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重新设计。
在培训活动中的课,只能一个课时完成。
不需要先安排一个课让学生背好了再来上课。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课文品读】
山水间寄托的胸襟气度
在我国文学史上,柳宗元是写景的名家,他的山水游记有独特的风格,语言精练而刻画入微,并能创造境界。“永州八记”尤享盛名,被后人视为山水游记之典范,具有开创性。《唐才子传》称其“天才绝伦,文章卓伟,一时行紧,咸推仰之”,其诗歌多作于被贬之后,通过对南国奇异山水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其贬谪生活中的幽寂之情及怀友思乡之情,在中唐诗坛自成一家,名作有《江雪》、《渔翁》、《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苏轼评柳诗“发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又论柳子厚诗》),有《柳河东集》传世。
对于这篇游记,我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读的:
一、知人论事,背景助解
公元805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也是一个令人惋惜的年份!在这一年,唐德宗驾崩,唐朝的第十位皇帝——唐顺宗李诵即位;这一年,也是柳宗元颠沛流离生涯的起始。这一年,柳宗元三十三岁。正值壮年,心怀复兴大梦的他,终究因改革的失败,触犯了统治集团的利益,落得凄惨收场。自此之后,柳宗元谪居永州,一待,就是十年。
十年里,柳宗元备受煎熬,被贬之后,柳宗元先后经历了母亲病逝、女儿夭折、房屋失火的重大的打击。但这些打击,也没有使得柳宗元从此消沉。他看到永州虽地处险峻,生活环境较为恶劣,但"人迹罕至"的幽美景致却有很多。柳宗元寄情山水,在永州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然而,诗人从未忘记这场灾难,从未忘记诡谲的官场对他的倾轧。他在《江雪》中吟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独肃杀之感扑面而来;当他踏足那些清幽之地,却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致不敢久留。这样的心情,才形成了他与众不同的文风。
二、以题为纲,解读文段
本文以《小石潭记》为题,而全文共五小段。第一段系引言的性质。开头从“小”和“石”字入手,由小丘写起,接着写小潭,进而写“石”。作者先不写近见而写远闻,这样,景物若隐若现,就能引人人胜。第二段扣住“潭”字,写潭的本身,着重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但写法又各有不同,前者是暗写的,后者是明写的。第三段写潭外的水流及其两岸的形态,着重显示其曲折深远,使人感到有山重水复的意味。第四段变换了写法,以上是写形态,这里深入一层,改为写意境。这样写,读者由环境的凄清可以体会到作者身世的悲凉,是全文的一个转折。最后一段是补叙性质,追记一下游历侣伴,作为游记的结束。
三、语言精炼,别具一格
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最突出的优点是景物写得逼真柳宗元描画景物,总是用千锤百炼的语言轻轻点染几笔,构成鲜明的图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例如这篇写潭边和岸上的景象:“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只用二十几个字,就把潭中怪石交错,岸上蔓交萦的景象概括而形象地表现出来描写潭水和游鱼的部分尤其精彩。作者要表现潭水的清澈,却不直接写潭水,而写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鱼在中,仿佛在空中没有凭依,阳光下射一直穿到潭底,这就形象地写出了潭水的清澄、透明。描写游鱼,从静止和活动两个方面来表现,静止时是呆呆地不动,活动时是一会儿向远处,忽而蹿向这边,忽而蹿向那边,寥寥十二个字就抓住游鱼的特点,构成了一幅鱼影的图画。例如写溪流的曲折蜿蜒,用“斗折蛇行”来作比这四个字包含两个比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是静的,溪水像蛇那样游动,是动的。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又如“明灭可见”,精确地写出了从潭上望小溪的景象,由于溪流曲折,一段看得见,是亮的,一段看不见,是暗的,所以忽明忽灭,写得巧妙而贴切。还有,这篇文章比较多地用了四字句,连用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显得简练、爽朗、整齐和谐,富于音乐美。另外,
四、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这篇文章有不少地方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如写最初发现小石潭时,说水声“如鸣现环,心乐之”;写游鱼的活泼,说“似与游者相乐”;写坐潭上时候的感受,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样写,景物染上人们的感彩,文章所创造的境界就更为鲜明切实。
以前教授《小石潭记》时,我常忽略了同游者,其实他们的身份也非常值得关注。吴武陵也是被贬到永州的,是柳宗元的超级粉丝、至交好友;龚古是永州的隐士,是柳宗元在文学上的知音;宗玄是柳宗元的堂弟,柳宗元被贬后,他放弃家业,一路陪伴来到永州,实乃患难之交;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姐家的两个孩子,是他的亲外甥。这五个人可以说是作者至亲至近之人!亲友环绕,却仍不能抚平他凄凉的心绪,足可见作者内心的悲凄孤寂。褚树荣老师曾这样说:“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也是一个人阅读的能力。”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满含情怀、充满趣味地提升能力,浸润文化,丰盈自己。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就这样是画,是诗,有彩色,有声音,有浓厚的感彩。构成高度的艺术魅力,对我们说来,像柳宗元对永州山水的热爱,他的细致的观察,能够抓住山水的特征,用巧妙的比喻,用有诗情画意的笔调来写,这些都可作为学生描绘祖国山水的借鉴。
五、关注细节,解读文本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有几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
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一句,为什么用“头”而不用“条”呢 查找资料后发现有这样几种说法:①“条”在唐时还没有作为量词的概念。但这个说法没有定论,而且解释不了用“头”的原因。②鱼比较大时用“头”。但小石潭中无法容纳百十条形体较大的鱼,这个说法也不合理。③鱼儿头大尾小,用“头”可以突出鱼的形体特点,而且能让人联想到鱼儿头对着游人时的样子。几种说法相比较,第三种解释可能是比较有说服力的答案了。虽然在课堂上未必会探讨这个问题,但我们在备课时的确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青树翠蔓”一句中的“蔓”字,我一直读作man但在备课中发现有老师将这个字读作wan翻阅字典,查找资料后,在2016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看到了这样的注解:在书面语中读man,在口语中读wan。由此最终确定了“蔓”字的读音。
朗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时我突然想到:这句为什么不写为为坻、屿、嵁、岩”呢 细读比较之后发现,原文更能体现柳宗元见奇石时如数家珍的惊奇、惊叹之情,用逗号分开写更能表达这种感情,侧面写出石之奇。
【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背读——重游小石潭 创读——析景品情
悟读——探究情怀 连读——学习手法
教学思路
四个教学板块:背读重游小石潭、创读归纳美点、
悟读体悟情感、 联读学习手法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读注释。
2.查找有关柳宗元的生平资料
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中国古代人喜欢游历山水,怡情养性。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安闲自得;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流连忘返。柳宗元静坐石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经典常读常新,这节课我们再读《小石潭记》,相信你会有新的收获。
(屏显学习目标,一生朗读学习目标)
一、背读——重游小石潭(美词积累)
学生活动1:结合第一课时作业,学生朗读并积累文中美词。
【屏显】
积累一组两字美词
清冽 参差 翕忽 差互 寂寥
积累一组四字美词
悄怆幽邃 如鸣珮环 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影布石上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生朗读上面的词语)
学生活动2:抽查背诵,请四位同学背诵课文,每人一段。请同学们梳理文章前三段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在文中顺势勾画。
预设:树、石、水、鱼、溪(顺势板书)
二、创读——析景品情
学生活动3:下面我们围绕“树、石、水、鱼、溪”,任选其一展开活动:
任务一:从“树、石、水、鱼、溪”几种景物中选择你喜欢的角度,品析。
可用这样的句式:“我发现文中的——很美,美在——”
任务二:假设你跟随柳宗元同游了小石潭,现在请你用生动的语言写出你当时的见闻和感受。
要求: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教师示例:
这里的树枝青翠茂繁、充满生机,我这样描绘画面:这满眼的绿啊,真是让人赏心悦目。树木青葱,绿藤缠绕,微风拂过,参差不齐的枝条轻轻摇摆着,好像想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预设:先总后分
总写景物特点+具体描写+抒发感受
展开联想想象
运用修辞
三、悟读——探究主旨
学生活动4:同样置身于优美的自然山水之间,王维“独坐幽篁里”安闲自得,李白“只有敬亭山”流连忘返,而柳宗元看过这水清、树茂、石奇、鱼跃、
源幽的景象,却匆匆离开了。他为什么这样匆匆离开了呢?请你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预设:“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资料助读一:出示《江雪》,此诗读来让人不寒而栗,“绝”、“灭”、“孤”、“独”又有着满山白雪衬着,柳宗元的心境何其孤寂凄凉便立现了。特别强调诗中提到的钓鱼之地与小石潭记中的石潭是一个。
(读最后一段时出示,强调朗读)
资料助读二:柳宗元给朋友的信中曾经写道:“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永州,常忧惧不安。)
(读最后一段时出示,强调朗读)
预设:欢乐是短暂的,更长久的是孤独寂寞。请大家再读第四段,努力读出清冷孤寂的感觉。
资料助读三: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柳宗元积极参与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偏远的永州,并被宣布永远不可能得到赦免。柳宗元在永州有职无权,没有处理公务的资格。出身显赫,家族历代身居高位者众多。志向远大,以能治理天下为最大喜悦。要振兴家族,想要有所作为,但现实与想象之间有着巨大的矛盾,所以柳宗元虽游历于山水之间,内心却常含着忧郁。他在永州一待就是十年,随后他被贬官到了更加偏远的柳州,在柳州他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唐高宗时,柳氏家族在尚书省(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做官的就超过20人。到柳宗元时,家道已经中落。他在给别人的信中曾说自己的最大喜悦是能治理天下。
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逊。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竟劳累,在四十七岁上死去。
——余秋雨《柳侯祠》
教师小结:柳宗元的痛苦除了惊惧、孤独更有一层壮志难酬。(屏显主旨。)
四、连读——学习手法
学生活动:结合导学案的注释和译文,自读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另外两篇山水游记《始得西山夜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运用你在课上学到的品景析情的方法,尝试找出这三篇游记有何共同之处,在这些赏景的文字之后你发现了一个怎样的柳宗元?完成一篇读后感,字数不限。
提示:可从写景手法、人物品评等角度自由发挥
五、作业布置:查阅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中的第七讲《与大自然对话》,做摘抄或写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