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历 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2021.11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先秦史专家晁福林认为,西周的政治体制固然把周王架到无与匹敌的“天下共主”的最高位置,但也让他不与基层社会权力发生关系。周王所拥有的社会最高权力便层层消弭于权力的层次结构之中。这表明西周的政治体制( )
A. 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 有效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注重政治权力上下贯通 D. 存在着治理国家的隐患
2. 封泥是将玺印按在泥上,作为一种封缄的凭证。右图为出土于盐城境内的“祝其亭鉨”封泥。“祝其”是地名(在今连云港赣榆县境内,也有认为在今山东境内),“亭”应是战国时地方行政管理单位。
该封泥的发现,表明战国时期的盐城与邻境应该存在官方文书往来。这一实例说明历史遗存( )
A. 能够佐证历史事实
B. 可与文字记载互证
C. 较文献类史料直观
D. 修正考古研究结论
3. 有学者认为,秦统一后,在地方完全实行扁平化的制度管理,构建“均质疆域”,不仅不利于消除区域差异,反而激发出更多的社会问题。这也是秦朝未能成功管控东方地区的重要原因。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 郡县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专制主义制度激化阶级矛盾
C. 地方行政管理需要因地制宜 D. 区域差异削弱朝廷管控能力
4. 有研究显示,南阳汉画中有许多画面表现了汉代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农神和有关农事神灵的祭祀和崇拜等习俗。如对决定农时的北斗的祭拜,对农神炎帝的祭拜,对能呼风唤雨的风伯雨师及河伯的祭拜以及对引领万物复苏的春神的崇拜等。据此可知,汉代( )
A. 借助神灵发展农业 B.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宣扬天人感应思想 D. 以农为本意识增强
5. 《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了830名进士,按其社会出身统计,大都出身于新老士族聚居的京畿地区,而荆南(湖北江陵)距长安不远,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才有一人及第,时号为“破天荒”。这说明当时科举制( )
A. 录取依据缺乏公平 B. 选拔效能受到了限制
C. 导致门阀制度瓦解 D. 难以在全国有效推行
6. 鸦片战争后,郑观应、唐廷枢等中国早期买办无一不纳资捐官。清末买办盛宣怀曾忠告一位搞商务的朋友:“目前办理商务,若不愿为他人之下,仍可列主事之衔。”据此可知,晚清时期 ( )
A. 买办把持官场 B. 经商环境恶劣
C. 官商勾结严重 D. 重商风气浓厚
7. 下图是1912年辛亥革命周年纪念之际的时事漫画《一年来之回顾》。该漫画旨在( )
A. 肯定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 B. 回顾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
C. 反映现实政治倒退的现状 D. 赞誉革命党人的政治觉悟
8. 吴晓波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新兴企业家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同时得益于有利的外部环境,这一时期工业增长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 )
A. 加速了清朝统治的瓦解 B. 促使民主革命出现新气象
C. 推动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D. 奠定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9. 武汉会战后,日军对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陕西、甘肃和宁夏进行重点轰炸,各地均有重大惨案发生,“死亡100人以上或死伤500人以上的重大惨案共达86次”,其中重庆、成都和昆明等城市最为惨烈。上述史实表明( )
A. 防御阶段抗战形势严峻 B. 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C. 抗战大后方的地位凸显 D. 日军固守速战速决的战略
10. 表1是上海合作组织军事立法一览表(部分)。据此可知,该组织着力构建
表1
时间 军事立法
2001年6月 《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2003年5月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关于举行“联合—2003”反恐演习的备忘录》
2005年7月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构想》
2007年8月 《关于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的协定》《反恐专业人员培训协定》
2009年4月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2010—2011年合作计划》
A. 安全先行的信任关系 B. 互利协作的合作关系
C. 自由贸易的伙伴关系 D. 大小国家的平等关系
11. 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规定:盟员生活方式和活动必须符合同盟的目的,不得参加任何反共产主义的政治的或民族的团体并且必须把参加某团体的情况报告有关的领导机关,服从同盟的一切决议,保守同盟的一切机密。据此可以领悟共产党( )
A. 指导思想的先进性 B. 代表利益的广泛性
C. 实现目标的坚定性 D. 组织纪律的严密性
12.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到:“这仇恨在制定这法律的长期议会统治时期已经开始,不久在克伦威尔王朝及查理二世王朝的荷兰战争中爆发了出来。所以,说这个有名法令的有几个条目是从民族仇恨出发的,也不是不可能的。”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英荷矛盾因殖民扩张而日趋激化
B. 民族矛盾是英国立法的的根本动因
C. 英荷战争确立了英国的殖民霸权
D. 英国政局变动加剧英荷间民族仇恨
13. 右图漫画中,小男孩把头转向右边,一边神情紧张地望着门外,一边将手中刚偷窃来的物品交给眼前穿旧衣服的男人。男人正将一枚硬币递给小男孩,一手交货一手拿钱。这是当时许多无家可归被迫走上以偷窃为生道路的流浪儿童的缩影。该漫画反映了( )
A.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
B. 民众反剥削意识增强
C. 人性贪婪造成贫富分化
D. 工业化滋生社会问题
14. 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初,党内外有人传播流言,说这一政策是在耍政治手腕,是权宜之计。列宁批评指出,新经济政策要“认真地和长期地”实行,但同时又指出,奥新斯基把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期限估计为25年“多少有点悲观”。上述史实表明,当时( )
A. 新经济政策难以得到有效推行
B. 列宁对实现社会主义谨慎乐观
C. 党内就经济发展手段分歧严重
D. 经济政策缺乏长期性和连贯性
15. 1945年,工党竞选人艾德礼积极回应人民“新英国”期待,承诺建立“福利国家”和国有化,与保守党冷漠形成了对照。工党执政后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把社保覆盖面扩大到全体国民,由国家承担责任。材料表明( )
A. 英国率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B. 工党代表广大工人阶级利益
C. 政党政治推动福利共识形成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16. 2017年7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禁止核武器条约》,条约希望“禁止核武器的拥有、研发、储存、转移、试验,或是威胁使用”,让核武器“完全非法化”。2018年10月,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发表联合声明,表示不会签署并明确反对该协议。这反映出( )
A. 联合国内部矛盾尖锐需要民主化改革
B. 大国主导不利于建立政治经济新秩序
C. 多极化趋势下大国逃避全球治理责任
D. 不同利益群体对人类命运的共同关切
二、 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20题各12分。
17.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租佃制在秦汉时期即已出现,到宋代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宋代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并将无地农民编入国家户籍,在形式上使客户获得了与主户齐等的地位。实物地租形式在当时占据着绝对的支配地位,货币地租因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逐渐开始占有一席之地。在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两浙路等地区,出现了“二地主”,他们并不是真正租种土地的劳动者,而是将租到的土地再进行转租,成为新的剥削阶级。
——摘编自张雪雪《北宋土地租佃制度探析》
材料二 13至15世纪,英国的封建领主开始主动取消农奴制。由领主准备“公簿”存放在庄园法庭,农民得到副本。公簿上一般都写有这样的内容:农民取得自由人的身份,原来作为农奴时所耕种的“份地”仍归农民耕种,作为租地;农民按年缴纳货币形式的地租,在租期内数额固定不变;农民可自由经营这块土地,在传给下一代或转手他人时,须向领主缴纳“死后税”或许可税;农民仍是领主治下的子民,要继续效忠于领主等。违反上述规定的,要处以罚款和制裁。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租佃制的新变化,简析其原因。(9分)
(2) 据材料一、二,比较中、英两国农村生产关系变化在内容和影响方面的相同之处。(7分)
18.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图4、图5,提取图中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9. (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梁启超指出:“欧洲日本封建灭而民权兴,中国封建灭而君权强。”所谓“君权兴”者,即指以君主为中心的社会等级系统中的君主专制权力,而等级爵制则是实现君主专制权力的有效工具之一。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与奖励军功密切关联,但不仅仅是一种按功行赏的奖惩制度,更可视为通过等级体系对社会及全体民众实施严密监控的控制系统。“民之爵也,生以为爵位,死以为号谥”。凡泰国民众,只要取得“官爵”,均享有与地方官吏分庭抗礼的政治地位。“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
——摘编自王宝萍《浅析商鞅变法建立的强制性社会控制系统》
(1) 据材料试从制度建构角度概括秦国二十等爵制的特点。(6分)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国二十等爵制的影响。(6分)
20. (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时珍耗费27年心血著成《本草纲目》,他在该书凡例中说:“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本草纲目》突破了之前药物的分类法, “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创立了全新的分类法。李时珍在著录本草的过程中,旁引前人的医籍、本草,重视记录其在临证中应用本草、方药的心得体会,记载了大量李氏诊疗医案。李时珍在编著时,书考八百家,对诸医家的医学理论多有传承创新,郭沫若称赞他“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
——摘编自左刚等《从<本草纲目>探析李时珍格物明理、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本草纲目》对中国药物学研究的贡献。(6分)
(2) 据材料分析李时珍能够著成《本草纲目》的原因。(6分)
2021~2022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试卷(盐城)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D 2. A 3. C 4. D 5. B 6. B 7. C 8. B 9. C 10. A 11. D 12. A 13. D 14. B 15. D 16. D
17. (16分)
(1) 新变化:客户形式上取得与主户的平等地位;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出现了土地转租的剥削形式。(6分)
原因: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无地农民获得国家户籍;商品经济的发展。(3分)
(2) 内容: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土地经营方式更趋灵活;货币地租出现。(3分)
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提升。(4分)
18. (12分)
作答示例:
论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斗争策略不断调整。
(背景)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合作破裂,代表工农大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对派矛盾激化。(内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调整斗争策略,将革命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扩大对华侵略,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内容)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发动全民族抗战,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
其他论题,如:
论点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
论点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根据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斗争的重要法宝。
论点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中心发生转移。
(结合两幅图阐述的,7~12分;只选取一幅图阐述的,0~6分。)
19. (12分)
(1) 特点:奖罚分明;控制严密;辅以特权;官民一体;(各1分,共4分)服务君主。(2分)
(2) 影响: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促进了阶层流动;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各1分,共4分)激发了民众的进取精神。(2分)
20. (12分)
(1) 贡献:创立了全新的纲目分类法;图文并茂,增加了感性认识;注重诊疗案例的作用;集传统医药学之大成;推动中国及世界的医药学发展。(任意4点,6分)
(2) 原因:发扬儒学格物致知的精神;博采众长;药物研究与行医实践相结合;在继承中创新;个人的执著努力。(任意4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