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知识背记手册
【速查关键词】
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
知识点一、淝水之战
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概况:
(1)大战时间: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 与 东晋
(3)结 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淝水之战的影响:
(1)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
(1) 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军队内部有民族矛盾,军心不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2)从东晋方面看:东晋团结一致,不畏强敌,奋勇抗战,指挥得当。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知识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
(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
(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2、改革的原因(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新课 标 第 一 网 ( http: / / www.xkb1.com / )
(1)迁都洛阳(494年)(2) 改说汉语;3)改穿汉服;(4)改用汉姓;
(5)鼓励与汉族联姻;(6)用汉制,学汉礼。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习他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6、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知识点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时期: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民族交融表现:
经济、习俗方面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制度 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民族心理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4、民族交融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列表对比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相同点 过程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结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响 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不同点 侧重点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 为了实现国富兵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中考真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20年山东德州)战争可以改变历史走向,推动历史进程。与如图相关的古代著名战役是
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草木皆兵出自于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军队虽有80万,但向南进军后,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导致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到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是东晋士兵,开始感到有所畏惧,这一情景就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D正确;巨鹿之战相关的成语是破釜沉舟,A错误;官渡之战相关的成语是倒屣相迎,B错误;赤壁之战相关的成语是草船借箭等,C错误。综上故选D。
2.(2020年贵州黔东南)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这次战役是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以少胜多”“前秦”“东晋”,结合所学可知,东晋与前秦之间于公元383年进行了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阻止了游牧民族南下,维护了南方社会的稳定,所以D符合题意。A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朝末年,交战双方是项羽与秦军;B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交战双方是曹操与袁绍,C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交战双方是孙刘联军与曹操。
3.(2021·河南郑州市·七年级期末)下列成语典故出自下图所示战役的是
A.一鸣惊人 B.卧崭尝胆 C.闻鸡起舞 D.草木皆兵
【答案】D
【详解】草木皆兵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主要意思是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出兵攻晋,前锋在安徽寿春洛涧被晋军打败。苻坚登寿春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后来就用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D项正确;AB项是春秋时期,排除AB;C项是指传说中,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与图片信息不符合,排除C。
4.(2021·河南信阳市·七年级期末)南北朝时期,南朝有人出使北方归来后,感慨不己:“我原本以为北方尽是夷狄之类,没想到竟然礼仪兴盛,经济繁荣,衣冠士族,尽在洛阳。”当时的洛阳是下列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城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突厥族 D.蒙古族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所以出现了题干中“我原本以为北方尽是夷狄之类,没想到竟然礼仪兴盛经济繁荣,衣冠士族,尽在洛阳”的感慨,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两宋以来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统一中国,定都大都(今北京),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2020年浙江杭州)下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壁画“犁耕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 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 B. 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C. 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 D. 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
【答案】 D
【解析】由题干中的“嘉峪关”“犁耕图”依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接受中原文化,学会了农耕生活,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
A项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不符合史实,棉布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在元朝,不符合题意;
B项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不符合史实,曲辕犁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在唐朝,不符合题意;
C项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不符合史实,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不符合题意;
D项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2021年安徽中考真题)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答案】A
【详解】从跪坐到垂脚高坐体现了汉族对少数民族习俗的接受,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加强,故选A;儒学正统地位并没有丧失,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融合的加强,而非政权分立的加剧,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汉族对少数民族习俗的融合,并不是少数民族汉化,排除D。
7.(2021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题)2021年4月,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见下图),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这表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状态是
A.战争 B.隔离 C.分裂 D.交融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并结合所学可知。十六国时期,政权统治者仿汉制,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经济文化生活交流频繁,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减少,我国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故D正确;ABC与题干出土文物描述不符,故错误。综上故选D。
8.(2021年湖南怀化中考真题)他进一步推进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文中的他是
A.冯太后 B.汉武帝 C.光武帝 D.孝文帝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是由少数名族鲜卑族拓跋氏建立起来的政权。为巩固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题干信息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故D正确;ABC错误。综上故选D。
9.(2021年四川宜宾中考真题)北魏孝文帝下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孝文帝的意图是
A.学习中原文化 B.避免思乡之苦
C.消灭鲜卑贵族 D.减少洛阳人口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时期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中原文化,巩固统治,A项正确;避免思乡之苦、消灭鲜卑贵族及减少洛阳的人口均与材料无关,且不符合史实,BCD项排除。故选A。
10.(2021·安徽合肥市·七年级期末)庐江县某校张明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北魏孝文帝统一了北方,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由此可知,图片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属于秦汉时期,A不符合题意;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B不符合题意;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指的是原始社会时期,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2021年成都中考真题)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官员,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孝文帝推行的这类措施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沿袭了鲜卑习俗 D.实现了南北统一
【答案】A
【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官员,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孝文帝推行的这类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A符合题意,B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变了鲜卑习俗,C排除;北魏孝文帝没有实现南北统一,D排除。故选择A。
12.(2021年江苏宿迁中考真题)《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A.平城文化落后 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
C.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答案】B
【详解】材料对平城与洛阳的利弊进行了比较,并未涉及到北方各民族交融的情况,故选B;材料认为平城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强调的是平城文化落后,故排除A;材料认为在平城“移风易俗,信为甚难”,说明平城守旧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推进,故排除C;材料认为洛阳“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强调的是洛阳市中原政治文化中心,故排除D。
13.(2021年山东聊城中考真题)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这主要说明
A.民族矛盾尖锐 B.民族交融加强
C.民族杂居相处 D.中外交流频繁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有很多少数民族已经融入中原汉族。题干的“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主要说明民族交融加强,故B符合题意;题干现象是民族融合加强的表现,不能说明民族矛盾尖锐和民族杂居相处,与中外交流频繁无关,排除ACD。故选B。
14.(2021年重庆中考真题A卷)下图所示,是公元443年鲜卑族祖先在嘎仙洞石璧上所留石刻的拓片。它可以用来说明
A.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B.小篆成为全国通用文字
C.王羲之的行书冠绝天下 D.鲜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
【答案】D
【详解】据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鲜卑族祖先在嘎仙洞石璧上所留石刻的拓片内容都用汉字书写,明显是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故选D;该拓片的文字不是甲骨文、小篆和行书,排除ABC。
15.(2021年湖南娄底中考真题)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大同云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A.书法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交融 C.江南经济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一中的“大同云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各民族生产生活上相互学习,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故选项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材料题
16.(2021年湖南常德中考真题)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北方边境战争不断”而采取的措施?西汉为中华民族“注入新鲜血液”采取了哪些措施?西汉的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哪一史实最能证明“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有何具体措施(至少写2个)?
【答案】(1)措施:在北方,秦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措施: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击败匈奴;开通丝绸之路;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管理。作用: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
(2)史实: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推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详解】
(1)措施:根据所学,可从秦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等分析回答。措施:根据所学,从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出击匈奴;开通丝绸之路;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管理等角度分析回答。作用:可从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等分析回答。
(2)史实:根据所学,可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根据所学,可列举推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等措施。
17.(2021·河南周口市·七年级期末)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实践证明唯有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顾我国历史上的改革,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次改革?
(2)依据材料二,写出此次改革的具体措施。
材料三:“可以这样说,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文化主动汉化的结果,却在一定程度上使汉文化鲜卑化或胡化了。”
——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简要写出此次改革的影响。
(4)归纳上述三则材料中的事件对今天的民族关系有怎样的启示
【答案】(1)北魏孝文帝改革
(2)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
(3)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要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维护民族间的平等与团结。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可知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2)依据材料二图一“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可知反映了孝文帝改革要求说汉话的措施,依据图二中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可知反映了穿汉服的措施;依据图三中鲜卑姓改为汉姓,可知反映了改汉姓的措施。
(3)依据材料三“鲜卑文化主动汉化的结果,却在一定程度上使汉文化鲜卑化或胡化了”可知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再结合所学知识,孝文帝改革学习先进的汉人文化,有利于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积极学习汉人文化,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因此今天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维护民族间的平等团结,促进民族交流,等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中考真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20年山东德州)战争可以改变历史走向,推动历史进程。与如图相关的古代著名战役是
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2020年贵州黔东南)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这次战役是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3.(2021·河南郑州市·七年级期末)下列成语典故出自下图所示战役的是
A.一鸣惊人 B.卧崭尝胆 C.闻鸡起舞 D.草木皆兵
4.(2021·河南信阳市·七年级期末)南北朝时期,南朝有人出使北方归来后,感慨不己:“我原本以为北方尽是夷狄之类,没想到竟然礼仪兴盛,经济繁荣,衣冠士族,尽在洛阳。”当时的洛阳是下列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城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突厥族 D.蒙古族
5.(2020年浙江杭州)下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壁画“犁耕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 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 B. 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C. 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 D. 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
6.(2021年安徽中考真题)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7.(2021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题)2021年4月,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见下图),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这表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状态是
A.战争 B.隔离 C.分裂 D.交融
8.(2021年湖南怀化中考真题)他进一步推进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文中的他是
A.冯太后 B.汉武帝 C.光武帝 D.孝文帝
9.(2021年四川宜宾中考真题)北魏孝文帝下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孝文帝的意图是
A.学习中原文化 B.避免思乡之苦
C.消灭鲜卑贵族 D.减少洛阳人口
10.(2021·安徽合肥市·七年级期末)庐江县某校张明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1.(2021年成都中考真题)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官员,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孝文帝推行的这类措施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沿袭了鲜卑习俗 D.实现了南北统一
12.(2021年江苏宿迁中考真题)《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A.平城文化落后 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
C.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13.(2021年山东聊城中考真题)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这主要说明
A.民族矛盾尖锐 B.民族交融加强
C.民族杂居相处 D.中外交流频繁
14.(2021年重庆中考真题A卷)下图所示,是公元443年鲜卑族祖先在嘎仙洞石璧上所留石刻的拓片。它可以用来说明
A.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B.小篆成为全国通用文字
C.王羲之的行书冠绝天下 D.鲜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
15.(2021年湖南娄底中考真题)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大同云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A.书法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交融 C.江南经济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
材料题
16.(2021年湖南常德中考真题)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北方边境战争不断”而采取的措施?西汉为中华民族“注入新鲜血液”采取了哪些措施?西汉的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哪一史实最能证明“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有何具体措施(至少写2个)?
17.(2021·河南周口市·七年级期末)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实践证明唯有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顾我国历史上的改革,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次改革?
(2)依据材料二,写出此次改革的具体措施。
材料三:“可以这样说,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文化主动汉化的结果,却在一定程度上使汉文化鲜卑化或胡化了。”
——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简要写出此次改革的影响。
(4)归纳上述三则材料中的事件对今天的民族关系有怎样的启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2张PPT)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备课无忧
隋唐
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
分裂
秦汉
统一
北朝
南朝
吴
2021年
前221年
220年
589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魏
蜀
梳理一下本单元政权分立的历史,将政权名称填入下列示意图中
温故知新
907年
581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 特点:
○
○
○
○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民族大交融和分裂中孕育统一在这个政权分立、战争不断的历史时代,已经成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发展趋势。
政权分立
民族交融
战争不断
江南地区的开发
科技文化承上启下
导入新课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不同思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往、交流和融合。
板书课题
学习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3.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交融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交融的前提条件。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标要求
新课导入
【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记录反馈老师。
自主预习
快速阅读课文,请完成下列知识梳理
自学反馈
知识点一、淝水之战
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概况:
(1)大战时间: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 与 东晋
(3)结 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淝水之战的影响:
(1)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
(1) 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军队内部有民族矛盾,军心不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2)从东晋方面看:东晋团结一致,不畏强敌,奋勇抗战,指挥得当。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
快速阅读课文,请完成下列知识梳理
自学反馈
知识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
(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
(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2、改革的原因(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迁都洛阳(494年)(2) 改说汉语;3)改穿汉服;(4)改用汉姓;
(5)鼓励与汉族联姻;(6)用汉制,学汉礼。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快速阅读课文,请完成下列知识梳理
自学反馈
知识点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2)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3)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4)表现: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5)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壹
铁马金戈盼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影响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交融主要以汉族为中心。普遍情况下,民族交融就是:
1、从经济角度讲,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社会形态角度讲,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3、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民族交融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民族交融:
概念解读
五
胡
内
迁
鲜卑
鲜卑
匈奴
羯(jié)
羌(qiāng)
氐(dī)
新课讲解
苻坚
前秦统一北方
王猛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前秦迅速强大起来,前秦攻灭前凉与鲜卑拓跋氏的代国,基本统一了黄河流域,与南方的东晋政权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
淝水之战
看图学史
(1)前秦为讨伐东晋所发动的战役是什么?
(2)交战时间?
(3)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有很多著名的成语,你能写出其中三个吗?
(4)胜者因何而胜?败者因何而败?
看视频 思考问题,完成表格: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
水
淮
沘
水
芍
陂
水
淝
洛
涧
水
颖
颖口
洛口
383年
383年
寿阳
寿县
硖石
凤台西南
八公山
前秦军进攻路线
前秦军溃逃路线
东晋军进攻路线
布防线
前
秦
东
晋
淝 水 之 战 示 意 图
看图学史
播放视频:淝水之战与东晋灭亡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影响
相关成语
公元383年
前秦和东晋
以少胜多
东晋胜利
对南方:使江南地区免遭战争摧残,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对北方:前秦的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铁马金戈盼交融
填写淝水之战表格
合作探究
383年,苻坚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东晋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东晋军队大败前秦军。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合作探究
想一想
淝水之战,苻坚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这是为什么呢?
前秦:
①骄傲轻敌。
②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③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
①战略得当。
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启示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知识延伸
贰
改革潮流促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北魏是在什么时间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呢?什么时间统一北方的呢?其统一有什么意义呢?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目标导学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潮流促交融
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都城平城。
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新课讲解
北魏的统治地盘是中原地区,而鲜卑拓跋部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穿越历史
北魏初期,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掠得的财物和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
初来单马执鞭,返去从车百辆。
——(北齐)魏收:《魏书·公孙长传附公孙轨传》
“百官无禄”
材料研读
北魏落后的文化和统治方式
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改革迫在眉睫
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汉族
北方少数民族(胡)
民族状况比较表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的封建社会
先进
以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游牧)
相对落后的奴隶社会
相对
落后
面对民族交融的趋势,孝文帝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一个较为落后的民族如何来管理和统治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呢?如果你是当时的孝文帝你会怎样做?
换位思考
合作探究
人物扫描
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即皇帝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孝文帝登基后,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雅号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下》
孝文帝早已经深受汉文化影响 ,接受了汉文化
材料研读
初来单马执鞭,返去从车百辆。
——(北齐)魏收:《魏书·公孙长传附公孙轨传》
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
——(北齐)魏收《魏书·高祖纪上》
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每三个月发放一次,以每年十月为起始。同时,对贪污行为制定了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
整顿吏治
播放视频:孝文帝迁都
合作探究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遭到哪些人的反对?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
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迁都洛阳
太子恂自平城将迁洛阳,元隆与穆泰等密谋留恂,因举兵断关,规据陉 (xíng)北。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以太子恂为代表的的贵族官僚守旧派
平城
洛阳
合作探究
平城
洛阳
根据材料说一说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方面,洛阳和平城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494年)
“此间(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迁都洛阳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控制中原地区和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虽实现局部统一,但民族隔阂严重,文化冲突剧烈;旧俗多,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洛阳是中原政治和文化中心,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建都之地,有利于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材料研读
革衣服之制……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
——《魏书·高祖纪下》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祖纪下》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对鲜卑族“定姓族”……并鼓励其与汉族高门通婚。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穿汉服
说汉语
改汉姓
联汉姻
汉化措施
阶段小结
北魏汉化措施
说汉话
A
改汉姓
B
联汉姻
穿汉服
D
打破语言障碍,便于鲜卑族与汉族的交流学习
减少民族隔阂,缓和民族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促进鲜卑与汉族的交往和民族交融
有利于鲜卑族和汉族加深认同,巩固统治
阶段小结
孝文帝改革措施
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
实行俸禄制
严惩贪官污吏
迁都洛阳
巩固统治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孝文帝汉服出御图
汉化措施
材料研读
材料二:自西晋以后,经过两百年的战乱,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孝文帝迁都后……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商业贸易之盛远远超出平城和南朝的建康(南京),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
材料一: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材料三、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不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材料研读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
论从史出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
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
汉化措施
——为改革实施创设有利的政治环境
——加强与汉族的交往,促进洛阳的繁荣
——增强北魏实力,减少民族隔阂,促进民族交融
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鲜卑”“匈奴”“羯”等民族了,那鲜他们上哪去了?
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交融在一起了
课堂延伸
课堂活动
评头论足-我看孝文帝
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路线是一条加剧鲜卑民族衰亡的路线,他是鲜卑族的罪人!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为什么?
评价标准: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增强北魏实力,促进民族融合,符合人民意愿,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但从鲜卑族拓跋部角度看,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勇武之气,导致鲜卑族的分裂和消亡。
叁
胡风汉韵喜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新课讲授
以下图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民族交融?这些交融具有哪些影响呢?
生产
生活
习俗
文学
心理
目标导学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胡风汉韵喜交融
席地而坐
方凳
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胡风汉韵民族大交融证明了各民族平等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和谐共赢。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生产、生活方面(经济)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汉语的使用;西北民族的乐器受汉族人民欢迎。
民族心理方面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政治方面
连连看
课堂活动
材料研读
(马)腾父平,扶风人。为天水兰干尉,失官,遂留陇西,与羌杂居。家贫无妻,遂娶羌女,生腾。
——《后汉书·董卓列传》
注:扶风为今陕西兴平;马腾:东汉末年割据凉州一带的军阀。
民族间的通婚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已出现民族大交融的趋势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耕
游牧
农
耕
看图学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已出现民族大交融的趋势
边境汉人《放牧图》
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
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
看图学史
看图学史
汉人席地而坐——胡床、胡椅、胡凳
胡人汉服
汉人胡食
胡人汉服
汉人骑马
社会习俗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交融
生活习俗的交融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观察图片,结合课本95页第三段文字,说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在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民族心理方面的表现是怎样的?
文化艺术的交融
表现:
1)生产生活:相互学习
2)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
3)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4)社会习俗:相互借鉴
5)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生产生活
统治方式
经济文化
民族心理
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隋唐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qu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
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族
羯
鲜卑
氐
羌
匈
奴
中华
文明
汉族
匈
奴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 过定居生活,为民族交融提供了便利;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3.汉族与北方各族人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 互借鉴吸收。(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民族心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的原因
合作探究
农耕民族
(汉人)
游牧民族
(胡人)
中原
鲜卑
匈奴
羯
羌
氐
民族交融是时代的主流!
根据本课的讲述,请你谈谈你理解“民族交融” ?
课堂活动
肆
学以致用颂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结合这节课所学,谈谈这段历史对我们现在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什么借鉴意义?
以古论今
拓展延伸
汉族
北方少数民族
南方少数民族
汉族
先进生产技术、人口、传统思想文化
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历史
少数民族
汉族
隋唐盛世
多民族统一国家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图
文
解
史
时事链接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历史学习引领智慧人生
播放视频:实现中国梦,一个民族都不可少
中华一家人
情感升华
历史的启迪 · 学以致用 · 以史为鉴颂交融
追随历史的步履拾级而上,
鲜卑民族的沧桑岁月,述说雄浑的交响。
胡风汉韵在滚滚浪潮中交织激荡,
铸就了辉煌灿烂的泱泱盛世,赫赫隋唐。
几千年来,我们手足相亲,心守相望,
让民族交融的不落壮歌,在中华大地永远传唱!
时事链接
淝水之战
孝文帝
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交融
迁都洛阳
前秦衰败
北魏统一
板书设计
1.某同学查阅了有关“三国鼎立”、“淝水之战”、“人口南迁”、“汉人胡食”、“胡人牛耕”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早期国家的产生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淝水之战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政权分立。人口南迁、汉人胡食、胡人牛耕体现的是民族交融。故探究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故C符合题意。中华文明的起源指的是史前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统一国家的建立指的是秦汉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早期国家的产生指的是夏商周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C
课堂检测
2.如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壁画“犁耕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
B.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C.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
D.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
【解析】依据图片并结合“魏晋时期”“甘肃嘉峪关地区”,结合所学知识,河西地区系指今甘肃的酒泉、张掖、武威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河西,故图片反映的河西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场景。D正确;棉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排除;唐朝时期改进生产工具,发明了曲辕犁。魏晋南北朝时还没有出现。B排除;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C排除;故选D。
【答案】D
课堂检测
3.(2020年贵州黔西南)“鲜卑贵族,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同汉人通婚。”以上材料记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A.背景 B.内容 C.作用 D.意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迁都洛阳,以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实行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鲜卑贵族,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同汉人通婚。”材料记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B符合题意。
故选:B。
【答案】B
课堂检测
4.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它们的引入
A.消除了民族矛盾
B.丰富了汉族生活
C.导致民族关系紧张
D.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可知,此内容体现了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对汉族的影响,体现了胡汉之间的民族融合,椅子、方凳等的引入丰富了汉族生活,故B符合题意;AC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课堂检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