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1-18 19:4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学习目标: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并会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知道数级和数位。
2.在认数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比万大的数。例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得知,北京市人口为19612368人,在这个数中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多少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屏幕: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并会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知道数级和数位。
2.在认数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
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认真看课本第2-3页的例1,看图、看文字,观察计数器。识记计数单位、数位的概念并思考:
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数级包括有哪些?每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3.数位和计数单位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回答: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10个千万是一亿。
拓展:
不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又该如何判断呢?
强调:不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判断方法:①根据较高的计数单位中含有多少个较低的计数单位来判断。如“千”和“十”之间的进率可以根据一千里面有多少个十来判断,1000÷10=100。②根据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几个计数单位来判断。如“千万”和“万”之间有两个计数单位,即“百万”和“十万”,“千万”和“百万”之间的进率是10,“百万”和“十万”之间的进率是10,“十万”和“万”之间的进率是10,所以“千万”和“万”之间的进率是10×10×10=1000。
(2)数级包括有哪些?每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生回答:数级包括有个级、万级、亿级,每级包括四个数位。
(3)数位和计数单位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生回答: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
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追问:借助数位顺序表,谁来说一下19612368各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生回答:1在千万位上,表示1个千万;9在百万位上,表示9个百万,6在十万位上,表示6个十万;1在万位上,表示1个万;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3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6在十位上,表示6个十,8在个位上,表示8个一。
小结:依照数位顺序表,哪个数位上是几就表示有几个相应的计数单位。
2.书面检测
刚才大家回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你能填出数位顺序表吗?试一试。
亿级 万级 个级
……
(1)从低位到高位,按顺序写出个级和万级上的每一个数位。
(2)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3)万位的右面一位是( )位,左面一位是( )位。
2.填空。
(1)10个十万是( ),( )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 )是一亿。
(2)万级包括的数位有( )、( )、( )、( ),每级包括( )个数位。
(3)亿位右边一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
(4)在19612368中,左边的6在( )位上,表示( )。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万级包括的数位有( 万位 )、( 十万位 )、( 百万位 )、(千万位),每级包括( 4 )个数位。
这里填的是数位而不是计数单位。
小结:做此类题时要注意什么?
(1)看清数位和计数单位,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万级的数是几表示多少个“万”,亿级的数是几表示多少个“亿”。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二)拓展延伸
口答:数一数。
(1)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2)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万数到一百万。
(3)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千万数到一亿。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吗?下面,大家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当堂完成作业。
1.填空。
(1)亿级包括的数位有( )、( )、( )、( )。
(2)36087900中,3在( )位,表示( )。
(3)一个七位数的最高位是( )位。
(4)在整数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起,第六位是( )位,第八位是( )位,第九位是( )位。
(5) 498909表示( )个万,( )个一。
2700006表示( )个万,( )个一。
55523870表示( )个万,( )个一。
2.判断。
(1)每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
(2)万位右边的数位是十万位,左边的数位是千位。( )
3.写出横线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
32086 93787 107398 690250
教后反思:
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读数。
2.引导、关注学习过程,使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万以内数的读法,它和亿以内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屏幕:
1.理解、掌握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读数。
2.引导、关注学习过程,使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白板出示
认真看课本第5页的例2和例3,看数位顺序表和它下面的数以及读法,重点看蓝底色部分的内容,并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思考:
1.含两级的数怎样读比较简便?
2.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
(4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 提问
(1)含两级的数怎样读比较简便?
生回答:一级一级地读比较简便。
(2)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回答:相同点: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
不同点:读万级的数时,要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 640┇7000
4050┇0000
1003┇0040
生回答: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在同一级的中间或开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拓展:
下面各数中,读3个0的是( )。
A.70707070 B.70070770 C.70700707
强调:画出分级线,看清0在每级的位置问题,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的几个0,都只读一个0。
2.书面检测
刚才思考题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来比一比谁的检测题能得100分,请看检测题。
1.读出下面每组数。
34 读作: 3004读作:
340000读作: 30040000读作:
340 读作: 3040读作:
3400000读作: 30400000读作:
2.
3.读出下面各数。
32680 读作:
5205000 读作:
1200605 读作:
107070 读作:
470050 读作:
3070800 读作:
30600900 读作:
100000000 读作: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30600900 读作:三千六十万九百
470050 读作:四十七万五十
每级的中间或前面不管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小结:
(1)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2)万级的数,先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二)拓展延伸
口答:
读出下面各数。
32086 93787 1073398 690250
498909 2700006 55523870 280064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吗?下面,大家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当堂完成作业。
1.读出下面各数。
70020001 读作:
20502050 读作:
125000 读作:
30060900 读作:
3000011 读作:
2700010 读作:
2.判断。
(1)50080只读一个0。( )
(2)读数时应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
(3)一个七位数,它一定是含有两级的数。( )
3.选择题。
(1)下面各数中读3个零的是( )。
A. 70707070 B.70070770 C.70700707
(2)下面的数中,只读一个0的是( )。
A.1003040 B.1003400 C.1000304 D.1030004
教后反思:
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写数。
2.培养分析、推理的能力和养成用读数来检查写数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万以内数的写法,亿以内的数如何写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屏幕:
1.理解、掌握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写数。
2.培养分析、推理的能力和养成用读数来检查写数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下面请自学指导引领我们达到目标吧!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认真看课本第7页的例4,根据数位顺序表将例题补充完整并思考:
1. 看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思考:这个数有( )级,先在万级上写( ),再在个级上 写( )。千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写( )。
2. 含有两级的数先写( )级,再写( )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 )。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 提问
(1)看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思考:这个数有( )级,先在万级上写( ),再在个级上写( )。千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写( )。
生回答:看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思考:这个数有( 两 )级,先在万级上写( 23 ),再在个级上写( 0184 )。千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写( 0 )。
(2)含有两级的数先写( )级,再写( )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 )。
生回答:含有两级的数先写( 万 )级,再写( 个 )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 0 )。
追问:
四千六百万零八十 写作:4600080
强调:十万位、万位、千位、百位、个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都要写0占位,也就是个级的数一定要满足四位数。
2.书面检测
刚才大家回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
2.写出下面各数。
三百六十万二千 写作:
五十四万零三百七十 写作:
六万八千九百二十 写作:
四千六百四十一万 写作:
十万零五 写作:
一千零五十万零三十 写作: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三千五百万零七十 写作:35000070
错写成3500070,少写一个0占位。
小结:
(1)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二)拓展延伸
口答:
1. 写数时,从( )位写起,哪一位上什么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 )。
2. 5个一百万、7个十万、3个一万和5个一千组成的数是( )。
3. 一个六位数,它的最高位是4,万位上的数是6,个位上的数是8,其他各位上的数都是0,这个数是( )。
4. 写六千零四万零五百这个数时,要写( )个0。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吗?下面,大家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当堂完成作业。
1.填空。
(1)一个八位数的最高位上是1,万位上是2,其它位是0,这个数写作( )。
(2)十万位上9,个位和千位上是6,其它位是0,这个数写作( )。
(3)在数字6和8之间添( )个0,就组成六千万零八。
2.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二百万 写作:
四千零七万五千七百 写作:
十二万五千 写作:
二十九万九千八百 写作:
二万 写作:
3.写出下面各数。
(1)四百万、八十万、五万和三千
(2)六千零九万零五百
(3)4000000+600000+70000+8000+2
教后反思:
课题: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及改写
学习目标:
1.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并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经历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亿以内的数又该如何比大小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及改写”。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屏幕:
1. 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并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 经历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白板出示)
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认真看课本第11页的例5和12页的例6并填空,思考:
(1)608000与3658200,2116100与3658200,2116100与2536300怎样比出两个数的大小?
(2)5000000个=500万个,10000个=1万个,怎样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5分钟后,比谁会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 提问
(1)608000与3658200,2116100与3658200,2116100与2536300怎样比出两个数的大小?
生回答:608000与3658200:608000是六位数,3658200是七位数,六位数小于七位数;
生回答:2116100与3658200:位数相同,最高位百万位2<3,2116100<3658200;
生回答:2116100与2536300: 位数相同,最高位相同,十万位1<5,2116100<2536300
(2)5000000个=500万个,10000个=1万个,怎样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生回答:将个级的4个0省略,换成一个“万”字。
追问:
180000≈18万对吗?
强调:180000是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数的大小没有改变,所以必须用“=”连接。
2.书面检测
刚才大家回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2504○103600 50140○63140
28906○28890 620300○307300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50500 500500 55000 40005
( )
3.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580000
3200000
7580000
80000
40000000
15000000
73080000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5000000=500,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忘记加单位“万”字。
小结:
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将万位后面的4个0省略,换成一个“万”字。
(二)拓展延伸
口答: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8965○100000 208808○99999
70060○70201 30500000○3050000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吗?下面,大家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当堂完成作业。
1. 比大小。
53780 ○ 62500 30300 ○ 30030
89500 ○ 101210 756420 ○ 756542
2. 改写成用万作单位。
30400000 270000000
10000000 2850000
3. □里可以填哪些数。
95642<95□42,□中可以填( )。
1649035<16□8270,□中可以填( )。
536508>5□0517,□中可以填( )。
教后反思:
课题:求近似数
学习目标:
1.会用“四舍五入”法把非整万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2.经历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的过程,体验类推和概括的方法。
学习过程:
板书课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较大的数,有时没有必要或者无法说出它的准确数。比如,重庆市开展万人长跑活动,参加的人数约15000人,这个15000人就是一个近似数。既然生活中用到近似数这么多,那怎样求近似数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求近似数”。(师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会用“四舍五入”法把非整万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2.经历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的过程,体验类推和概括的方法。
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认真看课本第13页的例7看信息、重点看蓝色小字部分,并思考:
(1)12756≈1万,1389000≈139万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怎样求近似数?
(2)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 提问
(1)12756≈1万,1389000≈139万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怎样求近似数?
生回答:12756≈1万,12756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千位,千位上是2,2<5,是“四舍”,把它和后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或添上一个“万”字。
生回答:1389000≈139万,1389000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千位,千位上是9,9>5,是“五入”,先向万位进1,再把它和后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或添上一个“万”字。
(2)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生回答: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上的数是小于5还是等于或大于5。
拓展:
54□223≈55万,□里可以用填(5)
14□000≈14万时,最小填(0)。
强调:
当万位后面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上的数等于或大于5时,都要向前一位进1,所以□里可以填5,6,7,8,或9。
万位后面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上的数小于5时,就把尾数全舍去,改写成0,因为是“≈”,所以最小是1。
2.书面检测
刚才大家回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2010年5月1——3日,中国科技馆三天共接待84455人次。
原数 要求 近似数
84455 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
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地区 人口数/人 人口数/万人
上海 23019148
山东 95793065
浙江 54426891
湖南 65683722
广西 46026629
云南 45966239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84455≈84550(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
84455≈85000(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
小结:
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上的数是小于5还是等于或大于5。
(二)拓展延伸
口答: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856474 562024 789327 43206543
57943054 430518 4329865 794320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吗?下面,大家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当堂完成作业。
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2695000 996000
1032699 271867
2.□里最大能填几?
3□320≈4万 125□769≈125万 54□223≈55万
3.下面的□里最小能填几?
70556<70□56 □9785>89784 9□4388>964388
4.一个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后约是90000,这个数最大是( ),最小是( )。
教后反思:
课题:数的产生及十进制计数法
学习目标:
1.知道数地产生的历史认识自然数
2.认识含有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和千亿以及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我们每天要上数学课,都要和数打交道,这些数是如何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数的产生及十进制计数法”。(师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请看大屏幕:
1.知道数的产生的历史,认识自然数;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和千亿以及数位顺序表,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认真看课本第16页—18页的内容识记自然数、十进制计数法的概念,并思考:
1.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为什么?
2.亿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包括哪些?
(5分钟后,比谁会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 提问
(1)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为什么?
生回答: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亿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包括哪些?
生回答:亿级的数位: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
亿级的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
小结:
1.自然数的产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数字也是逐渐发展和完善的。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都是( 自然 )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 0 )表示,( 0 )是最小的自然数,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亿级中有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和千亿位,各数位所对应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亿、十亿、百亿、千亿。
2.书面检测
刚才大家回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一、填空。
1.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都是( )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 )
表示,( )是最小的自然数。
2.亿级以上的数位有( )、( ) 、( )、( )。
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这种计数方法叫做( )。
4.一个十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
5.十亿十亿地数,10个十亿是( )。
6.由5个亿、5个百万、5个十万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
二、判断。
1.最小的自然数是1,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2.一个数的十亿位是3,亿位上是0,这个0不读出来。( )
3.在8和7的中间添7个0,这个数就成了八亿零七万。( )
4.整数最下的计数单位是0。( )
5.与百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十亿位和千亿位。( )
6.最高位是百亿位的数是十二位数。( )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小结:
1.最小的自然数是0
2.亿级包括: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每级包括4个数位
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吗?下面,大家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当堂完成作业。
玲玲家的电话号码是一个七位数,这个数的十万位和千位上的数字都是最小的自然数,最高位上的数字是6,个位上的数字是8,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小3,百位和万位上的数字是最大的一位数,玲玲家的电话号码是( )。
教后反思:
课题:亿以上数的读法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亿以上数的读法的方法,并会正确熟练地读数。
2.经历读亿以上数的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引导关注学习过程,使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习过程:
一、 板书课题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亿以上的数该怎样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理解并掌握亿以上数的读法的方法,并会正确熟练地读数。
2.经历读亿以上数的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引导关注学习过程,使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认真看课本第19页的例1,模仿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完成这三个例题,思考:
亿以上的数怎样读?
(1)先分级,再从最高位读起,先读( )级,再读( )级,最后读( )级。
(2)读完亿级或万级的数,要加( )字或( )字。
(3)还要注意什么位置上的0都不读,什么位置上的0要读,读几个0?
(5分钟后,比谁会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 提问
亿以上的数怎样读?
(1)先分级,再从最高位读起,先读( )级,再读( )级,最后读( )级。
生回答:先分级,再从最高位读起,先读( 亿 )级,再读( 万 )级,最后读( 个 )级。
(2)读完亿级或万级的数,要加( )字或( )字。
生回答:读完亿级或万级的数,要加( 亿 )字或( 万 )字。
(3)还要注意什么位置上的0都不读,什么位置上的0要读,读几个0?
生回答: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追问:
9000000005 读作:九十亿零五
强调:亿以上数的读法与亿以内数的读法相似。读数时,先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分一级,再从最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当万级上的数都是0,个级的前面连续多个0,都只读一个0。
2.书面检测
刚才大家回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 读出下面各数。
9200000000 读作:
26705000000 读作:
508040003000 读作:
300700400 读作:
206410000 读作:
110403060 读作:
60702010000 读作:
625000000 读作:
2080000000 读作:
309000500000 读作: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每级中0的读法问题。
小结:
先分级,再从最高位读起,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读完亿级或万级的数,要加亿字或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二)拓展延伸
口答:读出下面各数。
7500000000 36908000000 105060002000
400500700 48743000 732000632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吗?下面,大家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当堂完成作业。
1. 读出下面各数。
305420000 读作:
220403060 读作:
30502010000 读作:
895000000 读作:
1030000000 读作:
509000500000 读作:
2. 填空。
(1)一个数的十亿位上是3,亿位上是0,这个0不读出来。( )
(2)在8和7之间添七个0,这个数就成了八亿零七万。( )
(3)与百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分别是千亿位和亿位。( )
教后反思:
课题:亿以上数的写法和改写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写数;
2.能将整亿数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3.经历写亿以上数的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引导关注学习过程,使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了亿以内数的写法和改写,亿以上的数该怎样写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上数的写法和改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理解、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写数;
2.能将整亿数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3. 经历读亿以上数的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引导关注学习过程,使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认真看课本第20页的例2和例3,看数位顺序表、看文字并填空 ,重点看两个例题的蓝底色部分,思考:
1.先看这个数有几级,再从( )级写起。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 )。
3.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去掉( )位后面的( )个0,换成一个( )字。为什么?
(4分钟后,比谁能准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 提问
(1)先看这个数有几级,再从( )级写起。
生回答:先看这个数有几级,再从( 最高 )级写起。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 )。
生回答: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 0 )。
追问:
判断 由5个亿、5个百万、5个十万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5500505。( )
强调:写数时,要弄清每个数位上的数字是几,可以列简易数位顺序表,一一对应着来写。
(3)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去掉( )位后面的( )个0,换成一个( )字。为什么?
生回答: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去掉( 亿 )位后面的( 8 )个0,换成一个( 亿 )字。
强调:改写的数大小不变,中间必须要用“=”连接。
2.书面检测
刚才大家回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二十五亿 写作:
四百九十亿零六十万 写作:
五千零四亿零七百万 写作:
2.写出下面各组数。
(1)三十 三十万 三十亿
(2)一百零七 一百零七万 一百零七亿
(3)九千二百 九千二百万 九千二百亿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46000000000=( )亿
70500000000=( )亿
120600000000=( )亿
5800000000=( )亿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四百九十亿零六十万 写作:4900060
写亿以上的数时,万级和个级都要保证有四位数。
小结:
(1)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二)拓展延伸
口答:
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800000000=( )亿
13800000000=( )亿
1500000000=( )亿
105000000000=( )亿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吗?下面,大家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当堂完成作业。
1.写出下面各数。
二亿四千万 写作:
八百四十亿九千三百万 写作:
五亿零六百二十万 写作:
六百零四亿五千万 写作:
三十亿八千零七万 写作:
二千零六十亿零九万 写作:
2.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3000000000 2400000000 5030000000000
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
学习目标:
1.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掌握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间的换算。
课题:认识公顷
学习目标:
1.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掌握平方米和公顷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面积单位?你能按照顺序说一说吗?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个面积单位“公顷”。(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屏幕:
1.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掌握平方米和公顷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认真看课本第34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蓝色长方框里的进率和蓝色小字。思考:
1.1公顷=( )平方米,为什么?
2.测量土地的面积时,通常用( )作单位。1公顷的大小有多大?
(4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 提问
(1)1公顷=( )平方米。为什么?
生回答:1公顷=10000平方米,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100=10000(平方米)。
(2)测量土地的面积时,通常用( )作单位。1公顷的大小有多大?
生回答:测量土地的面积时,通常用( 公顷 )作单位。400米跑道围起来的面积部分的面积是1公顷。
追问:
判断:站前广场的占地面积约是30(B) ( )
A.平方千米 B.平方米 C.公顷
强调:选择面积单位时,要联系实际判断其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
2.书面检测
刚才大家口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和数字。
(1)5公顷=( )平方米 40000平方米=( )公顷
北京故宫的面积是72( ),合( )平方米。
北京颐和园的面积约是2900000( ),约合( )公顷。
水立方的占地面积约6( )。
一间教室的面积是63( )。
( )块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判断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
8公顷=800平方米。( )
一块土地长800米,宽100米,这块土地的面积是8公顷。( )
3.解决问题。
小明家的桃园长500米,宽140米。平均每公顷种桃树300棵,小明家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 1000 )块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组合到一起是1公顷。
学生不会计算,没有先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米,不知道10000里面有多少个100。
(2)解决问题没有进行单位换算就计算。
小结:
1公顷=10000平方米
做题时看清单位名称。
(二)拓展延伸
口答:
9公顷=( )平方米 230公顷=( )平方米
100000平方米=( )公顷 4500000平方米=( )公顷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1.填空:
7公顷=( )平方米 60000平方米=( )公顷
360000平方米=( )公顷 10公顷=( )平方米
12公顷=( )平方米 72000000平方米=( )公顷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个体育场的占地面积大约是6( )。
(2)一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是5( )。
(3)一个工厂的占地面积约是2( )。
(4)四(1)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70( )
3.解决问题。
(1)一个长方形牧场长2500米,宽400米,这个牧场占地多少公顷?
(2)一个游泳池的长50米,宽25米,几个这样的游泳池的面积约1公顷?
教后反思:
课题:认识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1.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掌握平方米和公顷、平方千米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屏幕:
1.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掌握平方米和公顷、平方千米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认真看课本第34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蓝色长方框里的进率和蓝色小字。思考:
1.计量比较大的土地的面积,常用( )作单位。
2.1平方千米有多大?
3.1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为什么?
(4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 提问
(1)计量比较大的土地的面积,常用( )作单位。
生回答:计量比较大的土地的面积,常用( 平方千米 )作单位。
(2)1平方千米有多大?
生回答: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比2个天安门广场还要大一些。
(3)1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为什么?
生回答:1平方千米=( 100 )公顷=( 1000000 )平方米。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1000=100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000000平方米中有100个10000平方米,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追问:
判断: 地球表面积大约是5亿公顷。( )
强调:选择面积单位时,要联系实际判断其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
2.书面检测
刚才大家口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和数字。
(1)5平方千米=( )平方米 400公顷=( )平方千米
10平方千米=( )公顷 2000000平方米=( )平方千米
12000000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2)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1100( )果园的占地面积约60( )
中国的陆地面积约为960万( )学校的占地面积约是9000( )
(3)“鸟巢”的占地面积约为20公顷,( )个“鸟巢”的占地面积约为1平方千米。
2.判断。
(1)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
(2)新疆的占地面积约为1660000平方米。( )
(3)100个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
3.解决问题。
如果1平方米能站16人,1公顷大约能站多少人?1平方千米大约能站多少人?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100个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 )
学生不会计算,不知道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不知道1平方千米=100公顷。
(2)解决问题没有进行单位换算。
小结:做此类题时要注意什么?
(1)看清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2)确定高级单位换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换高级单位,要添上相应个数的0还是去掉相应个数的0。
(二)拓展延伸
口答:
一、填空:
7平方千米=( )公顷 6000000平方米=( )平方千米
3600公顷=( )平方千米 8平方千米=( )平方米
二、判断:
1.上海市的占地面积约6340公顷。( )
2.游泳池的占地面积是1000千米。( )
3.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是33平方千米。( )
4.3平方千米=3000平方米( )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一、填空题:
1.边长是( )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2.600公顷=( )平方千米 40平方千米=( )平方米
3500公顷=( )平方千米 3平方千米=( )公顷
8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190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12000000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3.北京市的面积是16800( );一个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1( );
九寨沟面积约是62(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是33( )。
二、在 里填上“>”“<”或“=”。
80公顷 8平方千米 5平方千米 5000平方米
9平方千米 900公顷 70公顷 7平方米
11000平方米 1公顷 9公顷 1平方千米
三、判断:
1.一间教室的面积约是54平方千米。( )
2.大连的长兴岛的面积是252平方千米。( )
3.一个长40米,宽25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公顷。( )
4.我国的领土面积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
四、解决问题:
三和农场有一片长方形的土地,长4千米,宽2千米,这片土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合多少公顷?
教后反思:
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3.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题:线段 直线 射线和角
学习目标:
1.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
3.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谜语,比一比谁能猜的又对又快。(1)无始无终,打一条线的名称;(2)有始无终,打一条线的名称;(3)有始有终,打一条线的名称。大家真聪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线段、直线、射线和角”。(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屏幕:
1.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
3.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认真看课本第38页和第39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 ,重点看蓝色框里的内容,完成下面表格并思考:
名称 图像 端点个数 延伸情况 长度 字母表示
直线
射线
线段
1.
2.什么叫做角?图中这个点叫做角的( ),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 ),角通常用符号( )表示,图中的角记作( )。
(5分钟后,比谁会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把表格补充完整。
生回答:
追问:生活中有关直线、射线、线段的例子有哪些?
(2)什么叫做角?
生回答: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图中这个点叫做角的( ),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 ),角通常用符号( )表示,图中的角记作( )。
生回答: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图中这个点叫做角的( 顶点 ),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 边 ),角通常用符号( ∠ )表示,图中的角记作( ∠1 )。
强调:角的符号“∠”和“<”不同。角的符号下边是平的,而小于号下面是斜的。
2.书面检测
刚才大家回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
2.数一数,右图中各有几个角?
3.填空。
(1)从一点引出两条( )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直线( )端点,线段有( )个端点,射线有( )个端点。
(3)把线段 向( )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
4.判断。
(1)一条直线长100米。( )
(2)直线比射线长。( )
(3)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
5.选择题。
(1)( )和( )是无线长的,( )是有限长的。
A.线段 B.直线 C.射线
(2)角的两条边是( )。
A.线段 B.射线 C.直线
(3)把线段的一段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 )。
A.线段 B.直线 C.射线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二)拓展延伸
口答:
选一选。
1.(  )可以量出长度。
  A.直线   B. 射线   C. 线段
2.角的两条边是(  )。
A. 直线   B. 射线    C. 线段
3.直线有(  )个端点,射线有(  )个端点,线段有(  )个端点。
  A. 0      B. 1     C. 2
4.经过平面上的任意两点,可以画( )条直线。
A. 1 B. 2 C. 无数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1.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
线段:
直线:
射线:
2.判断:
(1)一条直线长12米。( )
(2)直线比射线长。( )
(3)小明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
3.
教学反思:
课题:角的度量
学习目标:
1.认识量角器,学会使用量角器量角。
2.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3.提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角,给我们一个角,如何准确的知道这个角的度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屏幕:
1.认识量角器,学会使用量角器量角。
2.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3.提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认真看课本第40-41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思考:
1.量角的步骤是:
(1)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 重合,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 。
(2)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 。
2.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5分钟后,比谁会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 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 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 。
生回答: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2)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 。
生回答: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拓展:
强调:同一度数的角既可以在内圈刻度中找到,也可以在外圈刻度中找到,只是开口方向不同。
(3)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生回答: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两边叉开的越大角越大,叉开的越小角越小;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2.书面检测
刚才大家回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二)拓展延伸
口答:
求出下面的角。
1.如图∠1=60°你能说出其它三个角的度数吗?
2.已知∠1=50°,∠2= ?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1.填空。
(1)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 )叫做( )。这两条( )叫做角的边,角通常用符号( )来表示。  
(2)角的计量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角的大小用( )来测量。  
(3)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 )没有关系。
(4)量角时,量角器的中心与( )重合,0°刻度线与( )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 )。 
2.量角。
3.
教后反思:
课题:角的分类
学习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角,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根据角的大小把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角的分类”。(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屏幕:
1.认识几种常见的角,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认真看课本第42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红色小字部分,并把书上的内容补充完整,思考:
2.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1周角=( )平角=( )直角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生回答: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2)1周角=( )平角=( )直角
生回答:1周角=2平角=4直角
追问:周角是最大的角吗?
强调:周角并不是最大的角,当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几周时,所形成的角的度数就是几个360°。如跳水运动员做720°的转体动作时,就要在空中连续翻转两周。
小结:1直角=90° 1平角=180° 1周角=360°
平角的意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半周,形成的角叫做平角。
周角的意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叫做平角。
2.书面检测
刚才大家回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2.把下面各角的度数分别填入适当的括号里。
40° 135° 180° 91° 360° 90° 105° 4° 181°
锐 角 :( )
直 角 :( )
钝 角 :( )
平 角 :( )
周 角 :( )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二)拓展延伸
口答:
1.( )的角是锐角,( )的角是钝角。
2.一周角=( )平角=( )直角=( )度。
3. 3时整,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 )度,是( )角。
4.角的大小与( )有关系。
5.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可以组成一个( )角。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1.填空。
(1)平角的度数是直角的( )倍,周角的度数是平角的( )倍。
(2)直角的一半是( )度。
(3)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可以组成一个( )角。
(4)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 )角,它们的和正好是一个( )角。
2.判断。
(1)大于90°的角是钝角。( )
(2)平角就是一条直线,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
(3)比钝角小的角一定是锐角。( )
3.看图填一填。
已知∠1=70° ,那么∠2=( )。
教后反思:
课题:画角
学习目标:
1.会用量角器指定度数的角并掌握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2.激发探索中学会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学习经验。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用量角器度量一个角的度数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画角”。(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屏幕:
1.会用量角器指定度数的角并掌握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2.激发探索中学会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学习经验。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认真看课本43页的例3画角的方法,并根据方法画一个 60°的角。思考:
1.画一条( ),使量角器的( )和射线的( )重合,0°刻度线和( )重合。
2.在量角器( )°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 ),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 )。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画一条( ),使量角器的( )和射线的( )重合,0°刻度线和( )重合。
生回答: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 )°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生回答:在量角器( 60 )°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 ),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 )。
生回答:以画出的射线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书面检测
刚才大家回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
2.画出下面的角。
20° 30° 85° 90° 120° 135°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二)拓展延伸
口答:
1.画角的步骤:
(1)画一条( ),使量角器的( )和( )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上对准要画的度数刻度线的地方( )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 ),通过刚画的( ),再画一条射线。
2. 179°的角是( )角;89°的角是( )角;49°的角是( )角。
3.两个角的和是180°,其中一个角是锐角,另一个角是( )角。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1.画出下面各角。
30° 85° 90° 120°
105° 135° 180° 360°
2.
教后反思: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目标:
1.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
法。
3.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
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4.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
估算。
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屏幕:
1.理解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认真看课本第47页的例1,看图,看文字,并填空,思考:
1.求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小女孩的方法是什么?
2.计算145×12时:
(1)第一步先算什么?积的位置应该怎样书写?
(2)第二步再算什么?积应该怎样写?为什么?
(3)最后算什么?
(4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求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小女孩的方法是什么?
生回答:小女孩的方法是估算。145≈150,12≈10,145×12≈1500
(2)计算145×12时:第一步先算什么?积的位置应该怎样书写?
生回答:第一步先用12个位上的2乘145,积的末尾与个位对齐。
(3)第二步再算什么?积应该怎样写?为什么?
生回答:第二部再用12十位上的1乘145,积的末尾与十位对齐。因为12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与145相乘得145个十,也就是1450,写竖式时省略了末尾得0,所以“5”要与十位对齐。
(4)最后算什么?
生回答:最后把两次相乘得的积相加。290+1450=1740
小结:其实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都是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积的末尾与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积的末尾与十位对齐,
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拓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大家都学会了?那么多位数乘多位数应该怎样笔算呢?
小结:任何多位数乘多位数,都可以按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计算,用第二个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2.书面检测
刚才大家回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笔算下面各题。
134×12= 176×47= 425×36=
237×82= 322×24= 145×27=
2.解决问题。
某市郊外的森林公园有124公顷森林。1公顷森林一年可滞尘32吨,一天可从地下吸出85吨水。
(1)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年可滞尘多少吨?
(2)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天可从地下吸出多少吨水?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计算出错,乘法口诀背错。
2.相同数位没有对齐。
3.第三步加法没有进位出错。
小结:
笔算乘法的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再把两次的积相加。
(二)拓展延伸
口答:
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正确的画“√”,错误的画“×”,并改正。)
6 9 5 (2) 1 7 9
× 1 3 × 3 8
2 0 7 5 8 3 2
6 9 5 5 3 7
2 7 6 0 6 2 0 2
( ) ( )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一、列竖式计算:
164×32= 254×36= 54×145= 537×45=
二、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 ) ( ) ( )
三、
教后反思:
课题:因数中间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