思亲念家到沮丧失望、最终因受母亲感化而积极投身边疆建设的心路历程。
B. 小说中农场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物资供应比较匮乏,这样写既可以让读者领略到生活其中的种种不易,又可以让读者见识到主人公精神成长的可贵。
C. 小说细节设计颇具匠心,母亲为“我”取名“思风”彰显了深沉的母爱,“我”为儿子取名“果果”可理解为“我”安心投入边疆建设的美好结果。
D. 小说虽然采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但主要是站在主人公的视角上讲述故事,通过描述赵思风真实的个体主观感受,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8. 请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并简要说明。(4分)
9. 小说中的“家书”有哪些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复奏疏乞创飞虎军。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橱,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素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櫂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教。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3分)
A.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寻;不久
B. 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籴:买进(粮食)
C. 帝嘉之,进一秩 秩:次序
D. 辛弃疾雅善长短句 雅:一向,向来
1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3分)
A. 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B. 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C. 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D. 申伤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辛弃疾有远见卓识。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论述敌我形势以及晋汉两代的人才,持论正直,他的建议被采纳施行
B. 辛弃疾有主见,善斡旋。皇上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采买军马,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
C. 辛弃疾决事果断。修建飞虎营时,需要瓦二十万。辛弃疾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檐瓦二十块,没有二天都齐备了。
D. 辛弃疾重情义,有胆识。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却为他写祭文来吊唁。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
(2)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14. 辛弃疾既有政治军事才略,又关怀民生疾苦。他是如何解决江西饥荒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小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过野人家有感①
陆游
纵辔江皋送夕晖,谁家井臼②映荆扉。
隔篱犬吠窥人过,满箔③蚕饥待叶归。
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
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
【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作于成都,其时陆游已被免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之职。②:舂米的器具。③箔:养蚕用的竹筛子或竹席,也叫蚕簸。④南阳:古郡名,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居住的地方。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诗前四句重在描写农家生活,后四句抒写了因坎坷仕途而生发的慨叹。
B. 首联选取富有农家特色的“井臼”“荆扉”象,表现出静谧的自然魅力。
C. 颔联中的“犬吠”“待叶归”场景,写出淡泊有味、悠然有序的田园生活。
D. 尾联以诸葛亮为例,指出像他那样的英雄老死家园是一种不错的生活常态。
16.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 根据上下文提示,补写下列空缺处的句子。
(1)陶渊明《归园田居》“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农村极为平常的鸡犬之声,传神地表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旷达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3)古诗词中常以流水意象传达韶光易逝的感慨,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登高》中“__________”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是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原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是( )(3分)
A. 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B. 立明对我努努嘴——只见不远处穿夹克壮汉,一脸木然,好像根本不知道要发生的事。
C. “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D.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19.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3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但灯与月竟能并存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从语义上看而这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人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②生态博物馆理念开始传入中国,③并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陆续在浙江和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生态博物馆。④生态博物馆以特定区城为范围,以保护文化遗产真实原貌为目的,它强调以文化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为目的。⑤民族村寨中保留有大量传统文化,其民居建筑与饮食、服饰等都承载着浓厚的村寨文化,反映出村寨发展的历史与特点。⑥将生态博物馆理念运用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中,就是要注重保持民族村寨的原始样貌,保护民族村寨传统的建筑风格、风俗特色,打造一个庞大的生态博物馆,⑦并在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促进民族村寨文化的传承、开发、弘扬与保护。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字。(6分)
近日,钟南山院士先后在不同的场合通过不同的形式发声,表达他关于疫情的最新研判。10月30日,他在会议中表示,从全球视角来看全球疫情形势不容乐观,美国疫情出现反弹,欧洲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1000万例,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实际上已经开始,一些国家已再度强制“封城”,随着天气变冷,大部分北半球国家的疫情情况都会加重;但是我国有一套完整的群防群控机制,按照目前的防疫制度和措施强度,中国暴发第二次疫情的可能性很低。不过,社会还是需要对此保持警惕,因为最近已约有八次零星的疫情反弹,而且每次的时间间隔都更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习主席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正值青春、风华正茂的高一新生,你是如何理解、体验“青春”的?请结合上述名言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答案】6. D 7. A
8. ①慈爱:思儿心切,时时牵挂,事事关心。②宽容(善解人意):无论是丈夫的矜持,还是儿子的任性,都能给予充分的理解、包容。③有智慧:巧用“思风降雨”,感化打动儿子;巧妙设计答卷,赢得儿子回信。④善调和:在儿子面前替丈夫解释、开脱;假借丈夫的名义给儿子寄去麦乳糖。⑤执着(坚持不懈):儿子不回信,仍一如既往坚持写信,决不放弃,最终感化儿子。
9. ①“家书”有线索作用,小说据此展开主要情节;②“家书”将相隔万里的母子连结起来,小说借此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旨;③小说用以答卷作“家书”的情节来化解矛盾冲突,独出心裁,令人感动,极富感染力;④“家书”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可以唤醒读者的文化记忆,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
【答案】10. C 11. B 12. A
13. (1)飞虎营如期落成,辛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心中释然。
(2)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结交的人大多是天下名士。
14. ①刚到灾区,张榜禁止囤积、强买粮食。②下令拿出公家全部钱物,借贷给有实干才能的人,不取利息。③等到他们运回买到的粮食,约定月底到城下售卖。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齐地历城人。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论述敌我形势以及晋汉两代的人才,持论正直。因为讲和刚刚停当,他的建议没有被施行。
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他。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弃疾胸怀大志深谋远虑,皇上就召见了弃疾。不久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纠举小官吏应付了事,而为自己掩饰过错。皇上下诏嘉奖他。(辛弃疾)又上书请求创建飞虎军。皇上下诏委任辛弃疾进行筹划,于是他丈量马殷兵营原先的房基,修建新的营垒,准备招步兵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拿铜钱五万到广西买了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各种费用上万计,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作罢,弃疾接过来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定期一月要建成飞虎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如期落成,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心中释然。当时连续下了几月的秋雨,有关部门说造瓦很困难,弃疾问:“必须要用多少瓦?”回答曰:“二十万。”弃疾说:“不要担忧。”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檐瓦二十块,没有二天都齐备了,僚属都很叹服。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
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弃疾督办赈灾工作。刚一到灾区,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全部拿出公家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借贷钱物,等到他们领命运回籴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部属都不答应,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米舟十分之三拨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弃疾进一级俸禄。又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
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结交的人大多是天下名士。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你凛然犹生!”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弃疾墓旁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大呼于堂上,好象鸣发其心中的不平,自傍晚至半夜不绝声,枋得拿着蜡烛写作文章,准备天亮将祭祀他,文章写成而声音才停下。德佑初年,枋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他为少师,谥号忠敏。
【答案】15. D
16.
(1)对农家宁静、有序的生活的向往
(2)怀念家乡,有归田之念
(3)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
17、名句名篇默写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古来万事东流水 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18. B
19. ①句中把垂杨树枝条比作臂膊和头发,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美人臂膊纤细,垂杨柳枝条柔细,二者具有相似性。③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枝条交错,二者具有相似性。
20. ①句式:原句朗读时需停顿,更具有节奏感,改句较为平淡。②情感:原句更能体现出灯光的“浑沌”与月色的“清辉”,灯光与月光交融,构成了新的美景,具有朦胧美,更能体现出作者对秦淮河夜色的赞美。
21、【答案】①双重主语。应在“国人环境保护意识”前加“随着”。
③浙江和湖南的大部分地区指代不明。应改成浙江、湖南的大部分地区。
④句式杂糅。应把强调或以……为目的删去一个。
⑦语序不当。应把开发弘扬颠倒一下。
22、【答案】10月30日,钟南山院士表示全球疫情形势不容乐观,大部分北半球国家的疫情情况会加重,中国暴发第二次疫情的可能性很低,社会仍需要保持警惕。
四、写作(60分)
【答案】例文:
青春易逝,珍惜青春
青春的舞步圆滑而又优雅,每个人在这个舞曲里悠然起舞,书写着人生的舞步;青春亦是短暂如烛,火红的耀眼,悄然泯灭后只剩下淡淡蜡油。诚如席慕蓉所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我们的青春经不起等待,就宛如夜市灯火明媚璀璨了夜晚却度不过白日。我们的青春精彩如公园里的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各展千秋。我们的青春美好如天空上的云朵洁白的印在淡淡蓝天上。
我们的青春需要我们笔墨的谱写,谱写出的也许是辉煌的第三交响曲,也许是一边悠扬宁静的小夜曲,也许是平平淡淡的一首小提琴曲。可惜青春苦短,你又有什么理由带着心里的烦闷完成?青春是一位美丽的少女,纯洁如白绸,让人无时无刻不思恋向往。青春是一片寂静的湖泊,印着夜晚最皎洁的月光,让人移不开眼,偏不了头。青春更是一个人的信念,信念有多长,青春就有多长。
当你用着青春,挥洒血汗,当你用着青春,翱翔蓝天,当你用着青春,克服困难,完成心中梦想时,你的青春宛如一首唱不完的歌曲优雅动听,而当你挥霍着青春,沉浸于欲乐,当你挥霍着青春,憨头大睡,当你挥霍着青春,误入歧途时,千万别忘记,你的青春早已如被酸雨腐蚀的大理石石雕一般,黯淡无光,也许只差一步就摇摇欲坠。青春经不起等待,就像你的信念一般濒临瓦解。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再次看见你,你在草原上奔跑,冲着太阳微笑,阳关明媚,心如明镜。你的青春无悔,你总与青春赛跑,争分夺秒的书写着你的未来,你的信念坚不可摧,诱惑送上门府却又拒之门外。你经历了嘲讽,受过了委屈,展望未来,你却谈笑风生,人生苦短,青春可贵。没有理由不被你震撼,没有理由不钦佩,更没有理由是无忌惮的消耗青春。
我走在街头巷尾,你穿梭在大街小巷。我在不停的追赶你,可是我依然不希望你慢下你那永远前进的脚步,我在不停地寻找你,去不希望你驻足原地,我天空中寻找你的影子,在大地上,探寻你的脚印,我追随,你奔跑,多希望永无止境。
青春经不起等待,就像玫瑰不能错过花期,就像不能跳过一座桥,跨过一道路。青春经不起等待,不要让理想化为梦想,梦想化为蓝图,最后化作一江春水只是淡淡的流过你的心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