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1-18 22:1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绪言 打开地理知识之门
学习目标:
1.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
2.熟记如何搜集地理信息。
3.熟记思考地理问题的方法。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在感知和认识许多新的知识。《地理》就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你了解地理吗?你知道我们在地理课上会学习哪些内容吗?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打开地理知识之门(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学习目标
1.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
2.熟记如何搜集地理信息。
3.熟记思考地理问题的方法。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自学指导。
怎样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认真默读课本P1--6,结合看图,要求如下:
(1)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下列1、2、3题答案,力争自学后书面检测全对。
①通过哪些途径可以收集地理信息?②收集地理信息最快捷、最方便的途径是什么?③在野外时,如何辨别方向的?
(2)边看地图边思考第4、5、6、7题,理解“地理”等关键词语,准备口答。
④你知道的自然景观有哪些?⑤你能说出你所在区域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与别的地方有什么不同吗? ⑥你知道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思考地理问题?⑦如何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学习地理?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做对书面检测题。
注意:如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四、先学。
(一)看书: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学生如有疑问,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二)检测:
过渡语:自学任务完成的同学请举手。
1.提问。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
(1)第4题答案要点: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4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从大自然中实际存在的自然现象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艾尔斯巨石、云南石林、尼亚加拉大瀑布等;自然景观主要是指大自然所造就的自然的景观。
提问:判断:云南梯田属于自然景观么?
注意区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第5题答案要点: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5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面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重点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①食——我国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②衣——我国北方穿上棉袄,南方仍在穿短袖③住——我国北方以平房顶为主,南方以尖房顶为主(吊脚楼)等④行——我国北方汽车,南方船
提问:沙特阿拉伯人为什么喜欢白色穿长袍?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这和什么有关?
(3)第6题答案要点: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4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从自己可以从生活和自然中的哪些方面能获得地理知识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①在什么地方 ②什么时间 ③是什么 ④为什么 ⑤用什么方法。
(4)第7题答案要点: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7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从大自然中实际存在的自然现象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春游,秋游,游园,滑雪等,垂钓,漂流,登山观光等。
2. 背诵知识点:
本节课内容就这些,请大家对照白板背诵知识点,时间3分钟。
3.书面检测:
大家自学效果怎样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检测。给学生发检测试卷。
检测题
一、填空:
1、如何搜集地理信息 ① ② ③ (最方便、最快捷的途径)

2、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① ② ③
3、汉代,我国天文学家张衡提出了 ,并制作出 。
4、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成功环球航行一周,经 - - - ,让人们认识到地球是 。
5、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事例:(1) ;(2) ; (3) ;
学生练习,教师注意观察学生默写的答案,进行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纠错。
1.公布答案、评定对错。
第一大题集中批改,然后纠错。
2.表扬满分同学。
过渡语:“全对的请举手 ”统计全对人数并提出表扬。
3.讨论纠错。
①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包括书写规范),为什么错,自己查找错误的原因;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帮助纠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不能仅仅白板出示答案,一略而过,或者就题讲题,甚至该讲不讲,结果,错了的再错;因此,教师必须使出真本领,舍得下功夫讲好,让每名后进生都既能理解知识,懂得“为什么”,又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②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大声地有序地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高度重视,要针对练习中的错误,舍得下功夫引导学生动脑筋,找规律。这样,针对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才能从根本上纠错、解决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4. 预计会出现的错误:第2题本题要注意题干的关键词“野外辨别方向”?
(二)拓展延伸
生活中哪些事物也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北极星定向、指南针定向、太阳定向、看树叶和年轮、看岩石等)
六、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做《基础训练》P1选择题和实践提高题
七、得失感悟
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学习目标:
1.熟记地球的形状。
2.熟记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
3.能在地球仪上识别出经线、纬线。
4.能够在地球仪上识别经度和纬度,并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5.熟记划分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界限,会区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6.熟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7.理解昼夜现象和四季现象。
8.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9.理解并熟记昼夜长短的变化及五带的划分。
10.熟记构成地图的三要素。
11.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图例和注记。
12.能通过看示意图说出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并且会估算。
13.知道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14.能够在地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15.能够在地图上识别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种地形。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记地球的形状。
2.熟记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
3.能在地球仪上识别出经线、纬线。
4.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历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每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那你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吗?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学习目标
1.熟记地球的形状。
2.熟记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
3.能在地球仪上识别出经线、纬线。
4.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历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自学指导。
怎样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认真默读课本P8--11,结合看图,要求如下:
(1)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下列1、2、3、4题答案,力争自学后书面检测全对。
①请简述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②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分别是多少?③人类为什么要制作地球仪?地球仪上怎样表示地表的各种地理事物?④什么是南极、北极、地轴、赤道?并能在地球仪上指出。
(2)边看地图边思考第5题,理解“球体”等关键词语,准备口答。
⑤读p10图1-1-5,思考船只航行是怎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做对书面检测题。
注意:如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四、先学。
(一)看书: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学生如有疑问,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二)检测:
过渡语:自学任务完成的同学请举手。
1.提问。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
(1)第5题答案要点:
提问:地球是一个圆形么?是一个正球体么?(学生判断)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5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从大自然中实际存在的自然现象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远去的帆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月食现象、站得高望得远……
2. 背诵知识点:
本节课内容就这些,请大家对照白板背诵知识点,时间3分钟。
3.书面检测:
大家自学效果怎样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检测。给学生发检测试卷。
检测题
一、填空:
1.地球是一个非常大的______。人类历史上,最先证明地球形状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仪是人们根据______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的地球模型。在地球仪上用不同的______、______ 和______表示地球表面的陆地、海洋、山脉、河流、湖泊、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3.地球仪绕______转动,事实上地上并没有这根轴,它只是人们 ______ 的地球旋转轴。
二、判断
1.地球的形状是规则的球体。
2.地轴是真实存在的。
三、读图:
1. 请回答图中的方框内描述的相应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
2.请在图中的方框内填出有关地球大小的数据。
学生练习,教师注意观察学生默写的答案,进行二次备课。
五、后教。
1.公布答案、评定对错。
第一大题边公布答案,边组织学生判定对错,边组织学生讨论纠错。第二大题集中批改,然后纠错。
2.表扬满分同学。
过渡语:“全对的请举手 ”统计全对人数并提出表扬。
3.讨论纠错。
①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包括书写规范),为什么错,自己查找错误的原因;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帮助纠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不能仅仅白板出示答案,一略而过,或者就题讲题,甚至该讲不讲,结果,错了的再错;因此,教师必须使出真本领,舍得下功夫讲好,让每名后进生都既能理解知识,懂得“为什么”,又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②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大声地有序地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高度重视,要针对练习中的错误,舍得下功夫引导学生动脑筋,找规律。这样,针对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才能从根本上纠错、解决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预计会出现的错误:
(1)读图题第2题填写地球大小数据时:单位不明确
(二)拓展延伸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是什么?(注意没有经过的大洋是北冰洋)
六、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做《基础训练》P1- P2选择题和实践提高题
七、得失感悟: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够在地球仪上识别经度和纬度,并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2.熟记划分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界限,会区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3.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那么我们如何区分它们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学习目标
1.能够在地球仪上识别经度和纬度,并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2.熟记划分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界限,会区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3.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自学指导。
怎样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认真默读课本P12--15,结合看图,要求如下:
(1)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下列1、2、3、4题答案,理解并准确记忆,力争自学后书面检测全对。
①什么是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②什么是经纬网?③如何划分低、中、高纬?
④经纬网有什么作用?
(2)边看地图边思考第5、6、7、8、9题,理解“经纬度、半球”等关键词语,弄懂“为什么”,准备口答。⑤纬度从赤道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有什么规律,范围是多少?纬度相同的纬线有几条?怎样区分?各用什么符号表示?⑥经度是从哪条经线为起点的?经度的最大范围是多少?同一度数的经线有几条?如何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⑦经线、纬线各有何特点? ⑧如何划分东、西半球?如何划分南北半球?⑨完成P15学习行动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做对书面检测题。
注意:如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四、先学。
(一)看书: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学生如有疑问,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二)检测:
过渡语:自学任务完成的同学请举手。
1.提问。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
(1)第5、6题答案要点:
够正确回答第5、6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纬度 经度
0度线确定 赤道 本初子午线
度数划分 向北、向南各分作90度 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
表示方法 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
变化规律 由0°纬线向北、向南逐渐增大 由0°经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
答案要点:
判断:经度范围向北、向南各分作90度。
(2)第7题答案要点:
提问:经线的形状是圆形,对么?指示方向指示的是东西(错)
纬线的形状是圆形,对么?指示方向指示的是东西(对)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7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
纬线 经线
形状 圆圈 半圆
指示方向 东西 南北
长度变化规律 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 都等长
数量特征 无数条 无数条
(3)第8题答案要点:人们把赤道(0°纬线)以北的半球称为北半球,赤道以南的半球称为南半球。20°W-160°E是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4)第9题答案要点:
A:40°N,30°W B:20°S,40°E
C:40°N,30°E D:20°N,40°E
2. 背诵知识点:
本节课内容就这些,请大家对照白板背诵知识点,时间3分钟。
3.书面检测:
大家自学效果怎样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检测。给学生发检测试卷。
检测题
一、填空
1.地球仪上的经纬网是由 和 相互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
纬线是地球表面与 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它指示
方向。经线是连接 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它指示 方向。
2 .人们将地球上纬度 、 、 之间的地带
分别称为低、中、高纬度带。
3.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__,东西经
度的分界线是 ,南北纬度的分界线是 。
二、选择
4.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 )
A.0°和180°之间 B .20°W以西到160°E
C 20°W到160°W之间 D .20°W以东到160°E
5.经度和纬度都是O0的地方位于 ( )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南半球 D北半球
6.下列能构成经线圈的一组经线是 ( )
A. 60°W 120°E B. 60°E 120°E,
C. 120°W 120°E D. 30°E 170°W
三、判断
1.经线纬线长度都相等。
2.一条经线可以自成一个圆圈。
四.读图训练
在图中填出这五条重要的纬线名称及度数。
学生练习,教师注意观察学生默写的答案,进行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纠错。
1.公布答案、评定对错。
第一大题边公布答案,边组织学生判定对错,边组织学生讨论纠错。第二大题集中批改,然后纠错。
2.表扬满分同学。
过渡语:“全对的请举手 ”统计全对人数并提出表扬。
3.讨论纠错。
①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包括书写规范),为什么错,自己查找错误的原因;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帮助纠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不能仅仅白板出示答案,一略而过,或者就题讲题,甚至该讲不讲,结果,错了的再错;因此,教师必须使出真本领,舍得下功夫讲好,让每名后进生都既能理解知识,懂得“为什么”,又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②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大声地有序地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高度重视,要针对练习中的错误,舍得下功夫引导学生动脑筋,找规律。这样,针对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才能从根本上纠错、解决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预计会出现的错误:
(1) 选择题第5题:半球分界线要明确。
(2) 选择题第6题:组成经线圈的两条经线和必须为180O(注意0°,
180°不跟表示方向的字母)
(二)拓展延伸
如何正确写出一个点的位置。(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低中高纬度)
六、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做《基础训练》P3- P5选择题和实践提高题
七、得失感悟: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理解昼夜现象和四季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学习目标
1.熟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理解昼夜现象和四季现象。
三、自学指导。
怎样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认真默读课本P15--18,结合看图,要求如下::
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下列1、2题答案,理解并准确记忆,力争自学后书面检测全对。
①什么是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各是什么?从北极点上空看,地球如何自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呢?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方向和周期是什么?地球公转时,地轴的是怎样的?
2.思考并能解释第1、2、3题中的关键词语,思考第4题,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等关键词语,弄懂“为什么”,准备口答。
③读p15图1-2-1,思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
④读p17图1-2-4,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是怎样移动的?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7分钟之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做对检测题.
注意如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先学。
(一)看书: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学生如有疑问,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二)检测:
过渡语:自学任务完成的同学请举手。
1. 提问。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
(1)第3题答案要点: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3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运动演示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地球不停的自转,并且地球是个不透明也不发光的球体,在自转的过程中,朝向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随着地球的自转,昼夜不断交替。
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地方时的不同。
判断:教师提问:“当地球停止自转,就没有昼夜现象。”
请学生判断对错。
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
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更替现象
昼夜现象和昼夜更替现象是不同的,昼夜更替现象是由地球的自转引起,注意现象是由地球本身性质决定的,由于地球本身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太阳只能照亮其中一半,这就是昼夜现象,即使地球停止自转,地球上仍存在昼夜现象。
(2)第4题答案要点: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4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生活中春夏秋冬的变化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在一年中,太阳光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不同,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这样就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北半球,人们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月划分为夏季,9、10、11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地球在运动中地轴始终保持倾斜,我们可通过看北极点昼夜半球情况来判定节气。
让学生判断现在焦作昼夜长短情况。
A. 昼长于夜,昼变长夜变短
B. 昼长于夜,昼变短夜变长
C. 昼短于夜,昼变长夜变短
D. 昼短于夜,昼变短夜变长
答题要点;讲课时间大概在9月初,此时太阳直射点接近赤道,但还在北半球,所以北半球昼长于夜,但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所以昼变短夜变长,选B。
2. 背诵知识点:
本节课内容就这些,请大家对照白板背诵知识点,时间3分钟。
3.书面检测:
大家自学效果怎样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检测。给学生发检测试卷。
检测题
一、填空
1、地球绕____自西向东的旋转运动,称为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为____。
2、地球自转从北极点上空看呈____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_____旋转。
3、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称为_______,随着地球的自转,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各地昼夜____,不同经度的地点,____不相同。
二、选择题
读地球自转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 ( )
A顺时针 B逆时针 C自东向西 D自北向南
5.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是 ( )
A. 12小时 B .24小时 C .1年 D .36小时
6.产生昼夜更替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B.地球本身不发光
C.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D.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
7.下列地理现象中,能说明地球自转的是 ( )
A.昼夜更替现象 B.昼夜长短变化
C.四季变化 D.某地有时气温高,有时气温低
学生练习,教师注意观察学生默写的答案,进行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纠错。
1.公布答案、评定对错。
第一大题边公布答案,边组织学生判定对错,边组织学生讨论纠错。第二大题集中批改,然后纠错。
2.表扬满分同学。
过渡语:“全对的请举手 ”统计全对人数并提出表扬。
3.讨论纠错。
①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包括书写规范),为什么错,自己查找错误的原因;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帮助纠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不能仅仅白板出示答案,一略而过,或者就题讲题,甚至该讲不讲,结果,错了的再错;因此,教师必须使出真本领,舍得下功夫讲好,让每名后进生都既能理解知识,懂得“为什么”,又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②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大声地有序地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高度重视,要针对练习中的错误,舍得下功夫引导学生动脑筋,找规律。这样,针对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才能从根本上纠错、解决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预计会出现的错误:
(1)选择题第6题:本题要注意题干的关键词“昼夜更替” ,其原因主要是地球自转。
(二)拓展延伸
(1)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原因是什么?
(2)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六、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做《基础训练》P7- P8选择题和实践提高题
七、教学反思: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2.理解并熟记昼夜长短的变化及五带的划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之一,四季变化,这一节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2.理解并熟记昼夜长短的变化及五带的划分。
三、自学指导。
怎样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认真默读课本P18--19,结合看图,要求如下:
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下列1、2、3题答案,理解并准确记忆,力争自学后书面检测全对。
①你所在的区域,夏季白天时间长还是夜晚长?冬季呢?赤道上的各个地点,全年昼夜长短如何?
②赤道以外地区,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如何变化?北半球,南半球的昼夜长短各是如何变化?
③人们将地球划分为五带,分别指哪五带?它们之间的界限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2.思考并能解释第1、2、3题中的关键词语,思考第4题,理解“极昼极夜、五带”等关键词语,弄懂“为什么”,准备口答。
④完成P19学习行动2、3、5,理解关键词“太阳高度角”。
7分钟之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做对检测题,注意如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四、先学。
(一)看书: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学生如有疑问,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二)检测:
过渡语:自学任务完成的同学请举手。
1.提问。
(1)学习行动第2题答案要点: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2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从大自然中实际存在的自然现象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
北半球 太阳高度角 昼夜长短 地面获得的热量
夏至日 大 昼长夜短 多
冬至日 小 昼短夜长 少
(2)学习行动第3题答案要点: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3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从自然现象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当地地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称为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冬季最小,夏季最大。
2. 背诵知识点:
本节课内容就这些,请大家对照白板背诵知识点,时间3分钟。
3.书面检测:
大家自学效果怎样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检测。给学生发检测试卷。
检测题
一、填空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围绕____公转,方向为自____向______,公转一周的时间为____。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____的,北端始终指向____附近。一年之中,太阳光在地球上的______始终在______之间往返移动。3月____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称为_____;____月____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_____;____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称为______;l2月22月前后,太阳光直射在______上,这一天称为____。
3、在北半球,人们一般把__________三个月划为春季,6月、7月、8月三个月划为____季,________三个月划为秋季,12月、l月、2月二个月划为____季。
二、选择题
4.我国某地一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的机会,该地的纬度和太阳直射该地时的节气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A 23.50S—冬至日 B 23. 50S—夏至日 C 23.50N—冬至日 D 23.50N—夏至日
5.北京市一年中白昼时间最短的季节是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地球公转的特征是 ( )
A形成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更替 B形成昼夜更替和四季变化
C地轴和公转轨道面有约23. 50的夹角 D围绕地轴不停旋转
7.南极考察的最有利时间是 ( )
A 3月21日前后 B 6月22日前后 C 9月23日前后 D 12月22日前后
学生练习,教师注意观察学生默写的答案,进行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纠错。
1.公布答案、评定对错。
第一大题边公布答案,边组织学生判定对错,边组织学生讨论纠错。第二大题集中批改,然后纠错。
2.表扬满分同学。
过渡语:“全对的请举手 ”统计全对人数并提出表扬。
3.准备纠错。
过渡语:“选择题没有全对的请举手!”统计、公布未满分的人数。
过渡语:还有部分同学没有全对,我们来帮帮他们。
4.讨论纠错。
①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包括书写规范),为什么错,自己查找错误的原因;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帮助纠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不能仅仅白板出示答案,一略而过,或者就题讲题,甚至该讲不讲,结果,错了的再错;因此,教师必须使出真本领,舍得下功夫讲好,让每名后进生都既能理解知识,懂得“为什么”,又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②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大声地有序地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高度重视,要针对练习中的错误,舍得下功夫引导学生动脑筋,找规律。这样,针对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才能从根本上纠错、解决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预计会出现的错误:
(1)选择题第4题:“我国”说明北半球,“一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的机会”说明阳光直射回归线
(2)选择题第7题:本题要注意题干的关键词“南极考察”。要在南极的极昼期。
(二)拓展延伸
焦作一年之中昼夜长短的变化。
六、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做《基础训练》P9- P11选择题和实践提高题
七、得失感悟:
第三节 地图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记构成地图的三要素。
2.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图例和注记。
3.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使用地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地图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对地图并不陌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地图(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学习目标
1.熟记构成地图的三要素。
2.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图例和注记。
三、自学指导。
怎样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认真默读课本第20到22页的内容,结合看图,要求如下:
1.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下列1、2、3、4题答案,力争自学后书面检测全对。
①构成地图的三要素是什么?
②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分为哪几种形式?
③什么是图例和注记?
④ 地图的用途?常见图例有哪些?
2.思考并能解释第1、2、3、4题中的关键词语,思考第5、6、7题,准备回答。
⑤读P20图1-3-1, 1-3-2,说一说:在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
⑥读P21图1-3-3上获得什么信息
⑦怎样比较比例尺大小?
⑧完成P23学习行动2、3。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做对书面检测题 .
如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四、先学。
(一)看书: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学生如有疑问,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二)检测
过渡语:自学任务完成的同学请举手。
1.提问。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
(1)第5题答案要点: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5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有指向标的地图,就按指向表的方向来定,指向标一般都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提问:如何在有一般地图、指向标地图、经纬网地图上确定方向?
(2)第6题答案要点: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6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观察地图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看到了学校,操场,教学楼,花园,实验楼的位置。
(3)第7题答案要点: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7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通过两组比例尺的比较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2. 背诵知识点:
本节课内容就这些,请大家对照白板背诵知识点,时间3分钟。
3.书面检测:
大家自学效果怎样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检测。给学生发检测试卷。
当堂检测
一、填空
1、地图的“语言”就是指____、____以及_______,通常称为地图的三要素。
2、地图上方向的判定:一般方法是面对地图“______,______”;有经纬网的地图,依据____指示南北,纬线指示____进行判断;有指向标的地图,则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_______。
3、地图上的比例尺也叫____,表示____比____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就是__________。比例尺有三种表示形式,分别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4、地图上用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城市等名称的_______,或标明山高、水深的数字,叫做______。地图上用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______,称为图例。
二、选择
5.甲地(400N,200E)位于乙地(200N,400E)的方向是 ( )
A西北 B东北 C西南 D.东南
6.下列比例尺最大的是 ( )
A.1:250 000 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50千米
C.1:250000000 D. l:2 500 000
7.下列比例尺的地图,最适合应用野外考察的是 ( )
A.1:1 000 B.1:10 000 C.1: 25 000 D.1:100 000
8.下列四幅地图,图幅大小相同,则比例尺最小的是 ( )
A中国地图 B亚洲地图 C.山东地图 D济南地图
五、后教。
(一)纠错。
1.公布答案、评定对错。
第一大题边公布答案,边组织学生判定对错,边组织学生讨论纠错。第二大题集中批改,然后纠错。
2.表扬满分同学。
过渡语:“全对的请举手 ”统计全对人数并提出表扬。
3.准备纠错。
过渡语:“选择题没有全对的请举手!”统计、公布未满分的人数。
过渡语:还有部分同学没有全对,我们来帮帮他们。
4.讨论纠错。
①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包括书写规范),为什么错,自己查找错误的原因;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帮助纠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不能仅仅白板出示答案,一略而过,或者就题讲题,甚至该讲不讲,结果,错了的再错;因此,教师必须使出真本领,舍得下功夫讲好,让每名后进生都既能理解知识,懂得“为什么”,又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②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大声地有序地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高度重视,要针对练习中的错误,舍得下功夫引导学生动脑筋,找规律。这样,针对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才能从根本上纠错、解决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预计会出现的错误:
(1)选择题第6、8题:比例尺大小的判定。
(二)拓展延伸
画永威学校平面图需要大比例尺还是小比例尺?
六、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做《基础训练》P13- P15选择题和实践提高题
七、得失感悟:
第三节 地图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通过看示意图熟记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并且会估算。
2.熟记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能够在地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4.养成在生活中运用地图的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知道在地球表面有陆地,海洋,高山,低谷,而地面是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节 地图(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学习目标
1.能通过看示意图熟记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并且会估算。
2.熟记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能够在地图上识别山地的五种形态: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三、自学指导。
怎样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认真默读课本第23到24页的内容,结合看图,要求如下:
1、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下列1、2、3、4题答案,理解并准确记忆,力争自学后书面检测全对。
①在地图上怎样表示地表的高低起伏和地表形态呢?
②读p23图1-3-6,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什么是等高线?什么等深线?③陆地表面地形有哪五种基本形态?
④什么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2.思考并能解释第1、2、3、4题中的关键词语,思考第5、6题,准备回答。
⑤读p24图1-3-7,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坡度的陡缓?
⑥读p24图1-3-8,怎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地的不同部位?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做对书面检测题,如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四、先学。
(一)看书: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学生如有疑问,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二)检测:
过渡语:自学任务完成的同学请举手。
1.提问。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
(1)第5题答案要点: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5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看图学习(图略)从图中可以看出,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地形不同,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提问:课本第24页图1-3-7中,左右两个坡,哪个陡?哪个缓?
(2)第6题答案要点: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6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看图学习(图略) 等高线是封闭曲线,外低内高是山顶;等高线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位于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或相交的地方时陡崖。
2. 背诵知识点:
本节课内容就这些,请大家对照白板背诵知识点,时间3分钟。
3.书面检测:
大家自学效果怎样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检测。给学生发检测试卷。
当堂检测
一、填空:
1.陆地表面高出海平面的_____,称为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称为相对高度。
2.地形不同,等高线形态不同。山顶等高线呈闭合状,中间____,四周____;山脊高线凸向____处;山谷等高线凸向_____ 处。
3.山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陆地地形的五种基本形态。
二、选择题
4.下列有关地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
B地图是对地理环境原封不动的缩小
C地图三要素是指方向、比例尺、图例与注记
D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5.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凸向低处说明该处是 ( )
A山顶 B山谷 C.山脊 D.山坡
6.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某处所标数值四周小,中间大,它所表示的地形可能是 ( )
A.山地 B盆地 C.高原 D.平原
7.若几条等高线在地形图的某地重叠在一起,那么该地的地形一定是 ( )
A洼地 B山峰 C盆地 D.陡崖
8.下列关于等高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陡崖是等高线稀疏的地方
B等高线上的数值表示的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C闭合等高线表示的都是山顶
D鞍部是等高线相交的地方
学生练习,教师注意观察学生默写的答案,进行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纠错。
1.公布答案、评定对错。
第一大题边公布答案,边组织学生判定对错,边组织学生讨论纠错。第二大题集中批改,然后纠错。
2.表扬满分同学。
过渡语:“全对的请举手 ”统计全对人数并提出表扬。
3.准备纠错。
过渡语:“选择题没有全对的请举手!”统计、公布未满分的人数。
过渡语:还有部分同学没有全对,我们来帮帮他们。
4.讨论纠错。
①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包括书写规范),为什么错,自己查找错误的原因;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帮助纠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不能仅仅白板出示答案,一略而过,或者就题讲题,甚至该讲不讲,结果,错了的再错;因此,教师必须使出真本领,舍得下功夫讲好,让每名后进生都既能理解知识,懂得“为什么”,又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②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大声地有序地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高度重视,要针对练习中的错误,舍得下功夫引导学生动脑筋,找规律。这样,针对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才能从根本上纠错、解决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预计会出现的错误:
选择题第5题:本题要注意题干的关键词“凸向低处”,要和“凸向高处”区别开来。
(2)选择题第6题:本题要注意题干的关键词“四周小,中间大”与“四周大,中间小”的区别。
(二)拓展。
河流多形成于山谷地区,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所以下雨天在山区行走的话,要观察地图,要避免走山谷处,注意安全。
六、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做《同步练习册》P16-18。
七、得失感悟:
第二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学习目标:
1.熟记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能够指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
3.熟记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到海陆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4.学会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现象,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5.理解并熟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6.理解并熟记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节 海陆分布
学习目标:
1.熟记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能够指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
3.在全球海陆分布图和素描图上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地球上有广阔无垠的陆地,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那么你知道地球上陆地和海洋是如何分布的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节 海陆分布(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学习目标
1.熟记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能够指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
三、自学指导。
怎样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认真默读课本第32到36页的内容,结合看图,要求如下:
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第1、2、3题的答案,力争自学后检测全对。
①地球表面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海陆分布有何特点?
②在地图上识别大陆、半岛、岛屿、群岛、大洲。
③世界上共分为几大洲?它们分别是什么?并按照面积从大到小将这几大洲排序。
④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什么?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什么?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什么?
⑤世界上共有几大洋?它们分别是什么?并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
2.边看地图边思考第6题,理解“大洲”等关键词语,弄懂“为什么”,准备口答。
⑥读P35图2-1-5,完成学习行动2、3。
7分钟之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做对检测题,注意如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四、先学。
(一)看书: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学生如有疑问,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二)检测:
过渡语:自学任务完成的同学请举手。
1.提问。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
(1)第6题答案要点: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6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东西半球图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东半球的大洲主要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西半球的大洲主要有:南北美洲。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是南极洲,最低的是欧洲。
易错点: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跨纬度最广;南极洲全部位于南半球,也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全部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的大洲,是欧洲;全部位于西半球和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
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主要位于西半球;大西洋形状呈s形;印度洋全部在东半球;世界上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也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2. 背诵知识点:
本节课内容就这些,请大家对照白板背诵知识点,时间3分钟。
3.书面检测:
大家自学效果怎样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检测。给学生发检测试卷。
检测题
一、基础填空
1、地球表面海洋面积约占_______,而陆地面积仅约占_____;所以说“____海洋,______陆地”。
2、陆地集中于_____(填“南”或“北”)半球和____(填“东”或“西”)半球,海洋集中于____ (填“南”或“北”)半球和______(填“东”或“西”)半球。但无论哪个半球,都是____面积大于____面积。
二、选择
3下列有关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B南极附近是海洋
C世界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D北极附近是陆地
4.纬度最高的大洲是 ( ) A亚洲 B欧洲 C南美洲 D南极洲
5.被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三大洋所包围的大洲是 ( )
A.北美洲 B南美洲 C亚洲 D大洋洲
学生练习,教师注意观察学生默写的答案,进行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纠错。
1.公布答案、评定对错。
第一大题边公布答案,边组织学生判定对错,边组织学生讨论纠错。第二大题集中批改,然后纠错。
2.表扬满分同学。
过渡语:“全对的请举手 ”统计全对人数并提出表扬。
3.讨论纠错。
①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包括书写规范),为什么错,自己查找错误的原因;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帮助纠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不能仅仅白板出示答案,一略而过,或者就题讲题,甚至该讲不讲,结果,错了的再错;因此,教师必须使出真本领,舍得下功夫讲好,让每名后进生都既能理解知识,懂得“为什么”,又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②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大声地有序地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高度重视,要针对练习中的错误,舍得下功夫引导学生动脑筋,找规律。这样,针对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才能从根本上纠错、解决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预计会出现的错误:
(1)选择题第 4 题:纬度最高的是南极洲。
(二)拓展延伸
位于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大洲分别是哪些?
六、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做《基础训练》P19- P21选择题和实践提高题
七、得失感悟:
第二节 海陆变迁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记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到海陆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2.学会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现象,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3.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了解认识海陆变迁的科学史,对科学产生兴趣,逐渐形成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 海陆变迁(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学习目标
1.熟记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到海陆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2.学会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现象,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3.通过观看加加林初登太空的图片及对“地球”“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
三、自学指导。
怎样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认真默读课本第40到42页的内容,结合看图,要求如下:
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下列1、2题答案,理解并准确记忆,力争自学后书面检测全对。
①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边看地图边思考第5、6题,理解“等高线”等关键词语,弄懂“为什么”,准备口答。
③喜马拉雅山山顶为什么会有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喜马拉雅山过去可能是什么?
④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这说明了什么?
⑤非洲西部的海岸线和南美洲东部的海岸线正好吻合,这是巧合吗?试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大西洋的形成
7分钟之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做对检测题,注意如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四、先学。
(一)看书: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学生如有疑问,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二)检测:
过渡语:自学任务完成的同学请举手。
1. 提问。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
关键词解释“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简称沧桑,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以“沧海桑田”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地理中比喻海陆变迁。
(1)第3题答案要点: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3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分析海陆变迁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过去可能是海洋,这是海洋逐渐演变成陆地高山的过程。
(2)第4题答案要点: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4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分析海陆变迁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过去可能是陆地,这是陆地逐渐演变成海洋的过程。
(3) 第5题答案要点: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5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观察地壳变化图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不是巧合。原来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是相互连在一起的,经过数万年演变这块大陆破裂,漂移,分离,在破裂的两块大陆中间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海洋——大西洋。
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海陆变迁的是( )
A.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B.巴西高原上有许多动植物
C.喜马拉雅山脉发现鱼龙化石
D.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答题要点:选择B,巴西高原上有许多动植物这和气候地形条件相关,所以不能说明海陆变迁。
2. 背诵知识点:
本节课内容就这些,请大家对照白板背诵知识点,时间3分钟。
3.书面检测:
大家自学效果怎样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检测。给学生发检测试卷。
检测题
一、填空
1、______和______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_____也会引起海陆变迁。
2、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_____,后来因为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______。
3、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德国科学家_____提出的。20世纪60年代,又诞生了_______学说。
二、选择题
4.下列因素不能直接导致海陆变迁的是 ( )
A地壳的变动 B海平面的升降 C人类活动 D寒潮天气
5.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家及其国籍连线,正确的是 ( )
A.诺贝尔一瑞典 B.李四光一中国 C爱因斯坦—美国 D魏格纳一德国
6.能反映海陆变化历史的是 ( )
A植被类型 B.气候类型 C.地形类型 D.生物化石
7. 我国古代描述海陆变化的形象词语是 ( )
A南辕北辙 B沧海桑田 C烟波浩渺 D此起彼伏
五、后教。
(一)纠错。
1.公布答案、评定对错。
第一大题边公布答案,边组织学生判定对错,边组织学生讨论纠错。第二大题集中批改,然后纠错。
2.表扬满分同学。
过渡语:“全对的请举手 ”统计全对人数并提出表扬。
3.讨论纠错。
①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包括书写规范),为什么错,自己查找错误的原因;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帮助纠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不能仅仅白板出示答案,一略而过,或者就题讲题,甚至该讲不讲,结果,错了的再错;因此,教师必须使出真本领,舍得下功夫讲好,让每名后进生都既能理解知识,懂得“为什么”,又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②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大声地有序地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高度重视,要针对练习中的错误,舍得下功夫引导学生动脑筋,找规律。这样,针对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才能从根本上纠错、解决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预计会出现的错误:
(1)选择题第5题:造成海陆变迁最主要的原因是地壳运动。
(2)选择题第8题:本题要注意题干的关键词“海陆变化”。
(二)拓展。
在南极洲发现煤田说明了什么?
六、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做《基础训练》P25- P27选择题和实践提高题
七、得失感悟:
第二节 海陆变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熟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理解并熟记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大陆漂移的畅想曲,给我们描绘了一部惊心动魄的地球演化史,使人们正确的认识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 海陆变迁(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熟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理解并熟记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三、自学指导。
怎样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认真默读课本P42--44,要求:
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下列1、2、3题答案,理解并准确记忆,力争自学后书面检测全对。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②全球共分为几大板块?分别是哪几大板块?哪些板块交界?
③火山喷发与地震是怎样形成的?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主要集中分布在哪?
边看地图边思考第4、5题,理解“等高线”等关键词语,弄懂“为什么”,准备口答。
④科学观测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还在不断升高,你知道它升高的原因吗?
⑤地震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7分钟之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做对检测题,注意如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四、先学。
(一)看书: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学生如有疑问,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二)检测:
过渡语:自学任务完成的同学请举手。
1.提问。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
(1)第4题答案要点: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4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观察地壳运动图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使珠穆朗玛峰不断升高
(2)第5题答案要点: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5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地震例子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地震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心理、财产等造成伤害。(此题学生自己发挥即可)
选择
2019年5月12日是全国第11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地震逃生不正确的是( )
A. 户外选择开阔地带进行避震
B. 高楼撤离,要乘坐电梯,可迅速逃生
C. 高楼室内躲到坚固的家具底下避震
D. 证时,双手抱膝并蹲下,尽量低头
答题要点:地震时绝对不能乘坐电梯,需要走消防通道,所以选择B。
判断
提问“喜马拉雅山脉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请判断。
答题要点:错误,板块张裂形成海洋和裂谷,碰撞才形成高大山脉,所以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2. 背诵知识点:
本节课内容就这些,请大家对照白板背诵知识点,时间3分钟。
3.书面检测:
大家自学效果怎样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检测。给学生发检测试卷。
检测题
一、填空
1、一般来说,板块的_______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______地壳运动活跃,多______、________。
2、从世界范围来看,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3.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 )
A板块内部稳定,不存在小的板块 B全球可以分为五大板块
C太平洋是板块碰撞形成的 D板块交界地带是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区
4.“板块构造学说”中没有的板块是 ( )
A大西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
5.我国台湾岛多火山地震,原因是位于 ( )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D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五、后教。
(一)纠错。
1.公布答案、评定对错。
第一大题边公布答案,边组织学生判定对错,边组织学生讨论纠错。第二大题集中批改,然后纠错。
2.表扬满分同学。
过渡语:“全对的请举手 ”统计全对人数并提出表扬。
3.讨论纠错。
①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包括书写规范),为什么错,自己查找错误的原因;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帮助纠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不能仅仅白板出示答案,一略而过,或者就题讲题,甚至该讲不讲,结果,错了的再错;因此,教师必须使出真本领,舍得下功夫讲好,让每名后进生都既能理解知识,懂得“为什么”,又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②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大声地有序地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高度重视,要针对练习中的错误,舍得下功夫引导学生动脑筋,找规律。这样,针对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才能从根本上纠错、解决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预计会出现的错误:
(1)选择题第4题:本题要注意题干的关键词“没有”。
(2)选择题第5题:台湾多火山地震是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二)拓展。
喜马拉雅山为什么在不断的升高?
六、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做《基础训练》P25- P27选择题和实践提高题
七、得失感悟:
第三章 世界的气候
学习目标
1.熟记天气、气候的概念,会看懂常用的天气符号。
2.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并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理解气温及气温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
4.学会看气温变化曲线图。
5.理解降水及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
6.会画降水柱状图,并能运用图来分析降水的时空变化。
7.理解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8.根据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9.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一节 天气
学习目标:
1. 熟记天气、气候的概念,会看懂常用的天气符号。
2. 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并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节 天气(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学习目标
1. 熟记天气、气候的概念,会看懂常用的天气符号。
2. 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并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三、自学指导。
怎样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认真默读课本P46--49,结合看图,要求如下:
(1)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下列1、2、3、4题答案,理解并准确记忆,力争自学后书面检测全对。①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各有哪些特征?②什么是天气预报?读P47图3-1-6,说出下列天气符号各表示什么意思。③什么是风向?什么是风力?④人们为什么要对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影响空气质量的污染源有哪些?
(2)边看地图边思考第5、6题,理解“天气”等关键词语,准备口答。
⑤读p48学习行动1诗句,判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⑥读P48阅读图,如何判断风力和风向。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做对书面检测题。
注意:如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四、先学。
(一)看书: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学生如有疑问,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二)检测:
过渡语:自学任务完成的同学请举手。
1.提问。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
(1)第5题答案要点:
关键词解释:天气:是指某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
区别:天气是根据天气的特点:短时间、常变化。气候:长时间、较稳定。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5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从大自然中的体会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天气是根据天气的特点:短时间、常变化。气候:长时间、较稳定。
判断(1)(3)为天气,(2)(4)为气候。
(2)第6题答案要点: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6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通过观察风向图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风向为风的来向,由风尾处画箭头判断。风力由风尾数目判断:长横为2级,短横为1级,依次叠加。给出风向标让学生判断风向和风力。
2. 背诵知识点:
本节课内容就这些,请大家对照白板背诵知识点,时间3分钟。
3.书面检测:
大家自学效果怎样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检测。给学生发检测试卷。
当堂检测
一、填空:
1、天气是反映一个地区_____里的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等大气状况,天气是时刻变化着的。
2、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______的_______。气候特征一般比较稳定。
3、天气预报是通过对______的分析,所发布的将要出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降水等天气状况。
4、风向是指风的______,_______是指风的强弱,风力越强,级数越_______。
5、在卫星云图上,通常蓝色表示_______,绿色表示_______,白色表示云雨区。
6、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汽车尾气等。
二、选择题
7.(中考题)下列诗句中描述天气的是( ) 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③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④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 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8.某一天的卫星云图上,北京地区全是绿色,表明北京地区的天气是( )
A.晴天 B.雨天 C.大雾 D.阴天
9.表示东北风8级的符号是 ( )
A B C D
10. “气象经济”近几年成为热门话题.不论外出做什么都要有个适宜的天气,下列天气
符号与生产生活搭配合适的是( )
A.出海捕鱼 B.外出春游 C.户外活动 D.高空作业
学生练习,教师注意观察学生默写的答案,进行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纠错。
1.公布答案、评定对错。
第一大题边公布答案,边组织学生判定对错,边组织学生讨论纠错。第二大题集中批改,然后纠错。
2.表扬满分同学。
过渡语:“全对的请举手 ”统计全对人数并提出表扬。
3.讨论纠错。
①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包括书写规范),为什么错,自己查找错误的原因;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帮助纠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不能仅仅白板出示答案,一略而过,或者就题讲题,甚至该讲不讲,结果,错了的再错;因此,教师必须使出真本领,舍得下功夫讲好,让每名后进生都既能理解知识,懂得“为什么”,又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②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大声地有序地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高度重视,要针对练习中的错误,舍得下功夫引导学生动脑筋,找规律。这样,针对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才能从根本上纠错、解决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预计会出现的错误:
(1)选择题第9题:本题要注意“长2短1”,由风尾处画箭头判断风向。小旗子为8~12级风。
(2)选择题第10题:本题要注意要熟记天气符号。
(二)拓展。
根据今天的天气预报图判断今天的天气。
六、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做《同步练习册》P29-31选择题和实践提高题。
七、得失感悟:
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气温及气温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
2.学会看气温变化曲线图。
3.养成运用地理图表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学习目标
1.理解气温及气温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
2.学会看气温变化曲线图。
3.养成运用地理图表的习惯。
三、自学指导。
怎样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认真默读课本P52--56,结合看图,要求如下:
(1)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下列1、2、3、4、5题答案,力争自学后书面检测全对。①什么是气温?用什么表示?我们较关心的哪两个气温值?怎样知道气温的高低?②什么是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气温的变化用什么表示?③读P52图3-2-2和3-2-3,说出一天中,陆地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什么时候?最高气温呢?北半球,一年中陆地月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哪一月,最高气温呢?④什么是等温线?气温的水平分布情况通常用什么来表示?等温线从赤道向两极数值是怎样变化的?⑤从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势因素三方面说出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2)边看地图边思考第6、7题,理解“平均”等关键词语,准备口答。⑥读p53图3-2-4,怎样判断日均气温?月均气温和年均气温呢?⑦怎样判断日较差和年较差?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做对书面检测题。
注意:如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四、先学。
(一)看书: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学生如有疑问,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二)检测:
过渡语:自学任务完成的同学请举手。
1.提问。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
(1)第6题答案要点:
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是把每天02时、08时、14时、20时四次测量的气温求平均。
月平均气温:指一月所有日均温的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指一年所有月均温的平均气温。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6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气温图和计算比较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一天中四个时刻测得值相加除以4。
月平均气温:各天的日平均气温之和/该月的天数。
年平均气温: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之和/12。
判断:日平均气温是一天中所有气温之和的平均数。(错,日平均气温是把每天02时、08时、14时、20时四次测量的气温求平均。)
(2)第7题答案要点: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7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气温图和计算比较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日较差=一天中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
判断:焦作去年一年中出现的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8℃,所以气温年较差为48℃。
(错,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
2. 背诵知识点:
本节课内容就这些,请大家对照白板背诵知识点,时间3分钟。
3.书面检测:
大家自学效果怎样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检测。给学生发检测试卷。
当堂检测
1、气温表示空气的_____程度,我国的气温单位常用_______(℃)表示。
2、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______。陆地日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_____前后,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______左右,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______。
3、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______。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月,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月,一年中_________与_______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4、气温随时间的变化通常用________来表示。
5、气温的水平分布状况通常用_______来表示。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____都相同。一般而言,低纬度地区比高纬度地区的气温____。纬度相同,____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____气温比____气温高。气温还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下降____。
6.某地4月30日,天气晴,气温为-1℃—8℃,则该日的最高气温出现时间、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及气温日较差分别为( )
A.正午、午夜、7℃ B.午后2时、日出前后、9℃ C.日出前后、午后2时、9℃ D.午后2时、午夜、9℃
7.关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B.在同纬度,冬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C.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减 D.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8.北半球一年中,大陆和海洋最高气温分别出现在( )
A.大陆7月,海洋2月 B.大陆7月,海洋8月 C.大陆1月,海洋2月 D.大陆1月,海洋8月
9.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北半球不同数值的等温线共有____条,其中最大数值是____℃,该地位于____洲。
(2)甲地气温在0℃____(填“以上”或“以下”),其影响因素为____。
(3)从走向、数值变化、疏密三个方面描述南半球等温线分布的总体规律。
学生练习,教师注意观察学生默写的答案,进行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纠错。
1.公布答案、评定对错。
第一大题边公布答案,边组织学生判定对错,边组织学生讨论纠错。第二大题集中批改,然后纠错。
2.表扬满分同学。
过渡语:“全对的请举手 ”统计全对人数并提出表扬。
3.讨论纠错。
①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包括书写规范),为什么错,自己查找错误的原因;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帮助纠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不能仅仅白板出示答案,一略而过,或者就题讲题,甚至该讲不讲,结果,错了的再错;因此,教师必须使出真本领,舍得下功夫讲好,让每名后进生都既能理解知识,懂得“为什么”,又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②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大声地有序地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高度重视,要针对练习中的错误,舍得下功夫引导学生动脑筋,找规律。这样,针对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才能从根本上纠错、解决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预计会出现的错误:
气温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
(二)拓展。
青藏高原上的拉萨和长江中下游的杭州比气温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地形因素,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六、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做《同步练习册》P33-36选择题和实践提高题。
七、得失感悟:
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降水及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
2.会画降水柱状图,并能运用图来分析降水的时空变化。
3.养成运用地理图表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学习目标
1.理解降水及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
2.会画降水柱状图,并能运用图来分析降水的时空变化。
3.养成运用地理图表的习惯。
三、自学指导。
怎样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认真默读课本P57--60,结合看图,要求如下:
(1)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下列1、2、3、4、5题答案,理解并准确记忆,力争自学后书面检测全对。①降水包括哪些形式,主要形式是什么?②降水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③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什么?如何测得降水量?用什么单位表示?④怎样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⑤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三方面分析降水量变化的一般规律。
(2)边看地图边思考第6题,理解“变化”等关键词语,准备口答。⑥读边看地图边思考第6题,理解“变化”等关键词语,准备口答。p58图3-2-14,说出罗马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⑦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和西岸降水量有什么差别?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内陆与沿海地区的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做对书面检测题。
注意:如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四、先学。
(一)看书: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学生如有疑问,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二)检测:
过渡语:自学任务完成的同学请举手。
1.提问。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
(1)第6题答案要点:
关键词解释:降水的年际变化指的是年与年的降水量的变化,
降水的季节变化,指的是一年中不同的季节的降水量的变化。
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也就是说每一年的降水量都不太稳定,夏季风偏强的一年,降水就偏多;夏季风偏弱的一年,降水就偏少。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6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气温曲线图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看图学习(图略)从图中可以看出,罗马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2)第7题答案要点:
过渡语:能够正确回答第7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气温曲线图去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2. 背诵知识点:
本节课内容就这些,请大家对照白板背诵知识点,时间3分钟。
3.书面检测:
大家自学效果怎样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检测。给学生发检测试卷。
当堂检测
一、填空:
1、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____、____等,统称为降水。其中____是降
水的主要形式。人们习惯用______来表示降水量的时间变化。
2、世界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同,一年中,伦敦的降水季节分配比较______;而北京的降水______比较大,主要集中在_______;
3、降水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在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下,世界降水的总体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______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_____。山地迎风坡降水多,______降水少。
二、选择题
4.“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说明受降水影响最大的是 ( )
A .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 C .日常生活 D.交通运输
5.降水的主要形式是 ( )
A.降雪 B.雨夹雪 C.冰雹 D.降雨
6.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是 ( )
A.赤道附近地区 B.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 C.两极地区 D.温带大陆东岸地区
7.下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赤道地区降水多 B.两极地区降水少
C.沿海地区降水少 D.沿海迎海风地区降水多
8.读图回答问题。
(1)赤道地区的年降水量在____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在____毫米以下。
(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比东岸____。
(3)亚欧大陆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降水____。
(4)迎风坡降水 ____ ,背风坡降水 ____ 。
学生练习,教师注意观察学生默写的答案,进行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纠错。
1.公布答案、评定对错。
第一大题边公布答案,边组织学生判定对错,边组织学生讨论纠错。第二大题集中批改,然后纠错。
2.表扬满分同学。
过渡语:“全对的请举手 ”统计全对人数并提出表扬。
3.讨论纠错。
①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包括书写规范),为什么错,自己查找错误的原因;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帮助纠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不能仅仅白板出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