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九年级 学科 语文 班级层次 长华、实验班 教师
课题名称 《精神的三间小屋》
课 时 1 第 1 课时 课 型 新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把握作者主要观点。
能力目标 把握文中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学科素养 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点拨
学习重点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把握作者主要观点。
学习难点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易错易混 重点掌握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设计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基本流程 导入新课—投放目标—预习检测 - 整体感知 - 精读课文—拓展延伸—作业布置
教学 内 容 具体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师: 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参与教师提问,与教师互动 激发学生兴趣
投放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把握作者主要观点。(重点)能力目标:把握文中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难点)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任务有的放矢
预习检测 一、二、作者简介:毕淑敏1952年生于新疆伊,长在北京,当代著名女作家。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从医20多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医生时代:(17岁)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28岁)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任主任医生。作家时代:(35岁)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37岁)1989年加入中国作协;现国家一级作家。 学生做好相应的笔记 检查基础
整体感知 从本文的标题中,同学们能找出论点论题和论点吗? 明确:议论文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 它没有鲜明的论点、论题,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大体梳理全文 活培养学生筛选信息能力,突破学习重点
精读课文 第一间小屋第一间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明确:经常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心中充满爱打造阳光健康的小屋。第二间小屋: 1、在描绘第二间小屋时,作者用了一个成语“鸠占鹊巢”,文中“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又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明确:“鹊”指的是“事业”;“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鸠占鹊巢”指的是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2、如何才能让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明确:有事业心,选择自己适合和爱好的事业 ,建设(努力向上的小屋)第三间小屋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明确: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我们自己的思想,使我们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无个性,无自我。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明确:不能迷失自我,要拥有独立的思想,构建独立(庄严、真诚的小屋)说一说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明确:假如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福气。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某一观点,使说理通俗易懂。 假如你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七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七万个小时,足以让华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通过正反对比,突出强调了……观点,使说理更鲜明。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逐段分析文章,层层深入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突破学习难点和易错易混点
强化训练 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与恨”,即喜怒哀乐等情感,这是最基础的。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即事业规划,寻找并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能使精神愉悦,这是精神层面的。第三件小屋“安放我们自身”,即要有独立自主的思想,自我精神要健全、独立。三间小屋个有内涵,从情感到理性,逐层提高,构建成一个整体。 学生自我总结归纳 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布置作业 1、试以“我的精神小屋”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2、完成练习册P28—29 巩固基础 学生自我完成 巩固基础
板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 第一间:爱与恨-打扫-健康的小屋(基础) 情感 第二间:事业-自我寻找-努力向上的小屋(精神)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第三间:自身-思考-庄严真沉的小屋(自我) 理性 (层层深入) 总结升华:精神小屋——精神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