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观中学2010年下期176班第六单元检测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炉观中学2010年下期176班第六单元检测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16 16: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0年下期176班第六单元检测题
一、积累与运用(38分) 姓名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2分) ( )
A.怡然(yí) 面贵 面(huì) 拾级(shǐ) 呷浪(xiá)
B.曝沙(pù) 连袂(mèi) 未寝(qǐn) 燕(yān)然
C.倩女(qiàn) 翕忽(xī) 丧乱(sàng) 攀跻(jí)
D.寂寥(liào) 鸿鹄(hú) 藻荇(xìn) 庑门(wú)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隶而从者(随从) 余寒犹厉(剩下) 曝沙之鸟(晒) 波色乍明(始)
B.循崖乘峭(沿着) 土膏微润(肥沃) 冻风时作(兴起) 淑尔远逝(忽然)
C.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风翳净尽(树木) 不可久居(居住) 泉而茗者(茶)
D.水尤清冽(寒冷) 龙山西亘(延伸) 恶能无纪(哪) 但少闲人(只)
3、下列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有杰坊(杰出) B. 念无与乐者(跟、和)
犹杰然天半(突出地)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
C.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D. 呷浪之鳞(鱼)
明灭可见(可以) 毛羽鳞之间(鱼鳞)
4、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游恒山记》-《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明朝
B.《小石潭记》-《柳河东全集》-柳宗元-唐朝
C.《满井游记》-《袁中郎全集》-袁宏道-明朝
D.《记承天寺夜游》-《东坡志林》-苏轼-元朝
5、下列关于诗词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过故人庄》表达了作者希望天下的寒士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选自《孟襄阳集》,作者是唐朝诗人孟浩然。
B.《浣溪沙》写景抒情,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抒发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C.《游山西村》的作者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通过描写农家的殷勤好客和古朴淳厚,表现作者为保卫这样的生活不顾年迈报国杀敌的决心。
D.《渔家代傲》表现了希望杀敌立功,好回家过田园生活的理想。
6、下列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 )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译:潭中大约有一百多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B.怀民亦未寝,相与于中庭。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人一起奔跑起来,到中间的那个庭院谈了好久。
C.余益鼓勇士,久之棘尽,始登其顶。译:我更加鼓足勇气攀登,许久才钻出荆棘,登上它的顶峰。
D.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译:北京一带天气寒冷,花朝节之后,残留的寒意仍然甚为逼人。
7、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有闻名遐迩的杜甫草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堂内有“少陵草堂”石碑一块。杜少陵这一称谓与草堂有直接关系。草堂地处杜伯国的旧地,建草堂时那儿已是墓地了,即“杜陵”。杜甫客居于此,为表示对前人的敬慕,自况少辈,而取号“少陵”。
B.堂内有“少陵草堂”石碑一块。杜少陵这一称谓与草堂有直接关系。杜甫客居于此,为表示对前人的敬慕,自况少辈,而取号“少陵”。 草堂地处杜伯国的旧地,建草堂时那儿已是墓地了,即“杜陵”。
C. 杜少陵这一称谓与草堂有直接关系。杜甫客居于此,为表示对前人的敬慕,自况少辈,而取号“少陵”。 堂内有“少陵草堂”石碑一块。 草堂地处杜伯国的旧地,建草堂时那儿已是墓地了,即“杜陵”。
D. 杜少陵这一称谓与草堂有直接关系。草堂地处杜伯国的旧地,建草堂时那儿已是墓地了,即“杜陵”。 杜甫客居于此,为表示对前人的敬慕,自况少辈,而取号“少陵”。 堂内有“少陵草堂”石碑一块。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7分)
(1)《过故人庄》中描写农村风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家傲》描写边塞特有的声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王维的“大漠孤烟日,长河落日圆”可以联想到这首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冰皮始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澈见底,__________________。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在人们常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人在绝望中重获生机的喜悦之情。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能体现杜甫体察人间冷暖、兼济天下情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与表达(16分)
10、读下面一则小故事,回答问题。(2分)
有一户人家过年时,请人写了一副对联,写好一看,主人很不高兴,责怪
写对联的人不该如此诅咒他。原来,对联是这样写的:
养猪头头像老鼠只只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写对联的人说,不能像你这样念,应该像我这样念。结果主人听了眉开眼笑。
正确念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在不少的诗句中,有的能因为一字传神,留传千古。或抒发感情,或生动描绘形象,或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试在下面画横线的诗句中找出一个传神的字。(6分)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12、本单元学了很多诗歌,请按以下分类写出你所积累的两例诗句。(不能照抄本试卷已有的诗句,要求上下句连写)(6分)
(1)写月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指出下列对联所指的人物。(2分)
对联: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所指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与探究(36分)
(一)浣溪沙(8分)
游薪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谁道人生无再少?
松间沙路净无泥。 门前流水尚能西。
萧萧暮雨子规啼。 休将白发唱黄鸡。
14、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雨后的景色,兰草发出了短短的芽,浸在涨满水的小溪里。
B.“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气氛。
C.下阕的反问句强调了诗人虽老犹少的心态,“唱黄鸡”句诗人反白居易诗之意而用之,告诉人们不要感慨光阴易逝,要振作精神。
D.全词表达的人生态度虽然有进取之心,但仍然给人一种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的淡淡的忧愁。
15、作者在小序中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词的上阕描绘了哪些主要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了这首词后,你受到哪些启示?联系实际举例谈谈。(2分)
(二)小石潭记(17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 ,为岩。青树翠蔓,(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8、请将原文有关内容填在文中的空缺处。(2分)
19、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鱼的?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0、选文第4段抓住了小石潭的特点写景,间接抒发了作者了感情,与第2段中“似与游者相乐”中的“乐”协调吗?为什么?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协调,表达了欢乐的心情。
B.不协调,一个表示自然界的乐趣,一个表示忧伤的心情。
C.协调,表示作者寻找世外桃源,与世无争的心态。
D.协调,两者形成对立的统一,欢乐只是暂时的,是当时作者心情的反映。
21、选文第3、4自然段对小石潭有远景描写,又有近景描写,也有作者的感受,请按以下要求填空。(3分)
(1)近景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不可长时间停留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与“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句子是哪句?(2分)________________
23、概括选文四个自然段的段意。(4分)
第1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选文写小石潭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2分)
(三)(9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解衣欲睡 解:__________(2)相与步于中庭 步:___________
2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并解释加点的词。(4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2分)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日望仙。
②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③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
④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
⑤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010年下期176班第六单元检测题答案:
第一题:
1-7小题:B C A D B B A
8小题:(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四面边声边角起;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贵面而之始掠也
(4)山重水复疑堍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二、10、养猪头头像,老鼠只只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11、绿、敲、横、肥或者瘦、笑
12、略
13:苏洵、苏轼、苏辙
三、14、D
15、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门前流水的奇特现象。
16、山下小溪边生长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17、应该积极面对人生(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18、蒙络摇缀、斗折蛇行
19、动静想结合的手法;表达作者把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一样感到快乐似的。
20、D
21、四面竹树环合;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22、水尤清冽
23、略
24、略
25、脱下 散步
26、略
27、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28、*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仕途失意的落寞 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四、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