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市第八中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市第八中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66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8 18:3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多材料论述类阅读(共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
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为敦
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故每诗以人
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
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
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
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
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编者注: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
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
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
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
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
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
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
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
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
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
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
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
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
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
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
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励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高一语文 第 1页(共 12页)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
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
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蕙风词话》卷一)的境地,
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
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
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
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
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
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
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
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
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
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
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
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
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
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
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
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3分)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首选阅读对象,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基于作品阅读价值。
B.唐宋诗词所包含的“志”与“情”是其流传至今仍然能够对读者产生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前提。
C.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从读者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角度而言,更值得我们与之展开对话。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故将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进而传递给读者。
2.(3分)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莫砺锋对所引用的清人叶燮、沈德潜的相关表述是持认同态度的,这是材料一立论的基础,也
是后文分析唐诗宋词的理论指导。
B.莫砺锋举李、杜、苏、辛四例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唐诗宋词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与价值判
断对现代人而言是有重大意义的。
C.虽然有人认为陆机“诗缘情”的说法与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纲领是矛盾的,但在莫砺锋
看来,孔颖达的说法更具说服力。
D.读者在阅读唐宋词的过程中会代入自身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
解读,这样容易导致解读过度。
3.(3分)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所引清人叶燮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
高一语文 第 2页(共 12页)
B.刘勰《文心雕龙》:“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C.刘熙载《艺概》“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茕。”“英雄出语多本色,辛弃疾词,
于是可尚。”
D.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
路尘。”
4.(4分)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
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5.(6分)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和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
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
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
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世隔绝
李娟
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与世隔绝的角落了,连月亮之上都不再神秘。我们沙漠腹心的这个沙窝子
与外界也一直保持着适当的联系。这一点从大家的日常交谈中就可看出……总有那么多话题可聊!
早也聊,晚也聊,一聊就没个完。说者声情并茂,闻者惊叹连连。肯定有外部的消息连续不断地
进入这片荒野,才能维持这样的谈话嘛。
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牧羊时马上相逢的问候,其次是新什别克家那部无线座机电话。但是
那个破电话几乎没啥信号,深更半夜才闪出一两格,打个电话得跟吵架一样大喊大叫:“……你
能听见吗?我能听见!你说!你说!我能听见!你真的听不见吗?……”尽管如此,对这片荒野
来说,已经足够了。
来到这里,一切安定下来,最重要的几项劳动也结束了。亲爱的加玛就该北上返回阿克哈拉
照顾生病的奶奶了。可怎么回去呢?到哪儿找车呢?
牧场上的车统统都是三证全无的运营车,那样的车在荒野里若隐若现的沙子路上慢吞吞地,
东倒西歪地爬啊爬啊,时速没法超过二十公里。只有偷偷上了乌河南岸的柏油路,才能陡然神气
一下,开得飞快。可就连这样的车也是罕见的。终于有一天,居麻去北面的亲戚家帮忙挖地窝子,
带回了一个消息,说有一辆车第二天将经过附近的牧场。于是加玛赶紧开始做准备。
所谓的“准备”主要是洗头。这令我很难理解。当时旱情严重,水非常珍贵,如果是为了洗
给司机和其他乘客看的,这也太虚荣、太奢侈了吧?再一想,怎么能用“虚荣”这么简单的两个
字来定义这件事呢。生活本来就够局促了,如果再潦草地应付,那就是“破罐破摔”。再窘迫的
生命也需要“尊严”这个东西。而“尊严”须得从最小的细节上去呵护。哪怕就只在一名司机和
两三名乘客面前体现短短几个小时的清洁和体面,也马虎不得啊。
于是加玛不但洗了头,还从头到脚整顿了一番。还打开上了锁的箱子,拆开一双新袜子换上。
高一语文 第 3页(共 12页)
还坐下来打扮了整整一上午,抹了桂花头油(是的,都这年代了,牧场上的女人们仍习惯使用这
种古老的化妆品),擦了粉底。光梳头发就梳了半个小时!
照我看来,有车的这个消息也未免太渺茫了些。不过是口耳相传的一则听闻,既没办法直接
和司机联系、证实,也说不准会不会有啥意外和变动。但大家还是把它作为确凿的事实接受了。
这一天很冷。一大早,只有一行脚印在结满白霜的地面上踩出黑色的粪土,一线绵延,穿过
整个沙窝子消失在沙丘顶端。头一天晚上就已经打包好了行李,隔壁萨依娜也过来给奶奶捎了一
小包糖果。嫂子给奶奶捎了两条塞着马肋骨的马肠,一包煮熟的肉,两张冬宰时剥的羊皮。所有
东西统统用一块白布包着。除此之外,嫂子还额外给了加玛几块比较贵的糖果,使她高兴得喊叫
起来。
然后这姑娘又翻出一只小小的空钱包,敞开了伸向居麻——要钱。居麻立马给了一百块,更
是令她大乐。她原计划是要五十块。另外居麻还给奶奶捎了五百块,是生活费和治病的钱。
戴帽子时,女儿手持两顶帽子郑重地向爸爸征求意见。居麻说雪青色那顶好看,于是她立刻
端正地戴在头上,遮住额头。看着这么整齐、快乐的女儿,居麻微笑无语,卷着莫合烟耐心地等
她收拾利落。比起体面的女儿,父亲非常灰暗,他还是穿着那双补丁迭补丁的大头鞋,破旧的外
套皱皱巴巴。在兴奋的女儿面前,他显得失落而精神不振,却解释说昨夜没有睡好。
然后两人出门上马,居麻送她去遥远的路边(所谓“路”,只是荒野中的两道车轮印)等车。
传闻中的那辆车大约会在今天中午时分经过附近的荒野。两人的马消失在北沙梁另一面的荒野深
处,我站在沙丘上看了许久。
少了两个人,我和嫂子备感寂寞。我去萨依娜家帮着绣花,下午两点才回家。结果回家推门
一看,父女俩正围着矮桌吃肉……他们说,在路边等了四个小时,冻得实在受不了,只好回来了。
看来车要么远远未到,要么早就走过了。
晚上,给奶奶捎的钱以及给加玛的零花钱又统统收了回去。虽然说好等出发时再给,但加玛
还是很不乐意。我也觉得很奇怪,干嘛要收回去呢?怕她乱花吗?问题是这荒野里到哪儿花钱去?
又过了几天,通过电话(之前一个多星期没信号……)得到一个稳妥的消息:有一辆小货车
会前往旱情严重的北面牧场送冰,并于当天返回乌河一带。于是父女俩决定赶去那边的亲戚家坐
等车来。
于是又一轮告别开始了。隔壁又过来表达了一遍对奶奶的问候。嫂子又开始打包给奶奶捎带
的物什。居麻重新给钱,重新算账,这次又多给了二十块,还额外抓了一小把零钱。加玛喜滋滋
地数了又数,反复感慨:“这么多啊,这么多钱啊……”
这回还是一大早起来,长时间梳头发、抹头油、打粉底、别头花。程序一个也不能少。当父
女俩骑马的身影再一次消失在沙丘背后,我还在幻想:等到傍晚,门一开,两人又笑嘻嘻地回来
了。
可这一次真的走了。居麻第二天中午才回来,向我们形容了那车的样子,说他一直看着车完
全消失了才转身回家。嫂子又仔细地问了一些细节。然后夫妻俩长时间陷入沉默之中。
加玛走了,像一百个人走了!我们多寂寞啊。从此夜晚更漫长寂静。(节选自《冬牧场》)
[注]2010 年,李娟加入《人民文学》杂志社的“非虚构写作计划”,跟随哈萨克族牧民居麻一家在游牧民族的冬牧场里生活了 3 个多月,
写成《冬牧场》一书。
6.(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旱情严重、水资源宝贵,加玛也要在出发前洗头,这不是奢侈和虚荣,而是为了体现清洁
和体面,维护生命尊严。
B.文章详细描写加玛的行李,写出居麻一家对出行的重视、对女儿的关爱,也展现出其家庭、邻
里关系的和谐融洽。
高一语文 第 4页(共 12页)
C.第一次出发返回后,居麻虽然不担心加玛乱花钱,但还是把加玛的零花钱收了回去,体现出居
麻家金钱上的不富足。
D.文章写离别后“我”的幻想、居麻夫妻的沉默以及漫长寂静的夜晚等,表现缺少活泼的加玛,
我和居麻夫妻无话可谈。
7.(3分)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肯定有外部的消息连续不断地进入这片荒野”运用了反语,调侃冬牧场与外界的沟通不畅,
具有强烈的幽默感。
B.文章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牧场上的车,交代冬牧场的交通不便,暗示等车的艰难,语言生动形
象,富有表现力。
C.文章中打扮体面、兴奋的女儿与穿着破旧、失落的父亲形成对比,传神地勾勒出人物形象,符
合人物的身份、年龄特征。
D.文章多以细节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如居麻“卷着莫合烟”耐心等待女儿收拾利落,这一细节
含蓄地写出深沉的父爱。
8.(4分)如何理解题目“与世隔绝”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9.(6分)《冬牧场》是李娟“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品之一,“非虚构写作”被称为小说、散文、
戏剧之外的“第四类写作”,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46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 分)
陈德,字至善,濠人。世农家,有勇力。从太祖于定远,以万夫长从战皆有功,为帐前都先
锋。同诸将取宁、徽、衢、婺诸城,擢.元帅。李伯升寇长兴,德往援,击走之。从援南昌,大战
鄱阳湖,擒水寨姚平章。 太祖舟胶浅,德力战,身被九矢,不退。从平武昌。大败张士诚兵于旧
馆,擢天策卫亲军指挥使。吴平,进佥大都督府事。从大将军北取中原,克元汴梁。立河南行都
督府,以德署府事,讨平群盗。征山西,破泽州磨盘寨,获参政喻仁,遂会大军克平阳、太原、
大同。渡河取奉元、凤翔,至秦州。元守将吕国公遁,追擒之。 徐达围张良臣于庆阳,良臣恃其
兄思道为外援,间使往来,德悉擒获,庆阳遂下。又大破扩廓于古城,降其卒八万。
洪武三年,封临江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明年,从颍川侯傅友德伐蜀,分道入绵州,
破龙德,大败吴友仁之众,乘胜拔汉州。向大亨、戴寿等走成都,追败之,遂与友德围成都。蜀
平,赐白金彩币,复还汴。五年为左副将军,与冯胜征漠.北.,破敌于别笃山,俘斩万计。克甘肃,
取亦集乃路,留兵扼关而还。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
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七年练兵北平。十年还凤阳。十一
高一语文 第 5页(共 12页)
年卒。追封杞国公,谥.定襄。
二十三年,追坐德胡惟庸党,诏书言其征西时有过被镌责,遂与惟庸通谋。爵除。
(《明史 陈德传》)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
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B.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
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C.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
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D.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
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提拔、选拔,义同拔、升、加、加封等,古代用于提升官职。
B.世券,又称铁券。始于明代,使其世代终身享有免除罪责的特权凭证。
C.漠北,又称岭北,指中国北方沙漠、戈壁以北的广大地区,蒙古族活动区域。
D.谥,即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
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德出身农家,勇力过人。陈德跟随太祖征定远,因功擢帐前都先锋,同诸将夺取多座城池,
擢升为元帅。
B.陈德随军南征,屡建奇功。陈德随军援救南昌,大战鄱阳湖,平定武昌、吴地,晋升为佥大都
督府事。
C.陈德北伐元朝,屡战屡胜。陈德跟随傅友德征讨,三战三捷,对元朝及北元打击作出了贡献。
D.陈德战绩显著,多次受赏。陈德在洪武三年,被封临江侯。平定蜀地,被赐给白金彩币。死后
追封为杞国公。
13.(8 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舟胶浅,德力战,身被九矢,不退。
(2) 徐达围张良臣于庆阳,良臣恃其兄思道为外援,间使往来,德悉擒获,庆阳遂下。
14.(3分)陈德为什么最后被削除了爵位?请简要说明。
(二)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 分)
(1)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
《琵琶行》中“ , ”的感喟。
(2)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 , ”
两句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望,就如同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一般热烈。
高一语文 第 6页(共 12页)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体现诗人不阿谀奉承,追求自由的两句诗是:
“ , ”。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
酒祭月的语句:“ , 。”
(5)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 , 。”
(6)杜甫一生失意,常陷病痛孤独之境,《登高》对此有所描述:“ , 。”
(三)古代诗歌阅读(共 14 分)
16. (5 分)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古 歌
《汉乐府》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①,树木何修修②。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③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①飚(biāo)风:暴风。②修修:形容树木干枯的样子。③思:悲。
A.诗歌首句“秋风萧萧愁杀人”运用叠词的技巧,描写凄凉的秋风扑面而来的景象,同时为全诗
奠定了感情基调。
B.“出亦愁,入亦愁”,这两句诗以抽象的情感来叙述具体的动作,写出了诗人满腔郁结、坐立
不安的状态。
C.“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两句,寓情于景,写出了边塞的风狂、树枯,一片荒凉萧疏的景
况,情感也已融入景中。
D.“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两句,以身体变化写内心情感,直抒胸臆。同时直接点明了诗人
“心思”的原因。
E.全诗音节跳荡,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征人的情感波澜,深刻反映了汉代战乱年代,征人流落胡
地的社会现实。
赤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杜庠:字公序,号西湖醉老,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17.(3分)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江而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本”字则
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结局。
B.颔联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
也是枉费心机;“眼里已无吴”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
C.“兵销炬影东风猛”所写内容与苏轼的“樯橹灰飞烟灭”词句同说一事;杜诗用此句写曹军的
失败,为作者抒发历史沧桑之情作铺垫。
D.“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写作者联想到苏轼泛赤壁的遗事,蕴含着怅惘之情,呈现出
豪放雄奇的诗风。
高一语文 第 7页(共 12页)
18.(6分)请结合诗句分析尾联是如何抒情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 (共9分)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
人“九歌” ① ,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
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 30 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
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 ② ,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第
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
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 ③ ,
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
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
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
是 ④ 。
19. (3 分)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 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 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 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20. (3 分)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21. (3 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
写稿机器人。
B.“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
机器人。
C.“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
写稿机器人。
D.“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
写稿机器人。
四、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失意的年轻人,内心十分彷徨,迷茫,就向一位长者请教。长者说,看看旷野中的树吧,
看懂了它们,就知道如何去面对生活,面对人生了。年轻人看着旷野中的树,并没有明白什么。
长者说,在烈日下,在冰雪中,树有房子为它们遮日御寒吗?在风暴中,在雷雨中,树可以拔腿
就逃吗?树没有房子没有腿,无法回避,无法逃离,只能独自承受和抗争,也许这就是树能活上
千年的原因吧。年轻人顿悟。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高一语文 第 8页(共 12页)
高一语文 第9 页(共 12页)
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D颠倒了二者关系,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创作出的作品
“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
2.C A.“也是后文分析唐诗宋词的理论指导”错误,材料第二段分析唐诗宋词所写内容时,是以
“诗言志”“诗缘情”为理论依据的。
B.原文是说“其中的典范作品”,这里的表述扩大了范围。
D.“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这样容易导致解读过度”表述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这就
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没有指出这样容易解读过度。
3.D元好问这首诗是评论西晋太康诗人潘岳的,批评、嘲讽了潘岳做人做诗的二重性格。元好问从
诗写真情出发,鄙视诗写假话、言不由衷的作品。“安仁”是潘岳的字,“拜路尘”讽刺潘岳趋炎附
势。
4.①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②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
5.①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来鉴赏的两句,“菡茗”凋谢“翠叶”
残败,“西风”吹过“绿波”生愁,恰是有绝佳意境的;②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
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了女主角哀怨的心境;③况周颐提出读词要
“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将自己的主观投入到词作中与词人对话),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
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6.D“表现缺少活泼的加玛,我和居麻夫妻无话可谈”说法错误,这种沉默以及漫长寂静的夜晚意在
表现对加玛的思念和牧场生活的寂寞。
7.B“文章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牧场上的车”错,文中描写牧场上的车的句子“那样的车在荒野里若
隐若现的沙子路上慢吞吞地,东倒西歪地爬啊爬啊,时速没法超过二十公里。只有偷偷上了乌河南岸
的柏油路,才能陡然神气一下,开得飞快”,通过“慢吞吞地,东倒西歪地爬啊爬啊”“偷偷上
了”“陡然神气一下”可知,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而不是比喻手法。
8.①“与世隔绝”指冬牧场交通、通讯不便,落后于现代文明;②加玛走后,牧场的夜晚变得漫长、
宁静、寂寞,似乎与世隔绝。③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紧密,并未隔绝。(每条2分,共4分)
9.故事真实:①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②真实地再现了哈萨克牧民的游牧生活。叙事精彩:①加
玛等车的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②运用铺垫、伏笔,如“我”认为有车的消息“太渺茫了些”,
为后文写加玛没有等到车做了铺垫;③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腻传神,如开头对聊天、打电话的描写。
10.A 11.B 12.C
13(1)太祖的船搁浅,陈德奋力交战,自己身受九箭,毫不退却。
(2)徐达在庆阳围困张良臣,张良臣依仗他哥哥张思道做外部援军,暗中派使者往来其间,陈德(把
使者)全部擒获,于是庆阳被攻下。
14.二十三年,追查陈德为胡惟庸朋党而获罪,诏书上说他征西时有过失受降级责罚,于是与胡惟庸
勾结合谋。所以爵位被削除。
参考译文:
陈德,字至善,濠州人。世代务农,勇敢有力气。在定远跟从太祖,以万夫长随从作战都立有战
功,晋升为帐前都先锋。和诸将一同攻取宁、徽、衢、婺诸城,晋升为元帅。李伯升侵犯长兴,陈德
前往救援,击败并赶走他。随大军支援南昌,大战鄱阳湖,擒拿水寨姚平章。太祖的船搁浅,陈德奋
力交战,自己身受九箭,毫不退却。又从大军平武昌。在旧馆打败张士诚的部队,晋升为天策卫亲军
1 / 2
指挥使。平定吴地后,晋升为佥大都督府事。跟从大将军徐达北取中原,攻克元汴梁。建立河南行都
督府,任命陈德为府事,讨伐平定群盗。征讨山西,攻破泽州磨盘寨,俘虏参政喻仁,于是会同大军
攻克平阳、太原、大同。渡黄河攻取奉元、凤翔,抵达秦州。元守将吕国公逃跑了,被追赶擒拿。徐
达在庆阳围困张良臣,张良臣依仗他哥哥张思道做外部援军,暗中派使者往来其间,陈德(把使者)
全部擒获,于是庆阳被攻下。又在古城打败扩廓,敌兵八万投降。
洪武三年(1370),赐封为临江侯,食禄一千五百石,给予世袭的凭证。第二年,跟从颍川侯傅
友德讨伐蜀地,分道进入绵州,攻破龙德,大败吴友仁的部队,乘胜攻占了汉州。向大亨、戴寿等人
逃到成都,陈德率兵追击,与傅友德围攻成都。平定蜀地,被赐给白金彩币,再回到汴梁。五年担任
左副将军,和冯胜征讨漠北,在别笃山打败敌兵,共杀敌、俘虏数以万计。攻克甘肃,占领亦集乃路,
留下部队扼守关口后回师。第二年再次带兵出师朔方,在三岔山打败敌人,活捉副枢失剌罕等七十多
人。这年秋天,再次出战答剌海口,杀敌六百人,俘虏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总共三战三捷。洪武七
年在北平练兵。洪武十年回到凤阳。洪武十一年去世。追封为杞国公,谥号定襄。
二十三年,追查陈德为胡惟庸朋党而获罪,诏书上说他征西时有过失受降级责罚,于是与胡惟庸
勾结合谋。爵位被削除。
15.(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6.B、D(B 项这一句是动作描写,所以应该是用具体的动作来描写抽象的感情。D项,本句属于间
接抒情,应该是委婉地写出愁的原因。)
17. D “呈现出豪放雄奇的诗风”错误,应是“诗境也由粗犷转为凄清”。
18.① 直抒胸臆。“过此不堪回首处”意思是,这样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不值得回忆了。诗人伤感于
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都已不在,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
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
②借景抒情(以景结情)。末句以景结情,诗人将一腔忧思愁绪寄托给荒矶鸥鸟、哀草寒烟。作者的
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
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每点3分)
19.B(初露锋芒:比喻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语段强调人工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
示一下本领,用“牛刀小试”。一日千里:比喻进步或发展极快。日新月异:形容发展、进步很快。
二者基本相同。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
工作。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文中对象是“‘张小明’记者”,后面是“一战成名”应用“不
负众望”。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
和担心。语段强调“没必要的担心”,用杞人忧天。)
20. D(前面是“学习”,同时注意“学习”和“掌握”的先后顺序。)
21.A(这个句子共有两处错误,“第一款”是顺序,“国内”表领属,领属在前;第二,“综合”修饰
“利用”。)
22. 寻找关键词,确定写作重心:战胜人生的苦难,无法回避, 逃离,独自承受,独自与苦难抗争,坚忍
和强大。
【写作角度一】迎战人生的风暴,依靠的,主要不是外在的条件,而是生命内在的意志。
【写作角度二】迎战人生的风暴,不是退缩和逃避,而是勇敢地去面对风暴、迎向风暴,去与风暴抗争。
【写作角度三】迎战人生的风暴,依靠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自己才是战胜人生风暴最强大的力量。
2 /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