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南宋】夏圭 《溪山清远图》
……我们不能只认为宋、明这样的王朝可以代表中国,而忽略边疆民族建立的辽、金、西夏区域政权。……没有边疆何以中国?中国的历史就是边疆民族不断融入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北方民族的南下和交融,才使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由原来的华夏形成了现在的中华,造就了今天的多元一体,才葆有了不断攀升的原动力。
——魏坚:不理解草原文明,就无法理解中国历史
广度:疆域空前辽阔
深度
大中国的疆域框架
大中国的制度框架
大中国的民族框架
制度多元发展
民族交融融合
天下包含的夷夏如阴阳,互依互动是整合多元世界的一种有效的观念平台、实践智慧,兼具华、夷二元视角,尤其注意被忽略的天下的夷狄一维,这是一种 经验。
——韦兵《完整的中国经验:天下的“夷狄之维”》
辽 夏 金 元:916-1368
中国之“变”
不变之“中国”
少数民族的汉化
01
大一统大融合
02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壹
少数民族的汉化
——辽、西夏和金的统治
辽——契丹族的汉化
军事联盟
唐初:大贺氏联盟。
唐太宗曾在契丹人住地设置松漠都督府,酋长任都督并赐李姓。
败亡
1125年:为金所灭
部落
早期:起源于东胡鲜卑,契丹八部
国家
916年:阿保机统一各部,称帝,国号契丹,947年改为辽,建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四时捺钵
特征: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 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宋神宗
秋冬违(避也)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
——《辽史·营卫志序》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永安山、炭山 四月上旬—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放鹰
秋捺钵 庆州伏虎林 七月中旬入山 射鹿
冬捺钵 永州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猎虎
西夏—党项族的汉化
藩镇
唐僖宗时,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被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因平黄巢起义有功,被赐姓李,封“夏国公”,从此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
败亡
1127年:为蒙古所灭,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元朝改西夏故都中兴府为宁夏路,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部落
汉朝: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形成党项八部
国家
宋宝元元年(1038),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与北宋有和有战,最终向宋称臣,由宋每年赐“岁币”。
蕃汉同制
材料: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夏国传二》
西夏制度设计有何特点?
基本模仿北宋
金——女真族的汉化
部落联盟
11世纪:
组成部落联盟,阿骨打任联盟长,称都勃极烈
败亡
1234年:
在南宋和蒙古夹击下灭亡
部落
黑水旧俗无室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夏则出随水草以居,冬则入处其中,迁徙不常。
——《金史·本纪一》
国家
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朝,先后灭辽和北宋,在采石之战后放弃灭南宋。
上曰:“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于是国号大金,改元收国。——《金史·本纪第二 太祖》
营建中都
【课堂探究】金朝的统治者(海陵王完颜亮)为什么要将都城迁至中都?
①统治者具有远大抱负,意图统一华夏;
②崇尚中原文化,力主汉化改革。
③金朝当时统治范围扩大,上京居东北,不便于统治。
④上京地区相较于中都自然环境更恶劣。
◎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图
猛安谋克
内容:
影响:
每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与汉族同居,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①减少财政支出;
②保证较强战斗力;
③加强女真族封建化进程,促进社会进步。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畋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猛安、谋克征兵。 ——《金史·兵志》
贰
大一统大融合
——元朝的统治
元—大一统大融合
部落集团
11-12世纪:蒙古部壮大,“达怛”一名逐渐被“蒙古”所代替,成为室韦诸部的总称。
败亡
元后期穷兵黩武、派系林立、横征暴敛,1368年为明所灭
部落
直系祖先是室韦各部落,曾受突厥的统治,突厥人多称之为达怛(鞑靼),突厥衰败后归附唐朝
国家
1206年:
铁木真统一各部,建立蒙古帝国
1271年:
忽必烈建国,号大元,1279年统一海内
民族:融合与分化并举
疆域:统合与创新并举
元 朝 的 统 治
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史·地理志》
边疆民族地区有效管辖的新格局
崖山之后无中国?
多元一体大中国!
元的“统合”
统而为一
分析元在打造“向心力高、凝聚力强的政治共同体”方面的得与失。
材料一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 元自混一以来,大抵皆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自以为得亲疏之道。是以王泽之施,少及与南;滲漉之恩,悉归于北。
——叶子奇(龙泉人)《草木子》
①政治:加强对地方尤其是边疆的管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经济:形成全国交通网络,便利经济文化交流;
③民族: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融合形成新的民族;
但“四等人制”加剧了民族矛盾,加速元的灭亡。
站赤
·元代驿传制度
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凡站,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
——《元史·卷一〇一·兵志四》
思考:元代驿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特点: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保障充分
作用:传递军政要情,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四等人制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第三等 汉人 北方汉族,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处于不平等地位)
应该如何评价四等人制?
(当然,元朝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并不是一概而论,而是区别对待,一切以巩固统治为目的。元朝统治者对各族的上层都是优容有加,极力笼络联合,以使他们为蒙古政权忠实效劳。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加强了各族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
3.差别对待的民族政策易激化矛盾,不利于元朝统治。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1.政权发展: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2.制度建设:既有民族特色,又相互借鉴学习,如行省制、边疆管理,呈现出边疆和内地一体化。
3.民族发展:蒙古族和回族在元朝时形成,加强了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
元朝灭亡
原因: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级暴政等
概况: 1351年,北方白莲教发动了红巾军起义,之后更多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
结果:贵族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融合。
元朝统一的意义:
(1)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
(2)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促进中外交流,推动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历史冥思
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恩格斯观点的认识
比较野蛮的征服者所征服的先进民族的生产力和文化水平高于征服者,征服者必须要接受先进文明才能统治当地的先进经济和文化。为了适应当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他们逐
渐采纳和保持当地原有的制度,并逐步同化,即反被征服。
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反杜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