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重点练习
1.《通典》记载: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磔)之”“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 )
①维护权贵利益
②注重公平正义
③重视宗法伦理
④保护私有财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秦朝将强制剃除头发、鬓毛和胡须的髡刑和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的耐刑等刑罚作为纯粹的耻辱刑而存在。这反映出秦朝( )
A.刑法受传统思想影响 B.社会风俗得到了革新
C.法律由严酷走向宽容 D.法律执行缺乏严肃性
3.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 )
A.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 B.宗法关系渐趋松弛
C.异姓继承取代嫡子继承 D.社会风俗急剧转变
4.法学家在古罗马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威望,但是,他们通常在一定程度上与政治官僚保持距离;即使在帝国时期,也有法学家依然延续共和时期的传统而选择“不事政治”,拒绝担任执政官。这种现象( )
A.有利于实践公平正义的法律理念 B.表明法学家们主张实行民主政治
C.反映了古罗马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D.说明法学家控制古罗马的司法权
5.马克斯·韦伯认为,传统的天主教鄙视世俗劳动……但在新教那里,世俗生活中职业具有神圣的意义……是侍奉上帝的手段和荣誉……与此同时,新教徒拒绝享受他们创造的财富……这样在新教徒那里,狂热的劳动态度和谋利冒险精神与节俭精神结合起来……导致资本的积累。作者旨在强调( )
A.新教理论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B.新教废除禁欲主张任意享乐
C.新教教义尊奉上帝的至高无上 D.新教信仰必须借助特定仪式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是进行新法的创建,如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
A.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
C.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7.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如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到2010年感动中国的“雷锋传人”郭明义,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共同精神是( )
A.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C.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 D.顽强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8.近代英国宪法包括为数众多的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以及宪法判例,没有统一的宪法法典。这些以普通法律、政治习惯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宪法与普通的法律和政治习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并没有区别,但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却具有宪法的效力。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英国宪法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 B.英国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
C.尊重传统是英美法系的突出特点 D.英国人对宪法的理解存在差异
9.托克维尔指出:“假如美国总统犯了叛国大罪。这时,先由众议院弹劾总统,接着由参议院宣布罢免他的职务。然后,他才到陪审团出庭受审,只有陪审团可以剥夺他的自由或生命。”据此,托克维尔强调美国( )
A.总统受到国会和法院制约 B.三权分立体制已发展完善
C.政治审判的程序较为严格 D.最高司法权集中于陪审团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法典,是唐律的典型代表。据《旧唐书·刑法志》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有同州人房强,其弟房任在岷州任统军,因为谋反伏诛。按照当时的法律,房强应当被连坐处死。太宗得知此案,怜悯其将死,于是对大臣们说:“因为风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这不是庶人的过错,怎么能因此滥施重刑呢?这更显得君主不德……怎么能不察其原本而一概加以处罚呢,这违反了恤刑而重人命的原则。”这对《唐律疏议》的修订产生了影响,如将原《贞观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实”,改为“情理切实”。后来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法律体系亦被宋元明清所继承,在东亚也被其他国家所接受。
——摘编自陶舒亚主编《中国法制史》等
材料二 《法学阶梯》是罗马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公元527—公元565年)编写的一部法学教科书。其法学基本理论是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大法学家盖尤斯、保罗、乌尔比安等学说的集中体现。这一著作简要阐明了法学原理,如“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违背自然法的(因为根据自然法,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但随着罗马帝国的分治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法学阶梯》逐渐湮没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直到人类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时,其命运才发生了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罗马法的立法思想,并指出它们产生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前两部法律命运不同的原因。
难点练习
1.有学者指出:“华夏文明的法制传统在秦汉时期已基本确立,其核心特点是‘礼’‘律’结合。但是,‘礼’与‘律’只是掌权者统治民众的工具,与皇帝的意志相比,它可随意被更改;与民间情理相比,它常常被遗弃。”这一论述表明( )
A.法学理论在秦汉时期已成熟完备 B.古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法制建设
C.我国古代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 D.古代法律的实质就是可怖的暴力
2.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3世纪,罗马法学家除了为罗马市民个人提供法律帮助外,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曾担任过罗马裁判官或裁判官的法律顾问,而这就必然使得法学家法与裁判官法具有紧密的结合。这种结合( )
A.促进了罗马法在实践中发展 B.不利于罗马法理论完善发展
C.导致罗马法律受到人为曲解 D.激化了公民和自由民的矛盾
3.美国国会于1791年通过了宪法的十条修正案。内容涉及信仰、出版、集会、示威的自由;携带武器的自由;军队非经户主允许不得驻扎于民房;不得无理搜查与扣押人或物;正当审判程序、一罪不再理、无罪推定、征用私产需赔偿;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宪法未赋予政府或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都由各州或人民保留;等等。这些修正案旨在( )
A.理清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权力关系 B.完善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扩大美国民主制度的政治基础 D.保障个人私权免受公权的侵害
4.托克维尔指出:“假如美国总统犯了叛国大罪。这时,先由众议院弹劾总统,接着由参议院宣布罢免他的职务。然后,他才到陪审团出庭受审,只有陪审团可以剥夺他的自由或生命。”据此,托克维尔强调美国( )
A.总统受到国会和法院制约 B.三权分立体制已发展完善
C.政治审判的程序较为严格 D.最高司法权集中于陪审团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按邓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 )
A.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 B.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
C.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 D.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6.有学者指出,根据礼仪与礼义一体化的原则,只要在当今核心价值观中尚保存有某种礼义,在价值实践中则可以部分参考和借鉴传统礼仪的操作,或者说可以从传统礼仪中获得实践性的领悟和启示。这表明(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传统礼仪影响较大 B.传统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
C.传统文化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逐步走上平稳化、正规化……八二宪法及其四个修正案是我国国家最高政治生活的主泉。……立足于改革开放,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满足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需要的民商经济法律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为代表,在30年时间内,我国先后颁布了两部刑法典,同时又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制定和修改。至1990年代中期,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摘编自张晋藩《法治的脚步:回顾新中国法制60年》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阶段特征并谈谈你的认识。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最突出成就。
答案以及解析
重点练习
1.答案:C
解析:根据“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就者,皆不为奴”可以得出维护权贵利益,①正确;材料不能得出注重公平正义,②错误;根据“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碟)之”可以得出重视宗法伦理,③正确;根据“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可以得出保护私有财产,④正确。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古人认为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因此秦朝颁行强制剃除头发等刑罚,才能起到惩罚罪犯的作用,说明秦朝刑法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排除B项;秦朝时期法律严酷,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法律制度,没有涉及法律的执行,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宗法观念的松弛。明初《大明令》规定“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到了明朝后期,“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说明在明朝后期,宗法关系较前期有所松弛,故选B项;“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说明“义男”没有冲击到纲常伦理,排除A项;“义男”继承权是“嫡子”继承权的一种补充,不会取代嫡子继承,排除C项;“义男”的地位由不被国家承认到“照例同子孙论”,说明顺应了社会的需要,且材料看不出社会风俗的急剧转变,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古罗马法学家“不事政治”的现象,法学家与政治官僚保持距离,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故选A项。法学家们“不事政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古罗马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法学与政治分离,并不等同于法学家控制司法权,这属于过度解读材料信息,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新教徒拒绝享受他们创造的财富……这样在新教徒那里,狂热的劳动态度和谋利冒险精神与节俭精神结合起来……导致资本的积累”可知新教鼓励创造财富,提倡节俭,必然导致资本的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故A项正确,B项错误;C项表述正确,但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法制建设。材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和制定新的法律,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A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处于初步建设中,国家管理还未完全实现有法可依,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英雄模范人物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典型代表,从他们身上体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故B项正确;A项“国际主义”、C项“集体主义”、D项“顽强抗敌”不符合题干内容,均排除。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人重视习惯和政治传统,所以他们的宪政体系,是一系列历史法律的总和,故选C项。英国的宪法不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它也有成文法律,排除A项。英国并不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英国人理解的差异,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对总统犯罪的审判程序,没有突出国会和法院对总统的制约,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总统犯罪的审判程序,未突出三权分立,故B项错误;根据“先由……接着……然后……只有陪审团可以剥夺他的自由或生命”可知,托克维尔强调美国政治审判的程序较为严格,故C项正确;联邦法院掌握最高司法权,故D项错误。
10.答案:
(1)立法思想:唐律: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罗马法:自然法思想(理性、正义、自由、平等)。
背景:唐律;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统治者“德政”意识浓厚;社会相对安定,农业经济发达。罗马法:受古希腊人文精神影响;众多法学家对法律思想的研究与发展;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2)《唐律疏议》:中国小农经济发达;中国及东亚大多国家为君主专制政体;以唐律为代表的法律体系适应了统治阶的需要。
《法学阶梯》:罗马帝国分裂,出现封建割据,阻碍了法律的统一执行;基督教意识形态占据了主导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唐律和罗马法。(1)第一小问立法思想,唐律:根据材料一中“因为风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得出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罗马法:根据材料二中“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违背自然法的(因为根据自然法,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得出自然法思想(理性、正义、自由、平等。第二小问背景,应从当时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2)原因,唐律:中国古代的法律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是与外儒内法相一致的,符合统治者发展需要,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罗马法: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中“随着罗马帝国的分治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法学阶梯》逐渐湮没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得出罗马帝国分裂,出现封建割据,阻碍了法律的统一执行;基督教意识形态占据了主导地位。
难点练习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礼’与‘律’只是掌权者统治民众的工具,与皇帝的意志相比,它可随意被更改;与民间情理相比,它常常被遗弃”及所学知识可知,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古代法律从属于君主的最高权威,故选C项;法学理论在秦汉时期已成熟完备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B项结论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发展。选择A:根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学家有许多担任过裁判官或裁判官的法律顾问,使得法学家法与裁判官法具有紧密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一种良性的发展,将会推动罗马法的发展。排除B:这种结合有利于罗马法理论完善发展。排除C:C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D:这种结合有利于缓和矛盾。
3.答案:D
解析:材料“信仰、出版、集会、示威的自由”“宪法未赋予政府或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都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体现了宪法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材料“军队非经户主允许不得驻扎于民房”“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体现了宪法保护民众个人私权免于公权的侵害,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4.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对总统犯罪的审判程序,没有突出国会和法院对总统的制约,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总统犯罪的审判程序,未突出三权分立,故B项错误;根据“先由……接着……然后……只有陪审团可以剥夺他的自由或生命”可知,托克维尔强调美国政治审判的程序较为严格,故C项正确;联邦法院掌握最高司法权,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法制建设。材料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不断修改宪法内容,这反映了原有宪法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故D项正确,A项错误;新中国建立初期已确立宪法的至高地位,并逐步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故B,C两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只要在当今核心价值观中尚保存有某种礼义,在价值实践中则可以部分参考和借鉴传统礼仪的操作,或者说可以从传统礼仪中获得实践性的领悟和启示”可知传统资源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间接的理论途释,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提供借鉴,故B项正确;从材料无法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传统礼仪影响的程度,故A项错误;C项“精髓”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并未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背景,故D项错误。
7.答案:
(1)原因:政治运动干扰;不具备相应的经济社会条件。
(2)阶段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建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来,民主法制建设逐渐健全和完善。认识:依法治国;民主法治制度化,法律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民主法制要与时俱进。
(3)特点:既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
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
解析:(1)依据材料一“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知,这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共同原因是:政治运动干扰和不具备相应的经济社会条件。(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阶段特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建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来民主法制建设逐渐健全和完善;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进行概括可得: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制度化,法律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民主法制要与时俱进。(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既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