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8 14:25:25

文档简介

2021~2022年度河南省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证
语文参考答案
这种影响产生
要哲学问题”;B项,“集中表现在对宇宙论和本体论
文无据
哲学在
和本体论的
识差异是在举例说明,并不能说是“集中表现”,原
其他重要问题上,中西哲学家们似乎也有着不同的
关注焦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老子比苏格拉底更显智慧
并没有对
进行比较)
层递进”错,应是
层面并列
C(“但现在已初步达成共识”于文无据,原文是“哲学家们正是在回答这个根本问题上形成
观点,并由此构成了解释终极问题的不同晢学范了
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训练方案,来提升其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这并不能说明团
训练方案
起到决定性
B(“避
赛不公平的现象”错,原文为在很大程度
比赛的公平性和观赏
国人对奥运的关注
态更加开放、自信。公众的奥运话题不
牌花落谁家
多关注的是赛场内外鱼

对运动员的暖心鼓励等。②
育比赛更富有观赏性

赖于规则调整给项目对抗激烈程度带来的变化,更离不开诸多关键的场外因素,如技木进步的支持和体
续火爆,并且大众为
热搜买单还催生了新供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B(“老奶的
并没有为后文埋伏笔
说通过对踏云外形、动作的描写,突出踏云的壮实勇猛。踏云体格高大,体毛粗硬丰厚,不惧寒冷;与狼
多,奋勇救
说通过
舌头舔去老王眉毛
雪,舔融脸
描写真实细膩,温暖
用华洛桑一家人的形象衬托踏云的形象。华洛
热情
的形象也
形象的映射。(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①借踏
和“我”的救助
桑家,踏
穿全文。②用踏云来表现藏族百姓的淳朴、热情
踏云表现出藏族百姓对青藏铁路开通的热切期盼
结尾写老奶天
去看火
种十
体现。(每点2分,意思答
对称句式
应断开,故排除B、D两
应在这句话之前断开,故排除
原文标点:昔黄帝征蚩尤,顓顼诛九黎,汤放桀
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
淳朴,渐至浇讹,则
当悉化为鬼魅矣
对夏、商、周
D(“唐太宗认为只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士兵才是好士兵”错,原文
尽力,使百姓又安,此乃朕
兵也”,唐太宗把使百姓安居乐业的大臣比作铠甲兵器
是认为“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士兵才是好
流散的人都返回故
米不
岁”“稔”“咸”各1分
兵器、武器装备,确实是
的。然而隋炀帝难道铠甲兵器不足吗 (“诚”“阙”“岂”各1分,大
宗刚继位时,曾经和群臣谈到民众的教
说:“现在天下刚遭受大乱,我担心百姓不好教
魏征说:“不
期享受安定生活的
横安逸的人就难以教
参考答案第1页(共2021-2022年度河南省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四单元。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内哲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西方哲学主要以方法论见长,而中国哲学则以哲学观安身立
靼命,由此与西方哲学分道扬镳。表面上看,这个说法似乎很有道理。然而,如果我们迫溯一下历
史就会发现,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并非如此。而且,两种哲学讨论的问题在思想深刻性
好上存在着惊人的一致性,以至于我们在讨论中国哲学时难以回避西方哲学的思想触角。事实
上,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不仅依赖于哲学家们的思想洞见,更依赖于哲学家们对分析观念的思
K想解读和有特色的运用。
由于中国哲学的现代话语和范畴系统均与西方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中国哲学的当
区代建构自然也无法回避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产生的重要前提,则是中
西哲学家们共同关注的一些重要哲学问题,虽然他们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回答。这些
问题包括宇宙论和本体论、人生意义和永恒、知识和真理、理性和直觉、伦理和社会、人类和世界
等。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考察,构成了中国哲学当代建构的重要内容。
令/
从概念体系上看,以先秦哲学和宋明理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在讨论这些问题时的确具
云\
有不同于西方传统哲学的明显特征,例如,在宇宙论和本体论中,中国哲学家关注的是“天道”
(老子、程朱)、“元气”(孟子、张载),而西方哲学家则关注的是“本源”(泰勒斯埃利亚学派)、“存
在”(巴门尼德、柏拉图)。在其他重要问题上,中西哲学家们似乎也有着不同的关注焦点。然
而,从学理上仔细分析,我们会看到中西哲学家们讨论的问题具有深刻的思想一致性。
首先,对人类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探讨始终是中西晢学家们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追问“天人
之际”的意义构成了中西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主张“天人合一”的董仲舒,还是强调“天
地神人”的海德格尔,都以回答人类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为己任,都把人和世界的存在视为晢学思
考的重要起点。哲学家们正是在回答这个根本问题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理论观点,并由此构成
了解释终极问題的不冋哲学范式。深入分析这些范式结构特征和思想方法,就可以理解中西哲
学之间的根本异同。
其次,对“有无”“是非”问题的关注是中西哲学思考的共冋主题,“有无之间”“是非之间”构
成了哲学家们必须回答的第一哲学问题。老子的“冇无相生”和苏格拉底的“无知为冇知”,皆显
示了哲学家们的真智慧,而如何理解“有无”是非”“真假”¨善恶”,则是哲学的核心话题。分析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22-09
8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