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皇帝的新装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皇帝的新装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9 09:1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六单元
第 19 课 皇帝的新装
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部编版)
1.积累生字词,了解作者及童话的特点。
2.调动自己的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4.深入理解童话的讽刺意蕴和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知识链接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有一个人,却求美不成反当众出丑,这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
新课导入
1.了解作者及童话的特点。
2.理清童话的情节。
3.分析人物形象。
4. 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5.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学法指导
炫耀 称职 滑稽
陛下 头衔 骇人听闻
钦差大臣 随声附和 御聘
xuàn
chèn


xián
hài
qīn chāi
fù hè
yù pìn
字词学习
称职: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不可救药:
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
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别人说什么自已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
字词学习
文章结构
爱新装
( 第一段)
(引子)
做新装
(第二段~第四段)
(开端)
看布料
(第五段~第二十二段)
(发展)
穿新装展新装
(第二十三段~结尾)
(高潮.结局)
情节梳理
皇帝的新装
引子 —— 爱新装 —— 荒唐昏庸
开端 —— 做新装 —— 上当受骗
发展 —— 看新装 —— 表里不一
高潮 —— 穿新装 —— 自欺欺人
结局 —— 展新装 —— 丑态百出
皇帝及大臣
昏庸、愚蠢、
虚伪、荒唐
、自欺欺人
情节梳理
昏庸无能、爱慕虚荣、愚蠢。
皇帝----
大臣----
骗子----
孩子----
虚伪愚昧、阿(ē)谀(yú)奉承。
狡猾伪善。
纯洁天真、无所顾忌。
概括出皇帝、大臣及官员、骗子、小孩的性格特点。
情节梳理
1.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
(1)“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2)骗子胡说那件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无能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谀奉承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问题探究
2.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因为骗子说“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大臣们怕人说自己不称职,百姓怕人说自己愚蠢,皇帝既怕被人说不称职,又怕给人说愚蠢,所以都不敢说真话了。
问题探究
3.老大臣、另外一位官员和皇帝都去看布料,但写法却各不相同,它们不同在哪里?
①老大臣和另外一个官员察看骗子织布时的神态、动作各不相同。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而另外一位官员只是“看了又看”,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②心理描写也各不相同。描述老大臣和皇帝的心理时,均用反问句,表现了老大臣和皇帝既不愿意相信、承认自己愚蠢,也不愿意相信、承认自己不称职;描述另外一位官员时,则以肯定的语气表现了他在愚蠢与不称职两个中果断选择了不称职。
问题探究
③对这三个人的语言描写也各有特色。话有多有少,有具体的有概括的,各不相同。特别是老大臣的语言,他不仅反复称赞布料,答应会呈报陛下,而且“事实上”,他也确实把骗子的话“照样背出来”了。这些都表现了老大臣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了他当时那种惶恐的心理。
问题探究
4、作者是如何多方面展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
作者在这篇故事里,既运用了语言、动作描写,从外表刻画出人物的丑态,又运用了心理描写,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刻画他们的丑恶灵魂。这几种描写方法,在作品里常常是密切联系、综合运用的。例如写老大臣查看织布进度,写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却什么也没有看见,然而,他一点儿也不怀疑两个骗子,而是怀疑自己:“难道我是愚蠢的吗?”于是老大臣“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装出一副欣赏的样子,称赞布料“真是美妙极了”。这样把一个愚蠢、虚伪而又狡猾的廷臣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问题探究
作者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和在情节发展里所起的不同作用来安排描写。例如,老大臣“注意地听”骗子们的描述,“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诚实的官员”简单地向皇帝说“是的,那真是太美了”;皇帝本人则“点头表示出他的满意”,并且赐给骗子们爵位和勋章。这些不同的反应,符合人物的不同身份,也使读者感到合理、可信。
作者通过这些描写,深入地写出了人物可笑的言行和精神。
问题探究
5.文中的想象有什么特点?
夸张而又合理的想象是本文的一个鲜明特点。开头一段写皇帝酷爱好看的新衣服,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用这样夸张的笔调开头,不仅一开始就让读者对皇帝虚荣愚蠢的性格特点有所认识,而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整个骗局故事。接下来写两个骗子行骗,也大量运用了夸张和想象。骗子们声称新衣有“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一奇怪的特性。于是,上至皇帝大臣,下至观看游行的老百姓,成千上万的人异口同声、自欺欺人,称赞皇帝的“新装”,想象看似夸张,其实又很合理。在专制制度下,曾经发生过许多荒唐可笑的事。
问题探究
6、本文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讽刺艺术高明。作者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对封建统治者热衷权力、虚伪自私、阿谀奉承的本质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大臣、皇帝面对并不存在的衣服时的神态、动作、语言,令人啼笑皆非。皇帝试衣时“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可谓丑态百出、可笑至极,极具讽刺意味。另外对比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讽刺效果,如老大臣面对空织布机虽然心里清楚自己什么也没看见,但嘴里却对根本不存在的布大加赞赏,表里不一的对比让人更加了解其虚伪的嘴脸。
问题探究
7、本文行文思路有何特点?
全文以“新装”所具有的奇怪的特性为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按照时间顺序,围绕骗子编造的“新装”会具有奇怪的特性这一谎言安排材料,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全文情节发展脉络为“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脉络清晰,很有条理。
问题探究
8、为什么老百姓刚开始不敢说真话,后来却又敢说实话了?
老百姓开始都说:“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好像他们都看见了皇帝穿着的“新衣”。大人们说的都是假话。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都没穿呀!”说的是实话。老百姓们私自低声地把这孩子的话传播开来,最后都说“他实在没穿是买衣服呀”,也都说了实话。
在封建专制统治下,老百姓胆小怕事,他们怕触犯皇帝,又怕受人讥笑,因而不敢讲真话。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官员那么严重,比大臣们要少点私心。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因而能把真话传播开来。
问题探究
9.这场骗局为什么是由一个小孩来说出真相?
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说明了小孩子既天真又大胆、率真,从一个侧面反衬了成年人的自私和虚伪。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问题探究
10、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
(1)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2)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
(3)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4)两个骗子也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我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做一面镜子,当做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人生的病态。
(5)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捞钱个人钱财。
问题探究
这篇童话通过描写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了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深刻地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及大小官吏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行,告诉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课外作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