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
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岩石圈的组成
1.翠玉白菜(下图)是用翡翠雕刻成的工艺品,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层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翡翠属于(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下图为某校地理活动小组成员绘制的某地的岩层剖面图,图中X代表的岩石可能是( )
A.大理岩 B.砂岩 C.花岗岩 D.板岩
丹霞地貌是巨厚的红色砂砾岩经外力作用,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2010年8月,广东丹霞山等六处位于南方湿润地区的丹霞地貌,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形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类型主要是(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火山岩
4.该类岩石最主要的特点是( )
A.矿物晶体颗粒较粗 B.岩石中有许多气孔
C.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D.能剥成薄片、薄板
题组二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5.下列有关岩石的形成,说法正确的是( )
A.岩浆喷出地表形成花岗岩
B.岩浆侵入地壳形成玄武岩
C.石灰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D.页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6.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岩石,则它们中形成原因相同的一组是(深度解析)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7.经过d过程形成的岩石,可能具有的特点是( )
A.有层理构造 B.常含有化石
C.多气孔构造 D.矿物结晶充分,岩石坚硬
图甲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某地岩石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8.图甲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
A.a B.b C.c D.d
9.在图甲中,能反映图乙中岩石形成过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题。
10.图中的a、b、c分别是( )
A.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B.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
C.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 D.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岩石圈的组成
地壳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化学元素形成了矿物,矿物组成了岩石。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大多数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 )
A.表面有大量气孔构造B.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C.含有动植物化石 D.矿物颗粒定向排列
2.()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分别属于(深度解析)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澳大利亚威廉湾国家公园以其碧绿的海水和花岗岩巨石环绕的海滩而闻名于世,下图为该公园局部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2020江苏高三上期末,)图示景区的岩石( )
A.多气孔构造 B.可能含有化石
C.多层理构造 D.球状风化明显
4.(2020江苏高三上期末,)图示景观的形成过程大致是( )
A.岩浆喷出—地壳下沉—变质作用
B.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岩浆喷出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D.地壳下沉—岩浆侵入—变质作用
读岩体埋藏图(a)和岩石转化图(b),回答下面两题。
5.(2020江苏盱眙高二上期中,)a图中三种岩石按由新到老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沉积岩Ⅰ、沉积岩Ⅱ、花岗岩
B.沉积岩Ⅱ、沉积岩Ⅰ、花岗岩
C.花岗岩、沉积岩Ⅰ、沉积岩Ⅱ
D.花岗岩、沉积岩Ⅱ、沉积岩Ⅰ
6.(2020江苏盱眙高二上期中,)按成因分类,花岗岩属于b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题组二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岩石在一定的作用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7.()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8.()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的是( )
A.过程② B.过程③
C.过程④ D.过程⑤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9.(2020江苏苏北高二上期中联考,)有关图中①②③④⑤五处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沉积岩 ②—侵入岩 ③—变质岩
④—沉积岩 ⑤—岩浆
A.①④ B.②⑤ C.③④ D.①②
10.(2020江苏苏北高二上期中联考,)下列各种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换过程中,能正确反映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是 ( )
A.③—⑤—①—④—③ B.①—②—③—④—①
C.③—①—④—② D.②—④—①—⑤
专题强化练四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选择题
图Ⅰ为福建著名的花岗岩景观图,图Ⅱ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有关图Ⅱ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地壳运动 B.④—固结成岩
C.⑤—重熔再生 D.⑥—变质作用
2.(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图Ⅰ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Ⅱ中的(深度解析)
A.甲 B.乙 C.丙 D.丁
3.(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图Ⅰ中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B.地壳抬升—岩浆侵入—搬运堆积
C.岩浆喷出—冷却凝固—风化侵蚀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澳大利亚艾尔斯岩石是世界上最大的整体岩石,其主要成分是砾岩、砂岩等。图Ⅰ为澳大利亚艾尔斯岩石景观图,图Ⅱ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4.(2019北京门头沟高三模拟,)艾尔斯岩石的主要岩石类型是图Ⅱ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5.(2019北京门头沟高三模拟,)艾尔斯岩石顶部圆滑光亮,四周陡崖上却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宽窄不一的沟槽和浅坑。此形态特征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深度解析)
A.① B.② C.③ D.④
6.(2019北京石景山高三检测,)北京某中学师生到锡林郭(116.07°E,43.93°N)研学考察,发现了一处名为平顶山的奇特景观(图甲):群山顶部如刀削般平整。地质学家考证平顶山山顶为黑色玄武岩,但未发现火山口。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字母表示岩石圈中的物质,序号表示地质作用。读图甲和图乙可知,形成图甲景观的主要地质过程与图乙对应正确的是(深度解析)
A.③→c→②→b→①
B.碎屑物质→④→d→③→c
C.b→①→a→抬升、风化剥蚀
D.d→③→c→抬升、风化剥蚀
山东青岛的马山石林由直径约1米,高约30余米的柱状玄武岩组成,各石柱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如图Ⅰ)。图Ⅱ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序号表示地质作用,甲、乙、丙、丁表示三大类岩石。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Ⅰ
图Ⅱ
7.(2019北京东城高三上期末,)马山石林的主要岩石类型是图Ⅱ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8.(2019北京东城高三上期末,)马山石林在地表易受到图Ⅱ中 地质作用的影响( )
A.① B.② C.③ D.⑥
第一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考点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2016江苏单科,21,3分,)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双选)( )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
2.(2015上海单科,13,2分,)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15上海单科,14,2分,)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三年模拟练
选择题
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地质学上将与其同类的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读丹霞山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1.(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塑造左图所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海浪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
2.(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右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外力作用 B.②—重熔再生
C.③—变质作用 D.④—冷却凝固
3.(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构成丹霞山的岩石类型对应右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广东肇庆七星岩由石灰岩山地组成,它们散落在一片碧水中,宛如天上的北斗七星。下图为其发育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2020浙江东阳中学高二上期中,)七星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变质作用 B.岩浆活动
C.侵蚀作用 D.堆积作用
5.(2020浙江东阳中学高二上期中,)形成七星岩的岩石按成因划分属于(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6.(2020浙江东阳中学高二上期中,)七星岩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流水堆积—固结成岩—地壳运动—流水侵蚀
B.地壳运动—流水侵蚀—流水堆积—固结成岩
C.风力堆积—固结成岩—地壳运动—风力侵蚀
D.地壳运动—风力侵蚀—风力堆积—固结成岩
浙江省台州市分布着国内罕见的珊瑚岩景观,该景观是典型的火山熔岩地貌(图1)。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7.()形成珊瑚岩的物质来自(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8.()该珊瑚岩形成的主要过程与图2中序号直接相关的是(深度解析)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全解全析
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
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基础过关练
1.D 2.A 3.B 4.C 5.C 6.C 7.C 8.C
9.A 10.C
1.D 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原本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2.A 石灰岩遇到岩浆,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3.B 丹霞地貌是巨厚的红色砂砾岩经外力作用形成的,因此形成丹霞地貌的岩石为砂砾岩,属于沉积岩,B正确。
4.C 沉积岩最主要的特点是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岩浆岩在形成过程中,有的因侵入地壳上部,冷凝速度较慢,矿物晶体颗粒较粗,有的因在喷出地表过程中冷凝速度快,岩石中有许多气孔;由页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能剥成薄片、薄板。故选C。
5.C 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形成侵入型岩浆岩,如花岗岩;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型岩浆岩,如玄武岩;石灰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页岩经变质作用形成板岩。故选C。
6.C 根据图中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可以推断出,①代表沉积物固结以后形成的沉积岩;②代表经过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变质岩;③代表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喷出岩;④代表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的侵入岩。其中喷出岩和侵入岩都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故③和④形成原因相同。
解题点拨 理解各种岩石的形成过程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7.C 经过d过程形成的岩石是喷出岩,其典型特点是多气孔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特点;矿物结晶充分,岩石坚硬是花岗岩(侵入岩)的特点。故选C。
8.C 图甲中指向c的箭头表示固结成岩作用,为外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只能形成沉积岩,故图甲中属于沉积岩的是c,C项正确。
9.A 图乙中岩石多气孔构造,为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图甲中a为岩浆,b为岩浆岩,①代表的作用为上升冷却凝固,故在图甲中,能反映图乙中岩石形成过程的是①,A项正确。
10.C a类岩石是由风化、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且形成的位置在地表附近,为沉积岩。b类岩石是在地壳内部在高温、高压作用下重新结晶形成的,为变质岩。c类岩石是在地壳内部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为岩浆岩。
能力提升练
1.D 2.D 3.D 4.C 5.C 6.B 7.C 8.C
9.D 10.A
1.D 表面有大量气孔构造的多为岩浆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含有动植物化石的为沉积岩;矿物颗粒定向排列是大多数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之一。故选D。
2.D 花岗岩是由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凝而形成的,砂岩是沉积岩,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的变质岩。故选D。
特别提醒 (1)沉积岩一般形成于当时地势比较低洼的地方,而且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取决于外力搬运作用的强弱;(2)引起岩石变质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主要来自岩浆活动、地壳运动等。
3.D 多气孔构造为玄武岩的主要特点;多层理构造和可能含有化石为沉积岩的主要特点;球状风化主要发生在花岗岩及某些砂岩中,据材料可知,图示景区的岩石为花岗岩。故选D。
4.C 首先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形成花岗岩,然后地壳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最后经外力作用发生球状风化。故选C。
5.C 从a图中可以看出,三种岩石中,沉积岩Ⅱ在最下方,沉积岩Ⅰ在最上方,说明先有沉积岩Ⅱ、后有沉积岩Ⅰ,花岗岩侵入沉积岩Ⅱ和沉积岩Ⅰ中,说明花岗岩是最后形成的。故选C。
6.B 花岗岩属于岩浆岩。b图中指向甲的箭头为外力作用,因此可以判断出甲为沉积岩,并可以进一步推断出乙为岩浆岩、丙为岩浆、丁为变质岩。故选B。
7.C 读图可知,过程①表示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在这一过程中,温度升高,压力升高。故选C。
8.C 由图可知,过程①⑤为变质作用,过程②③⑦为重熔再生,过程④为上升冷却凝固,过程⑥为外力作用(固结成岩)。大洋中脊处是地球内部的岩浆溢出形成新的岩石的地方,其所形成的岩石为岩浆岩,所以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的是过程④。
9.D 根据图中岩层的形态和分布可知,图中②是由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的侵入岩;③是岩浆;①是沉积岩;④是靠近岩浆活动区域因高温而形成的变质岩;⑤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浆岩。
10.A 岩浆(③)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上升冷却凝固而形成喷出岩(⑤),在外力作用下,地表岩石转化成沉积岩(①),在地壳内部,岩石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④),最后经过重熔再生,形成新的岩浆(③)。
专题强化练四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B 2.A 3.D 4.D 5.A 6.C 7.B 8.C
选择题
1.B 甲由岩浆形成,应为岩浆岩,故①为冷却凝固,A错;丙由沉积物形成,应为沉积岩,故④为固结成岩,B对;丁由沉积岩形成,应为变质岩,故⑤为变质作用,C错;变质岩重熔再生形成岩浆,故⑥为重熔再生,D错。故选B。
2.A 根据材料可知,图Ⅰ中的岩石为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根据图Ⅱ可知,岩浆形成甲后经抬升作用出露地表,因此甲为侵入型岩浆岩,A对;乙是岩浆直接喷出地表后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的,为喷出型岩浆岩,B错;丙是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为沉积岩,C错;丁是变质岩,D错。故选A。
知识归纳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
3.D 根据材料可知,图Ⅰ中地貌景观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之后花岗岩经地壳抬升作用出露地表,然后经风化侵蚀而成的,故选D。
4.D 艾尔斯岩石的主要成分是砾岩、砂岩等,是沉积岩。图Ⅱ中丁代表沉积岩,甲代表喷出岩,乙代表侵入岩,丙代表变质岩。故选D。
5.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艾尔斯岩石的形态特征主要是因长期的风化侵蚀(外力作用)形成的。图Ⅱ中①代表外力作用,②代表变质作用,③代表重熔再生,④代表冷却凝固。故选A。
拓展延伸 艾尔斯岩石所在的盆地地壳向上隆起形成大片岩石。由于地块的隆起、交叠,艾尔斯岩石处于垂直状态。地壳运动将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经过亿万年来的风化作用,周围的砂岩都风化瓦解了,只有这块巨石凭着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风剥雨蚀,且整体没有裂缝,成了地貌学上的“蚀余石”。但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使其顶部变得圆滑光亮,并在其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宽窄不一的沟槽和浅坑。因此,每当暴雨倾盆时,巨石的各个侧面上都犹如飞瀑倾泻,蔚为壮观。
6.C 碎屑物质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故图乙中④为固结成岩作用,d为沉积岩,③为变质作用,c为变质岩,②为重熔再生,b为岩浆,①为上升冷却凝固,a为岩浆岩。平顶山山顶为黑色玄武岩,是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而群山顶部如刀削般平整,应为抬升、风化剥蚀所致,故C正确。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已有地理知识的能力。
7.B 马山石林是由柱状玄武岩组成的,而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喷出型岩浆岩,对应图Ⅱ中的乙。图Ⅱ中的甲为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故B选项正确。
8.C 图Ⅱ中①②是冷却凝固,③是外力作用,④是固结成岩,⑤是变质作用,⑥是重熔再生。马山石林在地表易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③符合题意,C选项正确。
第一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1.AD 2.D 3.D
1.AD 图中①、②所示箭头均指向沉积岩,表示的是水圈、岩石圈中的各种沉积物经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作用变为沉积岩的过程,故A项正确,B项错误。③所示箭头由变质岩指向沉积物,应是对岩石的风化、侵蚀作用,故C项错误。④所示箭头表示岩浆中的物质进入大气圈,应指火山喷发作用,故D项正确。
2.D 由“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推断该岩浆岩应该是花岗岩,其在地下形成,为侵入岩,岩浆冷却较慢,D项正确。
3.D 生产优质砚台的原料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最符合变质岩的特征,D项正确。
三年模拟练
1.D 2.A 3.A 4.C 5.C 6.A 7.B 8.A
选择题
1.D 由材料可知,丹霞山位于我国南方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故塑造左图所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选D。
2.A 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故甲是沉积岩;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则丙是岩浆;岩浆经过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岩浆岩,故乙是岩浆岩;丁是变质岩。由此可知,①是外力作用,A对;②是变质作用,B错;③是冷却凝固,C错;④是重熔再生,D错。
3.A 构成丹霞山的岩石是红色砂砾岩,属于沉积岩。由上题可知,右图中甲是沉积岩,故构成丹霞山的岩石类型对应右图中的甲,选A。
4.C 由材料可知,七星岩由石灰岩山地组成,且散落在水中,故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C对。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A错。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B错。堆积作用一般发生在低洼处,D错。
5.C 形成七星岩的岩石是石灰岩,按成因划分属于沉积岩,C对。花岗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A、B错。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的,D错。
6.A 由上面两题可知,形成七星岩的岩石属于沉积岩,且七星岩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故该地貌的形成过程应是先经流水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出露地表,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现在的地貌,A对。
7.B 由材料可知,珊瑚岩是典型的火山熔岩地貌,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岩浆来自地幔,B正确。
8.A 由材料可知,珊瑚岩是典型的火山熔岩地貌,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图2中有三个箭头指向丙,有一个箭头从丙指出,所以丙表示岩浆,故①表示岩浆冷却凝固,A正确。
解题技巧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1)关键是判断出岩浆与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大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岩浆;(2)岩浆岩、变质岩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可经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第三单元 大气变化的效应
第一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锋与天气
下面为我国某市2018年11月28日、11月30日和12月2日天气信息表和天气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日期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风力 天气状况
11月28日 22 11 微风 秋高气爽
11月30日 7 2 北风3级 小到中雨
12月2日 9 2 微风 晴
1.(2020山东临沂蒙阴中学高二上月考)11月28日、11月30日、12月2日的天气分别对应天气系统示意图中的数字序号是( )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⑥⑤④
D.③②①
2.(2020山东临沂蒙阴中学高二上月考)12月2日,该市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清晨,室外的乒乓球台上结了薄薄的一层白霜
B.中午,雾气仍未散尽
C.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气压降低
D.由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前一日有所升高
某天气系统过境后,家住我国南方地区的刘老师打开手机中的天气预报软件,获取了当地从昨天到接下来几天的天气资料(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上述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4.关于图中所示各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昨天当地大气污染较为严重B.今天当地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
C.明天当地大气保温作用较好D.周二白天当地洗车店生意较好
题组二 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读某天气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5.从该天气系统所处半球和气流分布看,该天气系统属于( )
A.南半球 高压 B.北半球 反气旋
C.北半球 气旋 D.南半球 低压
6.受该天气系统的影响的地区可能出现的天气是( )
A.阴雨天气 B.梅雨天气
C.台风 D.伏旱天气
下图为气旋和反气旋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7.表示北半球气旋的是( )
A.甲图 B.乙图 C.丙图 D.丁图
8.形成我国北方地区秋高气爽天气的是( )
A.甲图 B.乙图 C.丙图 D.丁图
9.下列四幅图,与丙图特征相对应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锋与天气
读11月7日部分地区天气形势图,完成下面两题。
1.(2020江苏百校高三联考,)图中雨区的降水类型属于( )
A.锋面雨 B.对流雨
C.台风雨 D.地形雨
2.(2020江苏百校高三联考,)图示时刻( )
A.北京气压高于呼和浩特
B.长沙空气质量好于北京
C.南京风速小于北京
D.南京风向与长沙相反
锋线指锋与地面相交的地带,下图反映某地区某年4月11日至13日锋线移动情况。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2020北京一○一中学高三上月考,)该锋面属于( )
A.北半球的冷锋
B.南半球的暖锋
C.北半球的暖锋
D.南半球的冷锋
4.(2020北京一○一中学高三上月考,)4月11日至13日,甲地气温最低值出现在( )
A.4月11日的深夜
B.4月12日的深夜
C.4月11日的日出前后
D.4月13日的日出前后
题组二 锋面气旋图的判读
洗车指数是根据过去12小时和未来48小时有无雨雪天气,路面是否有积雪和泥水,是否容易使汽车溅上泥水,是否有沙尘等天气状况,给爱车族参考是否适宜洗车的气象指数。洗车指数共分为4级,级数越高,就越不适宜洗车。读2016年3月16日17时某区域近地面天气形势图,回答下面两题。
5.()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洗车指数最低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6.()如果图中等压线状况维持不变,某游客开车从②地经③地到④地,所经历的天气变化最可能是(深度解析)
A.气温:高—低—高B.气压:低—高—低
C.天气:晴—雨—睛 D.风向:西北风—西南风—东南风
读某区域锋面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7.(2020江苏盐城高三上期中,)戊地的天气系统是(深度解析)
A.南半球冷锋 B.南半球暖锋
C.北半球冷锋 D.北半球暖锋
8.(2020江苏盐城高三上期中,)下列对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刮西南风 B.乙地气温较高
C.丙地风速最大 D.丁地气压最低
专题强化练八 天气形势图的判读与应用
选择题
2017年10月19日,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地区出现大雾。下图为该日8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北京出现大雾的原因有( )
①受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②等压线分布稀疏,风力较小
③水汽和凝结核多,易形成大雾
④受冷锋过境影响,污染加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如果甲天气系统向西北移动,台湾岛可能会出现( )
A.持续大雾 B.狂风暴雨 C.晴空万里 D.大风降温
2018年9月16日17:00台风“山竹”在广东省登陆。图1、图2分别为16日8:00、17日8:00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图1
图2
3.(2019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16日8:00到17日8:00( )
A.海南岛由偏南风转为偏北风
B.北京受冷锋影响强,降温引发冻害
C.东海受台风影响,风力增大
D.台风中心向西移动,势力逐渐减弱
4.(2019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台风“山竹”( )
A.中心风力最大,破坏力最强 B.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C.使我国雨带北移,北涝南旱 D.易引发风暴潮,破坏沿海地区基础设施
下面为某年10月8日20时和10月9日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5.(2020北京牛栏山一中高二上期中,)10月8日20时到10月9日20时,图中( )
A.甲地气压升高,风力减弱
B.乙地气温随天气系统的移动而升高
C.丙地空气湿度增大,持续雾霾
D.低压中心P向东北方向移动,且势力增强
6.(2020北京牛栏山一中高二上期中,)此时段,我国黄河流域可能出现的景象是( )
A.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叶落暮昏霞,寒露洗清秋 D.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7.(2020北京牛栏山一中高二上期中,)此时段前后,我国需重点预防的自然灾害是( )
A.华南地区的霜冻 B.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
C.江淮地区的伏旱 D.西北地区的高温热浪
第一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考点1 锋与天气
下图为“2018年5月10日2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18江苏单科,7,2分,)该日,甲地政府部门可能发布( )
A.台风预警 B.森林火灾预警
C.寒潮预警 D.滑坡、泥石流预警
2.(2018江苏单科,8,2分,)北京市未来两天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
A.雨过天晴,气温将显著升高
B.气压下降,出现连续性降水
C.降雨后,可吸入颗粒物减少
D.风向转为偏南风,风速降低
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下图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2015课标Ⅱ,4,4分,)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段是( )
A.16时~17时 B.17时~18时
C.18时~19时 D.19时~20时
4.(2015课标Ⅱ,5,4分,)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大气逆辐射减弱
图乙为探空气球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球位置。图甲为图乙的局部放大图,图甲中虚线表示近地面空气运动。完成下面两题。
5.(2016浙江文综,9,4分,)下列路段中,探空气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的是( )
A.③至④ B.④至⑤ C.⑥至⑦ D.⑨至⑩
6.(2016浙江文综,10,4分,)图中⑦、⑧两点间近地面受( )
A.暖锋影响,吹西北风
B.冷锋影响,吹西南风
C.暖锋影响,吹东南风
D.冷锋影响,吹东北风
7.(2018课标Ⅲ,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
(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
(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
考点2 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下图为某日08时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
8.(2019北京文综,7,4分,)图示区域( )
A.①地的风向为东南
B.②地有大雾出现
C.③地未来有强降水
D.④地寒暖流交汇
读图Ⅰ和图Ⅱ,回答下面两题。
图Ⅰ 全国某日降水量分布图
图Ⅱ 不同日期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
9.(2019天津文综,3,4分,)在形成图Ⅰ所示降水分布状况的当天,最有可能出现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2019天津文综,4,4分,)图Ⅱ中所示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最可能出现在我国冬季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17年5月5—6日,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在立夏之后罕降暴雪。下图为“5月6日0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1.(2017江苏单科,7,2分,)最可能降暴雪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2.(2017江苏单科,8,2分,)此时,远在我国南方戊地的天气状况为 ( )
A.晴,西南风
B.阴,西北风
C.晴,东南风
D.阴,东北风
三年模拟练
选择题
下图为2018年1月11日世界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图中L1、L2是两个锋面。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N处的气压值约为( )
A.1 032百帕 B.1 022百帕
C.1 027百帕 D.1 013百帕
2.()未来几日我国新疆北部地区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
A.气温升高,风力增强 B.风力增强,出现降水
C.气压降低,刮偏东风 D.气压稳定,多沙尘暴
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我国境内暴发,这种病毒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而通风的环境不利于其传播。疫情暴发阶段,也是每年流感高发期,使疫情防控更加困难。研究表明,干燥环境更有利于流感病毒的生长和传播,低温环境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下表为某市2020年2月1—4日天气数据,下图为2月2日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日期 最高 温度 最低 温度 白天 天气 夜间 天气 风向 风力
2月1日 10℃ -1℃ 晴 多云 无持续风向 微风
2月2日 9℃ -5℃ 多云 中雪 西北风 3~4级
2月3日 -1℃ -10℃ 中雪 晴 西北风 3~4级
2月4日 2℃ -7℃ 晴 晴 无持续风向 微风
3.(原创,)该市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4.(原创,)若只考虑气象因素,人体最容易感染流感病毒的日期是( )
A.2月1日 B.2月2日 C.2月3日 D.2月4日
5.(原创,)若只考虑气象因素,2月4日最利于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时间段为( )
A.0:00—1:00 B.5:00—6:00
C.11:00—12:00 D.15:00—16:00
下图示意中纬度某区域2019年7月5日4时和14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及风向状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6.(2020山东潍坊高三上期中,)当日4时,②地的风向是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7.(2020山东潍坊高三上期中,)当日4时到14时,④地的天气状况是( )
A.晴转阴,气温降低 B.阴转晴,气温升高
C.一直阴天,气温降低 D.一直晴天,气温升高
8.(2020山东潍坊高三上期中,)当日14时,与①地相比,③地( )
A.气压较高 B.风速较小
C.风向相同 D.降水概率大
下图为两个不同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图中阴影表示比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用来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最大的区域。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9.(2020北京牛栏山一中高二上期中,)10月20日18时至10月21日18时 ( )
A.长春由西北风转为东北风
B.北京经历降温天气,风力增强
C.重庆气压值始终高于1 010百帕
D.高压中心的势力逐渐减弱
10.(2020北京牛栏山一中高二上期中,)与10月20日18时相比,10月21日18时 ( )
A.甲地区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
B.福建省比湿最大区域范围扩大
C.台风带来的降水使所经地区的比湿增大
D.南下冷空气使所经地区蒸发减弱,比湿增大
答案全解全析
第三单元 大气变化的效应
第一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
基础过关练
1.D 2.A 3.B 4.B 5.B 6.D 7.D 8.A
9.D
1.D 11月28日,气温较高,天气晴朗,说明受暖气团控制,对应③;11月30日,阴雨天气,降水较多,说明受冷锋过境影响,对应②;12月2日,气温较低,天气转晴,说明冷锋已过境,受冷气团控制,对应①,D项正确。
2.A 12月2日,该市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降低,最低气温接近0℃,再加上刚下过雨,空气湿度较大,清晨室外容易结霜,A项正确,C、D项错误;据表可知,12月2日天气晴朗,太阳辐射较强,雾气较快散尽,B项错误。
3.B 该天气系统过境后,当地气温呈上升趋势,风力减小,故最可能是暖锋过境后,当地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回升。
4.B 昨天当地为西南风3~4级,大气污染物因风力大而扩散较快,一般污染不会很严重,A错误;今天当地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B正确;明天为晴天,大气保温作用较弱,C错误;周二为小雨天气,不适宜洗车,D错误。
5.B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天气系统气流呈顺时针方向从中心向四周辐散,因此为北半球反气旋。
6.D 由上题可知,该天气系统为北半球反气旋,其控制地区多晴朗天气,故A、B、C错。每年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反气旋控制,出现伏旱天气,故D对。
7.D 北半球气旋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故表示北半球气旋的是丁图。
8.A 我国北方地区秋高气爽天气是受北半球反气旋控制形成的,北半球反气旋气流呈顺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辐散,故甲图符合题意。
9.D 丙图为南半球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过境时气压升高,②④符合题意。
能力提升练
1.A 2.B 3.A 4.D 5.A 6.D 7.D 8.B
1.A 图中雨区呈带状分布,且范围较大,符合锋面雨的特点。
2.B 呼和浩特位于高压中心,气压高于北京,A错;长沙和南京附近的等压线比北京密集,风速大于北京,空气质量好于北京,B对、C错;南京和长沙此时都盛行偏北风,D错。
3.A 读图可知,该锋面系统向东南方向移动,且云雨区位于锋线的后面,因此该锋面属于北半球的冷锋。故选A。
4.D 4月11日甲地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4月12日甲地出现了云雨天气,大气逆辐射较强,夜晚气温较高;4月13日甲地受冷气团控制,大气逆辐射较弱,气温较低,而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所以4月11日至13日,甲地气温最低值出现在4月13日的日出前后。故选D。
5.A 图中①地受高压控制,为晴朗少风天气,利于洗车,故洗车指数最低。而其他三地位于锋面附近,多大风、阴雨天气,不利于洗车,故洗车指数较高。
6.D ②地位于冷锋锋后,为低温、阴雨天气,风向为西北风;③地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为晴朗天气,风向为西南风;④地位于暖锋锋前,多阴雨天气,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风向为东南风。故D正确。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锋面气旋图的判读,处于锋面气旋的不同部位,当地气团的冷暖性质不同,锋面性质也不同。
7.D 读图可知,图示天气系统为锋面气旋。由于锋面降水多在冷气团一侧,而该锋面气旋的雨区位于锋面的北部,因此根据雨区的位置及范围可推断该天气系统位于北半球。根据“左冷右暖”的原则可知,戊地的天气系统是暖锋。故选D。
解题方法 “左冷右暖”的原则是指锋面气旋左边是冷锋,右边是暖锋。原因是北半球冷锋由北向南,暖锋由南向北,呈逆时针方向辐合;南半球冷锋由南向北,暖锋由北向南,呈顺时针方向辐合。所以不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锋面气旋都是左边为冷锋,右边为暖锋,即左冷右暖。
8.B 由图可知,甲地风向可能为西风或西北风,不可能为西南风,故A错误;乙地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故B正确;等压线越密集,风速越大,乙地等压线比丙地密集,风速比丙地大,故C错误;丁地气压大于1 008 hPa,在甲、乙、丙、丁四地中气压最高,故D错误。
专题强化练八 天气形势图的判读与应用
1.C 2.B 3.D 4.D 5.D 6.C 7.B
选择题
1.C 读图可知,此时低压中心在海洋上,故北京并不受低压控制,①错误;北京附近等压线分布稀疏,风力较小,有利于大雾的形成,②正确;水汽和凝结核多,易形成大雾,③正确;北京没有冷锋过境,④错误。故选C。
2.B 甲天气系统为强低压中心,中心附近等压线密集,易形成台风,若甲天气系统向西北移动,台湾岛可能会出现狂风暴雨。
3.D 读图可知,16日8:00到17日8:00,海南岛由西北风转为偏南风;北京一直处于高压控制之下;台风活跃于南海,对东海影响不大,且由图1到图2等压线变稀疏,风力减小;从位置和等压线的疏密来看,台风中心向西移动,势力逐渐减弱。故选D。
4.D 台风中心风力很小,A错误;北半球台风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B错误;我国雨带的移动与锋面雨带的移动有关,C错误;台风易引发风暴潮,破坏沿海地区基础设施,D正确。
5.D 读图可知,10月8日20时与10月9日20时,甲地气压值均为1 018~1 022百帕,但10月9日20时甲地等压线更密集,因此甲地风力增强,A错误;乙地气温随天气系统的移动而降低,B错误;丙地逐渐受气旋控制,气流上升,有利于污染物扩散,C错误;根据等压线数值可知,低压中心P向东北方向移动,且势力增强,D正确。
6.C 由二分二至日的具体日期及二十四节气排序可推知,10月8日、10月9日应该为寒露前后,故C正确。“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描写的是白露前后的景象,“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描写的是秋分前后的景象,故A、B、D错误。
7.B 华南地区纬度低,气温高,10月8日、9日前后不会出现霜冻,故A错误。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多台风,故B正确。江淮地区的伏旱出现于7、8月份,故C错误。西北地区的高温热浪应出现在夏季,故D错误。
第一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1.D 2.C 3.C 4.B 5.A 6.B 8.C 9.C
10.B 11.A 12.C
1.D 由图可知,甲地位于我国西南山区,海拔较高,不易受台风、寒潮的影响。甲地该日受较强低压系统控制,气流上升形成较强降水,故不易引发森林火灾,但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故D项正确。
2.C 由图可知,北京市未来两天将经历冷锋过境的天气变化。冷锋过境时常形成降水,风向转为偏北风;过境后往往气温显著下降,气压升高,故C选项正确。
3.C 据图可知,该地在18时至19时气温明显下降,气压明显上升,说明该时段风力大,可能出现强沙尘暴天气,故C项正确。
4.B 沙尘暴过境时,气温水平差异和水平气压梯度都增大,故A项错误、B项正确;由于沙尘暴经过时,大气中灰尘增多,所以削弱太阳辐射能力增强,则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故C、D项错误。
5.A 由材料可知,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球位置,时间间隔相同的相邻两点的距离越远,表明气球漂移的速度越快,即气球所受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图中③点与④点相距最远,故A项正确。
6.B 首先根据乙图的经纬网,判断该区域位于南半球,中心为南极点。然后根据甲图⑦和⑧两点近地面的空气运动(虚线)箭头,判断出其风向为西南,风由较高纬度地区吹来,推出是冷气团主动移动,受冷锋影响,故B项正确。
7.答案 (1)高压;低压;高压位于低压西北。
(2)3个。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
(3)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较低。
(4)中低纬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温,)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快(冬季风与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
解析 (1)读图可知,图示区域有一高压系统和一低压系统;位置关系即两者的相对方位。(2)T时刻锋面数量是两个,西北部冷高压中心气流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向东南方向运动,形成了一个新的冷锋。图中锋面成因应根据锋面所处位置说明;锋面位于低压槽,其成因与锋面气旋相关,高压前端锋面应是冷空气驱动而成。(3)读图可知,P点将有暖锋过境,然后受暖空气控制,接着冷锋过境,又受冷空气控制。分别描述暖锋过境时、暖空气控制时、冷锋过境时、冷空气控制时的天气特征。天气特征从气温、降水、风力等角度回答。(4)天气系统活跃说明区域温差增大。春季是气温回升的季节,但中低纬回升快,高纬回升慢,南北温差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大气运动快,天气多变。
8.C 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图中①地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其风向应为东北风;②地的等压线较密集,风力较大,不利于大雾的形成;④地所处位置并非寒、暖流交汇处;在未来3小时,台风中心向③地靠近,③地未来有强降水,故C选项正确。
9.C 据全国某日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可知,该日降水量较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再据不同日期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分析即可。甲图中东北地区受低压控制,可能降水较多,但是长江流域地处高压附近,降水概率较小,A项错误;乙图中东北地区受低压控制,可能降水较多,但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高压脊附近,降水概率较小,B项错误;丙图中东北地区受低压槽影响,可能降水较多,长江流域受低压控制,降水较多,C项正确;丁图中东北地区受低压控制,可能降水较多,但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高压脊附近,降水概率较小,D项错误。
10.B 由于海陆热力的差异,冬季我国主要受冷高压控制,比较分析四幅不同日期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乙图中强冷高压中心影响我国范围最广,B项正确。
11.A 读图可知东北部分地区受锋面气旋控制。锋面气旋东侧为暖锋控制,不易出现暴雨、暴雪等强降水天气。锋面气旋西侧为冷锋控制,甲地位于冷锋锋后,易出现暴雨、暴雪等强降水天气。
12.C 根据图中戊地附近等压线分布规律判断戊地为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根据戊地附近等压线走向,判断其风向为东南风。
三年模拟练
1.C 2.B 3.C 4.D 5.B 6.C 7.D 8.D
9.B 10.A
选择题
C 读图分析可知,图中的等压距为5百帕,N处的气压值介于1 025百帕和
1 030百帕之间。故C正确。
2.B 读图分析可知,此时新疆受高压天气系统控制,天气晴朗,但是新疆北部存在一个低压槽,该低压槽位于低压中心的左侧,容易发育成冷锋天气系统,因此未来几日我国新疆北部地区将会结束高压天气系统的控制,迎来冷锋天气系统,受冷峰天气系统的影响,未来几日我国新疆北部地区的天气状况可能是风力增强,出现降水。
3.C 从表中可知,该市2月1—4日经历了一次冷锋过境,2月2日出现降水,风向为西北风。丙地位于低压槽,最符合题意;甲地位于高压脊,乙地受高压控制,丁地受暖气团控制,均不会出现降水。
4.D 据材料可知,流感病毒在干燥的环境中最易传播,人体在低温的环境中免疫力下降。四天中2月4日为冷锋过境后,天气晴朗,气压升高,气温降低,空气湿度偏低,人体最容易感染流感病毒。
5.B 从材料可知,通风的环境最不利于新型冠状病毒传播。2月4日为晴天,微风,气温较低,容易出现逆温现象,而日出前后逆温强度最大,大气最稳定,最利于新型冠状病毒传播。
6.C 根据4时的风向可以判断出,该区域中心为低压,且风向向右偏转,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区域,故②地的风向是东南风,C项正确。
7.D 由图可知,当日4时到14时,④地均为高压脊控制,天气晴朗,气温随着太阳的升起,逐渐升高,到14时前后,达到最高,故D项正确。
8.D 由③地附近风向可知,③地位于低压槽,气压较两侧低,与①地相差不大;③地附近等压线弯曲程度大于①地,等压线较为密集,风速较大;③地与①地风向相反;③地位于低压槽,可能会形成降水,①地等压线较为平缓,风向单一,降水概率小,故D项正确。
9.B 据图可知,10月20日18时至10月21日18时长春由东北风转为西北风,A错;冷锋经过北京,北京经历降温天气,风力增强,B对;重庆气压值始终低于1 010百帕,C错;亚洲内部高压中心的势力在增强,D错。
10.A 读图可知,甲地区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A对;福建省比湿最大区域范围减小,B错;图中显示,台风所经地区的比湿并没有增大,C错;南下冷空气没有使所经地区比湿增大,D错。单元达标检测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台风“山竹”于2018年9月7日20时生成,16日17时在广东登陆。下图为2018年9月17日02时我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台风“山竹”( )
A.形成于太平洋赤道海域
B.近地面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
C.生成后持续减弱直至消失
D.缓解了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2.此时,香港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读表和图完成下面四题。
某市5天天气预报
10月19日 11℃/19℃ 偏北风1~3级
10月20日 13℃/16℃ 西北风2~5级
10月21日 8℃/14℃ 西北风2~4级
10月22日 2℃/13℃ 偏北风1~3级
10月23日 4℃/17℃ 偏北风1~3级
3.影响上表中该市这5天天气变化的系统是( )
A.高压中心 B.暖锋 C.低压中心 D.冷锋
4.上题所述天气系统过境前后该市气压的变化符合上图中的( )
A.曲线① B.曲线② C.曲线③ D.曲线④
5.该天气系统在不同季节会给我国带来不同的天气现象,下列与该天气系统无关的是( )
A.北方夏季的暴雨 B.冬季爆发的寒潮
C.东南沿海的台风 D.冬春季节的沙尘暴
6.下列天气现象发生时,气压变化特点符合图中曲线②的是(深度解析)
A.北方夏季的暴雨
B.沙尘暴
C.台风
D.秋高气爽
读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7.根据雨带在C—E地区的推移规律可以推断,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C地区的时间大致是( )
A.4—6月 B.6—7月
C.7—8月 D.5—8月
8.如果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至C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可能产生的灾害状况是( )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北皆涝 D.南涝北旱
读以北极为中心的部分区域某月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回答下面两题。
9.此时甲地的风向是(深度解析)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10.此时图中四地( )
A.甲地进入极夜 B.乙地气压最高
C.丙地日出东南 D.丁地自转线速度最快
读某时局部地区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11.此时最可能为阴雨天气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2.此时乙地的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下图为某年4月6—15日福建省同纬度沿海某地和内陆某地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位于内陆地区,乙地位于沿海地区
B.该时间段内,甲地气温日较差均大于乙地
C.该时间段内,甲地降水总量大于乙地
D.该时间段内,甲地日最低气温变化幅度小于乙地
14.乙地13日的天气最有可能是( )
A.阴有小雨
B.多云转阴
C.午后有雷阵雨
D.小雨转中雨
下图为北半球大陆西岸甲、乙、丙三地大气环流年内控制时长分配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5.甲地气候类型为( )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16.下列关于乙、丙两地自然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地冬季常有较厚积雪
B.乙地夏季炎热少雨
C.丙地有大片热带雨林分布
D.丙地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和风向示意图,图中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7.与我国冬季风的形成有关的气压中心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8.图中⑤地的风向及其成因是( )
A.东南风 海陆热力差异
B.东南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西南风 海陆热力差异
D.西南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世界不同地点气温和降水量年变化图
19.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②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地是热带草原气候,④地是温带季风气候
C.①地是温带季风气候,③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③地是地中海气候,④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20.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深度解析)
A.①地气候类型仅分布在北半球
B.②地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C.③地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
D.④地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纬度40°~60°的大陆东岸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下图示意某年1月某时刻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
(1)说明图中锋面的形成过程。(4分)
(2)预测山东省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4分)
(3)在下图中分别画出甲天气系统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和垂直运动方向。(4分)
22.图1为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图2为世界局部示意图,图3为罗马、伦敦、阿斯旺三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图3
(1)图1中所示北半球处于 季,此季节气压带、风带因 的移动而位置偏南。(2分)
(2)此季节,伦敦的气候特征是 ;北京地区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选择填空)。(3分)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D.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在一年中,当气压带、风带开始向南移时,罗马受图1中的 气压带或风带控制(填序号),气候特征是 。(2分)
(4)与阿斯旺同纬度的亚欧大陆东岸因受 的影响,形成雨热同期的 (填气候类型)。(2分)
材料 橄榄油营养丰富,质佳味美,是目前世界上的主要食用油之一。油橄榄具有喜温暖、喜光、耐高温、不耐湿等特点,需年平均气温为15~20℃,年降雨量为400~1 00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1 500小时以上才可生长。花芽分化时气温为6~10℃为宜。
(5)从伦敦、罗马、阿斯旺三地中任选一地,判断该地的气候条件是否适合种植油橄榄,并说明理由。(答出两点即可)(4分)
23.图甲为世界部分地区降雨类型分布图,图乙为沿PQ一线1月和7月气温柱状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1分)
图甲
图乙
(1)图中M、N两地降水的共同特点是 ,形成原因分别是 。
影响PQ沿线各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6分)
(2)下表是三个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城市C可能是表中的 ,判断依据是 。(5分)
城市 ① ② ③
平均气温(℃) 1月 5 11 21
7月 29 27 26
平均降水量(mm) 1月 47 75 100
7月 150 5 610
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30°N纬线是一条神奇的纬线,附近分布着许多奇特的地理景观和城市。
(1)判断下列表格中的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将亚历山大、巴格达、拉萨、上海四个城市的名称填写在相应的空格中。(4分)
气温曲线 与降水量 柱状图
城市名称 a b c d
(2)比较上表中a、b所代表的两城市的降水季节差异,并分析其原因。(6分)
(3)简述拉萨光照资源丰富的原因。(4分)
答案全解全析
1.B 2.A 3.D 4.C 5.C 6.D 7.C 8.D
9.B 10.C 11.C 12.A 13.A 14.C 15.B 16.B
17.A 18.D 19.C 20.A
一、选择题
1.B 赤道地区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无法形成台风,A错误;台风“山竹”是北半球的气旋,近地面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向中心辐合,B正确;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结果,生成后持续增强,登陆后减弱直至消失,C错误;结合图示可知,台风“山竹”在广东登陆,对长江流域影响小,且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发生的时间是7、8月份,D错误。
2.A 根据图示香港附近的等压线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区指向低压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东南风,A选项正确。
3.D 根据表格中该天气系统过境前后该市的天气变化,可判断该天气系统为锋面系统。由于其过境后该市气温下降,故该天气系统应为冷锋,D正确。
4.C 结合上题可知,该天气系统为冷锋,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图中曲线③符合,故选C。
5.C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爆发的寒潮、冬春季节的沙尘暴都与冷锋系统有关,选项中只有东南沿海的台风是由热带气旋形成的,与冷锋无关,故选C。
6.D 图中曲线②显示天气系统过境前后当地气压一致且过境时气压升高,故该天气系统为反气旋。北方夏季的暴雨、沙尘暴为锋面系统,台风为气旋系统,秋高气爽为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现象,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知识归纳 各种天气系统过境对当地天气的影响
(1)冷锋过境对当地天气的影响:过境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过境时,冷暖气团交汇,天气变化剧烈,出现降温、大风、雨雪天气;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持续下降或保持较低温度,天气转晴,气压升高。
(2)暖锋过境对当地天气的影响:过境前,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过境时,冷暖气团交汇,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温升高;过境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继续升高,天气转晴,气压降低。
(3)气旋过境对当地天气的影响:过境前,气压高;过境时,气压降低,气流上升带来阴雨天气;过境后,气压回升。
(4)反气旋过境对当地天气的影响:过境前,气压低;过境时,气压升高,气流下沉带来晴朗天气;过境后,气压降低。
7.C 根据雨带在C—E地区的推移规律可以推断,在一般年份, 雨带推移至C地区的时间大致是7—8月,故选C。
8.D 如果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至C地区,说明锋面雨带北进速度变慢,雨带停留在南方的时间偏长,我国东部地区可能产生南涝北旱的灾害状况。故选D。
9.B 据图分析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向同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所以此时甲地的风向应为西南风。故选B。
解题方法 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地且垂直于等压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画出实线箭头,即为该地的风向。
10.C 由图中经度可知,此时亚欧大陆受高压控制,北半球是冬季,所以丙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C项正确。甲地在极圈外,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A项错误。四地中,甲地气压最高,B项错误。四地中,丁地纬度最高,所以自转线速度最慢,D项错误。
11.C 图中甲地是高压中心(反气旋),气流下沉,天气晴朗,A错误;乙地位于高压中心的外围,等压线密集,多大风天气,B错误;丙地处于低压槽附近,易形成锋面,多阴雨天气,C正确;丁地位于高压脊线附近,天气晴朗,D错误。
12.A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向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故乙地吹西北风。
13.A 据图可知,甲地的气温变化较大,乙地的气温变化较小,说明甲地位于内陆地区,乙地位于沿海地区,A正确;该时间段内,甲地13日气温日较差小于乙地,B错误;该时间段内,甲地降水总量小于乙地,C错误;该时间段内,甲地日最低气温变化幅度大于乙地,D错误。
14.C 据图可知,乙地13日降水较多,但气温日较差大,故最可能是午后气温高,对流旺盛形成雷阵雨,C正确;阴有小雨,白天气温不会太高,A错误;乙地13日的降水量小于50毫米,故乙地13日的天气不可能是小雨转中雨、多云转阴,B、D错误。
15.B 甲地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为热带沙漠气候,B正确。
16.B 乙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为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冬季积雪较少,A错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少雨,B正确;丙地常年受西风带的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不会出现热带雨林,C错误;丙地全年温和多雨,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小,D错误。
17.A 我国冬季受亚洲高压的影响,盛行西北风,与图中的气压中心甲有关。
18.D 从图中可以看出,⑤地的风向为西南风,主要是由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
19.C 根据图中的气温和降水变化,可以判断出①地是温带季风气候,②地是热带草原气候,③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④地是地中海气候。
20.A ①地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仅分布在亚欧大陆东岸。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组需要牢记几种常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图中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综合判断。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冬季高纬度大陆气温低,冷气团势力强,风速较快,冷气团南下与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
(2)冷锋过境时,气温下降,风力增强,降水概率增加;冷锋过境后,受冷空气控制,天气晴朗,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3)
解析 (1)读图可知,图示为某年1月份某时刻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此时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图示地区盛行西北风,强盛的大陆冷气团由高纬南下与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2)读图可知,图示时刻山东省位于冷锋锋前,即将有冷锋过境。冷锋过境时,山东省气温下降,风力增强,降水概率增加;冷锋过境后,山东省受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降低,气压升高。(3)读图可知,甲天气系统为气旋,北半球气旋气流水平方向上为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垂直方向上为气流上升。
22.答案 (1)冬 太阳直射点
(2)温暖湿润 D
(3)③ 炎热少雨
(4)海陆热力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候
(5)罗马适合油橄榄生长。理由:罗马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最冷月气温为8℃左右,年降水量约为800毫米,夏季炎热少雨,光照强,日照时间长,适合油橄榄的生长。
解析 (1)图1中气压带南移,北半球处于冬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气压带、风带移动的主要原因。
(2)伦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暖湿润。此时北半球是冬季,A选项描述的是秋季景观,B选项描述的是夏季景观,C选项描述的是春季景观,D选项中有雪景,描述的是冬季景观,故D选项符合题意。
(3)罗马为地中海气候。当气压带、风带开始向南移时,罗马仍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对应图1中③),呈现炎热少雨的气候特征。
(4)亚欧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形成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5)根据材料“油橄榄具有喜温暖、喜光、耐高温、不耐湿等特点,需年平均气温为15~20℃,年降雨量为400~1 00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1 500小时以上才可生长。花芽分化时气温为6~10℃为宜”中其生长特性可知,罗马的气候特征适合油橄榄生长。罗马是地中海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最冷月气温为8℃左右,年降水量约为800毫米,夏季炎热少雨,光照强,日照时间长,适合油橄榄的生长。
23.答案 (1)全年少雨 M地处于内陆,水汽难以到达;N地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影响 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洋流
(2)① 城市C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甲可知,M、N两地的降水类型同属于少雨型。分别根据其所处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分析原因即可。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洋流等都是影响PQ沿线各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
第(2)题,根据城市C所处地理位置可知,其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然后结合该气候类型的特征在表格中找出对应的序号即可。
24.答案 (1)从左至右依次为上海、亚历山大、巴格达、拉萨。
(2)降水季节差异:上海(a)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亚历山大(b)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
原因:上海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降水少;亚历山大位于地中海沿岸,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少雨。
(3)拉萨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透明度高;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解析 (1)根据气温和降水特征可知,a为上海,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b为亚历山大,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c为巴格达,全年高温,降水少。d为拉萨,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年降水量小。(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a是上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上海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降水少。亚历山大位于地中海沿岸,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少雨。上海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亚历山大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两地降水季节差异显著。(3)拉萨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透明度高;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因此光照资源丰富。单元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错点1 岩石成因混淆不清
下面图Ⅰ为福建永安鳞隐石林(石灰岩)景观图,图Ⅱ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Ⅰ 图Ⅱ
1.()图Ⅱ中字母所代表的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a—重熔再生 B.b—外力作用
C.c—冷却凝固 D.d—变质作用
2.()永安鳞隐石林的岩石类型应为图Ⅱ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易错点2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混淆不清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两题。
3.()图中M点地形与地层的关系是( )
4.()与XY沿线地层相符的地层结构示意图是( 易错 )
易错点3 不能正确理解外力作用下各种地貌的成因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
①沙尘暴
②水土流失
③泥石流
④土地荒漠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易错点4 不能正确理解断层的形成
下图示意美国西部高原某地出露岩层剖面,XY一线代表断层,岩层未发生过翻转。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图中的XY断层( )
A.是受水平挤压力和重力作用形成的
B.是受拉张力和重力作用形成的
C.是受水平剪切力作用形成的
D.一侧受挤压力作用,另一侧受拉张力作用
8.()推测图示最古老岩层形成时期该地的环境是( )
A.平原 B.山地
C.沙漠 D.浅海
答案全解全析
单元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1.D 2.D 3.B 4.C 5.A 6.B 7.A 8.D
1.D 根据图Ⅱ可知,甲为岩浆岩,则a为冷却凝固,b为重熔再生,丙为岩浆,丁为沉积岩,乙为变质岩,c为外力作用,d为变质作用。选项D正确。
2.D 根据材料可知,永安鳞隐石林的岩石类型为石灰岩,石灰岩为沉积岩;结合上题可知,丁为沉积岩。故选D。
3.B 读图可知,M点位于山脊的一侧,其岩层(煤层)走向与等高线平行,故B正确。
4.C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岩层(煤层)走向与等高线平行,故与XY沿线地层相符的地层结构示意图为C。
易错点拨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是两回事,地质构造指的是在地质作用下,岩层发生了弯曲或变形留下的痕迹,主要有褶皱(背斜、向斜)和断层等;而构造地貌指的是地壳运动后在地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地表形态,主要有山谷(谷地)、山岭(山脉)、陡崖等。在判断地质构造时,要看岩层是否弯曲或断裂,其弯曲形状、位移状况如何;而在判断构造地貌时,要看地表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形态。
5.A 蒙古高原的裸岩荒漠是风力侵蚀而成的,故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黄土高原的黄土是风从蒙古高原搬运来的,故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华北平原是流水从黄土高原搬运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故c表示流水搬运作用,d表示流水堆积作用。
6.B c为流水搬运作用,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地理现象。沙尘暴主要是风力作用形成的,土地荒漠化与流水搬运作用关系不大。
7.A XY断层左侧岩层上升,右侧岩层下降,是受水平挤压力和重力作用形成的。
8.D 图示最古老岩层为灰色石灰岩,石灰岩是海洋生物沉积形成的,说明其形成时期该地是浅海环境。单元活动 学用地质简图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地层年代(顺序)的识别
地层的单位从大到小通常用“宇、界、系、统”来表示,对应的时间单位分别是“宙、代、纪、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属于古生代地层单位的是( )
A.泥盆纪 B.三叠系
C.二叠系 D.志留纪
2.下列地质年代的代号,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O—D—S B.S—J—D
C.C—D—T D.T—J—K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③为石灰岩,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对图中不同岩层形成时间早晚的判断,错误的是( )
A.③早于① B.②早于①
C.⑤晚于③ D.④晚于③
4.从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看,下列各处一般不能形成相应矿产的是( )
A.①—天然气
B.②—有色金属
C.③—石油
D.④—大理石
下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⑤⑥④③②①
C.④③②①⑤⑥ D.④③②①⑥⑤
6.若①为石灰岩,则①与⑤接触地带易形成( )
A.花岗岩 B.大理岩
C.页岩 D.砾岩
题组二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7.图示区域( )
A.花岗岩的形成早于石灰岩B.乙山为断块山
C.地形主要为山地 D.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
8.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有( )
①断层面发育的陡崖 ②断层破碎带
③断层两侧岩层错开 ④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低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9.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是( )
A.向斜 B.背斜 C.地堑 D.地垒
10.该区域主要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岩浆侵入、水平挤压、外力侵蚀
B.水平挤压、外力侵蚀、岩浆侵入
C.外力侵蚀、水平挤压、岩浆侵入
D.水平挤压、岩浆侵入、外力侵蚀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和部分50米高程沉积岩年龄(单位:距今百万年)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1.M处的构造地貌属于( )
A.向斜谷 B.向斜山 C.背斜山 D.背斜谷
12.M处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最有可能为( )
①侵蚀作用 ②褶皱隆起
③固结成岩作用 ④沉积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②①④③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地层年代的识别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有关该地岩层形成顺序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在乙之前形成
B.丙形成时间最早
C.丁形成时间最晚
D.戊在乙之前形成
2.()①②两地( )
A.地质构造相同
B.可能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
C.岩石破碎程度相似
D.目前主要受外力作用影响
题组二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读
下图示意某地区地质构造,图中数字序号代表不同岩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2020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二调,)下列有关图中地质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断层E形成时间早于岩层⑤
B.形成岩层②③的内力作用相同
C.①受外力作用堆积形成山
D.岩层④断裂并发生明显位移
4.(2020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二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深度解析)
A.a地地质构造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
B.b地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
C.c地适宜建坝蓄水开发河流水能
D.d地有丰富的地表水可供开发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下列关于图中岩石与地质构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平岩层的形成时间要晚于倾斜岩层的形成时间
B.①处与②处岩石接触,②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
C.②处岩石与④处岩石都具有气孔构造
D.褶皱的发生时间要晚于断层的形成时间
6.()关于图中各地貌的成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谷地
B.乙处是堆积作用形成的山地
C.丙处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谷地
D.丁处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山地
“沉海昏,立吴城”的说法在鄱阳湖周边流传了1 600多年。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史上少有的低水位,这让海昏侯墓得以呈现在人们面前。下图为鄱阳湖周边地区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关于图示区域地质活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示范围内的岩石均是岩浆岩
B.庐山属于向斜山
C.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向东南方向移动
D.P地属于断层谷
8.()结合材料判断,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 )
A.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
B.地质稳定,环境变迁小
C.岩性坚硬,外力侵蚀弱
D.地势低洼,上有沉积岩层覆盖
专题强化练七 地质简图的判读
选择题
读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地区至少发生过 火山喷发( )
A.2次 B.3次 C.4次 D.5次
2.()该地质构造图可能出现在下图中的( )
A.a与小北山之间
B.b与北区火山之间
C.c与南区火山之间
D.d与六棱山之间
某科考队沿图中虚线所示路线对某大型褶皱区进行地质考察,其依次记录的7个观测点信息如下表所示(岩层a、b、c、d由老到新)。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观测点海拔(m) 440 471 500 526 500 477 500
出露岩层 a b c d c b c
3.()图中甲处是良好的( )
A.储水构造 B.储油构造 C.铁矿带 D.储气构造
4.()沿图中虚线方向作地质剖面图,下列最符合乙处地貌特点的是( )
读我国浙江某山地A、B、C三点的海拔和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统计图,回答下面两题。
5.()A、B、C三点之间的地貌是( )
A.背斜山 B.背斜谷 C.向斜山 D.向斜谷
6.()A、B、C三点之间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力堆积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流水溶蚀作用
读苏北地区浅层油气成藏剖面示意图,回答下面三题。
7.()一般利于储藏油气的地质构造为( )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
8.()此处岩层受到挤压的方向是( )
A.西北—东南方向 B.东西方向
C.西南—东北方向 D.南北方向
9.()图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E—断层—K—N B.E—K—N—断层
C.K—E—断层—N D.K—断层—E—N
单元活动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考点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19江苏单科,3,2分,)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
A.沉积物变化 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 D.构造运动变化
2.(2019江苏单科,4,2分,)该区域(深度解析)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2017江苏单科,5,2分,)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深度解析)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4.(2017江苏单科,6,2分,)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深度解析)
A.1 B.2 C.3 D.4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2018江苏单科,5,2分,)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6.(2018江苏单科,6,2分,)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C.二叠系 D.第四系
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7.(2018北京文综,4,4分,)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三年模拟练
一、选择题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某沉积岩层顶部的海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2020山东聊城高三上期中,)甲处的构造地貌是( )
A.向斜谷 B.背斜谷、C.向斜山 D.背斜山
2.(2020山东聊城高三上期中,)组成丙处地层的岩石最可能是( )
A.石灰岩 B.玄武岩
C.页岩 D.花岗岩
3.(2020山东聊城高三上期中,)该地地壳依次经历了( )
A.地壳下沉、断层、水平挤压、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水平挤压、断层、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C.水平挤压、地壳下沉、断层、地壳抬升、岩浆侵入、外力侵蚀
D.水平挤压、地壳下沉、断层、岩浆侵入、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读某地区等高线和地质剖面图(单位:米),完成下面两题。
4.()图示地区依次经历了(深度解析)
A.褶皱—沉积—断层
B.沉积—断层—褶皱
C.沉积—褶皱—断层
D.断层—褶皱—沉积
5.()图中地形的成因可能是(深度解析)
①岩层挤压,槽部紧实,不易受侵蚀
②岩层挤压拱起
③断层错动抬升
④岩浆喷发冷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6.(2019浙江台州高三上月考,)甲岩石可能为( )
A.大理岩 B.片麻岩
C.石英岩 D.板岩
7.(2019浙江台州高三上月考,)岩层乙、岩层丙和断层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深度解析)
A.乙、丙、丁 B.丙、乙、丁
C.丁、丙、乙 D.丁、乙、丙
二、非选择题
8.()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F1、F2、F3、F4都是 构造,判断理由是 。
(2)该地区的主要地形是 。F1、F2、F3、F4形成之前,该地区是一个完整的 构造。
(3)图中河流的成因是 。该河流沿线居民点很少且规模很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全解全析
单元活动 学用地质简图
基础过关练
1.C 2.D 3.B 4.A 5.C 6.B 7.D 8.C
9.B 10.D 11.D 12.C
1.C A、D选项属于地质年代单位,不符合题意,三叠系属于中生代地层单位,不符合题意。故选C。
2.D 选项中的地层年代代号,由老到新依次为:O(奥陶系)、S(志留系)、D(泥盆系)、C(石炭系)、T(三叠系)、J(侏罗系)、K(白垩系)。故正确答案为D。
3.B ①③均为沉积岩,形成越早,位置越靠下,A正确;②为岩浆岩,其形成时间晚于其所在岩层,B错误;⑤为岩浆岩,因在③中也有分布,所以其形成时间晚于③,C正确;③为石灰岩,其与岩浆交界处受高温作用,变质形成大理岩④,故④晚于③,D正确。故选B。
4.A 从①处岩层的弯曲形状可以看出该处为向斜,一般不能形成天然气矿产。
5.C 一般下面的沉积岩先形成、上面的后形成,则沉积岩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④③②①;岩浆岩⑤穿过了各沉积岩,则岩浆岩⑤形成年代晚于各沉积岩;岩浆岩⑥穿过了岩浆岩⑤,说明岩浆岩⑥形成年代晚于岩浆岩⑤。故C项正确。
6.B 岩浆具有很高的温度,故岩浆在运动过程中,会使接触地带的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石灰岩会变质为大理岩。
7.D 图中花岗岩切断了石灰岩,说明花岗岩的形成晚于石灰岩,A错。乙山为褶皱构造中的背斜,是背斜山,B错。图示区域地势起伏和缓,故地形主要不是山地,C错。甲处岩层向下凹,位于向斜的槽部,D对。
8.C 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是丙处有断层破碎带,②对。图中没有断层面发育的陡崖,①错。图中断层两侧岩层错开,③对。图中相对下沉的岩体在地表没有形成低地,④错。故选C。
9.B 结合图示区域岩层的弯曲形态可知,该区域的地质构造为背斜。
10.D 据图可知,岩浆侵入发生在岩层弯曲变形之后,而岩浆岩后期又遭到了外力侵蚀。故该区域主要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为水平挤压、岩浆侵入、外力侵蚀,选D。
11.D 根据图中沉积岩年龄等值线判断出M处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构造。根据等高线数值可判断出M处海拔为4 600~4 650米,其东西两侧等高线数值比该处大,故M处为谷地。所以M处的构造地貌属于背斜谷,故选D。
12.C M处首先出现沉积作用,其次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再次在造山运动中褶皱隆起,形成山地;最后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遭到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地。故选C。
能力提升练
1.C 2.D 3.D 4.A 5.A 6.D 7.C 8.A
1.C 由图可知,甲在戊之下,乙也在戊之下,且都是断裂上升,所以甲、乙两岩层形成的时间顺序无法判断;丙形成时间早于乙,但无法判断出丙形成时间最早;丁位于最上层,为向斜槽部,形成时间最晚;戊位于乙上面,所以戊在乙之后形成。故选C。
2.D ①地地质构造为断层,②地地质构造为向斜;可能蕴藏油气资源的为背斜;断层附近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向斜槽部岩石比较坚硬,不易被侵蚀;目前①②两地主要受外力作用影响。
3.D 图中岩层⑤出现了断层,因此断层E形成时间晚于岩层⑤;由图可知,岩层③为变质岩,岩层①②为岩浆岩,故形成岩层③的作用为变质作用,形成岩层①②的作用为岩浆活动;①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山地;岩层④断裂并发生明显位移。故选D。
4.A 图中a地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是良好储油构造,A正确;b地为喷出型岩浆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B错误;c地两侧岩层出现错动和位移,是断层,地质构造不稳定,不适宜建坝蓄水,C错误;d地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D错误。
解题方法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5.A 由图中地层的分布特征可知,水平岩层的形成时间较晚,倾斜岩层的形成时间较早;②处为岩浆岩,①处与②处岩石接触,岩浆会使与之接触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只有喷出型岩浆岩具有气孔构造,②处为侵入型岩浆岩,没有气孔构造;根据图中岩层的连续情况可知,该地先发生褶皱,后形成断层。
6.D 甲处有断层,可能是因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谷地;乙处是因两侧沉积岩被侵蚀变低而形成的山地;丙处是由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谷地;丁处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山地。
7.C 读图可知,图示范围内的岩石还有沉积岩和变质岩。庐山是岩层断裂抬升形成的断块山。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向东南方向移动。图中P地的地势开阔,不属于断层谷。故选C。
8.A 根据材料可知,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没有受到人为破坏。
专题强化练七 地质简图的判读
1.C 2.C 3.A 4.C 5.B 6.C 7.A 8.A
9.C
1.C 由图可知,火山碎屑层有4层,与湖相沉积层相间分布,故图中地区至少发生过4次火山喷发,据此选C。
2.C 据图可知,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显示该地一侧为火山,另一侧有湖相沉积层与火山碎屑层交错沉积,因此该地质构造一侧靠火山一侧靠湖,C选项符合要求。
3.A 图中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A正确。油气主要储存在背斜,铁矿主要在向斜处,但不一定会形成铁矿带,故B、C、D错误。
4.C 乙处是背斜,岩层向上弯曲,排除B、D;乙处海拔比两翼低,形成谷地,排除A。故选C。
5.B 依据三点海拔可以判断出,A、B、C三点之间的地形是山谷;根据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可以看出,B点沉积岩层海拔约250米(该点地表海拔减去沉积岩层埋藏深度所得),A点沉积岩层海拔约100米,C点沉积岩层海拔约200米,因此B点岩层相对向上弯曲,A、B、C三点之间的地质构造是背斜。故B正确。
6.C 浙江地处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多低山丘陵,流水作用显著,故A、B、C三点之间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C正确。
7.A 背斜构造岩层封闭,油气不易挥发,一般利于储藏油气。
8.A 由图可知,凹陷带、阶梯带和隆起带延伸的方向是西北到东南方向,中间岩层受到挤压后断裂,所以此处岩层受到挤压的方向是西北—东南方向。
9.C 据图可知,图中岩层先发生沉积后发生断裂,后又有岩层沉积,岩层沉积的顺序是最底层先沉积,因此是K先沉积,E后沉积,后K、E岩层发生断裂,形成断层,N岩层位于最上层,最后沉积。故选C。
单元活动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1.D 2.C 3.B 4.B 5.A 6.A 7.C
1.D 图示界面M呈水平状,说明构造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而N为弯曲岩层,可能是地壳水平挤压的结果,则M、N地质含义的不同体现在构造运动变化方面。
2.C 图示M之上的甲岩层呈水平状分布于乙向斜构造之上,说明乙向斜构造形成后,地表经历了外力侵蚀,从而使乙向斜上部呈水平状,然后接受外力沉积,形成了甲岩层,则A错误,C正确。乙岩层位于甲岩层之下,则乙岩层形成时间早于甲岩层,故B错误。丙处为水平岩层,地表受外力侵蚀形成沟谷,则D错误。
解题技巧 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通常为先发生内力作用后发生外力作用。地壳抬升,容易被侵蚀,地壳下降,容易发生堆积作用。
3.B 断层乙上方岩层形成的时间晚于断层。岩浆岩丙的形态反映出,岩浆活动侵入断层乙所在岩层及其上方岩层,说明岩浆岩丙形成晚于断层乙。甲岩层形成晚于丙。因此选项B正确。
4.B 褶皱是岩层受挤压发生的弯曲变形。沉积岩岩层形成之初一般是水平的,若发生倾斜则判断其可能受挤压形成褶皱。同一次褶皱形成过程中,同一区域岩层弯曲变形倾斜的角度保持一致。若发生岩层倾角不一致的情况,则可能出现多次褶皱过程。所以,图中乙所在左下角岩层为一次褶皱过程,甲所在右上角岩层为另一次褶皱过程。
解题方法 地下岩层出现侵蚀面的情况,反映出的地质作用是岩层上升受侵蚀,之后岩层下降,形成地势相对较低之处,进而发生新一轮的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5.A 由图可看出,甲、乙之间最高海拔为185米,甲、乙两地的海拔均小于100米,因此甲、乙之间的地形为山峰,排除C和D选项。再由图可知,甲、乙之间地表地层为P、甲地和乙地的地表地层为C,与A选项的剖面图相符,故A项正确。
6.A 沉积地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一般是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丙处地表为D地层,比其老的地层为志留系地层,故A项正确。
7.C 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物质来源于地幔中的软流层,A项错误;读图可知,甲在丙之后,断层在丙之前,故甲在断层之后,B项错误;乙在岩浆岩附近,高温高压下易变质,C项正确;丙处的溶洞景观由流水溶蚀作用造成,D项错误。
三年模拟练
1.B 2.D 3.B 4.C 5.B 6.C 7.D
一、选择题
1.B 读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上弯曲,在地貌上成谷地,故甲处的构造地貌是背斜谷。
2.D 由上题可知,甲处的构造地貌是背斜谷,为地壳抬升后受外力侵蚀所致,但是在丙处却形成了一个小的高地,说明丙处岩石质地坚硬,不易被侵蚀。石灰岩、页岩为沉积岩,易被侵蚀,A、C项错误。玄武岩为喷出型岩浆岩,易被侵蚀,B项错误。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岩浆缓慢降温,结晶时间长,岩石质地坚硬,耐侵蚀,耐磨损,D项正确。
3.B 由上面两题可知,该地区地壳发生了水平挤压,甲处形成背斜,后丙处发生断裂,岩浆沿裂隙侵入,地壳抬升使得丙处侵入型岩浆岩出露地表,最后因外力侵蚀作用,甲处最终形成背斜谷。故选B。
4.C 由图示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地区是山地,J、T、P是不同年代的岩层,说明该地区首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各年代岩层,然后经褶皱形成山地,最后J岩层又经历了断层过程。故选C。
5.B 图中地形为山地,可能是岩层受水平挤压拱起形成的,②对;图中J岩层有断层发育,也可能是断层错动抬升成山,③对;图中没有岩层的新老关系特征,不能判断是向斜构造还是背斜构造,①错;图中没有岩浆活动现象,④错。故选B。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分清图中等高线与地层界线的分布。读图时应先将二者分开来读,从等高线图读出地形特征;从地层界线读出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从而分析出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最后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则可以判断其构造地貌的类型及形成过程。
6.C 据图可知,丙为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乙为砂岩,甲位于丙、乙之间,岩浆活动为其提供高温、高压的条件,使砂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石英岩,故C正确。
7.D 读图可知,断层丁位于岩层乙之下,说明断层丁比岩层乙形成早,岩层丙侵入岩层乙,说明岩层丙比岩层乙形成晚,故其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丁、乙、丙,选D。
点睛 岩层的新老关系的判断
(1)一般情况下,下面的岩层老,上面的岩层新。
(2)岩层有交叉时,被切断的岩层老。如被侵入型岩浆岩切断的岩层,其形成早于侵入型岩浆岩。
(3)首先应根据岩石性质,判断岩石形成的年代,然后根据其形成年代排列先后顺序。
二、非选择题
8.答案 (1)断层 F1、F2、F3、F4两侧的同一岩层均发生断裂位移
(2)山谷 向斜
(3)岩层断裂后遭受侵蚀 该河流沿线多急流瀑布,不利于航运,沿线地势较高,地形较陡。
解析 第(1)题,根据河流两侧岩层的不连续分布情况,可确定四处均为断层构造。第(2)题,地形可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确定。地质构造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定。第(3)题,从断层构造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地形对河流及航运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即可。单元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错点1 不能正确理解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读天山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天山北坡比南坡积雪冰川海拔低的原因是( 易错 )
A.北坡是阳坡 B.南坡是阴坡
C.北坡是迎风坡 D.南坡是迎风坡
2.()能正确表示天山坡向对自然带影响的是 ( 易错 )
易错点2 不能正确分析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读南美洲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3.()自然带①出现在南回归线附近的沿海地区,这种分布属于( 易错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4.()自然带②南北延伸较长,主要是受到沿岸( 易错 )
A.向南流动的寒流影响
B.向北流动的暖流影响
C.向南流动的暖流影响
D.向北流动的寒流影响
易错点3 不能正确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下面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和某地区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易错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
D.④是我国东北地区黑土退化的主要原因
6.()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易错点4 不能正确分析区域自然环境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图,回答下面两题。
7.()划分Ⅰ、Ⅱ、Ⅲ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深度解析)
A.气候和地貌 B.土壤和气候
C.植被和土壤 D.地貌和植被
8.()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其区域内最突出的特征组合正确的是( )
A.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
B.青藏高寒区—“高”和“寒”
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寒冷干燥
D.青藏高寒区—冰川纵横
答案全解全析
易混易错练
1.C 2.B 3.D 4.D 5.A 6.D 7.A 8.B
1.C 天山北坡为阴坡,热量少,同时天山北坡为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故雪线低,即积雪冰川海拔较南坡低。
2.B 天山南坡为阳坡,得到的热量多于北坡,所以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同类自然带分布的上限海拔高。
易错提示 注意天山为东西走向山脉,北坡为阴坡和迎风坡;南坡为阳坡和背风坡。
3.D 自然带①位于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地区,该地区理论上应为热带草原带,实际上为热带雨林带,违背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4.D 自然带②为热带荒漠带,该自然带南北延伸较长,主要是受到沿岸向北流动的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的影响。
易错提示 与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便是非地带性现象,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
5.A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正确。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作用的结果,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错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错误。④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不是我国东北地区黑土退化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
易错提示 注意图中各箭头的指向,理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6.D 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体现了气候对地貌的影响,故D正确。
7.A 图中信息显示,Ⅰ为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地势较低,降水较多;Ⅱ为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地势较高,降水较少;Ⅲ为我国的青藏高寒区,海拔高,气候寒冷。故划分Ⅰ、Ⅱ、Ⅲ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气候和地貌。
解题思路
8.B 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青藏高寒区海拔高,气候寒冷;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青藏高寒区的最突出特征不是冰川纵横。综上可知,B选项正确。单元活动 认识二十四节气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地球运动与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个节气分别对应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也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用于指导农业耕种。读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地球运动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1.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依据是( )
A.太阳的周年视运动
B.月亮的周年视运动
C.北极星的周年视运动
D.地球的周年视运动
2.二十四节气中反映温度变化的有( )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3.在下列各组节气中,郑州的昼长时间最接近的是( )
A.立冬、立秋 B.雨水、处暑
C.清明、雨水 D.小满、大暑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我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4.二十四节气主要是对以下哪些规律的认知( )
①时令 ②气候 ③物候 ④月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二十四节气划分使用的周期是( )
A.太阳日 B.恒星日
C.回归年 D.恒星年
6.我国二十四节气中,作为春季和冬季起点的节气是( )
A.芒种、立冬 B.春分、冬至
C.谷雨、冬至 D.立春、立冬
7.我国将一些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以更好地尊重传统文化。下列法定假日中属于二十四节气的是( )
A.中秋 B.端午 C.清明 D.春节
题组二 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
8.“画九”与“写九”是我国古代记录冬至后“一九”至“九九”日期的休闲方式,“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下图示意“九九消寒图”,据图判断即将来临的节气是( )
A.立冬 B.立春
C.春分 D.清明
9.40年前,指导东北某地农业生产的谚语是“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现在的谚语是“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农业谚语的变化反映了( )
A.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B.当地降水增加
C.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D.当地气候变暖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确定的(如下图)。二十四节气由七十二物候构成,物候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时令变化的观察。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0.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地域是( )
A.江淮地区 B.华南地区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川渝地区
11.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河南、山东种植冬小麦是“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则是“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 )
A.降水 B.霜冻期 C.光照 D.热量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二十四节气与地球运动
北京时间2019年11月8日1:24,北半球迎来立冬。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在北京某中学朝南教室里,与立冬当天正午太阳光照面积相近的节气有(深度解析)
A.立秋 B.大寒 C.立春 D.惊蛰
2.(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立冬后一个月内( )
A.北京和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
B.西宁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C.晨昏圈与经线圈的夹角变小
D.南极大陆附近极夜范围扩大
二十四节气产生于我国黄河流域,河南登封市(34°N)附近的观星台是二十四节气产生的最直接的文物史证,这里现存的有700余年历史的“量天尺”(下图),用来测量正午日影,可定节气和一年时长。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据此回答下题。
3.()二十四节气发源于中原,因为这里( )
A.地势平坦,牧业发达 B.气候四季分明,循环往复
C.人口比较稀少,技术落后 D.处于我国中部,影响较小
为了反映物候和农事活动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我国古代人民把一年分为二十四等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四节气。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多出现在( )
A.3月6日前后 B.3月31日前后
C.4月5日前后 D.4月20日前后
5.()对我国北方城市来说,下列各组节气中昼长时间最接近的是( )
A.小寒、小雪 B.立夏、立秋
C.雨水、清明 D.雨水、处暑
题组二 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征,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白露节气一般在每年9月的7、8日。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6.()二十四节气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如在山东、河南一带种植冬小麦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但向北到北京一带则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那么向南到江苏、安徽等江淮地区“种麦正当时”的是( )
A.秋分 B.寒露 C.霜降 D.白露
7.()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为360°,顺地球公转方向,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则白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约为( )
A.105° B.165° C.195° D.285°
我国古代人民根据太阳周年运动和天气变化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甲
乙
8.()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雨水前后,江淮地区气候炎热
B.处暑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中最热时期
C.霜降前后,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多,我国北方降温明显
D.大雪前后,云贵高原多发生寒潮,降雪量达一年中最大
9.()图乙是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有关图中四点的日期所处的节气,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 )
A.①表示大雪 B.②表示立春
C.③表示秋分 D.④表示芒种
《庄子》里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的大美、四时的序列、万物的荣枯都是自然的伟力所致,非人为所能改变。西方人只有春、夏、秋、冬,中国人却发明了二十四节气,从惊蛰到芒种,从霜降到大雪,24个如诗如画的名字串起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四季。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下列活动中,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渔业 B.种植业 C.纺织业 D.手工业
11.()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依据( )
A.日、月、地三者的相对位置
B.气温
C.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D.物候现象
二十四节气产生于黄河流域,是农耕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指南,被全国各地采用。东北也有符合自身地理环境特点的“二十四节气歌”,例如“打春(立春,2月4日前后)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4月5日前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据此完成下题。
12.()下列对东北“二十四节气歌”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
A.打春阳气转——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气温回升
B.春分地皮干——地表积雪逐渐消失,大风天数多,蒸发强,土地干裂
C.清明忙种麦——气温回升至适合耐寒不耐旱的春小麦播种
D.谷雨种大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雨生百谷,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的播种
2016年11月30日,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地球运动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13.()芒种到白露期间( )
A.潍坊市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
B.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C.济南市昼夜长短差值先增大,后减小
D.南沙永暑岛正午旗杆影子变长
14.()图示二十四节气中,关于太阳对称的两个节气日最可能出现的是( )
A.日期都相差180天 B.正午太阳高度都相同
C.太阳视运动轨迹出没方位相同 D.昼夜长短正好相反
15.()下列诗句与小寒节气相吻合的是( )
A.千杯浊酒吟风月,梅影疏香入栅栏
B.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C.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D.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主要以黄河流域这一带的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从黄经0°起,地球沿黄经每运行15°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见下图)。每月的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共12个;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共12个。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统称二十四节气。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6.()霜降大致对应的黄经度数是( )
A.60° B.240°
C.150° D.210°
17.()关于二十四节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冬至”
B.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南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具有一样重要的指导意义
C.“大暑不热”的年份,登陆我国的夏季风势力较强
D.二分二至日分别表示我国四季的开始
单元活动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考点 二十四节气与地球运动
我国A市某中学(图Ⅰ所示)的旗杆影子在北京时间14:08为一天中最短。冬至前后,师生们能在学校升国旗时(北京时间10:00)看到日出。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面两题。
图Ⅰ 校园局部平面图
图Ⅱ 二十四节气
1.(2017天津文综,6,4分,)A市位于天津市(39°N,117°E)的(深度解析)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学生发现,日落时旗杆影子的指向随日期而移动。
2.(2017天津文综,7,4分,)下列时段中,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的是(深度解析)
A.惊蛰到立夏 B.立夏到小暑 C.白露到立冬 D.立冬到小寒
2014年11月7日至12日APEC北京会议放假期间,河南省针对北京游客实行景区门票减免优惠。据此,回答下题。
3.(2015北京文综,8,4分,)放假期间,( )
A.时值我国立冬到小雪之间
B.太阳直射点向赤道移动
C.黄山6点前日出东北方向
D.南极大陆极夜范围扩大
2016年8月21—25日,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将在北京举办。往届大会曾在华盛顿、首尔等地举办。读图,回答下题。
4.(2016北京文综,1,4分,)本届大会期间,北京( )
A.适逢中国农历处暑节气
B.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
C.比首尔正午太阳高度大
D.比华盛顿日出时间晚
下图为某年内我国地跨10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题。
5.(2017北京文综,5,4分,)芒种至小暑期间,( )
A.该区域南北气温差异大 B.塔里木河蒸发量大,出现断流
C.白昼时间北京比上海长 D.“雪龙号”科考船抵达南极大陆
三年模拟练
一、选择题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变化。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进行划分的。读下图,回答下题。
1.(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图中( )
A.立春—我国各地正午的日影朝北
B.立夏—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C.立秋—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D.立冬—南极大陆仍有部分地区处于极夜
图甲为北京某校地理办公室,图中窗户朝南,窗外有1米多宽的屋檐。在此位置办公的老师发现一年中有某些时段电脑屏幕反光极为强烈。图乙为二十四节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甲
图乙
2.(2020北京四中高三上期中,)该电脑屏幕反光最强烈的时间往往出现在一天中的( )
A.上午 B.下午
C.中午 D.以上都有可能
3.(2020北京四中高三上期中,)这一时段最可能为一年中的( )
A.小满至大暑 B.霜降至立春
C.处暑至寒露 D.雨水至谷雨
二、非选择题
4.(2020江苏苏北高二上期中联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务院批复,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如下图所示。
(1)“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天地球位于图中A、B、C、D四点中 点,该节日的日期是 前后,此时我国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2)描述地球从图中B到C时段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传统上我国作为四季的开始的节气分别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徐州春季(立春到立夏)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为: ; ; 。
(4)各地随着节气不同,农事安排也不尽相同。秋分日后,下列说法合理的是(双选)( )
A.我国华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
B.天山牧场逐渐向下转移
C.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区开始播种小麦
D.长江中下游地区酷暑天气刚刚来临
答案全解全析
单元活动 认识二十四节气
基础过关练
a 2.A 3.D 4.A 5.C 6.D 7.C 8.C
9.D 10.C 11.D
1.A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黄道是地球的公转轨道,因此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依据是太阳的周年视运动,A正确。
2.A 二十四节气中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故选A。
3.D 关于冬至或夏至对称的节气,太阳直射纬度相同,同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一样。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可知,小满、大暑关于夏至对称,因此这两个节气时,郑州昼长时间最接近,D对。
4.A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总结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月相是月球绕地球公转造成的,与二十四节气无关,故选A。
5.C 二十四节气划分使用的周期是回归年,C对。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A错。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周期,B错。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D错。
6.D 我国将四季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其中作为春季和冬季起点的节气是立春和立冬,选D。
7.C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中秋、端午、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但不属于二十四节气。故选C。
8.C 由题干可知,“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由图可知,还有两瓣梅花未染色,故此时距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已有79天,推测时间应为3月中旬,即将来临的节气为春分(3月21日前后)。故选C。
9.D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在的谚语表示农作物种植时间提前了,其变化反映了当地气候变暖,D对。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当地降水增加、农业耕作技术提高不是农作物种植时间提前的原因,A、B、C错。
10.C 二十四节气产生于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总结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故选C。
11.D 我国8—11月份播种冬小麦,海拔越高、纬度越高的地区,越应偏早播种;北半球越向北温度越低,热量越少,地理位置由北向南小麦播种时间由早到晚。北京位于河南、山东以北,故冬小麦播种时间偏早。故选D。
能力提升练
1.C 2.A 3.B 4.C 5.B 6.C 7.B 8.C
9.D 10.B 11.C 12.C 13.C 14.D 15.A 16.D
17.C
1.C 根据对称原则,立冬距离冬至还有44天,则与立冬当天正午太阳光照面积相近的节气应为冬至后44天,约为2月4日,为立春节气,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
2.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立冬后一个月,北京和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A对;西宁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B错;晨昏圈与经线圈的夹角变大,C错;此时南极大陆附近是极昼,且极昼范围逐渐扩大,D错。故选A。
3.B 中原气候四季分明,循环往复,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原人对周而复始的气候规律的总结,是农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积累的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中原地势平坦,耕作业发达;中原是我国文明发源地,人口比较稠密,农业技术先进;中原处于我国中部,影响较大。故B项正确。
4.C 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把一年分为二十四等份,因此每15天为一个节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明处于春分(3月21日前后)的15日之后,所以清明多出现在4月5日前后,C选项正确。
5.B 昼长时间最接近的节气应该是太阳直射点所处的纬度位置最接近或相同时所对应的节气。结合选项可知,只有立夏和立秋分别处于夏至前后,且距夏至的时间是相等的,即立夏和立秋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大致是相同的,此时我国北方城市昼长时间最接近,B选项正确。
6.C 根据山东、河南和北京的纬度位置可知,纬度越低,种植冬小麦的时间越晚;江苏、安徽的纬度比山东、河南低,所以种植冬小麦的时间为霜降,选C。
7.B 据题干可知,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春分到秋分为180°,白露为秋分前一个节气,故此时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约为165°,选B。
8.C 雨水前后,江淮地区为春季,不会出现气候炎热的特征;大暑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中最热时期;大寒前后,云贵高原多发生寒潮,降雪量达一年中最大;霜降前后,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多,我国北方降温明显。
9.D 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规律可知,冬至、夏至时晨昏线与66°34'N相切,结合二十四节气分布图可知,③点日期可能是夏至或冬至;①点日期所处的节气可能是大暑或大寒;②点日期所处的节气可能是立夏或立冬;④点日期所处的节气可能是芒种或大雪。故D正确。
10.B 种植业受气候的影响最大,所以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种植业。故选B。
11.C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总结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所以本题选C。
12.C 打春阳气转——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气温回升,A合理。春分地皮干——地表积雪逐渐消失,大风天数多,蒸发强,土地干裂,B合理。清明忙种麦——气温回升至适合耐旱不耐寒的春小麦播种,C不合理。谷雨种大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雨生百谷,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的播种,D合理。
13.C 芒种到白露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先向北运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运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先靠近潍坊,再远离潍坊,则潍坊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A错误;此期间地球先接近远日点,再远离远日点,则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B错误;济南市昼渐长,然后渐短,则昼夜长短差值先增大,后减小,C正确;南沙永暑岛纬度大约为9°N,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先远离该岛,再接近该岛,之后再远离该岛,则其正午旗杆影长先变长,后变短,之后再变长,D错误。故选C。
14.D 关于太阳对称的两个节气日大约相差180天,但不一定都是180天,A错误;两节气日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不相同,则对于某一地来说正午太阳高度不相同,太阳视运动轨迹出没方位不相同,B、C错误;关于太阳对称的两个节气日,如夏至日和冬至日,芒种日和大雪日等,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不同,但纬度数相同,所以两节气日昼夜长短正好相反,D正确。故选D。
15.A 冬至过后的第一个节气是小寒,为冬季。根据“梅影”可知此时是梅花盛开的季节,即冬季,A对;葵花开花一般在夏季或者秋季,B错;根据“清霜”和“红叶”可知本诗句指秋季,C错;根据“春到人间草木知”得出此句指春季,D错。故选A
16.D 由材料可知,霜降是秋分后的第二个节气,位于秋分后30°,对应的黄经度数为210°,D正确。
17.C “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并不相同,故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南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不同,B错误;“大暑不热”的年份,登陆我国的夏季风势力较强,C正确;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我国四季的开始,D错误。
单元活动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1.C 2.A 3.A 4.A 5.C
1.C 由材料信息可知,北京时间14:08时,该地地方时为12:00,计算出该地经度为88°E,位于天津西方;该地冬至前后北京时间10:00日出,即地方时7:52日出,计算得知该地冬至前后夜长为15小时44分钟,天津冬至前后夜长为15小时左右(与北京相似),故该地位于天津的北方。故C项正确。
2.A 读图Ⅰ可知,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代表日落时杆影指向由东北转为东南,则日落方向由西南变为西北,说明太阳直射点应该由南半球移动到北半球,结合二十四节气图可知,A项正确。
解题思路 本题组以某中学旗杆影子的变化和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为背景材料,考查区域地理位置的判断和日落方位的变化规律,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应充分利用图文信息。如解答第1题时要能够利用时间计算出该地的经度和昼长,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该地与天津昼长的比较结果,得出该地与天津的南北方位;解答第2题时,一是要明确题意,二是要掌握日落方位的年变化规律,三是要根据二十四节气图来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3.A 由题意可知,APEC北京会议放假期间为2014年11月7日至12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回归线移动,B项错误;此时北半球为冬季,昼短夜长,故黄山6点后日出东南方向,C项错误;此时南极圈以内有极昼现象,且范围越来越大,D项错误;2014年11月7日为立冬,11月22日为小雪,A项正确。
4.A 由材料可知,大会期间北半球正处夏末,为中国农历的处暑节气,A项正确;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出现在深秋,B项错误;大会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南移动,北京比首尔纬度高且两地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北京比首尔正午太阳高度小,C项错误;北京比华盛顿昼更长,日出更早,D项错误。
5.C 芒种到小暑期间处于中国的夏半年,中国夏季受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的影响,南北普遍高温,气温差异小,A项错误;塔里木河主要依赖冰川融水补给,此期间冰川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B项错误;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北京比上海白昼时间长,C项正确;此期间南极大陆大部分地区处于极夜,不适合进行科学考察,D项错误。
三年模拟练
1.A 2.B 3.B
一、选择题
1.A 立春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到赤道之间,我国各地正午的日影朝北,A对;地球公转速度在远日点(7月初)处最慢,B错;立秋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C错;立冬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极大陆不存在极夜现象,D错。故选A。
2.B 由材料可知,窗户朝南,故可判断出电脑屏幕朝西,下午太阳从西南方向射入,电脑屏幕反光最强烈,B正确;上午太阳从东南方向射入,中午太阳从正南方向射入,A、C、D错误。
3.B 由材料“窗外有1米多宽的屋檐”可知,当太阳高度较大时,屋檐对太阳光有遮挡作用,因此这一时段应为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时间,屋檐不能遮挡射入室内的太阳光线;小满至大暑为夏至日前后,霜降至立春为冬至日前后,处暑至寒露为秋分日前后,雨水至谷雨为春分日前后,四个时间段相比,霜降至立春时北京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故这一时段最可能为一年中的霜降至立春,B正确。
二、非选择题
4.答案 (1)B 9月23日 昼夜等长
(2)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到C点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昼渐长、夜渐短 立春到春分前昼短夜长,春分到立夏昼长夜短 春分日昼夜等长
(4)AB
解析 (1)秋分日,大致在9月23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因此我国各地昼夜等长。根据图中二十四节气的顺序进行推断,秋分处于白露和寒露之间。
(2)据图可知B到C时段为秋分日至冬至日期间,该时段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减小,到冬至日(C点)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徐州春季(立春到立夏)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为:昼渐长、夜渐短;其中立春到春分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徐州昼短夜长,但昼渐长、夜渐短;春分至立夏,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徐州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徐州昼夜等长。
(4)我国华北地区秋季播种冬小麦,A正确;天山牧场为季节性牧场,秋季后逐渐向下转移,B正确;澳大利亚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季节相反,因此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区在3—5月即当地的秋季播种小麦,11—12月即当地春季收获小麦,C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酷暑天气在夏季时已经来临,D错误。综上,本题选择A、B。单元达标检测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某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如图所示,地球( )
A.自转角速度②地大于①地
B.自转角速度①地大于③地
C.自转线速度②地大于③地
D.自转线速度②地大于④地
2.图中几乎全部处于黑夜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019年8月1日,北京某旅行社安排一批游客乘坐美国联合航空UA889航班直飞旧金山(37°N,122°W)。北京时间8月1日16:25,飞机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飞,向东飞行11小时50分钟后抵达旧金山国际机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飞机抵达旧金山国际机场时,当地时间为( )
A.8月1日0:25 B.8月1日12:15
C.8月2日4:15 D.8月2日20:15
4.UA889航班在穿越国际日界线时( )
A.日期加一天 B.区时加一小时
C.日期减一天 D.区时减一小时
北京时间2018年6月14日至7月15日第21届世界杯足球赛在俄罗斯举行。下表为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赛程表(部分)。读表回答下面两题。
日期 场次 比赛开 始时间 (当地时间) 北京开始同 步直播时间 (北京时间) 比赛地点
6月25日 33 18:00 22:00 萨马拉
6月25日 34 17:00 22:00 伏尔加格勒
5.表中( )
A.伏尔加格勒位于东一区
B.第33场比赛开始时正值当地日落
C.第33场比赛比第34场比赛晚开始1个小时
D.萨马拉位于伏尔加格勒的偏东方
6.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 )
A.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B.地球接近公转轨道的近日点
C.白昼时间伏尔加格勒长于北京 D.太阳直射点向南回归线移动
高达528米的中国尊大厦于2018年全面竣工。读图1“建设中的中国尊”和图2“中国尊大厦所在区域电子地图”,回答下面两题。
7.图1照片的拍摄时间(北京时间)最可能为( )
A.4:00—6:00
B.10:00—12:00
C.12:00—14:00
D.17:00—19:00
8.若图1照片拍摄当日,天安门升旗时间为4:46,则该日北京( )
A.日出东南方向
B.正午日影较长
C.正值秋高气爽
D.处于夏至前后
我国某中学一地理学习小组,利用太阳—标杆进行定向。小组成员将标杆与地面垂直放置,把一块石头放在标杆影子的顶点P点,至少过10分钟以后,标杆影子的顶点移到Q点时再放一块石头。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9.图中从P点到Q点所指的方向是( )
A.东 B.北 C.南 D.西
10.太阳—标杆定向的原理是( )
A.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
B.一年中,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方向是南北往返
C.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D.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从罗马到北京的某国际航班经过18小时的飞行,于某星期一的17时10分安全降落在北京机场。此时,飞行员看到一轮红日正在跑道西边的尽头。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1.飞机降落时,晨昏线的位置应该是下列四图中的( )
12.飞机从罗马(东三区)起飞的时间是当地时间( )
A.星期一的18:10
B.星期一的12:10
C.星期日的18:10
D.星期日的5:10
某同学4月29日2:05(当地使用夏令时,夏令时指在天亮较早的夏季人为将时间调快一小时)从美国洛杉矶(34°03'N,118°15'W)乘坐飞机经太平洋直飞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预估航程13小时55分钟。下图为该同学所乘飞机座舱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头等舱:1—2排;8个座位 公务舱:11—17排;42个座位 经济舱:31—60排;261个座位
13.该同学到达浦东国际机场的时间为( )
A.29日7:00 B.30日7:00
C.30日8:00 D.30日23:00
14.该同学想在飞机上透过窗户拍摄日出,下列可选的座位中最佳座位是( )
A.35A B.35L C.47A D.47L
下图中大圆为晨昏圈,图示区域为昼半球,图中各地坐标分别为a(0°,0°)、b(0°,180°)、c(41°N,30°E)、d(41°N,150°E),e地的经度为15°W。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5.若有一飞机从c地飞往d地,则其最短航程的航行方向应为( )
A.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B.沿纬线自西向东
C.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D.沿纬线自东向西
16.关于图中a、c、e三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a、c、e三地的日出时间相同
B.此日,c地日出时间最早
C.c地的纬度高于e地
D.此日,a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一定大于c、e两地
下图为某地连续三个月的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示意图(Ⅰ、Ⅱ、Ⅲ各表示一个月),已知该地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向左偏转。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7.当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H时( )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C.长江流域正值蜡梅花开时节D.巴西高原草木茂盛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阶段Ⅰ,北京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B.阶段Ⅰ,我国北方地区大雪纷飞
C.阶段Ⅲ,悉尼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D.阶段Ⅲ,我国华北地区农民忙于种麦
我国华北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对教学大楼四周日照情况进行观测。下图示意某日教学大楼日出、日落时楼影分布。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9.下列日期中全天无日照区面积最大的是( )
A.1月15日 B.6月22日
C.9月18日 D.11月10日
20.该日图中日照时间最长的地点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0分)
21.下图为某地投影示意图,图中小虚线圆为极圈,大虚线圆为回归线;弧线ACB为晨昏线,且AC段为昏线;C点为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也是晨昏线与120°E经线的交点。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4分)
(1)该投影图为 (南、北)极投影图。(1分)
(2)图示日期是 月 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的坐标 。(3分)
(3)此时中时区区时为 时。(2分)
(4)此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 。(2分)
(5)简述该日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3分)
(6)简述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3分)
22.北京市某中学生元旦参加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并参观周边景点。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天安门广场平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图1
图2
(1)图1中甲位置的日期是 ,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3分)
(2)图1所示地球由乙位置运行至丙位置的过程中,北京地区(双选)(2分)( )
A.白昼渐长黑夜渐短
B.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C.日出时刻越来越晚
D.正午人的影长逐渐变短
(3)该同学参加升旗仪式当天,北京昼长约为 小时,地球运行至图1中 位置附近。(2分)
(4)根据照片中的人影朝向天安门城楼方向,判断拍照的时间为 (选择填空),理由是 。(4分)
A.6:00左右 B.8:00左右
C.10:00左右 D.12:00左右
(5)当天上午该同学观看了升旗仪式,瞻仰了毛主席遗容,在天安门城楼前拍了照,参观了国家博物馆。请推断他最合理的参观顺序是 (填写图2左图中的序号)。(2分)
23.下图为某日部分地区昼夜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如果晨昏线与甲地所在经线的夹角为12°,则该日正午时分北京(40°N)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墙面与地面垂直)之间最合适的夹角约为 。(1分)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该日乙、丙两地的昼长相差 小时。(4分)
(3)一年中乙地昼长大于甲地的时间约为 个月;甲、丙两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值是:甲 、丙 。(6分)
24.图甲为北京时间16时太阳直射A点时的光照图,A点的纬度是20°N。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图甲
图乙
(1)据图判断C点的地理坐标是 ,
此日的昼长时间是 小时。(4分)
(2)等值线①②③中,昼长最短的是 。(2分)
(3)估算A、E两点之间的实地最短距离大约是 千米。(2分)
(4)若此时F点的地方时为6时,在图乙中画出DE线和GBC线此日的昼长变化示意图。(4分)
答案全解全析
单元达标检测
1.D 2.B 3.B 4.C 5.D 6.C 7.D 8.D
9.A 10.C 11.D 12.C 13.B 14.C 15.A 16.C
17.B 18.C 19.A 20.D
一、选择题
1.D 地球自转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全球各地相等,A、B错误。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自转线速度②地小于③地,②地大于④地,C错误,D正确。
2.B 读图可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都有白天分布,A、C、D错误。大西洋几乎全部处于黑夜,B正确。
3.B 根据材料可知,旧金山位于西八区。飞机抵达旧金山国际机场时,当地时间为16:25+11小时50分钟-16小时=12:15。从北京飞往旧金山,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则日期减一天,所以飞机抵达旧金山国际机场时,当地时间为8月1日12:15。
4.C UA889航班自西向东穿越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区时不变。
5.D 北京位于东八区,伏尔加格勒时间比北京时间晚5小时,因此伏尔加格勒位于东三区,A项错误;此时为北半球夏季,昼长夜短,因此萨马拉日落时间晚于18:00,B项错误;伏尔加格勒位于东三区,萨马拉位于东四区,当东三区是17时时,东四区刚好是18时,因此第33场比赛和第34场比赛同时开始,C项错误;伏尔加格勒位于东三区,萨马拉位于东四区,因此萨马拉位于伏尔加格勒的偏东方,D项正确。
6.C 6月14日到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6月22日至7月15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故A项错误。7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故B项错误;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的地区昼越长,伏尔加格勒纬度高于北京,因此白昼时间更长,故C项正确。6月14日至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移动,故D项错误。
7.D 图1照片中,中国尊大厦的右侧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楼,说明拍摄方向是面朝西方,正值日落,故拍摄时的北京时间最可能为17:00—19:00,D对。4:00—6:00是日出时间,A错。10:00—12:00、12:00—14:00是正午前后时间,B、C错。
8.D 若图1照片拍摄当日,天安门升旗时间(与日出时间同步)为4:46,日出时间在6:00之前,则该日北京日出东北方向,北半球是夏季,A、C错。夏季北京正午日影较短,B错。该日北京应处于夏至前后,D对。
9.A 由于影子的方位和太阳的方位相反,我们观测到的太阳视运动的方向总体上是自东向西的,因而影子的移动方向是相反的,即为自西向东,影子的顶点从P点到Q点是向东移动的,故从P点到Q点所指的方向是东,A正确。
10.C 之所以能够利用太阳—标杆来进行定向,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故C正确。
11.D 在北京机场17时10分看到日落,说明该日北京昼短夜长,且北京正处在昏线上,图D与上述分析相符。
12.C 北京机场位于东八区,星期一的17:10时,正是罗马当地时间星期一的12:10;飞机从罗马经过18个小时的飞行到达北京,则飞机在罗马起飞的时间为星期一的12:10减去18小时,即星期日的18:10。
13.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洛杉矶位于西八区,故该航班的实际起飞时间为当地区时4月29日1:05,上海位于东八区,与洛杉矶区时差16小时,据东加西减原则可计算出,飞机起飞时东八区区时为4月29日17:05,然后加上飞行时间13小时55分钟,可得出该同学到达浦东国际机场的时间为30日7:00。故选B。
14.C 据材料可知,时间为4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则日出东北方向,飞机从洛杉矶向西飞向上海,因地球为球体,航线先向西北后向西南,所以座位应选择左侧,因35A靠近机翼,可能会遮挡视野,据此并结合上题可判断出拍摄日出的最佳座位是47A。故选C。
15.A 飞机从c地飞往d地,是沿球面飞行,球面上两点间最短距离是经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长,从c到d的最短距离就是图中晨昏圈c、d间的劣弧长,据材料可知,c、d间经度相差120°,晨昏圈并不与经线圈重合,航行方向应为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16.C 据材料可知,图中a、c、e三地同位于晨线上,根据各地的经纬度,可判断出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南半球。三地日出时间不同,日出时间最早的应是e地。e地此日昼长为14小时,夜长为10小时;c地昼长为8小时,夜长为16小时,可判断出c地纬度高于e地,e地纬度低于41°S。a地在赤道上,此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a地正午太阳高度不一定高于e地。
17.B 该地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向左偏转,为南半球。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H时,为一年中的最小值,判断此时节气为夏至,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巴西高原此时草木枯黄,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18.C Ⅱ应是6月份,Ⅰ、Ⅲ应分别是5月份和7月份。阶段Ⅰ,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在夏至日达最大值,北京(116°E,40°N)此时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A、B错。阶段Ⅲ,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北半球正值夏季,悉尼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华北地区已过麦收季节,C对,D错。
19.A 由图可知,全天无日照区全天都处于楼影区域,而楼影的长短受太阳直射点位置影响。冬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我国的楼影最长,则全天无日照区面积最大,选项中1月15日最接近冬至,楼影最长;而6月22日时,楼影最短,全天无日照区面积最小;9月18日和11月10日,距离冬至较远,所以楼影不是最长,全天无日照区面积不是最大。故选A。
20.D 由图可知,图示为某日教学大楼日出、日落时楼影分布图,从图中楼影的分布可知,楼影朝向西北时日出,此时太阳在东南方;楼影朝向东北时日落,此时太阳在西南方。则该地该日昼长小于12小时,为我国冬半年。图中楼影从日出到日落顺时针扫过的范围内,楼影经过丁处的时间最短,故该日丁处日照时间最长。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南
(2)12 22 (60°W,23°26'S)
(3)16
(4)1/6
(5)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6)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解析 (1)由图中0°和120°E经线,可以判断出该投影图为南极投影图。(2)由材料“弧线ACB为晨昏线,且AC段为昏线”可以推断出南极地区为极昼,故时间为12月22日前后。由于120°E经线为夜弧的中央经线,故可以计算出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为60°W,由此可以判断出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3)此时60°W经线地方时为12时,可以推断出中时区区时为16时。(4)由120°E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可以得知东十二区区时为4时,新的一天的时间长度为4小时,故新的一天占全球的1/6。(5)由于该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故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6)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自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2.答案 (1)3月21日前后(春分日)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BC
(3)9.5 丁
(4)D 由天安门城楼坐北朝南可知,人影朝向北,说明太阳大约在正南方向,正值中午12点左右
(5)⑤③④①
解析 (1)图1中丁位置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节气为冬至,因此甲位置节气为春分,日期为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2)图1中乙位置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节气为夏至,故丙位置节气为秋分。从夏至到秋分,北京白昼渐短黑夜渐长;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日出时刻越来越晚;正午人的影长逐渐变长。故B、C正确。
(3)从图2中可看出元旦这一天7:35升旗,16:59降旗,天安门日出升旗、日落降旗,可算出当日北京昼长为9小时24分钟,昼长小于12小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位于图1中丁位置附近。
(4)天安门城楼坐北朝南,从图中看人影朝向北,说明太阳约在正南方向,时间约为12:00。
(5)由图可知,升旗时间最早,应先在⑤国旗台附近观看升旗仪式;毛主席纪念堂开馆时间较国家博物馆早,且只在上午开馆,接着应去③瞻仰毛主席遗容;接下来按由近及远的顺序先在④参观国家博物馆,最后在①天安门城楼前拍照。
23.答案 (1)62°
(2)(12°N,60°E) 2
(3)6 23°26' 46°52'
解析 本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与直射点的纬度值相等,来确定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根据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来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经度。解答本题还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第(1)题,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相等,由图可知,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12°N。据图可知,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墙面夹角应与当地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即90°-(40°-12°)=62°。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经度为30°W,因其位于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上,故其地方时为6:00,因此太阳直射点(地方时为12:00)的经度为60°E。乙、丙两地都位于晨线上,经度差为15度,因此日出时间相差1小时,故两地昼长相差2小时。第(3)题,乙地位于南回归线上,甲地位于赤道上,只要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乙地的昼长就大于甲地,时间约有6个月,即从9月23日前后到下一年的3月21日前后;甲、丙两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都为90°。甲地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小值为:90°-23°26'=66°34',因此甲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值是:90°-66°34'=23°26'。丙地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小值为:90°-2×23°26'=43°08',因此丙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值是:90°-43°08'=46°52'。
24.答案 (1)(70°N,120°W) 24
(2)③
(3)6 660
(4)见下图。
解析 第(1)题,由图甲中大圆的太阳高度为0°可推知大圆为晨昏圈,由于纬度相同的地点昼长相等,所以图甲中等昼长线与纬线重合。此时晨昏线与①所在纬线相切,C点为切点,正好出现极昼现象,昼长为24小时,其纬度和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的纬度互余,因此C点的纬度为70°N;太阳直射A点,A点地方时为12时,北京时间为16时,可以计算出A点的经度为60°E,B点为北极点,C点的经度和A点的经度相差180°,因此C点的经度为120°W。第(2)题,太阳直射北半球,等昼长线与纬线重合,北半球纬度越低,昼长越短,因此等值线①②③中,昼长最短的是③。第(3)题,A点是圆心,E点的太阳高度是30°,A、E两点之间的太阳高度差是60°,A、E两点之间的实地最短距离是经过两点的地球大圆的劣弧,其长度和经线上纬度相差60°的距离是相等的,纬度相差1°的距离约是111千米,因此A、E两点之间的距离约为6 660千米。第(4)题,F点地方时为6时,则该点位于赤道,D、E、F三点在同一纬线上,其昼长都是12小时,而G、B、C三点所在地都出现极昼现象,昼长均为24小时。全书综合测评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当地时间2019年3月21日18:30抵达罗马,对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习近平主席抵达罗马时,北京时间约为( )
A.21日11:30 B.21日13:30
C.22日1:30 D.22日2:30
2.意大利( )
A.是地中海北部的岛国
B.地处板块消亡边界,火山众多
C.盛产杧果、香蕉等水果
D.南部海运便利,经济比北部发达
3.与那不勒斯相比,巴里(深度解析)
A.日出早,白昼长 B.地球自转线速度快
C.纬度高,多低温冻害 D.冬季降水量小
微信中的创意中国二十四节气表情包,用时尚现代的传播方式,向世界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下图为小暑和大暑的表情符号。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4.图中两节气期间( )
A.长江中下游平原进入雨季
B.浙闽丘陵茶树萌发
C.赤道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D.地球公转速度渐慢
5.下列描写的是图中节气期间景色的是( )
A.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B.一载农耕今播种,蓑衣斗笠雨浓浓
C.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D.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6.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堆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7.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陵。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敦德吉林(39°35'N,102°15'E)是巴丹吉林沙漠中的一个咸水湖。下图为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部分地区地质剖面图,钻孔1、钻孔2为取水孔。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图示地区( )
A.沙丘海拔约为200米 B.整体地势南高北低
C.钻孔1处地下水埋深较深 D.北大山属于褶皱山
9.敦德吉林湖泊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 )
A.雨水 B.河流水 C.冰雪融水 D.海水
我国许多聚落名称都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 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
A.紧邻河岸以方便取水
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11.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 )
A.河流水量 B.土壤肥力
C.川地面积 D.林木蓄积量
南亚地区的气候状况整体由冬、夏季大气环流形势决定。下图示意南亚地区夏季风进退时间。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图示区域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的地方位于( )
A.西南部 B.东南部
C.东北部 D.西北部
13.图中甲地的天然植被为草原,形成原因包括( )
①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
②西南季风难以到达,季风气候不显著
③地形平坦,水汽抬升少
④受东西两侧山地阻挡,降水偏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斯利那加每年3月份降水量最大。该月影响斯利那加的大气环流为( )
A.东北信风 B.东北季风 C.西南季风 D.盛行西风
下图为某岛地理位置示意图。该岛独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类型多样的旅游景观。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5.图中( )
A.丰富的地热,形成了岛上众多的温泉
B.强烈的阳光,产生了冬季绚烂的极光
C.肥沃的土壤,滋养了岛上茂密的椰林
D.强劲的海风,塑造了沿海壮观的峡湾
16.该岛上瀑布众多,形态各异。观赏瀑布的最佳时段是 (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17.该岛处于( )
A.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B.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C.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D.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某科学考察队某年1—2月沿下图所示路线进行徒步考察。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8.考察途中,人们不可能看到的自然景观是( )
①亚寒带针叶林 ②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③温带草原 ④热带雨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9.图中盛行风及洋流的画法正确的是( )
A.甲 乙 B.乙 丙 C.丙 丁 D.乙 丁
电影《攀登者》中的登山者从珠穆朗玛峰北麓开启攀登历程,出发点海拔为4 000米,气温为12°C。下图为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0.图中①②③表示的自然带分别是( )
A.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
B.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甸带
C.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甸带
D.高山草甸带—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
21.攀登者开始进入③自然带时海拔约为( )
A.5 000米 B.6 000米 C.7 000米 D.8 000米
下图是我国南方地区某河流顺直河道附近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22.该河流的流向是( )
A.自东南流向西北 B.自东北流向西南
C.自西南流向东北 D.自西北流向东南
23.阶地一般是由河漫滩发育而来的,当原来的河漫滩高出河流丰水期水位时,便形成阶地。那么河漫滩发育成阶地的原因可能是( )
A.河流流量减小 B.植被破坏
C.地壳抬升 D.地壳下降
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局部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区域性陆地升降与海平面升降共同作用的结果。图Ⅰ为黄浦江部分江段示意图,图Ⅱ为上海市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Ⅰ
图Ⅱ
24.黄浦江沿岸地区发生严重内涝时,控制该区域概率较大的天气为( )
A.准静止锋天气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天气
C.强热带气旋天气
D.冬季强冷锋天气
25.不考虑防汛标准提高,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的原因是 ( )
A.河流淤积加剧,河岸高度升高
B.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
C.陆地构造抬升,河床高度升高
D.相对海平面升高,地下水位升高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0分)
26.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盛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当气势磅礴的阅兵式结束后,11时30分“国旗方阵”通过天安门,开始了以“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群众游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13分)
材料一 图Ⅰ示意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图Ⅰ
材料二 北京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成员采用“立竿测影”方法测定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图Ⅱ为最短竿影长度与竹竿长度关系示意图。
图Ⅱ
(1)“国旗方阵”通过天安门时,天安门旗杆杆影的朝向为 ,此时全球属于10月1日的范围是 。(4分)
(2)国庆节假期,地球处于图Ⅰ中的 和 (填字母)之间,此时段内北京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变 (大、小),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特征是 。(4分)
(3)若该小组成员某日测得最短竿影长度与竹竿长度相等,此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是 ,且该日后的日最短竿影长度变短,则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正处于下图中的 (填字母)时段。(2分)
(4)当地时间9月30日8时,俄罗斯总统专机从莫斯科(东三区)机场起飞,大约飞行9小时后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降落,此时北京时间为 月 日 时。(3分)
27.2019年第13号台风“玲玲”于9月7日在朝鲜登陆,逐渐变性为温带气旋。下图为9月8日17时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图中虚线是台风“玲玲”部分移动路径。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甲线处可能形成的天气系统是 ,请在图中用符号准确画出。(2分)
(2)乙处气压值的范围是 ,乙处此时天气特征是 。(2分)
(3)台风移动至M处时,台湾岛的风向是 ,浙江省将会产生的灾害性天气有 。(4分)
(4)此时新疆北部的风力 ,原因是 。(4分)
2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宜人,是加拿大冬季最暖和的城市,1月平均气温为3℃,7月平均气温为17℃。温哥华局部山地年降水量在2 000毫米左右,4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冬季。该地区夏季常吹西北风,而冬季多吹西南风。下图为温哥华所在区域简图。
(1)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4分)
(2)指出温哥华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地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3分)
(3)结合大气环流知识,说明该地区冬、夏季主导风向的成因。(3分)
(4)分析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陆地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3分)
29.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12分)
材料一 黄河干流以河口镇、桃花峪为界分为上、中、下游。上游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发展灌溉农业条件优越,有“塞上江南”之美称,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下图为黄河水系示意图。
材料二 河套平原土壤肥沃,是内蒙古主要农业区。下图为河套平原地质构造示意图。
(1)形成甲、丙两地地貌的共同作用是 ,丙地所在河段 大,因此其挟带的泥沙使下游河段形成了“地上河”,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 性。(3分)
(2)运用内外力作用知识,描述乙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3分)
(3)从气候特征和水系特征角度,说明黄河自乙地至河口段平均径流量较小的原因是 。(3分)
(4)东营湿地位于黄河入海口附近,常常形成的地貌是 ,该地貌的特征是 。(3分)
答案全解全析
1.C 2.B 3.D 4.C 5.D 6.C 7.B 8.B
9.A 10.D 11.C 12.B 13.C 14.D 15.A 16.C
17.A 18.D 19.D 20.A 21.B 22.D 23.C 24.C
25.B
一、选择题
1.C 习近平主席抵达罗马时当地时间即东一区的区时为2019年3月21日18:30,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比东一区早7个小时,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习近平主席抵达罗马时,北京时间约为22日1:30,选C。
2.B 意大利国土大部分位于地中海北部的亚平宁半岛上,三面环海,背靠欧洲大陆,属于半岛国家,不是岛国;意大利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火山众多;该地气候适宜,盛产葡萄、无花果等水果,杧果、香蕉属于热带水果,在意大利无法生长;意大利的经济北部较南部发达。据此分析选B。
3.D 那不勒斯与巴里纬度相当,昼长接近,地球自转线速度相差较小;二者纬度相当,均位于亚热带沿海地区,低温冻害少;二者的降水均来自冬季的西风降水,但那不勒斯位于西风的迎风坡,巴里位于西风的背风坡,故巴里的冬季降水量小于那不勒斯。据此分析选D。
点睛 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少雨;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
4.C 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排列顺序和时间间隔判断,小暑和大暑为夏至之后的连续的两个节气,每15天一个节气,夏至为6月22日前后,则小暑的日期为7月7日前后,大暑的日期为7月23日前后。长江中下游平原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梅雨季节,图中两节气期间,梅雨基本结束,A错误。浙闽丘陵茶树萌发应出现在春季,而图中两节气期间为盛夏,B错误。图中两节气期间,太阳直射点向赤道移动,因此赤道正午太阳高度变大,C正确。小暑的日期为7月7日前后,此时地球大致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时间向后推移,地球逐渐远离远日点,公转速度应渐快,D错误。故选C。
5.D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描写的是春天的情景,与小暑和大暑期间的夏季景观不同,排除A。“一载农耕今播种,蓑衣斗笠雨浓浓”描写的是谷雨时节的景象,排除B。“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描写的是寒露时节的情景,排除C。“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描写的是夏日农忙的情景,符合图中节气期间的景色,故选D。
6.C 图中显示①地断裂抬升,②地断裂下沉,④地断裂抬升,但三地都高于黄河河床,不会受到黄河干流流水侵蚀或堆积作用的影响,A、B、D三项均错误;③地是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势低平,黄河在该地自南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不断侵蚀东岸,泥沙等在西岸堆积,故③地冲积平原由黄河干流泥沙堆积而成,C项正确。
7.B 题干中提到,皇陵选址的条件是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由材料可知,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结合图示,①④两地土层薄,③地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浅,②地地势较高,地下水位较深,且②地土层深厚,是修建皇陵较为理想的地方。
8.B 图中纵轴表示海拔,图示地区沙丘海拔为1 200~1 400米,A错。结合指向标可知,图示地区整体地势南高北低,B对。根据图示钻孔深度可知,钻孔2处地下水埋深较深,C错。北大山是断裂上升形成的断块山,不属于褶皱山,D错。
9.A 由图文材料可知,该湖泊位于沙漠中,没有河流流入,B错。北大山海拔较低,没有永久性冰川分布,故该湖泊水的补给并非主要来源于冰雪融水,C错。该湖泊距海遥远,海拔较高,没有海水补给,D错。该湖泊是咸水湖,区域内虽然降水少,但湖泊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雨水,A对。
10.D 聚落紧邻河岸容易遭受洪水的侵袭;黄土高原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坡地中部和上部不适合聚落的分布;聚落应分布在缓坡底部,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11.C 在农业社会,人类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主要依靠土地生存,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和生产资源。所以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因素是川地面积。
12.B 根据图中的夏季风到达与离开的时间分析,东南部夏季风在5月底、6月初到达,在10月15日前后离开,控制时间最长,故B项正确。
13.C 甲地位于德干高原,虽然两侧有山脉分布,但山地海拔为1 000~1 500米,对西南季风的阻挡较弱,夏季风仍能到达高原内部,故②说法错误,C项正确。
14.D 斯利那加纬度较高,受东北信风影响极小,A项错误。东北季风来自内陆,带来的水汽较少,与题中信息矛盾,B项错误。西南季风3月份未影响到该地,C项错误。3月份,西风带位置偏南,该地处于北纬30°~40°,很可能是受暖湿的盛行西风影响,降水量大,D项正确。
15.A 由图文材料可知,该岛为冰岛,因为地处板块交界处,所以冰岛地热资源丰富,多温泉,A正确;极光是太阳活动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与两极地区的稀薄大气摩擦导致的,B错误;椰林是典型的热带植被,C错误;峡湾是受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
16.C 冰岛的纬度高,气温较低,夏季冰雪融水量大,瀑布水量大,且夏季冰岛气温适宜,适合游客前往旅游,C正确。
17.A 冰岛位于大西洋,处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A正确,B、C、D错误。
18.D 据图中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知,该区域位于南美洲,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纬度较低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19.D 图中丙应是盛行西风,在南半球为西北风,排除B、C;甲应为秘鲁寒流,由南向北流动,排除A。丁为东南信风,乙为自北向南流的巴西暖流,D正确。
20.A ③自然带位于最顶部,应该是积雪冰川带。故选A。
21.B 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约6℃,③自然带是积雪冰川带,雪线处气温应约为0℃。出发点海拔为4 000米,气温为12℃,雪线处气温与出发点相差约12℃,则海拔相差约2 000米,故攀登者开始进入③自然带时海拔约为6 000米,B正确。故选B。
22.D 读图文材料可知,该河道为顺直河道,且分为西南岸和东北岸,所以河流流向为自东南流向西北或者自西北流向东南,图示河流中的沉积物在东北岸,说明东北岸为堆积岸,西南岸为侵蚀岸,北半球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岸侵蚀,左岸堆积,所以该河流的流向是自西北流向东南,D正确。
23.C 读图结合题干信息可知,阶地是由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C正确。
24.C 黄浦江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强热带气旋天气(台风)短时间带来大量降水,黄浦江沿岸地区地势平坦,水流速度慢,从而发生严重内涝,C正确。准静止锋天气阴雨连绵,降水强度不大,A错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图示地区出现伏旱天气,降水少,B错误。冬季该地区受西北季风控制,温和少雨,强冷锋天气降水少,D错误。故选C。
25.B 据图可知,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在短时间内有较大幅度升高,黄浦江沿岸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河流含沙量较小,短时间内河流淤积少,A项错误;陆地构造抬升不会只影响河床,C项错误;地下水位升高,对河流水位不会有较大影响,不会使河床升高,D项错误;结合材料可知,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风暴潮位在几十年内升高明显,进而使得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升高,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 (1)西北 52.5°W向东至180°(180°向西至52.5°W)
(2)C D 大 变快
(3)5°S c
(4)9 30 22
解析 (1)2019年10月1日11时30分“国旗方阵”通过天安门,此时太阳位于东南方向,旗杆杆影的朝向为西北。北京时间11时30分,即120°E地方时为11时30分,则10月1日的0时经线位于52.5°W,此时全球属于10月1日的范围是52.5°W向东至180°(180°向西至52.5°W)。
(2)2019年国庆节假期处于秋分日到冬至日之间,据图Ⅰ可知,B为夏至日,C为秋分日,D为冬至日,A为春分日,国庆节假期,地球处于图中的C和D之间。秋分日至冬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由赤道逐渐向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故此时段内北京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变大。此时段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变快。
(3)若北京(40°N,116°E)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成员某日测得最短竿影长度与竹竿长度相等,说明此时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5°,则此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是5°S;若该日后的日最短竿影长度变短,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冬至日到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则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正处于图中的c时段。
(4)当地时间9月30日8时,俄罗斯总统专机从莫斯科(东三区)机场起飞,此时北京时间是9月30日13时,大约飞行9小时后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降落,此时北京时间为9月30日22时。
27.答案 (1)冷锋 图略。
(2)980~985百帕 阴雨
(3)偏南风 狂风、暴雨、风暴潮
(4)小 等压线较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
解析 (1)图中乙处为低压中心,甲线为低压槽,位于低压中心左侧,北侧是冷气团,南侧是暖气团,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故甲线处可能形成的天气系统是冷锋,其右侧为冷锋锋前。
(2)图中相邻等压线之间相差5百帕,据此推断乙处气压值的范围是980~985百帕,乙处为低压中心,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3)图中虚线是台风“玲玲”部分移动路径,当台风移动至M处时,低压中心位于台湾岛的北方,台湾岛的风向是偏南风,浙江省受台风影响产生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狂风、暴雨、风暴潮。
(4)此时新疆北部等压线较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较小。
28.答案 (1)特征:向北凸(弯曲)。
成因:西侧为海洋,比热容大,7月气温较低;东侧为高大的山脉,海拔高,气温低;温哥华位于陆地,海拔低,气温较东西两侧高,所以等温线向北凸。
(2)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原因:该地西侧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冬季,西南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暖湿气流;该地位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
(3)冬季,高压中心位于该地区的南侧,受其影响,风自南向北吹,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西南风;夏季,高压中心北移至该地区西侧,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北风。
(4)北太平洋暖流对温哥华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东部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阻挡了从美洲大陆内部吹来的寒冷气流。
解析 (1)据图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其成因主要是受海陆分布和地形的影响。(2)气候类型根据其所处纬度和海陆位置判断,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是受洋流、地形及盛行风的影响。(3)结合大气环流的特征和冬、夏季高、低压中心位置的变化,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解释形成该地冬、夏季主导风向的原因。(4)温哥华西侧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效果明显;温哥华东部是西北—东南走向山脉,阻挡了从美洲大陆内部吹来的寒冷气流,所以温哥华受冷空气影响小,冬季较温暖。
29.答案 (1)流水侵蚀作用 含沙量 整体
(2)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黄河泥沙堆积,形成冲积平原
(3)降水少,支流汇入少
(4)三角洲 地势平坦;河流分叉多;冲积岛屿较多
解析 (1)甲地为龙羊峡,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丙地是壶口瀑布,也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丙地所在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因此其挟带的泥沙使下游河段形成了“地上河”,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乙地地貌是平原,其形成过程为内力作用使河套地区地壳断裂下陷,外力作用使黄河及其支流所挟带的泥沙在此堆积,从而形成河套平原。(3)乙地是河套平原,从气候特征和水系特征角度分析,黄河自河套平原至河口段平均径流量较小的原因是降水少,支流汇入少。(4)河流入海口附近,常常形成的地貌是三角洲。三角洲的地貌特征是地势平坦,河流分叉多,冲积岛屿较多。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基础过关练
题组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黄土高原曾经是森林茂密、农业发达的地区,但明清以来该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逐渐下降到不足1%,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旱涝灾害频发。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材料显示影响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植被
2.材料反映了自然环境具有( )
A.差异性 B.均衡性
C.整体性 D.稳定性
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上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4.下列对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 )
A.甲—水位下降
B.乙—改善气候
C.丙—增加
D.丁—加重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最适合该图的图名是( )
A.区域差异性示意图
B.自然环境差异性示意图
C.区域整体性示意图
D.自然环境整体性示意图
6.图示地区葡萄特别甜的原因是( )
①生长期日照时间长 ②气温日较差大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地理环境中各事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项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项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上图所示的中心事项“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多 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
8.上图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综合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9.图中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B.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10.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能力提升练
题组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读某区域自然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20江苏苏北高二上期中联考,)引起图中自然环境演变的原因是( )
①大气环流 ②海陆位置
③地壳运动 ④地形的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020江苏苏北高二上期中联考,)图示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
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②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③自然环境各要素的联系性
④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独立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树干液流是自然环境中营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树干的液流变化特征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下图为我国某地樟树在同一月份内三种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液流速率和液流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依图中信息推测一年中樟树液流量最大的时期出现在 ( )
A.春季 B.秋季
C.夏季 D.冬季
4.()樟树对干旱环境反应敏感,干旱期液流量大大减小,樟树适应干旱环境的表现为( )
①树干脱皮,抑制水分蒸发
②根系枯萎,减少地下水吸收
③气孔收缩,削弱蒸腾耗水
④干旱后期,树木大量落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龙首渠修建于汉武帝时期,该工程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以灌溉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以东的40 000多公顷盐碱地。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2 000多年前的先民们发明了井渠施工法,在商颜山(今称铁镰山)西段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引水隧洞,主要目的是( )
①减少水分蒸发
②获得更多的雨水补给
③实现自流引水
④分段施工,降低工程难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如今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关于此地理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
B.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堆积
C.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D.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在高山雪线之下的山坡上,有一个特殊的地带——高山流石滩。它是由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的。放眼望去,好像一派无生命迹象的荒凉“石海”,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各种美丽而独特的高山花卉在石缝间悄悄绽放,这些星星点点的花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带(见下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7.()与滇西北的高山相比,新疆天山北坡的高山流石滩分布高度较低,主要是因为天山北坡( )
A.降水较多 B.气温较低
C.坡度较缓 D.光照较强
8.()高山流石滩上植被稀疏、植株矮小的原因有( )
①海拔高,气温低 ②多大风
③食草动物多 ④太阳辐射强烈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专题强化练十四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选择题
下图为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序号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
A.①地表起伏大,②地表侵蚀,③植被覆盖差
B.①植被覆盖差,②地表起伏大,③地表侵蚀
C.①地表起伏大,②植被覆盖差,③地表侵蚀
D.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植被覆盖差
2.()水土流失会加剧河流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原因是( )
A.地表起伏增大,水流速度加快
B.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河床抬升
C.土壤质地变差,粮食产量减少
D.植被覆盖率降低,保护地面能力下降
藏波罗花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3 600~5 000米的高山沙质草甸和砾石甸状灌丛的山坡上。它是一种喜光、耐寒冷和贫瘠的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气候是影响藏波罗花光合作用和生长的重要条件。藏波罗花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山区和山谷中。下图是青藏高原自然区分布图。据图完成下题。
3.()图示①②③④四个自然区中,藏波罗花最可能广泛分布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4.()在藏波罗花集中分布区,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会导致( )
A.风化作用减弱
B.生物生产量提高
C.大气降水增多
D.土地退化加重
非洲北部突尼斯的软籽石榴是一种优质水果,为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通常树高5~7米。该水果喜光、较耐贫瘠和干旱、怕涝,一般4—5月为花期,需水少,而果实发育期需水极多,9—10月成熟。该水果于1986年引入我国,目前已成为人们喜爱的水果。下图示意突尼斯软籽石榴分布,图中阴影表示5月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2020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月考,)图中软籽石榴在图示月份正确的管理方式是( )
A.注意排水
B.拉网防鸟
C.加强灌溉
D.防止冻害
6.(2020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月考,)与我国华北地区相比,突尼斯软籽石榴树种植的间距更大,其原因最可能是( )
A.树冠大可接收更多的阳光
B.加强通风有利于降低温度
C.使根系伸展便于吸收水分
D.利于排水,减少渍涝的威胁
第二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考点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题。
1.(2018海南单科,18,3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2.[2019课标Ⅰ,37(1)(4),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3.[2019天津文综,13(3),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分布。
图们江流域的森林曾被大量砍伐。近年来由于保护措施得当,使流域内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
森林植被的恢复,会使图们江在俄、朝两国交界处河段的水文特征发生哪些变化
4.[2016课标Ⅰ,37(2),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三年模拟练
一、选择题
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的隆升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1.()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青藏高原的隆升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同期风尘沉积通量变化的主要环节是 ( )
A.地面蒸发 B.水汽输送
C.大气降水 D.地面径流
2.()根据图中信息分析,青藏高原的隆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有( )
①气候的大陆性变强 ②植被覆盖率增大
③河湖水量增大 ④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3.()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了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这体现了( )
A.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B.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C.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D.自然环境的稳定性
也门索科特拉岛拥有世界上最神奇的动植物物种。在该岛800多种植物中,有超过1/3的物种是其所特有的。岛上的龙血树是地球上最具生命力的树种之一。龙血树形态奇特,好像向四周撑开了一把伞。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索科特拉岛物种具有独特性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岛( )
A.平原面积广大 B.长期与大陆隔绝
C.火山活动频繁 D.人类活动影响小
5.()龙血树的奇特形态有利于( )
A.为根部遮挡阳光,减少水分蒸发
B.抗击强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
C.进行光合作用
D.收集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
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6.(2020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
A.①—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向南流
B.②—长江干流在伏旱期间处于枯水期
C.③—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河
D.④—撒哈拉地区干旱少雨、骆驼分布广
7.(2020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图中能正确反映人地关系的是( )
A.甲—植树造林使河流含沙量减少
B.乙—在平原地区更适宜发展种植业
C.丙—河流凸岸更适合修建水运港口
D.丁—城市要建设在森林茂密的地区
二、非选择题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车尔臣河流域荒漠广布,生态脆弱。1990—2010年,该流域内降水增加,冰川积雪面积缩小,海拔1 300米以上地区自然植被覆盖度增大,海拔1 300米以下地区自然植被覆盖度减小。同期该流域人口数量及耕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危机日益凸显。下图示意车尔臣河流域地理事物分布。
(1)1990—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内降水增加,推测在此背景下该流域冰川积雪面积缩小的原因。
(2)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1990—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内海拔1 300米以上地区自然植被覆盖度增大的原因。
答案全解全析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基础过关练
1.D 2.C 3.C 4.B 5.C 6.C 7.C 8.C
9.A 10.C
1.D 由材料可知,植被的破坏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环境失调。
2.C 自然环境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3.C 水库的修建会对土壤、地下水、生物、岩石、地方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产生一定的影响,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B 水库的修建可以增加下渗,使库区地下水水位上升,故甲是水位上升,A选项错误;水库的修建可以使当地蒸发增加,湿度增大,故乙是改善气候,B选项正确;水库的修建可以有效截留泥沙,使下游河道中的泥沙沉积减少,故丙是减少,C选项错误;水库可以调节河流径流,减轻下游洪水灾害,故丁是减轻,D选项错误。
5—6.C C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的核心气候特征为干旱,气候干旱主要和深居内陆有关,而气候干旱导致降水稀少,传统民居多为土质平顶;降水少,则地表水贫乏,所以通过坎儿井引水;气候干旱条件下,风力作用明显,多风成地貌;并且晴天多,植物生长期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适宜葡萄种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7.C 图中各地理事项都与森林破坏有关,故C选项正确。
8.C 森林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引起其他地理事项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9.A 由图中多冰川、多冻土,可以得知①为气温低,而地势高直接的影响是空气稀薄,空气稀薄导致太阳辐射强,A选项正确。
10.C 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A相符。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B相符。青藏高原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较薄,C不相符。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D相符。故选C。
能力提升练
1.C 2.B 3.C 4.D 5.D 6.C 7.B 8.A
1.C 图示区域原来地形较平坦,是森林分布区。后来地壳隆起抬升,在迎风坡一侧,植被仍是森林,在背风坡一侧,植被逐渐由森林变为草地。山脉隆起得更高之后,植被由草地变成荒漠。所以引起图中自然环境演变的最主要原因是地形的变化,而地形的变化主要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与大气环流和海陆位置关系不大,③④正确。故选C。
2.B 图中显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图中显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①③正确。故选B。
3.C 读图分析可知,樟树的液流量晴天大于阴天,阴天大于雨天,说明樟树液流量的变化与温度和光照有关,夏季温度高,光照强,植物的生长速度快,营养输送较快,因此依图中信息推测一年中樟树液流量最大的时期出现在夏季。据此选C。
4.D 树木适应干旱环境的表现应该为减少水分蒸发,可以通过气孔收缩,减少蒸腾作用,削弱蒸腾耗水,也可以在干旱后期,通过大量落叶,减少蒸腾作用,因此③④正确;树干脱皮是树木生长的一种表现,但不是适应干旱环境的表现,①错误;耐旱植物根系发达,②错误。据此选D。
5.D 由题意结合图示可知,龙首渠从洛水开渠引水,利用地势实现自流引水;采用井渠施工法便于分段施工,从而降低工程难度。
6.C 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流水侵蚀加重,使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7.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高山流石滩位于高山雪线之下,滇西北的高山与天山北坡相比,纬度低,热量高,因此天山北坡的高山流石滩分布高度较低的原因是天山北坡气温较低。
8.A 海拔高,气温低,植物生长慢,因此植被稀疏;大风日数多,植株过高易折断,故植株矮小。综上所述,选A。
专题强化练十四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D 2.B 3.A 4.B 5.A 6.C
选择题
1.D 水土流失会造成地表侵蚀和土壤退化,故①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使植被生长条件变差,故③为植被覆盖差;地表侵蚀导致地表起伏变大,故②为地表起伏大。
2.B 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河床抬升,河流中下游泄洪能力减弱,加剧河流中下游的洪涝灾害。
3.A 藏波罗花生长在海拔3 600~5 000米的高山沙质草甸和砾石甸状灌丛的山坡上,主要分布在青藏南部山区和山谷中,①自然区为藏南高山谷地灌丛草原区,符合其生长环境,A正确。
4.B 在藏波罗花集中分布区,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会导致风化作用增强,A错误;其大量繁殖会导致生物生产量提高,B正确;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对大气降水影响小,C错误;植被覆盖率增加,土地退化减轻,D错误。
5.A 根据材料可知,软籽石榴怕涝,且5月份是其花期,需水少,所以需注意排水。
6.C 突尼斯软籽石榴产区是地中海气候区,石榴果实发育期降水少,因此,与我国华北地区相比,突尼斯软籽石榴树种植的间距更大,其原因最可能是使根系伸展便于吸收水分。
第二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1.C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C选项正确。
2.答案 (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 (1)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抓住这些特征变化与里海由海变为湖并且面积缩小的联系即可。
(2)据材料可知,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是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山脉隆起,使黑海、地中海与海洋分离。
3.答案 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减小;含沙量减少。
解析 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此,森林植被会截留大气降水,增加地表径流的下渗,延缓和降低地表径流的洪水期水位,使地处俄、朝交界处的下游河段径流量更加平稳,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植被可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减少水土流失,因此下游河段含沙量减少。
4.答案 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解析 关键信息是:气候影响植物生长,植物数量影响动物的数量,气候对动物生长也有影响。
三年模拟练
1.B 2.A 3.A 4.B 5.D 6.C 7.B
一、选择题
1.B 风尘沉积通量递增的趋势反映了西北地区气候逐渐变得干旱,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的隆升阻碍了南部海洋湿润气流北上,即影响了水汽输送。
2.A 由上题可知,青藏高原的隆升阻碍了南部海洋湿润气流北上,使西北地区气候逐渐变得干旱,大陆性变强,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3.A 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了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4.B 读图可知,索科特拉岛四面临海,故其物种具有独特性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岛长期与大陆隔绝,B对。
5.D 根据索科特拉岛所在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地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龙血树的奇特形态有利于收集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D对。
6.C ①表示气候与地貌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南半岛北高南低,河流向南流是地势与水文的关系,A错误。②表示气候与水文之间的相互关系,伏旱期间为夏季,长江干流处于丰水期,B错误。③表示水文与地貌之间的相互关系,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水易下渗,形成地下河,C正确。④表示气候与土壤之间的相互关系,撒哈拉地区干旱少雨、骆驼分布广是气候与生物的关系,D错误。故选C。
7.B 甲为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植树造林使河流含沙量减少,是人类与水文的关系,A错误。乙为地貌与人类的关系,在平原地区更适宜发展种植业,B正确。河流凹岸更适合修建水运港口,C错误。城市建设在森林茂密的地区不利于对森林的保护,D错误。故选B。
8.答案 (1)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积雪消融加快,融雪速度超过流域内冰川积雪积累速度,导致冰川积雪面积缩小。
(2)全球气候变暖,山地热量增加,自然植被覆盖区域向高海拔地区扩展;流域内降水增加,同时由于气温升高,高山冰雪融水增加,高海拔部分干旱地区水分增多,自然植被覆盖度增大。
解析 (1)该流域冰川积雪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围绕全球气候变暖引起冰川积雪消融加快进行回答。
(2)1990—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内海拔1 300米以上地区自然植被覆盖度增大的原因可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水热变化对植被的影响进行回答。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最有可能形成图中d农业区和c城区的河流地貌的名称分别是( )
A.瀑布、河漫滩平原 B.冲积扇、三角洲
C.三角洲、冲积平原 D.河漫滩平原、冲积扇
2.下列关于图中铁路、农业区、城区的布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农业区位于山前地带,土层厚、水资源丰富,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B.b城区处于河流沿岸低地,地势平坦,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C.c城区位于河流入海口处,交通条件好,利于城市的发展
D.受地形影响,图示区域最适宜发展铁路运输
图甲是黄河干流示意图,图乙是不同河段黄河干流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图乙中(1)(2)两图分别表示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1)—a,(2)—b B.(1)—b,(2)—d
C.(1)—a,(2)—c D.(1)—c,(2)—d
4.下列关于a处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聚落规模一般较大
B.聚落一般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区
C.聚落一般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地区
D.聚落一般沿河谷呈狭长带状分布
下图为某地交通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5.关于图中交通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公路是较低等级公路,②公路是较高等级公路
B.甲、乙两地相对高度大
C.②公路单位距离造价低
D.①公路可能是城市干道
题组二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6.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7.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位于云南省哀牢山南部的元阳梯田在云雾的笼罩下显得格外美丽壮观,恍若人间仙境。哈尼族人自然而然地沿着水沟安家建寨,又在寨下修建梯田,水沟穿寨而过,沿梯田而下,更方便了哈尼族人的生活和劳作。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8.元阳梯田规模巨大,级数最多的达3 000级,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观光景点。当地人最初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 )
A.保持水土
B.发展旅游
C.利于灌溉
D.便于运输
9.下列选项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是( )
A.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B.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C.塔里木盆地风蚀蘑菇的形成
D.挪威峡湾海岸的形成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示地区地势( )
A.西高东低 B.北高南低
C.西南高,东北低 D.东北高,西南低
2.()该地区村落多分布于( )
A.灌渠周围 B.河口 C.河流交汇处 D.河流沿岸
近似环形的弯曲河道多分布在平坦的地方。但在晋陕交界地区的一黄河河段,近似环形的河床则深深嵌入两岸的岩层之中,名为乾坤湾。下图示意乾坤湾河道及其局部景观。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2020山东临沂高三上期中,)乾坤湾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
A.地壳上升,地势低洼,河流堆积
B.断裂下陷,地势低洼,河流堆积
C.地壳上升,裂隙发育,河流侵蚀
D.断裂下陷,裂隙发育,河流侵蚀
4.(2020山东临沂高三上期中,)甲岸地带被当地村民称为“风水宝地”,其原因是( )
A.水流较缓,方便取水,土壤肥沃
B.三面环水,利于防御,交通便利
C.位于河谷,降水丰富,热量充足
D.地势较高,利于防洪,光照充足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毫米左右但年蒸发量达1 600毫米的银川平原,因有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Ⅰ为银川平原及其周边区域图,图Ⅱ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之间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题组二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6.()下列人类活动中,合理的是( )
A.在横断山区陡坡开荒 B.都江堰水利工程
C.在我国南方丘陵区陡坡修筑梯田D.在太湖周围围湖造田
7.(2019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高一上月考,)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及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流水的侵蚀方向看,图中①地河流以 侵蚀为主,②地河流以 侵蚀为主,②地河谷剖面形态为宽而浅的 形。
(2)煤矿透水事故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裂隙、断层、塌陷区等各种通道涌入矿井工作面,造成作业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水灾事故。若图中甲、乙两处为地下采煤矿区,则甲、乙两处中更易发生透水事故的是 ,原因是 。
(3)地形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较大,在山区,人们通常会把交通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 地带;在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上,往往优先选择建设成本较低、施工难度较小的 运输方式。
专题强化练六 人类活动与地表环境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为1 250~1 400米的区域乡村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小于2°的区域乡村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为1 550~1 700米的区域乡村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为15°~20°的区域乡村聚落数量最少
2.()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黄土高原
B.三江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江南丘陵
云南省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的地区之一。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
A.地表水资源变丰富
B.地势变得更加平坦
C.交通运输更加便利
D.旅游景观更加独特
4.()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①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
②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③岩层渗水性强,土壤保水性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④土层疏松,钙、磷等矿物养分丰富,适合农作物生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面两题。
5.()导致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 )
A.避开河谷 B.避开山脊
C.连接居民点 D.避开断层
6.()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 )
①沿河分布 ②沿交通线分布 ③沿断层线分布 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7.()下图是某山区交通线与居民点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公路AH段线路的分布特点是 ,其目的是避开 。
(2)公路AQB段线路大体上沿 分布,它与APB方案相比,具有的优势是 。
(3)一般来说,在山区修建铁路和公路时,人们通常优先修建 ;在线路选址时,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 。
(4)图中铁路穿过的谷地两侧的山地按成因划分,属于 ,它是由 发育而成的。
第三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考点1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题。
1.(2018课标Ⅰ,9,4分,)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两条路段( )
A.车流量大 B.平均坡度大
C.雾霾天多 D.两侧村庄多
2.[2019课标Ⅱ,36(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下图示意宾川县的地形。
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
考点2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下图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2019江苏单科,5,2分,)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C.植被 D.坡向
4.(2019江苏单科,6,2分,)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
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2016课标Ⅱ,9,4分,)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深度解析)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6.(2016课标Ⅱ,10,4分,)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深度解析)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7.(2016课标Ⅱ,11,4分,)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深度解析)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三年模拟练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岛屿西北部乾隆年间汉族聚落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影响图中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交通
2.()图中山地地区河流上游分布最广泛的河流地貌可能是( )
A.冲积扇 B.峡谷
C.三角洲 D.冲积平原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2020江苏盐城一中高三月考,)图示地区( )
A.位于我国西南山区
B.以流水堆积地貌为主
C.春季降水少,不利于种植业发展
D.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内河航运
4.(2020江苏盐城一中高三月考,)图示聚落中( )
A.农田靠近河流以方便灌溉
B.农田靠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民居远离山坡以利于修建
D.民居靠近坡地上部以避滑坡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下图示意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线选址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6.()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址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下国为塔里木盆地示意图,盆地的四周是由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多分布在冲积扇的中下部。绿洲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7.()塔里木盆地中城镇主要分布在( )
A.山间低地 B.山前冲积扇
C.盆地中部 D.山谷地带
8.()塔里木盆地的交通线从整体看呈( )
A.网状分布 B.“之”字形分布
C.线状分布 D.环状分布
9.()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读我国西南地区铁路交通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0.(2019江苏东台高二月考,)我国西南地区交通建设明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条件恶劣 B.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C.资源贫乏,位置偏僻 D.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11.(2019江苏东台高二月考,)图中所示地区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有很大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 )
A.河流 B.气候 C.资源 D.地形
12.()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山区聚落分布情况。山区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图示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形成这种分布情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区
B.靠山建设住房,能避免大风、暴雨的侵袭
C.便于在地震、山洪等灾害发生时逃生
D.分布在高于洪水位的地方,以防御洪水
2017年6月24日6时左右,四川省茂县叠溪镇新磨村突发山体高位砾石堆垮塌性滑坡,造成河道堵塞2千米,100余人被掩埋。下图为新磨村附近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3.(2019河北邯郸高三模拟,)诱发新磨村山体高位砾石堆垮塌性滑坡的自然因素可能是( )
A.岩石破碎 B.连续性降雨
C.矿山开采 D.冻融作用
14.(2019河北邯郸高三模拟,)为有效防御滑坡等地质灾害,新磨村应( )
A.移民搬迁 B.开垦梯田
C.植树造林 D.修建水库
成贵高铁起于成都市,途经乐山市、眉山市、宜宾市、昭通市、毕节市,止于贵阳市,全长约632.6千米,总投资约780亿元,为新建客运专线。成贵高铁全线桥隧比达81%,其中隧道有183座,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在成贵高铁的修建过程中,没有使用河墩跨桥设计,除了跨越岷江、金沙江的大桥施工期有桥墩涉水外,成贵高铁其余跨越河流的大桥桥墩均未涉水,如鸭池河大桥。下图为我国西部地区局部高铁线路分布图与成贵高铁走向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成贵高铁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在修建时面临的主要障碍是( )
A.高寒缺氧,冻土广布 B.戈壁广布,风沙严重
C.资金缺乏,技术落后 D.地表崎岖,地质复杂
16.()除了跨越岷江、金沙江的大桥在施工期有桥墩涉水外,成贵高铁其余跨越河流的大桥桥墩均未涉水的目的是( )
A.保护珍稀鱼类栖息地 B.减少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
C.增加桥梁的稳定性 D.增加桥梁的艺术性与美观性
二、非选择题
17.()读某地区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公路干线在建设时多采用高架形式(如图中右侧上图),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行车安全
B.节省土地
C.为其他交通线路预留空间
D.减少建设投资
(2)该地区为发展乙、丙两聚居地的经济,计划建设一条与图中公路干线相连的公路,图中Ⅰ、Ⅱ、Ⅲ三种方案中,较为合理的是 方案,请说明理由。
(3)山区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公路,且建设多采用如图中右侧下图的形式,试分析其分布特点和原因,并填写在下表中。
线路分布特点 原因
答案全解全析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基础过关练
1.B 2.D 3.C 4.D 5.A 6.B 7.A 8.A
9.B
1.B d农业区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山区河流流速快,搬运能力强,河流从山区进入平原的时候,挟带的大量碎石、泥沙等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c城区位于河流的入海口处,泥沙在此堆积形成三角洲。
2.D 图示区域有大片山地,在山区修路时,铁路的建设成本和技术要求都高于公路,所以受地形影响,图示区域最适宜发展公路运输,D项符合题意。
3.C a处是黄河的上游,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所以河谷呈“V”形。c处是河流出山口处由洪积物和冲积物形成的冲积平原。故C正确。
4.D a处位于青藏高原,受地形影响,a处聚落一般沿河谷呈狭长带状分布。
5.A 由图可知,①公路多弯道,可联系较多的居民点,为较低等级公路,不是城市干道;甲、乙两地位于隧道附近,相对高度小;②公路以直达为主,为较高等级公路,单位距离造价高。故A项正确。
6.B 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基本平行,这样才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7.A 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形态。
8.A 该地坡度大,不适宜耕作,当地人通过修建梯田、保持水土来改造自然条件发展种植业,故当地人最初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水土。
9.B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塔里木盆地风蚀蘑菇是由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挪威的峡湾海岸是冰川侵蚀而成的,均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黄土高原地区,人类对植被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故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是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能力提升练
1.A 2.D 3.C 4.A 6.B
1.A 根据图示地区河流的流向可知,河流干流流向大致为自西向东流,故该地区地势西高东低。
2.D 读图可知,该地区村落多分布于河流沿岸。
3.C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断裂下陷形成的是洼地,而乾坤湾地势较高,故其是由地壳上升形成的,接着流水沿地表裂隙不断侵蚀,最终形成乾坤湾。故选C。
4.A 读图可知,甲岸地带位于河流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水流较缓,水域较浅,便于取水,且土壤肥沃,便于耕作,A正确;甲岸地带位于河流凸岸,水域较浅,不利于航运,交通不便,且与周边地区的热量和光照条件相差不大,B、C、D错误。故选A。
5.答案 山区发展林业,山麓地带发展畜牧业,平原地区发展种植业,临河湖地区发展渔业。
解析 从区域图和景观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该区域分为山区、山麓地带、平原地区几部分;根据材料“因有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可知,该区域有面积广阔的河湖水域。根据这几个区域特点,并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可分析出各区域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6.B 陡坡不宜开荒和修筑梯田,A、C错误;都江堰水利工程集防洪、灌溉于一体,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工程建设活动,B正确;不宜在太湖周围围湖造田,D错误。故选B。
7.答案 (1)向下 侧向 槽
(2)甲处 甲处位于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水体容易在此汇集
(3)河谷 公路
解析 (1)从流水的侵蚀方向看,图中①地位于山区,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以向下侵蚀为主;②地位于河流中下游附近,河水流速慢,以侧向侵蚀为主。②地河谷剖面形态为宽而浅的槽形。(2)若图中甲、乙两处为地下采煤矿区,则甲、乙两处中更易发生透水事故的是甲处;原因是甲处位于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水体容易在此汇集。(3)地形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较大,在山区,人们通常会把交通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上,往往优先选择建设成本较低、施工难度较小的公路运输方式。
专题强化练六 人类活动与地表环境
1.C 2.A 3.D 4.A 5.C 6.A
一、选择题
1.C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在各海拔段中,海拔小于1 250米的区域乡村聚落数量最少,海拔为1 550~1 700米的区域乡村聚落数量最多。在各坡度段中,坡度小于2°的区域乡村聚落数量最少,坡度为10°~15°的区域乡村聚落数量最多。
2.A 根据该地区乡村聚落大多分布在海拔1 250米以上可知,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黄土高原。
3.D 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多形成溶洞、地下河等,地表水下渗严重,故地表水资源缺乏,A项错误;地表变得更加崎岖,B项错误;地表崎岖,不利于交通运输的发展,C项错误;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使得该地旅游景观更加独特,D项正确。
4.A 喀斯特地貌区石灰岩广布,易被侵蚀,导致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土层薄,①正确;地表崎岖,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②正确;岩层渗水性强,多溶洞和地下河,地表水缺乏,土壤保水性差,③错误;土层薄,土壤贫瘠,不适合农作物生长,④错误。故选A项。
5.C 由图可知,弯曲的铁路线连接了更多的居民点。故选C。
6.A 图中居民点主要沿河和沿交通线分布。
二、非选择题
7.答案 (1)呈“之”字形分布 陡坡
(2)等高线 坡度小,工程量小
(3)公路 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4)断块山 断层
解析 (1)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交通线路为避开陡坡,多呈“之”字形分布。
(2)公路AQB段线路大体上沿等高线分布,它与APB方案相比,具有的优势是坡度小,工程量小。
(3)一般来说,在山区修建交通线路时,人们通常优先修建公路;在线路选址时,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4)图中铁路两侧为陡崖,故其山地类型为由断层发育而成的断块山。
第三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1.B 3.D 4.B 5.D 6.B 7.A
1.B 图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坡度较大。为保证行车安全,坡度大的路段应降低车速。由图可知,乙、丁路段限速较低,由此可推测其坡度较大,B项正确;车流量大的地区为了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限速应较高,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该地的雾霾情况,C项排除;高速公路是全封闭道路,沿途村庄对其没有影响,D项错误。
2.答案 地形特点:山高谷深。
耕地特点:耕地主要分布在谷地和山间盆地,数量少(或面积小、占土地面积比重小)。
解析 文字材料中说明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的边缘,有高山和河谷,结合等高线可以判断该地区的地形特征是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因地形多山,耕地应分布于热量、水源条件相对较好的河谷地区,且数量少。
3.D 图示乙坡为山脊的西北坡,甲坡为南坡,则两地坡向不同,故D正确。甲、乙两地等高线数值和形态相当,则地形基本无差别,图示信息也不能反映水源、植被差异,故A、B、C项错误。
4.B 由左图中建筑物的北侧(N侧)等高线向高值处凸出、南侧(M侧)等高线向低值处凸出,可判断建筑物N侧地表向下挖低、M侧地表向上填高,则B正确。
5.D 该地河床枯水期泥沙淤积,汛期(6—9月)径流冲刷河床。我国东部地区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甲断面形态河床低,受径流冲刷,为汛期的断面;乙断面形态河床高,泥沙淤积,为枯水期的断面。故9—12月最能反映从冲刷到淤积的过程,D项正确。
6.B 水库竣工后,河流下游水流更平稳,径流量不会增大,A、C项错误。水库竣工后,水流平稳,流速在洪水期明显降低,对河床的冲刷作用减弱;而潮流带来泥沙淤积,河道淤积明显,河床不会展宽,B项正确,D项错误。
7.A 在河口修建水闸,可以在枯水期关闭水闸,使潮流带来的泥沙减少,减少河道泥沙淤积,A项正确。修建水闸,阻碍了洪水下泄,减小了潮流对泥沙的冲淤能力,B、C项错误。不宜拦截河流入海泥沙,因拦截后泥沙会在河道淤积,会加大河流下游洪涝灾害,故D项错误。
解题方法 本题组以河口的河床断面图为背景材料,具体考查河床断面的形态变化、修建水库的影响以及工程建设的作用。第6题,从图中可知甲断面河床低,乙断面河床高,结合材料“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来判断即可。第7题,关键在于理解水库建设会拦截蓄水,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根据这一信息进行判断即可。第8题,结合上题结论,依据该工程所在的“河口位置”来判断其主要作用。
三年模拟练
1.B 2.B 3.C 4.A 5.D 6.B 7.B 8.D
9.C 10.D 11.D 12.D 13.B 14.C 15.D 16.A
一、选择题
1.B 图中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的台地和平原地区。所以影响图中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
2.B 河流上游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烈,一般以峡谷地貌为主。
3.C 读图可知,该地区民居为窑洞,应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A项错误;该地区以流水侵蚀地貌为主,B项错误;该地区春季降水少,不利于种植业发展,C项正确;该地区河流落差较大,泥沙含量高,水量小,季节变化大,不适合航运,D项错误。
4.A 农田靠近河流以方便灌溉,A对。
5.D 图中铁路线附近无河流分布,A项错误;图中铁路线未经过城镇,耕地分布也很少,B、C项错误。读图可知,铁路线大致与1 000米等高线平行,所经地区地势平坦,故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线选址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D项正确。
6.B 读图可知,兰新铁路在该区域接近直线,不存在线路过长的问题,A错。据比例尺可知,两个车站距离城镇都较远,对城镇发展的拉动作用小,B对。该区域气候干旱,不易受洪水威胁,C错。该区域地势平坦,人烟稀少,不存在工程量过大问题,D错。
7.B 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城镇主要分布在水资源较丰富的山前冲积扇。
8.D 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交通线也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从整体看呈环状分布,D正确。
9.C 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山前冲积扇地区水源充足,故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源,C正确。
10.D 我国西南地区发展交通的最大自然障碍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11.D 图中所示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川西高原、横断山区地形和地质条件复杂,交通建设极为不便,因此图示地区交通线路密度西部稀疏、东部稠密。
12.D 由图可知,该地区聚落三面临河,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主要是由于该地高于洪水位,可以起到防御洪水的作用,A、B、C三项虽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本题选D。
13.B 山体滑坡的诱发因素主要有地质因素、气候因素、人为因素等。6月为当地雨季,所以诱发新磨村山体高位砾石堆垮塌性滑坡的自然因素可能是连续性降雨。
14.C 植树造林能够保护地表水土,有效防御滑坡等地质灾害。
15.D 由材料可知,成贵高铁经过云贵高原地区,全线桥隧比达81%,其中隧道有183座,故在修建时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地表崎岖,地质复杂,D项正确。云贵高原海拔较低,没有高寒缺氧、冻土广布的问题,A项错误。云贵高原位于湿润区,没有戈壁广布,风沙严重的问题,B项错误。我国经济增长快,资金充足,技术水平不断提高,C项错误。
16.A 除了跨越岷江、金沙江的大桥施工期有桥墩涉水外,成贵高铁其余跨越河流大桥桥墩均未涉水,目的是保护珍稀鱼类栖息地,A项正确。大桥桥墩不涉水,对建筑技术要求高,且难度大,加大了工程量,增加了工程造价,B项错误。与增加桥梁的稳定性无关,C项错误。增加桥梁的艺术性与美观性,不是除了跨越岷江、金沙江的大桥在施工期有桥墩涉水外,成贵高铁其余跨越河流的大桥桥墩均未涉水的目的,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1)B
(2)Ⅰ 三种方案中,Ⅱ方案线路较短,但跨越山地,施工难度最大;Ⅲ方案路程与Ⅰ方案接近,但Ⅲ方案沿线只经过丙聚居地,与公路建设的目的不符。相比之下,Ⅰ方案较为合理。
(3)
线路分布特点 原因
沿山间谷地分布 地势起伏较小,地形平坦,施工难度较小
在坡地上呈“之”字形 减小坡度的影响,降低施工难度,提高行车安全性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公路干线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且多采用高架形式,主要目的是节省土地。第(2)题,对比三种方案线路长度、跨越地形、工程量及成本、联系的聚居地等,可看出Ⅰ方案较合理。第(3)题,首先从图中读出线路分布特点,然后从坡度、施工难度、行车安全性等方面分析其原因。单元活动 建设海绵城市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将绿地、道路的雨水引入雨水利用系统,不仅可以增加地下水的补给,还能节约草地灌溉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读雨水利用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雨水利用系统增加地下水的补给,直接利用的水循环环节是 ( )
A.地表径流 B.降水
C.植物蒸腾 D.下渗
2.北京市大力建设雨水利用系统,可以( )
①减少内涝的发生 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减轻交通压力 ④加剧热岛效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6年12月23日,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行政办公区被列为海绵城市试点区域。读海绵城市雨水收集与释放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3.海绵城市对城市区域水循环的影响是( )
A.减少雨水下渗 B.增加地下径流
C.减少地表蒸发 D.加快径流速度
4.拦蓄和利用雨水,可以缓解( )
A.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
B.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
C.水资源的地区使用不均
D.农业与工业的用水不均
5.通州区建设海绵城市,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还有( )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
B.防止海水倒灌
C.减缓地面沉降
D.减弱酸雨污染
题组二 建设海绵城市的行动方案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农村住宅的设计图,收集的雨水可经雨水过滤池过滤后再利用。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6.该农村住宅设计雨水花园的主要目的是( )
A.减少洪水威胁
B.缓解水资源紧缺
C.改善生态环境
D.减少风沙危害
7.最适宜推广使用该农村住宅设计的地区是( )
A.华南地区 B.西南地区
C.华北地区 D.西北地区
下沉式道路绿化带是指将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和中间的隔离绿化带设计成低于道路表面50~300毫米,该设计能有效地将道路上的灰尘和雨水收集进绿化带。下图为武汉市为打造海绵城市而建造的下沉式道路绿化带的照片。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8.设计绿化带下沉深度时,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地势起伏 B.降雨量及降雨强度
C.土壤入渗率 D.绿化带面积
9.武汉市打造下沉式道路绿化带的主要目的是( )
A.补给地下水,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
B.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C.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城市气候
D.削减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在经历强降水过程时,一些城市就会发生严重的内涝,以京、津两城市最为严重,城市内涝的发生与城市的水循环密切相关。下图为某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甲、乙、丙、丁分别是( )
A.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
B.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
C.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
2.()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内涝严重,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特大暴雨不断增多
②城市化速度加快,地面硬化率增大,地面渗透能力下降
③城市多地处平原或谷地,地势低洼,容易形成积水
④城市河湖的蓄洪、泄洪和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偏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一批重点城市修建了管道口径小、埋藏浅的“地下管网式”排水系统。这些城市在大雨之后常出现积水回流现象,积水从管道口喷涌而出,溅起半米多高的泥浆。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城市积水严重,主要是人类活动干预了水循环的( )
A.蒸发环节 B.降水环节
C.下渗环节 D.径流环节
4.()我国大部分城市不适合修建苏联的“地下管网式”排水系统,主要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城市( )
A.降水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B.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C.经济发达,污水排放量大
D.人口稠密,建设用地少
题组二 建设海绵城市的行动方案
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成功案例。下图为成都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对水循环哪个环节影响最明显 ( )
A.下渗 B.地表径流C.降水 D.水汽输送
6.()活水公园中的荷花池在建设海绵城市中最主要的功能是 ( )
A.美化城市环境 B.缓解城市内涝
C.调节小气候 D.保护生物多样性
六盘水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立起来的工业城市,被石灰岩山丘环抱,有水城河穿城而过,以凉爽的高原气候著称。六盘水城市人口密集,在6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住了约60万的人口。为了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建设完善的生态基础设施,城市景观设计师们利用水城河串联起现存的溪流、坑塘、湿地和低洼地,形成一系列蓄水池和不同承载力的净化湿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雨水管理和生态净化系统,即绿色海绵体系。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六盘水的绿色海绵体系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是( )
A.水汽输送速度加快
B.地表径流季节变化趋缓
C.地下径流不断减少
D.水循环的周期逐渐延长
8.()自绿色海绵体系建立以来,六盘水的城市内涝频率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绿色海绵体系的( )
A.水域面积显著增大,蓄洪量增加
B.各种水体相互贯通,提高泄洪能力
C.植物多样性提高,利于雨水下渗
D.调节气候功能增强,暴雨频率下降
单元活动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考点 建设海绵城市的行动方案
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19江苏单科,11,2分,)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
A.10~15千米 B.15~20千米
C.20~25千米 D.25~30千米
2.(2019江苏单科,12,2分,)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
3.(2016上海单科,12,2分,)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深度解析)
A.退耕恢复湿地 B.铺设防渗路面C.完善排水系统 D.增加绿地面积
三年模拟练
选择题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种有灌木、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雨水花园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 D.蒸发
2.()图中暗管的作用是( )
A.及时吸收下渗的雨水
B.及时排出下渗的雨水
C.收集可利用的地下水
D.加速地下水的净化
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在非雨季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浇灌绿地。读上海市雨水利用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3.()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
A.水汽输送 B.降水
C.植物蒸腾 D.下渗
4.()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可以( )
①减少内涝发生
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提高江河水位
④加剧热岛效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全解全析
单元活动 建设海绵城市
基础过关练
1.D 2.A 3.B 4.B 5.C 6.B 7.C 8.B
9.D
1.D 雨水利用系统增加地下水的补给,直接利用的水循环环节是下渗。
2.A 将绿地、道路的雨水引入雨水利用系统,有利于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雨水利用系统促进了城市绿地建设,有利于减轻热岛效应,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与减轻交通压力无关。
3.B 读图可知,海绵城市对城市区域水循环的影响主要是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海绵城市会减缓径流速度,由于土壤中含水量增加,将增加地表蒸发。
4.B 拦蓄和利用雨水,可以将雨季的雨水储存起来,并在旱季释放出来,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以缓解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
5.C 海绵城市的建设,利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提高地下水位,缓解因过度开采地下水而出现的地面沉降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增加了绿地面积,降低了市区温度,减弱了城郊热力环流;海水倒灌主要与河水水位下降有关;酸雨污染是大气污染问题。
6.B 根据材料“收集的雨水可经雨水过滤池过滤后再利用”分析可知,该农村住宅设计雨水花园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水资源紧缺,故选B。
7.C 根据上题可知,该农村住宅设计雨水花园主要是为了缓解水资源紧缺,所以该农村住宅设计最适宜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推广,结合四个选项可知,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是西北地区降水量小,该设计不太实用,所以最适宜推广使用该农村住宅设计的地区是华北地区,选C。
8.B 由材料分析可知,下沉式道路绿化带是一种生态环保的雨水蓄渗设施,由于各地降雨量、土壤渗透系数等的差异,各地设计绿化带下沉深度时,也应因地制宜。其中降雨是主导因素,降雨量及降雨强度直接影响绿化带下沉深度。故选B。
9.D 武汉市夏季降水量大,城市内涝问题时有发生,城市排水系统有待改善,所以武汉市打造下沉式道路绿化带的主要目的是削减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故选D。
能力提升练
1.B 2.D 3.C 4.A 5.B 6.B 7.B 8.A
1.B 图中甲与人工降水箭头指向相同,表示降水;乙指向地下水,表示地表径流;丙从地表天然水体指向水汽输送,表示蒸发;丁表示跨流域调水。故选B。
2.D 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人为原因是城市化速度加快,地面硬化率增大,地面渗透能力下降;城市河湖的蓄洪、泄洪和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偏低,②④正确,选D。特大暴雨不断增多和城市多地处平原或谷地属于自然原因。
3.C 城市化过程中,地面硬化改变了地表性质,从而减少了水体下渗,因而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积水严重。
4.A 苏联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量较小,排水量较小,不易积水,也不易产生回流,而我国大部分城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易产生洪涝灾害,排水量大,易积水,易产生回流,因此我国大部分城市不适合修建苏联的“地下管网式”排水系统。
5.B 图中显示,降雨主要通过分流井进入沉淀池,或者通过调蓄池经净化处理后回收利用,很显然这样做可以大大减少地表径流。
6.B 图中显示,降雨主要通过分流井进入沉淀池,再经过小溪流入荷花池,而荷花池可以增加下渗量、蒸发量等,从而大大减少地表径流量,起到缓解城市内涝的作用。
7.B 六盘水的绿色海绵体系利用水城河串联起现存的溪流、坑塘、湿地和低洼地,形成一系列蓄水池和不同承载力的净化湿地。故六盘水的绿色海绵体系是生态净化系统的一部分,可调蓄径流,使地表径流季节变化趋缓,B项正确;不影响水汽输送速度,A项错误;下渗增加,地下径流不断增加,C项错误;水循环的周期可能变长,但不会逐渐延长,D项错误。
8.A 自绿色海绵体系建立以来,六盘水的城市内涝频率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绿色海绵体系的水域面积显著增大,蓄洪量增加,A项正确。
单元活动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1.B 2.C 3.D
1.B 图中三条折线分别代表1989年、2002年、2015年距市中心不同距离的不透水面比例,分别比较10~15千米、15~20千米、20~25千米、25~30千米的区域,可以很直观地看出15~20千米区域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也说明该区域内城市化速度最快,B项正确。
2.C 不透水面的增加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阻止了雨水的下渗,地下水位会下降,地表径流会增多;由于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会减少;地面的硬化使得城市整体空气湿度降低;硬化的地面与绿地相比,增温速度更快,地表气温会升高,故①③说法错误,②④说法正确,C项正确。
3.D 增加绿地面积,可有效增加雨水下渗,利于“海绵城市”建设;上海本身耕地少,退耕恢复湿地,作用有限,不能很好地实现“海绵城市”建设;铺设防渗路面不利于雨水下渗;完善排水系统,加速地表径流下泄,不利于雨水收集。
名师点睛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通过管网、泵站外排,缓减城市内涝问题。
三年模拟练
1.C 2.B 3.D 4.A
选择题
1.C 根据图文材料可知,雨水花园是用于汇聚来自屋顶或地面雨水的,因此直接影响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故选C。
2.B 图中暗管位于排水砂砾层,与排水砂砾层功能相似,均可以及时排出下渗的雨水,B项正确。暗管并不能及时吸收下渗的雨水、收集可利用的地下水,也不能加速地下水的净化,A、C、D项错误。故选B。
3.D 该“雨水银行”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下渗,D对。
4.A 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可以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内涝发生;经过净化的雨水可以再利用,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汇入江河的水减少,江河水位会降低;增加了绿地面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热岛效应。单元达标检测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下图是某河流一观测站测得的不同年份全年流量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A.雨水 B.湖泊水
C.地下水 D.冰川积雪融水
2.①流量曲线明显有别于②流量曲线,下列有关两条流量曲线测得年份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早于② 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B.①早于② 流域内大面积植树造林
C.①晚于② 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D.①晚于② 流域内开荒种田面积扩大
位于山顶的长白山天池湖面海拔2 189米。综合水资源输入和输出因素,正常情况下天池水量平衡公式为P-R-E=0(P为多年平均降水量,R为多年平均径流量,E为多年平均蒸发量)。下图为长白山天池及附近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3.科学研究发现,长白山天池水量平衡出现P-R-E<0的情况。据此推断,除主要补给水源外,天池的补给水源还有( )
A.雨水 B.地下水
C.积雪融水 D.冰川融水
下图是北半球某条河流上游水文站和下游水文站分别测得的流量随季节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4.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流上游和下游水源最主要的补给方式分别是( )
A.雨水补给、雨水补给
B.湖泊水补给、高山冰川融水补给
C.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雨水补给
D.高山冰川融水补给、雨水补给
5.湖泊对河流具有调节作用,二者存在着相互补给的关系。下列关于该河流所在地区湖泊、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区的湖泊在冬季时补给河流、夏季时则受河流补给
B.该地区的湖泊中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C.该地区的河、湖水不参与陆地内循环
D.该地区河流的汛期主要在冬季
下图为纽芬兰岛及其附近洋流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6.下列关于图中洋流,说法正确的是( )
A.三条洋流性质相同
B.沿①洋流航行比较安全
C.②洋流的流向季节变化明显
D.③洋流能影响欧洲西部的气候
7.下图中能正确表示①洋流所在海域表层海水等温线(a>b)的是( )
读某大洋局部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8.如果该海域完全位于东半球,那么下列洋流中属于图示大洋环流的是( )
A.墨西哥湾暖流 B.加利福尼亚寒流
C.东澳大利亚暖流 D.西澳大利亚寒流
9.与图中②洋流沿岸相比,④洋流沿岸( )
A.气温较高,空气湿度较小 B.气温较高,空气湿度较大
C.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大 D.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小
图Ⅰ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图Ⅱ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读图回答下题。
图Ⅰ
图Ⅱ
10.图Ⅰ中甲处的洋流与图Ⅱ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11.关于洋流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B.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C.一般情况下,中低纬大洋西侧为暖流,东侧为寒流
D.北纬30°附近海域为西风漂流
12.洋流的影响表现在( )
A.阻隔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
B.顺洋流而行,会使航行速度加快
C.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
D.暖流流经的海区,多形成大渔场
13.墨西哥湾海底石油发生泄漏,下列四地最可能受到污染的是( )
A.亚洲东海岸 B.非洲南部沿海
C.欧洲西海岸 D.南美洲东海岸
图甲中的沙漠是被称为世界“干极”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但是这里却生活着100多万人,而且每隔一段时间,“沙漠开花”(即沙漠中的种子发芽)往往会和厄尔尼诺现象相伴发生。图乙中的沙漠为西澳大利亚沙漠,这里人烟稀少。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甲
图乙
14.阿塔卡马沙漠比西澳大利亚沙漠降水更少,下列与其原因相关的有( )
①阿塔卡马沙漠距赤道较远,上升气流较弱
②阿塔卡马沙漠受地形的影响更明显
③西澳大利亚沙漠受东南信风控制的时间较短
④西澳大利亚沙漠受寒流的影响更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沙漠开花”和厄尔尼诺现象往往同时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导致 ( )
A.该地气候变暖 B.山区融水增多
C.该地降水增多 D.昼夜温差增大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6.若该洋流是一支寒流,则其可能位于( )
A.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洋东岸
C.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
D.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西岸
17.若该洋流流向较高纬度的地区,则该洋流( )
A.对沿岸地区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流经地区有世界著名渔场分布
C.位于澳大利亚大陆西部沿海地区
D.是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因素之一
为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水方面的问题,某城市某小区采用了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下面为该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8.()城市规模的扩大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
A.蒸发量增大 B.地下径流量减小
C.降水量增大 D.雨季地表径流量减小
19.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的优势有( )
①减少土壤侵蚀 ②解决城市洪灾问题
③增加下渗量 ④补充地下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最适宜应用的城市是( )
A.海口 B.乌鲁木齐 C.天津 D.拉萨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长江与沿江湖泊的相互作用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研究江、湖相互作用对湖泊流域的水循环、湖泊旱涝灾害的发生机制、控制入湖和出湖的水量和水质以及湖泊水生生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二 1957—2008年长江与鄱阳湖作用的频率分布示意图。
(1)说明长江与鄱阳湖的相互作用。(4分)
(2)简述长江与鄱阳湖相互作用对长江径流的影响。(5分)
(3)说明长江与鄱阳湖相互作用在时间上的差异,并简述其成因。(6分)
2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写出图中洋流的名称:①是 ,②是 。(2分)
(2)结合图中洋流,说明洋流对甲、乙两地气候的影响。(4分)
(3)一艘轮船自城市A航行至城市B,在洋流的作用下其航行速度开始时较 ,当航行至丙海峡时,其航行速度会 ,请说明原因。(4分)
23.下图为北美洲局部区域图。图中甲海域附近是世界著名渔场,有“踩着鳕鱼背可上岸”的传说,但经过长期的肆意捕捞之后,渔场逐渐消亡,现今该渔场已成为历史。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当地有“踩着鳕鱼背可上岸”的传说。请说出该地鳕鱼资源丰富的原因。(8分)
(2)分析甲海域附近渔场冬季渔业生产的不利自然条件。(7分)
24.为响应“建设节水型社会”号召,北京市某学校进行了“海绵校园”改造工程(如下图)。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在图中标注校园内水循环环节名称。(5分)
(2)随着“海绵校园”的建成,水循环中增强的环节有 、 等。(2分)
建设“海绵校园”还可以采取下图所示各种措施。
(3)请你为自己的学校选择其中一项措施,并从水循环角度说明它的作用。(3分)
答案全解全析
1.A 2.C 3.B 4.D 5.D 6.D 7.A 8.D
9.B 10.D 11.C 12.B 13.C 14.D 15.C 16.A
17.D 18.B 19.C 20.C
一、选择题
1.A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流流量曲线尤其是②曲线与降雨量呈正相关,故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雨水。
2.C ①流量曲线较②流量曲线平稳,说明①流量曲线受到了调节作用,故测得年份①晚于②,其成因可能是流域内大面积植树造林,也可能是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3.B 从水量平衡公式可知,P为多年平均降水量,说明天池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包括降雨和降雪),因此天池补给水源不可能还有雨水或积雪融水,排除A、C。材料信息表明,长白山天池位于山顶,湖面海拔为2 189米,天池周边的海拔也不会很高,不会出现冰川,因此当地无冰川融水,排除D。天池周围比天池湖面高,地下水位有可能比湖面高,因此周边的地下水可能补给天池,因此天池的补给水源还有地下水,选项B符合题意。
4.D 该河流上游流量基本随气温升高而增大,且全年存在,所以最主要的补给方式是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下游游量较大且季节变化明显,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雨水补给。
5.D 结合图示可以明显看出,该地区河流的汛期主要在冬季,因此,该地区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在冬季时河流补给湖泊,夏季时湖泊补给河流;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北美洲的苏必利尔湖,该湖不在地中海气候区;该地区的河、湖水参与陆地内循环。
6.D 读图可判断该区域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东岸,即北美洲东海岸,①为寒流、②③为暖流,三条洋流性质不同,A错;沿①洋流航行,沿线有浮冰、海雾等,海况复杂,故沿①洋流航行不安全,B错;流向季节变化明显的洋流是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②洋流流向稳定,C错;③洋流是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流向欧洲西部,使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北延伸,D对。故选D。
7.A ①洋流为北半球的寒流,受其影响,所在海域表层海水等温线数值北低南高,且向南凸出。故选A。
8.D 结合图中盛行风向及洋流流动方向,可知该海域位于南半球。如果该海域完全位于东半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应位于南印度洋,则只有西澳大利亚寒流符合题意。
9.B 图中②洋流为寒流,④洋流为暖流,暖流对沿岸气候具有增温增湿作用。故与②洋流沿岸相比,④洋流沿岸气温较高,空气湿度较大。
10.D 由图得知甲处在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海洋上,故此处洋流应为南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暖流,自北向南由低纬度海区流向中纬度海区,综合比较①—④四个示意图,④正确,故选D。
11.C 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A错误。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B错误。一般情况下,南、北半球中低纬大洋西侧都为暖流,东侧都为寒流,C正确。西风漂流位于南纬40°附近海域,D错误。
12.B 洋流会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A错误。顺洋流而行,会使航行速度加快,B正确。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C错误。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形成大渔场,D错误。
13.C 墨西哥湾海底石油发生泄露,石油会顺着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到达欧洲西海岸,故选C。
14.D 阿塔卡马沙漠比西澳大利亚沙漠降水更少,是因为阿塔卡马沙漠受沿岸寒流影响更大,上升气流较弱,①错。阿塔卡马沙漠南北狭长,受地形的影响更明显,②对。西澳大利亚沙漠受东南信风控制的时间较长,③错。西澳大利亚沙漠沿岸寒流势力较弱,受寒流的影响更小,④对。故选D。
15.C “沙漠开花”和厄尔尼诺现象往往同时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沿岸地区降水增多,植物生长水源增多,B对。
16.A 洋流向南流动且为寒流,根据洋流分布模式图可知选项A正确。
17.D 该洋流向南流动又向较高纬度流动,说明该洋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西岸,属于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是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因素之一,选项D正确。
18.B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增大,城市水域及植被覆盖面积减小,城市实际蒸发量减小,城市空气中的水汽减少,降水量减小,A、C项错误;在雨季时,城市地面硬化使雨水下渗量减小,地下径流量减小,地表径流量增大,B项正确,D项错误。
19.C 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建有绿化带和渗水道路,有利于增加下渗量,补充地下水,减轻城市洪灾的危害,但不能解决城市洪灾问题,②错误,③④正确;土壤侵蚀和降水强度有关,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①错误。故选C。
20.C 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建有绿化带和渗水道路,有利于增加下渗量,补充地下水,城市集雨管网有利于缓解城市缺水问题,所以此模式适用于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水资源紧缺的城市。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长江与鄱阳湖为相互补给关系。当长江水位高于鄱阳湖水位时,长江补给鄱阳湖;当鄱阳湖水位高于长江水位时,鄱阳湖补给长江。
(2)长江对鄱阳湖的作用:长江水位高时,长江水流入鄱阳湖,使长江水位降低。鄱阳湖对长江的作用:长江水位低时,鄱阳湖水流入长江,使长江水位升高。二者这种相互补给关系对长江径流起削峰补枯的作用。
(3)差异:4—6月鄱阳湖补给长江,7—9月长江补给鄱阳湖。成因:4—6月,锋面雨带主要在长江以南,鄱阳湖流域流量迅速增加,此期间鄱阳湖补给长江;7—9月,长江干流处于汛期,径流量大,长江补给鄱阳湖。
解析 第(1)题,长江与鄱阳湖为相互补给的关系。第(2)题,长江与鄱阳湖的相互作用对长江径流起到削峰补枯作用。第(3)题,从时间来看,长江作用主要发生在7—9月,而鄱阳湖作用主要发生在4—6月,这与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有直接关系。
22.答案 (1)秘鲁寒流 巴西暖流
(2)洋流①促使甲处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洋流②促使乙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形成。
(3)快 减慢 丙海峡处的洋流为西风漂流,洋流流向与轮船航行方向相反。
解析 (1)洋流①为南美洲西岸的秘鲁寒流,洋流②为南美洲东岸的巴西暖流。(2)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3)由城市A到丙海峡,顺巴西暖流,航行速度快;丙海峡处为西风漂流,航行至丙海峡时,轮船逆水而行,航行速度减慢。
23.答案 (1)在大陆架浅海海域,光照条件好,水温适宜,浮游生物的生长条件良好,浮游生物众多;处于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的交汇处,海水搅动将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河流入海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为鳕鱼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古代渔业捕捞技术落后,人类的生产活动对渔场的影响较小。
(2)甲海域附近渔场位于中高纬度地区,冬季气温较低,热量条件较差,海水结冰,海上交通受阻,港口封冻;冬季风力大,海面无障碍物阻挡,风浪更大,海上活动安全性较差;冬季,冷空气频繁南下,与南部的暖空气形成冷锋系统,多阴雨天气;格陵兰岛附近海冰融化后,多浮冰,不利于航行;处于寒暖流交汇处,冷暖水流相遇,多海雾,不利于渔业生产。
解析 第(1)题,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从浮游生物的生存空间条件、营养物质、饵料数量、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题,甲海域附近渔场冬季渔业生产的不利自然条件主要从气温低、水温低、多大风、多阴雨天气、多浮冰、多海雾等角度分析。
24.答案 (1)降水、蒸发、蒸腾、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标注其中五个环节即可)
(2)蒸发 下渗 地下径流(答出其中两个即可)
(3)甲措施。作用:为地表径流留出引入绿地的通道,利于下渗。
乙措施。作用:利用洼地存蓄雨水,滞留地表径流。
丙措施。作用:利于雨水和地表水下渗,同时铺种草坪可以增加蒸发。(任选一项措施说明即可)
解析 (1)学校内水循环环节不包括从海洋到陆地的水汽输送。(2)“海绵校园”建成后,绿地增多,铺设了透水砖、修建了地下蓄水池等,增强了蒸发下渗,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任选一种措施即可,关键是理由和观点对应。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下图为某岛屿地质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甲处属于( )
A.背斜山 B.背斜谷 C.向斜山 D.向斜谷
2.图中矿床最可能是( )
A.大理岩 B.天然气 C.煤炭 D.石油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图中山地在地质构造上属于( )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山
C.断块山 D.地堑
4.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按成因分类,甲、乙属于同一类岩石
B.丙、丁形成的地质环境相同
C.丙、丁是优良的建筑和装饰材料
D.乙受热形成丙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5.水库库区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向斜顶部,岩层容易被侵蚀
B.受风力侵蚀作用
C.顶部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
D.断层附近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
6.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流水作用 C.外力作用 D.风力作用
题组二 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流水堆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下面两题。
7.(2019山东枣庄八中高三月考)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8.(2019山东枣庄八中高三月考)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4世纪至12世纪,以侵蚀作用为主
B.12世纪至15世纪,以堆积作用为主
C.15世纪至19世纪,以侵蚀作用为主
D.19世纪至现代,以堆积作用为主
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9.(2020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二调)图中H处的地貌类型是 ( )
A.“V”形谷 B.冲积扇 C.河漫滩 D.三角洲
10.(2020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二调)下列四幅图表示该河流谷地X到Y的特征。其中正确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2020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二调)下面为沿ab线的河床横剖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地质构造与地貌
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20江苏盱眙高二上期中,)下列有关图中地质构造或地表形态,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是火山 B.甲处为向斜谷
C.乙处为背斜山 D.丙处是断层
2.(2020江苏盱眙高二上期中,)图示区域( )
A.甲处地貌的形成与外力侵蚀作用有关
B.乙处构造储存有石油
C.乙处岩石坚硬,宜建隧道
D.丙处地质稳定,宜建水库
3.(2019北京通州高三一模,)2019年2月21日,法国巴黎举行了国际地球科学与地质公园计划会议,全球14个地质公园获得2019年度世界地质公园候选资格,我国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地质公园成功入选。下图中( )
张掖地质公园剖面图
A.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
B.彩色丘陵区的地质构造为背斜
C.因降水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多
D.岩石类型为沉积岩,其成因以外力作用为主
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C、D两处中,属于背斜的是 ;修建地下隧道应该选择 (C或D)处。
(2)D在地貌上是 ,成因是 。
题组二 板块构造学说
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2019山东枣庄八中高三月考,)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 )
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6.(2019山东枣庄八中高三月考,)下列表示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的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①
下图示意南纬20°沿线的海陆分布。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7.()图中( )
A.①大洋西部多岛弧和海沟
B.③大洋海域北部封闭,南部开阔
C.⑤海峡是两大洲的分界线
D.⑦大洋海域呈“S”形,风大浪急
8.()据图推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大陆地跨东、西、南、北半球
B.④大陆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小
C.⑥岛屿位于中国的东南部海域
D.⑧大陆的东部地区火山活动较频繁
下图中画斜线的阴影部分被称为“地球的伤痕”,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9.()图中“地球的伤痕”的成因是( )
A.板块张裂 B.板块碰撞
C.流水侵蚀 D.人类活动
10.()该处的地质构造是( )
A.地垒 B.地堑 C.背斜 D.向斜
题组三 外力作用与地貌
河流阶地是沿河分布在洪水位以上的阶梯状地形。地壳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形成宽阔的谷地或平原。地壳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以下切作用为主,原来的谷地或平原被抬升成为河流阶地。如果这一过程重复多次,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会出现多级河流阶地。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流某河段的横剖面。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1.(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形成最早的河流阶地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任何一级河流阶地沉积物堆积过程中( )
A.地壳相对稳定 B.地壳持续上升
C.河流不断下切 D.河流间断上升
13.(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据图可知( )
A.该河流东南部有冲积扇分布
B.该河流自东南向西北流
C.该河流位于青藏高原地区
D.该河段位于河流中下游
下图为沿108°E经线的局部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4.()图中( )
A.①地为青藏高原
B.②地为四川盆地
C.③地为渭河平原
D.④地为太行山
15.()图中( )
A.①地山河相间、山高谷深
B.②地地形崎岖、溶洞广布
C.⑤地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D.⑥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16.()⑤地地貌的成因主要是( )
A.断裂陷落、流水堆积
B.断裂陷落、流水侵蚀
C.挤压凹陷、流水堆积
D.挤压凹陷、流水侵蚀
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作用为主;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如果这个过程重复多次,就会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向北流入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中,下图为某科考队绘制的克里雅河出山口处河床至阶地的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7.()高阶地与中阶地高度和表面倾角大小不同,是由于地壳抬升的( )
A.高度不同 B.速度不同
C.规模不同 D.年代不同
18.()科考队发现该地阶地下部存在古老的砾石沉积层,其原始地貌可能是( )
A.风积沙丘 B.风蚀沟
C.冲(洪)积扇 D.三角洲
专题强化练五 内、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选择题
2018年5月26日,我国宣布在松辽盆地成功完成了深度7 018米的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下图为我国松辽盆地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此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钻探到( )
A.地壳 B.地幔
C.内核 D.外核
2.()下列松辽盆地形成的各阶段的主要地质作用顺序正确的是( )
A.①阶段:板块挤压—岩层褶皱—风力侵蚀—流水堆积
B.②阶段:板块挤压—岩层褶皱—岩层上升—流水堆积
C.③阶段:板块张裂—岩层下沉—岩层断裂—岩浆喷发
D.④阶段:板块张裂—岩层下沉—流水堆积—岩浆冷凝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2020江苏无锡一中高三月考,)图示区域(深度解析)
A.甲处的地质构造为向斜
B.乙处岩石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
C.①—②—③岩层年代由老到新
D.地表形态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
4.(2020江苏无锡一中高三月考,)图中河流( )
A.丙处附近河流含沙量大,常形成洪积、冲积扇
B.丁处河岸以堆积作用为主
C.丙、丁之间的河道弯曲,水流较平稳
D.冬、春季有明显的凌汛现象
岩溶台地是指山体岩石类型为石灰岩,顶部相对平缓,四周为陡崖的一种岩溶地貌。湘西岩溶台地因与峡谷伴生而独具特色。下图为岩溶台地绝壁上悬瀑景观图及湘西主要岩溶台地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5.()岩溶台地绝壁上悬瀑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①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加剧,形成峡谷
②流水沿岩体断裂处溶蚀
③地壳运动,岩层断裂
④岩体沿断裂处崩塌、解体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④②①③ D.②①③④
6.()悬瀑形成的关键是( )
A.丰富的降水形成流量较大的河流
B.活跃的地壳运动形成巨大的高差
C.流水下蚀作用强于流水溶蚀作用
D.河流溯源侵蚀造成崖壁岩石坍塌
7.()与湘西峰脊峡谷区域相比,台地峡谷区域的峡谷分布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岩性坚硬 B.河流较多
C.降水较少 D.断层较少
下图为某地垂直于构造线(区域性构造在地面上的延伸线,如大的断层线等)方向所作的地质剖面图,图中序号为岩层编号。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8.()图中a、b、c三处( )
A.a、c两处的构造线都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
B.a处为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形成山岭
C.b处附近多泉水出露,不宜建设大坝
D.c处为向斜,上覆岩层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9.()图中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中,最早发生的地质作用是(深度解析)
A.岩浆侵入 B.断层作用
C.沉积作用 D.褶皱隆起
第二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考点1 地质构造与地貌
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18海南单科,14,3分,)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2.(2018海南单科,15,3分,)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读图,回答下题。
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3.(2017天津文综,3,4分,)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下面两题。
4.(2016浙江文综,5,4分,)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5.(2016浙江文综,6,4分,)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考点2 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6.(2018课标Ⅰ,6,4分,)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7.(2018课标Ⅰ,7,4分,)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深度解析)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8.(2018课标Ⅰ,8,4分,)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9.(2016江苏单科,1,2分,)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2016江苏单科,2,2分,)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1.(2015课标Ⅰ,10,4分,)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12.(2015课标Ⅰ,11,4分,)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3.(2016课标Ⅰ,7,4分,)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深度解析)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14.(2016课标Ⅰ,8,4分,)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深度解析)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15.(2016课标Ⅰ,9,4分,)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深度解析)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三年模拟练
一、选择题
北京房山石花洞上下共发育8层,下图中①层表示地表以上的东山穿洞,②—⑧层位于地表以下,最底层为地下暗河。读图回答下面四题。
1.(2020北京东城高三上期末,)图中695高地为(深度解析)
A.向斜山 B.背斜山 C.断块山 D.火山
2.(2020北京东城高三上期末,)图中O所示地层中的岩石为(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大理岩 D.石灰岩
3.(2020北京东城高三上期末,)图示区域( )
A.③层比⑤层形成早 B.褶皱形成于T岩层发育之前
C.地质构造利于储油 D.岩浆活动形成了各层溶洞
4.(2020北京东城高三上期末,)石花洞共发育了8层,由此可推测该区域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沉 B.间歇性下沉
C.持续抬升 D.间歇性抬升
江西省龙虎山景区是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属于发育到老年期的丹霞地貌。这里山块离散,呈峰林状,地势高差相对较小。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2020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下列关于龙虎山发育过程的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丙—甲—乙—丁
D.丁—乙—甲—丙
6.(2020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图中( )
A.①处在断层线上,易被侵蚀成谷
B.②处是地壳相对上升形成的断块山
C.③处是由风力作用塑造的山峰
D.④处岩层中含有丰富的化石
北京市某中学师生到中国延庆世界地质公园进行野外考察。下面图a是某学生绘制的地质素描图,图b是被誉为“小桂林”的龙庆峡景区照片,图c是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照片。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据图a和图b景观判断(深度解析)
A.图a为背斜构造
B.图b为流水堆积地貌
C.图a中地形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
D.图b中山体由花岗岩构成
8.(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该中学师生向专家了解到了图c“硅化木”的形成历史。数亿年前,火山喷发使许多高大林木被掩埋于地下,这些林木在地下经硅化和变质作用,形成了特殊的“木化石”。后来有部分“硅化木”出露于延庆白河两岸的高坡上,才被人发现。延庆“硅化木”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岩浆活动—沉积变质—地壳抬升—风化剥蚀
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侵蚀搬运
C.侵蚀搬运—岩浆活动—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D.地壳下沉—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风化剥蚀
重庆武隆后坪天坑群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堪称喀斯特地貌的经典。其中的箐口天坑形态完美,可通过二王洞直达天坑底部,世界罕见。读重庆武隆后坪天坑群局部剖面图,完成下面两题。
9.(2020江苏盐城高三上期中,)图中所示地区( )
A.岩石类型为玄武岩
B.地质历史时期曾为海洋
C.麻湾洞泉水只参与陆上内循环
D.地层断裂下陷形成天坑
10.(2020江苏盐城高三上期中,)下列景观图中地貌与重庆武隆后坪天坑群成因一致的是( )
二、非选择题
11.(2020北京牛栏山一中高二上期中,)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深度解析
(1)说出图中①②两处河流地貌的类型,并任选其一说明形成原因。
(2)说出图中③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并说明在野外考察时,识别该地质构造的主要依据。
答案全解全析
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
基础过关练
1.B 2.A 3.C 4.A 5.C 6.A 7.C 8.C
9.B 10.D 11.A
1.B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其地势比两侧低,为谷地,故甲处属于背斜谷。
2.A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矿床位于花岗岩和石灰岩之间,最可能是石灰岩受到高温、高压作用后形成的大理岩。
3.C 读图可知,图中山地的岩石与两侧岩石类型不同,相对两侧岩体上升,且有断层分布,故在地质构造上属于断块山,C对。图中未体现出背斜、向斜构造,A、B错。地堑是岩层相对下降的一侧,D错。
4.A 按成因分类,甲、乙都是沉积岩,属于同一类岩石,A对。丙(花岗岩)是侵入岩,丁(玄武岩)是喷出岩,形成的地质环境不同,B错。丙(花岗岩)是优良的建筑和装饰材料,丁(玄武岩)不是优良的建筑和装饰材料,C错。乙受热形成变质岩,不能形成丙(花岗岩),D错。
5.C 根据图中岩层弯曲状况可知,水库库区所在谷地属于背斜谷,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6.A 由图可知,该地区地质构造主要有褶皱和断层,是由地壳运动(内力作用)形成的。
7.C 若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则海岸线明显向海湾方向推进。结合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可知,近现代以来,丙处海岸线一直向海湾方向推进。故选C。
8.C 读图可知,4世纪至12世纪,乙处海岸线向海湾方向推进,应以堆积作用为主;12世纪至现代,乙处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应以侵蚀作用为主。故选C。
9.B 依据图中等高线的特点可知,图中H处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且有一个弧形的扇缘,因此其地貌类型是冲积扇。
10.D 从X到Y为从河流上游到下游,X处侧蚀弱,坡度大,河道窄,下蚀强;Y处侧蚀强,坡度小,河道宽,下蚀弱,因此①②③④正确,选D。
11.A 由图可知,a为凹岸,b为凸岸,河流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当河流流经弯道时,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由凸岸流向凹岸,底层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即表层水流由b岸流向a岸,底层水流由a岸流向b岸,形成弯道环流。故选项A符合题意。
能力提升练
1.D 2.A 3.D 5.B 6.D 7.A 8.B 9.A
10.B 11.D 12.A 13.D 14.B 15.D 16.A 17.B
18.C
1.D 从地质构造的角度看,甲处为背斜,乙处为向斜,丙处为断层;从地表形态的角度看,乙处为山岭,甲处和丙处均为谷地。故正确答案为D。
2.A 甲处为背斜,其顶部因受张力作用,易受外力侵蚀而形成谷地,A正确;乙处构造为向斜,多储存有地下水,不利于油气储存,B错误;隧道宜建在背斜中心部位,C错误;断层处岩石破碎,地质不稳定,不宜建水库,D错误。
3.D 图中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A错误;彩色丘陵区沉积岩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B错误;甘肃省降水少,少滑坡、泥石流灾害,C错误;该地区的岩石主要是泥岩、砂岩、砾岩等,均属于沉积岩,其成因以外力作用为主,D正确。故选D。
4.答案 (1)D D
(2)谷地或盆地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或盆地
解析 从岩层形态上可以看出,D处岩层向上拱起,属于背斜,利于修建地下隧道;C处岩层向下弯曲,属于向斜。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或盆地。
5.B 根据图中甲、乙两陆地的位置可知,甲、乙分别位于阿拉伯半岛、北非,结合板块分布图可知,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故选B。
6.D M处位于红海附近,处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N处位于地中海,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故选D。
7.A 读图分析可知,①大洋为太平洋,太平洋的西部为印度洋板块及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多岛弧和海沟,A正确;③大洋为大西洋,大西洋南、北部都比较开阔,B错误;⑤海峡为莫桑比克海峡,属于非洲,C错误;⑦大洋为印度洋,其海域不呈“S”形,D错误。故选A。
8.B ②大陆为南美大陆,属于西半球,A错误;④大陆为非洲大陆,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小,B正确;⑥岛屿为马达加斯加岛,位于非洲大陆的东南部海域,C错误;⑧大陆为澳大利亚大陆,其东部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的内部,不易发生火山活动,D错误。故选B。
9.A 图中“地球的伤痕”是东非大裂谷,是由于板块张裂形成的,A对。
10.B 该处是板块断裂陷落地带,岩层相对两侧下沉,属于地堑,B对。地垒是板块相对于两侧岩层上升部分,A错。背斜、向斜属于褶皱构造,形成的地貌是山岭或谷地,C、D错。
11.D 河流阶地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运动,且阶地位置越高,形成越早。故④是形成最早的河流阶地,选D。
12.A 据图可知,任何一级河流阶地沉积物堆积过程中地壳相对稳定,故选A。
13.D 据图可知,该河流东南部没有冲积扇分布,A错;据图可知,该河流自东北流向西南,B错;青藏高原地区为大河发源地,地势起伏大,河流地貌多为因下蚀作用强烈而形成的河谷地貌,与该地地貌不符,C错;根据材料可知,该河段沉积物多,沉积作用强烈,应位于河流中下游,D对。
14.B 图示为沿108°E经线的局部地形剖面图,根据我国地形区的分布可知,图中①地是云贵高原,②地是四川盆地,③地是汉江谷地,④地是秦岭,⑤地是渭河谷地,⑥地是黄土高原,B正确,A、C、D错误。
15.D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①地是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喀斯特地貌广布,A错误;②地是四川盆地,地形崎岖、溶洞广布不符合其特征,B错误;⑤地是渭河谷地,而远看成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的特征,C错误;⑥地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符合其特征,D正确。
16.A ⑤地是渭河谷地,是在地壳断裂陷落后,由流水从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堆积而成的。故选A。
17.B 由图可知,高阶地落差较大,表面倾角大,说明该阶地形成时地壳抬升较快,河流下切作用强烈;中阶地落差小,表面倾角小,说明该阶地形成时地壳相对稳定,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所以高阶地与中阶地高度和表面倾角大小不同,是由于地壳抬升的速度不同,选B。
18.C 根据材料可知,图示为克里雅河出山口处河床至阶地的剖面,河流挟带的大量砾石、泥沙等会在河流出山口处堆积,形成山前冲(洪)积扇。故选C。
专题强化练五 内、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1.A 2.C 3.D 4.C 5.B 6.C 7.D 8.C
9.C
1.A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此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钻探的深度为7 018米,应位于地壳,A正确。
2.C 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阶段:板块挤压—岩层断裂—岩层下沉—海水侵蚀,A错误;②阶段:板块挤压—岩层断裂—褶皱上升—流水侵蚀,B错误;③阶段:板块张裂—岩层下沉—岩层断裂—岩浆喷发,C正确;④阶段:板块张裂—岩层下沉—岩浆冷凝—流水堆积,D错误。故选C。
3.D 图中甲处受内力作用发生断裂,并相对于两侧岩层下降形成地堑,之后流水挟带泥沙在甲处不断堆积形成平原;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的,乙处岩石并不一定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老岩层先沉积,新岩层后沉积,①—②—③岩层年代由新到老;图示区域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故选D。
解题方法 有明显断裂面、并且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之处为断层;岩层相对其两侧岩层上升的是地垒,岩层相对其两侧岩层下降的是地堑。
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岩层向上方拱起的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为向斜。
4.C 洪积、冲积扇多形成于河流出山口处,丙处位于河流下游,不会形成洪积、冲积扇;丁处位于河流的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丙、丁之间的河道弯曲,水流较平稳;凌汛主要发生在有结冰期,且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图中不能体现这一信息。故选C。
5.B 读图可知,地下暗河河水经绝壁上出水口流出而形成悬瀑,故应先是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岩层破碎后,流水沿岩体断裂处溶蚀,地下暗河和溶洞发育,后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加剧,形成峡谷,最后纵向及横向岩层分离,岩体沿断裂处崩塌、解体,地下暗河出露,形成悬瀑,故选B。
6.C 由图可知,悬瀑底部海拔低于溶洞、地下暗河及出水口,说明流水下蚀作用强于流水溶蚀作用,C对。降水多少及发育的河流流量大小与悬瀑形成无关,A错。悬瀑的高差不是地壳运动形成的,B错。流水下蚀作用强于流水溶蚀作用,下蚀后分离的岩体在流水溶蚀作用下,沿断裂处崩塌、解体,与河流溯源侵蚀无关,D错。故选C。
7.D 读图可知,湘西峰脊峡谷区域峡谷众多,而形成峡谷的基础是断裂发育,在断层处,岩石破碎,易被流水侵蚀,形成多个峡谷,故台地峡谷区域峡谷分布较少,是由于断层较少,故选D。
8.C a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难以被侵蚀,形成山岭,B错误;b处位于断层附近,为地下水出露地带,岩层不稳,不宜建坝,C正确;c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D错误;a、c两处的构造线垂直于图示剖面方向,故其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A错误。故选C。
9.C 图中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依次是沉积作用→水平挤压→褶皱隆起→岩浆侵入→侵入接触带岩石发生变质作用→断层作用。故选C。
解题方法 地壳运动过程的判断方法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该地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若岩层未发生弯曲而只存在岩层位移,则说明该地只经历了地壳的垂直运动;若岩层出现弯曲,则说明该地经历了地壳的水平运动。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该地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或伴随着地壳下降运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出现缺失,则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但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沉积岩层被侵蚀掉了。
第二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1.D 2.C 3.B 4.C 5.B 6.A 7.A 8.D
9.D 10.C 11.D 12.B 13.C 14.B 15.D
1.D 据图可知,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位置不同,两区之间存在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位置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故D正确,A、C错误。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形变,因此不属于褶皱,故B错误。
2.C 依据上题可知,X区和Y区的玄武岩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原因最可能是Y区海拔高于X区,且地表起伏程度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C选项正确。
3.B 读图可知,图示地貌景观的岩石呈层状分布,最可能是沉积岩,且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可判断地质构造为褶皱。
4.C 由图文信息可知,图中谷地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间新两侧老,其地质构造应为向斜,故排除B、D项。由图中岩层倾斜角度及表层沉积物的覆盖情况判定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故C项正确。
5.B 文字信息表明贵重金属矿在河床沙中,且水深不易开采,故排除位于山地的丙、丁两处。图中乙地位于地壳抬升形成的河流阶地,且其上覆盖有沙、卵石、粘土等沉积物,可能找到该贵重金属矿,故B项正确。
6.A 图中河流岸边四个平坦面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说明其是因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材料显示现阶段河流洪水期仅能淹没T0,说明只有T0这一平坦面仍有河流堆积作用,其面积仍在扩大,故选A项。
7.A 河流搬运和堆积作用与流速相关;流速越大,河流的搬运作用越强,堆积物的颗粒越大;四个平坦面堆积的砾石砾径最大的是T3,说明该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是T3形成时期,故选A项。
解题方法 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下游坡降和流速均较小,沉积物颗粒也较小。在空间上,河流中心流速大,岸边流速小(特别是凸岸),岸边的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在时间上,洪水期因流速大,沉积物颗粒大;平水期因流速小,沉积物颗粒小,结果表现在沉积物垂直剖面图中,大、小颗粒沉积物成层分布。
8.D 由图可知,平坦面形成于基岩上,即河流阶地的形成是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的结果;当地壳抬升时,河流落差变大,流速加快,下蚀作用明显,形成阶地;图中河流形成四个不连续的平坦面,说明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出现了间歇性抬升,故D项正确。
9.D 丘陵地貌海拔较低,相对高差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因此选项D正确。画①中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大,描绘的是山地景观。画②中峰林峻秀,描绘的是喀斯特景观。画③中地表千沟万壑,描绘的是黄土高原景观。
10.C 画③描绘的是黄土高原景观,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的结果。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
11.D 河流挟带泥沙以堆积作用为主,海浪冲击海岸,以侵蚀作用为主。从图中可以看出1975年至1979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越来越远,说明海底在淤积;1979年后,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呈缩小的趋势,因此海底以侵蚀为主,D项正确。
12.B 从图中看1992—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总体上在缩短,说明海底发生侵蚀,即海水侵蚀作用强,说明此时河流入海水量、含沙量都较小,故选B。其他选项显示的是入海水量大或含沙量大,与题意不符,舍去。
13.C 由材料可知,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形成的,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必须是海岸线稳定,死亡贝类生物持续堆积才能形成;另外,图示三条贝壳堤形状都较平直,说明形成过程中位置较稳定。故C项正确。
14.B 泥沙在贝壳堤外持续堆积,会使海岸线不断向前推进,加大贝壳堤与海岸线的距离,故B项正确。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不利于死亡贝类的持续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故A项错误。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不会影响河口三角洲,也不会使河流改道,故C、D项错误。
15.D 由图中不同年代贝壳堤的位置可知,海岸线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说明其位置发生了多次变动,变动的原因是河流带来了大量泥沙,且泥沙不断沉积导致海岸线向前推进,故A、B、C项均错误,D项正确。
解题技巧 该题组难度较大,围绕“贝壳堤”这个主题,考查了河流堆积作用、海浪侵蚀及堆积作用,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调动和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和原理来解决问题,且对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要求较高。第13题,学生在做题时容易被图中几条贝壳堤干扰,只考虑几条贝壳堤形成的动态过程,认为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而错选B。这就要求学生审题一定要认真,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任一条贝壳堤”和“形成过程中”。第14题,该题从动态的角度探究海岸线是如何远离贝壳堤的。第15题,该题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了贝壳堤的形成与河流入海口位置变动的关系及原因,主要考查了河流挟带泥沙的堆积作用对海岸线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年模拟练
1.A 2.D 3.A 4.D 5.D 6.A 7.A 8.A
9.B 10.A
一、选择题
1.A 读图可知,695高地岩层向下弯曲,并且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典型的向斜构造,属于向斜山,A正确。
解题方法 地形倒置是指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常见的地形倒置现象有“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岩层发生褶皱隆起时,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但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背斜山可能会逐渐演变成背斜谷,而两侧的向斜谷则会演变成向斜山。本题中695高地为向斜山,是典型的地形倒置现象。
2.D 该区域岩层层理构造明显,为沉积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D正确;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型岩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A、B、C错误。故选D。
3.A 溶洞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每一层洞穴形成后,岩层再次接受流水侵蚀而形成下一层洞穴,因此③层形成的时间较早,⑤层形成的时间较晚,A对;该区域褶皱形态相似,说明只发生过一次褶皱,T岩层也发生了明显的弯曲,说明褶皱形成于T岩层发育之后,B错;该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地下暗河发育,不利于储油,C错;该处的多层溶洞是由外力侵蚀以及内力抬升共同作用形成的,而非由岩浆活动形成的,D错。故选A。
4.D 该区域溶洞受流水侵蚀而成,每一层洞穴形成期间,地壳相对稳定,之后地壳抬升,再之后一段时间内地壳又保持相对稳定,继而岩层再次接受流水侵蚀形成下一层洞穴,如此循环,共发育8层溶洞,反映出该区域地壳经历了8次间歇性抬升,D正确。
5.D 龙虎山景区属于发育到老年期的丹霞地貌,为沉积岩地貌,最初应较平整,为丁;之后受内力作用,产生断裂,形成断层,为乙;然后受到外力侵蚀作用,形成峰林,为甲;最后,山块离散,呈峰林状,地势高差相对较小,为丙。故选D。
6.A ①处在断层线上,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A正确。从②处下层的花岗岩可以看出,②处地壳相对下降,B错误。该地位于湿润地区,③处是由流水作用塑造的山峰,C错误。④处岩层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岩层中不含化石,D错误。故选A。
7.A 图a中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A对。图b中龙庆峡被誉为“小桂林”,可知构成其山体的岩石为石灰岩,受流水侵蚀形成喀斯特地貌,B、D错。背斜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C错。故选A。
方法归纳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①根据岩层的形态判断:向斜岩层向下弯曲;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②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向斜中间岩层新,两侧岩层老;背斜中间岩层老,两侧岩层新。
(2)背斜和向斜的地形特点
背斜:①从原始形态上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往往会成为山岭;②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向斜:①从原始形态上看,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往往会成为谷地;②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而成为山岭。
8.A 由题干可知,数亿年前,火山喷发使许多高大林木被掩埋于地下,这些林木在地下经硅化和变质作用形成特殊的“木化石”。后来有部分“硅化木”出露于延庆白河两岸的高坡上。所以延庆“硅化木”的形成过程为岩浆活动—沉积变质—地壳抬升—风化剥蚀,故选A。
9.B 由材料可知,图中所示地区岩石类型主要为沉积岩而不是岩浆岩;麻湾洞泉水是地表水下渗形成的,而重庆地区地表水多来自大气降水,且重庆位于外流区,因此麻湾洞泉水参与海陆间大循环;天坑是石灰岩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属于外力作用,故A、C、D错误。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石灰岩是海相沉积岩,因此地质历史时期该地曾为海洋,故B正确。
10.A B图为澳大利亚著名“魔鬼大理石”,为花岗岩球状风化的典型代表;C图为台湾野柳公园“女王头”景观,是岩石长期遭受风化和海浪侵蚀作用而形成的;D图为张掖的七彩丹霞景观,是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蚀和流水侵蚀而形成的,B、C、D错。A图为云南路南石林,是石灰岩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与重庆武隆后坪天坑群成因一致,A对。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 (1)①为河谷(峡谷、“V”形谷);②为三角洲。
河谷形成原因:河流流经山区(地壳抬升),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在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下形成河谷。
三角洲形成原因:河流入海口处,坡度平缓,河流流速减慢,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此沉积形成三角洲。(形成原因任答一项即可)
(2)③处为断层。判定依据:断层面两侧岩层不连续(断裂、错位、相对位移);断层带上岩石破碎(地表碎石多);发育有陡崖、沟谷等;可能有泉水出露。
解析 (1)由图可知,①处为河流的发源地附近,位于山间谷地,形成河谷地貌;②处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形成河口三角洲。河谷形成原因:河流流经山区(地壳抬升),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在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下形成河谷;三角洲形成原因:河流入海口处,坡度平缓,河流流速减慢,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流挟带的泥沙大量在此沉积形成三角洲。(2)据图可知,③处有明显的断裂面,故为断层。判定的依据是断裂面两侧岩层不连续,有相对位移,表示岩层有明显断裂和错位,断层带附近的地表有很多的碎石,且发育有陡崖、沟谷等,地下水会沿着断裂面上涌,可能有泉水出露地表。
解题方法 本题以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表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不同河段河水作用的主要类型:上、中游河流以溯源侵蚀、下蚀作用为主,下游河流则以侧蚀、堆积作用为主。单元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错点1 不能根据等温线判断洋流性质和流向
读世界某海域洋流分布模式图,回答下面两题。
1.()洋流C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转偏向力 B.沿岸地形
C.盛行风 D.气旋
2.()下列四幅海水等温线示意图能表示①海区的是(深度解析)
易错点2 不明确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读某海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局部),回答下面三题。
3.()图中各洋流流向错误的是( 易错 )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③和⑤ D.④和⑥
4.()图中各洋流与世界著名渔场的形成有关的是( )
A.① B.②和⑥ C.③ D.④和⑤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④使沿岸地区降温减湿
B.⑤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
C.③是风海流,流向与风向完全一致
D.②④是暖流,⑤⑥是寒流
读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6.()关于图中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B.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大陆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
D.大陆西岸洋流从低纬向高纬流
7.()下列关于图中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洋流①对欧洲西部有减湿作用
B.洋流②对南美洲西岸有增温作用
C.P处因寒暖流交汇形成世界著名的渔场
D.美国东岸海域污染物不会影响到欧洲西岸
易错点3 不能明确建设海绵城市与普通绿化的区别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面是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8.()四幅图中的城市道路绿化带,最能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是( )
A.图a B.图b
C.图c D.图d
9.()下列建设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有 ( )
①调节地表径流
②调节水汽输送
③增加大气降水
④增加地表水下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全解全析
易混易错练
1.C 2.A 3.C 4.B 5.D 6.A 7.C 8.A
9.B
1.C 洋流C为北赤道暖流,其形成主要受东北信风的影响。
2.A 水温较流经海区高的是暖流,较流经海区低的是寒流。①海区是寒暖流交汇的位置,且北面的海区水温低,选项A符合题意。
规律总结 根据等温线判断洋流性质:“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度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度海区。根据等温线判断洋流流向:“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为洋流的流向
3.C 图示为北半球的太平洋海域,其中低纬度海域的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中高纬度海域的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按此规律可以判断出图中各洋流流向错误的是③和⑤。
易错警示 做题时多做些反问,如图中②③⑥都流向一处,结果怎样 海水显然不可能在此堆积,海水的流动总要归于循环,再结合洋流的成因分析,解答此类试题时就能避免出现低级错误。
4.B 图示海域只有一个世界著名渔场,即北海道渔场,该渔场是②(日本暖流)和⑥(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
5.D ④为暖流(阿拉斯加暖流),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⑤为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使沿岸地区降温减湿;③为北太平洋暖流,其形成与西风带有关,是风海流,流向与风向基本一致;②④是暖流,⑤⑥是寒流。综上分析,D正确。
6.A 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选项A正确。
7.C 洋流①为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西部有增温增湿作用,选项A错误;洋流②为秘鲁寒流,对南美洲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选项B错误;P处为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形成了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纽芬兰渔场,选项C正确;美国东岸海域污染物会通过北大西洋暖流的输送影响到欧洲西岸,选项D错误。
8.A 图a中既有绿化带又有排水设施,下雨时能及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能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最能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9.B 建设海绵城市增加了地表水下渗,减少了地表径流,但对水汽输送以及大气降水几乎无影响。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地球公转的特征
1.下列现象中,与地球公转有关的是( )
A.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B.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是第21届世界杯足球赛,比赛于2018年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俄罗斯境内11座城市中的12个球场举行。读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2.(2019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一上期中)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会经过图中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3.(2019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一上期中)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 )
A.先变慢,后变快
B.先变快,后变慢
C.逐渐变快
D.逐渐变慢
题组二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读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图,回答下面两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34'
B.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就是黄赤交角
D.黄赤交角的度数即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5.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全球全年无四季变化
C.地球上的热量分配将会均匀
D.全球全年都是昼夜平分
读地球公转的二分二至图,回答下面两题。
6.图中字母C所代表的节气名称是( 易错 )
A.春分 B.秋分
C.冬至 D.夏至
7.有关我国国庆节时地球在图中所处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和地球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到A、B之间,且速度减慢
B.地球公转到B、C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C.地球公转到C、D之间,且速度逐渐加快
D.地球公转到D、A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B.当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时,北半球日出时间最早
C.当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时,太阳黑子数目最多
D.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时,全球昼夜平分
9.2018年2月2日学校进行期末考试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 )
A.a、b之间
B.b、c之间
C.c、d之间
D.d、e之间
题组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我国《物权法》指出,住宅间距必须保证北面楼房底层窗台面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如下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0.“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日期指的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11.按照采光要求,下列四个城市相邻同高楼房的间距最大的应该是( )
A.哈尔滨(45°N) B.大连(39°N)
C.广州(23°N) D.台州(29°N)
下图为我国某地林区某日太阳处在最高位置时的示意图,此时北京时间为12:20,树影遮挡地被植物的面积在一年中达到正午时的最大值。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该地位于( )
A.45°N,125°E B.21°34'N,115°E
C.45°N,115°E D.21°34'N,125°E
13.这一天( )
A.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为一年中最远
B.上海白昼为一年中最长
C.南极圈刚好出现极昼现象
D.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题组四 昼夜长短的变化
下图为从极点上空俯视地球示意图,图中虚线圈为极圈,A、B、E所在弧线为晨昏线。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太阳辐射能大部分集中在此半球,因此南半球是夏季
B.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取决于日地距离远近,此时地球位于远日点,所以北半球为冬季
C.此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获得太阳辐射能较多,因此北半球是夏季
D.太阳总是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不会因时因地而变化
15.关于图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节气是冬至 B.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C.弧线AB是昏线 D.C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8时
16.图中A点的经度和昼长分别是( )
A.90°E、0小时 B.90°E、24小时
C.90°W、0小时 D.90°W、24小时
题组五 四季和五带
读五带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17.(2020江苏宿迁高二上期中)下列地区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 )
A.热带 B.北温带 C.北寒带 D.低纬度地区
18.(2020江苏宿迁高二上期中)假设黄赤交角为30°,地球上( )
A.寒带的范围扩大 B.温带的范围扩大
C.热带的范围缩小 D.寒带的范围缩小
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相应位置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大约为15天。读图完成下题。
19.按气候四季的划分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暑时我国正处于夏季
B.立春时北半球处于春季
C.立秋是我国秋季的开始
D.冬至是我国冬季的结束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图甲)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乙),回答下面两题。
图甲
图乙
1.()图甲中表示黄赤交角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乙中在地球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 )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3.()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图甲)和黄赤交角示意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在图甲中b—a的公转过程中,公转速度( )
A.逐渐变慢 B.逐渐变快
C.先变慢,后变快 D.先变快,后变慢
(2)地球位于图甲中什么位置时,湖南长郡中学国旗旗杆影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
A.a B.b C.c D.d
(3)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乙中是( )
A.∠XOF B.∠TOF
C.∠FON D.∠TON
(4)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这时,在地球上将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有(多选)( )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
C.各地太阳高度都无日变化D.各地都无四季变化
(5)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5°,这时,地球上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将自 (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在地球上的五带中,与现在相比,范围将扩大的是 、 。
(6)在图乙中太阳直射点自MN向北移动到EF,再由EF向南移动到MN的过程中,在S'T'及其以南范围内,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变化规律是: ; ; 。
题组二 地球公转的意义
2018年9月30日,北京某校召开运动会,学生早上集体乘车去体育场。下图为某学生在车上画的素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图示时间汽车的前进方向为( )
A.东 B.西 C.南 D.北
5.(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该日后一个月内( )
A.北京和洛杉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
B.北京比洛杉矶正午太阳高度大
C.北京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D.洛杉矶昼长夜短,且日出时间逐渐变晚
下表为①②③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表。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时间 地点 当日 次日
日出 日落 日出 日落
① 9:00 23:00 8:58 23:02
② 7:19 18:41 7:20 18:40
③ 5:40 18:48 5:39 18:49
6.()表中①②③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7.()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12月某日昼夜分布示意图,其中阴影表示黑夜。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8.(2020江苏海安中学高三月考,)甲、乙、丙、丁四地中,肯定位于西半球的是( )
A.乙和丁 B.甲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丁
9.(2020江苏海安中学高三月考,)甲地位于丙地的(深度解析)
A.东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西北方向
题组三 地球公转意义的应用
城市路灯的照明时间受自然条件影响。下图示意某年北京市二分二至日路灯照明时间。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0.()上图四个日期中,对应夏至日的是( )
A.a B.b C.c D.d
11.()造成北京市路灯照明时间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天气变化 B.地球自转
C.地球公转 D.太阳运动
图1是我国北方某小镇的太阳能路灯景观图。该镇中学课外实践小组对路灯的能源装置——太阳能集热板进行了长时间的观测研究,并提出了改进的设想。下表为该小组的观测记录简表(表中时间为北京时间),图2为集热板倾角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图1
图2
夏至日日出 4:43 夏至日日落 19:33
夏至日集热板倾角 16.5° 秋分日集热板倾角 40°
12.()该小镇的位置为( )
A.124°E,40°N B.118°E,40°N
C.116°E,36.5°N D.4°E,36.5°N
13.()该小组拟设计一自动调控装置,通过电脑调控使集热板每天正午正面正对太阳,以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能。该集热板一年中调整的角度约为( )
A.90° B.180° C.23.5° D.47°
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可调节,为使集热效率达到最高,应保持集热板与正午太阳光垂直,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应为90°-H,如下图所示。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14.()江苏省一年中调节杆高度最小的月份是( )
A.12月 B.9月 C.6月 D.3月
15.()江苏省的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从最小增大到最大期间( )
A.江苏省日落时间不变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小
C.江苏省正午楼房的影长逐渐变长
D.江苏省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下表是天安门广场升旗和降旗时间(注:与日出、日落时间相同)表。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升旗时间 6:04 6:03 6:03
降旗时间 17:56 17:57 17:58
16.(2019甘肃兰州一中高一上期中,)下列关于此时天安门广场昼夜长短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昼长夜短 B.昼夜平分
C.昼短夜长 D.无法判断
17.(2019甘肃兰州一中高一上期中,)上表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
A.北半球,向南移动
B.北半球,向北移动
C.南半球,向南移动
D.南半球,向北移动
专题强化练二 正午太阳高度与影子的变化
选择题
下图示意河北省某地观察者于6月22日观察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太阳视运动轨迹上的甲点和乙点相距45°。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20山东莱阳一中高三月考,)当太阳位于甲点时,当地( )
A.大气辐射最强 B.地表温度最高
C.物体影长最长 D.太阳辐射最强
2.(2020山东莱阳一中高三月考,)当太阳位于乙点时,当地地方时约为( )
A.14时 B.15时 C.17时 D.18时
3.(2020山东莱阳一中高三月考,)与6月22日相比,该地12月22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会( )
A.更短,正午太阳在天空中较低的位置
B.更长,正午太阳在天空中较高的位置
C.长度相同,正午太阳在天空中较低的位置
D.长度相同,正午太阳在天空中较高的位置
甲、乙、丙为我国某地300 m×300 m范围内新建居民区的三个规划方案。三个方案中①—⑥为居民楼,且序号相同的居民楼长宽一致,阴影为居民楼影子,图中时间为北京时间。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4.()据图推断该地最可能位于( )
A.松嫩平原 B.塔里木盆地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华北平原
5.()下列关于各方案中楼高和楼间距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方案中①号居民楼高度一致
B.⑤号居民楼在乙方案中最低
C.乙方案中的①②号楼间距小于丙方案
D.甲方案中各楼间距均与乙方案不同
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折线图,完成下面两题。
6.(2020北京四中高三上期中,)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判断该地最可能位于( )
A.广州 B.海口 C.巴西利亚 D.布宜诺斯艾利斯
7.(2020北京四中高三上期中,)M所表示的这一天,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B.长江下游地区枫叶正红
C.长城内外白雪皑皑 D.北极地区科考繁忙
某学校校园东西长1 000米,南北宽600米,校内有孔子像距北门300米,距西门500米,校训牌位于孔子像的东北方。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8.(2020北京朝阳高三上期中,)下图中与上述信息相符的是( )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9.(2020北京朝阳高三上期中,)学校门口早上和傍晚都有老师值班接送学生。某日,王老师背向校门站立,影子在他正前方。此时,王老师( )
A.早上在东门迎学生进校 B.早上在西门迎学生进校
C.傍晚在北门送学生离校 D.傍晚在南门送学生离校
专题强化练三 昼夜长短与日出方位
一、选择题
读我国甲、乙两城市连续三天的日出、日落时间表(北京时间),完成下面两题。
地点 甲城市 乙城市
日期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月23日 6:12 18:29 5:53 18:08
月24日 6:10 18:30 5:52 18:08
月25日 6:08 18:31 5:51 18:09
1.()表中的 最可能是( )
A.3 B.6 C.9 D.12
2.()甲城市位于乙城市的( )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读某日①—④四地昼弧范围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3.()图中四地,纬度值相等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时,③地( )
A.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B.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C.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D.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下图中曲线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纬度的四地在连续两个月内白昼时间长度的变化,a月早于b月。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a月初,②地的昼长约为5小时
B.从a月到b月,四地的白昼越来越长
C.③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大于②地
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全年昼夜平分
6.()若a、b两月在上半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三地处于北半球,④地处于南半球
B.①②③三地处于南半球,④地处于北半球
C.a月是2月,b月是3月
D.a月是3月,b月是4月
二、非选择题
7.()下图中A点位于70°S,AB为晨昏线的一段,此刻,A点恰好出现极夜现象,此日过后北京的白昼时间逐渐缩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AB是晨线还是昏线,并说明理由。
(2)判断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位置及北京时间。
(3)判断当日北京的日出、日落方位,并说明理由。
第二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考点1 日出方位与影子朝向
雾灵山位于北京与承德交界处,海拔2 118米,素有“京东第一峰”的美称,是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理想之地。下表为“雾灵山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表”。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日期 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
① 7:32 17:08
② 6:31 18:15
③ 4:45 19:39
④ 7:22 16:49
1.(2019江苏单科,1,2分,)四个日期中,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2019江苏单科,2,2分,)一游客于7月某日去雾灵山旅游,当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深度解析)
天津广播电视塔(简称“天塔”)高度约415米。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两题。
图Ⅰ “天塔”景观照片
图Ⅱ “天塔”位置示意图
3.(2018天津文综,8,4分,)拍摄到该照片的时间(北京时间)最可能介于( )
A.5:00~7:00 B.8:00~10:00
C.12:00~14:00 D.15:00~17:00
4.(2018天津文综,9,4分,)拍摄到该照片的日期最可能介于( )
A.1月15日到2月15日 B.3月1日到3月30日
C.5月15日到6月15日 D.10月1日到10月30日
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题。
5.(2018课标Ⅰ,10,4分,)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客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 )
A.6:00出发,左侧靠窗 B.8:00出发,右侧靠窗
C.10:00出发,左侧靠窗 D.12:00出发,右侧靠窗
某乘客乘航班从悉尼起飞,约9小时后抵达广州。下图为“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6.(2017江苏单科,3,2分,)乘客抵达广州时的北京时间大约是( )
A.12点 B.15点 C.18点 D.21点
7.(2017江苏单科,4,2分,)该日悉尼和广州( )
A.日出同为东南方向
B.正午树影朝向相同
C.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昼夜长短状况相同
考点2 太阳视运动与正午太阳高度
下图示意海南岛的位置。读图,完成下题。
8.(2018海南单科,13,3分,)1月1日,与海口相比,三亚( )
A.白昼更长
B.正午太阳更低
C.日出方位更偏南
D.正午时刻更早
下图为“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9.(2018江苏单科,3,2分,)线①所示太阳视运动轨迹出现时的节气为(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10.(2018江苏单科,4,2分,)该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琼 B.新 C.苏 D.赣
住宅的环境设计特别关注树种的选择与布局,不同树种对光照与风有不同影响。下图为华北某低碳社区(40°N)住宅景观设计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1.(2016江苏单科,10,2分,)为保证冬季太阳能最佳利用效果,图中热水器安装角度合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15年某日出现了日食现象,在四幅日照图中,深色阴影为夜半球,浅色阴影为当时可观测到日食的地区范围。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12.(2015天津文综,10,4分,)发生日食的这天,在上图所示四地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2015天津文综,11,4分,)在上图所示四地中,观测者正朝西南方向观测日食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2017课标Ⅲ,10,4分,)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丁乙丙甲
C.丁丙甲乙 D.甲丙乙丁
15.(2017课标Ⅲ,11,4分,)当天可能是(深度解析)
A.4月28日 B.6月28日
C.9月2日 D.11月2日
假期里,小明同学外出旅游。某日早晨小明拍摄了日出的照片,随即发到微信朋友圈。在天津(117°E,39°N)的爸爸和在国外甲城市出差的妈妈马上做出了回复(下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面两题。
16.(2019天津文综,10,4分,)小明拍摄日出照片时所在的城市最可能是( )
A.呼和浩特(112°E,40°N) B.兰州(104°E,36°N)
C.杭州(120°E,30°N) D.南宁(108°E,23°N)
17.(2019天津文综,11,4分,)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测出甲城市的( )
A.纬度位置 B.经度位置
C.当天日落的方向 D.当日正午太阳高度
三年模拟练
一、选择题
甲、乙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其中甲地位于35°N。下图是连续三个月的甲、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2020江苏南京、盐城高三一模,)乙地的纬度可能是 ( )
A.2°24'N B.15°52'N C.2°24'S D.8°24'S
2.(2020江苏南京、盐城高三一模,)根据上题结果,推测图中Q点的时间是 ( )
A.5月下旬 B.7月下旬 C.9月上旬 D.11月中旬
古代御寒保暖条件差,在北方地区,人们对天寒地冻滋生恐惧感,觉得冬季漫长,遂发明“数九”方法,用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汉族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冬至日开始,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九尽桃花开”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
A.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向北移
B.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向南移
C.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 向北移
D.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 向南移
4.()“数九”期间,黄山(30°N) (深度解析)
A.昼长夜短,且昼长变长
B.昼短夜长,且昼长变短
C.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变小
D.日出时间不断提前
晨昏线上地方时为0时的P点,随日期的变化其位置也在不断变化。读某时段内P点的纬度位移图,完成下面两题。
5.(2020江苏盐城高三上期中,)P点位于①时的月份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6.(2020江苏盐城高三上期中,)P点由②向③变化期间(深度解析)
A.盐城正午旗杆影子变短
B.北京昼渐长夜渐短
C.悉尼太阳从东北方升起
D.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下图所示半球为白昼,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2019黑龙江鹤岗一中高一上期中,)图示日期为( 易错 )
A.6月22日前后 B.3月21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8.(2019黑龙江鹤岗一中高一上期中,)若上图为西半球示意图,则北京时间为( )
A.3时20分 B.8时40分
C.15时20分 D.20时40分
立竿测影是古代出现较早的时空观测技术,是指将“槷”(niè,即立竿)垂直立在水平地面,观测竿影方向和长度变化,从而测定方向、时间等。下图为我国某地立竿测影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一年中日出(日落)时竿影的最北(最南)方位。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9.()古代立竿测影可以用来测定( )
①当地正午时间
②北京时间
③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
④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图中表示冬至日日落时竿影方位的是(深度解析)
A.甲 B.乙 C.丙 D.丁
二、非选择题
11.()下图为甲、乙两地同一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深度解析
(1)在两图中分别标出太阳视运动的方向。
(2)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 。乙地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3)图中α角的最大值为 。若α值变大,则β值变 。
(4)若α=20°,β=50°,则乙地的纬度是 。
12.(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图1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图2为日晷计时示意图,图3为赤道日晷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1)下列诗句中描写图1所示地球在②位置时的节气的有(双选)( )
A.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B.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C.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D.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2)描述当地球处于由③位置向④位置运行的过程中时,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特点。
日晷是古代人们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某同学去故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观察了安放在太和殿前的日晷(属赤道日晷,即晷面与赤道面平行),并绘制了当时的日晷计时示意图(图2)。
图2
图3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写一份介绍日晷的小短文。
(4)图3所示的日晷由我国北方移至南方使用时,晷面与地平面的夹角应该(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按日期作调整
答案全解全析
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
基础过关练
1.A 2.C 3.A 4.D 5.C 6.D 7.D 8.B
9.D 10.D 11.A 12.B 13.C 14.C 15.C 16.D
17.B 18.A 19.A
1.A “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表示热天过去了,冷天就来了,在热天和冷天的互换中,一年过去了的意思,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是天气现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与地势高低有关;“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与地球自转有关。
2.C 读图可知,③为远日点,代表的时间为7月初。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比赛时间为2018年6月14日至7月15日,故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会经过图中的③,C项正确。
3.A 地球公转速度在远日点(图中③)最慢,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的比赛的时间为2018年6月14日至7月15日,在此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故选A。
4.D 黄赤交角为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其度数即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图中角β为黄赤交角,目前度数为23°26'。
5.C 黄赤交角变为0°后,太阳终年直射赤道,全球全年没有四季变化,并且全球全年昼夜都是平分的,但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各纬度地区热量分配不均的状况仍将存在。
6.D 根据地轴的空间指向或利用作晨昏线法判断,图中的A、B、C、D依次为冬至、春分、夏至、秋分。
易错分析 本题易错的原因是没有注意二分二至日地轴的空间指向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7.D 我国国庆节时(10月1日)地球公转到秋分(D)和冬至(A)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公转速度在逐渐加快。
8.B 依据太阳直射点二分二至日移动规律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时为夏至日,此时北半球日出时间最早。
9.D 依据太阳直射点二分二至日移动规律,可以判断出2月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d、e之间。
10.D 北半球昼长最短的日期是冬至日,此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小,楼房影子最长,因此“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日期指的是冬至日。
11.A 北半球冬至日,相同高度的楼房,纬度越高,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楼房影子越长。四地中哈尔滨纬度最高,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所以,在楼高相同的情况下,哈尔滨相邻楼房的间距最大。
12.B 该地太阳高度最大时,为当地时间12:00,此时北京时间为12:20,说明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20分钟,根据经度差1°时间差4分钟可推知,该地经度为115°E。由材料可知,此日树影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且该地为我国某地林区,则此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图中树影长与树高相同,通过勾股定理可知,当天正午太阳高度为45°,根据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可求知当地纬度为21°34'N。
13.C 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由上题可知,该日为冬至日,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并非一年中最远,A错误;冬至日上海白昼为一年中最短,B错误;冬至日南极圈刚好出现极昼现象,C正确;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D错误。
14.C 据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可判断出图示半球为北半球,再根据太阳光线和晨昏线的位置,可判断出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因此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为夏季,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少,为冬季,A、B错,C对;太阳总是照亮地球的一半,但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会因时因地发生变化,D错。
15.C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则此时节气为夏至,A、B错;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越过弧线AB由白天进入黑夜,则弧线AB为昏线,C对;C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D错。
16.D 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经度相差45°,C点所在经线为0°,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判断A点所在经线为90°W;A点位于北极圈上,出现极昼现象,昼长为24小时,故选D。
17.B 四季变化最明显的地区是中纬度温带地区,故选B。
18.A 黄赤交角的变化,直接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发生变化,原来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南、北纬23°26')之间移动,而当黄赤交角为30°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为南、北纬30°之间,极圈的纬度将由66°34'变为60°,则热带、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19.A 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依据材料“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大约为15天”可知,大暑正处于盛夏7月,故A正确;立春时北半球处于冬季,B错;立秋时我国处于夏季,冬至时我国正处于冬季,故C、D错。
能力提升练
1.A 2.B 4.C 5.A 6.B 7.C 8.C 9.D
10.B 11.C 12.B 13.D 14.C 15.C 16.C 17.D
1.A 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故图甲中表示黄赤交角的是①,选A。
2.B 由地球公转轨道特点可以看出,图中D和A所对应的时间为春分和夏至,即3月21日前后和6月22日前后。吃月饼,共庆团圆为中秋节时的文化现象,在9月左右;荡秋千,踏青插柳是清明时的文化现象,约在4月份,为春季;放鞭炮,守岁迎春为春节时的文化现象,一般在1—2月;望双星,鹊桥相会在农历七月。综上可知,正确答案为B。
3.答案 (1)B
(2)C
(3)C
(4)ABD
(5)35°N 热带 寒带
(6)出现极夜现象的地区范围逐渐扩大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全部出现极夜现象 出现极夜现象的地区范围逐渐缩小
解析 (1)由图甲中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知,a、b、c、d分别为冬至日、秋分日、夏至日、春分日时地球的公转位置,地球在图甲中b—a的公转过程即地球在秋分日到冬至日的公转过程,这个过程中地球离近日点(1月初)越来越近,故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2)湖南长郡中学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
(3)由图可知,MN所在平面为赤道平面,E'F所在平面为黄道平面,故选C。
(4)若黄赤交角变为0°,则太阳直射点不会南北移动而是终年位于赤道,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各地都无四季变化,A、B、D正确。若黄赤交角变为0°,则各地太阳高度都无年变化,C错误。
(5)若黄赤交角变为35°,则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35°N,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将扩大。
(6)图中MN为赤道,自MN向北移动到EF,再由EF向南移动到MN的过程,即为春分—夏至—秋分的过程,此时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的范围先逐渐扩大,夏至日时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全部出现极夜现象,而后出现极夜现象的范围逐渐缩小。
4.C 9月30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京太阳从东南方升起,在西南方落下,所以早上图中太阳位于东南方向,汽车的前进方向应为南方,故C正确,A、B、D错误。
5.A 该日为9月30日,此日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京和洛杉矶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A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比洛杉矶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更小,B错误;此日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北京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C错误;洛杉矶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此日后一个月内,洛杉矶昼短夜长,且日出时间逐渐变晚,D错误。
6.B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①地昼长大于12小时(当日14小时,次日14小时4分钟),且昼长逐渐变长;②地昼长小于12小时(当日11小时22分钟,次日11小时20分钟),且昼长逐渐变短;③地昼长大于12小时(当日13小时8分钟,次日13小时10分钟),且昼长逐渐变长。①③两地均昼长夜短,所以位于太阳直射的半球,且①地纬度高于③地(纬度越高,昼越长),②地与①③两地虽不在同一半球,但其昼长最接近12小时,所以②地纬度最低,因此表中①②③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为①③②。
7.C 由上题可知,③地昼长夜短,且昼长逐渐变长,若③地为北京,则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北移动;地球越来越接近远日点,公转速度逐渐变慢;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二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8.C 根据当地地方时12点时的北京时间可得出三地经度,从图中可看出甲地地方时为12点时,北京时间也是12点,所以甲地经度为120°E,位于东半球;乙地出现极昼现象,无法判断其所在经度;丙地地方时为12点时,北京时间为9点,所以丙地经度为165°E,属于西半球;丁地地方时为12点时,北京时间为1点,所以丁地经度为75°W,属于西半球,C正确。
9.D 甲地昼夜平分,位于赤道上,丙地昼长夜短,位于南半球,甲地在丙地的北方;由上题可知,甲地位于120°E,丙地位于165°E,甲地在乙地的西方。故甲地位于丙地的西北方向,D正确。
解题方法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1)对称规律:同一纬线上各地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二分日前后间隔时间相同的两日期,昼夜长短相反。二至日前后间隔时间相同的两日期,昼夜长短相同。
(2)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3)变幅规律: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4)极昼、极夜规律:极昼(极夜)范围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极圈内纬度越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越多。
10.B 城市路灯主要是夜晚使用,北京市夏至日夜长最短,其照明时间最短。
11.C 照明时间因夜晚的时间长短而变化,昼夜时间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所以造成北京市路灯照明时间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
12.B 根据夏至日日出时间4:43,日落时间19:33可知,该地昼长14小时50分钟。可计算出当当地地方时为12:00时,北京时间为12:08,即该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8分钟,因此该地位于120°E以西,经度相差2°,故当地经度为118°E;正午集热板应与太阳光线垂直,由秋分日集热板倾角为40°可计算出秋分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0°,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求出当地纬度为40°N。故B正确。
13.D 为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要使集热板与正午太阳光线垂直,集热板一年中调整的角度应等于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角度。在回归线和极圈之间,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减去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其变化幅度约为47°,故D正确。
14.C 据图可知,调节杆高度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所以江苏省一年中调节杆高度最小的月份是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月份,故选C。
15.C 读图可知,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和正午太阳高度互余,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从最小增大到最大期间,也就是正午太阳高度从最大减小到最小期间,即夏至日到冬至日期间,此期间江苏省日落时间逐渐提前;地球公转速度先减小后增大;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则江苏省正午楼房的影长逐渐变长;江苏省由昼长夜短逐渐变为昼短夜长,且昼渐短。故选C。
16.C 根据表格中天安门广场升旗时间和降旗时间,可以计算出此时天安门广场昼长小于12小时,即昼短夜长,故C项正确。
17.D 据上题分析可知,天安门广场的昼长小于12小时,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天安门广场的昼长在增加,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故D项正确。
专题强化练二 正午太阳高度与影子的变化
1.D 2.B 3.A 4.A 5.C 6.C 7.C 8.C
9.B
选择题
1.D 甲点位于观察者的正南方向,当太阳位于甲点时,为正午时刻,太阳高度最大,当地太阳辐射最强,物体影长最短。地表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地表升温需要一定时间,地表温度最高在正午后两小时左右,大气辐射最强也在午后。故选D。
2.B 根据太阳视运动一周360°用时一天(24小时)可知,每小时移动15°,甲点和乙点相距45°,太阳位于甲点时当地为正午12时,故当太阳位于乙点时,当地地方时约为15时。故选B。
3.A 12月22日该地太阳从东南方升起,在西南方落下,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小,故与6月22日相比,该地12月22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会更短,正午太阳在天空中较低的位置。故选A。
4.A 读甲、乙、丙三个方案图可知,当北京时间为12时时,该居民区楼房影子朝向东北方向,由此可判断出此时该地地方时大于12时,该地在120°E以东,最可能位于松嫩平原。
5.C 乙方案中①号居民楼影长大于甲方案,故在乙方案中①号居民楼较高,同理可判读出⑤号居民楼在丙方案中最低;根据图中横坐标的距离判断,乙方案中的①②号楼间距小于丙方案;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方案和乙方案中的部分楼间距相同。
6.C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在12月22日前后有两次太阳直射,说明该地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且距南回归线较近,据此可判断出该地最可能位于巴西利亚,C正确;广州、海口位于北半球,A、B错误;布宜诺斯艾利斯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D错误。
7.C 从图中可以看出,M所表示的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几天,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为北半球冬季;洛杉矶是地中海气候,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较多,森林火险等级低;长江下游地区此时为冬季,而枫叶秋季正红;此时长城内外白雪皑皑;北极地区此时为极夜,不利于科考。
8.C 由材料可知,孔子像应在校园正中,校园东西长、南北窄,校训牌位于孔子像的东北方,故C图正确。
9.B 王老师背向校门站立,影子在他正前方,说明王老师背向太阳照射方向;太阳东升西落;早上王老师应在西门迎学生进校,傍晚应在东门送学生离校。故选B。
专题强化练三 昼夜长短与日出方位
1.A 2.B 3.A 4.A 5.D 6.A
一、选择题
1.A 由甲城市的日出、日落时间,可以计算出甲城市连续三天的昼长依次是12小时17分钟、12小时20分钟、12小时23分钟,昼长都大于12小时,并逐渐增长,证明三天内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且逐渐向北移动,只有3月份符合题意,A正确。
2.B 由表中数据可知,甲城市24日昼长是12小时20分钟,乙城市24日昼长是12小时16分钟,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越向北昼越长,可知甲城市在乙城市的北方;甲城市日出时的北京时间晚于乙城市,由此可判断出甲城市在乙城市的西方,故甲城市位于乙城市的西北方向。
3.A 纬度值相等的南北半球两地,昼长相加等于24小时,即两地昼弧范围相加为360°,或者说纬度值相等的南北半球两地昼夜长短正好相反,一地昼长等于另一地夜长,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①③两地纬度值相等。故选A。
4.A 经计算②地该日昼长达18小时,则其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该地所在半球的回归线时达到最大值;图中③地该日昼长大于12小时,说明②③两地位于同一半球;同一半球的两地昼长最大值都出现在太阳直射两地所在半球的回归线这一天;但无法判断③地具体位置,若③地位于赤道和该地所在半球回归线之间,则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其所在纬线时达到最大。故选A。
5.D 据材料可知,a月早于b月,在a月初,②地的昼长约为3小时;图中四地中,①②③三地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位于同一半球,④地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位于另一半球;③地和④地之间的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大于③地。
6.A 若a、b两月在上半年(1—6月份),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所以①②③三地位于北半球,④地位于南半球;又由于①②③三地昼短夜长,④地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a、b两月只能分别是1月和2月。
二、非选择题
7.答案 (1)晨线。理由:此时A点恰好出现极夜现象,说明A点以南地区都为极夜,结合图示可知AB左侧为夜半球,右侧为昼半球,顺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越过AB为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故AB为晨线。
(2)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位置是20°N,150°W。北京时间为6:00。
(3)当日北京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理由:太阳直射点位于20°N,北半球为夏季。
解析 第(1)题,由图文材料可以判断出,A点位于70°S,150°W,B点位于0°,120°E,AB为晨昏线的一段,此时A点恰好出现极夜现象,说明A点以南地区都为极夜,结合图示可知AB左侧为夜半球,右侧为昼半球,顺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越过AB为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故AB为晨线。第(2)题,根据晨线与赤道交点处的经线的地方时是6:00可知,此时120°E的地方时为6:00,即北京时间为6:00,150°W经线的地方时为12:00。A点(70°S)恰好出现极夜现象,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20°N,因此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位置是20°N,150°W。第(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20°N,北半球为夏季,北京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第二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1.B 2.B 3.B 4.C 5.B 6.C 7.A 8.A
9.D 10.B 11.D 12.A 13.D 14.B 15.D 16.D
17.C
1.B 由表中各日期的日落时刻减去日出时刻,可计算出四个日期的昼长,经计算可知,日期②昼长最接近12小时;雾灵山位于北京与承德交界处,春、秋分日昼长为12小时,则日期②最接近春、秋分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附近,故B正确。
2.B 7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该地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北方,则可排除C、D两项;该地位于北京(40°N)附近,正午太阳位于正南,则B正确。
解题方法 日出、日落方向的判断
(1)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除了南、北两极点外,太阳均从正东方向升起、从正西方向落下。
(2)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都是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
(3)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都是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落下。
判断某地一天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时,首先要确定日出、日落方位,然后再确定正午时的太阳方位即可得出结论。
3.B 对比地理景观图和位置示意图可以判定,“天塔”影子此时朝向西北方向,说明太阳位于该地的东南方位,结合太阳一天中的位置变化可知,此时应是当地上午,天津的地方时接近北京时间,故B项正确;图中“天塔”影长较短,说明太阳高度较大,故不应是在日出前后,A项错误;12点以后太阳位于偏西方位,影子应朝向东北,C、D项错误。
4.C 结合上题分析,“天塔”的影长可以通过比例尺计算得出大约为200米,“天塔”高415米,说明该日天津太阳高度较大,此时并非正午,正午日影应更短,即太阳高度应更大,天津位于40°N附近,太阳高度较大的时间应是太阳直射点位置靠近北回归线的时段,即接近夏至日,C项正确;A、B、D项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附近及其以南,即天津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60°,影长应长于415/1.732≈240米,故均不正确。
5.B 从重庆到遵义是向南行驶,由遵义到毕节是向西偏南行驶;由图中各路段的里程和限速可以推知这一行程的总时间约为5小时,为免受阳光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应坐在背光一侧靠窗座位;上午8:00出发,在到遵义之前太阳位于偏东方向,背光一侧应是右侧座位,到遵义后太阳位于偏南方向,右侧座位同样是背光,B项正确;上午左侧靠窗是迎光一侧,A、C项错误;12:00以后,太阳位于偏西方向,右侧迎光,D项错误。
6.C 由图可知,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经度约为75°E,其地方时为6:00,则航班起飞时北京时间约为9:00。9小时后乘客抵达广州时的北京时间大约为18:00。
7.A 由图可知,太阳直射点接近南回归线,则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因此选项A正确;太阳直射点此时位于广州和悉尼之间,正午树影朝向为广州朝北、悉尼朝南,因此选项B错误;太阳直射点靠近悉尼,远离广州,悉尼的正午太阳高度明显高于广州,因此选项C错误;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因此选项D错误。
8.A 三亚和海口同在北半球,但三亚纬度较低。1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此时北半球纬度越低白昼越长,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出方位越偏北,故A正确,B、C错误。三亚所处经度位置比海口偏西,正午时刻应更晚,故D错误。
9.D 线①与其他两条太阳视运动轨迹相比,位置偏南,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从而可知线①所示太阳视运动轨迹出现时的节气为冬至,故D选项正确。
10.B 读图可知,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约为50°,从而可以推算出该地的纬度约为40°,故该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可能是新疆,B项正确。
11.D 图中角度为热水器与地面的夹角,而该夹角与正午太阳高度互余时冬季太阳能利用效果最好,冬季华北某社区(40°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0°左右,图④中夹角为60°,故图④热水器安装角度最合理。
12.A 据图分析,此时晨昏线大致经过南北极点,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附近,甲地离赤道最近,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A项正确。
13.D 观测者朝西南方向观测日食,说明此时太阳位于西南方位,为下午时段。由图可知,甲、乙两地位于晨线附近;丙地接近正午;丁地位于下午时段,太阳位于其西南方向,可朝西南方向观测日食。D项正确。
14.B 据丁发的信息可知丁位于北极地区且北半球昼短夜长,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甲所在地即将迎来夏天,应位于南半球;乙所在地冬季临近,应该是北半球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丙所在地秋季临近,说明纬度比乙所在地低,B项正确。
15.D 由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A、B项错误;北温带地区冬季临近,C项错误,D项正确。
解题关键 根据选项中不同的时间确定相应的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关键。注意材料描述所反映的季节特征。
16.D 据图中小明发朋友圈的时间(7时29分)、爸爸回复的时间(7时31分)和天津的经纬度位置分析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小明和爸爸所在城市同时位于晨线上,小明所在城市位于天津的东北方向或西南方向,呼和浩特位于天津西北方向,A项错误;杭州位于天津东南方向,C项错误;小明和爸爸所在城市日出时间(北京时间)相差2分钟,而兰州与天津的经度相差13°,地方时相差52分钟,不符合实际,B项错误;所以,小明所在城市最可能是南宁,D项正确。
17.C 据图文信息分析可知,天津的日出时间为7时31分,说明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全球各地的日落方向均为西南,所以,可以推测出甲城市当天日落的方向,C项正确。
三年模拟练
1.B 2.B 3.C 4.D 5.B 6.C 7.B 8.A
9.D 10.C
一、选择题
1.B 根据图中甲、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的变化示意图可知,两头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为固定值,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乙地的南侧;当太阳直射点位于乙地与北回归线之间时,差值逐渐减小,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时,差值最小,然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差值逐渐增大,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乙地的南方时,差值又变成一个固定值。据此说明乙地位于0°和23°26' N之间,且P点对应的纵坐标为夏至日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假设乙地的纬度为X,H表示夏至日甲、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则|H甲-H乙|=4°。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计算可得|(35°-23°26')-(23°26'-X)|=4°,所以乙地的纬度为7°52'N或15°52'N,故选B。
2.B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Q点以后,甲、乙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为固定值,因此说明Q点对应的纬度为16°N,由上题分析可知,P点为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到16°N大致需要一个月左右,故Q点的时间为7月下旬,故选B。
3.C 根据“数九”的方法,“九尽桃花开”时,大约为3月10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并向北移动,选C。
4.D “数九”期间,为冬至后、春分前的时段,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并不断向北移动,我国北方地区昼短夜长,且昼长变长,日出时间不断提前,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变大。据此分析D正确。
解题技巧 冬至到春分期间: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北极地区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南半球昼长夜短,且夜渐长昼渐短,南极地区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缩小。
5.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P点位于90°N时为二分日,当P点位于②时为夏至日,因此当P点位于①时的月份可能是4月,B对。
6.C P点位于②时为夏至日,P点由②向③变化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盐城正午旗杆影子变长,A错;北京夜渐长昼渐短,B错;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D错;据图判断③点的日期大约是7、8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故悉尼太阳从东北方升起,C对。
解题方法 解题关键在于掌握晨昏线上地方时为0时的点的纬度变化规律,晨昏线上地方时为0时的点的纬度越低,其所在半球极圈内极昼范围越大,反之,则越小。晨昏线上地方时为12时的点的纬度变化规律与地方时为0时的点的纬度变化规律相反,晨昏线上地方时为12时的点的纬度越低,其所在半球极圈内极夜范围越大,反之,则越小。
7.B 图示为地球侧视图,由材料可知,图中所示半球为昼半球,则另一半为夜半球,此时南北极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全球昼夜平分,为春分日或秋分日。由于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故图中公转方向为逆时针,结合二分二至日地球位置示意图可知,未来一段时间,太阳直射点将北移,故此图表示春分日,B正确。
易错提示 本题中的图是二分二至日地球位置示意图中的一部分,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判断图示部分在地球公转轨道图中的位置。如果将地球公转轨道图补充完整(如下图所示),则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因此本题的解题技巧就是将局部图回归到整体图中去。
8.A 若图示为西半球,则图中最西侧的经线为160°E,且由于图中半球为昼半球,160°E与晨线重合。春分日全球昼夜等长,6:00日出,则160°E的地方时为6:00,此时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为3时20分。
9.D 由图可知,该技术可测量正午影长,且一年中正午影长的长短不同,所以可以测定当地正午时间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
10.C 对于我国来说,冬季太阳东南升、西南落。所以冬至日日落时太阳在西南方,影子应该在东北方。
解题思路 通过日影方向和长短可以判断太阳直射点位置,通过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某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和季节。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 (1)略。详见解析。
(2)太阳直射在北纬α上,且正午太阳高度由北纬α向南北两侧递减 昼短夜长
(3)23°26' 小
(4)20°S
解析 (1)甲地太阳视运动为顺时针方向,乙地太阳由内侧升起,如下图:
(2)读图可知,甲地的太阳高度终日不变,为α,故甲地为北极点,其太阳高度即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因此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太阳直射在北纬α上,且正午太阳高度由北纬α向南北两侧递减。根据乙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可知,乙地的昼弧范围小于180°,因此乙地昼短夜长。
(3)图中α的度数即为北极点的太阳高度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因此图中α角的最大值为23°26'。若α值变大,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更高纬度,由上题可知乙地位于南半球,太阳直射点与乙地纬度差变大,则β值变小。
(4)由上题可知,乙地位于南半球,若α=20°,β=50°,则乙地的纬度计算方法是:正午太阳高度H=50°=90°–(乙地纬度+20°),故乙地纬度为20°S。
解题点拨 由于照射地球的太阳光线是平行光线,且太阳光线总是与晨昏圈垂直,所以极点的太阳高度总是和太阳直射的纬度相等。
12.答案 (1)AD
(2)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以北地区极夜范围扩大;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3)日晷是古代的一种测时工具,利用太阳照射下物影的移动来指示时间。日晷由晷面和晷针组成。晷针垂直于晷面,上端指向北极星。晷面与赤道面平行,晷面与地平面的夹角与当地纬度互余。晷面为圆盘状,圆盘上标有刻度。通过观察晷针在圆盘上的投影,就能粗略地估计出时间。春分到秋分期间,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秋分到第二年春分期间,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日晷的使用受天气状况和昼夜变化等方面的影响。(合理即可)
(4)A
解析 (1)据材料可知,地球在②位置时对应的是夏至日,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均是描述夏至日的诗句,A、D对;“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说的是秋分日,B错;“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说的是春分日,C错;故正确答案为A、D。
(2)地球处于由③位置向④位置运行的过程中时,说明地球处于秋分到冬至这一过程,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且继续向南移动直至南回归线,因此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以北地区极夜范围扩大;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3)短文的叙述应当体现日晷的作用、原理,并且有一定的案例。根据材料可知,日晷是一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应用的是日影移动的规律,据此进行短文叙述即可,注意说明方法的使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
(4)晷针垂直于太阳视运动的轨道平面,上端指向北极星方向且垂直于晷面,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应为当地纬度,晷面与地平面的夹角与当地纬度互余。因此日晷由我国北方移至南方使用时,所在纬度减小,则晷面与地平面的夹角应增大,故正确答案为A。第一单元 地球运动的意义
第一节 地球自转的意义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
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北半球晴朗的夜晚,把照相机固定好,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星空照片,照片中的每一段弧线均为不同恒星视运动轨迹。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北极星的位置应在( )
A.左上角附近 B.中心附近
C.右上角附近 D.左下角附近
2.若图中甲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60°,则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约为(深度解析)
A.2小时 B.4小时 C.6小时 D.8小时
2019年国庆期间,小明乘火车从南昌到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天是指( 易错 )
A.地球自转的周期 B.23时56分4秒
C.1恒星日 D.1太阳日
4.火车行进时,经过地区的地球自转线速度的总体变化是( )
A.越来越快 B.先变快后变慢
C.越来越慢 D.先变慢后变快
地球表面有甲、乙、丙、丁四点(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甲、乙、丙、丁四点中地球的自转线速度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下面为在乙点上空俯视绘制的地球自转运动投影图的是( )
题组二 昼夜交替与晨昏线
读下面四幅图,回答下面两题。
7.图中①②③④四点处于黄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所在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9.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
A.昼夜的交替
B.区时的差异
C.运动物体偏向
D.地方时差异
10.图中P点所在的线( )
A.为晨线
B.为昏线
C.为0时经线
D.既不是晨线,也不是昏线
题组三 地方时、区时与日期计算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7月7日,非阴影部分表示7月8日,每相邻两条经线之间的间隔相等,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1.此时A点的区时是( )
A.7月8日12时 B.7月7日24时
C.7月8日6时 D.7月8日16时
12.此时北京时间是( )
A.7月8日15时
B.7月8日14时
C.7月8日20时
D.7月7日14时
读图(图中阴影区表示黑夜),完成下面两题。
13.关于①点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东半球
B.自转角速度最大
C.自转线速度为0
D.位于昏线上
14.此时,北京时间为( )
A.16时 B.8时 C.20时 D.12时
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15.①②两地的时差为( )
A.10小时 B.22小时
C.24小时 D.18小时
16.若②地为6月21日9时,则①地为( )
A.6月22日7时 B.6月20日11时
C.6月20日9时 D.6月21日9时
题组四 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规律
17.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8.下面是四条河流的断面图,“×”代表河水自观察者流去,“·”代表河水向观察者流来。若只考虑地转偏向力对河岸的影响,则下列河岸画法正确的是( )
A.甲图 B.乙图 C.丙图 D.丁图
读下面两图,完成下面两题。
19.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小岛最终可能连接的岸堤是( )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0.甲、乙两处河流剖面(阴影部分为流水堆积物)正确的是 (深度解析)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地球自转运动的特征
星轨是照相机位置保持不动,长时间曝光的相片中,由恒星产生的持续移动轨迹。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20北京朝阳高三上期中,)图中星轨( )
A.反映了恒星的真实移动轨迹 B.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C.形成一个整圆的周期是24小时 D.圆圈越大表明恒星越靠近两极
2.(2020北京朝阳高三上期中,)关于星轨的拍摄条件,叙述正确的是(深度解析)
A.大部分学校的天文台都适合拍摄B.郊区或者偏远的山区更适合拍摄
C.中秋节的夜晚是最佳拍摄时间 D.适合在春分日和秋分日拍摄
2019年10月,400余名科考队员一同奔赴南极,搭乘首航的“雪龙2”号和刚刚完成大修的“雪龙”号,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这是我国近30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南极考察。读我国南极科考站分布图,回答下面两题。
3.()四个科考站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小的是( )
A.昆仑站 B.长城站
C.泰山站 D.中山站
4.()泰山站从图示位置随地球自转一周后又回到图示位置时,其运动方向和时间间隔是( )
A.逆时针 1太阳日
B.顺时针 约为23时56分4秒
C.顺时针 比地球自转真正周期多3分56秒
D.逆时针 1恒星日
下图是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线分布示意图,R、T两地在同一纬线上。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5.(2019吉林延边二中高一上期中,)该区域所在的半球和纬度位置是( )
A.北半球 中纬度 B.南半球 低纬度
C.南半球 中纬度 D.北半球 高纬度
6.(2019吉林延边二中高一上期中,)R地和T地地形最有可能分别是( 易错 )
A.丘陵 山脉 B.山脉 盆地
C.盆地 山脉 D.谷地 盆地
题组二 地方时、区时与日期计算
读东半球局部图,AB为晨昏线的一部分,C地的昼长为8小时。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此刻伦敦时间为( )
A.0时 B.12时
C.13时20分 D.10时40分
8.()此刻全球两个日期的范围比是( )
A.1∶17 B.4∶5
C.8∶9 D.10∶17
广州(113°E)的陈先生到纬度大致相同的夏威夷岛(156°W)休假,飞机在北京时间5:30从旭日东升的当地机场起飞,降落到夏威夷岛时正值日落。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9.()陈先生乘坐的飞机大约飞行了( )
A.6小时 B.7小时 C.8小时 D.9小时
10.()陈先生习惯在每天同时与分别在伦敦和悉尼(151°E)留学的两个女儿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已知其在伦敦的女儿当地时间6—9时空闲,在悉尼的女儿当地时间18—21时空闲。则其到达夏威夷岛后与女儿们联系的时间是( 易错 )
A.当地时间22—23时
B.北京时间19—20时
C.当地时间21—22时
D.北京时间20—21时
下图中表示晨昏线,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PRO为120°。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转线速度:P=Q=M=O>N
B.所在半球河流右岸侵蚀严重
C.为晨线
D.为晨线
12.()此时关于日期和地方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Q点的地方时为17时
B.N点的地方时为6时
C.若阴影部分日期是5日,则非阴影部分是4日
D.再过8小时全球为同一日期
13.()读下图(阴影部分为黑夜),完成下列各题。
(1)该图是以 为中心的示意图。
(2)P点在N点的 方向。
(3)弧MPN为 线,其中弧MP为 线。
(4)此时M点的地方时为 时,该日A点的日落时间为 点。
14.()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A、B两地均处在30°N。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地球上除了作为日界线的180°经线东、西两侧日期不同外,还有一条经线的东、西两侧日期也不同,这条经线的经度是 。
(2)此时与北京日期相同的范围占全球( )
A.一半多 B.少于一半
C.恰好一半 D.没有任何地方
(3)赤道上西半球黑夜的经度范围是 。
(4)这天,赤道上日出时间是 时;北极圈日落时间是 时。
(5)有一架飞机从A地飞往B地,最短路线是( )
A.一直向正东飞
B.一直向正西飞
C.先向正北飞,过北极点后再向正南飞
D.先向正南飞,过南极点后再向正北飞
(6)若飞机沿最短路线以1 110千米/小时的速度从A地飞往B地,则飞机需飞行 (取整数)小时。
题组三 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15.()为了研究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山东某中学地理活动小组决定观察河流水的运动,他们选择了本地一条河流(如下图,该河流上游流经一金矿矿床)。根据对河流的观察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同学们在河中发现了一些漩涡,漩涡中水的运动是 ( )
(2)河流中沙岛最终会与 (填“南”或“北”)岸相连接。
(3)当地居民在河沙中淘金,提高了经济收入。请问居民应在哪一岸淘金 如果要建港口应在哪一岸呢
(4)如果地球自转方向改为自东向西,那么(1)(2)(3)题的结论将是怎样的
专题强化练一 地方时、区时计算
选择题
一个旅游团的几名旅客乘飞机从广州出发飞越浩瀚的太平洋到美国观光,在行程中发生了一些地理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三题。
1.()飞机在飞越太平洋中部时,由于时差的缘故,空中小姐在广播中要求旅客把自己的手表上的时间( )
A.调快1小时 B.调慢1小时
C.调快24小时 D.调慢24小时
2.()从广州到美国的飞行过程中,旅客观察窗外的昼夜状况,发现这天的白昼时间较平常的( )
A.长 B.短
C.一样 D.无法判断
3.()到达美国后,旅客发现酒店大堂悬挂着三个大钟(如下图所示),这时广州时间可能为( )
A.5时 B.8时
C.16时 D.21时
世界金融市场面临着金融危机的挑战,投资者也在想尽方法规避风险。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假如世界各金融市场均在当地时间上午9时开市,下午5时闭市。如果某投资者上午9时在法兰克福(8.5°E)买进欧元,12小时后欧元上涨,投资者想尽快卖出欧元,他最好选择下列哪个金融市场 ( )
A.东京(139.5°E) B.香港(114°E)
C.伦敦 D.纽约(74°W)
5.()在上述假定的营业时间内(在当地时间上午9时开市,下午5时闭市),下列各组金融中心能保证24小时都可以进行金融交易的是 ( )
A.法兰克福、新加坡(104°E)、伦敦
B.伦敦、香港、旧金山(122.5°W)
C.伦敦、东京、纽约
D.东京、洛杉矶(118°W)、纽约
2018年1月1日,王老师乘坐航班从上海出发,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旅游。下图为“在互联网上查询到的该航班信息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6.()本次航班飞行时长约为( )
A.5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9小时
7.()导致本次飞行“时光倒流”的原因是( )
A.飞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B.起飞、降落两地地球自转线速度不同
C.起飞、降落两地分属东、西半球
D.起飞、降落两地的经度差异
下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阴影部分为黑夜,非阴影部分为白昼。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8.()甲地的地方时为( )
A.15时 B.9时
C.8时 D.16时
9.()若此时北京时间为12时,则“今天”与“昨天”的范围之比是( )
A.2∶1 B.1∶2
C.1∶1 D.3∶1
10.()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
A.7月6日15时 B.7月7日9时
C.7月7日8时 D.7月6日12时
2017年4月15日至5月1日,在英国克鲁斯堡剧院(中时区)举行了2017年世界斯诺克锦标赛。下表为2017年斯诺克世锦赛决赛时间安排。据此回答下题。
日期 当地时间 轮次 阶段
4月30日 13:00 决赛 Ⅰ
4月30日 18:00 决赛 Ⅱ
5月1日 13:00 决赛 Ⅲ
5月1日 18:00 决赛 Ⅳ
11.()由于工作原因,小王只能在5月1日(北京时间)观看决赛直播,则小王错过了决赛的哪部分直播( )
A.阶段Ⅲ、阶段Ⅳ B.阶段Ⅰ、阶段Ⅱ
C.阶段Ⅱ、阶段Ⅲ D.阶段Ⅰ、阶段Ⅳ
第一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考点1 时间与日期计算
恩克斯堡岛(下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2018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据此完成下题。
1.(2018课标Ⅱ,6,4分,)2月7日,当恩克斯堡岛正午时,北京时间约为( )
A.2月7日9时 B.2月7日15时
C.2月7日17时 D.2月8日7时
大数据显示,城市机动车流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城市的生活节奏。机动车流量百分比是指某时段机动车流量占当日机动车总流量的比例。下图为甲城市工作日机动车流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题。
2.(2017北京文综,1,4分,)甲城市所处时区是( )
A.西二区 B.西十区
C.东十区 D.东二区
下图为某主题公园所在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
3.(2016江苏单科,11,2分,)下列时间点中至少有4个城市该主题公园都在开放的是( )
A.北京时间8点 B.北京时间11点
C.北京时间14点 D.北京时间17点
北京时间2015年2月19日零点钟声敲响时,某工程师在南极长城站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微信抢红包活动。下图为长城站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4.(2015江苏单科,3,2分,)工程师微信抢红包的当地时间是( )
A.2月18日12时 B.2月18日20时
C.2月19日4时 D.2月19日12时
下图示意海南岛的位置。读图,完成下题。
5.(2018海南单科,12,3分,)1月1日,当海口正午时,地球上进入新年的区域面积与地球总面积的比例( )
A.等于1/2 B.多于1/2少于2/3
C.等于2/3 D.多于2/3
某岛国面积700多平方千米,由170多个岛屿组成,其首都是全球最早迎接新年的城市。尽管可能遭遇飓风,但美丽的珊瑚、大片的椰林和新年第一缕阳光,仍吸引了各地游客来此迎接新年。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2017海南单科,12,3分,)该国首都的位置可能是( )
A.21°8'N,175°12'E B.42°10'N,170°22'W
C.21°8'S,175°12'W D.42°10'S,170°22'E
7.(2017海南单科,13,3分,)当该国首都迎来新年第一缕阳光时,北京时间最接近( )
A.1:00 B.6:00 C.11:00 D.20:00
考点2 地转偏向力的运用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8.(2016江苏单科,20,3分,)图中①②③④位于河流两岸,冲刷作用强烈的是(双选)( )
A.① B.② C.③ D.④
三年模拟练
一、选择题
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若图中的中心天体P为北极星,可推测出( )
A.照片拍摄于南半球中纬度地区
B.照片反映地球公转
C.恒星的视运动方向呈逆时针
D.照片中建筑物的窗户朝北
2.(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根据图中A恒星的视运动轨迹,估测照片的曝光时间可能是( )
A.24小时 B.12小时
C.6小时 D.2小时
下图为北京市某中学教室(窗户朝南)的照片。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2019北京丰台高三上期末,)照片拍摄的时间可能是( )
A.春分日清晨 B.夏至日上午
C.秋分日下午 D.冬至日傍晚
4.(2019北京丰台高三上期末,)北京时间12:00,该校学生在校园内测量“立竿影子长度”时发现竿影朝向( )
A.北略偏西 B.正北
C.北略偏东 D.正南
读下表,完成下面两题。
纬度 经度 海拔(米)
甲地 40°N 116°E 50
乙地 30°S 120°E 400
丙地 40°N 45°E 5 000
5.(2019重庆江津中学高一上段考,)下列关于甲、乙两地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地地方时比甲地地方时晚16分钟
B.乙地区时比甲地区时早1小时
C.甲、乙两地区时均为105°E的地方时
D.甲、乙两地区时均为120°E的地方时
6.(2019重庆江津中学高一上段考,)甲、乙、丙三地自转线速度大小关系为(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乙>甲>丙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2020江苏海安中学高三上月考,)甲、乙、丙三艘轮船从所在海域同时沿图示箭头方向驶向180°经线,若时速相同,则( )
A.三艘轮船同时到达
B.到达的先后顺序是甲、乙、丙
C.到达的先后顺序是甲、丙、乙
D.到达的先后顺序是丙、乙、甲
8.(2020江苏海安中学高三上月考,)若甲船于8月21日10时(区时)起航,经过1小时40分越过了180°经线,则此时它到达地点的区时是(深度解析)
A.8月20日8时20分
B.8月20日11时40分
C.8月21日11时40分
D.8月22日11时40分
二、非选择题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 (填“北”或“南”)半球,判断的依据是 。
(2)站在C地的某同学于昨天20:00在天空中观察到某一恒星位于上中天(地平高度最大的位置),那么今天晚上该同学再次观察到该恒星位于上中天的时间是 ( )
A.19时56分4秒 B.7时56分4秒
C.20时3分56秒 D.8时3分56秒
(3)B、C、D三地角速度的大小关系为 ,其原因是 。
(4)A、B、C、D四地线速度的大小关系为 ,反映的线速度的分布规律是
。
答案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地球运动的意义
第一节 地球自转的意义
基础过关练
1.B 2.B 3.D 4.C 5.A 6.A 7.B 8.D
9.A 10.A 11.C 12.B 13.D 14.B 15.B 16.A
17.C 18.A 19.C 20.B
1.B 恒星视运动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相对运动,因为地轴大致指向北极星,因此,在北半球看到的星空中,恒星大致围绕北极星运动,故图中北极星的位置应在中心附近。
2.B 图中甲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60°,即地球自转了约60°,由地球自转角速度为每小时约15°可推知,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约为4小时。
解题方法 星轨旋转其实是地球自转的反映,地球相对背景恒星以整圆形式旋转,旋转一周的时间大约为23时56分4秒,这个周期也被称为1恒星日。靠近两极的恒星会产生最小的圆,而靠近地球赤道的恒星则会产生最大的圆。夜晚的恒星就像白天的太阳一样,从东边移动到西边,每颗恒星(北极星除外)每小时大约向西移动15°。
3.D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天是昼夜交替的周期,即24小时,为1太阳日;地球自转的周期是1恒星日,约为23时56分4秒。
易错分析 本题易错的原因是混淆了地球自转的周期与昼夜交替的周期,误选A选项。
4.C 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赤道上最大,向两极递减,从南昌到北京是向高纬度方向行进,地球自转线速度的总体变化是越来越慢。
5.A 自赤道向两极,地球自转线速度越来越小。故纬度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小。
6.A 图示乙点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故在乙点上空俯视绘制的地球自转运动投影图应以北半球中纬度为中心,可看到北极点且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故A图符合题意;B图为在赤道上空俯视绘制的地球自转运动投影图;C图为在北极点上空俯视绘制的地球自转运动投影图;D图为在南极点上空俯视绘制的地球自转运动投影图。
7.B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到夜半球的是昏线,由夜半球到昼半球的是晨线。读图分析可知,图中四点处于黄昏的是②。
8.D 所有的晨昏线都与太阳光线垂直。
9.A 由材料“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可知,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昼夜的交替。
10.A 从图中可看出,背对电灯一侧为黑夜。顺地球自转方向,过P点所在的线由黑夜进入白天,故该线为晨线。
11.C 国际日界线和自然日界线分别为180°经线和0时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过180°经线,日期减1天,反之,日期加1天;顺地球自转方向,过0时经线,日期加1天,反之,日期减1天。再结合题意可判断(如下图):0时经线为90°W,A点(经度为0°)为6时(东加西减,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
12.B 由上题可知0时经线为90°W,此时北京时间(120°E)为7月8日14时。
13.D 从图中看出①点位于赤道,自转线速度最大,且位于西半球。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可知,①点位于昏线上。①点自转角速度为15°/h,与地球上其他地点(除南、北两极点外)相同。
14.B 根据图中经线分布和180°经线的位置可知,每相邻两条经线经度相差30°,地方时相差2小时。①点位于赤道与昏线的交点上,地方时为18时,其经度为西经90°,由此可求得此时北京时间为8时。
15.B ①地位于165°E,为东十一区;②地位于165°W,为西十一区,故①②两地的时差为22小时。
16.A ①地比②地早22小时;若②地为6月21日9时,则①地为6月22日7时。
17.C 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其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在南半球向其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故C对。
18.A 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河流右岸因侵蚀作用强,坡度大;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河流左岸因侵蚀作用强,坡度大。但要注意必须顺河流流向看。
19.C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河水流动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向哪岸偏哪岸受侵蚀,对岸堆积。从图中可看出,图Ⅰ中的河流位于北半球,河水流动方向向右偏,顺河流流向,②为河流的右岸,受侵蚀,①岸堆积,小岛最终可能连接的岸堤是①。图Ⅱ中的河流位于南半球,河水流动方向向左偏,顺河流流向,③为河流的左岸,受侵蚀,④岸堆积,小岛最终可能连接的岸堤是④。C正确。
20.B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甲处河流南岸受侵蚀,北岸存在流水堆积物;乙处河流西岸受侵蚀,东岸存在流水堆积物,因此B项正确。
解题方法 判断地转偏向力的方法
(1)南左北右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
(2)地转偏向力的判断方法——“左右手法则”
①手心向上,②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③大拇指的指向即为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偏转的方向。如下图所示:
能力提升练
1.B 2.B 3.A 4.B 5.B 6.C 7.C 8.A
9.C 10.A 11.D 12.D
1.B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所以照相机在位置保持不动并长时间曝光的条件下能够拍摄到恒星持续移动轨迹,因此,星轨是地球自转的反映;星轨是恒星视运动轨迹,而不是恒星的真实移动轨迹;形成一个整圆的周期是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3时56分4秒,即1恒星日;圆圈越大表明恒星越靠近赤道。故选B。
2.B 星轨的拍摄需要找远离市区的地方,避开光污染,大部分学校都位于城市,有灯光干扰,不适合拍摄,郊区或者偏远的山区更适合拍摄,A错误、B正确;中秋节的夜晚月亮较亮,影响星轨拍摄效果,不是最佳拍摄时间,C错误;拍摄应在日落后的两个小时后开始、日出前的两个小时前结束,四季都可以拍摄,D错误。故选B。
解题方法 星轨拍摄地点选择:需要找远离市区的地方,避开光污染。找一个合适的前景,最好可以稍微仰拍,这样可以避免地平线附近较强的光污染,拍到天空中更明显的星星。
星轨拍摄时间选择:要避开日光,约在日落后的两个小时后开始拍摄,日出前的两个小时前结束拍摄。还要避开月光,满月的情况下是无法拍摄的,农历初一前后几天几乎整晚都可以拍摄。
3.A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取决于纬度的高低,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纬度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小,从图中可知,四个南极科考站中昆仑站的纬度最高,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小,故选A。
4.B 泰山站从图示位置随地球自转一周后又回到图示位置,是随地球自转一周,在南极上空看运动方向应为顺时针,且转了360度,为1恒星日,约为23时56分4秒。故选B。
5.B 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和海拔。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读图可知,图中自转线速度越向北越大,因此越向北纬度越低,故该区域应该位于南半球;赤道处线速度为1 670 km/h,30°S处线速度为1 447 km/h,故该区域位于低纬度地区。故B正确。
6.C 由图文材料可知,R、T两地在同一纬线上,但是自转线速度T地大于R地,说明R地地势低,T地地势高,所以R地地形最有可能是盆地,T地地形最有可能是山脉,故C正确。
易错点拨 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地球自转线速度含义的理解不到位,死记硬背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
7.C 依据C地的昼长为8小时,推知此时C地位于昏线上,时间为16时。图示区域为东半球,则B地所在经线为20°W,且此时地方时为12时。伦敦时间是中时区的区时,即0°经线的地方时,它比20°W时间早1小时20分钟,因此此刻伦敦时间为13时20分,故C正确。
8.A 180°经线和0时经线将全球划分成两个日期。0时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为一个日期,其余为另一个日期。根据B点所在经线为20°W,地方时为12时,可计算出0时经线为160°E,从而可知全球两个日期的范围比为20∶340=1∶17,故A正确。
9.C 广州日出时间为北京时间5:30,而广州(113°E)与120°E相差7°,由此可知广州的地方时比120°E地方时晚28分钟,即广州日出时地方时为5:02,继续计算可知广州日落时地方时为18:58。当广州日出时,夏威夷岛的地方时为11:06。当飞机降落时,夏威夷岛正值日落,由于夏威夷岛与广州纬度大致相同,故两地的日出、日落地方时大致相同,故可推算出此时夏威夷岛的地方时约为18:58。所以,飞机的飞行时间为7小时52分钟(18:58-11:06),约为8小时。
10.A 悉尼(151°E)为东十区,伦敦为中时区。当伦敦当地时间为6—9时时,悉尼的当地时间为16—19时,在悉尼的女儿当地时间18—21时空闲,则重合的时间为伦敦时间的8—9时或悉尼时间的18—19时。夏威夷岛的时区为西十区,两个女儿均空闲时,夏威夷岛的当地时间是前一天的22—23时,A正确、C错误;当伦敦时间为8—9时时,北京时间为16—17时,B、D错误。
易错警示 本题易错的原因主要是各地的时间不能统一。要将两女儿空闲时的悉尼、伦敦时间统一换算成夏威夷岛当地时间或北京时间。
11.D 结合地球自转线速度分布规律可知,自转线速度:P=Q=M=N>O;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知,图示区域所在半球为南半球,南半球河流左岸侵蚀严重;根据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可知,P点所在经线为180°经线或0时经线,由0时经线平分夜半球可知P点所在经线为0时经线,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可知为晨线,为昏线。
12.D 由上题可知,P点所在经线为0时经线,Q点所在经线为180°经线,∠PRQ为120°,故180°经线地方时为16时,再过8小时全球为同一日期;图示N点所在纬线上昼夜不平分,故N点不在赤道上,且当日并非二分日,因此其地方时不可能是6时;若阴影部分日期为5日,则非阴影部分是6日。
13.答案 (1)南极点 (2)东南 (3)晨昏 晨 (4)6 21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故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第(2)题,根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可知P点在N点的东方,且P点更接近南极点,因此P点在N点的南方,综合二者可知,P点在N点的东南方向。第(3)题,弧MPN为黑夜与白昼的分界线,故其为晨昏线;弧MP为由黑夜进入白天的分界线,故其为晨线。第(4)题,M点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此时地方时为6时;A点位于昏线上,正处于日落,读图可知,此时A点地方时为21时。
14.答案 (1)120°W (2)A (3)160°E向东至180°经线再向东至30°W
(4)6 18 (5)C (6)12
解析 (1)180°经线和0时经线将全球划分成两个日期。由图可知30°W地方时为6时,则120°W的地方时为0时。(2)此时0时经线为120°W,自120°W向东至180°的地区均与北京日期相同,跨经度300°,故此时与北京日期相同的范围占全球一半多,A正确。(3)读图可知,黑夜的范围为30°W向西至180°经线再向西至150°E,西半球的范围为20°W向西至180°经线再向西至160°E,两个范围的交集为30°W向西至180°经线再向西至160°E或由160°E向东至180°经线再向东至30°W。(4)由于该日全球昼夜平分,故全球任何地方日出时间都为6时,日落时间都为18时。(5)球面上的最短距离为球面大圆之间的劣弧,AB所在的经线圈为球面大圆,因此最短飞行距离为先从A地沿经线向正北飞,过北极点后再沿B地所在经线向正南飞,故C正确。(6)本题主要考查球面上AB两地的最短距离计算。从A地到N地再到B地为飞机从A地飞往B地的最短距离,A、B两地的纬度均为30°N,故飞机飞行需沿着该经线圈跨纬度120°。所以若飞机沿最短路线以1 110千米/小时的速度从A地飞往B地,飞机需飞行12小时。
15.答案 (1)C (2)北 (3)左岸(北岸)淘金;右岸(南岸)建港口。
(4)相反。
解析 第(1)题,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因此北半球漩涡中水的运动应是逆时针旋转。第(2)题,北半球河流左岸泥沙淤积,沙岛最终会与淤积的一岸相连。第(3)题,北半球河流左岸泥沙淤积,可在左岸淘金;河流右岸被侵蚀,河岸较陡,水较深,可建港口。第(4)题,若地球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则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偏转变为北半球向左偏,南半球向右偏,则(1)(2)(3)题的结论与现在正好相反。
专题强化练一 地方时、区时计算
1.D 2.B 3.B 4.D 5.B 6.B 7.D 8.B
9.A 10.C 11.D
选择题
1.D 飞机在飞越太平洋中部时,空中小姐要求旅客调整自己的手表上的时间,说明此时飞机跨越了国际日界线。旅客乘飞机从广州出发到美国观光需自西向东跨越国际日界线,手表上的时间需调慢24小时。
2.B 从广州到美国的飞行方向是自西向东,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相当于地球自转速度加快,因此白昼会变短。
3.B 此时格林尼治时间(0时区区时)是0时,故此时北京时间是8时,广州时间也为8时。
4.D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法兰克福位于东一区,东京位于东九区,香港位于东八区,伦敦位于中时区,纽约位于西五区。当法兰克福为9时时,东京为17时,香港为16时,伦敦为8时,纽约为3时,故12小时后东京为第二天5时,香港为第二天4时,伦敦为20时,纽约为15时,所以投资者想尽快卖出欧元,最好选择纽约金融市场。
5.B 此题判断、推理的核心是“下列各组金融中心能保证24小时都可以进行金融交易”,要想保证24小时都可以进行金融交易,必须选择金融市场营业时间具有互补性的城市,即某城市下午5时闭市时,另外一个城市正处于开市时间。所以我们可以假定某一地点的时间固定,看三地时间总和是否为全天24小时。当法兰克福(东一区)时间为9—17时时,新加坡(东七区)时间为15—23时,伦敦(中时区)时间为8—16小时,三地时间总和并非一天24小时,排除A;当伦敦(中时区)时间为9—17时时,香港(东八区)时间为17—24时和0—1时,旧金山(西八区)时间为1—9时,三地时间总和为24小时,选B;当伦敦(中时区)时间为9—17时时,东京(东九区)时间为18—24时和0—2时,纽约(西五区)时间为4—12时,三地时间总和并非一天24小时,排除C;当东京(东九区)时间为9—17时时,洛杉矶(西八区)时间为16—24时,纽约(西五区)时间为19—24时和0—3时,三地时间总和并非一天24小时,排除D。
6.B 从图中可知,本次航班出发时北京时间为1月1日00:15,此时旧金山(西八区)时间为12月31日8:15,到达时西八区区时为19:20,可算出飞机飞行了11小时5分钟,B正确。
7.D 导致本次飞行“时光倒流”的原因是起飞、降落两地的经度差异,D正确;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飞机飞行方向也是自西向东,方向相同;“时光倒流”与起飞、降落两地地球自转线速度不同和两地分属东、西半球无关。
8.B 由北极点判断地球为逆时针方向自转,若阴影部分为黑夜,非阴影部分为白昼,则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的界线为晨昏线,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可确定OB为晨线,OA为昏线,OB地方时为6时,OA地方时为18时,而甲地在晨线以东45°的经线上,则甲地的地方时为9时。
9.A 已知此时北京时间为12时,可知OC为120°E,OD为60°W,OD为0时经线,则“今天”与“昨天”的范围之比为(60°+180°)∶(180°-60°)=2∶1。
10.C 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可知,OB为0时经线,也是0°经线,OA为180°经线,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此时应该是7月7日8时。
11.D 当当地时间为4月30日13:00时,北京时间为4月30日21:00;当当地时间为4月30日18:00时,北京时间为5月1日2:00;当当地时间为5月1日13:00时,北京时间为5月1日21:00;当当地时间为5月1日18:00时,北京时间为5月2日2:00。故小王错过了决赛的阶段Ⅰ、阶段Ⅳ直播,D项正确。
第一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1.A 2.B 3.B 4.A 5.D 6.C 7.A 8.BD
1.A 读图可知,恩克斯堡岛位于东十一区,当其时间为2月7日正午(12:00)时,北京时间(东八区)约为2月7日9时,A项正确。
2.B 机动车流量大的时间应该是交通高峰期。读图可知,北京时间2:00为交通最高峰,出现于上班时间前1个小时左右,根据上班时间为当地时间9:00左右可知,当北京时间为3:00时,当地区时为9:00,计算可知,甲城市所在时区为西十区。
3.B 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巴黎位于中时区、东京位于东九区、香港位于东八区、洛杉矶位于西八区、奥兰多位于西五区;北京时间11点时,巴黎为3点、东京为12点、香港为11点、洛杉矶为昨日19点、奥兰多为昨日22点;结合各地主题公园开放时间可知,北京时间为11点时,5个城市中该主题公园只有巴黎的不开放,其他4个都开放,故B项正确。
4.A 北京时间为120°E地方时,而长城站的经度约为59°W,两地地方时相差约12小时,长城站的地方时要晚,计算得出A项正确。
5.D 通常以180°经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为界将全球划分成两个日期,0时经线以东至180°经线为新的一天。图中海口的经度约为110°E,所以当海口正午时即110°E的地方时约为12时,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为70°W。即70°W向东至180°共250个经度进入新年,故D正确。
6.C 根据该地有美丽的珊瑚、大片的椰林、可能遭受飓风,可知该国首都位于热带低纬度地区,则A、C两项符合。根据该国首都是全球最早迎接新年的城市,可知该国首都位于国际日界线西侧且接近日界线;因国际日界线并不与180°经线完全重合,在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向东偏移,则C选项所示位置位于日界线西侧,且位于A选项所示位置东侧,日出时刻最早。故C正确。
7.A 当该国首都迎来新年第一缕阳光时,即日出时,低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差距较小,日出的区时约为6时,该国为东十二区,即北京时间(东八区)约为2时,结合四个选项可知最接近1:00。
8.BD 图示地区位于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位于河流左岸的②④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冲刷作用强烈,其中②所处河岸不但是河流的左岸还是凹岸,冲刷作用最为强烈,故B、D项正确。
三年模拟练
1.C 2.D 3.C 4.A 5.D 6.B 7.C 8.B
一、选择题
1.C 南半球中纬度地区无法看到北极星,A错;照片反映的是地球的自转,B错;地球自转引起图中恒星的视运动,各天体视运动方向与太阳一致,都是东升西落,所以恒星的视运动方向以北极星为中心呈逆时针,C对;图中北极星在窗户背后,北极星指向北方,因此照片中建筑物的窗户朝南,D错。故正确答案为C。
2.D 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知,以北极星为圆心,每颗恒星运动一圈的轨迹对应的圆心角为360°,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4秒。以图中中心天体P为圆心,A恒星的视运动轨迹对应的圆心角约为30°,对应的时间约为2小时。故选D。
3.C 窗户朝南,从照进教室的光线判断,太阳位于教室的西南方向,故照片拍摄的时间可能是秋分日下午,选C。
4.A 北京的经度大约是116°E,地方时比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晚16分钟,当北京时间为12:00时,北京的地方时大约是11:44,太阳位于南略偏东方向,故杆影朝向北略偏西,选A。
5.D 乙地的经度为120°E,甲地的经度为116°E,故乙地地方时比甲地地方时早16分钟。甲、乙两地同属于东八区,区时相同,均为120°E的地方时。
6.B 甲、乙、丙三地中,乙地纬度最低,自转线速度最大;甲、丙两地纬度相同,但丙地海拔较高,故丙地自转线速度大于甲地。所以甲、乙、丙三地自转线速度大小关系为:乙>丙>甲,B项正确。
7.C 由于地球纬线长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故图中到达180°经线的纬线长度大小关系是甲<丙<乙;在时速相同的情况下,距离越短则越先到达。故到达的先后顺序是甲、丙、乙,C正确。
8.B 图中甲在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但两地的时刻是相同的。从东向西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从西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加一天。故甲船于8月21日10时(区时)起航,经过1小时40分越过了国际日界线,则此时它到达地点的区时是8月20日11时40分,B正确。
二、非选择题
9.答案 (1)北 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
(2)A
(3)B=C=D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
(4)D>C>B>A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地方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
解析 第(1)题,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但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方向不同。在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图中箭头指向为逆时针方向,所以此图表示北半球。第(2)题,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间约为23时56分4秒;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为24小时。由题干可知,站在C地的某同学连续两天观察同一恒星位于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应是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所以该同学应在今天19时56分4秒再次观察到该恒星位于上中天。第(3)(4)题,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大约为15°/h;地球自转线速度除两极点为0外,其他地方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单元达标检测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下图为甲、乙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与乙山脉相比,甲山脉自然带谱较丰富的主要原因有( )
①纬度较高 ②纬度较低
③南北走向 ④相对高度较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乙山脉相同的自然带,南坡较北坡海拔高的主要原因是南坡为( )
A.阳坡,热量较多 B.阴坡,热量较少
C.迎风坡,降水较多 D.迎风坡,降水较多
3.判断图中两座山脉纬度高低的依据有( )
①基带类型差异
②南北坡雪线高度差异
③同一自然带海拔差异
④同一自然带的相对高度差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下图示意某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收集到的主要植物或植物叶片。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4.图示该山地的四类植物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④②①③
5.③是樟树叶,樟树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典型植被( )
A.东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6.考察队员在甲、乙、丙、丁四地看到的典型自然景观依次是( )
A.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
B.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C.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
D.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7.考察队员发现戊地的降水比丁地多,该现象的产生( )
A.主要是由于两地的大气环流不同
B.主要是由于两地距海远近的不同
C.会导致自然带出现垂直地域分异
D.会导致自然带出现非地带性现象
8.图中( )
A.西部因板块张裂形成高大山系
B.中部地形阻挡北冰洋的寒冷气流南下
C.东南沿海地区易受到飓风影响
D.东北部海区因上升补偿流形成大型渔场
下图为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坡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9.山脉自然植被沿图中M方向更替,体现了自然环境的( )
A.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B.非地带性现象
C.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0.垂直方向上甲地植被为森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深度解析)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土壤
图甲示意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的历史变迁,图中数字表示距今时间(单位:万年),图乙示意该山地附近某湖泊剖面复原的温暖指数和湿润指数。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图甲
图乙
11.图示山脉可能是( )
A.太行山 B.贺兰山 C.天山 D.秦岭
12.距今0.2万年至今,该地气候的变化特点是( )
A.暖湿转为冷干 B.冷干转为暖湿
C.暖干转为冷湿 D.冷湿转为暖干
13.气候趋于冷湿时,该山地垂直带谱的变化是( )
A.带谱更加复杂 B.荒漠面积扩大
C.林带界限下移 D.草原面积缩小
黄山短尾猴栖息地依赖于植物的物候期,其活动的海拔范围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差异。下图示意黄山短尾猴各季节栖息地的海拔范围与林带的关系(图中Ⅰ、Ⅱ、Ⅲ、Ⅳ代表四个季节黄山短尾猴活动的海拔范围)。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14.黄山短尾猴活动的海拔范围为Ⅰ时,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5.黄山短尾猴食物供给最丰富的林带是( )
A.常绿阔叶林 B.马尾松林
C.落叶阔叶林 D.山地矮林
图1中岛屿南北部气候差异巨大,图2为该岛屿北部地区传统民居——草皮屋。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16.推测该岛屿南部的气候特征为( )
A.温和湿润 B.寒冷干燥
C.高温多雨 D.暖热干旱
17.人们最初在屋顶上种植草皮的主要目的是( )
A.美化居住环境 B.削弱太阳辐射
C.减轻屋顶压力 D.御寒保暖
基西米河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中南部,1962年到1971年,被渠化为一条近似直线的人工河道,且当地政府沿河修建了6级水坝。1976年开始了河道的恢复工程,现在几乎恢复了河道的自然面貌。下图为基西米河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8.基西米河渠化河道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加剧 B.土壤盐碱化严重
C.泥沙沉积增多 D.生物种类减少
19.基西米河河道恢复自然面貌后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发电能力增强 B.下渗水量增多
C.通航能力增强 D.水流速度加快
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据此回答下题。
20.太白山(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出现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带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山地垂直自然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某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见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3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3分)
(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3分)
\
2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的产生以 为基础;图中⑤⑧两地的自然带均是 。(3分)
(2)图中⑨⑩两地位于南美大陆南端的同纬度地区,自然景观却出现了不规律的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为 现象,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2分)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3分)( )
A.②地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⑥地的自然带只能分布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C.⑥⑦⑧三地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产生是以水分条件为基础的
D.当北京盛行西北风时,图中④地草木枯黄
(4)描述⑦地的自然地理特征。(4分)
23.某地理兴趣小组为研究地球环境整体演变过程,对湖泊系统进行了模拟,下图为模拟过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示湖泊系统包括的自然环境要素有 等。(4分)
(2)图示a—b阶段的湖泊系统演变,发生的变化是 ,试分析主要原因。(4分)
(3)到d阶段后,湖泊周围大气环境特征是什么 (4分)
24.下图为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庚地所在区域为安第斯山脉。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请归纳甲、乙、丙、丁四地自然带形状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其成因。(4分)
(2)请分析图示地区西岸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4分)
(3)有旅行者在庚地观察到安第斯山脉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说明其成因。(5分)
答案全解全析
1.C 2.A 3.B 4.D 5.D 6.D 7.D 8.C
9.C 10.C 11.C 12.D 13.C 14.D 15.A 16.A
17.D 18.D 19.B 20.C
一、选择题
1.C 根据图示可知,甲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乙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因此甲山脉纬度较低,②对;甲山脉海拔较高,相对高度较大,④对。因此甲山脉自然带谱比乙山脉更丰富,C正确。
2.A 乙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光照充足,热量较多;北坡为阴坡,光照不足,热量较少,故相同的自然带南坡比北坡海拔高。
3.B 南北坡雪线高度差异主要受光照、降水影响,据此无法判断山脉纬度高低;同一自然带的相对高度差异主要受不同坡向上光热差异影响,据此无法判断山脉纬度高低,因此②④错误,选B。
4.D 枫树属于落叶阔叶树种,冷杉属于针叶树种,樟树属于常绿阔叶树种。又因在垂直方向上草地所在海拔比森林高,所以图示该山地的四类植物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④②①③,选D。
5.D 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选项中只有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亚热带气候区,故D正确。
6.D 图中显示,甲地位于40°N~60°N大陆西岸,终年盛行西风,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排除A、B。图中显示,乙地位于30°N~40°N大陆西岸,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丙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寒流影响,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形成热带荒漠景观,排除C。丁地位于10°N~20°N大陆西岸,受信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区,形成热带草原景观,选项D符合题意。
7.D 戊地和丁地均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受东北信风影响显著,戊地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而丁地位于东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稀少。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两地大气环流是相似的,A错误。两地均靠近海洋,因此不是两地距海远近的不同导致的降水不同,B错误。两地海拔相似,两地的差异不是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C错误。戊、丁两地降水不同,气候类型不同,会导致自然带出现非地带性现象,D正确。
8.C 北美洲西部因板块挤压而形成高大山系,A错误。北美洲中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对南下的北冰洋寒冷气流阻挡能力弱,B错误。北美洲东南沿海地区纬度低,且邻近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是世界上飓风的主要源地,因此东南沿海地区易受到飓风影响,C正确。北美洲东北部海区因位于寒暖流交汇处而形成大型渔场,而不是因上升补偿流形成大型渔场,D错误。
9.C 从图中可以看出,沿M方向纬度发生变化,随着纬度变化,热量条件发生变化,因此自然植被类型发生变化,而不同纬度自然植被类型不同,体现了自然环境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项正确。
10.C 图示甲地位于30°S~40°S的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侧较高海拔处,安第斯山脉东侧山麓地处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因此地带性植被为荒漠和草原。随着海拔升高,降水逐渐增多,水分条件变好,满足了森林生长的条件,因此在甲地形成了森林。故C项正确。
解题技巧 中低纬度内陆或山地背风坡处,降水相对较少,因此,地带性植被多为草原或荒漠。在这样的地区,对植被影响最大的自然条件是水分条件。在山地地区更易形成降水,因此在山体的某一高度,往往会形成森林植被。
11.C 山地垂直带谱基带反映了当地气候类型所对应的自然带。由图甲可知,该山脉现今山麓自然带为荒漠带,代表当地的气候非常干旱,植被以荒漠为主。因此,该山脉可能是天山。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山麓基带为温带荒漠带,C正确。太行山、贺兰山都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山麓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山脉的南侧山麓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侧山麓基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因此A、B、D错误。
12.D 由图乙可以看出,距今0.2万年至今,该地气候的温暖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因此该地气候整体由冷变暖;湿润指数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说明降水减少,气候变干,因此该地气候的整体变化特点是由冷湿转为暖干,选D。
13.C 结合图甲和图乙可知,大致是距今1.15万年至距今0.75万年、距今0.65万年至距今0.48万年和距今0.3万年至距今0.2万年时该地气候趋于冷湿。这三个时期该山地垂直带谱缺乏荒漠带,荒漠面积缩小甚至没有,带谱更加简单,A、B错误;通过与之前时期和之后时期相比,针叶林带的界限明显下移,故林带界限下移,C正确;高山、亚高山草甸带和禾草草原带及荒漠化草原带面积明显扩大,因此草原面积扩大,D错误。
14.D 由材料可知,黄山短尾猴栖息地依赖于植物的物候期,其活动的海拔范围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差异。图中所示Ⅰ位于常绿阔叶林带,植物一年四季茂盛,可以满足黄山短尾猴冬季的食物需求,且海拔低,气温较高,有利于黄山短尾猴越冬。因此本题选择D。
15.A 由材料分析可知,黄山短尾猴的食物主要来自林区,马尾松林海拔较低,主要分布在500米以下,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植被不丰富,提供的食物较少;落叶阔叶林和山地矮林具有季节性,在冬季提供的食物较少;而常绿阔叶林海拔为500~1 000米,人类活动较少,而且植被常年茂盛,食物供给最丰富,故A项正确。
16.A 根据经纬度及岛屿轮廓可知,该岛屿为冰岛,冰岛南部纬度相对较低,受中纬西风带和沿岸暖流的影响,气温相对较高,降水丰富且均匀,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征为温和湿润。
17.D 民居是居民为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设计的适宜居住的建筑物。冰岛纬度高,冬季太阳高度小,昼短夜长,气温较低,御寒保暖是人们最初在屋顶上种植草皮的主要目的,D正确。
18.D 渠化河道缩短了河道的长度,减少了河水的下渗,对河流及沿岸地区的自然环境造成影响,使生物种类减少,D项正确。渠化河道不会加剧水土流失;下渗减少会减轻土壤盐碱化;裁弯取直会减少泥沙沉积。A、B、C错。
19.B 基西米河河道恢复自然面貌后河道增长、变弯,流速减慢;水坝减少,发电与通航能力减弱;但会增加下渗水量。B项正确。
20.C 由“太白山为秦岭主峰”可知其北麓为温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A项错误;由北麓到北坡山中腰树木增多,可知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多,B项错误;北麓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往上又密又高的树木应出现在针叶林带,C项正确;“稀树草原”为热带植被类型,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差异: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应当先增加后减少,读图可知,阳坡植物多样性(虚线)呈单一变化,生物多样性始终呈减少趋势,说明阳坡受到了干扰。阳坡2 000~2 300米处,植物多样性减少,而在2 300米以上,基本符合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所以在2 300米以下,干扰强度强,2 300米以上,干扰强度低,即干扰强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第(2)题,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所以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低于阳坡。第(3)题,阳坡受太阳照射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地表温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差异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以判断阳坡地表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低。第(4)题,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缩小。
22.答案 (1)从赤道到两极 热量条件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非地带性 受地形(安第斯山脉)影响
(3)C
(4)气候干旱;以内流河为主,水量小;植被以荒漠和草原为主;有大片戈壁和沙漠;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低。
解析 (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条件是产生这种分异规律的基础。据图可知,图中⑤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⑧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区,两地的自然带均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据图可知,图中⑨⑩两地位于南美大陆南端的同纬度地区,据纬度位置可判断,⑨地位于西风带迎风坡,降水多,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⑩地位于西风带背风坡,降水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自然带出现了不规律的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非地带性现象,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地形(安第斯山脉)影响。(3)据图可知,②地位于非洲的热带草原气候区,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A错误;⑥地的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错误;⑥⑦⑧三地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该地域分异规律的产生是以水分条件为基础的,C正确;当北京盛行西北风时,为北半球的冬季,图中④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草木不会枯黄,D错误。故选C。(4)据图可知,⑦地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自然地理特征应从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等方面分析。
23.答案 (1)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地貌
(2)鱼类死亡,植物增多 原因:水体发生富营养化。
(3)降水减少,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增大,暴雨等恶劣天气增多。
解析 第(1)题,图示湖泊系统包括的自然环境要素有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地貌等。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a—b阶段,湖泊中的鱼类死亡,而水草等植物增多,这与水体富营养化有关。第(3)题,随着湖泊消失,湖泊调节气候的功能丧失,该地降水减少,气候变得干旱,降水变率增大,暴雨等恶劣天气增多。
24.答案 (1)特点:呈南北(经线)方向延伸的狭长状。成因:受到安第斯山脉和寒流的影响。(2)从丁地到甲地(从低纬到高纬或从北到南),受热量条件(太阳辐射)变化的影响,自然带呈现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3)纬度低,海拔高,相对高度大,随着海拔的升高,从山麓到山顶水热条件差异大,植被呈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 (1)甲、乙、丙、丁四地自然带形状的共同特点是呈南北(经线)方向延伸的狭长状。成因为受到安第斯山脉及洋流的影响。
(2)从丁地到甲地(从低纬到高纬或从北到南),受热量条件(太阳辐射)变化的影响,自然带呈现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3)庚地位于安第斯山脉,所处纬度较低,海拔高,相对高度大,随海拔升高,从山麓到山顶水热条件差异大,植被呈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海-气相互作用
下图为某科学考察队某次考察的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若船只于A处出发时是夏季,经过6个月后到达C处,则此时C处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海洋向大气提供热能
B.大气向海洋提供热能
C.大气和海洋未发生任何联系
D.此时C处为春季,海洋无法向大气提供热能
2.海洋对大气温度具有调节作用,原因是( )
A.热容量大 B.含有盐类物质
C.有洋流 D.面积大,体积大
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完成下面四题。
3.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海洋是陆地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但从长远看,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主要得益于过程( )
A.① B.② C.③ D.④
5.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下列海域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多的是( )
A.低纬海域 B.中纬海域 C.高纬海域 D.北冰洋
6.在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中,海洋向大气输送水汽的基础是过程( )
A.① B.② C.③ D.④
题组二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东、中太平洋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增温的情况。正常年份,此区域东南信风盛行。可是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导致赤道东、中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下图为某地区海水运动和大气运动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四幅图中能表示厄尔尼诺现象的是( )
A.甲、丁 B.乙、丁
C.甲、丙 D.乙、丙
8.厄尔尼诺现象反映了海洋对大气的影响。反之大气对海洋也有影响。下列关于大气对海洋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运动引起风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
B.大气降水与大气温度影响海水的盐度
C.大气温度的高低与海冰的分布范围无关
D.海洋上空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但不影响海面增温
2016年8月太平洋赤道东、中部海区出现拉尼娜现象(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情况),拉尼娜现象又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据此完成下题。
9.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海区大气环流的是( )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海-气相互作用
波罗的海及其周围区域(如图)曾经经历了地质时期最后一次寒冷时期,该时期结束后气候转暖,留下的最低洼的谷地就形成了波罗的海。波罗的海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1千克海水中含盐类物质的克数很低(不足1%,比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3.5%还低)。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20河南平顶山鲁山一中高二月考,)对该海区盐度低的原因,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纬度偏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
B.气候湿润,降水较多
C.与外海连通,盐度得到稀释
D.众多河流注入,年均入海径流量较大
2.(2020河南平顶山鲁山一中高二月考,)图示的波罗的海区域春、秋季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长一些,其主要取决于( )
A.海面 B.盛行风 C.极光 D.降水
下图为太平洋某月(最热月或最冷月)表层水温分布图(单位:℃),图中点线是海冰边界,虚线为热赤道。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图中表示的时间是( )
A.1月 B.2月
C.7月 D.8月
4.()图中形成A处水温特点的原因为( )
A.所处纬度低 B.距离陆地近
C.受离岸的东北信风影响 D.有寒流流经
题组二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读下面经纬网图,完成下面三题。
5.()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年盛行西北风
B.盐度值:甲>丁
C.表层水温:乙=丙
D.洋流流向:丁→丙
6.()甲、丁两地之间的正常大气环流应为( )
7.()在某一时期,若丁地水温异常偏高,则同时伴生的现象有( )
A.东南信风势力增强
B.乙地降水增多
C.丙地上升流势力减弱
D.智利沿海更加干旱
2013年6月19日森林大火导致一场罕见烟雾袭击新加坡。有人认为厄尔尼诺现象加剧了这场森林火灾的延续。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8.()这场袭击新加坡的烟雾可能来自( )
A.苏门答腊岛 B.加里曼丹岛
C.爪哇岛 D.马来半岛
9.()厄尔尼诺现象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
A.水温高于多年平均值
B.热带气旋增加
C.扰乱了洋流常规运动
D.降水增加
专题强化练十二 海-气相互作用
一、选择题
美国气候预测中心的月度报告指出,太平洋东部海域水温在前几周内愈发低于正常值,低空东风和高空西风也在赤道太平洋附近加强。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美国气候预测中心的月度报告说明( )
A.一切正常
B.厄尔尼诺现象即将形成
C.拉尼娜现象即将形成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受“低空东风和高空西风也在赤道太平洋附近加强”的影响( )
A.秘鲁西海岸出现暴雨的概率增加
B.秘鲁渔场减产概率增加
C.澳大利亚东海岸降水将增加
D.澳大利亚东海岸降水将减少
下图为世界局部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对图中实线所示洋流的主要形成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大洋东部海区海水减少所致
B.东北信风所致
C.大洋东部海区海水增多所致
D.盛行西风所致
4.()若某些年份,图示海洋的低纬度海区东部海水持续增温,则下列情况最可能出现的是( )
A.图中实线所示洋流势力增强
B.低纬度海区东岸更加干燥
C.美国东南沿海降水减少
D.美国东南沿海水温上升
5.()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气象专家预测2016年我国夏季降水将呈现“南多北少”的特征,以下说法与上述2016年的预测一致的是( )
A.夏季风增强,我国梅雨季节提前
B.夏季风减弱,南方雨季时间偏长
C.秘鲁附近海域表层海水水温偏低
D.秘鲁渔场上升流增强,渔业增产
二、非选择题
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正常年份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图乙 a、b两地1960—1979年海平面气压变化曲线图
(1)科学家研究发现,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海域海水、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与图乙气压中心的气压变化密切相关。据图填出下列地理事物的变化情况,完成厄尔尼诺现象成因及其对秘鲁沿海地区影响的说明。
1月份,图示低压中心气压值变大,高压中心气压值变小→东南信风风力减弱→秘鲁寒流势力减弱,赤道逆流势力变 →秘鲁近海海域出现向南流动的 (填“寒性”或“暖性”)洋流,即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秘鲁沿海地区可能出现 等自然灾害。
(2)正常年份,A地降水丰沛的原因是什么
(3)在厄尔尼诺年,A地会久旱无雨,粮食减产,并因干旱而引发森林火灾,试解释原因。
答案全解全析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基础过关练
1.A 2.A 3.C 4.B 5.A 6.C 7.C 8.B
9.A
1.A 海洋通过长波辐射和蒸发潜热向大气提供热能,故此时C处可能发生的现象是海洋向大气提供热能。
2.A 海水热容量大,增温、冷却都比陆地慢,所以海洋对大气温度具有调节作用,故选A。
3.C 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的交换,是通过蒸发、降雨实现的。
4.B 水循环是实现海陆间水平衡的重要途径,其中的径流环节,是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
5.A 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提供水汽的多少主要与水温的高低有关,水温越高,蒸发量越大,向大气提供的水汽越多。
6.C 在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中,海洋向大气输送水汽的基础是蒸发过程。
7.C 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东、中太平洋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增温,赤道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增加。故四幅图中能表示厄尔尼诺现象的是甲、丙,选C。
8.B 大气运动引起风浪、洋流等海水运动,潮汐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不是大气运动引起的,A错;大气降水与大气温度影响海水的盐度,B对;大气温度的高低与海冰的分布范围有关,C错;海洋上空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会影响海面增温,D错。故选B。
9.A 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东、中部海区海水温度异常偏低,下沉气流加剧,亚洲东部盛行上升气流,秘鲁寒流势力增强,海水上升,与A图所示相符。
能力提升练
1.C 2.A 3.D 4.D 5.B 6.A 7.C 8.A
9.C
1.C 波罗的海纬度偏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受西风影响,气候湿润,降水较多;众多河流注入,年均入海径流量较大,因此海水的盐度较低。与外海连通,盐度会升高,C不合理,选C。
2.A 海水热容量大,增温、冷却都比陆地慢,对大气温度有着调节作用。因此波罗的海区域升温较慢,入夏较迟,春季较长,夏季温度较低,入秋较早,由于降温较慢,入冬较晚,秋季较长,故选A。
3.D 海水热容量大,增温、冷却都比陆地慢,因此海洋的最热月和最冷月都要比陆地晚1个月左右。从图中水温值和热赤道位置可知,图中表示的时间是8月。
4.D A处水温值较同纬度海区低,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
5.B 图示海域为南太平洋低纬度海域,该海域位于东南信风带,甲、丁两地纬度相同,但甲地受暖流影响,丁地受寒流影响,故盐度值甲>丁;乙、丙两地纬度相同,乙地受暖流影响,丙地受寒流影响,故表层水温乙>丙;丙、丁两地之间为秘鲁寒流,洋流流向为丙→丁。
6.A 甲地受暖流影响,温度较高,盛行上升气流,乙地受寒流影响,温度较低,盛行下沉气流,故甲、乙两地之间的正常大气环流应为A图所示。
7.C 丁地水温异常偏高,说明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此时东南信风势力减弱,A错;东南信风势力减弱,使得南美洲西海岸离岸风减弱,导致丙地上升流势力减弱,C对;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增多,赤道西太平洋沿岸地区往往降水减少,B、D错。故选C。
8.A 烟雾高浓度区应该距离烟雾源地近,而且烟雾会随风的吹拂飘向下风向地区,据图可以判断出,该地风向为偏西风,因此这场袭击新加坡的烟雾可能来自苏门答腊岛,故A正确。
9.C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东、中太平洋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增温的情况,该现象发生时,该区域降水减少,A、D错;该区域位于赤道附近,热带气旋主要发生在副热带海区,B错;东南信风减弱,使得洋流常规运动被扰乱,C对。故选C。
专题强化练十二 海-气相互作用
1.C 2.C 3.D 4.C 5.B
一、选择题
1.C 太平洋东部海域水温低于正常值,低空东风和高空西风在赤道太平洋附近加强,均说明拉尼娜现象即将形成。
2.C 受拉尼娜现象影响,澳大利亚东海岸降水将增加。
3.D 图中实线所示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主要是盛行西风所致,D正确、B错误。北大西洋暖流为风海流,不是补偿流,A、C错误。故选D。
4.C 若某些年份,图示海洋的低纬度海区东部海水持续增温,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那么墨西哥湾暖流与北大西洋暖流的势力都会减弱,故A错误;受低纬度海区东部海水持续增温的影响,空气受热上升,低纬度海区东岸会更加湿润,故B错误;墨西哥湾暖流势力减弱,输送到美国东南部的热量减少,美国东南部沿海的水温会较常年偏低,气流下沉,降水减少,故C正确,D错误。故选C。
5.B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东、中太平洋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增温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我国夏季风减弱,南方雨季时间偏长,易出现涝灾;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附近海域表层海水水温偏高,秘鲁渔场上升流减弱,渔业减产。综上分析可知,选B。
二、非选择题
6.答案 (1)强 暖性 洪涝
(2)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大陆沿岸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
(3)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地区海水温度降低,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被下沉气流代替,气候由湿润多雨变成干旱少雨,引发旱灾,从而导致粮食减产,并因干旱而引发森林火灾。
解析 (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风力减弱,赤道逆流势力变强,秘鲁寒流势力减弱,使得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进而气流上升,带来较多的降水,使秘鲁沿海地区可能出现洪涝等自然灾害。
(2)A地位于澳大利亚东海岸,正常年份A地受来自太平洋湿润的东南信风的影响,加上大分水岭的阻挡抬升作用,多地形雨;大陆沿岸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使得A地降水丰沛。
(3)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地区海水温度降低,原有的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被下沉气流代替,气候由湿润多雨变成干旱少雨,引发旱灾,从而导致粮食减产,并因干旱而引发森林火灾。单元达标检测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小明同学前往泰山旅游时捡到一块岩石标本,通过查阅资料确定其是花岗岩。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下图中最有可能是小明同学捡到的岩石标本的照片是( )
2.泰山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于地表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安徽天柱山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其花岗岩峰丛地貌奇特,其中飞来峰上的“飞来石”更是有如天外来客(见下右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组成上面右图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与左图中代号对应正确的是( )
A.岩浆岩—甲
B.变质岩—乙
C.岩浆岩—丙
D.沉积岩—丁
4.该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外力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B.岩浆侵入—变质作用—褶皱运动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D.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外力侵蚀
读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回答下面两题。
5.下列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C.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D.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
6.图中( )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B.②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C.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D.岩层形成时间从老到新依次为②①③
汾河平原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结合黄土高原东西向基岩剖面图(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7.图中与我国泰山地质构造相同的是 ( )
A.太行山 B.太岳山
C.子午岭 D.六盘山
8.汾河平原的形成过程为( )
A.地壳断裂下陷—流水堆积
B.褶皱—断层
C.地壳断裂下陷—流水侵蚀
D.水平挤压—风力堆积
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平行于大陆—大洋边界,宽几十至几百千米不等。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读某地大陆边缘类型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9.图中( )
A.①是岩浆发源地 B.②是岩石圈
C.a是板块生长边界 D.b是稳定型大陆边缘
10.图中的大陆是 ( )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 D.美洲大陆
2019年3月1日,我国首个火星基地在柴达木盆地红崖地区建成。柴达木盆地的烃源岩富含有机质,可大量生成并排出油气。图1为红崖地区地貌景观示意图,图2为红崖地区烃源岩物质刚开始堆积时的厚度等值线图(单位:米)。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1.柴达木盆地红崖地区被认为是我国境内最像火星的地方,其与火星类似的自然地理特征有( )
①以流水地貌为主 ②昼夜温差较大
③大气主要成分 ④沙丘、砾石广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红崖地区烃源岩物质刚开始堆积时,甲—乙沿线的地形部位可能是( )
A.山脊 B.山谷 C.鞍部 D.陡崖
图1为北半球M聚落所在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其中OP实际水平距离为425米。图2为沿QP一线所做的地质剖面示意图。M聚落分布于两侧山脊之间的宽谷中,当一年中M聚落房屋的正午日影最长时,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大致与甲坡坡度相等,且该日M聚落的日照时间为北京时间8:10至17:50。据此完成下面两题。(已知:tan30°≈0.58,tan35°≈0.7,tan40°≈0.84)
图1
图2
13.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 )
A.四川盆地
B.两广丘陵
C.华北平原
D.塔里木盆地
14.下列有关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2所示地形为背斜山
B.乙处草坡因下渗强烈,表土含水量小
C.图2中森林为落叶阔叶林
D.一年中M聚落房屋的正午日影最长时,该地昼长夜短
图1为某地地貌景观图,图2为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15.图1中的地质构造对应图2中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6.图2中甲、乙、丙三处( )
A.甲处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
B.乙处堆积作用显著,成为山岭
C.丙处岩石破碎,不宜修建水库
D.三处地下水都丰富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阅读下列实验材料与步骤,完成下面两题。
材料:两块相同的木板(模拟土坡)、沙土、草皮、自来水、两个水壶、两个水槽。
步骤:①在坡度一致的两木板上铺上等量的沙土,其中一块再铺上草皮。②用装有同等水量的水壶分别在两沙坡上以相同高度、相同速度持续浇水,水流最终分别流入下方的甲、乙两水槽中。③观察坡面的形态变化和水槽中沉积物的数量差异。
17.从该实验中可知,沙子逐渐沉积到水槽底部的过程是在模拟( )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沉积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风力堆积作用
18.若某区域正在经历左图的演示过程,则该区域可能发生的相应变化是( )
A.降水变化率减小 B.土壤肥力增强
C.河流含沙量增大 D.风力堆积明显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地形剖面图,图中1、2、3、4、5为地层编号,并表示地层年代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地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该地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素
C.该地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
D.甲处是背斜,乙处是向斜,丙处是地堑
20.若图中4地层为含油层,则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0分)
2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图中各地对应的地质构造或地形正确的是(2分)( )
A.甲—火山 B.乙—向斜
C.丙—断层 D.丁—背斜
(2)图示Ⅰ、Ⅱ、Ⅲ、Ⅳ岩石中,属于变质岩的是(2分)( )
A.Ⅰ B.Ⅱ C.Ⅲ D.Ⅳ
(3)图中序号与其对应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2分) ( )
A.①—变质作用 B.②—冷却凝固
C.③—重熔再生 D.④—外力作用
(4)自然界中常有与乙、丙两地类似的地表形态。下图中反映其形成过程的排序,正确的是(2分)(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5)丙处地貌成因是 ;下列与甲处地质构造成因相同的有 (双选)。(4分)
A.庐山 B.富士山 C.华山 D.喜马拉雅山
(6)图中(双选)(2分)( )
A.甲处有利于修建大型工程
B.乙处地质构造利于储油
C.丙处地下可以开挖隧道
D.丁处火山喷发时对人类有害
2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岩石类型中的 岩,B处为 岩。(2分)
(2)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适当位置,并分析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4分)
(3)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 岩。(1分)
(4)A、B、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理由是 。(3分)
(5)岩层A、B的形成顺序是 。
(2分)
23.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10分)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 。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 。③处属于 山。(4分)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以表示岩层运动的方向。(2分)
(3)下列地理事物中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2分)( )
A.渭河谷地 B.长江三峡 C.泰山 D.庐山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 (填序号)处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 。(2分)
24.下图是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不同河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分析AB截面河谷深邃的原因。(4分)
(2)据图分析CD截面所在的地区形成地上河的原因。(4分)
(3)EF截面所在河段的航道靠近 (E、F)岸,说明判断依据。(6分)
答案全解全析
单元达标检测
1.C 2.D 3.A 4.C 5.D 6.D 7.D 8.A
9.D 10.D 11.D 12.A 13.A 14.B 15.A 16.C
17.B 18.C 19.A 20.A
一、选择题
1.C A、B具有层理构造,是沉积岩,其中A是页岩,B是砂岩;C质地坚硬,由多种矿物组成,是花岗岩;D有气孔构造,是玄武岩。故选C。
2.D 花岗岩是地下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花岗岩出露地表说明地壳抬升;再经外力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形成泰山景区随处可见的花岗岩。故选D。
3.A 据材料可知,安徽天柱山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组成,花岗岩是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岩,左图中甲是岩浆岩,A对;左图中丙是岩浆,C错;丁是沉积岩,乙是变质岩,B、D错。故选A。
4.C 岩浆侵入后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花岗岩受地壳运动影响抬升,出露地表,其表层受外力侵蚀形成该地貌景观,C对。
5.D 图中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图中地貌的形成与地壳的褶皱构造、断裂及外力作用有关,B错;甲、乙两座山脉分别是向斜山和背斜山,形成原因不同,C错;丙河流发育于断层线附近,其成因与断层有关,故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D对。故选D。
6.D ①处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A错。②处为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B错。③处是花岗岩,为岩浆岩,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C错。根据图示可知,②岩层在①岩层下方,故②岩层形成时间比①岩层早;③岩层侵入到②岩层和①岩层中,故③岩层在②岩层和①岩层之后形成,故图中岩层形成时间从老到新依次为②①③,D对。故选D。
7.D 图中太行山、太岳山、子午岭分别属于背斜山、向斜山、向斜山,六盘山为断块山,故六盘山与泰山地质构造相同。
8.A 汾河平原的形成过程为地壳断裂下陷,形成洼地,洼地地势较低,集水成河,之后因流水堆积作用形成平原。
9.D 由图可知,①是大洋板块,不是岩浆发源地;②不是岩石圈;a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地带,是板块消亡边界;b虽是大陆边缘,但其位于板块内部,故是稳定型大陆边缘。
10.D 图中的大陆西部为海沟,是板块消亡边界,东部大洋中脊可能为大西洋中脊,因此示意图中的大陆是美洲大陆。
11.D 柴达木盆地红崖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貌以风成地貌为主,且火星地表无稳定的液态水,没有流水地貌,①错;柴达木盆地红崖地区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火星质量较小,大气较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都差,昼夜温差大,②对;地球大气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而火星大气成分以二氧化碳为主,③错;柴达木盆地红崖地区多风力作用形成的沙丘、砾石等,火星昼夜温差大且干旱,地表沙丘、砾石广布,④对。故选D。
12.A 读图2可知,甲—乙沿线烃源岩物质刚开始堆积时厚度由甲到乙逐渐增大,且甲—乙沿线所在地形部位的中间部位较两侧厚度小。沉积物堆积地区为地势低洼区,地势越低洼的地区堆积厚度越大,地势越高处堆积厚度越小。因此可以推测,红崖地区烃源岩物质刚开始堆积时,由甲到乙,地势由高到低,且甲—乙沿线所在地形部位中部地势较两侧高,故甲—乙沿线的地形部位为山脊,A对;山谷地势中间低、两侧高,B错;鞍部地势为两侧高、另外两侧低,C错;陡崖地势为一侧高,另一侧低且地势极陡(等高线重叠),该处沉积物堆积厚度等值线较稀疏,说明该处坡度较小,D错。
13.A 由材料可知,OP实际水平距离为425米,而OP的高差为300米,甲坡坡度正切为300÷425≈0.7,利用正切值tan35°≈0.7,可知甲坡坡度约为35°。当一年中M聚落房屋的正午日影最长时,即冬至日时,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大致与甲坡坡度相等,为35°。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计算可得,该地的纬度约为31°34'N,又因为该日M聚落的日照时间为北京时间8:10至17:50,即昼长是9小时40分钟,正午时间为北京时间13:00,所以M聚落的经度是105°E,根据经纬度可以判断出图示区域可能位于四川盆地。故选A。
14.B 根据图2岩层的弯曲形态可判断出图2所示地形为向斜山,A错。根据图2中的信息可知,乙处坡度较缓且位于石灰岩上,所以下渗强烈,表土含水量小,B正确。结合上题可知,该地位于四川盆地,故图2中森林为常绿阔叶林,C错误。根据上题可知,该地一年中M聚落房屋的正午日影最长时昼长是9小时40分钟,昼短夜长,D错误。
15.A 图2中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丙处两侧岩层发生断裂、位移,是断层;图1中山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与图2中甲处对应。
16.C 甲处位于背斜顶部,裂隙发育,易被侵蚀;乙处是向斜两侧被侵蚀而形成的山岭;丙处为断层,岩石破碎,不宜修建水库;向斜槽部和断层线上地下水可能丰富。
17.B 木板上的沙子随水流流入水槽,这一过程模拟的是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沙子逐渐沉积到水槽底部的过程是在模拟流水沉积作用,故选B。
18.C 左图的演示过程是水土流失的过程,对降水变化率影响很小,A错;表土流失,会使土壤肥力降低,B错;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C对;水土流失与风力堆积无关,D错。
19.A 该地地貌是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0.A 石油主要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图示甲处为背斜;丙处岩层虽向上弯曲,但该处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不适合开采石油。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B
(2)C
(3)C
(4)B
(5)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AC
(6)CD
解析 (1)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发生断裂错位,为断层,A错误;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B正确;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C错误;丁处为火山,D错误。故选B。(2)Ⅰ岩石和Ⅱ岩石由岩浆形成,属于岩浆岩;Ⅲ岩石形成于地下高温、高压环境,属于变质岩;Ⅳ岩石属于沉积岩。故选C。(3)根据上题可知,Ⅰ岩石和Ⅱ岩石属于岩浆岩,Ⅲ岩石属于变质岩,Ⅳ岩石属于沉积岩,故①为外力作用,②为变质作用,③为重熔再生,④为冷却凝固。故选C。(4)岩层首先受到水平挤压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岩层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为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从而形成山岭。据此判断,图中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排序是①③②,故选B。(5)丙处是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甲处为断层,与甲处地质构造成因相同的地形区有庐山、华山,故A、C正确。富士山属于火山,喜马拉雅山属于褶皱山,故B、D错误。(6)甲处为断层,不利于修建大型工程;乙处为向斜,地质构造利于储水;丙处为背斜,由于有良好的支撑,其地下可以开挖隧道;丁处火山喷发时对人类有害。
22.答案 (1)沉积 岩浆
(2)C、D位置见下图。D是玄武岩,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C是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的。
(3)变质
(4)A A是沉积岩,B、C、D均是岩浆岩
(5)先形成A,后形成B
解析 第(1)题,A处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为沉积岩,B处岩石侵入到其他岩层中,为岩浆岩。第(2)题,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花岗岩与玄武岩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形成时的位置不同。第(3)题,已形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的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发生改变,从而形成变质岩。第(4)题,沉积岩的特征之一是可能含有化石。第(5)题,B岩层侵入到A岩层中,故可判断出先形成A,后形成B。
23.答案 (1)②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从而形成谷地 背斜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 断块
(2)绘图略。
(3)A
(4)① ①处为向斜构造,地下水容易在此汇集
解析 第(1)题,从岩层的弯曲形态上看,②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从而形成谷地。从地层的相互关系上看,背斜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③处岩层整体上升,形成地垒,为断块山。第(2)题,绘制岩层错动方向的箭头时,要突出上升岩块和下沉岩块。其中中间两个细短线为向上的箭头,两边的细短线为向下的箭头。第(3)题,④处为断块下沉形成的谷地,渭河谷地和其成因相似。泰山、庐山属于地垒,长江三峡是地壳上升后流水侵蚀而成的。第(4)题,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因其岩层向下弯曲,地下水容易在其槽部汇集。
24.答案 (1)位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易受侵蚀;河流上游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2)该地区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河水流速较慢,泥沙易沉积;人为加高堤坝。
(3)E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水冲刷右岸,E岸受到的侵蚀作用较强,河水更深。
解析 (1)图示为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AB截面河谷深邃,呈“V”字形。由图可以看出,河谷位于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被侵蚀;河流上游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使河谷不断加深。(2)图示CD截面河道弯曲,应是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形,所以河水流速较慢,泥沙易沉积,使河床抬升。为防洪涝,人为加高堤坝,加快地上河的形成。(3)EF截面在河流的下游,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水冲刷右岸,即E岸受到的侵蚀作用较强,航道应靠近水深的一岸,即靠近E岸。第四单元 水体运动的影响
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陆地水体的组成
地表水、地下水是陆地水体的两种存在形式。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过程线和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20河南名校联盟联考)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过程线反映出( )
A.地下水水位季节变化较小
B.地下水水位变化与降水量同步
C.地下水高水位出现在6—7月
D.地下水低水位出现在初春
2.(2020河南名校联盟联考)为合理利用区域水资源,华北地区在统筹兼顾地表水与地下水方面,应( )
A.雨季及时回灌抽水井,避免地面沉降
B.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C.大量开发利用地表水,避免地面渍涝
D.打机井、深井,缓解春夏季节旱情
题组二 陆地水体之间的联系
下面左图为某区域水系图,右图为甲湖泊及与其相连乙河段的水位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图示湖泊水补给河流水的月份是( )
①1月 ②7月 ③8月 ④11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关于图中丙河段河水流动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6月—从东北流向西南 ②7月—从西南流向东北
③8月—从东北流向西南 ④11月—从西南流向东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冰川和积雪是构成山区固态水体的主体,对区域水资源的稳定性具有调节功能,但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阿克苏河发源于天山冰雪覆盖区,冰雪融水补给在其径流量补给中占有重要比例。下图示意2003—2015年天山山区水储量的季节变化,其中水储量距平数值越大表示水储量越大,①②③④表示不同季节。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5.表示天山山区春季水储量的折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2003—2015年,天山山区水储量( )
A.呈波动减少趋势 B.呈波动增加趋势
C.波动但相对稳定 D.变化趋势不明显
7.天山山区水储量的季节变化,导致阿克苏河出山口处的径流量( )
A.持续缓慢减小 B.先增大后变小
C.持续缓慢增大 D.先变小后增大
下图为济南市趵突泉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8.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污水是导致趵突泉水质变坏的主要原因
B.城市地面硬化导致趵突泉水位持续下降
C.南部山区降水量的大小影响趵突泉地下水位的高低
D.图中所示径流量增大,可导致城市内涝
9.前些年,趵突泉一度断流,但自2003年趵突泉实现复涌以来,趵突泉已实现连续多年持续喷涌。保证趵突泉持续喷涌最关键的因素是( )
A.区域降水增加 B.城市环境改善
C.南水北调工程 D.地下水位上升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陆地水体的组成
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是衡量水库储水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下图示意北半球某水库各月水量盈余率变化。读图回答下题。
1.(2019山东枣庄八中高三月考,)该水库储水量( )
A.12月份最大 B.3月份最大
C.6月份最小 D.8月较前一个月增加
地下水库是利用天然地下储水空间兴建的一种具有拦蓄、补充和利用地下水流作用的水利枢纽。下图为我国新疆干旱区某内流河流域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与建设地表水库相比,建设地下水库的突出特点表现为( )
A.技术要求低 B.移民搬迁多
C.资金投入多 D.生态破坏小
3.()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合修建地下水库拦水坝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题组二 陆地水体之间的联系
下图示意一水文站测得的某河流在某次降雨后的流量过程。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4.(2020浙江宁波效实中学高三一模,)降雨停止多少小时以后,水文站附近才开始出现洪水( )
A.4 B.8 C.7 D.9
5.(2020浙江宁波效实中学高三一模,)使洪峰滞延期变长的原因可能是( )
A.水文站下游植被覆盖率提高
B.水文站上游修建了水库
C.水文站下游大量引水灌溉
D.水文站上游大规模农业开发
下图为我国新疆沙拉依灭勒河某年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该年洪峰比正常年份高得多。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6.()该年河流汛期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易错 )
A.湖泊水 B.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
C.季节性积雪融水 D.地下水
7.()该年洪峰比正常年份高得多,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冬季降雪量过大 B.春夏季气温过低
C.夏季降水异常偏多 D.夏季冰川融水量过大
湖泊水量平衡指某一时段内湖泊水量的收支状况,指根据入湖水量与出湖水量之差来计算湖中蓄水量的变化。下图示意我国某湖泊一年中入湖水量和出湖水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8.(2019山东潍坊高一上期末联考,)该湖泊可能位于 ( )
A.江淮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华南地区
9.(2019山东潍坊高一上期末联考,)该湖泊所在流域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A.雨水 B.季节性积雪融水
C.地下水 D.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
10.(2019山东潍坊高一上期末联考,)该湖泊一年中最高水位出现在( )
A.4月 B.7月 C.8月 D.9月
第一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考点 陆地水体之间的联系
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
1.(2018课标Ⅱ,9,4分,)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2.(2018课标Ⅱ,10,4分,)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下题。
3.(2016江苏单科,7,2分,)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
B.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
C.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三年模拟练
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河流、湖泊水位变化示意图,该区域内湖泊水与河流水有互补关系。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20江苏苏北高二上期中联考,)关于该河流和湖泊的位置关系可以确定的是( )
A.湖泊位于河流的源头
B.湖泊与河流相通
C.湖泊地势低于河流
D.湖泊地势高于河流
2.(2020江苏苏北高二上期中联考,)关于该区域河流、湖泊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深度解析)
A.湖泊储水量最小的时间点是②
B.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C.时间点③比时间点①河、湖之间水体补给快
D.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同步变化
千泉湖是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南部边缘沙漠中的淡水湖,因湖区泉眼众多而得名。近年来,该湖泊面积扩大至5 000多亩。下图为千泉湖位置及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2020江苏海安中学高三月考,)千泉湖湖水的主要补给类型为( )
A.雨水补给 B.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C.地下水补给 D.冰川融水补给
4.(2020江苏海安中学高三月考,)千泉湖面积的扩大主要是由于(深度解析)
A.夏季风的增强 B.全球气候变暖
C.冬季积雪量增多 D.植被覆盖率增大
博斯腾湖位于天山南麓,属于山间陷落湖,主要补给水源是开都河水。博斯腾湖的湖体面积季节变化大,同时湖陆风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2020山东临沂高三上期中,)开都河的补给水源主要来自( )
A.雨水 B.积雪融水 C.冰川融水 D.湖泊水
6.(2020山东临沂高三上期中,)影响博斯腾湖面积变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
A.大气环流 B.气温 C.积雪厚度 D.地形
答案全解全析
第四单元 水体运动的影响
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基础过关练
1.D 2.A 3.B 4.C 5.B 6.A 7.B 8.C
9.D
1.D 由图可知,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过程线季节变化波动较大,故地下水水位季节变化较大;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最高值与降水量最大值不是同时出现,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而地下水水位最高值出现在8月;该地区地下水高水位出现在8月;地下水低水位出现在3月初,故D正确。
2.A 雨季回灌抽水井可使地下水水位维持在合理高度,有利于避免出现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现象,故A正确。
3.B 湖泊水补给河流水时,湖泊水位应高于河流水位。读右图可知,1月和11月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①④正确,选B。
4.C 由右图可知,11月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湖泊水补给河流水,结合左图中指向标可判断出丙河段河水流动方向为从西南流向东北。6月前半月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后半月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丙河段河水流动方向发生改变。7月和8月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河流水流入湖泊,丙河段河水流动方向为从东北流向西南。
5.B 由材料可知,山区固态水体积累和消融的季节差异导致山区水储量出现季节差异。天山山区冬半年固态水体一直处于积累过程,到春季达到最大值,因此春季水储量距平数值最大,②正确,故选B项。
6.A 由图中四条折线的变化,可直接推断出2003—2015年,天山山区水储量呈波动减少趋势。故选A项。
7.B 据材料可知,阿克苏河的径流量补给主要来自冰雪融水,随着冰雪消融量的增多,阿克苏河出山口处的径流量增大,随着固态水体储量(冰雪)的减少,补给来源减少,出山口处的径流量减小。故选B项。
8.C 趵突泉补给区位于南部山区,若补给区受到污染,泉水的水质就会变坏,A错误;趵突泉补给区位于南部山区,城市地面硬化对趵突泉水位影响不大,B错误;南部山区降水量的大小会影响到趵突泉地下水位的高低,C正确;图示径流为地下径流,城市内涝主要是地表径流短时间增大引起的,D错误。故选C。
9.D 只有地下水位上升,趵突泉才可能喷涌,因此保证趵突泉持续喷涌最关键的因素是地下水位上升,故选D。
能力提升练
1.B 2.D 3.C 4.A 5.B 6.C 7.A 8.C
9.A 10.D
1.B 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水量盈余率大于1,说明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水量盈余率小于1,说明流入量小于流出量。分析图中数据可以发现,10月到次年2月流入量大于流出量,说明此时段是雨季,降水多。4—8月流入量小于流出量,说明此时段降水少,是枯水期。当水量盈余率大于1时,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水库储水量增加,所以从10月到次年2月水库储水量都在增加,3月份收支平衡,水库储水量达到最大值,B正确。
2.D 地下水库是利用天然地下储水空间兴建的一种水利枢纽,与建设地表水库相比,建设地下水库技术要求高、移民搬迁少、资金投入少、生态破坏小,D项正确。
3.C 由图可知,甲处海拔较高,地下水位与基岩差距小,地下水量小;乙处有断层,不利于大坝建设;丙处地下水储量大,利于水库建设;丁处以黏性土为主,不利于地下水的开采。
4.A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降雨停止4小时以后,水文站附近才开始出现洪水,故A项正确。
5.B 洪峰滞延期变长,说明从峰值雨量出现的时间到洪峰流量出现的时间变长,其原因可能是水文站上游修建了水库、水文站上游植被覆盖率提高,故B项正确,A项错误;水文站下游引水灌溉对洪峰滞延期无影响,故C项错误;水文站上游大规模农业开发,会导致洪峰滞延期变短,故D项错误。
6.C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河流汛期主要集中在春季,故该年河流汛期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季节性积雪融水,C选项正确。
易错警示 很多同学一看到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便错误地判断其补给水源属于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应通过河流汛期出现的时间来区分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与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受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汛期主要出现在春季;受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汛期主要出现在夏季。
7.A 该年洪峰比正常年份高得多,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冬季降雪量过大,造成春季气温回升时积雪融水量过大,形成的洪峰高,A选项正确。
8.C 图中显示该湖泊在4月入湖水量大于出湖水量,这应该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造成的,在夏季入湖水量特别大,这应该是雨水补给造成的,而此湖泊的水量补给主要在7、8月,很显然,该湖泊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再结合图示可知该湖泊一年中入湖水量有两个高值,可分析出当地河流有两个汛期,由此可判断出该湖泊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
9.A 据上题可知,该湖泊水量补给主要在夏季,东北地区夏季为多雨的季节,故该湖泊所在流域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雨水。
10.D 湖泊水位的高低取决于入湖水量与出湖水量的对比关系:若入湖水量大于出湖水量,则湖泊水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若入湖水量小于出湖水量,则湖泊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图中显示在9月之后,出湖水量大于入湖水量,故9月湖泊水量最多,即湖泊水位最高。
第一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1.B 2.B 3.D
1.B 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对降水量的影响不大,A、C项错误;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其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会减少河水含沙量、调节河流径流量,B项正确、D项错误。
2.B 第5次降水前的4次降水导致土壤含水量增加,这次降水下渗应该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易出现洪峰,③正确;由降水历时天数和降水量可知,第5次降水强度大,易出现洪峰,②正确,选择B项。比较6次降水可知,第5次降水历时不长,①错误;植被截流量每次降水差别不大,④错误。
3.D 森林火灾后第1年植被覆盖率较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减弱,下渗减少,河流含沙量大,流量峰值大、径流量大。
三年模拟练
1.B 2.C 3.C 4.B 5.C 6.B
选择题
1.B 读图可知,3—9月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河流水补给湖泊水;9—12月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湖泊水补给河流水,说明湖泊与河流相通,且湖泊没有位于河流的源头,根据补给关系无法判断湖泊与河流的地势高低。故选B。
2.C 与时间点①相比,时间点③河流与湖泊的水位相差大,故时间点③比时间点①河、湖之间水体补给快,C项正确;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变化有时同步有时不同步,D项错误;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河流水补给湖泊水,B项错误;湖泊储水量最小的时间点是④,A项错误。故选C。
规律总结 河流的补给水源有雨水、冰雪融水、湖泊水及地下水等。湖泊水、地下水和河流水之间有相互补给的关系,谁补给给谁,要看湖泊水位、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
3.C 根据材料可知,千泉湖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故千泉湖湖水的主要补给类型不是雨水补给,A错。季节性积雪融水水量较少,且只出现在春季,因此千泉湖湖水的主要补给类型不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B错。根据材料“因湖区泉眼众多而得名”可知,千泉湖湖水是由泉水涌出形成的,因此,千泉湖湖水的主要补给类型是地下水补给,C对。冰川融水水量与气温呈正相关,夏季会形成汛期,冬季会出现断流,因此千泉湖湖水的主要补给类型不是冰川融水补给,D错。故选C。
4.B 该地深居内陆,且有高大山脉阻挡,很难受到夏季风影响,A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冰川融水增多,更多地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补给湖水的水量增加,千泉湖面积扩大,B正确。该地受海洋水汽影响小,因此冬季积雪量较少,C错误。植被生长会耗用水量,植被覆盖率增大短时间内可能会使千泉湖湖水面积缩小,而不是扩大,D错误。故选B。
解题方法 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量增加,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水增多,因此可以更多地补给地下水,从而使形成泉水的水量增加。
5.C 由材料可知,开都河位于山间盆地,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A错;积雪融水形成的水量少,持续的时间短,夏季会出现断流现象,B错;该河上游没有湖泊,D错;博斯腾湖位于天山南麓,主要补给水源是开都河水,天山山脉海拔高,山顶终年积雪,有大量的冰川融水,故开都河的补给水源主要来自冰川融水,C对。
6.B 博斯腾湖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开都河水,开都河的补给水源主要来自冰川融水,气温高低影响冰川融水量的多少,因此影响博斯腾湖面积变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气温,B对。单元活动 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内容
读我国甲、乙两区域略图,回答下面两题。
1.下列关于甲、乙两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甲区域河流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乙区域河流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②甲区域河流为内流河,乙区域河流为外流河
③甲区域不会有洪涝灾害,乙区域洪涝灾害严重
④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甲、乙两区域都位于我国的边疆地区,两区域相似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气候干旱 B.多山的地形
C.植被以温带荒漠为主 D.多内流河
湖南省邵阳县地处衡邵丘陵盆地西南边缘向山地过渡地带,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43.7%,是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立足本县土壤、气候、种植习惯等特点,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把油茶产业定位为脱贫致富第一产业,作为全县农业支柱产业来扶持。2013年“邵阳茶油”被国家工商总局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下列对邵阳县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正确的是( )
A.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B.气候干旱
C.土壤偏碱性 D.地形崎岖
4.邵阳县种植油茶在土壤、地形方面的优势是( )
A.土层深厚 B.地势起伏小
C.坡地排水好 D.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题组二 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一般步骤
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常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查、综合思维、差异比较等方法,并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和步骤。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5.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一般步骤为( )
①要素特征分析 ②收集资料 ③整体特征分析
④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⑤调查验证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③④⑤
C.⑤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⑤
6.分析区域内相对一致但与其他区域明显不同的特征属于下列哪个步骤( )
A.要素特征分析 B.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C.整体特征分析 D.收集资料
题组三 案例分析
北京雨燕,拥有高超的飞行能力,每年在亚非之间穿行迁徙、繁育和越冬。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北京雨燕迁徙路线绕道里海附近,而不是北京—南亚(或东南亚—南亚)—非洲路线,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和大气环流 B.光照和温度
C.植被和人类干扰 D.降水和河湖
8.北京雨燕越冬地( )
A.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坦开阔
B.全年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C.7月河流径流量大于1月
D.草原广布,适合发展畜牧业
许多古诗词中都描述了我国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特点。请根据甲、乙两图及其中的古诗,回答下面两题。
9.甲、乙两图反映出的自然环境分别是( )
A.甲—山高水阔,常绿阔叶林茂密;乙—河口地带,鱼米之乡
B.甲—春寒料峭,野渡无人;乙—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
C.甲—北雁南飞,叶落草枯;乙—喀斯特地貌
D.甲—丘陵春深,溪水奔流;乙—水乡江南,丘陵广布
10.形成甲、乙两地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海陆位置不同 B.气候和地质作用不同
C.海拔不同 D.人类活动不同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内容
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 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1/3。下图是青海省年等降水量和温度区界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 )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2.()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温度区。Ⅰ、Ⅱ、Ⅲ三个温度区年平均气温相比( )
A.Ⅰ>Ⅱ>Ⅲ B.Ⅰ<Ⅱ<Ⅲ
C.Ⅰ<Ⅱ,Ⅱ>Ⅲ D.Ⅰ>Ⅱ,Ⅱ<Ⅲ
下图为穿过我国的某经线沿线地理要素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图中P地的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荒漠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4.()该经线最可能是( )
A.90°E B.100°E
C.110°E D.120°E
题组二 案例分析
下面为甲、乙两岛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图中( )
A.甲、乙两岛均位于东半球
B.甲岛位于乙岛的东北方向
C.甲岛的南北距离比乙岛长
D.甲岛日出东北时乙岛昼短夜长
6.()甲、乙两岛的共同特征是( )
①终年盛行西北风 ②地形类型为盆地
③河流流程比较短 ④地热资源较丰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位于南极洲麦克默多湾以西的麦克默多干谷,有200多万年没有降水,是地球上自然条件最严酷的荒漠,是南极大陆唯一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干谷中有冰层达数米厚的盐湖。干谷的边缘有时还能看到一条从冰川中流出的富含铁的河流,被称为“血瀑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麦克默多干谷全年平均气温为-30℃,而冰层下的湖水水温却高达25℃,其主要原因是( )
A.湖底地壳活跃,释放大量热能
B.夏季冰川融水注入,增加了湖水的温度
C.阳光透过冰层使湖水升温,冰层阻止湖水热量散失
D.纬度高,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
8.()有关麦克默多干谷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深受极地东北风的影响,风力强劲,干燥
B.该地多“U”形谷、角峰、刃脊、冰斗等冰川地貌
C.每年7月在干谷附近可以看到“血瀑布”现象
D.在干谷谷底可能有风成沙丘的分布
9.()读我国青藏高原局部地区河流和植被分布简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S沿线由东南向西北的植被变化及其原因。
(2)简述图示地区东北部和西南部河流流向的差异及其原因。
单元活动综合拔高练
三年模拟练
一、选择题
生活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北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下图为陕西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20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上期中,)陕南地区的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
①气候多种多样 ②地形多种多样
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 ④地质条件的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2020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上期中,)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 D.土壤
非洲被称为高原大陆和热带大陆,下图示意非洲北部降水类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2020河北唐山一中高二上期中,)Ⅰ地区与Ⅲ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同的主导因素是( )
A.洋流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大气环流
4.(2020河北唐山一中高二上期中,)图示Ⅳ沿岸多雾区的形成条件是( )
A.水汽来源充足 B.加那利寒流流经沿岸
C.气温昼夜变化较大 D.寒冷冬季风势力强大
5.(2020河北唐山一中高二上期中,)Ⅱ地区极端干旱,具体表现为( )
A.物理风化强烈,砾石广布 B.动物随季节南北迁徙
C.地表水短缺,荒漠广布 D.大牧场放牧业发达
昆明位于25°01'N,海拔1 891米,吐鲁番位于42°56'N,海拔34米。下图为昆明与吐鲁番日均温≥10℃持续期和积温(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相关数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6.()有关上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昆明日均温≥10℃持续期长,是因为海拔高,太阳辐射强
B.吐鲁番日均温≥10℃持续期短,是因为夏季气温较低
C.昆明积温低,是因为海拔高,夏半年气温不高
D.吐鲁番积温高,是因为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
7.()有关两地自然地理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吐鲁番夏季炎热干燥,是因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昆明近几年春旱的主要原因是西南季风势力强
C.吐鲁番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远
D.昆明四季如春,是因为距海近,受海洋调节明显
二、非选择题
8.()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杭州与布宜诺斯艾利斯所在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杭州与布宜诺斯艾利斯气候资料统计表。
城市 年均温 最热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 年均降水量
杭州 16.2℃ 28.6℃ 3.8℃ 1 435毫米
布宜诺斯 艾利斯 16.6℃ 23.6℃ 10.8℃ 970毫米
根据材料比较杭州与布宜诺斯艾利斯气候的不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全解全析
单元活动 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
基础过关练
1.C 2.B 3.D 4.C 5.D 6.C 7.A 8.D
9.C 10.B
1.C 甲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河流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其河流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化量大,河流水位升高较快时,也会发生洪涝灾害。
2.B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乙区域为海南岛,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气候,A错;海南岛多外流河,D错;海南岛植被为热带季雨林,C错;两区域都为多山的地形,B对。
3.D 邵阳县地处山区,丘陵面积大,地形崎岖,D正确;邵阳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湿润,A、B错误;南方丘陵地区多为红壤,土壤偏酸性,C错误。
4.C 丘陵区土层薄,地形起伏大,故A、B错;地形起伏大有利于排水,C对;酸性土壤属贫瘠土壤,有机质含量低,D错。故选C。
5.D 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一般步骤为:首先收集资料,其次分析各要素的特征,再次对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整体特征分析,最后调查验证。故选D。
6.C 分析区域内相对一致但与其他区域明显不同的特征属于整体特征分析。故选C。
7.A 北京雨燕在迁徙过程中翻越高山或者跨越海洋会带来极大的能量消耗,因此它们选择绕过天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高海拔地区,在里海等地停歇并补充能量;鸟类在飞行中要尽量顺风飞行,从而节省能量,所以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和大气环流,选A。
8.D 读图文材料可知,北京雨燕越冬地位于非洲大陆南端,为热带草原气候区,草原广布,适合发展畜牧业,D对;地形以高原为主,A错;热带草原气候全年分为干季和湿季,B错;越冬地位于南半球,7月降水少,1月降水多,7月河流径流量小于1月,C错。
9.C 甲图中的“叶正稀”反映的是落叶林景观,古诗后两句指的是此时北雁南飞,反映的是秋天叶落时节的景象。乙图中的“兴安”位于广西,由此可推断出,乙图中景观为桂林山水,是喀斯特地貌。故选C。
10.B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形成甲、乙两地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气候和地质作用不同。故选B。
能力提升练
1.D 2.C 3.C 4.C 5.D 6.B 7.C 8.D
1.D 青海省东南边缘靠近我国西南地区,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可到达这里,受地形的抬升形成较多的地形雨。
2.C 结合图示可以看出,Ⅱ温度区包括柴达木盆地,地势相对较低,年平均气温最高;Ⅰ温度区和Ⅲ温度区位于盆地的两侧,海拔更高,气温更低,但不能判断出Ⅰ温度区和Ⅲ温度区之间年平均气温的高低。
3.C 从图中可以看出,P地最冷月气温低于0℃,为温带;年降水量不超过300毫米,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荒漠带。
4.C 该经线穿过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最可能是110°E;90°E和100°E都穿过高原、高山气候区;120°E没有穿过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5.D 根据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出,甲岛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乙岛位于西半球、南半球,甲岛位于乙岛的西北方向,A、B错。甲岛的南北距离比乙岛短,C错。甲岛位于北半球,日出东北说明北半球昼长夜短,乙岛位于南半球,此时昼短夜长,故D对。
6.B 由图中信息可知,甲岛为日本的北海道岛,乙岛为新西兰北岛。甲、乙两岛河流流程都比较短。甲、乙两岛均位于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都比较丰富。甲岛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乙岛主要受盛行西风影响。从河流分布可知,甲、乙两岛中部地势高,不是盆地地形。所以③④正确,选B。
7.C 南极洲位于南极洲板块内部,而且材料没有提及地壳运动的相关信息,A项错误。麦克默多干谷全年平均气温为-30℃,不会出现冰川融水,B项错误。南极洲夏季时,昼很长,阳光透过冰层,使冰层下的湖水升温,加上冰层的阻挡作用,水温较高,C项正确。纬度高,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与冰层下的湖水水温较高无关,D项错误。
8.D 该地深受极地东南风的影响,A项错误;该地没有冰雪覆盖,基本无冰川作用,B项错误;7月为南极洲冬季,气温很低,无法看到“血瀑布”现象,C项错误;南极洲风力强劲,麦克默多干谷是地球上自然条件最严酷的荒漠,是南极大陆唯一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在风力作用下可能有风成沙丘的分布,D项正确。
9.答案 (1)由常绿阔叶林过渡至草原。原因:S沿线东南部地处湿热河谷,热量充沛,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向西北高原地区过渡,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西北高原是高寒气候,植被以草原、草甸为主。
(2)西南部河流以自东向西流为主,东北部河流以自西北向东南流为主。原因:西南部山脉呈东西走向,河流沿山麓河谷发育;东北部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河流沿山麓河谷发育。
解析 (1)S沿线由东南向西北是从藏南的湿热河谷向西北高原地区过渡,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东南部纬度低、海拔低,热量充沛,受西南季风影响大,植被茂密,植被为常绿阔叶林;西北高原是高寒气候,植被以高寒的草原、草甸为主,所以植被变化复杂,由常绿阔叶林过渡至草原。
(2)河流流向主要受地形的影响,与山脉走向有关;西南部山脉呈东西走向,河流沿山麓河谷发育,以自东向西流为主;东北部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河流沿山麓河谷发育,以自西北向东南流为主。
单元活动综合拔高练
三年模拟练
1.B 2.C 3.D 4.B 5.C 6.C 7.C
一、选择题
1.B 石头房、竹木房主要是各地就地取材建设,与建筑原料有关;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受地形影响很大,一般吊脚楼建在山区,而三合院及四合院建在平坦之地。
2.C 陕南民居注重排水,说明陕南地区降水较多;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说明陕北地区水资源匮乏。主要是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导致两地区的降水差异大,故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
3.D Ⅰ地区冬季受南移的西风带控制,降水多,为北部冬雨区;Ⅲ地区夏季受北移的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降水多,为夏季多雨区。因此造成Ⅰ地区和Ⅲ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同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
4.B 寒流对流经地区的降温作用,导致其上空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故图示Ⅳ沿岸多雾区的形成条件是加那利寒流流经沿岸。
5.C Ⅱ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气候极端干旱,因此地表水严重短缺,荒漠广布。故选C。
6.C 昆明日均温≥0℃持续期长,是因为纬度位置较低;吐鲁番日均温≥0℃持续期短,是因为纬度位置较高;昆明积温低,是因为海拔高,夏半年气温不高;吐鲁番积温高,是由于地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故选C。
7.C 昆明近几年春旱的主要原因是西南季风势力弱;昆明四季如春,是因为纬度低,冬季温暖,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云层较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再加上海拔高,气温低,气候凉爽;吐鲁番夏季炎热干燥、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远。故选C。
二、非选择题
8.答案 不同点:杭州最冷月均温比布宜诺斯艾利斯低,最热月均温比布宜诺斯艾利斯高,气温年较差大;杭州年均降水量比布宜诺斯艾利斯大。
原因:杭州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差异比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冬季受西北季风带来的冷空气影响大,气温更低;夏季受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影响大,气温更高、降水更多。布宜诺斯艾利斯受季风环流影响小、气温年较差小,降水少,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解析 比较杭州与布宜诺斯艾利斯气候的不同点,应结合材料二从气温(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气温年较差)、降水(年均降水量)两方面分析。原因可结合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从海陆位置、洋流等角度分析。单元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错点1 不能准确判断冷锋、暖锋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中纬度地区近地面天气形势图(实线、虚线分别为等压线、等温线,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2020山东临沂蒙阴中学高二上月考,)图中甲地所处半球及天气系统分别为( 易错 )
A.北半球 准静止锋
B.南半球 冷锋
C.南半球 暖锋
D.北半球 冷锋
2.(2020山东临沂蒙阴中学高二上月考,)受图中甲地天气系统移动的影响,乙地未来一两天( )
A.气压升高,气温降低
B.气压降低,气温升高
C.乌云压顶,阴雨连绵
D.东风狂吹,雪花漫舞
易错点2 不明确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位置
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3.()该日,北半球正处于(深度解析)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图中②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为( )
A.赤道低气压带 B.东南信风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盛行西风带
5.()①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大气运动方向和性质为 ( )
A.下沉,干热
B.上升,湿热
C.由高纬流向低纬,干冷
D.由低纬流向高纬,暖湿
易错点3 混淆不同季节的季风成因
读某季节澳大利亚北部盛行风向和气压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6.()图中甲地盛行风的主要成因是( )
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B.海陆热力差异
C.海陆轮廓
D.地势高低起伏状况
7.()图示季节( )
A.乙地高温多雨 B.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C.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D.沈阳高温多雨
易错点4 不能根据气候特征来判断气候类型
读某大陆沿西海岸降水量空间变化图,回答下面两题。
8.()该大陆是 ( )
A.南美大陆 B.澳大利亚大陆
C.非洲大陆 D.亚欧大陆
9.()图中纬度10°~20°地区降水少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蒸发旺盛
B.终年盛行东北信风,水汽含量少
C.沿岸有势力很强的寒流流经,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答案全解全析
单元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1.B 2.A 3.D 4.C 5.B 6.A 7.B 8.A
9.C
1.B 图中实线是等压线,虚线是等温线。等温线数值向南减小,故甲地所处半球是南半球,A、D错。风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根据图中风向可判断出图示气压中心为低压中心,天气系统是锋面气旋,甲地位于锋面气旋左侧,是冷锋,B对、C错。
易错点拨 在等压线图中判读锋面,关键是找到低压槽。根据“左冷右暖”的原则,以及通过两侧的风向,判断锋面的性质以及所在半球。
2.A 冷锋降水在锋后,受图中甲地天气系统移动的影响,乙地未来一两天将有冷锋过境,气压升高,气温降低,A对、B错。阴雨连绵是暖锋过境时的天气特征,C错。冷锋过境时,不一定是雪花漫舞,图示锋面过境时,应是偏西风,D错。
3.D 由图可知,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因此该日为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正处于冬季。
解题方法 气压带和风带由于季节变化而存在位置的变化,主要的判断方法有以下三种:
(1)位置法。如南北回归线附近一般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一般为赤道低气压带,中纬度地区一般为西风带。
(2)时间法。如北半球夏季,北纬30°~40°大陆西岸为西南风,亚欧大陆东岸为东南风,澳大利亚西北部为东南风。
(3)特征法。如西南风可能就是盛行西风,少雨地区可能是高压控制,山地背风坡降水少,也可根据这些特征反推具体的风向和风带。
4.C 由图可知,②位于30°S附近,应代表副热带高气压带。
5.B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位于赤道地区,应代表赤道低气压带,受其影响,大气上升且气流较为湿热。
6.A 由图可以看出,澳大利亚西北部此时盛行西北季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左偏转形成的。
7.B 此时为1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8.A 根据图中纬度位置及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差异可知,该大陆是南美大陆。
9.C 据上题可知,该大陆为南美大陆,纬度10°~20°地区降水少的主要原因是沿岸有势力很强的寒流流经,降温减湿作用明显。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读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表示北半球西风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图为三圈环流的局部示意图,图中甲、乙两风带分别对应上图中的( )
A.① ② B.③ ④
C.② ④ D.① ③
读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3.该图代表的半球和季节正确的是( )
A.北半球、夏季
B.北半球、冬季
C.南半球、夏季
D.南半球、冬季
4.图中②⑥代表的气压带、风带分别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东风带
下图为某时段全球部分气压带、风带纬度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下列有关甲、乙两气压带所处位置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气压带位于南半球,成因为热力原因
B.甲气压带位于北半球,成因为动力原因
C.乙气压带位于南半球,成因为动力原因
D.乙气压带位于北半球,成因为热力原因
6.此时最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题组二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下图为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局部)。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7.图示区域表示的半球和所在半球的季节分别是( )
A.北半球,夏季
B.南半球,夏季
C.北半球,冬季
D.南半球,冬季
8.图示( )
A.N为信风带 B.P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C.M给大陆西岸带来降水 D.M为极地东风带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9.(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图中所示气压带、风带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10.(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当气压带、风带如图a所示时( )
A.印度半岛吹西南季风 B.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
C.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 D.尼罗河正值枯水期
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西亚和北非等热带地区,虽然当地气候炎热干旱,但是他们依旧身着宽松的白衣长袍。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常年影响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地区的气压带或风带是( )
A.盛行西风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赤道低气压带D.副热带高气压带
12.当地气候炎热干旱,阿拉伯人身着宽松白衣长袍的原因不可能是( )
A.白色对太阳辐射反射强
B.长袍利于汗液大量散发
C.避免太阳辐射直接照射皮肤
D.减轻风沙对皮肤的伤害
题组三 季风与季风气候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3.图中所示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
14.此季节,我国东部地区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5.有关上图所示月份和A气压中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7月份,亚洲低压 B.1月份,亚洲高压
C.7月份,亚洲高压 D.1月份,亚洲低压
16.①②两盛行风的共同点是( )
A.成因相同 B.风向相同
C.性质相同 D.势力相同
读世界季风分布图,完成下面三题。
17.1月,图中A地盛行( )
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
18.下列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
B.冬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
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造成洪涝灾害
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19.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 )
A.A地高温多雨 B.正值1月份前后
C.C地形成高压中心D.B地寒冷干燥
下图为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20.(2020浙江宁波效实中学高一期末改编)图中①地1月份的盛行风向和主要成因分别是( )
A.东南风 受东南信风带控制
B.东南风 海陆热力差异
C.西北风 东北信风季节移动
D.西北风 受盛行西风带控制
21.(2020浙江宁波效实中学高一期末改编)下列关于图中各地的气候,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影响,高温多雨
B.③地气候受单一的气压带控制而形成
C.⑤地7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少雨
D.④地1月份受干燥的冬季风影响,降水较少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读沿0°经线(部分)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1.(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图中甲处为( )
A.极地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
2.(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乙风带的风向最可能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3.(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丙处常见的天气是( )
A.高温阴雨
B.低温晴朗
C.温和阴雨
D.炎热晴朗
下图是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4.()下列关于图示E、F、G、H四处说法,错误的是( )
A.E处气流受热上升B.G处附近常形成极锋
C.F处气流受冷下沉D.H处所在地区全年降水稀少
5.()常年受图中F、G之间风带控制的地区,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在当地的最佳布局是( )
A.住宅区的东北方向B.住宅区的东南方向
C.住宅区的西南方向D.住宅区的西北方向
构建模式图,可帮助探究地理基本原理、形成过程、成因及规律。读图,回答下题。
6.()若图中甲、乙、丙表示地表三个不同气压带,箭头表示风带,则( )
A.①②均表示信风带 B.乙表示副热带高气压带
C.①②偏转方向不同 D.乙表示赤道低气压带
题组二 季风与季风气候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2020江苏苏北高二上期中联考,)关于甲、乙无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流垂直运动不同 B.天气状况基本相同
C.形成原因相同 D.气候特征相同
8.(2020江苏苏北高二上期中联考,)关于丙、丁两地盛行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丁地盛行风可能影响到我国西南地区
B.丙地盛行风越过赤道,会形成东南信风
C.在丁地盛行风的作用下,洋流自东向西流
D.丙、丁两地盛行风都是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
下图为2018年某日11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9.(2019北京石景山高三统测,)依据图中气压分布推测,该日应最接近( )
A.小雪 B.谷雨
C.夏至 D.立秋
10.(2019北京石景山高三统测,)据图推断( )
A.此时,甲地受阿留申低压影响,降水多
B.此时,乙地风速大,盛行东北风
C.此时,南极地区气温低,出现极夜现象
D.此时,热带太平洋洋面易生成台风
下图为局部地区气压带、风带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1.()关于图中气压带、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为气流受热上升形成
B.②为高空南风
C.③为气流遇冷下沉形成
D.④为东南信风
12.()当③形成的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巴西高原绿草茵茵
B.我国大部分地区丹桂飘香,蟹肥菊黄
C.北印度洋洋流自西向东流
D.海洋上等温线(相对于同纬度陆地)向南凸出
题组三 大气环流与气候
下图为地球上五个不同地区(都位于沿海)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3.(2020安徽六安毛坦厂中学高二上期中,)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图中五地最有可能分属于( )
A.两种气候类型 B.三种气候类型
C.四种气候类型 D.五种气候类型
14.(2020安徽六安毛坦厂中学高二上期中,)图中五地所属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是( )
①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地区
②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地区
③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
④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下图为地球局部地区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分布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5.()下列关于图中M、N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易错 )
A.M气压带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
B.N气压带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
C.M气压带控制地区多阴雨天气
D.N气压带控制地区天气炎热干燥
16.()下列关于图中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易错 )
A.受P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
B.受Q风带影响,欧洲西部全年高温多雨
C.地中海气候区受M气压带和Q风带交替控制
D.热带沙漠气候区受N气压带和P风带交替控制
17.(2020江苏苏北高二上期中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亚洲和欧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1)图中甲、乙、丙三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甲 ,乙 ,丙 。
(2)甲、乙、丙三地中,气候海洋性最强的是 ,其原因是
。
(3)①地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于 ,其成因是 ,造成①②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专题强化练九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一、选择题
图示中P地常年受西风影响,Q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P、Q两地西侧均为海洋。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P地近地面的风向和常见的大气状况是( )
A.西南风 气温日较差小
B.西北风 气温年较差大
C.东南风 降水季节差异明显
D.东北风 天气晴朗
2.()Q地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下图为某日海平面气压状况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3.(2020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下列诗句描述的时间与图示时间相符的是( )
A.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B.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C.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D.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4.(2020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图示中的气压状况出现时( )
A.北极的极光绚丽缤纷
B.巴西高原上植被繁茂
C.塔里木河处于丰水期
D.印度半岛西北风强劲
5.(2020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图中( )
A.甲地气温高,空气受热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B.甲地受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C.乙地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自西北向东南吹
D.乙地受冷海水上泛的影响,形成著名渔场
二、非选择题
6.(2020浙江东阳中学高二上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示意图。
材料二 两个大洲的纬度分布组合示意图。
(1)材料一表示的是 (南、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其中⑦表示 带。
(2)材料二A、B、C、D四地的气候类型中,由材料一中的⑥常年控制形成的是 地,其气候特点是 ,该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3)材料二中H地与A、B、C、D四地中 地的气候类型相同,成因是受材料一中 或 控制。(填材料一中数码)
(4)比较我国东南部地区与材料二中G地气候特点差别较大的成因。
我国东南部地区 G地
海陆位置
大气环流
第二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考点1 气压带、风带及其影响
下图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18北京文综,6,4分,)据图推断,( )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
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
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
2.(2018北京文综,7,4分,)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 )
A.冬至 B.小满 C.夏至 D.立秋
考点2 季风与季风气候
公元399年—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下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2018江苏单科,1,2分,)《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 )
A.印度河上游谷地 B.帕米尔高原
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D.塔里木盆地
4.(2018江苏单科,2,2分,)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
A.1月—5月 B.5月—9月
C.9月—12月 D.11月—次年3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据此回答下题。
5.(2015重庆文综,1,4分,)“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 )
A.蒙古高压 B.印度低压
C.阿留申低压 D.夏威夷高压
三年模拟练
选择题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受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时间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 )
A.甲、乙、丁、丙 B.乙、丁、丙、甲
C.丙、甲、乙、丁 D.丁、丙、甲、乙
2.(2020北京丰台高二上期中,)图示( )
A.甲地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区
B.乙地可能为非洲南端好望角
C.丙地地处南美洲太平洋沿岸
D.丁地地处非洲撒哈拉地区
读我国1952—2007年冬季气温变化图,回答下面两题。
3.()下列冬季气温较稳定的是( )
A.1952—1957年 B.1982—1987年
C.1992—1997年 D.2002—2007年
4.()1955年冬季气温低的原因可能是( )
A.西北季风势力偏强 B.东南季风势力偏强
C.亚洲高压偏弱 D.海陆热力差异偏小
图Ⅰ为全球部分海陆位置示意图,图Ⅱ为图Ⅰ所示区域某季节沿60°N纬线海平面气压变化柱状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图Ⅰ
图Ⅱ
5.()此时北半球最有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此季节甲地盛行(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7.()下列有关图示季节甲、乙、丙三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地冬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
B.乙地冬季风的成因主要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图示季节丙地盛行西北风
D.图示季节甲、丙两地盛行风向相同
下图为某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8.(2020北京一○一中学高三上月考,)图中各纬度带近地面气流运动状况是( )
A.20°~30°盛行东北风
B.30°~40°盛行上升气流
C.40°~50°盛行西北风
D.50°~60°盛行下沉气流
9.(2020北京一○一中学高三上月考,)图示季节( )
A.贵阳气温较高,正值雨季
B.杭州春暖花开,雨雾绵绵
C.昆明空气清凉,冻雨不断
D.北京秋高气爽,红叶满山
10.(2020北京一○一中学高三上月考,)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可能在其周围出现强低气压中心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三圈环流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1.(2019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通常能够为其所影响地区带来降水的有( )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①⑤⑥ D.④⑤⑥
12.(2019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能够正确表示气流②运动模式的是( )
答案全解全析
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基础过关练
1.B 2.B 3.A 4.B 5.C 6.A 7.D 8.B
9.C 10.A 11.D 12.B 13.B 14.C 15.A 16.C
17.D 18.D 19.B 20.C 21.B
1.B 根据纬度位置和风向判断,①②③④四个近地面风带分别为信风带、西风带、信风带、西风带。其中属于北半球的风带是①②,属于南半球的风带是③④。
2.B 由气流运动方向可知,甲、乙两风带属于南半球,分别对应信风带和西风带。
3.A 极地东风带的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据此结合图示分析可知,该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故该图代表的半球为北半球,此时气压带、风带北移,为北半球的夏季。
4.B 结合上题及图中②⑥的纬度位置可知,图中②⑥代表的气压带、风带分别是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
5.C 根据图示的西北风风向和纬度信息可知,该图示意南半球,甲、乙两气压带分别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均由动力原因形成。
6.A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气压带、风带南移,为北半球的冬季。
7.D 根据图中纬度位置和盛行风向可知,该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风向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转,说明所在半球为南半球;此时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位于30°S以北,说明气压带北移,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为南半球的冬季,故选D。
8.B 由上题分析可知,N为西风带、P为副热带高气压带、M为东南信风带,故B正确。
9.C 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即冬至日时,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a图中气压带、风带北移,d图中气压带、风带位置未发生移动,故排除A和D。b图示意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应盛行西北风,B错误。故选C。
10.A 根据图a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可判断出该图示意北半球夏季。北半球夏季印度半岛吹西南季风,A正确;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时为北半球秋季,B错误;北半球夏季地中海沿岸炎热少雨,C错误;北半球夏季尼罗河正值丰水期,D错误。
11.D 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西亚和北非等热带地区,该地区多为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12.B 西亚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地表多沙漠,白衣长袍对太阳辐射反射强,能避免太阳辐射直接照射皮肤,还可以减轻风沙对皮肤的伤害,白衣长袍并不利于汗液的散发。
13.B 亚洲高压切断的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14.C 亚欧大陆形成高压中心时为北半球的冬季,故我国东部地区的风向为西北风。
15.A 此时东亚地区盛行东南风,南亚地区盛行西南风,亚欧大陆上应为低压中心控制,由此可判定图示月份为7月份,A气压中心为亚洲低压。
16.C ①是东南季风,是因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②是西南季风,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的。两者性质相同,都是温暖湿润的夏季风,但势力不相同,①势力强于②。
17.D 由图可知,A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
18.D B地夏季为西南季风,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的,该季风性质温暖湿润;B地冬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B地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造成干旱灾害;B地距冬季风源地较远,其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19.B 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A地此时寒冷干燥;此时正是南半球气温较高的时候,正值1月份前后;C地形成低压中心;B地此时为旱季,炎热少雨。
20.C 1月份,太阳直射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左偏转,形成西北风,故图中①地1月份的盛行风向为西北风,主要成因是东北信风季节移动,选C。
21.B 图中②地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影响,冬季受东南信风影响,A错误;③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B正确;⑤地为地中海气候,7月份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温和多雨,C错误;④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1月份为当地夏季,夏季受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D错误。故选B。
能力提升练
1.B 2.D 3.D 4.C 5.B 6.B 7.A 8.A
9.A 10.B 11.A 12.C 13.B 14.B 15.B 16.C
1.B 据图可知,甲处位于60°N,故可判断甲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选B。
2.D 据图可知,乙风带地处北半球中纬度西风带,其风向最可能为西南风。故选D。
3.D 据图可知,丙处为30°N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炎热晴朗天气。故选D。
4.C 从图中可以看出,E处位于赤道附近,气流受热上升,A项正确;G处位于60°S附近,较暖的西风和寒冷的极地东风在此相遇,常形成极锋,B项正确;赤道上空气流向南运动,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转,到30°S上空后形成高空西风,阻滞气流继续南下,导致气流在高空集聚,并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沉,C项错误;H处位于极地附近,气温低,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D项正确。故选C。
5.B 由图可知,F、G之间为西风带,在南半球为西北风,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该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即住宅区的东南方向。故选B。
6.B 据图可知,乙为高压,甲和丙为低压,结合题干“甲、乙、丙表示地表三个不同气压带”,可知乙表示副热带高气压带,且①②位于同一半球,偏转方向相同,一个表示信风带,一个表示西风带。
7.A 乙无风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甲无风带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故A项正确。
8.A 丁地盛行西南季风时,可能影响到我国西南地区,A项正确;丙地盛行风越过赤道,会形成西北风,B项错误;在丁地盛行风的作用下,洋流自西向东流,C项错误;丙地盛行风不是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D项错误。
9.A 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图为北半球俯视图,且60°N附近陆地受高压控制,应为冬季,A正确。
10.B 甲地位于大西洋,A错误。乙地受冷高压影响,风速大,靠近北极地区,盛行东北风,B正确。此时,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气温较高,C错误。台风主要生成于夏秋季节,D错误。
11.A 0°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30°N附近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①为气流受热上升形成,A对;②为高空西风,B错;③为近地面高压气流向两侧运动,高空大气辐合下沉形成,C错;④为东北信风,D错。
12.C 当③形成的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大陆为低气压,是北半球的夏季。此时,巴西高原正值干季,草木枯黄,A错;我国大部分地区丹桂飘香,蟹肥菊黄为秋季,B错;北印度洋洋流自西向东流时为夏季,C对;没有确定南北半球,不能说海洋上等温线(相对于同纬度陆地)向南凸出,D错。
13.B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图中A地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B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C地和D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E地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故图中五地最有可能分属于三种气候类型。
14.B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中五地所属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地区,②③说法正确,选B。
15.B 图中M气压带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控制范围南移,反映的时间不可能是7月份,其控制地区多晴朗天气;N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其控制范围移至赤道以北,反映的时间为7月份,其控制地区天气高温多雨。
16.C P为东北信风带,Q为西风带。南亚地区夏季多雨是受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的影响形成的;欧洲西部受西风带影响,全年温和多雨;地中海气候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
易错警示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性质容易产生混淆,只有理解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才能准确把握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性质。
17.答案 (1)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草原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2)甲 距海近,受海洋影响大;常年受西风影响;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3)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区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 大气环流
解析 (1)结合图中海陆位置可判断出甲地位于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乙地为温带草原气候;丁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纬度较高,为温带季风气候。(2)甲地位于欧洲西部,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该地的气候全年温和,降水均匀,距海近,常年受西风的影响(西风来自海洋,温和湿润),气候海洋性最强。(3)①地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区,其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②地位于亚洲东部,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形成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而①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因此造成①②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
专题强化练九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1.A 2.B 3.B 4.C 5.B
一、选择题
1.A P地常年受西风影响,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地区,故可推知P地位于北半球,近地面风向为西南风,多阴雨天气,大气逆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小,A正确。
2.B 地中海气候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Q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应为地中海气候,故B正确。
3.B 从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出,图中的高压分别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低压位于亚欧大陆,故图示时间为北半球的夏季,A、B、C、D中的诗句分别描述的是春、夏、秋、冬,故选B。
4.C 北极为极昼,无法看到极光,A错误。南半球为冬季,巴西高原上植被稀疏,B错误。夏季气温高,融水量大,塔里木河处于丰水期,C正确。印度半岛夏季盛行风为西南风,D错误。故选C。
5.B 甲地位于地中海沿岸,受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其中夏季受由动力作用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A错误、B正确。乙地受极地东风影响,风自东北向西南吹,C错误。乙地受寒暖流交汇的影响,形成著名渔场,D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
6.答案 (1)北 极地东风
(2)B 终年温暖湿润 光照不足,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适宜发展乳畜业
(3)D ② ⑤
(4)
我国东南部地区 G地
海陆位置 位于大陆东岸 位于赤道地区大陆中部和西岸
大气环流 受季风环流的影响 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解析 (1)读材料一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示意图可知⑦属于高纬度风带,应表示极地东风带。极地东风带的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据此结合图示分析可知,该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故该图表示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2)读图知,材料一中的⑥是西风带,终年在它控制下的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地区。由此判断,材料二A、B、C、D四地的气候类型中,由材料一中的⑥常年控制形成的是B地,B地终年温暖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光照不足,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适宜发展乳畜业。(3)根据地理位置可知,材料二中H地与D地的气候类型相同,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材料一中②表示副热带高气压带,⑤表示信风带。(4)我国东南部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而材料二中G地为热带雨林气候,两地的气候成因的差异,导致气候特点差别较大。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东南部地区主要位于大陆东岸,而G地位于赤道地区大陆中部和西岸;从大气环流来看,我国东南部地区主要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而G地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
第二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1.B 2.A 3.C 4.B 5.A
1.B 读图可知,北京等压线较稀疏,风速小,根据等压线分布及数值特征可知北京吹西北风,A项错误;甲地为低压中心且等压线密集,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B项正确;读图可知,极地并不是气压值最高的地区,C项错误;台风为气旋,热带太平洋地区并没有气旋出现,D项错误。
2.A 读图可知,此时亚欧大陆出现高压中心,应该为北半球冬季,A项正确。
3.C 印度河上游谷地位于高原山区,冬季气温较低,不利于农业生产;帕米尔高原深居内陆且海拔较高,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而非种植业;塔里木盆地以温带荒漠为主,草木难生;斯里兰卡地处低纬,全年高温“无冬夏之异”,其沿海平原降水丰富,“草木常茂”,全年水热充足,“田种随人”,故选C项。
4.B 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所经过的区域大部分地区夏半年盛行西南风,有利于古代帆船顺风返回中国。故5月—9月最适合,B选项正确。
5.A “露气寒冷,将凝结”大意是近地面气温低,将近地面水汽凝结。这种现象易出现在秋天晴朗的夜晚。10月8日左右,蒙古高压已经控制我国北方地区,此时秋高气爽,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差,近地面气温低,易使近地面水汽凝结而形成露。夏季印度低压控制南亚地区;阿留申低压冬季形成于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地区,夏季强盛。
三年模拟练
1.B 2.A 3.C 4.A 5.D 6.D 7.B 8.A
9.A 10.C 11.C 12.C
选择题
1.B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甲地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时间最长,说明其纬度最高;丙地一年中有6个月受盛行西风带控制,6个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说明其纬度高于乙地和丁地;乙地6个月受信风带控制,丁地受信风带控制时间不到6个月,说明乙地纬度低于丁地,故B项正确。
2.A 甲地几乎全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说明甲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区,A项正确;非洲南端好望角为地中海气候,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乙地6个月受信风带控制,6个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故B项错误;丙地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故C项错误;丁地地处南半球,故D项错误。
3.C 读图可知,冬季气温最接近多年冬季气温均值的是1992—1997年。
4.A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冬季气温低的原因可能是西北季风势力偏强,故选A。
5.D 结合图Ⅰ与图Ⅱ可知,此时亚欧大陆高压势力较强,为北半球冬季。
6.D 甲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此季节盛行西北风。
7.B 乙地位于印度半岛,其夏季风的成因主要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风主要是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形成的,B项符合题意。
8.A 图中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的信风向右偏,说明该图为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30°~40°,说明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此时是北半球夏季,因此20°~30°盛行东北风,A正确。30°~40°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B错误。40°~50°受北半球西风带控制,盛行西南风,C错误。50°~60°是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D错误。故选A。
9.A 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时是北半球夏季。贵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正值雨季,A正确。此时是北半球夏季,杭州不会出现春暖花开,雨雾绵绵,B错误。昆明空气清凉,冻雨不断出现在冬季,C错误。北京秋高气爽,红叶满山出现在秋季,D错误。故选A。
10.C 图示为北半球,此时是夏季。北半球夏季亚欧大陆形成势力强大的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其位置大致位于图中③处(70°E,30°N),C正确。故选C。
11.C 一般低气压带(①赤道低气压带、⑥副极地低气压带)处气流上升,易于形成降水;⑤为西风带,从较低纬度地区流向较高纬度地区,气流暖湿,易于形成降水。故选C。
12.C 结合图示可知,气流②位于低纬度高空,由赤道上空流向较高纬度上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为西南风,与图C相符,故选C。单元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错点1 几种时间概念的混淆
澳大利亚(除北部地区、昆士兰州和西澳大利亚州外)从每年10月的第一个周日凌晨2点(澳大利亚东部时间,150°E地方时)开始,到第二年4月的第一个周日凌晨3点结束,实行夏令时,即该时间段把时钟拨快一个小时。读澳大利亚行政区划图,回答下面两题。
1.()实行夏令时,可以( )
A.改变正午太阳高度
B.延长白昼时间
C.充分利用热量
D.充分利用光照
2.()澳大利亚股市交易的夏令时时间段是澳大利亚东部时间10:00—12:15和14:00—15:15,而我国股市交易的时间段是北京时间9:30—11:30和13:00—15:00。12月初,位于墨尔本(37°50'S,144°58'E)和北京的两个金融机构同时进行股市交易的时长为( 易错 )
A.0.5小时 B.1小时
C.2小时 D.3小时
易错点2 误认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昼最长
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折线图,完成下面两题。
3.()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判断该地应位于( )
A.北温带 B.南温带
C.0°~23°26'N D.0°~23°26'S
4.()在图中C处所表示的这一天,该地( 易错 )
A.黑夜最短
B.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
C.气温最高
D.受太阳活动影响强烈
易错点3 不能将局部图回归到整体图中去
读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非阴影部分表示白昼),回答下面两题。
5.()此时,北京时间是( 易错 )
A.6时 B.8时
C.12时 D.14时
6.()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易错 )
A.该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极地俯视图
B.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S,180°)
C.该日是夏至日,甲、乙、丙三地中昼最短的是甲地
D.一年中甲、乙、丙三地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小的是乙地
易错点4 影子朝向、长短与太阳的位置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模糊
读某地正午日影长短和朝向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7.(2020山东莱阳一中高三月考改编,)该地可能位于( 易错 )
A.20°N B.20°S
C.30°N D.30°S
8.(2020山东莱阳一中高三月考改编,)该地正午日影最短时,济南市( 易错 )
A.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值
B.昼夜平分
C.正值冬季
D.正值盛夏
答案全解全析
单元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1.D 2.A 3.D 4.B 5.B 6. C 7.B 8.C
1.D 夏季白昼时间长,在此期间实行夏令时,把时钟拨快一小时,影响最显著的是可以使人们调整生产和生活安排,充分利用光照,D对。
2.A 澳大利亚东部时间为东十区区时,澳大利亚股市交易的夏令时时间段是澳大利亚东部时间10:00—12:15和14:00—15:15,则此时澳大利亚东部区时应为9:00—11:15和13:00—14:15,这两个交易时间段对应的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是7:00—9:15和11:00—12:15。而我国股市交易的时间段是北京时间9:30—11:30和13:00—15:00。所以12月初,位于墨尔本(37°50'S,144°58'E)和北京的两个金融机构同时进行股市交易的时间段为北京时间11:00—11:30,时长为0.5小时,A对。
易错提示 本题易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本题引入了一个新概念“夏令时”,在计算时间时要多考虑一个因素,即当地夏令时与当地区时的换算;二是澳大利亚东部时间是150°E地方时,即东十区区时。
3.D 由图可知,该地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并且均在冬至日前后出现,所以该地应位于0°~23°26'S,选D。
4.B 图中C处所表示的这一天太阳直射该地,当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
易错提示 太阳直射时不一定白昼最长。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不包括南、北回归线,当太阳直射该地时,不是当地白昼最长的一天。
5.B 据图可知,180°经线是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应为12时,据此可以推算出北京时间为8时。
6.C 根据经度变化可以判断出,图示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所以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极地俯视图;由图可知,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所以该日是夏至日,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故甲、乙、丙三地中昼最短的是甲地;甲地所在经线为昼半球中央经线,故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N,180°);一年中,南回归线以南至南极圈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6°52';甲地位于60°S,乙地位于南回归线,丙地位于30°S,故一年中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
易错提示 该题组易错的原因是题目只提供了局部昼夜分布图,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整体感。避免出错的方法是先将该局部图复原(如下图),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难度会大大降低。
7.B 图示该地正午日影全年大部分时间朝南,少数时间朝北,说明该地正午时太阳大部分时间位于正北,少数时间位于正南,结合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为南北回归线之间,可判断出该地可能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结合选项,B项正确。
8.C 根据上题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故其正午日影最短时为北半球的冬半年,选C。
易错提示 本题组易错的原因主要是对两个关系搞不清楚:一是影子的朝向与太阳方位的关系,二是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的关系。
影子的长短是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一天中太阳高度从低(上午)到高(正午)再到低(下午),影子先变短,在正午达到最短,下午影子则变长;影子朝向和太阳所在方位相反,上午影子朝向偏西,下午影子朝向偏东。正午是一天中影子最短的时刻,一年中正午影子长短的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考 前 必 背
第一单元 地球运动的意义
1.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1小时×时区差。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并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成分、结构、构造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
2.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构造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最常见的地质构造是褶皱和断层。
3.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主要通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作用改造地表形态,其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4.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会影响人口分布、农业生产、运输方式等方面。
第三单元 大气变化的效应
1.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雨雪等天气现象。暖锋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天气。
(2)气旋和反气旋:气旋中心气流旋转上升,常常出现阴雨天气。反气旋垂直方向的空气自上而下补充。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其控制地区多为晴朗天气。
2.气压带、风带
(1)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1个)、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极地高气压带(2个)。
(2)风带: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作用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影响下,形成全年高温、干湿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
4.季风气候:冬季风性质寒冷干燥,夏季风性质温暖湿润。自南向北因热量差异依次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第四单元 水体运动的影响
1.河流的补给:可分为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等类型。
2.洋流的影响: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寒暖流交汇和上升流显著的海域易形成大渔场,如: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秘鲁渔场等。海轮顺洋流航行,航速较快,反之则较慢。洋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会扩大污染范围。
3.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促进水平衡、热量平衡。
第五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量条件 太阳辐射 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条件 海陆位置 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垂直地域 分异规律 热量状况、水分条件及其组 合的垂直变化 所在纬度及其相对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要素的内在关联性、环境特征的一致性,发生发展的统一性。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判别气候类型
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1.关于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B.乙地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C.丙地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D.丁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2.下列四幅图表示戊地气候类型的是( )
下图为某位同学自绘的某半球高、中、低纬度三圈环流模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下列表述与该图相符的是( )
A.此图表示的是北半球三圈环流模式
B.Ⅰ纬度降水总体上多于Ⅲ纬度
C.Ⅱ纬度附近锋面活动频繁
D.Ⅳ纬度台风活动频繁
4.下列关于图中气压带、风带的表述,错误的是( )
A.Ⅰ气压带与a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干湿两季
B.Ⅳ气压带与c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干湿两季
C.Ⅲ气压带与b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在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
D.终年受Ⅲ气压带控制的地区一般为热带沙漠气候
题组二 根据气温与降水量指标推断气候类型
读图(a、b、c代表单元格),回答下面三题。
5.有关a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特有 B.雨热同期
C.盛夏伏旱 D.冬雨夏干
6.b地肯定位于( )
A.北半球大陆东岸
B.北半球大陆西岸
C.南半球大陆东岸
D.南半球大陆西岸
7.a、b、c三地的气候类型分布的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 )
A.a—b—c
B.b—c—a
C.c—a—b
D.c—b—a
下面左图为某半球甲地位置示意图,右图为甲地降水量月分配柱状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8.甲地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是( )
A.地中海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9.甲地降水量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读下列四幅气候资料图,完成下面两题。
1.(2020江苏淮安楚州中学高三上月考,)关于以上四种气候类型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大陆性气候特征最突出的是甲
②海洋性气候特征最突出的是丁
③年降水量最大的是丙
④高温期与多雨期不一致的是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020江苏淮安楚州中学高三上月考,)下列关于四种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乙气候类型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
②甲气候类型只出现在亚洲
③丙气候类型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地区
④丁气候类型在南美洲分布最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气候要素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甲、乙、丙、丁四地中终年温和多雨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4.()图中( )
A.甲地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
B.乙地全年受西风带和暖流的影响
C.丙地常年受东北信风带的控制
D.丁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题组二 特殊气候的成因分析
下图为南美洲局部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2020北京一○一中学高三上月考,)关于图中所示区域气候类型叙述正确的是( )
A.a气候类型的雨季均在11月至次年4月
B.c气候类型在6—8月温和多雨
C.d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是该地远离海洋
D.e气候类型分布在南北纬10°~20°的大陆东岸地区
6.(2020北京一○一中学高三上月考,)下列关于甲、乙两地气候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B.甲、乙两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C.乙地气候的形成与地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有关
D.乙地气候的形成与沿岸暖流有关
读北美洲局部区域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下面两题。
7.()除南极洲外,其他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8.()有关图示四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终年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
B.Ⅱ—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C.Ⅲ—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
D.Ⅳ—受东南信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专题强化练十 气候资料图的判读
一、选择题
读巴库(40°22'N,49°50'E)位置和气候资料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20山东聊城高三上期中,)巴库的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2.(2020山东聊城高三上期中,)巴库1月份气温为0°C以上,其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
C.大气环流
D.地形
图1是2013年5月15日14:00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图2是①②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图1
图2
3.(2020北京一○一中学高三上月考,)下列关于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的天气状况及其成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为阴雨天气,受冷锋影响
B.乙地为降雨天气,受暖锋影响
C.丙地为阴雨天气,受气旋影响
D.丁地为强风天气,受上升气流影响
4.(2020北京一○一中学高三上月考,)图2所示①②气候类型与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是( )
A.①—丁
B.①—丙
C.②—乙
D.②—丁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统计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关于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气候类型只分布在亚洲
B.乙地气候类型各大洲均有分布
C.丙地气候类型分布在大陆西岸
D.丁地气候类型分布在大陆西岸
6.()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主要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而形成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读①②③④四地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变化范围图,回答下面两题。
7.()图示四地的气候类型中,仅由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8.()上图中四地的气候类型可能与下面甲、乙两图所示的气候类型相同的分别是(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9.(2020江苏扬州江都高三学情调研,)读北美洲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新奥尔良与上海气候资料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新奥尔良气候资料统计图
上海气候资料统计图
(1)图中A地的气候类型是 ,成因是 。该气候在北美洲的分布局限在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其影响因素是 。
(2)图中B地的气候类型是 ,成因是 。
(3)比较新奥尔良(30.0°N,90.2°W,海拔1米)和上海(31.2°N,121.4°E,海拔4米)气温季节变化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4)上海7、8月份降水较少的原因是 。上海气候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单元活动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考点1 气候的分布及成因
下图为“某月19日18时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19江苏单科,7,2分,)该月最可能是( )
A.3月 B.6月
C.8月 D.10月
2.(2019江苏单科,8,2分,)此时,澳大利亚( )
A.①地天高云淡 B.②地干热风大
C.③地南风暴雨 D.④地北风酷热
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题。
3.(2018课标Ⅰ,11,4分,)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4.[2016课标Ⅰ,37(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5.[2018江苏单科,27(2),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材料一 图Ⅰ为“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
材料二 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图Ⅱ为“陕西省沿109°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图Ⅰ
图Ⅱ
材料三 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海拔3 767米,其南北坡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图Ⅲ为“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
图Ⅲ
七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24℃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6.[2017江苏单科,27(2)(4),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7年是加拿大建国150周年,国家公园免费开放一年。加拿大落基山南段的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
材料二 下图为“加拿大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及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
(1)游客感觉到莱斯布里奇与温尼伯气温不同。试比较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2)游客继续西行至“加拿大雨都”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落基山以东的气候不同。温哥华属 气候,这里降水较多的原因有 。
考点2 气候类型及其判读
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下图为北纬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完成下面两题。
甲
乙
7.(2015浙江文综,3,4分,)下图为北纬30°附近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统计图。与甲、乙两地相对应的是( )
A.甲—①,乙—② B.甲—②,乙—④
C.甲—③,乙—① D.甲—④,乙—③
8.(2015浙江文综,4,4分,)甲、乙两地自然景观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距海远近 C.洋流性质 D.海拔高度
下图为某洲大陆沿22°S纬线的地形剖面图。
9.(2015上海单科,24,2分,)图中乙地气候类型属于( )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10.(2015上海单科,25,2分,)导致乙地降水量与甲地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乙地( )
A.处于盛行风向的迎风坡上
B.受沿岸寒流影响
C.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D.受高峻地势影响
11.(2015海南单科,21,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茶树为常绿阔叶树,主要分布在气候湿热的热带、亚热带的山地、丘陵地区。而位于44°N附近的俄罗斯索契栽培茶树有数百年历史。下图示意索契的位置。
分析索契适宜茶树生长的水热条件的成因。
三年模拟练
选择题
下图示意亚欧大陆40°N附近东西两岸甲、乙两个测量站统计的1月、4月、7月和10月四个月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20江苏扬州高三学情调研,)甲、乙两测量站相比( )
A.1月降水甲地比乙地多
B.气温季节变化甲地比乙地小
C.7月气温甲地比乙地低
D.降水季节变化甲地比乙地大
2.(2020江苏扬州高三学情调研,)乙测量站1月降水较多,主要是受( )
A.西北风的影响 B.西风带的控制
C.沿岸暖流影响 D.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
罗斯海被喻为研究地球系统中能量、物质交换和圈层相互作用、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天然实验室”。2017年11月8日从我国上海出发的南极科考队直奔罗斯海西岸气候条件恶劣的恩克斯堡岛,12月初抵达目的地,并开启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的建设,下图为新站选址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3.()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选址罗斯海西岸的恩克斯堡岛是因为其( )
A.科研价值大 B.环境条件好
C.建设难度小 D.终年不冻
4.()在科研人员抵达恩克斯堡岛开始建站准备工作时,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A.当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南天空
B.恩克斯堡岛附近海域浮冰面积大
C.塔里木河正处于汛期
D.巴西高原草木一片枯黄
5.()恩克斯堡岛气候条件恶劣的原因有( )
①纬度高 ②海拔高 ③常年盛行西北风 ④常年盛行极地东风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下表中甲、乙两地为欧洲西部某地(50°N,5°E)和南美洲西部某地(45°S,72°W)。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月 4月 7月 10月 全年
甲地均温(℃) 13.2 11.3 6.3 8.1 10.2
甲地降水量(mm) 161 339 509 232 3 860
乙地均温(℃) 4.8 9.2 16.1 12.2 11.1
乙地降水量(mm) 164 84 95 140 1 260
6.(2019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甲地降水远比乙地丰富的主要原因是甲地( )
A.有西风带来丰富水汽 B.靠近海洋,水汽充足
C.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D.受山地阻挡,多地形雨
7.(2019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乙地7月均温高于甲地1月均温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大 B.甲地白昼时间长
C.乙地沿岸有暖流流经 D.乙地受东南信风影响
8.(2019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乙地降水冬季较夏季更丰富的原因主要是( )
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B.暖流影响
C.地形阻挡 D.冬季西风更为强劲
飞机侧风试验是在侧风环境下对飞机起降稳定性的测试。我国自主研制的ARJ21型号飞机,在西北地区机场完成了一般侧风试验后,于2018年3月远赴冰岛国际机场开展大侧风试验。该机场拥有全球为数不多的东西、南北两条垂直交叉走向的“十”字形跑道,当地常年有多种风向的大风,是世界上最大的飞机侧风试验基地,下图为冰岛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9.()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机场难以进行大侧风试验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机场( 易错 )
A.跑道方向单一 B.大风日数少
C.大风时易起沙尘 D.多雨雪天气
10.()冰岛有多种风向大风的主要原因是长时间受控于( )
A.西风 B.极地东风 C.高压 D.低压
11.()除侧风条件外,冰岛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飞机侧风试验基地的优势条件是其( )
A.侧风试验设施完善 B.白昼时间长
C.靠近飞机制造中心 D.客运量大,航班多
答案全解全析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基础过关练
1.C 2.B 3.C 4.A 5.B 6.C 7.D 8.A
9.D
1.C 甲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乙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呈现出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丙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丁地常年受季风控制。故选C。
2.B 由图可知,戊地为热带季风气候,根据气候资料统计图可判断选项B正确。
3.C 根据图示近地面风向向左偏转,可知此图表示的是南半球三圈环流模式,故A错误;I纬度和Ⅲ纬度均盛行下沉气流,故降水均偏少,B错误;I纬度盛行下沉气流,应处于极地高气压带,则Ⅱ纬度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且冷暖气流相遇易形成锋面天气,故C正确;IV纬度位于赤道附近,无地转偏向力,无台风形成,故D错误。
4.A I气压带为极地高气压带,a风带为极地东风带,二者交替影响的地区降水稀少,故A错误,符合题意;Ⅳ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c风带为信风带,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干湿两季,B正确,不符合题意;Ⅲ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b风带为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在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C正确,不符合题意;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一般为热带沙漠气候,D正确,不符合题意。
5.B a地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7月平均气温为20~30℃,降水量为150~200毫米,故a地气候雨热同期。
6.C 由图可知,b地1月平均气温为20~30℃,7月平均气温为0~10℃,1月降水量为150~200毫米,7月降水量为50~100毫米。该地1月平均气温高于7月,表明其位于南半球,最低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说明其位于亚热带,降水集中在夏季,则分布在大陆东岸。
7.D 据图可判读出a地位于温带地区,b地位于亚热带地区,c地位于热带地区,故a、b、c三地的气候类型分布的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c—b—a。
8.A 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大陆西岸且纬度接近30°,气候类型可能为热带沙漠气候或地中海气候,结合右图中甲地降水量月分配柱状图可知,其降水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应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9.D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气候类型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雨热不同期。
能力提升练
1.D 2.A 3.A 4.D 5.B 6.D 7.B 8.C
1.D 依据图中信息,可判断出甲为北半球的温带季风气候,乙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丙为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丁为北半球的热带季风气候。甲气温年较差大,位于大陆的东岸,大陆性气候特征最突出;海洋性气候特征最突出的是丙;年降水量最大的是丁;高温期与多雨期不一致的是乙。故①④正确、②③错误,选D。
2.A 甲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只出现在亚洲;乙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丙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附近的大陆东岸地区;丁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在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分布最广。故①②正确,选A。
3.A 图中甲地月均温为5℃到15℃,月降水量为80毫米到110毫米,符合终年温和多雨的特点,选项A正确。
4.D 根据图中水热组合的特点,可分析出甲、乙、丙、丁四地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影响,选项A错误;温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选项B错误;温带大陆性气候并非常年受东北信风带的控制,选项C错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选项D正确。
5.B 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在南北半球都有分布,只有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的雨季为11月到次年4月;c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6—8月为南半球的冬季,温和多雨;d气候类型为受山脉阻挡形成的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e气候类型分布在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地区。故选B。
6.D 甲、乙两地都为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甲地热带雨林气候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的,乙地气候的形成与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和沿岸的暖流有关。故选D。
7.B 除南极洲外,其他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区。
8.C Ⅰ位于40°N以北的大陆西岸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Ⅱ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Ⅲ为高原、高山气候,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Ⅳ为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其形成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地形、洋流等的综合影响。
专题强化练十 气候资料图的判读
1.C 2.A 3.A 4.D 5.A 6.D 7.A 8.A
一、选择题
1.C 读巴库(40°22'N,49°50'E)位置图可知,其位于里海西岸;读巴库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地年降水量为200毫米左右,气候较干旱,且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较大,其气候类型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故C项正确。
2.A 由上题分析可知,巴库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份气温应低于0℃,但是巴库位于里海西岸,受里海影响,冬季气温较高,1月份气温为0℃以上,故A项正确。
3.A 读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地位于冷锋锋后,受冷锋影响,多为阴雨天气;乙地位于暖锋锋后,受暖锋影响,多为晴朗天气;丙地为高压中心,受反气旋控制,多为晴朗天气;丁地等压线稀疏,风力小。故选A。
4.D 读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气候类型7月份气温最高,且最冷月气温为0~10℃,全年降水均匀,是温带海洋性气候,②气候类型7月份气温最高,且最冷月气温为0~10℃,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是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地区,图1中的甲、乙两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区,其中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广,所以丁地是地中海气候;丙地深入内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故选D。
5.A 读图可知,甲地最冷月气温低于0℃,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亚洲;乙地最冷月气温高于0℃但低于15℃,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为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分布;丙地最冷月气温低于0℃,全年降水少,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内部;丁地最冷月气温高于0℃但低于15℃,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
6.D 由上题分析可知,四种气候类型中,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是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而形成的。
7.A 读图可知,④地最低气温为0℃以上,而降水量年内变化较小,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常年受西风影响;③地最低气温低于0℃,降水量年内变化较大,应为温带季风气候,其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②地一年内气温都很高,其降水量年内变化也较大,可能是热带季风气候,其成因为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①地最低气温为5℃以上,应位于亚热带,其降水量年内变化较大,但降水总量不大,应为地中海气候,其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8.A 甲图所示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乙图所示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结合上题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二、非选择题
9.答案 (1)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影响 地形
(2)地中海气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3)差异:上海气温季节变化大于新奥尔良。
原因:上海季风气候更典型;上海的冬季风势力强,冬季更加寒冷。
(4)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伏旱天气影响) 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解析 (1)图中A地因终年受西风带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在北美洲的分布局限在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原因是受东部高大的南北走向山脉的限制,其影响因素是地形。(2)图中B地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3)新奥尔良年内平均气温为10~30℃,上海为4~30℃。上海气温季节变化大于新奥尔良。上海位于东亚地区,海陆热力差异比新奥尔良显著,季风气候更典型;上海的冬季风势力强,冬季更加寒冷。(4)上海7、8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少,出现伏旱天气。上海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夏季分别受西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故其气候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单元活动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1.A 2.A 3.A 7.D 8.D 9.B 10.A
1.A 图示副热带高压的脊线基本沿40°S延伸,20°S附近有两个较明显的强低压,说明此时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应为南半球夏秋季节,则该月最可能为3月。
2.A 图中①地位于高压脊附近,受下沉气流控制而多晴朗天气,A正确。②地等压线稀疏,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小,因此风速小,B错误;③地位于低压中心的东南侧,吹偏东风,C错误;④地位于低压中心的西侧,为偏西风,D错误。
3.A 区域定位可知,毕节位于云贵高原,地势较重庆高,故7月份气温较低,A项正确;毕节的纬度较重庆低,若因纬度影响气温应较高,B项错误;两地均远离海洋,均受季风环流影响,因此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不是导致两地气温差异的因素,C、D项错误。
4.答案 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堪察加半岛地处季风气候区,图中等高线反映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且高差较大。因此山脉对季风起阻挡作用,形成地形雨和雨影区,且形成明显的气候垂直分异。
5.答案 海拔较低;处于夏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 地形
解析 由图可知,关中地区位于渭河平原,海拔较低,且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有焚风效应,出现高温中心。24℃等温线向北凸出,表明该地比两边温度高,结合所学知识,该地位于黄河谷地,地势低,温度高。
6.答案 (1)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年降水量较少(温尼伯冬季气温低;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大;年降水量较多) 落基山东麓地区频繁受到下沉暖气流的影响(焚风效应)
(2)温带海洋性 常年盛行西风;暖流增湿;地形抬升
解析 (1)由两地气候资料图可以读出莱斯布里奇年降水量为380毫米,1月平均气温约为-6℃;而温尼伯年降水量为521毫米,1月平均气温约为-16℃;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明显高于温尼伯是受下沉气流影响。
(2)依据图文信息可判断温哥华位于50°N的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全年受西风影响,且位于迎风坡,加之受暖流影响,降水较多。
7.D 北纬30°附近有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甲地自然景观以荒漠为主,对应的是④;乙地自然景观图中有雪山、冰川,属于高原高山气候,夏季凉爽,全年气温较低,对应的是③。故选D。
8.D 甲、乙两地纬度相同,甲地为热带沙漠气候,乙地为高原高山气候,乙地自然景观的成因是海拔高,故选D。
9.B 该大陆西侧为高大山地,海拔达5 000米,中部地区地势低平,为平原地形,东部地区海拔较高,为高原地形。由此可判断该大陆应为南美大陆。图中乙地气候类型属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B正确。
10.A 乙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乙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甲地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又受沿岸寒流影响,降水较少。故A正确。
11.答案 背山面海,位于西风带(盛行西南风),黑海蒸发的水汽随盛行风遇山地抬升,云多雨丰(多地形雨)。纬度约44°N,夏季气温高。冬季山脉阻挡北面冷空气侵袭,且黑海海面水温较高(对气温调节作用较强),气温较高。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茶树为常绿阔叶树,主要分布在气候湿热的热带、亚热带的山地、丘陵地区”,而“索契栽培茶树有数百年历史”,说明索契的气候、地形等特征符合茶树的生长习性。从图中可以看出,索契纬度较高,从地带性规律看,该地应该为温带地区,其夏季气温高,适宜茶树生长;从图中等高线分布规律可以看出,索契北部为山地,冬季时能有效地阻挡来自北方(亚欧大陆北部)的寒冷空气的侵袭,加上黑海海水的调节作用,使得该地气温具有亚热带的特征。该地西临黑海,东为山地,位于西风迎风坡,降水较为充足。因此形成适宜茶树生长的水热条件。
三年模拟练
1.D 2.B 3.A 4.B 5.C 6.D 7.C 8.D
9.C 10.D 11.A
选择题
1.D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测量站1月降水量分别约为5毫米和120毫米,故1月降水甲地比乙地少,A错误。甲地最高、最低月气温分别约为26℃和-4℃,温差约为30℃;乙地最高、最低月气温分别约为23℃和10℃,温差约为13℃,故气温季节变化甲地比乙地大,B错误。甲、乙两测量站7月气温分别约为26℃和23℃,故7月气温甲地比乙地高,C错误。甲测量站降水量最大值、最小值分别约为180毫米和5毫米,差值约为175毫米;乙测量站降水量最大值、最小值分别约为120毫米和10毫米,差值约为110毫米,故降水季节变化甲地比乙地大,D正确。
2.B 甲、乙两测量站分别位于亚欧大陆40°N附近东西两岸,乙测量站冬季降水多,说明该地为地中海气候。1月,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此时乙测量站受西风带的控制,降水较多,B正确。
3.A 结合材料可知,罗斯海被喻为“天然实验室”,因此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选址罗斯海西岸的恩克斯堡岛是因为其科研价值大,A正确。
4.B 该地位于南半球,正午太阳位于正北天空,A错;此时南半球为夏季,气温较高,恩克斯堡岛附近海域浮冰面积大,B对;塔里木河的汛期在夏季,此时北半球为冬季,C错;巴西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此时正值夏半年,草木葱绿,D错。
5.C 据图可知,恩克斯堡岛位于70°S和80°S之间,纬度高,气温低,①对;该地常年盛行极地东风,③错、④对;恩克斯堡岛的海拔材料中没有体现,且小岛一般海拔相对较低,②错。故选C。
6.D 读表可知,甲地7月均温低,乙地1月均温低,由此可以判断出甲地位于南半球,乙地位于北半球。根据甲、乙两地的经纬度可以判断出甲、乙两地均位于西风带,受盛行西风的影响,甲地位于南美洲西部,受安第斯山脉阻挡,处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乙地位于欧洲西部,地势起伏小,所以甲地降水远比乙地丰富。故选D。
7.C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地位于南半球,乙地位于北半球。乙地7月和甲地1月都为所在半球的夏季,两地纬度相差不大,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相当,故A、B错误;乙地主要受西风带影响,故D错误;乙地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甲地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降温减湿作用明显,故C正确。
8.D 乙地降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无关,故A错误;地形和乙地降水冬季较夏季更丰富无关,故C错误;乙地降水主要受盛行西风强弱的影响,冬季中纬度地区南北温差比夏季大,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故西风更为强劲,带来的水汽更多,所以乙地降水冬季较夏季更丰富,故D正确;暖流势力强弱和盛行西风的强弱相关,故B错误。故选D。
9.C 与冰岛相比,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大风时容易出现沙尘天气,不利于进行大侧风试验,故C项正确。跑道方向单一不是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机场难以进行大侧风试验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我国西北地区大风日数多,B项错误;冰岛雨雪天气更加频繁,D项错误。
易错提示 本题很容易因为材料中出现了“十”字形跑道,而错选A项。能不能进行大侧风试验,关键是当地的气候条件,跑道方向单一虽然也有影响,但并不是主要原因。
10.D 冰岛位于北极圈附近,常年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形成低压中心,导致气流由四周汇聚而来,形成多种风向的大风,故D项正确,C项错误。冰岛受西风和极地东风控制时间短,且受这两种风控制时,风向单一,故A、B项错误。
11.A 根据材料“该机场拥有全球为数不多的东西、南北两条垂直交叉走向的‘十’字形跑道”可知,除了侧风条件外,冰岛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飞机侧风试验基地的优势条件是其侧风试验设施完善,故A项正确;昼夜长短与侧风试验无关,B项错误;冰岛国际机场并不靠近飞机制造中心,C项错误;客运量大,航班多不利于进行侧风试验,D项错误。第五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自然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
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下图为非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图中①自然带的名称是( )
A.热带荒漠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雨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图中①②③④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3.造成图中①②③④自然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降水
C.热量 D.洋流
“穿衣指数”是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起主要作用的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适当着装。读我国某日“穿衣指数”图,完成下面两题。
4.如上图所示,由海南背心—湖南短袖—湖北衬衣—河南西服—河北、辽宁大衣—吉林、黑龙江厚羽绒服的着装变化体现了(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5.新疆和海南的“穿衣指数”不同,反映了不同区域之间自然环境的 ( )
A.整体性 B.联系性
C.开放性 D.差异性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略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6.图中A、B、C三处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
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D.从东向西海拔增高
7.图中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题组二 自然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
下图示意①②③④山地垂直带谱。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图中山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有(深度解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图中可反映我国长白山垂直带谱的是(深度解析)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四川省某山地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0.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有可能是( )
A.针阔叶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荒漠
11.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深度解析)
A.水分 B.热量
C.海拔 D.土壤
12.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图中所示山地( )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永久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远造成基带差异大
题组三 非地带性现象
多肉植物是指植物的根、茎、叶器官中有一个或几个器官肥厚多汁,利于贮水,以便熬过干旱的植物。多肉植物在旱季时进入休眠状态,在雨季生长、开花。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3.依据相关材料推断,图中最不适合多肉植物生长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图中丙地区自然带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下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河谷剖面图。该河谷两侧山坡植被景观截然不同,①坡植被茂盛,②坡植被稀疏。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5.从成因上看,该河谷为( )
A.张裂谷 B.断层谷
C.背斜谷 D.向斜谷
16.从地域分异规律角度分析,①坡和②坡的植被生长差异属于(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现象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7.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18.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
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某同学设计“森林之旅”暑假旅游线路,探秘我国丰富的森林资源。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图中能够探秘最多森林种类的路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可能见到最多森林种类的山脉位于(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3.()影响图中甲路线沿线自然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 B.热量
C.水分 D.地形
某渔船从葡萄牙航行至非洲最南端,航行路线如甲图所示,途经①②③④四地,其中某地降水量变化如乙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4.(2020江苏盐城高三上期中改编,)②③④三地的自然带( )
A.其更替受热量因素影响明显
B.其更替受水分因素影响明显
C.②③两地自然带均向高纬延伸
D.都不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
5.(2020江苏盐城高三上期中,)四地中符合乙图降水量变化特点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题组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下图为某山地自然带垂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6.()该山地可能位于( )
A.中国西部 B.欧洲南部
C.非洲中部 D.亚洲北部
7.()图中②自然带的名称是( )
A.针阔叶混交林带
B.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C.高寒荒漠带
D.高山草甸带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山地南、北坡垂直自然带随海拔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2020山东淄博淄川中学高二上期中,)该山地南坡较北坡( )
A.热量少 B.雪线低
C.海拔高 D.降水少
9.(2020山东淄博淄川中学高二上期中,)与北坡相比,该山地南坡自然带丰富,主要是因为南坡(深度解析)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海拔高,坡度大
C.降水多
D.坡向朝南,温度高
垂直地带性植被的常见更替顺序是乔木—灌木—草甸。但在个别山区却存在植被呈逆向更替分布的情况,这种现象称为倒置垂直地带性。下图为横断山区金沙江(28°N)两岸的植被垂直地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0.(2020浙江宁波效实中学高三一模,)该地金沙江畔的自然植被可能是( )
A.中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干旱小叶灌丛
D.高山草甸
11.(2020浙江宁波效实中学高三一模,)横断山区金沙江(28°N)两岸植被出现倒置垂直地带性分布的最主要原因是(深度解析)
A.海拔高,热量不足
B.受地形影响,出现焚风效应
C.谷底河畔风力强劲,蒸发旺盛
D.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
题组三 非地带性现象
读非洲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12.()图示下列各地的自然带的形成过程中,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最大的是( )
A.④ B.⑥ C.③ D.②
13.()图中①③⑤三地的自然带( )
A.类型相同,成因不同
B.类型不同,成因不同
C.类型不同,成因相同
D.类型相同,成因相同
14.()图中②③④三地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下图为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M位于山地的西侧,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5.(2020江苏盐城四校期末联考,)M一侧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16.(2020江苏盐城四校期末联考,)图中的非地带性植被最可能是( )
A.常绿硬叶林 B.高山草甸
C.荒漠 D.雨林
下图为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7.(2020江苏苏北高二上调研,)图中②③所指的自然带分别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18.(2020江苏苏北高二上调研,)图中①自然带形成的主要原因为( )
A.热量增加 B.降水增多
C.海拔增高 D.光照增强
专题强化练十三 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选择题
读理想大陆局部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①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荒漠、草原带
2.()图中①②③三地自然条件相比较( )
A.②地降水最多 B.只有③地的植被为森林
C.①地年均温最低 D.②③两地均受暖流影响
读下面四幅海拔5 000米的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3.()甲、乙、丙、丁四山地位置由低纬向高纬排列的正确顺序是( )
A.乙、甲、丙、丁 B.丁、丙、乙、甲
C.乙、丙、甲、丁 D.丁、甲、丙、乙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四山地中位于南半球的是甲和丁
B.甲、乙、丙、丁四山地中位于南半球的是乙和丙
C.甲、乙、丙、丁四山地中位于北半球的是乙和丙
D.甲、乙、丙、丁四山地中位于北半球的是甲和丁
雪线指终年积雪区域的下界。下图为地球上的雪线高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影响图中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有(深度解析)
①光照 ②气温 ③降水 ④地形 ⑤植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⑤
6.()X、Y两地纬度相当,但雪线高度不同,主要是因为 (深度解析)
A.X地多受暖流和西风影响,温度较高
B.X地多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降水较多
C.Y地陆地缺失,无法判定雪线高度
D.Y地海洋性强,阴天多,光照不足
二、非选择题
7.(2020江苏泰州中学高三上期中,)下面为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和甲山地的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Ⅰ
图Ⅱ
(1)图Ⅰ中①②③自然带的差异主要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导分异因素是 。
(2)由于 和 因素的影响,图Ⅰ中的乙处形成了 (填自然带),这属于自然环境地域分异中的 现象。
(3)图Ⅱ中反映的是自然带的 分异规律,其中d代表的植被类型与图Ⅰ中自然带 (填数字序号)的植被类型相同。
(4)图Ⅱ中山地北坡雪线高于南坡,其主要原因是 。
第一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考点1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17课标Ⅰ,1,4分,)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2017课标Ⅰ,3,4分,)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3.[2018天津文综,13(2),8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Ⅰ 图Ⅱ
我国的攀枝花市与俄罗斯的新库兹涅茨克市都是本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
新库兹涅茨克市所在地区适宜温带作物生长,攀枝花市所在地区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这种现象体现了 地带性规律。攀枝花市所在地区还能种植热带、温带作物,说明其自然原因。
4.[2017北京文综,41(1),10分,]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下题。
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
考点2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完成下题。
5.(2019课标Ⅲ,11,4分,)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深度解析)
A.针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高寒草甸带 D.灌丛荒漠带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2016课标Ⅰ,10,4分,)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7.(2016课标Ⅰ,11,4分,)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三年模拟练
选择题
下图为北半球由赤道到极点景观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该图所示内容体现了( )
A.植被高度变化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下列关于图中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植被为常绿硬叶林
B.②雨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C.①至②景观的变化完全由热量条件决定
D.南半球缺少①植被
幕阜山主峰位于湖南省平江县境内,海拔1 596米,峰峦延绵湘、鄂、赣三省,这里分布着大面积的草山草坡(见下图),是南方10亿亩草山草坡的一部分。湖南省地处亚热带,生物群落演替规律是:石山—苔藓地衣—草本—灌丛—针叶林—落叶林—常绿林。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幕阜山出现草山草坡属于(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表现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表现
C.垂直地域分异的表现
D.非地带性现象
4.()常绿林取代落叶林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水分 B.光照 C.热量 D.土壤
5.()促进南方草山草坡的保护与开发,适宜的做法是( )
A.大力发展畜牧业
B.植树造林,发展林业
C.适度发展旅游业
D.侧重发展种植业
秦岭—大巴山山区由一系列东西走向、南北排列的山地组成,具有南北过渡的地理—生态属性,因此常被当作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秦巴山区形成了复杂多样且具有过渡性质的山地垂直带。某地理研究小组成员在对该地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绘制了部分山地的垂直带谱(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秦岭—大巴山山区部分山地垂直带谱
6.(2020山东新高考模拟,)下列山地按照自南向北排列正确的是(深度解析)
A.米仓山、三峡大老岭、草链岭、太白山
B.太白山、草链岭、三峡大老岭、米仓山
C.草链岭、太白山、米仓山、三峡大老岭
D.三峡大老岭、米仓山、太白山、草链岭
7.(2020山东新高考模拟,)太白山南北坡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差异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基本相同
B.坡面环境差异小
C.坡度差异不大
D.坡面相互影响小
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因各种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下图为我国某林地12月晴天平均最高气温(日最高气温总和/天数)和平均最低气温分布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8.(2020江苏海安中学高三月考,)该地森林类型主要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9.(2020江苏海安中学高三月考,)与林窗西侧相比,12月林窗东侧的晴天平均最高气温较高,最合理的解释是( )
A.上午多雾,日照多在下午,林窗东侧日照较多
B.太阳从东南升,林窗东侧比西侧的日照时间长
C.林窗东侧的林木比西侧高大,导致东侧通风性好
D.林窗东侧的林木比西侧茂密,导致东侧空气湿度较大
答案全解全析
第五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基础过关练
1.C 2.C 3.C 4.C 5.D 6.A 7.A 8.C
9.D 10.B 11.A 12.C 13.B 14.D 15.B 16.C
17.D 18.C
1.C 图中①自然带位于赤道地区的刚果盆地,其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所以①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选C。
2.C 图中①②③④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选C。
3.C 图中①②③④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造成其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选C。
4.C 穿衣厚度由南向北越来越厚,是因为气温由南向北越来越低,所以这种着装变化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5.D 新疆和海南的“穿衣指数”不同,反映了不同区域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6.A 读图可知,A处为森林,B处为草原,C处为荒漠。故A、B、C三处自然景观的变化是水分条件的变化引起的,主要原因是从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
7.A 图中自然带由森林变为草原再变为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8.C 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山地,其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同海拔处南坡的气温比北坡高,热量条件南坡比北坡好,所以同一自然带南坡海拔较高,故①④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9.D 长白山位于北温带,其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
解题方法 判断山体所在地区的方法
(1)根据阴坡、阳坡的南北方位,可以判断出南北半球。
(2)根据基带(山麓自然带)的类型,可以判断出山体所在的气候区或者温度带。
10.B 该山地东坡处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又因为甲之上的植被类型是落叶阔叶林,根据垂直自然带的变化规律,可判断出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有可能是常绿阔叶林。
11.A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山地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植被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等;西坡为背风坡,降水较少,植被为山地荒漠、山地草原等。所以,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12.C 依据该山地海拔接近8 000米,以及南坡有雨林季雨林带和常绿阔叶林带,可判断出该山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因而南坡永久冰雪带下界较低,C正确;各自然带的界线是基本固定的,A错误;图中显示北坡针叶林上界高于南坡,B错误;南、北坡基带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海拔不同,D错误。故选C。
13.B 由材料分析可知,多肉植物适宜生长在降水季节变化明显的地区。读图可知,丙地区和丁地区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甲地区位于地中海气候区,甲、丙、丁三地区降水季节变化都很明显,适宜多肉植物生长,而乙地区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不适宜多肉植物生长。故选B。
14.D 图中丙地区位于东非高原,在赤道附近。赤道附近本应形成热带雨林带,但因为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降水少,形成了热带草原带,故丙地区自然带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非地带性现象。
15.B 由图可知,该河谷同一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位移,为断层构造,故B正确。
16.C 根据图中指向标可知,①坡为阴坡,②坡为阳坡,①坡植被茂盛的主要原因是阴坡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水分条件好,②坡植被稀疏的主要原因是阳坡气温较高,蒸发量大,水分条件差。①坡和②坡的植被生长差异主要是山谷的坡向差异造成的,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故C正确。
17.D 从图中经纬度及岛屿轮廓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自然带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②自然带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的差异体现了非地带性现象。
18.C 四个选项都体现了非地带性现象。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了热带草原带;南纬50°~60°附近为海洋,不具备发育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的陆地环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及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是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都有暖流经过,都形成了热带雨林带。
能力提升练
1.B 2.C 3.C 4.A 5.B 6.B 7.C 8.B
9.A 10.C 11.B 12.B 13.A 14.C 15.C 16.C
17.B 18.B
1.B 图中乙路线跨越的纬度最多,能够探秘最多的森林种类。
2.C ③地纬度低,山脉海拔高,垂直地域差异大,森林种类丰富;①②两地纬度较高,森林种类少;④地纬度较低,但山脉海拔较低,森林种类少。
3.C 图中甲路线沿线自然景观的变化符合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故影响其自然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4.A 读图可知,②地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③地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④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其更替受热量因素影响明显,A对、B错;②地自然带受暖流影响向高纬延伸,③地自然带受寒流影响向低纬延伸,C错;三地的自然带都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D错。
5.B 乙图所示地点全年降水丰富,因此可判断其为热带雨林气候。结合①②③④四地的地理位置与所学知识可知,①地为热带沙漠气候、②地为热带雨林气候、③地为热带沙漠气候、④地为地中海气候,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6.B 该山地山麓地带的自然带为山地落叶阔叶林带,故推测该山地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排除C、D;中国西部虽为温带地区,但其典型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排除A。故选B。
7.C 依据自然带垂直分布规律可知,积雪冰川带下面为高寒荒漠带。
8.B 读图分析可知,高山冰雪带下限的分布高度南坡比北坡低,由此可判断该山地南坡较北坡雪线低,B正确;北半球山地南坡纬度更低,且南坡为阳坡,则南坡较北坡热量多,A错误;南坡、北坡同属一个山地,两坡海拔相同,C错误;图示该山地南坡有森林带分布,北坡无森林带分布,且雪线南坡低于北坡,可推知南坡较北坡降水多,D错误。故选B。
9.A 该山地位于北半球,与北坡相比,南坡纬度更低;读图可知,南坡自然带分布大约从海拔500米一直到山顶高山冰雪带,而北坡大约从海拔4 000米才有自然带分布,说明南坡相对高度大,故A正确。南坡与北坡同属于一个山地,两坡海拔相同,B错误;坡向朝南,温度高,降水多,南坡水热条件好;水热条件好也是该山地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南坡相对高度大,纬度低,C、D错误。
10.C 据图可知,暖温带半干旱灌丛及半湿润针叶林带在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以下,为灌丛和针叶林的过渡地带,该地存在植被呈逆向更替分布的情况,那么该地金沙江河畔的自然植被可能是亚热带干旱小叶灌丛,C正确。
11.B 金沙江河谷地区,海拔低,气温高,热量充足,A错误;横断山区金沙江畔植被岀现倒置垂直地带性分布,主要是因为该地区山高谷深,山地的背风坡出现焚风效应,气候干旱,B正确;该地区谷底河畔地形封闭,风力弱,C错误;横断山区距离印度洋较近,D错误。故选B。
知识拓展 焚风效应常出现在山脉背风坡,是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为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
12.B 图中②③④三地的自然带分别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符合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⑥地的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其形成与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有关,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最大。
13.A 图中①③⑤三地的自然带都是热带草原带,但①地的自然带是因地势高形成的,③地的自然带是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的,⑤地的自然带是因该地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的,所以三地的自然带成因不同。
14.C 图中②③④三地的自然带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其变化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5.C M处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且位于大陆西岸,所以M一侧的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16.C 如图所示,山地的东侧为背风坡,气流下沉,气候干燥,所以图中的非地带性植被最可能是荒漠。
17.B 由图可知,②属于地中海气候区,该气候区发育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③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受东澳大利亚暖流影响该处发育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选B。
18.B 图中①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该自然带附近有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起增温增湿作用,又因为该自然带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较多,所以①自然带形成的主要原因为降水增多。故选B。
专题强化练十三 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C 2.A 3.C 4.D 5.B 6.A
一、选择题
1.C 根据图示位置可知,图中①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位于大陆西岸,所处的自然带是热带荒漠带。
2.A 结合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可知,②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最多;②③两地的植被都以森林为主;①地纬度最低,年均温最高;②地受寒流影响,③地受暖流影响。
3.C 图中④自然带在丁山地分布海拔最低,说明丁山地纬度最高,其次是甲山地;乙山地垂直自然带谱数目多于丙山地,可判断乙山地纬度低于丙山地,故甲、乙、丙、丁四山地由低纬向高纬排列的正确顺序是乙、丙、甲、丁。
4.D 甲山地和丁山地的同一自然带④,在南坡的分布海拔高于北坡,因此判断出南坡是阳坡,应位于北半球;乙山地自然带谱最丰富,且在南北坡的分布没有区别,应位于赤道附近;丙山地的同一自然带在北坡的分布海拔高于南坡,应位于南半球。
5.B 读图可知,副热带地区雪线最高,该地区气温较高,积雪易融化;赤道地区虽然气温高,但因降水多,雪线反而较低,说明影响图中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有气温与降水。
6.A X地位于北极圈附近,多受暖流和西风影响,温度较高,故X地雪线较高。
名师点睛 副热带地区气流下沉,气温高,积雪易融化,雪线最高。如南纬20°~25°的安第斯山脉,雪线最高可达6 400米,是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赤道地区由于对流旺盛,云层较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于副热带地区高,且降水较多,冰雪消融量少于副热带地区,雪线较低。如非洲赤道附近地区雪线高度为4 500~5 600米。中高纬地区,随纬度升高,气温降低,雪线也随之降低。如北极圈附近雪线高度在200米以下。
二、非选择题
7.答案 (1)从赤道到两极 热量
(2)地形 洋流 热带雨林带 非地带性
(3)垂直地域 ②
(4)北坡受来自陆地的东北信风影响,降水少;南坡受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多
解析 (1)图Ⅰ中①②③自然带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体现了自然带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导分异因素是热量。(2)受沿岸暖流和地形的影响,乙处降水丰富,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这属于自然环境地域分异中的非地带性现象。(3)图Ⅱ中自然带水平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更替,反映的是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其中d代表的植被类型为热带草原,与图Ⅰ中的自然带②的植被类型相同。(4)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气温高则雪线高,反之则低;降水多则雪线低,反之则高。甲山地应为乞力马扎罗山,北坡受来自陆地的东北信风影响,降水少;南坡受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多。
第一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1.B 2.A 5.D 6.A 7.C
1.B “拍摄当日”为3月25日,“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当地杂树不可能是常绿树种,而为落叶阔叶树种。杂树为适应当地环境的自然植被,故B正确。
2.A 常绿灌木生长条件介于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之间,其分布主要受制于气温高低。
3.答案 纬度
地表高差大,海拔较高的地区能种植温带作物;北部山地阻挡冷空气,冬季热量条件优于同纬度地区,山谷地区能种植热带作物。
解析 新库兹涅茨克纬度较高,适宜温带作物生长;攀枝花所在地纬度较低,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这种现象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攀枝花地处高山峡谷地区,由于海拔差异,植被呈现垂直地域分异,海拔高的地区能种植温带作物,山谷地区由于山地对北方冷空气的阻挡,冬季热量条件优于同纬度地区,能种植热带作物。
4.答案 热带草原带。1月植物繁茂,为热带草原的湿季。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多。7月草木枯黄,为热带草原的干季。受信风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少。
解析 根据图文中的信息:东非、10°S~15°S、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等可判断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1月为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气温高、降水多,植物繁茂;7月为干季,受信风带影响,气温高、降水少,草木枯黄。
5.D 新疆地处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较高。该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位于山前洪积平原上,因此公路北端海拔750米处也应位于山前平原上,其自然带应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为灌丛荒漠带。故D项正确。
归纳总结 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的特点
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③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地所在纬度及其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地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④同一山地,阳坡自然带分布高于阴坡;同一自然带,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⑤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6.A 由图中信息可知,磷高累积区位于海拔4 000米左右,说明该高度土壤营养物质丰富,土壤含水较多,有利于植物生长,但该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故该处的自然带应是高山草甸带,故A项正确。由于该山地处四川西部,纬度较低,海拔4 000米处不会有高山冰雪带,故B项错误。海拔4 000米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不适宜森林生长,故C、D项错误。
7.C 据图可知,2 000~3 000米处磷累积量较少。与4 000米处相比,2 000~3 000米处海拔低,温度高,蒸发强,土壤含水少,不利于磷累积,故A项错误,C项正确。由于海拔低、热量条件好,有林木生长,该高度生物生产量较高,故B项错误。由于地处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该高度地表径流量较大,故D项错误。
三年模拟练
1.C 2.D 3.D 4.B 5.C 6.D 7.B 8.B
9.A
选择题
1.C 图示为北半球由赤道到极点景观变化示意图,体现了自然环境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D ①植被为针叶林;②雨林地区气温高、降水多,有机质分解快,养分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①至②景观的变化主要由热量条件决定,但也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南半球在相对应的纬度缺少陆地,故而缺少针叶林。故D项正确。
3.D 山地出现草山草坡,说明其不是水平地域分异的表现,排除A、B。幕阜山主峰海拔1 596米,按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幕阜山的植被主要是阔叶林,不会出现草山草坡,排除C。幕阜山出现草山草坡,属于非地带性现象,D正确。
4.B 常绿林终年常绿,落叶林以冬季落叶树种为主,所以冬季落叶林中光照充足,逐渐出现常绿树种。常绿林取代落叶林是因为当地的光照条件好,能满足常绿林生长,B正确。
5.C 南方草山草坡主要分布在山地,山地不适宜发展种植业,D错误。山地出现草坡,说明气候条件不适宜森林生长,故不适宜发展林业,B错误。在草山草坡分布区大力发展畜牧业会造成草地退化,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A错误。草山草坡分布区可适度发展旅游业,C正确。
6.D 读图可知,各山体垂直自然带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正常分布,故其基带不是非地带性现象,进而可以根据基带判断纬度高低。由图可知,三峡大老岭和米仓山南坡基带都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都位于亚热带,但米仓山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故米仓山应位于三峡大老岭的北面。太白山北坡和草链岭基带都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都位于温带,但太白山南坡基带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含常绿成分),故太白山纬度较草链岭低。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山地按照自南向北排列为三峡大老岭、米仓山、太白山、草链岭,D正确。
解题方法 一般山体垂直自然带的分布看海拔,不同山体比较所处纬度高低看基带。
7.B 太白山南北坡海拔基本相同,但相同海拔自然带不一定相同,A错误。太白山南北坡高山灌丛草甸带均位于山顶。山顶体积、面积较小,不同坡向的水分、热量相互交换,水热条件基本一致,两坡在山顶处坡面环境差异小,水热条件差别小,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差异小,B正确、D错误。山顶处坡度差异大小对南北坡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差异影响小,C错误。故选B。
8.B 我国12月为冬季,读图可知,该林地12月晴天平均最低气温在15℃以上,说明该地为热带地区,我国热带地区的森林类型主要是热带雨林,B对;亚热带、温带和亚寒带地区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均在15℃以下,故A、C、D错。
9.A 冬季夜晚气温较低,水汽易冷却凝结形成雾,上午因雾没有完全消散,光照较弱,下午光照强,且下午太阳位于西边,林窗东侧日照较多,故与林窗西侧相比,林窗东侧的晴天平均最高气温较高,A对;冬季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林窗东侧和西侧的理论日照时间相同,B错;若东侧通风性好,则散热快,最高气温应偏低,C错;若东侧空气湿度大,则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应较强,最高气温应偏低,D错。第二节 洋流及其影响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洋流的成因及类型
读太平洋海域洋流模式图,回答下题。
1.形成乙洋流的盛行风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读图,回答下题。
2.根据图中等温线分布特点可知,该海区( )
A.在北半球,A处有暖流经过
B.在北半球,A处有寒流经过
C.在南半球,A处有暖流经过
D.在南半球,A处有寒流经过
读图,完成下题。
3.根据图中等温线数值分布及弯曲形态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区域位于北半球
B.乙图所示区域位于北半球
C.甲图洋流为暖流
D.乙图洋流为寒流
题组二 洋流的分布规律
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4.在两幅海水等温线图中,虚线表示洋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是暖流,位于北半球
B.②是暖流,位于南半球
C.①②均向北流动
D.①位于大陆东岸,②位于大陆西岸
5.②洋流在大西洋中,有可能是( )
A.巴西暖流 B.本格拉寒流
C.东澳大利亚暖流 D.加那利寒流
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1月份非洲沿海洋流分布简图。读图,完成下题。
6.图中有一处绘制不正确的洋流,该处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读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题。
7.关于图中洋流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B.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C.中低纬度大洋西侧为暖流,东侧为寒流
D.10°N附近海区为西风漂流
下图为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8.图中中低纬度海区的洋流( )
A.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B.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大洋西岸有暖流分布
D.大陆东岸有寒流分布
9.若用洋流剖面示意图(箭头表示海水流动方向)来解释A处渔场的成因,正确的是( )
题组三 洋流的影响
洋流对调节全球水热平衡有重要作用,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读北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0.图中洋流对沿岸地区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受洋流①影响,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纬度上限较高
B.洋流②为暖流,使非洲西海岸温度升高
C.洋流③为暖流,给北美洲带来丰沛降水
D.洋流④为寒流,加剧了南美洲沿岸地区的荒漠化
11.图中渔场的成因是( )
A.寒暖流交汇 B.水温高
C.上升补偿流 D.水质好
下图为大西洋海水等温线分布图(单位:℃)。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2.图中( )
A.同纬度海区,北大西洋水温比南大西洋低
B.中高纬度海海区,北半球等温线较南半球平直
C.南北纬20°附近,大洋东侧水温低于西侧
D.水温最高值约为27℃,仅仅出现在北半球
13.图中( )
A.①处寒暖流交汇,海水温度变化大
B.②处受西风漂流的影响,利于海上船只航行
C.③处受到暖流的影响,等温线向北凸出
D.④处受到上升流的影响,冷水鱼群汇聚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新加坡共和国于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新加坡共和国关于建立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读马六甲海峡及新加坡位置图,回答下面两题。
14.下列关于新加坡位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属于北半球国家
B.扼守马六甲海峡东端
C.位于亚洲东南部
D.属于印度洋沿岸国家
15.签约日,一艘轮船在印度洋北部由波斯湾向马六甲海峡航行,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轮船逆风逆水航行 B.轮船逆风顺水航行
C.轮船顺风顺水航行 D.轮船顺风逆水航行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洋流的分布规律
浙江省某同学去澳大利亚旅游,下图为澳大利亚局部简图。读图,完成下题。
1.(2019浙江杭州学军中学高三模拟,)图示洋流是( )
A.暖流,向北流 B.暖流,向南流
C.寒流,向北流 D.寒流,向南流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2020山东淄博淄川中学高二上期中,)若甲洋流所处的纬度是30°,则甲洋流可能为( )
A.加利福尼亚寒流
B.日本暖流
C.巴西暖流
D.西澳大利亚寒流
3.(2020山东淄博淄川中学高二上期中,)若甲洋流的性质属于暖流,则甲洋流可能为( )
A.日本暖流
B.墨西哥湾暖流
C.阿拉斯加暖流
D.索马里暖流
下图为某月印度洋局部地区的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4.()根据图中洋流流向,推断该月最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5.()影响M、N两处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
A.东北季风、地形地势
B.东北信风、海陆轮廓
C.西南季风、海陆轮廓
D.地形地势、地转偏向力
6.()下列对图中阴影部分海域的洋流示意正确的是( )
题组二 洋流的影响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2019四川遂宁高一上期末,)图中洋流是( )
A.寒流,向南流 B.暖流,向南流
C.寒流,向北流 D.暖流,向北流
8.(2019四川遂宁高一上期末,)图中洋流( )
A.能使自南向北航行的海轮航速加快
B.导致沿岸地区气温降低,降水增多
C.促进热量不断向高纬度海区输送
D.造成附近海域夏季多海雾,影响航运
雾的形成需要无风或微风、大气状态稳定的气象条件。下图为某大陆南回归线附近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9.(2019北京东城高三上期末,)M处常形成雾,其原因是( )
A.年降水量大
B.信风带来水汽
C.受洋流影响
D.空气对流旺盛
10.(2019北京东城高三上期末,)若图中的风力增强,可能使该沿海地区( )
A.渔业资源增多
B.大气降水增加
C.洋流性质改变
D.海水温度升高
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1.(2020江苏苏北高二上期中联考,)流经①—④处的洋流分别属于( )
A.寒流、暖流、暖流、寒流
B.寒流、暖流、寒流、暖流
C.暖流、暖流、寒流、寒流
D.暖流、寒流、暖流、寒流
12.(2020江苏苏北高二上期中联考,)有关流经①—④处洋流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较同纬度大洋东侧寒冷干燥
B.②处轮船向北航行可顺流节能
C.③处因寒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
D.④处的污染物可扩散到印度洋
下图是某副热带海区海水温度立体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3.(2020江苏无锡一中高三月考,)图中洋流可能是(深度解析)
A.美国东岸的寒流
B.澳大利亚东岸的暖流
C.北美洲西岸的暖流
D.南美洲西岸的寒流
14.(2020江苏无锡一中高三月考,)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减缓北上海轮航速
B.降低沿岸地区气温
C.缩小污染范围
D.增加沿岸地区降水量
《战狼2》中我国海军进行的救援行动以2015年3月的也门撤侨行动为原型。下图为我国海军护航编队的某次航行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我国海军护航编队前往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最佳季节及其自然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
A.夏季—顺风顺水 B.冬季—顺风顺水
C.夏季—逆风逆水 D.冬季—逆风逆水
16.()索马里海域夏季渔业资源丰富,与其成因相似的渔场是(深度解析)
A.秘鲁渔场 B.北海渔场
C.纽芬兰渔场 D.北海道渔场
读下图(图中海水等温线弯曲是受洋流的影响),完成下面两题。
17.(2020江西南昌十中高一期末,)关于图示海域所在的半球和a、b数值大小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南半球 a>b B.南半球 aC.北半球 a>b D.北半球 a18.(2020江西南昌十中高一期末,)对图示区域叙述正确的有( )
①该洋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②该洋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③甲沿岸为地中海气候
④甲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专题强化练十一 洋流及其影响
一、选择题
下图为世界某海域简图(图中箭头表示7月份海洋表层洋流流向)。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20江苏海安中学高三月考,)影响7月份甲处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大气环流
B.地形、地转偏向力
C.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
D.海陆分布、大气环流
2.(2020江苏海安中学高三月考,)1月初( )
A.斯里兰卡降水稀少
B.乙处寒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
C.乙处洋流使马累降温减湿
D.从科伦坡乘船至马累顺风顺水
伞式洋流发电是通过“伞”带动工作索周而复始地运动,进而带动发电机运转发电。读某海域的伞式洋流发电站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3.()如果该伞式洋流发电站位于南半球,则G洋流的性质和地理位置可能是( )
①暖流 ②寒流
③大洋东岸 ④大洋西岸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如果该伞式洋流发电站位于美国本土附近某海域,则G洋流对相邻陆地环境的影响是( )
A.加剧了沿岸环境的荒漠化
B.增加了湿、热程度
C.扩大了温带的范围
D.降低了干、热程度
下图示意索马里半岛及周边地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2020山东平度九中高二上期中,)索马里半岛东部海域鱼群相对较多的月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6.(2020山东平度九中高二上期中,)索马里半岛东部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深度解析)
A.海水温度较高
B.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C.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二、非选择题
7.(2020江苏苏北高二上期中联考,)读两地区某月等温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图中的洋流的流动方向分别是 、 ,洋流的名称分别是 、 。
(2)分析甲图中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3)就北半球而言,甲、乙两图所示季节分别是 和 。
(4)甲图中等温线在海洋和陆地上都发生了弯曲,其影响因素分别是 、 。
第二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考点 洋流及其影响
大洋在不同因素作用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洋流。
1.(2016上海单科,13,2分,)7月,一艘货船从日本横滨出发,沿图中路线前往瑞典的哥德堡。途中会遇到风海流、密度流、涌升流三种洋流。货船遇到这三种洋流的海区位置分别是( )
A.甲、乙、丙 B.甲、丙、丁
C.丁、乙、甲 D.丁、丙、乙
2.(2016上海单科,14,2分,)若一艘前往日本的油轮在E海域发生石油泄漏,则油污可能漂向( )
A.我国东海海域 B.我国南海海域
C.印度尼西亚海域 D.菲律宾海域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3.(2016江苏单科,19,3分,)图中洋流甲(双选)( )
A.自南向北流
B.导致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向南凸出
C.使沿岸增温增湿
D.利于海洋渔场的形成
2011年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泄漏已经影响到多个国家。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4.(2015江苏单科,19,3分,)核泄漏物质随洋流扩散,下列国家受其影响较大的可能是(双选)( )
A.加拿大 B.马来西亚
C.墨西哥 D.阿根廷
5.(2015江苏单科,20,3分,)上述国家受影响海域,夏季表层海水等温线与下列示意图相符的是(双选)( )
2013年4月5日,我国帆船手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的壮举。下图为此次航行的航线图。据材料回答下题。
6.(2015四川文综,1,4分,)此次航行中,最能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航程是( )
A.南美洲以南→非洲以南 B.非洲以南→南海
C.南海→台湾海峡 D.台湾海峡→青岛
7.[2017天津文综,12(2),8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宁波—舟山港是义乌市对外贸易的便捷出海口。
从宁波—舟山港出口到亚丁湾的商品,海运公司更愿意选择冬季运输。为什么 请按表格要求回答。
冬季有利于海运的自然环境特点 对海运公司的好处
①
②
三年模拟练
一、选择题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箭头表示洋流的流向。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①②③④洋流与其形成的盛行风搭配正确的是( )
A.①—东北信风 B.②—盛行西风
C.③—西南季风 D.④—极地东风
2.()下列关于图中P、Q两地及M、K两海域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
A.P地因受暖流影响,冬季气温较高
B.M海域多海雾,对海上航运不利
C.Q地因受寒流影响,冬季气温较低
D.K海域因上升流而形成大渔场
下图为某海域洋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2020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图中洋流( )
A.甲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湿作用
B.乙受极地东风影响向东流动
C.丙将污染物带到较低纬度地区
D.参与了全球热量平衡的调节
4.(2020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图中渔场水深较浅,聚集大量鱼群,其形成原因有( )
①受洋流影响,浮游生物丰富
②海浪侵蚀作用强,海滩浅
③浅滩光照充足,水温适宜
④珊瑚礁众多,栖息地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2020北京牛栏山一中高三上期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6.(2020北京牛栏山一中高三上期中,)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
A.降水较少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 D.光照较强
二、非选择题
7.()读7月索马里洋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驱动索马里洋流的西南风的成因。
(2)判断图中索马里洋流是寒流还是暖流,并说明依据。
(3)7月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鱼群相对较多还是较少,为什么
答案全解全析
第二节 洋流及其影响
基础过关练
1.D 2.C 3.A 4.B 5.B 6.A 7.C 8.C
9.B 10.A 11.A 12.C 13.A 14.D 15.A
1.D 据图可知,该海域位于中低纬度地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说明图示海域位于南半球,故乙洋流是西风漂流,形成西风漂流的盛行风是西北风,D项正确。
2.C 根据等温线数值北高南低,可判断出该海区在南半球,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可知该海区A处有暖流经过,故选C。
3.A 甲图所示区域越往北温度越低,故甲图所示区域位于北半球,A对;乙图所示区域越往南温度越低,故乙图所示区域位于南半球,B错;甲图洋流为寒流,C错;乙图洋流为暖流,D错。
4.B 等温线图中,等温线的凸向即为洋流的流向,则①②均向北流动,C正确;据图可知,①洋流水温较流经海区高,是暖流,且水温南高北低,位于北半球,A正确;②洋流水温较流经海区低,是寒流,且水温南低北高,位于南半球,B错误;据水温值可判断出①②洋流均应位于中低纬度环流中,①为暖流,应位于大陆东岸,②为寒流,应位于大陆西岸,D正确。故选B。
5.B 据上题分析可知,②洋流为寒流,且位于南半球,所以②洋流在大西洋中,有可能是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位于北半球。故选B。
6.A 根据图示判断,甲处应为索马里夏季洋流,夏季索马里附近海域盛行离岸西南季风,表层海水向东远离索马里,深层冷海水上升补偿,形成寒流;而1月份在东北季风影响下,索马里附近海域形成暖流,向西南方向流,故甲处洋流绘制不正确,选A。
7.C 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中低纬度大洋西侧为暖流,东侧为寒流;40°N~50°N附近海区为西风漂流。故选C。
8.C 结合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可知,中低纬度海区的洋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岸有暖流分布、大洋东岸即大陆西岸有寒流分布,据此分析选C。
9.B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处由于盛行东南信风,沿岸表层海水流失,导致底层海水上升补偿,形成上升流,上升流运动导致海水不稳定,底层营养物质上泛,表层海水中浮游生物丰富,鱼类生存条件好,形成渔场。据此分析选B。
10.A 洋流①为北大西洋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纬度上限较高;洋流②为加那利寒流,使非洲西海岸温度降低;洋流③为拉布拉多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洋流④为墨西哥湾暖流,使沿岸地区降水更多。故选A。
11.A 图中渔场为纽芬兰渔场,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A正确。
12.C 读图可知,同纬度海区,北大西洋水温比南大西洋高,A项错误;中高纬度海区,南半球等温线较北半球平直,B项错误;南北纬20°附近,大洋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因此大洋东侧水温低于西侧,C项正确;南北半球水温最高值均大于27℃,D项错误。
13.A 图中①处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海水温度变化大,A项正确;②处海洋面积广阔,受西风漂流影响,若船只逆洋流航行,则费时、费能源,B项错误;③处受本格拉寒流影响,等温线向北凸出,C项错误;④处为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形成的北海渔场,D项错误。
14.D 新加坡在赤道以北,属于北半球国家,A叙述正确;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东端,B叙述正确;新加坡位于亚洲东南部,C叙述正确;新加坡属于太平洋沿岸国家,D叙述错误。故D项符合题意。
15.A 北印度洋的洋流流向冬季为逆时针、夏季为顺时针。签约日为冬季,所以轮船由波斯湾向马六甲海峡航行是逆水的;北印度洋的洋流是季风引起的,冬季该海域盛行东北季风,所以轮船也是逆风的。
能力提升练
1.C 2.D 3.C 4.C 5.C 6.B 7.A 8.D
9.C 10.A 11.D 12.D 13.D 14.B 15.B 16.A
17.A 18.C
1.C 图中洋流位于澳大利亚西海岸,为西澳大利亚寒流,自南向北流,C正确。
2.D 图中甲洋流位于大陆西岸,若甲洋流所处的纬度是30°,则可以推测甲洋流为南半球寒流,结合洋流的分布规律可知,甲洋流可能为西澳大利亚寒流,故选D。
3.C 若甲洋流的性质属于暖流,且位于大陆的西岸,结合洋流的分布规律可知,甲洋流可能为阿拉斯加暖流,故选C。
4.C 图中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为北半球夏季,故推断该月最可能是7月,C对。
5.C 影响M、N两处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是西南季风、海陆轮廓,C对。此时M、N两地洋流受西南季风影响,A、B错。地形地势与洋流流向无关,D错。
6.B 图中阴影部分海域的洋流是索马里洋流,为季风洋流,夏季是寒流,冬季是暖流。此时是夏季,受离岸风影响,该洋流应是寒流,向北流,B对。
7.A 根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为非洲的西海岸地区,故图中洋流是加那利寒流,向南流,A对。
8.D 由上题分析可知,图中洋流自北向南流,能使自南向北航行的海轮航速减慢,A错;图中洋流为寒流,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会导致沿岸地区气温降低,降水减少,B错;图中洋流为寒流,不能促进热量不断向高纬度海区输送,C错;寒流流经的时候,会导致附近海域的气温下降,随着气温下降,水汽遇冷凝结,形成海雾,影响航运,D对。
9.C M处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气温高,海水蒸发量大,空气中水汽丰富。M处有上涌海水形成的寒流流经,寒流降温减湿作用显著,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C选项正确。该处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年降水量小,A选项错误。信风为离岸风,水汽含量少,B选项错误。该处常形成雾,空气对流弱,D选项错误。
10.A 图中的风为离岸风,离岸风水汽含量少,风力增强不会使大气降水增加,B错误;离岸风风力增强将使上涌海水增多,洋流仍然是寒流,且海水温度会下降,C、D错误;图中的风力增强,更多的营养物质上泛至海水表层,会使渔业资源增多,A正确。
11.D 读图分析可知,流经①处的是墨西哥湾暖流,流经②处的是加那利寒流,流经③处的是南赤道暖流,流经④处的是西风漂流。故流经①—④处的洋流分别属于暖流、寒流、暖流、寒流,D对。
12.D ①处较同纬度大洋东侧温暖湿润,A错。②处洋流向南流,轮船向北航行为逆流航行,B错。③处没有大渔场,C错。④处的污染物可顺着洋流扩散到印度洋,D对。
13.D 等温线的凸向即为洋流的流向。据图可知,该洋流向北流。图中垂直方向的等温线由深层的低温区向表层高温区凸出,由等值线“凸高为低”的规律可知图示洋流为向北流的寒流,据此推断,该洋流位于南半球,结合选项可知D正确。
解题方法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1)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3)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有关。
14.B 据上题分析可知,该洋流应为秘鲁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B正确,D错误;该洋流向北流,所以会加快北上海轮航速,A错误;洋流会加快原污染海域的净化速度,但会扩大污染范围,C错误。故选B。
15.B 北印度洋受季风影响,洋流方向有季节变化,夏季盛行西南风,洋流向东流,冬季盛行东北风,洋流向西流,我国海军护航编队前往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为向西航行,所以最佳季节应为冬季,可顺风顺水航行,B正确。
16.A 索马里海域夏季受上升流的影响,渔业资源丰富,与其成因相似的渔场是秘鲁渔场,A正确;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的成因都是寒暖流交汇,B、C、D错误。
规律总结 世界大渔场主要在寒暖流交汇与上升流显著的海域。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饵料;寒暖流交汇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得鱼群集中,易于形成大的渔场,如纽芬兰渔场就是受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在秘鲁附近海域,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了世界著名的秘鲁渔场。
17.A 根据海水等温线弯曲方向代表洋流流向可以判断,该海域洋流向北流,该洋流位于中低纬度大陆西岸,应为寒流,所以该海域位于南半球,纬度越高,水温越低,所以a>b,故选A。
18.C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海域洋流为南半球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故①错、②对;甲位于南纬30°以北大陆西岸,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故③错、④对,所以选C。
专题强化练十一 洋流及其影响
1.D 2.D 3.B 4.A 5.C 6.D
一、选择题
1. D 读图可知,图示海域位于北印度洋,北印度洋受季风影响,形成“冬逆夏顺”的季风洋流,7月份,甲处洋流自西北向东南流动,流向与季风有关,季风属于大气环流。海陆分布也会影响洋流的流向。故选D。
2.D 1月初斯里兰卡受东北季风影响,东北部降水较多,A错。乙处没有寒暖流交汇,不会形成大渔场,B错。乙处洋流属于暖流,使马累增温增湿,C错。1月初,从科伦坡乘船至马累顺风顺水,D对。
3.B 据图示信息可知,G洋流自北向南流动。若该伞式洋流发电站位于南半球,则G洋流为暖流,位于大洋西岸。
4.A 若该伞式洋流发电站位于美国本土附近某海域,则该处洋流自北向南流动,为加利福尼亚寒流,对沿岸环境起降温减湿的作用,加剧了沿岸环境的荒漠化。
5.C 索马里洋流是季风洋流,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盛行离岸风,沿岸形成上升流,底层营养物质上泛,表层海水中浮游生物丰富,鱼类生存条件好,鱼群相对较多,故索马里半岛东部海域鱼群相对较多的月份是7月。
6.D 索马里半岛东部海域所处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海水蒸发较为旺盛;索马里半岛东部海域有季风洋流,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盛行离岸风,底层海水上泛形成寒流,水温低,降温作用较强,使空气中水汽凝结,形成海雾。故选D。
解题方法 寒流对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中低纬度海域太阳辐射较强,海水蒸发较为旺盛,天气具有暖湿的特点,寒流流经的时候,会导致近洋面的气温下降,随着气温的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二、非选择题
7.答案 (1)由西北流向东南 由南流向北 加利福尼亚寒流 秘鲁寒流
(2)降温减湿作用显著
(3)夏季 冬季
(4)洋流(寒流) 地形
解析 (1)据图可知,甲图中洋流由西北流向东南,为加利福尼亚寒流;乙图中洋流由南流向北,为秘鲁寒流。(2)根据上题可知,甲图中洋流为加利福尼亚寒流,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3)甲图中陆地等温线向北即向高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南即向低纬凸出,说明同纬度陆地温度高,海洋温度低,所以此时是北半球夏季;乙图中陆地等温线向南即向高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即向低纬凸出,说明同纬度陆地温度高,海洋温度低,所以此时是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的冬季。(4)甲图示意北美洲中低纬度的西部沿海地区,陆地上有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一部分,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所以等温线在陆地上发生了弯曲;沿岸海域受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降温作用显著,因此等温线在海洋上发生了弯曲。所以,甲图中等温线在海洋和陆地上都发生了弯曲,其影响因素分别是洋流(寒流)、地形。
第二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选考练
1.D 2.A 3.BC 4.AC 5.CD 6.A
1.D 7月北印度洋海区盛行西南风,甲处是西南风形成的风海流;乙处在非洲沿岸,是离岸风形成的涌升流;丙处是由地中海流向大西洋的密度流;丁处是中纬西风带形成的风海流。故选D。
2.A E海域有自西南向东北流的日本暖流流经。油轮在该海域发生石油泄漏,则油污可能漂向我国东海海域。故选A。
3.BC 据图中信息可知,图示地区为南美洲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甲洋流为巴西暖流,暖流流经海区海水温度升高,导致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向南(高纬)凸出,并会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故B、C项正确。巴西暖流自北向南流,单一的暖流并不利于渔场形成,故A、D项错误。
4.AC 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泄漏,经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到达北美大陆西岸,分别向北和向南运动,影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西部海域,A、C正确。
5.CD 加拿大西部海域和墨西哥西部海域均位于北半球,等温线数值向北递减,分别受暖流和寒流影响,等温线分别向高纬和低纬凸出,但加拿大纬度较高,水温较低,墨西哥纬度较低,水温较高,因此排除A和B,C和D正确。
6.A 南美洲以南至非洲以南航程正好处在西风带和西风漂流影响之下,帆船可以顺风顺流航行。故选A。
7.答案
自然环境特点 好处
① 盛行偏北风、洋流向西流 节约能源(节省运输时间)
② 海上台风(飓风、热带气旋、热带风暴)少 航行更加安全
解析 对海运公司来说,轮船货运量大、航行时间短、航行安全有利于节约费用。从宁波到亚丁湾绝大部分为季风影响区,冬季吹偏北风,洋流在东亚向南流,在南亚向西流,顺风顺水,有利于节约航行时间;冬季时航行海域热带气旋活动少,降水少,风平浪静,航行更为安全。
三年模拟练
1.C 2.B 3.D 4.C 5.D 6.C
一、选择题
1.C 结合海陆轮廓可知,图示为北半球。图中①②③④洋流中,①是北大西洋暖流,受盛行西风影响形成,A选项错误。②是加利福尼亚寒流,受大陆阻挡形成,与盛行风无关,B选项错误。③位于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是受西南季风影响形成的夏季洋流,C选项正确。④是日本暖流,受大陆阻挡形成,与盛行风无关,D选项错误。
2.B 据图中海陆轮廓可知,P地因受千岛寒流影响,冬季气温较低,A选项错误。M海域因寒暖流交汇,冬季多海雾,对海上航运不利,B选项正确。Q地沿岸因受暖流影响,冬季气温较高,C选项错误。K海域位于寒暖流交汇处,容易形成大渔场,D选项错误。
3.D 读图可知,甲为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减湿作用,A项错误;乙为西风漂流,受西风影响向东流动,B项错误;丙为暖流,将污染物带到较高纬度地区,C项错误;图中洋流参与了全球热量平衡的调节,D项正确。
4.C 受洋流影响,浮游生物丰富,鱼类生存条件好,①正确。海浪侵蚀作用强,海滩深,②错误。水深较浅,浅滩光照充足,水温适宜,③正确。纬度较高,珊瑚礁较少,④错误。故选C。
5.D 由图中信息可知,图示地区为美国西海岸的地中海气候区,沿岸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同时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导致水汽凝结。故D项正确。
6.C S市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下沉气流,风力较弱,导致其常被雾笼罩,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答案 (1)北半球夏季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强劲的西南季风,驱动索马里洋流大致向北流动。
(2)寒流。依据:索马里洋流的水温比其流经海区的水温低。
(3)相对较多。原因:7月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受离岸的西南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鱼类生存条件好,有利于吸引鱼群集聚,故鱼群相对较多。
解析 (1)驱动索马里洋流的西南风的成因:北半球夏季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强劲的西南季风,驱动索马里洋流大致向北流动。(2)图示索马里洋流的水温比其流经海区的水温低,所以为寒流。(3)7月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受离岸的西南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鱼类生存条件好,有利于吸引鱼群集聚,故鱼群相对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