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第9讲
从明朝的建立到清朝的鼎盛和危机
(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清朝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2、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3、通过了解明清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4、 知道清朝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
5、知道清朝官员选拔方式、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6、知道清朝法律及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7、了解清朝的货币制度与赋税制度
8、了解清朝的户籍制度、基层管理组织及优抚政策
9、认识明清时期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课程标准
知识梳理
阅读教材“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回答下列问题
1、“康乾盛世”的含义及出现的原因。
2、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的表现。
3、奏折制度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4、军机处的设立、职责及特点
5、文化专制的目的、措施及影响。
2、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的表现。
(1)皇帝勤政,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2)实行奏折制度
(3)设立军机处
(4)文化专制,制造“文字狱”
(1)含义:
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2)特点:
迅速、机密
(3)作用:
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3、奏折制度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史料 自康熙时起,开始出现奏折......上奏人撰写奏折后不得泄密,不经过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扩大奏折的使用范围,规定内外大臣对属于机密、紧急的事务均可先以奏折上闻。然后再写题本作为正式报告。奏折撰写人不仅包括高级官员,一部分中下级官员经皇帝批准后也获得了此项权力。.....为加强保密性,对奏折的缮写、呈递过程都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
强化训练
据史料概括指出从康熙到雍正时期奏折制度的主要变化,简析奏折制度的作用。
主要变化:
①呈报内容增多; ②使用人员范围扩大;
③保密性日益强化; ④对奏折呈递作出更加严格的规定。
作用:
①便于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②提高了信息传递和决策、执行效率;
③强化了对官僚机构(和官员)的控制与监督;
④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4、军机处的设立、职责及特点
(1)设立:
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2)职责:
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3)特点:
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
强化训练
史料 世宗时,因西北用兵,设立军机处”,后遂相沿未 撤。从此以后,机要的事务,都 归军机,唯寻常本章,乃归 内阁”。军机处之权,就超出内阁阁之上了。六部长官,都满汉并置。而吏、户、兵、刑四部, 尚侍之上,又有管部大臣, 事权不一。
--张荫麟、日思勉、蒋廷黻《中国史纲》
据史料,指出清朝中枢机关的特点。
①军机处与内阁并置;
②军机处参与决策,内阁成为文 书机关;
③中枢长官满汉并置;
④机构重叠,事权不一
5、文化专制的目的、措施及影响。
(1)目的:
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2)措施:
频繁制造文字狱
(3)影响:
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阅读教材“疆域的奠定”,回答下列问题
1、清政府如何治理台湾
2、清政府如何反击沙俄
3、清政府如何管理西北地区
4、清政府如何管理西藏地区
5、清政府如何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6、清朝的疆域及行政区划
知识梳理
(1)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
(3)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清政府如何治理台湾
2、清政府如何反击沙俄
①背景:
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②概况:
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其同意谈判。
③结果: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
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
中国领土。
3、清政府如何管理西北地区
(1)蒙古地区:
①1757年,清朝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
②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2)新疆地区
①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②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4、清政府如何管理西藏地区
(1)册封宗教领袖:
清政府以“达赖喇嘛”册封五世达赖。
康熙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尊号赐予五世班禅。
(2)设立驻藏大臣:
1727年设立,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3)颁布章程: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1)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2)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3)实行改土归流,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辖
5、清政府如何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①背景:
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实行的土司制度具有割据性
②措施:
自雍正时起,逐步取消土司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
③影响:
A、强化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B、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6、清朝的疆域及行政区划
(1)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2)行政区划
①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
②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强化训练
史料一 明清时期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特点。
①国家更重视边疆治理,中央设专门机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②尊重各民族的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③国家对边疆控制加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
④政策有传承和创新。
史料二 长城在防御体系上利用自然地形,“用险制塞”,扬定居民族之长而抑游牧骑兵之短,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有较大的功效......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互相依存与交往。这种深刻的内在联系是任何人工关塞所隔绝不了的。即使在战争期间,长城内外的贸易往来也一直没有中断过。本来主观上想阻断南北、被许多统治者和士大夫视作“华夷天堑”的长城,客观上却不时起到了民族交流的枢纽作用。 --《读书》
(2)结合所学,说明史料二所述长城的“用险制塞”和“民族交流”作用。
①用险制塞:
中原王朝修筑的长城,迫使游牧民族下马步战,化解他们的优势,使他们难以破墙而入。
②民族交流:
长城地处农牧分界线,从汉代起,历代王朝都在长城沿线设置专供内地和边外少数民族贸易的市场。
阅读教材“统治危机初显”,回答下列问题
1、清朝统治的内部危机
2、清朝统治的外部危机
知识梳理
1、清朝统治的内部危机
(1)背景:
①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②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积累
(2)表现:
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2、清朝统治的外部危机
(1)背景:
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2)表现:
①仅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由“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
②严格限制外商在华活动及其交往,严厉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3)影响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闭关自守,中外隔阂和矛盾加深
课标解读
1、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清朝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纲要上+选一P63)
(1)统一全国:1644年,清军入关,经过二十多年斗争统一全国
(2)经略边疆:中央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①东南:统一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②东北:击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③蒙古: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A、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B、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④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史兄弟叛乱,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⑤西藏: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⑥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实行“改土归流”,加强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课标解读
2、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1)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
(2)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步发展以至最后定型的关键时期
(3)清朝对奠定今天中国的版图做出了巨大贡献
(4)近现代国家意义上的中国概念是在清朝统治时期才出现的。
课标解读
3、通过了解明清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1)明清的专制
①明:废宰相,设内阁;特务机构;八股取士
②清:军机处;密折制度;文化专制(文字狱)
(2)世界的变化
①新航路开辟
②西方殖民势力东来
(3)对中国影响
①人口增长导致人口频繁流动
②区域开发进一步加深
③城市发展,区域性贸易活跃
④国家制度与商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及其调适
⑤民间组织兴起(商帮)
⑥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4)面临的危机
①内部:资源危机显露;政治腐败,贫富矛盾加剧;农民起义不断
②外部:闭关自守,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史料一 乾隆盛世不过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大总结和大重复。不幸的是,这个 盛世出现在不应该出现的 时候
--陈宏达《饥饿的盛世》
强化训练
外国人所画的乾隆盛世画
请结合史料一图文和具体史实,谈谈你对史料一这一论断的理解
康乾盛世时期,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崛起;
盛世中清朝君主专制得到加强,高度集集权、思想僵化,妄自尊大、故步自封;
人地矛盾突出、吏治腐败,贫富悬殊,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 1.84 735.22 4.00
1784 2.86 760.57 2.66
1822 3.73 756.21 2.03
史料二 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
(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其引发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①现象:
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生产力发 丧速度,人地矛盾突出
②社会问题:
人口增多,土地分割愈碎,生产和再生产能力削弱;
土地兼并加速,农民生活贫困,社会矛盾尖锐;
部分人脱离土地成为游民,是会党势力的主要来源。
课标解读
4、 知道清朝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选一P6)
(1)清承明制,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2)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
①巡抚为一省长官,
②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3)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①盛京、吉林、黑龙江、乌里雅苏台、伊犁五个将军辖区
②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两个办事大臣辖区
强化训练
史料 总督巡抚在明代制度下还尚好,因其必有事才派出此等官,并且都带一个都御史的衔。这就是说,由中央政府都察院的都御史临时派到地方去办事,所办是巡抚总督等事。譬如倭寇来了,沿海地方没有总其成的人,就派一个总督或巡抚去,这是临时的。过几年,事情平定了,这官仍旧回中央,机关也撤销了。但一到清代,总督巡抚又变成永久的,在布政使(藩台)按察使(臬台)上面再加巡抚总督,地方行政就愈来愈坏了。我们现在再从历史演变源头上说来,汉时由刺史变成为牧,以及唐代之十道观察使,这些都是由监察官变成地方行政长官的。只有节度使才是军事长官变成行政长官,然而还是意在开边对外的。明清两代之总督巡抚,则是意在对内防乱,不在对外开边。
根据史料,指出明清时期督抚制演变的特点。
①督抚由临时委派到永久 存在;
②由负责专门事务到负 责地方行政;
③由一般加衔到正式 建制。
课标解读
5、知道清朝官员选拔方式、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选一P32-33)
(1)选拔方式:八股取士
(2)考核制度:考课制度
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3)监察制度
①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
②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强化训练
史料 明清科举考试,皆以八股文为主要形式。实际上早在唐宋即已有其雏形……考试范围限制在朱熹集注的“四书”之内。八股取士基本上适应的是自然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的人才需求,要求“代圣贤立言”……八股文之弊……但在当时也的确拿不出更合适、更简便的考试方法来。……严格的形式要求,也便于标准的执行。
--摘编自赵伯陶《明清八股取士与文学及士人心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指出明清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的原因及其影响
(1)原因:
①借鉴唐宋经验; ②适应了农耕社会选拔人才的需求;
③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 ④没有更好的选拔人才方法;
⑤有客观的标准,有利于公平公正。
(2)影响:
①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②阻碍了文化发展; ③有利于人才选拔。
④不利于实用人才的培养; ⑤使中国科举走向标准化;
课标解读
6、知道清朝法律及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选一P47)
(1)法律:
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非常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
(2)教化
①乡约宣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对谕广训》,宣讲时引用《大清律例》
②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史料一 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
--《吕氏乡约》
史料二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
根据史料,指出康熙“圣谕十六条”与《吕氏乡约》的不同规定,并分析其原因。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 何变化。
强化训练
不同规定: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
原因:发挥基层教化中国家的领导作用, 将国家的经济政策、文化政策、法律制度引入乡约教化,进行宣传,维护王朝统治
变化:从道德教化逐渐转向宣讲皇帝 的“圣谕”,形式上从民间自发建立到 有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课标解读
7、了解清朝的货币制度与赋税制度(选一P87、P93)
(1)货币制度:白银货币化
①过程:
A、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多以银两计算。
B、清朝完成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②作用: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2)赋税制度:摊丁入亩
①过程:
A、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
B、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②影响: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史料 摊丁入亩完成了我国历史上赋与役的合并,即人头税归并于财产税的过程;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雇佣关系有所发展,这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大变革,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 摊丁入亩后,赋役负担比以 前均平合理;地丁合一后,简化了 征收手续,有利于财政收入 的稳定;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 赋”,有利于人口的增长...... “永不加赋”并未实现,摊丁入地 时不少地区丁银的实摊额超过了原额。......当外国鸦片输入后,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上涨,以银纳税,人民无形中增加了负担。
强化训练
根据史料客观分析摊丁入亩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完成了我国历史上赋与役的合并;
②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雇佣关系有所发展;
③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
④赋役负担比以前均平合理,有利于人口的增长,百姓安居,生产发展;
⑤简化了征收手续,有利于财政收人的稳定。
消极影响:
①“永不加赋” 并未实现,摊丁入地时不少地区丁银……
②当外国鸦片输入后,……
课标解读
8、了解清朝的户籍制度、基层管理组织及优抚政策
(1)户籍制度(选一P99)
沿袭明制,但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②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③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2)基层组织(选一P100)
①组织: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行保甲制
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②影响: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3) 优抚政策(选一P102)
明清设立养济院,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
史料 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
强化训练
根据材料概括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并指出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1)特点:
①由官方主导向官绅结合发展; ②士绅发挥较大作用;
③中央的权力逐步延延伸到乡村; ④弥补国家管理体制的不足;
⑤乡规民约进一步发展; ⑥基层治理与宗族管理紧密结合合;
⑦儒家伦理(理学)不断渗入乡村治理; ⑧是自然形成的自治状态;
⑨乡村自治组织逐步发展; ⑩中央政府借助乡村组织稳固统治。
(2)原因:
①稳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科举制的推行,促使士绅阶层兴起;
③文化、教育的发展;儒学的发展和经世到致用思想的影响;
④宗法制庶民化和乡村族权的发展;
⑤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
⑥行政管理面临人口增长的压 力;
⑦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
课标解读
9、认识明清时期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选一P65)
(1)体制:朝贡体制;闭关锁国
(2)表现
①明清政府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②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
③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④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⑤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试图打开中国大门,清政府拒绝请求,闭关锁国
史料一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强化训练
(1)根据史料一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
①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区域性国际体系;
②中华帝国与之具有君臣等级色彩;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
③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
④崇尚睦邻友好
史料二 康熙帝又在1716 年实行海禁,对海外贸易规定禁条,严加限制。......实行海禁后,海上一片荒凉。......广东普宁县(今普宁市)蓝鼎元著《论南洋事宜书》,论述闽广形势说:“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今禁南海,百害无利,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
(2)史料二中清朝采取了怎样的政策?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不利影响?
(1)政策:
海禁(或闭关锁国)
(2)不利影响:
①阻碍了中外正常贸易和交往,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②不利于国计民生与社会安定;
③造成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1.(2020-1月浙江选考·T7)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
A.“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D.“别黑白而定一尊”
A
高考链接
2.(2018·11月浙江选考·T7)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A.建立通政司
B.建立密折制
C.设立枢密院
D.设立军机处
B
3.(2020·7月浙江选考·T8)史载,康熙帝北巡,行至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发现一片水草丰美、林木葱郁动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令人“前往相度地势,酌设围场”,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结合史实判断,该“围场”具备了下列项中哪些功能 ①避暑 ②练兵 ③围猎 ④处理民族事务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