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
第5课 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出现,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2.代表人物:中央是 ,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前期内容:(19世纪60—70年代)以“ ”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企业,
(1)著名企业有:①安庆内军械所 ②江南制造总局 ③福州船政局。
(2)这些军工企业的经费由政府拨给,产品分配给军队,但它采用机器生产,实行雇佣制。
4.后期内容:(19世纪70—90年代)以“ ”为口号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1)著名企业有 ①轮船招商局 ②汉阳铁厂 ③开平矿务局。
(2)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
5.其它内容:洋务派用新式枪炮、轮船装备军队,改造陆军,建立新式海军。洋务派大量翻译西方书籍,介绍西方文化,还创办一批培养翻译、军事、工业人才的新式学堂,并派人出国留学。
6.洋务运动作用是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开启了中国 的进程。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作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第6课 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
1.“公车上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起因), 、梁启超等在北京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上书虽未成功(结果),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影响)。
2.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以后(变法直接起因),康有为又几次上书,陈述民族危机的严重和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光绪帝深受震动,表示“不能为亡国之君”,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史称“ ”。
3.内容:
(1)经济上: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保护和奖励农、工、商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等。
(2)政治上:允许 ,裁撤机构,澄清官吏,取消旗人特权。
(3)文化上: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4)军事上:裁汰旧军,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4.各省督抚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其他大多持观望态度。
5.翁同龢被免职后,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荣禄的部下袁世凯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6.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法令,宣布由她“训政”,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变法前后经历了103天(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7.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救国图存的政治变革,又是一次 运动(性质)。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8.甘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维新派志士是谭嗣同。
9.维新派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第7课 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提出了“振兴中华”
口号,确立了推翻清朝的斗争目标。
2.1905年,中国 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任总理,黄兴任执行部庶务。
3.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把这一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辛亥革命开始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汉口、汉阳的新军(起义主力)起义响应。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任都督。
5.革命结果:清朝瓦解。 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临时参议院随之成立。
6.在革命迅猛发展的形式下,袁世凯依靠他培植的北洋军,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软硬兼施,迫使清帝于1912年2月退位,清朝统治结束。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的统治建立。
7.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积极意义是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思想深入人心,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中国上空,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 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不足或缺陷)
第8课 新文化运动
1.开始时间和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 和 (口号和旗帜),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倡学术上“兼容并包”,聘请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大任教。陈独秀被聘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到北京。
3.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参加编辑部,成为《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陈独秀、蔡元培、 、胡适、 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4.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斗争锋芒集中指向封建正统思想——孔孟之道。
5.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作用是资本主义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性质)。它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激发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真正的出路。
6.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是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 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后期主要内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指明了新途径。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
第5课 奕?、 自强、 求富、 近代化
第6课 康有为、 戊戌变法、 官民上书言事、 思想启蒙
第7课 兴中会、 同盟会、 三民主义、 1912、 民主共和、 反帝反封建
第8课 科学、 民主、 李大钊、 鲁迅、 李大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