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课文品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基本还原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我”虽然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的故事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部分摘自百度百科)
一、章法结构
(一)一篇构思之美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从……到……”的句式,非常自然的将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初读题目,就可以让读者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大致将要叙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地方的事情。构思上与《藤野先生》有相似之处。作者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两个空间,既是生活空间,更是精神空间。“从……到……”的结构,自然是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一个过程,而且形成了一个对照,还隐含了一个心理过程。(这一句引自钱理群言)这样拟写文题以辅助梳理思路的方法值得教师向学生推荐,并引导学生借鉴。
全文紧紧围绕文题展开。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园”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是写百草园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写三味书屋部分。通过第9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去书塾里去了……”承上启下的过渡,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联系起来。
(二)一段起笔之美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一句点题。“很大”一词写出了幼时“我”对百草园的认识,“我”对拥有百草园感到很骄傲、自得。“相传”一词让读者感觉到百草园的“历史悠久”,仿佛这里有很多故事。“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了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一句值得品味的词语太多了。“早已”“连……也”“相见”“似乎确凿”“乐园”这些词语写出了“我”对百草园深深地怀念啊!奠定了第一部分的感情基调。其中“乐园”一词引出下文对百草园趣事的描述。
(三)一段过渡之巧
课文第9段是全文的过渡段,这一段在结构上、内容上、情感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结构上毋庸置疑是承上启下的,内容上自然也总结了百草园的趣事,必须要提的是抒发情感的作用。这里同样有很多值得关注的词句和标点符号。
“不知道为什么……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一段中“不知道”和“无从知道”表现出童年时“我”对自己要离开百草园百思不得其解的不无奈。连用三个“也许”,既是对上文百草园趣事的总结,更是童年时“我”对自己被迫离开百草园原因的猜测和自我安慰。最后一句写的太妙了,“Ade”虽是德语,可是用现代汉语拼音读出来后,不仅具有“别了”的意思,还传递出“我”心里因不舍而发出的叹息的声音,情感非常真挚。“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两个短语中“我的”写出了百草园于“我”而言它的意义重大,那就是当时“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啊。这些小动物就是“我”亲密的伙伴,离开他们是多么的不情愿!这一段还多处使用省略号、感叹后,这些符号的使用既含蓄又直白地表露出作者的情感,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四)一句收尾之韵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一句中“早已”一词表明时隔已久,“没有”一词写童年读书时与同窗游戏留下的证据消失了,就如童年的时光逝去不再回来一样,令人惋惜、慨叹。结尾句中“早已”与第一段中的“早已”遥相呼应,现实中的百草园和绣像都没了,只存在记忆里。成长就是如此不可逆,总要付出些代价。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一句戛然而止,从回忆回到现实。怀念之情溢于言表。鲁迅童年生活的两个空间写完了,作者就此收笔。这一句让读者回味无穷。
二、生动描写
(一)景物描写细腻
1.抓景物特征,体现景之美
课文第2段,“不必说……不必说……”一句抓住景物特征来写,用“碧绿”“光滑”“高大”“紫红”“鸣蝉”“长吟”“肥胖”“轻捷”这些形容词和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百草园的整体景象,充满诗情画意。
2.调动感官,展现趣之多
这一段文字,作者充分调动感官,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相结合,展现了一幅动静有致,儿童寻趣的生动画面。
3.多角度描写,抒发情之深
(1)作者在写百草园的景物时,以时间为序,写了不同季节中的景物。突出百草园的景物多、乐趣多的特点,抒发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2)作者在景物描写中,修辞手法运用很恰当,使景物更加生动有趣,如“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使语势得到增强,更突出了作者内心的愉悦之情。“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拟人手法,表现出园子中不仅景色美丽,而且极富情趣。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充分展现了儿童天真活泼的特点。一个调皮、可爱的小鲁迅跃然纸上。
(3)作者在句式运用方面也很巧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句式层次鲜明,由整体到局部,百草园的一草一木于作者而言都非常珍贵。就是那时作者的 “乐园”。
(4)文段中景物描写全面,从描写对象看,有动物,有植物;从描写顺序看,有从高到低,也有由低到高;从景物的情态看,有静态,也有动态;从景物的范围看,有写整体的,也有写局部的,全面且很准确。
(二)动作描写精准传神
雪地捕鸟是百草园的一大趣事、乐事。“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一部分连续使用“扫”“支”“撒”“系““拉”“罩”六个动词,生动地展现了积雪覆盖一两天后“我”在百草园兴致盎然捕鸟的情景。“我”对捕鸟这一套程序是多么的熟悉。仔细体会这些动词就可以感受到“我”那时捕鸟的心情。
三、人物刻画
作者对人物的刻画细腻、真实,不乏怀念和感恩之情。
三味书屋部分,叙述了与先年生有关的五件事情:①一旁答礼;②一时之怒;③一反严态;④一声喝令;⑤一同读书。
(一)①一旁答礼时的先生是和蔼的,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和侧面描写刻画了一位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先生形象。其中,提问“怪哉”一事,再现了先生的一时之怒。对于先生发怒的原因,“我”是这样理解的,“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第一,先生发怒的责任不在先生,而在“我”年少无知。初见先生,先生的“和蔼”让“我”产生错觉,于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问了一个错误的问题。 “渊博”先生决不至于不会回答我的问题。作者这里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去解读先生发怒的原因,可见成年之后的鲁迅对自己的启蒙老师怀有感激之情。
(二)之后的“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対课。“我”吸取教训,不再随意发问,孺子可教也。先生一反严态,对“我”好起来,这里的“好”才是“我”对先生的真实评价。但先生对我的学业是很负责的,读的书加多,对课的字也加多。体现了先生对“我”的器重
(三)当同窗们都跑到后园里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或是捉了苍蝇喂蚂蚁时,先生就会大叫起来。但先生也不常用戒尺或者罚跪。在人们眼里书塾里的先生是严厉的、刻板的,但在“我”眼里先生有时也是可以体谅孩子们爱玩的天性的,并没有因此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四)先生总是与我们一同读书,甚至自己一个人往往会读书入神。“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细腻地刻画了先生读书入神的神态、动作,表现了先生读书时的聚精会神。
作者在三味书屋里的生活与百草园里的生活比起来固然是受约束的,天地自然是狭小了很多,可是作者仍然用幽默的、调侃的笔触描写三味书屋里的人和事,可见文字背后的大鲁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人性的光辉充满信念。
参考文献
1.冯胜兰 从文本解读角度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 2016.12??
2.孙绍振《名作细读》之还原发分析和关键词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
3.臧岚 浅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景物描写技巧 2017年4月语文教学通讯 第938卷第4期
4.教师教学用书
【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朗读 品读
教学思路
大致上分为三个教学板块:介绍背景、默读感知、朗读品味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读注释,自己学习本文的生僻字、词。
2.关注本单元导读学习要求以及《朝花夕拾》的名著导读。
教学方法 默读 朗读 品读
时间安排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默读,抓标题、抓关键,能划分段落层次,明确课文的结构和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品味体会童真、童趣,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通过分析“寿镜吾”的人物形象,学习多角度客观的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一、铺垫背景(预习)
1.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运动”的发起者之一。
鲁迅先生的主要作品有《呐喊》 《彷徨》 《朝花夕拾》 《野草》 《华??盖集》 《 中国小说史略》 ?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的基础上,增加了几篇文章重新出版的散文集。 “旧事重提”是一种写实的说法,“朝花夕拾”是一种比喻的说法。鲁迅晚年的时候回忆童年时经历的美好事情,就像花朵一样明艳美丽,让人难忘。
2.再谈“三味书屋”和“三味” (寿宇,寿镜吾先生之孙)
“三味书屋”的由来我先祖定居绍兴后,至我高曾祖父寿峰岚时,在绍兴偏门外镜湖边开了个“寿同升”酒店以酿酒为业。后因地方贪官及地霸的敲诈勒索,最终使酒坊的经营难以为继,只好关门歇业。于是峰岚公便萌发了设立私塾兴办学堂的想法,一为生计,二使子孙不再行工经商。为了走好办私塾、兴学堂的道路,峰岚公首先延请名师到家坐馆,给儿子寿韵樵讲授古籍和书法等。韵樵公潜心研习,日后不但晓通文墨,在书法上也苦练有获。嗣后,韵樵公又为两个儿子寿舟墀、寿镜吾请师讲学。学业有成后,都以坐馆教书为生(寿镜吾即秉承祖业在三味书屋开办私塾终身执教,被鲁迅尊称为“寿老先生”)。
由于深谙官场腐败,宦海险恶,峰岚公立下规章,在三味书屋里只教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古人留下的文学古籍,不准教授试帖诗、八股文一类考取科举功名所需的知识内容。也就是说,三味书屋不是为清朝培养当官人才而设。这一良苦用心当时必然不能外道(更不可能见诸文字记载),不过峰岚公授意儿子寿韵桥(即云巢公),把原来购买房屋时所带一块“三余书屋”匾上的“余”字改为“味”字时,就阐明了此“三味”之义:“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将这三句话作为私塾的教学方针,并要以此为世代相传的祖训家规。要子孙认真遵守,更不许子孙去当清朝的官。要甘当老百姓,凭自己劳动做人,要甘于过清苦的生活。应该说,儿孙们很好地遵守了峰岚公的这一宗旨,寿氏此后数代沿袭的书香门第中,像我祖父镜吾公和我父亲寿涧邻这两位长辈,都只考取了县上的秀才,取得当私塾老师的资格后,就不再参加科举考试,终身执教于“寿家门台”内。
我的伯父寿孝天也只考取到举人为止,不再图谋其他功名,虽然据其渊博的学识,谋取职位走当官的道路,是轻而易举之事。
然万物皆变,事难预料,寿氏家族中仍然出了个不愿遵守祖训的子孙,韵樵公的一个孙子,也就是我的亲叔父寿洙邻想走另一条路。他热心参加科举。并在考期将到之时,逃出父亲为阻止他应考而设的禁闭室,从关他楼上的窗户悬绳而出,逃出应考。最后还得了朝考一等第一名,被任命为吉林农安县的知县。这一违背祖训之举,大大地激怒了我祖父,骂其“不孝”,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表示从此不认这个“不肖儿子”。祖父的“三味精神”之强烈,可见一斑。
关于三味书屋中“三味”的多种说法
如前所述,“三味”的原意“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中,即包含了祖上创办私塾时的宗旨,虽是必须遵循的家规,却因其反清意识绝不可对外泄露的。三味书屋因由鲁迅引起人们注意后,自然对“三味”的含义产生了兴趣。当有人问及寿洙邻时,彼以“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答之,也就是以三种味道来形容读三种古籍作为解释。但此说令许多人感到难以信服和认同。因为典出《三国志·董遇传》中的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原本就是旨在教人珍惜光阴,勤奋读书的意思,何必又要改“三余”为“三味”,用味道来形容古籍来劝人读书呢 还有人怀疑像寿镜吾这样一位饱学秀才──—“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语),怎么会用“肴馔”“肉酱”之类来形容读书 (醢系肉或鱼剁的酱)如果是饭馆或酒馆的匾还说得过去,用作书屋之匾,这解释似乎牵强了。另外也有考证“三余”为“公余、饭余、茶余”的,更有引经据典,探究到宋代李淑《邯郸书目》中的:“诗书味之太羹(古代祭祀时用的肉汁)、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一块“三味”的匾被演绎出五花八门这么多的味道,这恐怕是先祖们始料未及的。
3.写作背景介绍
《朝花夕拾》小引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1926年8月 ,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度门大学任教。在那样的情形下,作者满怀深情地间忆起童年往事,饱含着对往事的眷恋之情啊,何尝不也是慰藉自己,积蓄力量。?
4.课后读读写写分类积累
动词:窜 觅 跪 拗 鉴赏 啄食
形容词:轻捷 和蔼 恭敬 质朴 博学 渊博 倜傥 淋漓
名词:云霄 盔甲 绅士
成语: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二、结构之美(6-8分钟)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采用默读的方式,不分心,不停顿,一气读完全文,了解课文大意。(注意找出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屏显: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园”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是写百草园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写三味书屋部分。通过第9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去书塾里去了……”承上启下的过渡,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联系起来。
学法指导:抓标题、关键句段可以快速梳理课文的结构,理清写作的思路。
三、童趣之美(15-18分钟)
学生活动:精读第2段,完成以下训练
1.说一说,第2段景物描写中的“趣味”
2.读一读,请同学们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儿时“我”的体验
3.想一想,作者描写技巧的过人之处(旁批)
4.写一写,请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写一段话。
提示: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写景的顺序、写景的方法几方面旁批
屏显(趣味):这里有鲜活的生命,有鲜艳的色彩,有迷人的音响,有神话般的想象,有美味的桑葚……
这里可以自由奔跑、可以翻开断砖、可以按住斑蝥的脊梁、可以挖野草、可以摘覆盆子……
屏显(描写技法笔记):
第一,既抓住景物特点,又符合儿童心理。如: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是儿童特别的感觉。
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有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部分从植物到动物,局部部分从动物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第四,多种表现手法综合使用,如:比喻、拟人修辞,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
学生活动:用朗读的方式表现“长妈妈讲故事”一段的童趣。(上一个活动的延伸)
长妈妈: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用民间说书人的叙述语气和语调)
长妈妈: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张、驰、急、缓)
“我”:后来呢 (好奇,迫不及待)
长妈妈: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四、人物之美(20分钟)
学生活动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圈点、勾画描写寿镜吾先生的语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先生的形象。(“我”眼中的先生)
屏显:
先生的形象:渊博、认真、和蔼、方正、质朴
知识卡片:白描
“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鲁迅的作品,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作者仅仅用三十余字就够勾勒出先生的形象,表现了他的年龄、身材、须发、装束神态等几个方面的特点,用语简洁,生动传神。
再如: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 节选《藤野先生》)
寥寥数语从外貌、装束、举止、声调将藤野先生的形象描绘出来。
学生活动:课中积累(10分钟)
请同学们分别积累课文中的寿镜吾先生的人物素描和“我”与同窗与先生读书的场面描写。
1.人物素描积累: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2.读书场面描写积累: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
(其他的描写课下补充积累)
景物描写积累: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捕鸟动作描写积累: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五、小结
文字的后面那个拿着笔写作的“大”鲁迅,用细腻的描写再现了“小”鲁迅从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作者对笔下的景、事、人都充满怀念之情。请同学们运用“从……到……”的句式总结这一课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