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一、知人论世:
苏轼:字 ,号 ,
谥号: , 人。
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 、
弟 合称 。
他开创了 一派词风,与辛弃疾
合称 。 他因 被贬
黄州,在此期间,写下了 、
以及千古流传
的词
苏洵
东坡居士
文忠
四川眉山
子瞻
苏辙
“三苏”
北宋
豪放
“苏辛”
“乌台诗案”
《后赤壁赋》
《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此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年47岁。这时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已两年,这次被贬是因“乌台诗案”而起。元丰二年(1078)苏轼因写过讽喻新法的诗,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政治上遭受打击,思想苦闷,经常游于江湖山水之间,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此词。
创作背景
解 题
念奴娇,词牌名,相传是因唐代时期著名的歌女念奴而得名。
赤壁怀古,题目(内容)
故垒
公瑾
纶巾
华发
酹
强虏
lěi
jǐn
guān
huā
lèi
qiáng
lǔ
字词正音
上阕:侧重写景
下阕:侧重抒情
整体感知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
guān qiáng lǔ
纶 巾,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
lèi
还酹江月。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疏通文意】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大江东去,浪淘尽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研读上阕
译文: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提问: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点题目中的”怀古“。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周瑜 字公瑾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此句点明题意,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此句写了哪些内容?有何作用?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感情
乱
穿
惊
拍
卷
雪
险怪
高峭
汹涌
猛烈
奔腾
纯白
形
声
形
色
夸张
拟人
比喻
向往英雄 豪迈奔放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思考:描绘出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通过夸张、拟人、比喻修辞手法,寥寥数笔便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面,令人想到当年赤壁之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人道是 三国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横槊赋诗的曹操
驰马射虎的孙权
隆中定策的诸葛亮
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由景及人,承上启下
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上片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上 阙
所见:
所想:
赤壁壮景
千古人物
赤壁豪杰
自读下片,思考:下阕可分为哪两层,说说各层的写作内容?
第一层(从“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描写周瑜的形象。
第二层(从“故国神游”到“一尊还酹江月”)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苏轼眼中的周瑜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
品 析 鉴 赏
小乔初嫁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
镇定自若
大智大勇
装束儒雅
风度翩翩有气魄
以美人衬托英雄。说明周瑜年轻有为、风流潇洒。
为何要写“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风流人物
儒将风度:从容潇洒,指挥若定,具有非凡的将略和豪迈的气概。
2、“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突出了周瑜什么风度
下阕:
叱咤风云
小乔初嫁了
年轻得意
雄姿英发
英俊潇洒
羽扇纶巾
_______
从容闲雅
谈 笑 间
_______
指挥若定
樯橹灰飞烟灭
_______
足智多谋
苏轼刻画的周瑜
_______
_______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弛马射虎的孙权)
思历史人物
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选择了周瑜呢?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为什么诗人要想到周瑜呢?
对比当中,感叹自我
仕途坎坷年老无为
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
豪放洒脱
年轻有为
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合作探究
聚焦“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思考:词人借周瑜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表达了作者对周瑜不朽功业的仰慕,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痛。
周瑜风流倜傥,又有雄才大略,建立了盖世奇功,而苏轼的人生理想就是能建功立业,一展宏图,所以在写景、咏史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然而,追慕周瑜的英雄业绩也引发了自己的感伤。周瑜年轻有为,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贬谪黄州,功业无成,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怎能不感慨万分?
2、表达了作者超越无奈现实的彻悟,走出心灵困境的旷达。
苏轼游赤壁而思周瑜,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壮志难酬之痛折磨着苏轼的心。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面对无奈的现实,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极,他要在对历史与人生的沉思中使自己从心灵困境中突围而出。
自然永恒而生命有限,何不寄情于明月清风,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求得心灵上的宁静,于是“一尊还酹江月”。
有人认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含有消极情绪,你怎么看
讨论:
难点释疑
导思点拨 求异创新
——被捕入狱,谪居黄州,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在他看来是怀才不遇,遭人陷害,并使他壮志难酬。“人生如梦”两句,正是这种身受迫害、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旷达。
导思点拨 求异创新
——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和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比较起来,就不能不激起自己一种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闷,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这种与英雄对比自愧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
下片主要写词人所思,他想到了什么?
下 阙
所忆:周郎赤壁
所慨:人生如梦
全词总结
上阙即景抒情,通过描写古战场(写景),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词的下阕着重写人,通过对周瑜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周瑜不朽功业的仰慕,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痛。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度下狱,
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
生活坎坷。
但他
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为什么?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豪放词的特点:
1.描绘壮阔景物
2.刻画英雄人物
3.抒发壮志豪情
意境壮美
感情豪迈
高远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