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1-18 19:28:26

文档简介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
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运用(了解)、探究(过程)。
地理信息技术的主体是遥感技术--R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重在应用(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加工(输出);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和变化;地貌景观三维可视化;追踪台风轨迹;灾害风险评估(图层叠加))。
学情分析
内容对学生来说,较陌生。基于此,结合实例,分析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区域认知
不同自然灾害的地区分布。
(二)综合思维
从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角度,看待自然地理问题。
(三)地理实践力
学会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避防灾害。
(4)人地协调观
树立科学防灾、减灾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师生互动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探究一 遥感技术
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表格。
定义 特点 防灾减灾应用
遥感技术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2.学生阅读课本P114--P115全部内容,独立思考并试着解决上述问题。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4.教师结合课件,总结。
(过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就是全球定位系统吗?
探究二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表格。
定义 特点 防灾减灾应用
遥感技术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2.学生阅读课本P116全部内容,独立思考并试着解决上述问题。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4.教师结合课件,总结。
(过渡)如果将地理信息系统用来监测森林火灾,可以监测哪些方面?
探究三 地理信息系统
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表格。
定义 特点 防灾减灾应用
遥感技术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2.学生阅读课本P114--P115全部内容,独立思考并试着解决上述问题。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4.教师结合课件,总结。
5.图层叠加问题的讨论。
叠加图层 新生(应用)主体
坡向分布、岩石倾斜 滑坡易发区
河流分布、坡度分布、土石分布 泥石流易发区
水系、土地利用、居民点、地形、土壤 耕地的分类和评价
水系、土地利用、居民点、地形、土壤、水文地质、区域规划 深埋垃圾场选址
人口密度与交通线路及规划图 新建商业中心选址
人口密度、行政区划、行政区人口基数 行政区人口增长率
(三)课堂小结
遥感技术--RS的应用:了解自然灾害的分布;、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应用:为实地研究做“向导”、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分析、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与提出规避建议。
作业布置
北京时间2018年10月9日10时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二号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
1.利用遥感三十二号01组卫星监测地面,其优点是(  )
①探测范围大  ②获取资料快  ③不受地面条件限制 ④获取信息量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在救援中利用GPS技术可以帮助救援人员(  )
①快速确定位置 ②快速赶到并实施救援 ③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④消除灾害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88年大兴安岭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3S”技术在灾害的监测和处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本次火灾中地理信息系统可进行(  )
A.获取火灾数据信息 B.灾害分析并建立模型
C.交通指挥调度 D.发现燃烧的烈火
板书设计
定义 特点 防灾减灾应用
遥感技术 远距离感知 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实时监测;快速识别自然灾害影响范围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 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精确定位,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
地理信息系统 处理地理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操纵电子地图 空间查询与分析,数据叠加分析
教学反思
1.多为探究性问题,不必标准答案圈定思路。
2.例析法充分应用。
3.图文结合,关键词总结到位。
PAGE
5防灾减灾
教材分析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通过各种自然灾害的防避,了解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
模拟各种自然灾害,进行各种自然灾害防避的演习训练。
教学目标
(一)区域认知
知道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灾害种类。
(二)综合思维
结合自然灾害类型的特点,分析不同自然灾害的防避措施。
(三)地理实践力
掌握灾害中自救与互助的技能。
(四)人地协调观
树立防灾自救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不同自然灾害的防避措施。
教学难点
不同自然灾害的防避措施。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课本引言入手,导入新课。
(二)推进新课
探究一 防灾减灾手段
1.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110、P111全部内容,然后小组研讨对防灾减灾手段的认识。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3.教师结合课件,进行总结。教师强调: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我国建立了灾害监测网。防洪需要了解天气信息,应利用气象监测网;还要了解洪水动态,应利用水文监测网。
4.师生互动完成P112活动。
(过渡)上述是宏观层面,下面我们来看微观层面,个人在面对在灾害时,如何自救与互救?
探究二 自救与互救
1.师生互动,研讨:
(1)在学校遇到地震,你会怎么办?
(2)假如地震后,你被掩埋在废墟中,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获得生存的机会?
(3)遭遇突发性洪水,应怎样逃生?
(4)遇到溺水者,应如何将溺水者救上岸?
(5)台风来临时,室内的人有哪些注意事项?
2.师生互动完成P113活动。
(3)课堂小结
我国自然灾害频次多、范围广、强度大,为防御自然灾害,我们要采取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两种措施,抓好落实和相互配合。地震是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方法对于减少灾害损失至关重要。
作业布置
2012年8月中旬,四川暴雨不断,导致山谷中发生严重的地质灾害,致使道路损毁中断,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灾害发生后为减少损失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
A.预警、预报 B.抢修道路 C.植树造林 D.修护坡工程
2.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减轻地质灾害对华北平原威胁的有(  )
①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②在太行山区实施护坡工程 
③在黄土高原地区植树造林 ④实施生态移民,减轻华北平原人口压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在龙卷风灾害中,下列自救方式合理的是(  )
A.如在室内应将门窗关闭
B.在野外时,应抱住大树
C.在野外时,可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
D.在室内时,躲在与龙卷风方向相同的小房间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避灾、防灾的措施是重点。面对自然灾害,政府应该做什么,个人应该采取什么应急措施。
2.结合现实,身临其境,唤醒主体意识。
3.真实、不做作,实事求是。
PAGE
3地质灾害
教材分析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图文结合,重点强调致灾过程和灾情,不需要讲授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自然过程机制。
学情分析
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辩证地思考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区域认知
了解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和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区域。
(二)综合思维
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关联性,说明地质灾害的变化过程。
(三)地理实践力
结合图示和文字信息,判断地质灾害的类型。
(四)人地协调观
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
教学难点
各种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教学方法
启发式,师生互动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导入。
(二)推进新课
探究一 地震
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表格。
地质灾害 发生规律 分布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2.学生阅读课本P106--P107全部内容,独立思考并试着解决上述问题。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4.教师结合课件,总结。
(过渡)滑坡、泥石流是我国山区常发生的一种地质灾害。接下来,学习滑坡、泥石流。
探究二 滑坡、泥石流
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表格。
地质灾害 发生规律 分布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2.学生阅读课本P108全部内容,独立思考并试着解决上述问题。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4.教师结合课件,总结。
5.师生互动完成P109活动。强调:灾害链。
(三)课堂小结
地震主要与板块运动有关。滑坡与土质有一定的关系。季风区,降水集中,多暴雨,且该地区位于山区,地形坡度大,容易引发泥石流,泥石流可能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积水过多,一旦决堤就可能形成山洪。
作业布置
1.下列地形中发生滑坡、泥石流最少的是(  )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2.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1999年9月21日D处发生里氏7.6级地震,距震中较远的A城市有幢高大建筑物倒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本次地震中产生的诱发性地质灾害是______、______。
(4)B处与C处相比,______处诱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
板书设计
地质灾害 发生规律 分布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震 地处板块交界处 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人财物损失;引发次生灾害
滑坡 外力破坏导致斜坡岩体或土体的整体下滑 山区 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建筑物,堵塞河道;人员伤亡
泥石流 山区沟谷的特殊洪流 山区 与山洪相伴,破坏森林、农田、道路;人员伤亡
教学反思
1.致灾过程和灾情是探究与学习的重点,避免了难度过大。
2.加强信息获取能力,以实现快速解答问题。
3.灾害链的构建还不到位。
PAGE
4气象灾害
教材分析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从自然原因,找避灾措施;从人为原因,找防灾措施。
学情分析
从家乡易发的自然灾害入手,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一)区域认知
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
(二)综合思维
从“天、地、人”三方面阐释气象灾害的成因。
(三)地理实践力
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四)人地协调观
防灾减灾,以实现人地和谐。
教学重点
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
教学方法
启发式,师生互动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导入。教师朗读,将学生带入地理学习情境。提出问题,从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
探究一 洪涝灾害
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表格。
气象灾害 发生规律 分布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洪涝灾害
干旱灾害
台风灾害
寒潮灾害
2.学生阅读课本P100全部内容、P101前三段和案例,独立思考并试着解决上述问题。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4.教师结合课件,总结。
(过渡)干旱灾害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接下来,学习干旱灾害。
探究二 干旱灾害
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表格。
气象灾害 发生规律 分布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洪涝灾害
干旱灾害
台风灾害
寒潮灾害
2.学生阅读课本P101最后三段和图6.4、P102全部内容,独立思考并试着解决上述问题。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4.教师结合课件,总结。
(过渡)当地时间2019年1月4日,热带风暴“帕布”登陆泰国南部,带来暴风和强降雨天气。这是2019年太平洋台风季第一个台风。台风是如何形成的呢?
探究三 台风灾害
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表格。
气象灾害 发生规律 分布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洪涝灾害
干旱灾害
台风灾害
寒潮灾害
2.学生阅读课本P103全部内容,独立思考并试着解决上述问题。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4.教师结合课件,总结。
(过渡)中国天气网2019年3月19日讯:今天(19日)起至22日,一股较强冷空气将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影响全国大部地区,沙尘、雨雪、强对流、大风一个都不少。本次寒潮强度较强、影响范围广且降温猛烈,局地降温近20 ℃,三天跨三季,可称之为“换季式”寒潮。接下来,学习寒潮灾害。
探究四 寒潮灾害
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表格。
气象灾害 发生规律 分布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洪涝灾害
干旱灾害
台风灾害
寒潮灾害
2.学生阅读课本P104、P105全部内容,独立思考并试着解决上述问题。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4.教师结合课件,总结。
(三)课堂小结
我国地域辽阔,地域自然环境差异大,致灾因素分布不均,导致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类型的灾害发生。时刻要求我们防灾减灾。
作业布置
据印度尼西亚救灾署报告,截至2019年3月18日,印度尼西亚巴布亚首府查雅布拉的洪水已经造成79人死亡。1.查雅布拉发生洪水的主要原因是(  )
A.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B.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强度大
C.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D.河流密布,汇水面积大
2.受旱灾影响,灾情略轻的农业部门是(  )
A.种植业 B.水产业 C.旅游业 D.林业
板书设计
气象灾害 发生规律 分布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洪涝灾害 降水过多、地势低平 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水困难;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疫情
干旱灾害 降水过少 我国华北、华南、西南、江淮 农作物减产;牧草干枯、草场退化、土地沙化;人畜饮水困难
台风灾害 热带或副热带洋面;地转偏向力 西北太平洋 狂风破坏;暴雨引发次生灾害,危害近海养殖;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再次海水倒灌
寒潮灾害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 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农业损失;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
教学反思
1.条理清楚,学生掌握起来较易。
2.发生规律不要过分追求精准描述,关键词即可。
3.结合图片,展示自然灾害的无情之处,激发学生思考人地和谐的重要性。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