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9 16:4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单元目标
一、生而集权,集权而困
二、王安石变法
三、偏安东南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4
宋以前,中国历代王朝多亡于内;宋以后,多亡于外,为什么?
宋以前,都城沿黄河东西摇摆;宋以后,都城沿运河南北变换,为什么?
一、生而集权,集权而困
—北宋的统治
陈桥兵变
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 或止之,众不听。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太祖揽辔谓诸将曰:“我有号令,尔能从乎?”皆下马曰:“唯命。” 太祖曰:“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 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
——《宋史卷一太祖本纪》
陈桥驿:位于今天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
半壁江山
《雪夜访普图》 明 刘俊 绢本淡设色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先南后北,统一南方
半壁江山
《雪夜访普图》 明 刘俊 绢本淡设色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先南后北,统一南方
加强集权
赵匡胤
赵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加强集权
背景:吸取唐后期以来的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①集权原则一:纵向收权
政治: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
经济: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军事:“杯酒释兵权”将功臣兵权收归中央;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别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 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②集权原则二:横向分权、强化君主专制
中央:削弱相权—设枢密院、设三司、设参知政事。
控制军权—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能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地方: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州级增设通判,彼此制约
加强集权
③集权原则三:崇文抑武,提倡文治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倡行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加强集权
评价: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黎靖德《朱子语类》
加强集权
评价:P50
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局限: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加强集权
启示:北宋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今天仍有思考价值,就是在加强权力的同时,效率必然下降,权力和效率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
其实是取舍问题,北宋鉴于前代地方权力过于强大,现在想收归权力,只能选择舍弃了效率;下节课我们要学元朝,由于地域广大,所以在选择效率的同时,只能舍弃权力(即下放权力)。
十六州所辖土地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和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屏障。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战略缓冲带。
从北方的地理格局来说,燕云十六州就像中原王朝的门户。对于古代战争来说,狭长的燕云十六州,凭着自己的地理条件,成为绝对的天险。对于中原王朝来说,燕云十六州可以起到阻隔游牧民族军队南下的作用,形成一道天然屏障。
集权而困:统治危机
思考: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庆历和议:元昊称帝建立西夏以后,相继发动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和约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元昊接受宋的封号;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归还对方。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澶渊之盟: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因宰相寇准力劝,至澶州督战。宋军与辽军对峙期间辽并无优势,宋真宗更倾向议和,最终双方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互不侵扰。
赵匡胤当初面对北方辽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认为与北方打一仗所要消耗的钱粮很巨大,而如果以“送礼”的方式换得双方之间的和平,那送出去的“礼物”只是国家财富的九牛一毛。赵匡胤的这一见解实际上是以“买卖”和“价值”来看待战争,赵匡胤是行伍出生,对战争的消耗和残酷性很了解,他摆脱了文人治国的一贯做法,不是从民族尊严或国格立场来看待战争,而是用钱来买和平。
在宋辽并立的165年中,这个盟约使和平局面维持了121年。而且对宋来讲,是经济和文化的胜利。“十万两白银”是什么概念?打辽宋战争,每年军费是五千万两。关键是两国开展贸易自由。宋朝是传统的农业强国,手工制作业发达,而辽国有大量的矿物和马匹,辽从互市贸易中改善了生活物资缺乏的状况。边境贸易从开始就是宋处于贸易顺差,辽的财富通过这场金融战争,源源不断输入宋朝,而大宋的文化,却传播渗透进辽的每个毛孔。
三冗二积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蔡襄《蔡忠襄公文集》
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包拯《论冗官财用等》
三冗二积
【冗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同时采用恩荫制广泛推行官僚子弟大量入仕,导致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冗兵】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募兵制。其本意是通过广泛募兵而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但实际情况是导致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不断扩编还导致军费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
【冗费】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北宋财政日益捉襟见肘。
积弱:边防压力—外难御辽夏虎狼之师
积贫:财政危机—内不支朝廷财政之需
小结
1.背景:北宋重建统一中央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吸取唐后期以来的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3.内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分散中央机构权力、崇文抑武 。
4.评价:
有效地预防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王安石变法
—因人成事,因人废事
22
1.庆历新政:1043.9-1045.1
背景 官僚队伍庞大,行政因循守旧效率低下
发端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疏》
宗旨 整顿官僚机构
结果 触犯贵族官僚利益,遭到阻挠而失败
《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十项内容,然而仅进行了整顿官僚机构一项便戛然而止原因何在?
封建体制、朋党之争、空谈急进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谈笑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王安石:熙宁变法
王安石:熙宁变法
熙宁变法
①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立场动摇。
③用人不当、急于求成,危害百姓利益。
④富国不富民不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⑤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
思考:材料出自变法反动派之口,或有夸大之处,但是否也反映了变法某些缺陷?这次变法究竟为何失败?
变法余音
宋神宗后期
王安石隐退后,神宗继续实行变法,但改革重点已经偏向扩大税源和加强军事,企图取得对辽、西夏的胜利。但两战皆败后,神宗也郁郁而终。
宋哲宗时期
哲宗初年,高太后垂帘听政,她启用司马光为相,彻底废止王安石变法的绝大部分措施。后哲宗亲政,又恢复新法,贬黜守旧派官僚,但此时这些斗争,都已变为了互相倾轧的党争,毫无积极意义。
宋徽宗时期
宋徽宗上台后,以蔡京为首的高级官员大肆打击异已,把持朝政,朝局变得更加黑暗,人民生活愈发困苦,起义不断。
1100-1125
1085-1100
1067-1085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南宋的偏安不安
三、偏安东南
靖康之变
◎徽钦二帝五国城关押地
◎海上之盟
◎开封陷落
在北题壁 —赵佶
彻夜西风撼破扉, 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 目断天南无雁飞。
偏安东南
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为什么宋朝王室都被金人掳走,赵构却能幸免?
1
建炎南渡:靖康之耻后,赵构一路南撤,甚至曾避难海上。
2
3
4
名将抗金:黄天荡战役、岳飞北伐、开禧北伐、联蒙抗金;其中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但岳飞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宋金和议,南北对峙
权臣当政: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
偏安东南
岳飞之死
岳飞之死:死于制度,死于祖宗之法
因其坚持北伐,其民族大义,与赵家江山,与大宋加强集权的祖宗之法,构成了无法调和的矛盾。关于岳飞的死因说法很多,但大多认为,岳飞作为拥有强有力武装且有强大民意基础的武将,引起宋高宗的猜忌而招致杀身之祸。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
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
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
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 狱。
岂不惜,中原蹙;岂不念,父兄辱。
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
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
彼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明)文征明《题宋思陵赐岳忠武手敕》
1
建炎南渡:靖康之耻后,赵构一路南撤,甚至曾避难海上。
2
3
4
名将抗金:黄天荡战役、岳飞北伐、开禧北伐、联蒙抗金;其中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但岳飞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宋金和议,南北对峙
权臣当政: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
偏安东南
本课小结
唐朝灭亡五代乱,前事不忘后事师
拥兵自重,朕以杯酒释兵权
相权膨胀,二府三司化相权
藩镇割据,文臣通判分其权
兴文立教,改革科举纳贤仕
积弊
积弱,外难御辽夏虎狼之师
积贫,内不支朝廷财政之需
肃吏道,范仲淹庆历施新政
革时弊,王安石熙宁行变法
靖康耻,武穆御金;臣子恨,绍兴和议
风波亭,英雄冤死;临安城,君臣偏安
旧弊
改革
防弊
祖宗之法
改革不利,朋党争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