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一轮复习第7讲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课件(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一轮复习第7讲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课件(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9 10:3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第7讲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 
(一)两宋的统治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2、知道宋朝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
3、知道宋朝官员选拔方式、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4、知道宋朝的法律及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5、知道宋朝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6、了解宋朝的户籍制度以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7、知道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的重要措施
8、了解宋朝的赋税制度
知识点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阅读教材“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回答下列问题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2、宋初加强对地方控制所采取的措施
3、宋初分散机构权力所采取的措施
4、宋初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所采取的措施
5、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所产生的影响
知识梳理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1)北宋建立后,相继消灭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宋初加强对地方控制所采取的措施
(1)行政:
 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的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2)财政: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3)军政: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人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材料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宋初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
夺其权:
制钱谷:
收精兵:
派文臣到地方作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
设诸路转运司,把地方大部分赋税上缴中央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3、宋初分散机构权力所采取的措施
(1)在中央
①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二府三司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依据材料分析,推行“二府三司”、设置“台谏”的最终目的
削弱宰相权力,强化君主权力。即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材料一 枢密院原为唐代枢密使,权力不大;但中唐以后,随着宦官掌军,枢密使职权因而大增,后来还出现了专属的办事机构——枢密院。宋代保留枢密院,将其职权限制于军事管理,与中书门下合成“二府”。而“三司”本为出现于唐中叶以后的临时使职,后来逐渐形成体系。宋初,“三司”即为“度支”“盐铁”“户部”,成为管理国家财政的机构,。“二府”与“三司”互不统属,各自直接向君主负责。
材料二 台谏的言论对宰相的权位有直接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宋仁宗时最为明显。宋哲宗时苏辙曾说:“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余年……当时所用宰相二、三十人,其进退皆取天下公议,未尝辄出私意,公议所发常自台谏。”据统计,仁宗朝其实有宰相二十三名,因台谏弹奏而罢相者有十三人,可见台谏言论对宰相去留的重要。
3、宋初分散机构权力所采取的措施
(2)在地方
①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四监司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府:首都、陪都和皇帝担任过节度使的州
军:多设在沿边地区、兼领县政,形同州级
监:为管理国家经营的矿冶、铸钱、牧马、制盐等区而设,兼理民事
4、宋初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所采取的措施
(1)方针:
(2)措施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崇文抑武
5、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所产生的影响
(1)积极:
①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
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③强化了中央集权。
(2)消极:
①制度过于僵化,
②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
③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知识点二 边防压力、财政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阅读教材“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回答下列问题
1、北宋边防压力产生的原因
2、北宋财政危机出现的原因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4、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原则
5、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6、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知识梳理
1、北宋边防压力产生的原因
(1)北部
①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时常南下侵扰
②宋辽议和,通过“岁币”、盟约等勉强获得安定(澶渊之盟)
(2)西北
①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
②宋夏议和,通过“岁赐”维持稳定
材料二: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及。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材料一:宋太祖建国之初,全国军队总额才22万,太宗至道时达66万,真宗天禧年间为91万,到仁宗庆历时激增到126万之多。
年代 收入(贯) 支出(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材料三: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收支情况对比
依据材料分析北宋财政危机出现的原因
2、北宋财政危机出现的原因
(1)养兵:
 招募组建庞大的军队,军费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2)养官:
 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3)战争赔款:
“岁币”“岁赐”开支巨大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北宋中期:
①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②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2)宋仁宗时:
①宗旨:
②失败原因:
范仲淹改革失败
整顿官僚机构
新政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内忧外患)
根据史料,谈谈对北宋中期出现“三冗”“两积”局面的理解
“三冗”“两积”加上“不抑兼并”土地政策导致北宋 中期就出现严重社会危机。如 募兵养兵政策既导致军费开支庞大又导致战斗力弱,战败赔款又加剧“冗费”状况, 说明“三冗”“两积”的出现是宋 初整体政治体制建设存在缺陷,是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带来的严重后果。
4、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原则
加强国家对农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5、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1)富国方面: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2)强兵方面: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恢复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6、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1)成效:
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人,
(2)不足:
①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史料一 王安石明确提出,要像唐初魏征辅助李世民那样,能以数年之间,而天下几致刑措,中国安宁,夷蛮顺服”。达到在北宋中叶再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
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达到富国强兵、封建盛世的局面
史料二,这个大文人实在是一个不错的改革者,它能够考虑到“青苗法”,在政府和农民间建立了庞大的债权关系;还有“免役法”,即资金和劳役的替代法,这就更加大胆了。这些改革使国家富裕了,却让许许多多地方财团非常恼火。要全面执行这些法令,当然需要一个庞大的官员团队……皇帝一会儿支持他,一会儿听到好多反对意见后又不支持他……再去支持他。
        --余秋雨《中华文化四十八课堂》
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青苗法”和“免役法”的作用。指出这位学者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
(1)作用:
增加国家的收入;减轻农民 负担;保障农时;打击豪强地主。
(2)认识:
人才缺乏;顽固势力阻挠;失败还在于皇帝的摇摆不定。
知识点三 南宋的偏安 
知识梳理
阅读教材“南宋的偏安”,回答下列问题
1、南宋建立的背景及概况
2、宋金和战的概况
3、南宋灭亡的概况
1、南宋建立的背景及概况
(1)背景:
①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
②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2)建立:
 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2、宋金和战的概况
(1)南宋初年:
(2)绍兴和议(1141年):
①背景:
宋高宗和宰相秦桧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
②内容:
A、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
B、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③影响:
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岳飞抗金
偏安局面的形成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3、南宋灭亡的概况
(1)1276 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2)1279 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3)南宋宰相文天祥被俘,坚拒劝降,在大都从容就义。
课标解读
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1)政治
①削弱地方:
文臣任知州;转运司管财政;精锐编入禁军
②分散权力:
A、中央: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分相权;“三衙”分权
B、地方:“四监司”监控地方;通判与知州制约
③崇文抑武:
A、罢免宿将兵权,文官任枢密院长官
B、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2)军事
①宋辽、宋夏通过“岁币”与“岁赐”勉强维持边防安定
②北宋推行募兵制,军队数量多,军费开支大,财政负担重
③南宋与金军多次对抗,“岳家军”战绩卓著
④南宋与金议和(绍兴和议),南宋偏安江南
(3)新变化
①统治者吸收唐末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A、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形成文官政治
B、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
C、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②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北宋积贫积弱,范仲淹和王安石先后变法。
A、范仲淹改革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以失败告终
B、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有成效但也以失败告终
③南宋偏安江南,与金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强化训练
史料一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公元 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日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元)脱脱等《宋史》
根据史料一,指出 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 系如何 这反映出宋代加强 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
(1)地位和关系:
 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
(2)特点:
 通过地方分权来强化中央集权。
史料二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讳“”,“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当今学者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勿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授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你认为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 试分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
不同: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
   今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
原因:“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宣扬宋太祖忠义;
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
课标解读
2、知道宋朝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选一P6)
(1)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
(2)后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课标解读
3、知道宋朝官员选拔方式、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选一P31)
(1)选拔方式:
 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取士不问家世”。
(2)考核制度:
 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3)监察制度:
①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
②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课标解读
4、知道宋朝的法律及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1)法律: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
 ①《宋刑统》: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
 ②《天圣令》:以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
课标解读
4、知道宋朝的法律及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2)理学:
 ①代表:北宋周敦颐、程颢、程颐、南宋朱熹(程朱理学)
 ②影响
 A、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
 B、控制教育与科举,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传播,
 C、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D、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3)乡约:
 ①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②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
 ③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课标解读
5、知道宋朝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选必一P61)
(1)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
(2)边疆管理
 ①民族政权并立:辽、北宋、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并立。
 ②宋与辽、西夏、金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互市贸易
 ③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有中断过
课标解读
6、了解宋朝的赋税制度(选必一P93)
(1)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2)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3)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课标解读
7、了解宋朝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1)户籍制度: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选必一P93)
①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②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③到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主户所占比例上升。
北宋王安石实行保甲制度(源于唐代邻保制度)。
(2)基层管理组织(选必一P100)
保甲制度是宋朝时期开始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保甲编组以户(家庭)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课标解读
8、知道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的重要措施
(1)政府:
①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②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福田院。
(2)民间:
①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②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资助族中贫困者。
③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高考链接
(1)(2020 ·高考全国卷II)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生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C
2.(2020·山东·T4)等级考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C
3.(2019·高考全国卷II·T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A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4.(2018·高考全国卷III·T25)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