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1-18 19:4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学习目标:
1.会用同一种物体作标准测量物体的长度。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会用直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4.知道线段的三个特点;会正确的测量线段并会画线段。
课题:认识厘米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
2.会用尺子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古人用身体的一部分测量物体的长度,现代人用什么测量物体的长度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 2.会用尺子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页例1和第3页例2、例3,看图看文字并填空,想一想: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2.( )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3.图中尺子上的长度单位是( ),用字母( )表示。
4.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5.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作单位。
6.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是:把尺的刻度( )对准物体的( ),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回答:不同人的拃长短可能不同,所以测量结果可能不同。
(2)( )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生回答: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3)图中尺子上的长度单位是( ),用字母( )表示。
生回答:尺子上的长度单位是厘米,用字母cm表示。
(4)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回答:食指宽约1厘米,田字格宽约1厘米,图钉的长约1厘米等等。
(5)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作单位。
生回答: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6)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是:把尺的刻度( )对准物体的( ),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生回答:把尺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1)量比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作单位,在厘米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2)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拓展:
下面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厘米?
黄瓜 瓜子 铅笔 花生米
强调:
1厘米的长度大约是我们指甲盖的宽度,生活中有很多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学们多用发现的眼光找一找。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3.
4.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第1题,学生写成7厘米,问错在哪?应该是几厘米?为什么?
强调:左端对着0,看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第2题,学生选第一个,问错在哪?应该怎样量物体的长度?
强调:要把尺子放平,左端要对着0。
过渡:下面,我们来进行口答比赛。
(二)拓展延伸
口答:
1.
2.
从刻度线0到刻度1,长度是( )厘米;从刻度线3到刻度8,长度是( )厘米;从刻度线6到刻度9,长度是( )厘米.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作业:课时练认识厘米练习题。
教学反思:
课题:认识米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3.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昨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这节课我们来认识长度单位米。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3.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合作精神。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页例4、例5,看图看文字,想一想:
1.测量黑板的长度时,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2.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 )作单位,用字母( )表示。
3.1米大约有多长?小朋友胳膊展开大约长( )。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4.1米=( )厘米。
(4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测量黑板的长度时,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生回答:用米尺量更简便,因为测量较长的物体时,选用米尺测量更简便。
(2)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 )作单位,用字母( )表示。
生回答: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1米大约有多长?小朋友胳膊展开大约长( )。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回答:小朋友胳膊展开大约长1米。卧室门的宽,洗衣机的高,教师瓷砖的高等大约是1米。
(4)1米=( )厘米。
生回答:1米=100厘米。
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1)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2)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即1米=100厘米。
拓展:
在合适的答案的括号里画“√”
比1米长( ) 比1米长( ) 比1米长( ) 比1米长( )
比1米短( ) 比1米短( ) 比1米短( ) 比1米短( )
强调:
我们判断一个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比1米长或短,要与1米作比较。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量较长的物体,可以用( )作单位,用字母( )表示。
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作单位,用字母( )表示。
2.长度单位有( )和( )。
3. 1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800厘米=( )米
4.
5.在○里填上“>”、“<”或“=”。
3米○3厘米 1米○100厘米
99厘米○1米 2厘米○2米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强调: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厘米和米是长度单位。
2.第3题,学生写错,问错在哪?应该怎样比?
强调:单位一样比数字,单位不一样要先换算单位。
过渡:下面,我们来进行口答比赛。
(二)拓展延伸
口答:
1.水平伸开手臂,两手间的长度大约( )厘米,也就是( )米。
2,窗户的高大约( )米,黑板长约( )米。
3.课桌比1米( ),电冰箱比1米( )。(填高或矮)
4.测量黑板的长度;测量教室窗户的高。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作业:课本第8页第3题、第5题。
教学反思:
课题:认识线段
学习目标:
1.知道线段的三个特点。
2.会正确的测量线段并会画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我们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了,你会用尺子画线段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认识线段。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知道线段的三个特点。2.会正确的测量线段并会画线段。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5页例6,第6页例7看图看文字,想一想:
1.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线段是(直的 弯的),有( )个端点,(能 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上面的线段长几厘米,标在线段的下面。
4.怎样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生回答: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可以看成线段。
(2)线段是(直的 弯的),有( )个端点,(能 不能)量出长度。
生回答: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3)量一量上面的线段长几厘米,标在线段的下面。
生回答:1厘米,3厘米,2厘米。
(4)会量线段了,怎样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呢?
生回答: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
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
(1)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有两个端点;③可以量出长度。
(2)量线段长度的方法:线段一端与直尺的刻度0对齐,另一端对着的刻度就是线段的长度。
(3)画线段时,通常以尺子的刻度0为起点,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
拓展:
下图中有多少条线段?
( )条
强调:数图形中的线段时,可以先数出基本线段数,再依次加上比基本线段数少1的数,直至加到1为止。
2.书面检测
刚才大家口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是线段的在括号里打√,不是线段的×。
( ) ( ) ( ) ( )
2.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你能看出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吗?
3.画出一条和下面同样长的线段。
4.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第1题:线段判断错,问错在哪?第1、4条线为什么不是线段?第2、3条线为什么是线段?
2.第3题,画错,问错在哪,应该怎样画?
师强调:画线段时,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3.第4题,从距离小花5厘米处画大树,问错在哪?应该距离谁5厘米处画大树?
下面,我们来进行口答比赛。
(二)拓展延伸
口答:
1.哪一条是线段?
2.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作业:课本9页第6题、第7题、第11题。
教学反思:
课题: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运用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参照物的方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前两天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1.理解、掌握运用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参照物的方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7页例8,看图看文字,想一想:
1.第一个小男该的方法:1厘米大约多长?13厘米大约多长?旗杆可能这么矮吗?
2.第二个小男孩的方法:我们的身高是1米多高,几个小朋友的高度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 )。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1厘米大约多长?13厘米大约多长?旗杆可能这么矮吗?
生回答:1厘米大约是指甲盖的宽,手机的长大约13厘米,旗杆不可能这么矮。
(2)我们的身高是1米多高,几个小朋友的高度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 )。
生回答:10个小朋友的高度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选择长度单位时,可以利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或借助参照物去判断。表示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拓展:
圈出合适的长度单位。
强调:选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依据实际。测量长度不超过1米的物体,要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长度超过1米的物体,要用米作单位,
2.书面检测
刚才大家口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在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
长60( ) 长1( ) 长28( )
2.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4( ) 小明身高130( )
手掌宽约5( ) 旗杆高13( )
老师身高1( )60( ) 黑板长约4( )
3. 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1)数学书长26米。( )
(2)灯管长50厘米。( )
(3)房间高3厘米。( )
(4)字典厚6米。( )
(5)大树高8米。( )
(6)教室长10厘米。( )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第1个若学生写成60米,问错在哪?应该是什么?为什么?(课桌还没有1米长,所以不可能是60米,应该是60厘米。)(课桌很短,所以填厘米。)
2.若学生写小麻雀的脚印长1米,问错在哪?你能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吗?
3.若篮球场长28厘米,问错在哪?你见过篮球场吗?
4.强调:又小又矮的物体选厘米做单位,又长又大或很高的物体选米做单位。
下面,我们来进行口答比赛。
(二)拓展延伸
口答:
1.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老师身高160( ) 黑板长4( )
操场跑道长200( ) 手指宽约1( )
一块橡皮长4( ) 一张课桌高60( )
作业本约长16( ) 一支牙刷长约8( )
文具盒长约25( ) 爸爸身高1( )78( )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作业:课本第9页第8题、第9题。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课题:不进位加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会正确地笔算。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知识间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我们在一年级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会正确地笔算。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知识间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2页例1,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下面的竖式,想一想:
1.观察小棒图,怎样口算?
2.观察方框里的竖式,2和( )对齐,也就是( )位和( )位对齐。
3.计算时先算( )+( )=( ),写在( )位上,再把( )位上的数落下来,写在( )位上。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观察小棒图,怎样口算?
生回答:5+2=7 30+7=37。
(2)会口算了,怎样列竖式呢?2和( )对齐,也就是( )位和( )
位对齐。
生回答:2和5对齐,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
(3)会列竖式了,怎样计算呢?计算时先算( )+( )=( ),写在
( )位上,再把( )位上的数落下来,写在( )位上。
生回答:先算5+2=7,写在个位上,再把十位上的数落下来,写在十位上。
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1)相同数位对齐,即把一位数同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对齐。(2)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再把十位上的数落下来,写在得数的十位上。
拓展:
改错
3+56=86 32+6=92
3 3 2
+ 5 6 + 6
8 6 ( ) 9 2 ( )
强调:用竖式计算一位数加两位数时,要把一位数与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 32+6= 24+3= 5+43=
3 2 ( ) 5
+ ( ) + ( ) +( )
( ) ( ) ( )
2.
2 1 4
+ 3 + ( )
( ) ( )
3.笔算下面各题。
32+7= 8+40=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没有对齐,问错在哪?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2.横式得数没写,问错在哪?
师强调:不能忘记写横式得数。
3.计算出错,问错在哪?应该怎样计算?
下面,我们来进行口答比赛。
(二)拓展延伸
口答:
1.口算。
34+4= 5+54= 43+6= 71+8=
2.判断对错。
5+34=84 36+2=38
5 3 6
+ 3 4 + 2
8 4 3 8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作业:笔算下面各题
35+4= 6+21= 7+42= 4+40=
5+24= 7+32= 3+85= 13+6=
教学反思:
课题:不进位加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会正确、熟练地笔算。
2.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方法,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昨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会正确、熟练地笔算。2.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方法,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3页例2,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方框里的竖式,想一想:
1.列竖式时,( )位和( )位对齐,( )位和( )位对齐,也就是( )数位对齐。
2.观察笔算过程,从( )位加起。
3.35+32=,你是怎样算的?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列竖式时, ( )位和( )位对齐,( )位和( )位对齐,也就是( )数位对齐。
生回答: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2)会列竖式了,计算时从( )位加起呢?
生回答:从个位加起。
(3)35+32=,你是怎样算的?
生回答:先算5+2=7,结果写在个位上;再算3+3=6,结果写在十位上。
师出示35+32=67,做对的请举手。
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2)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个位上相加的结果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十位上相加的结果写在得数的十位上。
拓展:改错。
3 6 3 5
+ 2 5 + 2 0
5 1( ) 1 5 ( )
强调: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要注意个位加个位上的数得数写在个位上,十位加十位上的数得数写在十位上。
2.书面检测
刚才大家口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摆一摆,算一算。
( )
+ ( )
( )
2. 24+61= 53+22= 37+40=
( ) ( ) ( )
+( ) +( ) +( )
( ) ( ) ( )
3.笔算下面各题。
32+27= 28+40=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计算出错,他错在哪?你找到自己的问题啦,你错在哪?应该怎样计算呢?下面,我们来进行口答比赛。
(二)拓展延伸
口答:
1.
2.口算。
53+40= 28+21= 44+32= 63+33=
六、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作业:课本15页第1题、第2题、第3题。
教学反思:
课题:进位加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会正确地笔算。
2.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方法,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我们学习了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会正确地笔算。2.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方法,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4例3,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虚线框中的竖式和下面的文字,想一想:
1.个位上5+7=( ),个位相加满10要向( )位进1,个位写( )。
2.十位上的7是怎样得来的?
(4分钟后比谁能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个位上5+7=( ),个位相加满10要向( )位进1,个位写( )。
生回答:个位上5+7=12,个位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个位写2。
(2)十位上的7是怎样得来的?
生回答:3+3+1=7。
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谁能说说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生回答:(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3)十位上的数相加时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
拓展:改错。
57+28= 75 46+24=60
5 7 4 6
+ 2 8 + 2 4
7 5 ( ) 6 0 ( )
强调: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进1不要忘记加1。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56+37= 46+24= 29+5=
5 6 4 6 ( )
+ 3 7 + 2 4 + ( )
( ) ( ) ( )
想:个位上6加7得 想:个位上6加4得
( ),该怎样写? ( ),该怎样写?
2.笔算
27+14= 67+23= 58+6=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没有加进位1,你错在哪?应该怎样计算?
2.没有对齐,你错在哪?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下面,我们来进行口答比赛。
(二)拓展延伸
口答:
1.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 9 2 1 2 7
+ 4 4 + 3 9 + 4
8 3 6 6 7
2.( )里应该填几?
26+48=( )4 39+14= ( )3 39+14= ( )3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作业:课本15页练习二第4题、第6题、第7题。
教学反思:
课题:不退位减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或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并会正确地笔算。
2. 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减法的方法,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加法,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或一位数)不退位减法。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1.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或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并会正确地笔算。2. 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减法的方法,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8页例1,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圆片图和笔算过程,想一想:
1.个位上3和( )对齐,十位上2和( )对齐,先算( )-( )=( ),结果写在( )位上,再算( )-( )=( ),结果写在( )位上。
2.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个位上3和( )对齐,十位上2和( )对齐,先算( )-( )=( ),结果写在( )位上,再算( )-( )=( ),结果写在( )位上。
生回答:个位上3和6对齐,十位上2和3对齐,先算6-3=3,结果写在个位上,再算3-2=1,结果写在十位上。
(2)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生回答: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减,得数写在个位上;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减,得数写在十位上。
小结:列竖式计算要注意:
(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2)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减,得数写在个位上;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减,得数写在十位上。
拓展:改错。
57-4=17 36-6=3
5 7 3 6
-4 - 6
1 7 ( ) 3 ( )
强调: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时,一位数要与两位数的个位对齐,个位相减的得数是0时要写0 占位。
2.书面检测
刚才大家口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 45-3= 64- =
4 5 ( )
- ( ) - ( )
( ) ( )
2. 48-18= 25-21=
4 8 2 5
- 1 8 - 2 1
( ) ( )
3.笔算
87-25= 58-40=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第1题算式错,问错在哪?应该怎样列算式。
2.3和5没有对齐,问错在哪?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3.横式得数没写,问错在哪?
师强调:不能忘记写横式得数。
4.计算结果中出现0的问题,则问错在哪?应该怎样写?
计算结果中个位上的0能不能不写?十位上的0用不用写?
5.笔算不退位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下面,我们来进行口答比赛。
(二)拓展延伸
1.蝴蝶下面藏着几?
76-53=( )3 46-42=( )4
98-18=( )0 37-24=( )3
2.改错。
75-25=5 89-7=19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作业:课本第20页,练习三第1题、第2题、第3题。
教学反思:
课题:退位减(1)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方法,并会正确地笔算。
2.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减法的方法,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理解、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方法,并会
正确地笔算。2. 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减法的方法,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9页例2,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小棒图和笔算过程,想一想:
1.个位上的1减6不够减,怎么办?
2.先算( )-( )=( ),结果写在( )位上,再算( )-( )=( ),结果写在( )位上。
3.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4分钟后比谁能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个位上的1减6不够减,怎么办?
生回答:个位上的1减6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个位上的1变成11,十位上的5变成4。
(2)先算( )-( )=( ),结果写在( )位上,再算( )-( )=( ),结果写在( )位上。
生回答:先算11-6=5,结果写在个位上,再算4-3=1,结果写在十位上。
(3)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生回答:不方便。
小结: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十位退1后要减1。
拓展:改错。
63-27=46 60-28=48
6 3 6 1
-2 7 -2 8
4 6 ( ) 4 7 ( )
强调: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个位不够减要向十位退1再减,十位退1后不要忘记减退位1。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 6 5 4 3
- 3 7 - 8
( ) ( )
2.笔算
43-29= 72-27= 61-3= 54-16=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没有对齐,问错在哪?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2.横式得数没写,问错在哪?
师强调:不能忘记写横式得数。
3.计算出错,问错在哪?应该怎样计算?
下面,我们来进行口答比赛。
(二)拓展延伸
口答:
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作业:数学书21页练习三第7题、第12题。
教学反思:
课题:退位减(2)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方法,并会正确地笔算。
2.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减法的方法,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二、学习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方法,并会正确地笔算。2.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减法的方法,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9页例3,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红色字体,想一想:
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 )-( )=( ),
十位要算( )-( )=( )。
(3分钟后比谁能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 )-( )=( ),十位要算( )-( )=( )。
生回答:个位要算10-4=6,十位要算4-2=2
小结:被减数的个位是0,从十位借1后,计算时个位上是10减几。
拓展:改错。
50-27=37 60-28=48
5 0 6 0
-2 7 -2 8
3 7 ( ) 4 2 ( )
强调: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个位0不够减要向十位退1,退1后个位要算10减几,十位退1后不要忘记减退位1。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 3 0 8 0
- 2 3 - 5
( ) ( )
2.笔算
70-26= 50-7= 40-12=
60-39= 90-24= 80-38=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没有对齐,问错在哪?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2.横式得数没写,问错在哪?
师强调:不能忘记写横式得数。
3.计算出错,问错在哪?应该怎样计算?
下面,我们来进行口答比赛。
(二)拓展延伸
口答: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作业:数学书21页练习三第8题、第9题、第10题。
教学反思:
课题: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方法,并会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理解、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方法,并会解决有关实际问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3页例4,看图看文字,重点看小朋友说的话,想一想:
1.知道什么条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观察小旗图,二班得的小旗分为两部分,方框里表示什么?后面的三面表示什么?
3.求 “二班得了几面小旗”怎样列式计算?
4.“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 )法解答。
(3分钟后比谁能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知道什么条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回答:知道一班得了12面,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要解决的问题是求二班得了多少面。
(2)观察小旗图,二班得的小旗分为两部分,方框里表示什么?后面的三面表示什么?
生回答:方框里表示与一班同样多的12面,后面的三面表示比一班多的3面。
(3)求“二班得了几面小旗”怎样列式计算?
生回答:12+3=15(面)
(4)“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 )法解答。
生回答: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小结: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用加法计算。
拓展:比25多8的数是( ),25比 8多( )。
强调: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求几比几多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
鸡蛋有多少个?
2.
3.兔宝宝拔了16根萝卜,兔妈妈比兔宝宝多拔了6根,兔妈妈拔了多少根萝卜?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方法错,问错在哪?应该用什么法?为什么?
师强调: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
下面,我们来进行口答比赛。
(二)拓展延伸
口答:
1.
2.商店新进一批文具,文具盒15元,书包比文具盒贵9元,书包多少元?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作业:课本25页练习四第3题,第4题。
教学反思:
课题: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方法,并会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理解、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方法,并会解决有关实际问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4页例4,看图看文字,重点看小朋友说的话,想一想:
1.知道什么条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观察小旗图,一班得的小旗分为两部分,虚线前的表示什么?虚线后的4面表示什么?
3.求三班得了几面小旗?怎样列式计算?
4.“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 )法解答。
(3分钟后比谁能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知道什么条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回答:知道一班得了12面,三班比一班少得4面,要解决的问题是求三班得了多少面。
(2) 观察小旗图,一班得的小旗分为两部分,虚线前的表示什么?虚线后的4面表示什么?
生回答:方框里表示三班得了多少面,后面的三面表示比一班少的4面。
(3)求 “三班得了几面小旗”怎样列式计算?
生回答:12-4=8(面)
(4)“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 )法解答。
生回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拓展:比25少8的数是( ),8比25少( )。
强调: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求几比几少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2.书面检测
刚才大家口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
2.
3.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方法错,问错在哪?应该用什么法?为什么?
师强调: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
下面,我们来进行口答比赛。
(二)拓展延伸
口答:
1.
2.爸爸今年32岁,妈妈比爸爸小3岁,妈妈今年多少岁?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作业:课本25页练习四第5题、第7题。
教学反思:
课题:连加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连加竖式的简便写法,并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方法,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笔算连加。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理解、掌握连加竖式的简便写法,并会正确地进行计算。2.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方法,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7页例1,看图看文字,重点看下面的笔算过程,想一想:
1.第一种笔算方法,可以列两个竖式计算,第一步先算(    )+(  )=( ),第二步再算(    )+( )=( )。
2.第二种笔算方法,简便在哪里?
3.第三种笔算方法,计算时个位先算几加几比较简便?
4.比较这三种笔算方法,哪种简便?
(4分钟后比谁能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第一种笔算方法,可以列两个竖式计算,第一步先算( )+( )=( ),第二步再算( )+( )=( )。
生回答:先算28+34=62,再算62+22=84。
(2)第二种笔算方法,简便在哪里?
生回答:写成一个竖式,只写一个62。
(3)第三种笔算方法,计算时个位先算几加几比较简便?
生回答:第三种笔算方法,计算时个位先算2+8比较简便。
(4)比较这三种笔算方法,哪种简便?
生回答:写成一个竖式简便。
拓展:改错。
43+27+18=70 50+28+12=78
4 3 5 0
+2 7 +2 8
7 0 ( ) 7 8 ( )
强调:用竖式计算连加时,不要漏算一步,要计算两步。
2.书面检测
刚才大家口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用竖式计算。
54+20+16= 46+25+17=
7+59+20= 22+16+28=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运算顺序错,问错在哪?应该怎样算?
2.横式得数没写,问错在哪?
师强调:不能忘记写横式得数。
3.计算出错,问错在哪?应该怎样计算?
下面,我们来进行口答比赛。
(二)拓展延伸
口答:
1.判断对错。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作业:课本29页练习五第1题、第3题。
教学反思:
课题:连减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连减的笔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并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减法的方法,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笔算连减。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理解、掌握连减的笔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并会正确地进行计算。2.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减法的方法,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7页例2,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下面的竖式,想一想:
1.先算( )-( )=( ),再算( )-( )=( )。
2.怎样列竖式更简便?
(3分钟后比谁能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先算( )-( )=( )再算( )-( )=( )。
生回答:先算84-40=44,再算44-26=18
(2)怎样列竖式更简便?
生回答:列一个竖式更简便。
拓展:改错。
73-27-18=46 50-28-12=22
7 3 5 0
-2 7 -2 8
4 6 ( ) 2 2 ( )
强调:用竖式计算连减时,不要漏算一步,要计算两步。
2.书面检测
刚才大家口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笔算下面各题。
90-58-30= 75-28-19=
56-12-17= 67-37-14=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运算顺序错,问错在哪?应该怎样算?
2.横式得数没写,问错在哪?
师强调:不能忘记写横式得数。
3.计算出错,问错在哪?应该怎样计算?
下面,我们来进行口答比赛。
(二)拓展延伸
口答: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作业:课本练习五第2题、第5题。
教学反思:
课题:加减混合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和笔算方法,并会正确地笔算。
2.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培养自主探究的
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笔算加减混合。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1.理解、掌握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和笔算方法,
并会正确地笔算。2.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8页例3.例4,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下面的笔算过程,想一想:
1.在没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算式中,运算顺序是什么?有简便写法吗?怎么写?
2.在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算式中,运算顺序是什么?有简便写法吗?分几步笔算?
(3分钟后比谁能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在没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算式中,运算顺序是什么?有简便写法吗?怎么写?
生回答: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算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列竖式时,列一个竖式比较简便;
(2)在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算式中,运算顺序是什么?有简便写法吗?分几步笔算?
生回答:计算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列竖式计算时要分两步笔算,没有简便写法。
拓展:改错。
73-27+18=46 50+28-12=78
7 3 5 0
-2 7 +2 8
4 6 ( ) 7 8 ( )
强调: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时,不要漏算一步,要计算两步。
2.书面检测
刚才大家口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笔算下面各题
56+34-20= 32+(55-46)=
78-24+39= 86-(13+42)=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若运算顺序错,问错在哪?运算顺序是什么?
师强调: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算式,运算顺序从左到右;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并且没有简便写法,必须分步计算,第一步先算括号里面的,第二步用括号外面的加或减第一步的得数。
2.若少算一步,问错在哪里?应该怎样计算?
3.若计算出错,问错在哪?应该怎样计算?
4.若加减符号看错或抄错数字,问错在哪?应该怎样计算?
5.若横式得数没写,问错在哪?
师强调:不能忘记写横式得数。
全课小结:结合错题说一说:加减混合算式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下面,我们来进行口答比赛。
(二)拓展延伸
口答: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作业:课本练习五第7题,第8题。
教学反思:

课题: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用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解题方法,并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和连贯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减混合列竖式计算的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理解、掌握用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解题方法,并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和连贯思考的良好习惯。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32页例5,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小朋友说的话,想一想:
1.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怎样列算式?
2.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怎样列算式?
(3分钟后比谁能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提问1: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怎样列算式?
生回答:男生有多少人? 列式:14-5=9(人)
提问2: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怎样列算式?
生回答: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列式:14+9=23(人)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一班有33人参加学校运动会,二班参加的人数比一班多4人。二班有多少人参加?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
2.育才小学的老师说:“我校有21名男教师,38名女教师”,育才小学一共有多少名教师?蓝天小学有45名教师,比育才小学少多少名?
3.小红和小丽已经做了25朵红花,还要做10朵红花。一共要做多少朵红花?如果再做40朵黄花,黄花和红花一共要做多少朵?
4.二(1)班有27幅画,二(2)班有36幅画,两个班一共有多少幅画?已经贴好了41幅,还剩多少幅没贴好?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方法错,问错在哪?应该用什么法?为什么?
2.计算出错,问错在哪?应该怎样计算?
(二)拓展延伸
口答:
1.二(1)班有25本故事书,漫画书比故事书少8本,漫画书有多少本?这两种书一共有多少本?
2.我们二年级来了8人,三年级比二年级多来了24人,三年级来了多少人?两个年级一共来了多少人?
3.小利在双休日读课外书,第一天读了11页,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读了8页,小利第二天读了多少页?她两天一共读了多少页?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作业:课本练习六第6题、第8题。
教学反思:
课题:整理和复习(一)
学习目标:
会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并会用两步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对第二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会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并会用两步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做一做
下面我们来比谁检测题能得100分,字体最端正!
①24+13= ②74-23= ③17+79= ④85-18=
⑥17+6+25= ⑦49-17-9= ⑧50+27-9= ⑤80-43=
要求:1.认真审题,细心做题。
2.字体端正,坐姿端正。
3.做完并认真检查时间10分钟。
老师巡视并收集出错较多的题目,便于后教。
四、议一议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有错的则问:错在哪?为什么错?
(2)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师强调: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五、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作业: 课本34页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教学反思:
课题:整理和复习(二)
学习目标:
会正确、熟练地运用加减法计算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整理和复习。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会正确、熟练地列式计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做一做
下面我们来比谁检测题能得100分,字体最端正!
1.一捆电线长100米,一班先用去20米,又用去38米。一共用去了多少米?二班需要40米,剩下的电线够不够?
2.妈妈:我们一共采了86个蘑菇。小白:我采了26个。小灰:我比小白多采7个。
(1)小灰采了多少个蘑菇?(2)小白和小灰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3)兔妈妈采了多少个蘑菇?
3.二(1)班有男生28人,女生比男生少14人,女生有多少人?
4.停车场有26辆车,开走8辆,又开来15辆,现在有多少辆车?
要求:1.认真审题,细心做题。
2.字体端正,坐姿端正。
3.做完并认真检查时间15分钟。
老师巡视并收集出错较多的题目,便于后教。
四、议一议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第一问错在哪?为什么用加法
2.第二问错在哪?为什么用减法?
五、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作业:数学课本37页第6题、第9题。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并会用三角板拼出钝角。
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学习目标:
1.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尺子画角。
3.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制作角,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老师带来一个五角星,你们知道为什么叫它五角星吗?你能指出它的角都在哪里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角的认识。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2.会用尺子画角;3.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制作角,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39页例1、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红色方框里的角。想一想:
1.一个角有( )个顶点和( )条边。
2.观察活动角,想一想: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 )。请拿出你的角,和同桌比一比,谁的角大?想一想: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 )。
3.想一想:画角的方法是什么?画角的方法是先画一个( ),从这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 )条( )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提问1:一个角有( )个顶点和( )条边。
生回答: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提问2:观察活动角,想一想: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 )。请拿出你的角,和同桌比一比,谁的角大?想一想: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 )。
生回答: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提问3:想一想:画角的方法是什么?画角的方法是先画一个( ),从这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 )条( )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生回答:画角的方法是先画一个顶点,从这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
(1)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有关,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3)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