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年)
第15课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
1.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东北沈阳的柳条湖村,制造侵略中国的“ ”,占领沈阳。
2.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对日本侵略实行 政策,张学良奉命将东北军撤至关内,结果导致东北三省沦陷。
3.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广泛开展抗日武装斗争,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4.1935年,日军策划华北事变,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5.1935年12月9日,在北平党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了示威游行,史称“一二 九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6.1936年12月12日, 、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兵谏”扣蒋,提出停止内战。
7.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参加西安谈判。经双方努力,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剿共,联共抗日”。西安事变结果和平解决,意义是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
第16课 全民族的抗战
1.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 ,制造了“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开始。
2.日军占领上海后,分两路进攻南京。国民政府由南京迁至重庆。
3.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被屠杀的中国军民达30多万人,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暴行。
4.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军队在徐州与日军进行的 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5.为了打破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分割和封锁,促进全国的抗战(目的),1940年秋,八路军总部发动“百团大战”。 指挥八路军105个团对华北日伪军据点和交通线实施大规模破袭,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6.意义: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最大的战役,它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在国际上引起极大的反响。
第17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地点:1945年4—6月,延安(抗战胜利前)
(2)主要内容:
①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②大会通过了新党章,明确规定 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大会还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3)历史意义:中共七大,指明了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的光明前途,形成了全党高度的思想统一和政治团结,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抗战胜利前的形势:
国际形势:
(1)1945年夏,美英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加强了对日军攻势。
(2)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
(3)苏联也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对日军发起猛烈进攻。
国内形势: 中国军队展开全面反攻。
3.日本投降: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2)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
(3)9月9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向国民政府提交了投降书;至此,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9月2日本签字投降)
(4)10月25日,日本侵占了50年的 回归祖国。(1895年《马关条约》至1945年抗战胜利)。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对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年)
第15课 九·一八事变、 不抵抗、 张学良、 初步形成
第16课 卢沟桥、 台儿庄、 彭德怀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