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升华与凝华(课件+教案+练习)(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7升华与凝华(课件+教案+练习)(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19 14:54:3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7升华与凝华
1.周末,小明跟爸爸去餐厅,一道海鲜端上来,服务员倒一点水在容器中,立即形成大量白雾, 产生一种云雾缭绕、梦幻般的感觉。小明询问了服务员,原来容器中放了干冰。有关该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白雾是干冰和水反应生成的
B.白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干冰升华需要吸收热量
D.加热水比加冷水效果更好
2.“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青睐,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以下对中华古诗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3.如图所示,自然界中的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这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对这些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4.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熔化的是( )
A.初春,河面上冰化成水
B.夏末,草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5.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升华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凝固过程
C.丙为固态,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
D.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液化过程
6.亲爱的同学,学习物理是从观察事物、探求事理开始。如图,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
A.露的形成 B.雾的形成
C.冰化成水 D.霜打枝头
7. 下面关于冰箱的一些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冰箱冷冻室内的霜是水凝固而成的
B.冰箱内壁上的很多小水珠是放进去的蔬菜溅上去的
C.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出现的白雾是空气液化而成的
D.冰箱的制冷剂应该在冰箱冷冻室汽化,在冰箱冷凝器液化
8. 以下自然现象中,物态变化类型和吸放热情况相同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 如图所示,在研究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中,“碘锤”用水浴法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主要原因是(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碘的熔点是113.7℃、沸点是184.4℃)
A.使“碘锤”中的碘受热均匀
B.使实验中产生的碘蒸气更多
C.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确保碘不会熔化
D.水的沸点低于碘的沸点,确保碘不会汽化
10. 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不是放热的是(  )
A.冬天衣服冻干 B.冬天窗上冰花
C.冬天草上白霜 D.压缩乙醚成液体
11. 如图为饭店推出的一道特色菜。经了解,原来是在下面的容器中先放少许干冰,上桌时往里面加些热水,就能产生“烟雾缭绕”的效果。此处的“烟雾”是______,请结合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烟雾”形成的过程_________?
12. 初春季节,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常会发生干旱现象,为缓解旱情,我国已能利用成熟的局部气象干预技术,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实施人工降雨。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讲入冷云层,很快就______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______,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便凝华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______成为雨点降落到地面上。
13. 如图是加热固体碘的实验,在加热过程中,我们会看见杯内产生紫色的气体,这是因为固体碘吸热发生了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原因,停止加热待冷却后,在干净的玻璃片上出现了黑色颗粒,这是因为气态碘又发生了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原因,生活中霜的形成与这一物态变化相同。
14. 自从爱迪生1879年发明电灯以来,在一百多年中经过人们的不断改进,最终形成了千家万户所使用的白炽灯。白炽灯是将灯丝通电加热到白炽状态而发光,家用白炽灯结构如图所示。
(1)在组装灯泡时,需要从排气管处将玻璃壳内空气抽走,达到真空状态,这是为了防止在高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确保效果,灯泡的芯柱上往往还涂有少量红磷,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炽灯在使用过程中,灯丝表面的钨在高温下会直接成为气体扩散,然后又在玻璃壳内表面上沉积,使得玻璃壳黑化,灯丝变细以至于断裂。从物质三态变化角度来看,上述过程中钨丝发生了____________现象;
(3)科学家发现,在灯泡中封入少量碘后,可以发生碘钨循环,减缓了灯泡壁发黑和灯丝变细过程,极大延长灯泡寿命。碘钨循环原理如下(已知:T1W(固态)+I2(气态)WI2(气态);WI2(气态)W(固态)+I2(气态)
简述碘钨循环延长灯泡寿命的原理_________。
15. 如图甲、乙是小金分别做的两个碘升华实验。加热一段时间后,均能观察到紫色的碘蒸气。
实验甲 实验乙
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装有固态碘的碘锤,发现碘锤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把装有固态碘的碘锤放入沸水中,发现碘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碘的熔点: 114℃ 碘的沸点: 184.4℃ 水的沸点: 100℃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 500℃左右
(1)你认为实验______(选填“甲”或“乙”)更能说明碘蒸气是由固态碘直接升华而来的,理由是_________;
(2)下列属于升华现象的是_____________
①冬天玻璃表面上结成了冰花②钢铁在炼钢炉内化成铁水
③用旧的灯泡灯丝变细④冬天冷冻的衣服也会变干
参考答案
1.【答案】A
【详解】
ABC.干冰升华需要吸收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小水珠就是白雾,故A错误,BC正确。
D.热水和干冰之间的温度差更大,放出的热量也更多,所以效果更好,故D正确。
故选A。
2.【答案】B
【详解】
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小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B正确;
C.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小冰晶,故C错误;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物体表面,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C
【详解】
A.“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A错误;
B.“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附着在空中小尘埃上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B错误;
C.“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附着在草叶上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C正确;
D.“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A
【详解】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是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
B.夏末,草叶上形成“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不符合题意;
C.深秋,树叶上形成“霜”是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C不符合题意;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是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答案】C
【详解】
由图知道,丙到甲吸热,甲到乙吸热,所以丙为固态,甲为液态,乙为气态。甲到乙是汽化过程,需要吸热;乙到丙是凝华,会放出热量;丙到甲是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故C正确。
故选C。
6.【答案】C
【详解】
A.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A错误;
B.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会是放出热量,故B错误;
C.冰化成水是固态的冰雪变成了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故C正确;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凝华放出热量,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D
【详解】
A.霜是冰箱内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故A错误;
B.冰箱内壁上的很多小水珠是冰箱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B错误;
C.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出现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不是空气液化,故C错误;
D.冰箱的工作过程是:致冷剂在冰箱冷冻室汽化,汽化过程吸热,起到制冷作用;又在冰箱冷凝器中液化,放热,即将冰箱内的热量搬运到冰箱外,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A
【详解】
①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凝华放热。
②霜是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是凝华,凝华需要放出热量。
③海水晒盐,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热。
④冰雪消融,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过程,熔化吸热。
故选A。
9.【答案】C
【详解】
碘的熔点是113.7℃,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由于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大于碘的熔点,所以碘可能是先熔化后汽化形成的碘蒸气,而使用水浴加热,由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低于碘的熔点,所以碘蒸气一定是碘升华形成的,也就是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确保碘不会熔化。
故选C。
10.【答案】A
【详解】
A.冬天衣服冻干是升华现象,需吸热,故A符合题意;
B.冬天窗上的冰花是凝华现象,需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冬天草上的白霜是是凝华现象,需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D.压缩乙醚成液体是液化现象,需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答案】小水滴 见解析
【详解】
[1]此处的“烟雾”是由小水滴组成的。
[2]“干冰”在受热后可以迅速的升华,升华要吸收热量,致使空气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就会液化形成“雾”
12.【答案】升华 下降 熔化
【详解】
[1][2][3]人工降雨是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冷云层,会迅速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水蒸气气便凝华成小冰粒。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吸收热量,由固态的冰熔化为液态的水。
13.【答案】升华 凝华
【详解】
在加热的条件下,固体碘吸收热后直接由固体转化为气体,这种现象是升华,固体升华;
碘蒸气在冷却的条件下失去热量,直接由气体转化为固体,这种现象为凝华,故填凝华。
14.【答案】钨与氧气反应 消除残留的氧气 升华、凝华 灯泡壁处温度较低,气态的碘与沉积的钨反应生成气态碘化钨,减缓灯泡壁发黑:灯丝附近温度较高,碘化钨进行分解,分解出来的钨吸附在灯丝表面,减缓灯丝变细
【详解】
(1)[1]在组装灯泡时,需要从排气管处将玻璃壳内空气抽走,达到真空状态,这是为了防止在高温下钨丝被氧化;
[2]为确保效果,灯泡的芯柱上往往还涂有少量红磷,是为了消耗残余的氧气,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2)[3]白炽灯灯丝变细实际上是因为灯丝由固态变成了气态的钨蒸汽发生升华现象,气态的钨蒸汽又凝华成固态,在玻璃壳内表面上沉积,使得玻璃壳黑化,共发生了两次物态变化。
(3)[4]在灯泡中封入少量碘后,可以发生碘钨循环,减缓了灯泡壁发黑和灯丝变细过程,极大延
长灯泡寿命,这是因为灯泡壁处温度较低,气态的碘与沉积的钨反应生成气态碘化钨,减缓灯泡壁发黑,灯丝附近温度较高,碘化钨进行分解,分解出来的钨吸附在灯丝表面,减缓灯丝变细。
15.【答案】乙 见解析 ③④
【详解】
(1)[1][2]实验甲中直接用火焰加热,火焰温度高于固态碘的熔点,产生的碘蒸气有可能是固态的碘先熔化再汽化成碘蒸气;实验乙中用水加热,由于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所以产生的碘蒸气只能由固态的碘升华而来的。故乙实验更能说明碘蒸气是由固态碘直接升华而来的。
(2)[3]①冬天玻璃表面的冰花是屋内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玻璃凝华形成的;②钢铁化成贴水是熔化现象;③灯丝变细是固态的灯丝在高温下升华为蒸汽离开了灯丝,所以变细;④冬天冷冻的衣服变干,是冰直接变成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了,是升华现象。
故选③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7张PPT)
4.7 升华与凝华
浙教版 七年级上
新知导入
思考:我们学过的物态变化有哪些?发生这些物态变化时是吸热还是放热?
液 化(放热)
汽 化(吸热)
熔 化(吸热)
凝 固(放热)
固态
液态
气态
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否也可以相互转化呢?
新知讲解
一、升华和凝华
实验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
(1)提出问题
物质是否可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化?
(2)建立假设
固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直接转化。
(3)实验器材
酒精灯、带盖子的锥形瓶、碘晶体、石棉网。
新知讲解
(4)实验过程
向一锥形瓶内加少量碘,用玻璃板盖住,摇动锥形瓶,使碘颗粒均匀地铺在锥形瓶底部。然后把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
停止加热后,容器里的碘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新知讲解
(5)视频:碘的升华和凝华
新知讲解
(6)实验现象
①碘晶体受热后直接变成了紫红色的碘蒸气,无液态碘出现。
②停止加热,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在烧瓶壁上和玻璃片上附着一层固态的碘。
(7)实验结论
物质可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化,固态的碘晶体受热后直接变成了碘蒸气,碘蒸气遇冷后又直接变成了碘晶体。
思考: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不加热行吗?物质由固体变成气态的过程是吸热的还是放热的?反之呢?
参考答案:不加热不行。
因为物质由固体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所以碘晶体直接变成紫红色的碘蒸气需要用酒精灯加热。
固态
气态
吸热
放热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1.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
2.升华现象
①固态碘加热直接变成碘蒸气。
新知讲解
②放在衣橱里的樟脑球,放置一段时间会变小或消失了
樟脑由固态变成了气态 ,属于升华现象。
新知讲解
③撒在舞台上的干冰不见了
干冰直接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
新知讲解
④用久的白炽灯灯丝变细
固态钨丝在高温下直接变成了钨蒸气,属于升华现象。
3.凝华现象
新知讲解
①碘蒸气遇冷后又直接变成了碘晶体,属于凝华现象。
②玻璃上出现冰花
新知讲解
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形成冰花,属于凝华现象。
③树枝上出现“雾凇”
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气温骤然降低时,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冰晶附着在树枝上,属于凝华现象。
新知讲解
④深秋的早晨,地面、树上、和屋顶会出现霜。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快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
新知讲解
⑤从冰箱冷冻室里取出的冰棍上的一层白色粉状物
新知讲解
冰棍上的一层白色粉状物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冰棍表面被冷却凝华而成的。
思考与讨论:在寒冷的冬天,气温即使在 0℃以下,冰冻的衣服在没有阳光的地方也可以晾干。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合作探究
参考答案:在寒冷的冬天,气温即使在 0℃以下,冰冻的衣服在没有阳光的地方也可以晾干,这是由于衣服上的冰直接由固态变成了气态跑到空中了,属于升华现象。
合作探究
思考讨论:用久的灯泡会变黑,灯泡不用,即使放了很久也不会变黑,为什么?
参考答案:因为灯泡在使用时会热到白炽化状态,钨丝在高温下易升华。升华的钨气遇到冷的外壳放热凝华,附着在玻璃上。
4.物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凝华时要放出热量。
(1)人们常利用升华吸热的特性来降低物体的温度。
新知讲解
干冰可以直接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还没有残留物。利用干冰的这一特点可以用来制作强制冷剂,用于贮藏食物或医学研究。
(2)干冰营造的舞台效果
新知讲解
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就是我们看到的飘渺的雾气。
给航天器外加了一层烧蚀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会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和升华等变化,在短时间内把大量的热量消耗掉,使航天器保持合适的温度。
新知讲解
知识拓展:航天器的盔甲——烧蚀材料科学家
中国“神舟六号”返回舱
新知讲解
液 化(放热)
汽 化(吸热)
熔 化(吸热)
凝 固(放热)
升华(放热)
固态
液态
气态
凝华(放热)
5.归纳总结六种物态变化
二、云、雨、雪、雾、露、霜
云、雨、雪、雾、露、霜是十分常见的自然现象,它们都是地球上的水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
新知讲解
云 雾 露 霜
读图:下图 粗略地反映了降水的形成过程。请你从 “暖湿气流上升”开始,分析云和雨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
暖湿气流上升
在高空,水蒸气温度降低后变成小水珠和小冰晶。
小水珠和小冰晶聚集成云。
当小水珠和小冰晶变成大水滴时就下雨了。
合作探究
参考答案(1)云的形成涉及的物态变化
暖湿气流上升,地面上的水汽化为水蒸气,在高空,水蒸气温度降低后液化变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悬浮在高空,形成了云。涉及的物态变化有:汽化、液化、凝华
(2)雨的形成涉及的物态变化
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吸热熔化成小水珠,与原来的小水珠一起落到地面,形成了雨。
涉及的物态变化有:熔化。
合作探究
思考讨论:阅读课文说一说雪、霜、雾、露的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
(1)雪:如果云内的温度很低,小水珠会凝固成小冰晶或高空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冰晶增大后就会下雪。
涉及的物态变化有:凝固、凝华
(2)霜:是地表的水蒸气在温度迅速降低时凝华成的小冰晶。
涉及的物态变化有:凝华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3)雾:在没有风时,暖湿气流(水汽)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了雾。
涉及的物态变化有:液化
(4)露: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植物或其他物体的表面,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形成了露。
涉及的物态变化有:液化
课堂练习
1.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对相关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雾凇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霜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D.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
课堂练习
2. 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带着1731克月壤样本安全着陆。降落时,表面最高温度达到上万摄氏度。为了保护返回器内月壤样本不被高温破坏,制作返回器“防护服”的材料应具有的特点是(  )
A.受热易凝华
B.受热易凝固
C.受热易液化
D.受热易熔化
D
课堂练习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要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液
②夏天,室外的自来水管外出现湿润现象
③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④冬天,玻璃窗上出现了冰花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C
课堂练习
4.河、湖、海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入高空的水蒸气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悬浮在空中,这就是云,两个“凝成”所指的物态变化分别是(  )
A.气化,升华
B.液化,凝华
C.凝固,凝华
D.升华,熔化
B
课堂练习
5.下列现象包含吸热变化的是( )
A.上学路边草叶上结的白霜
B.西湖上起浓浓白雾
C.在校门口的雪人“消失”
D.同学说话时口中吐出“白气”
C
课堂总结
升华与凝华
升华与凝华
凝华
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
常见的自然现象云、雨、雪、雾、露、霜
升华
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衣服干了。
凝华现象: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雾淞的形成。
板书设计
一、升华和凝华
1.实验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
2. ①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
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衣服干了。
②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
凝华现象: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雾淞的形成。
二、云、雨、雪、雾、露、霜
云、雨、雪、雾、露、霜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1.2.3题
2.做本节的同步练习册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7升华与凝华
教学设计
课题 升华与凝华 单元 4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上
学习目标 1.通过碘的升华与凝华的实验,认识升华与凝华现象,并从中分析得出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2.在教学活动能识别出在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中升华和凝华现象。
重点 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升华与凝华的原理,并对物态变化有系统的理解。
难点 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解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思考:我们学过的物态变化有哪些?发生这些物态变化时是吸热还是放热?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否也可以相互转化呢? 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思考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否也可以相互转化呢? 温故而知新,引出本节课题
讲授新课 一、升华和凝华实验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1)提出问题物质是否可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化?(2)建立假设固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直接转化。(3)实验器材 酒精灯、带盖子的锥形瓶、碘晶体、石棉网(4)实验过程向一锥形瓶内加少量碘,用玻璃板盖住,摇动锥形瓶,使碘颗粒均匀地铺在锥形瓶底部。然后把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停止加热后,容器里的碘又发生了什么变化?(5)视频:碘的升华和凝华(6)实验现象①碘晶体受热后直接变成了紫红色的碘蒸气,无液态碘出现。②停止加热,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在烧瓶壁上和玻璃片上附着一层固态的碘。(7)实验结论物质可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化,固态的碘晶体受热后直接变成了碘蒸气,碘蒸气遇冷后又直接变成了碘晶体。思考: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不加热行吗?物质由固体变成气态的过程是吸热的还是放热的?反之呢?参考答案:不加热不行。因为物质由固体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所以碘晶体直接变成紫红色的碘蒸气需要用酒精灯加热。1.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2.升华现象①固态碘加热直接变成碘蒸气。②放在衣橱里的樟脑球,放置一段时间会变小或消失了樟脑由固态变成了气态 ,属于升华现象。③撒在舞台上的干冰不见了干冰直接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④用久的白炽灯灯丝变细固态钨丝在高温下直接变成了钨蒸气,属于升华现象。3.凝华现象①碘蒸气遇冷后又直接变成了碘晶体,属于凝华现象。②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形成冰花,属于凝华现象。③树枝上出现“雾凇”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气温骤然降低时,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冰晶附着在树枝上,属于凝华现象。④深秋的早晨,地面、树上、和屋顶会出现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快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⑤从冰箱冷冻室里取出的冰棍上的一层白色粉状物冰棍上的一层白色粉状物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冰棍表面被冷却凝华而成的。思考与讨论:在寒冷的冬天,气温即使在 0℃以下,冰冻的衣服在没有阳光的地方也可以晾干。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参考答案:在寒冷的冬天,气温即使在 0℃以下,冰冻的衣服在没有阳光的地方也可以晾干,这是由于衣服上的冰直接由固态变成了气态跑到空中了,属于升华现象。思考讨论:用久的灯泡会变黑,灯泡不用,即使放了很久也不会变黑,为什么?参考答案:因为灯泡在使用时会热到白炽化状态,钨丝在高温下易升华。升华的钨气遇到冷的外壳放热凝华,附着在玻璃上。4.物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凝华时要放出热量。(1)人们常利用升华吸热的特性来降低物体的温度。干冰可以直接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还没有残留物。利用干冰的这一特点可以用来制作强制冷剂,用于贮藏食物或医学研究。(2)干冰营造的舞台效果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就是我们看到的飘渺的雾气。知识拓展:航天器的盔甲——烧蚀材料科学家中国“神舟六号”返回舱给航天器外加了一层烧蚀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会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和升华等变化,在短时间内把大量的热量消耗掉,使航天器保持合适的温度。5.5.归纳总结六种物态变化二、云、雨、雪、雾、露、霜云、雨、雪、雾、露、霜是十分常见的自然现象,它们都是地球上的水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出示图片:云、雾、露、霜读图:下图 粗略地反映了降水的形成过程。请你从 “暖湿气流上升”开始,分析云和雨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参考答案(1)云的形成涉及的物态变化暖湿气流上升,地面上的水汽化为水蒸气,在高空,水蒸气温度降低后液化变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悬浮在高空,形成了云。涉及的物态变化有:汽化、液化、凝华(2)雨的形成涉及的物态变化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吸热熔化成小水珠,与原来的小水珠一起落到地面,形成了雨。涉及的物态变化有:熔化。思考讨论:阅读课文说一说雪、霜、雾、露的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1)雪:如果云内的温度很低,小水珠会凝固成小冰晶或高空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冰晶增大后就会下雪。涉及的物态变化有:凝固、凝华(2)霜:是地表的水蒸气在温度迅速降低时凝华成的小冰晶。涉及的物态变化有:凝华(3)雾:在没有风时,暖湿气流(水汽)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了雾。涉及的物态变化有:液化(4)露: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植物或其他物体的表面,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形成了露。涉及的物态变化有:液化课堂练习1.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对相关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雾凇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B.霜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C.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D.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答案】D2. 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带着1731克月壤样本安全着陆。降落时,表面最高温度达到上万摄氏度。为了保护返回器内月壤样本不被高温破坏,制作返回器“防护服”的材料应具有的特点是(  )A.受热易凝华 B.受热易凝固 C.受热易液化 D.受热易熔化【答案】D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要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液②夏天,室外的自来水管外出现湿润现象③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④冬天,玻璃窗上出现了冰花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C4.河、湖、海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入高空的水蒸气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悬浮在空中,这就是云,两个“凝成”所指的物态变化分别是(  )A.气化,升华B.液化,凝华C.凝固,凝华D.升华,熔化【答案】B5.下列现象包含吸热变化的是( )A.上学路边草叶上结的白霜 B.西湖上起浓浓白雾C.在校门口的雪人“消失” D.同学说话时口中吐出“白气”【答案】C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观看视频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学生思考讨论阅读课文说一说升华和凝华观察现象并解释问题观察现象并解释问题观察图片记忆升华现象学生思考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学生阅读课文阅读课文航天器的盔甲—烧蚀材料科学家学生观察图片分析云和雨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思考讨论:阅读课文说一说雪、霜、雾、露的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学生练习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实验观察能力加深学生的印象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实验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联系生活,加深对升华现象的认识联系生活,加深对凝华现象的认识加深学生对升华的现象锻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干冰的一些应用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了解云所涉及的物态变化有:汽化、液化、凝华。了解雨的形成所涉及的物态变化巩固所学的知识
课堂小结 梳理自己本节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根据学生表述,查漏补缺,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补充。
板书 一、升华和凝华1.实验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2. ①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衣服干了。②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凝华现象: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雾淞的形成。二、云、雨、雪、雾、露、霜云、雨、雪、雾、露、霜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
升华与凝华
升华与凝华
升华
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
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衣服干了。
凝华
凝华现象: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雾淞的形成。
常见的自然现象云、雨、雪、雾、露、霜
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