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一轮复习第14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一轮复习第14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9 10:1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专题五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晚清至清末民初:内忧外患与救亡道路的尝试)
第14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两次鸦片战争 
阅读教材“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回答下列问题
1、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2、鸦片战争的经过
3、鸦片战争的结果
4、鸦片争战的影响
5、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6、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进程
7、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
8、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知识梳理
1、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1)国际--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①西方列强: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B、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
C、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中国
②英国
A、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
B、英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
C、英国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亚洲。
(2)国内--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
①政治:君主专制仍很顽固
②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③科技:落后
④军事:作战能力低下,武器主要是冷兵器
⑤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鸦片战争的经过
(1)虎门销烟
①原因
A、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鸦片烟毒危害巨大(损害健康,加剧政治腐败,削弱军队战斗力,加重人民负担)
②经过(1839年)
A、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
B、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
③影响
A、中国:向世界表明清政府禁烟的决心
B、英国:以此为借口对华发动战争
材料一:中国禁烟运动“给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胜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德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1.虎门销烟与英国发动侵略战争有何关系?
材料二:“这(虎门销烟)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 ——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
2.为什么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存在必然性?
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拓展市场和原材料(根本原因)
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直接原因)
(偶然性)
(必然性)
(2)基本过程(1840-1842)
3、鸦片战争的结果
(1)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反击反侵略战争以失败告终
 (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2)1843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
(3)1844年,清政府与美、法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4、鸦片争战的影响
(1)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
史料一 清政府与后人/学者对《南京条约》部分内容的认识
清政府与后人/学者产生认识上的差异的着眼点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着眼点:
①清政府:关注天朝颜面,维系清政府统治。
②后人/学者:近代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    
说明:清政府对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严重缺乏认知,鸦片战争没有真正唤醒清王朝
【知识拓展】中美《望厦条约》及中法《黄埔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法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亦称“中法黄埔条约”、“中法五口贸易章程”。1844年10月24日法国专使刺萼尼与清两广总督耆英在广州黄埔签订,附有《海关税则》,规定:法国享由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准许法国人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还逼迫清政府解除了西方宗教的禁令。
中美《望厦条约》
美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亦称“中美望厦条约”、“中美五口贸易章程”。1844年7月3日美国专使顾盛与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望厦村签订,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有:扩大领事裁判权范围、强化协定关税原则;还规定准许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医院,美国军舰可任意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同时美国具有12年后修约的权利。
重要原因:未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英国等侵略者的修约要求被拒绝
借  口:“亚罗号”事件
5、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1)1856年,英法发动战争,美俄参与
(2)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3)1859年,英法进攻大沽炮台;
(4)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焚烧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6、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进程
(1)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①英法获取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
 ②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鸦片贸易合法化
(2)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瑷珲条约》
 ①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
 ②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7、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继续 根本原因和目的 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战争性质 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扩 大 战争过程 侵略力量 英国 英法两国,美俄帮凶
侵略时间 两年 四年
侵略范围 长江以南沿海地区 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危害和影响 开放口岸和割地 开五口
割香港岛 增开十一口;英割九龙,俄割100多万平方公里
主权遭到破坏 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 主权进一步丧失,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二、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阅读教材“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回答下列问题
1、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背景、经过及结果
2、中法战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3、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4、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5、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
6、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7、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
知识梳理
1、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背景、经过及结果
(1)背景
①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政府,形成内乱局面
②英国支持阿古柏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
③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2)经过
①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新疆平乱
②1872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3)结果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度过了危机。
2、中法战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1)背景:
法国在1883年8月控制了越南后,把矛头对准了中国。
(2)经过:
①1884年8月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
②同年,法军进攻台湾,当地军民在刘铭传的领导下,多次击退法军;
③1885年3月,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
(3)结果
①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了中法《越南条约》,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②1885 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3、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1)根本原因:日本要占领中国台湾、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大陆政策)
(2)重要原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壮大了国力。
(3)直接原因:1894 年,朝鲜发生农民起义
1.爆发: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
丰岛
1894.7.25
平壤
1894.9.15
黄海海战
旅顺
威海卫
1894.9.17
1894.11
1895.2.2

2.平壤战役(1894.9)

3.海军决战: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

4.旅顺大屠杀(1894.11)

5.威海卫战役(18945.2)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4、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5、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
清军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1)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 、台湾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2亿两白银。
(3)增开沙市、重庆、苏州 、杭州为通商口岸。
(4)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6、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表明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7、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
(1)“三国干涉还辽”:
①概况:《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②结果: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2)瓜分中国
①划分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②强占租借地:俄国强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
       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
③争夺路矿权:列强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阅读教材“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回答下列问题
1、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2、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
3、《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知识梳理
2、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
(1)战争爆发:1900年6月10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
(2)廊坊阻击战: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
(3)天津保卫战:1900年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
(4)慈禧 “宣战”:1900.6.21
(5)战败出逃:7-8月,天津、北京相继陷落,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
(6)剿匪议和: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指定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
(7)“东南互保”:
 ①签订:东南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的协议
 ②影响: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东南互保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重要事件。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参加。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革命势力得到发展。
东南互保
史料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帝的名义,向英、美、法、德、俄、奥、日、意、西、荷、比十一国同时宣战。当宣战诏书下至各地,邮政大臣盛宣怀令各地电信局扣押宣战诏书”,只给各地督抚观看,并电告其不要服从此令。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上海道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随后,闽浙、山东、浙江、安徽、广东均签订类似协定,史称“东南互保”。陕西、四川虽未加入,但亦表示支持。他们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称皇帝敕令是在拳民胁持下的“矫诏”“乱命”,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强化训练
(1)指出清政府对十一国宜战的背景,并说明宣战与东南互保的联系。
①背景: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②联系:宣战诏书扩大了地方督抚与中央的分歧,推动了东南互保局而的形成。
(2)指出东南诸省督抚推动东南互保的目的,并说明东南互保的影响。
①目的:保护地方利益。
②影响:客观上起到保境安民的作用;
    地方势力进一步扩张;
    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
3、《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内 容 危 害
惩办“首祸诸臣”
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至北京的炮台,各国派兵驻扎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性质的组织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2)《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课标解读
1、侵略方式
(1)军事侵略
①发动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②镇压革命,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2)政治侵略
①割占土地:英国、俄国、日本
②获取特权:领事裁判权;驻兵权等
③以华治华:从瓜分中国至扶植代理人:如慈禧太后、袁世凯等
(3)经济侵略
①开埠通商:五口通商;十一口通商;四口通商
②获取特权:协定关税;开设工厂;开矿修路等
③战争赔款:
(4)思想渗透
利用传教士的传教特权,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2、列强侵华的特征
(1)列强侵华是近代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根本目的是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列强侵华呈现出阶段特征。
①两次鸦片战争反映出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打开市场、商品输出的要求;
②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要求。
(3)除经济和军事政治侵略外,列强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3、对中国的影响
(1)破坏性
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独立性,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造成中国近代贫穷、落后的根源;
(2)建设性:
①把西方技术带入中国,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巨大的冲击,激发了中华名族的民主意 识,刺激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求救国道路。
②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2020·7月浙江选考·T9)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争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
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D
2.(2020·高考江苏卷·T7)《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