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 第三单元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 第三单元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9-27 17:0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
1.1919年5月,北京学生掀起爱国运动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是: 传来了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
2.开始于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学院的3000多爱国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游行示威。
3.口号有①“ ”②“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③“取消二十一条”
④“誓死争回青岛”等。
4.五四运动中要求惩办的亲日派卖国贼有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5.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天津、济南、上海、长沙等城市的学生纷纷响应。
6.学生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帝国主义国家美、英、日等国联合向北洋政府施加压力,敦促加紧镇压学生。
7.6月3日以后,五四爱国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 。
8.结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表现):①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③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释放、罢免、拒签)
9.五四运动历史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 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运动波及全国广大地区,具有普遍的群众性。它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的结合。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 的开端。
第11课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后, 迅速传播,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思想条件)
2.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青年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干部条件)
3.1920年8月,陈独秀等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组织条件)
4.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召开的时间地点: 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
(2)主要内容:
①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党纲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②确定了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领导工人运动。
③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为书记。
(3)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是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它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件 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12课 北伐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1.1924年,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在广州黄埔建立陆军军官学校,简称 。黄浦军校实行军事训练与政治教育并重的办学方针,为国民革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作用)。
2.军校总理是孙中山,校长是蒋介石,党代表是廖仲恺。共产党员 等人先后担任了政治部主任,恽代英任教官。
3.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北洋军阀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战场是两湖战场。
4.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
5.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战功显赫,为第四军赢得“ ”的称号。
6.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7.“宁汉合流”: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汪精卫发动政变后,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
8.“东北易帜”:1928年初, 冲破日本的阻挠,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南北统一。
第13课 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1.1927年8月1日, 、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领导南昌起义。
2.南昌起义的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3.1927年9月, 在湘赣边界地区发动秋收起义。
4.1928年初, 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5.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与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巩固)
6.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7。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意义是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以 、最后夺取
全国胜利的道路。
8.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后发展为中央革命根据地。
9.留守在井冈山的红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以井冈山根据地为基础,建立了湘赣革命根据地。
10.1927年—1930年参与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有:方志敏、徐向前、贺龙、邓小平。全国共有根据地15个,红军近10万人。
第14课 红军长征
1.直接原因:1933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福建长汀等地出发,突围长征。
3.红军首先连续突破敌人的4道封锁线,再渡过湘江,强渡乌江,然后攻占遵义城。
4.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1)主要内容:会议批评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2)历史意义:确立了以 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 的转折点。
5.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决定由张天闻代替博古负总责。接着,又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6.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雪山),过草地。
7.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甘根据地的红军会师。
8.红四方面军从川陕根据地出发,红二方面军从湖南桑植出发,先后长征。
9.结束:1936年10月,标志是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 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10.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历史上的壮举,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11.长征经过线路:江西瑞金、福建长汀——突破4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跳出敌军围追堵截)——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夹金山)——过草地——同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会宁会师。(结合“红军长征长征示意图”)。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巴黎和会、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上海、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 1921、 陈独秀、 开天辟地
第12课 黄埔军校、 周恩来、 铁军、 张学良
第13课 周恩来、 毛泽东、 井冈山、 农村包围城市
第14课 毛泽东、 生死攸关、 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