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
导入
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下面我们以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索,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重点)
2、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体会学习化学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
3、通过小组实验等方式逐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难点)
三、探究活动:
(一)自主探究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基础的科学,许多的重大的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获得
2.化学实验的作用:
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
( 二 )师生合作
1.教师精讲
知识点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颜色白色、状态固体、形状圆柱、硬度小、略有气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燃着时 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水生成,再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
熄灭后 熄灭后观察到的现象是冒白烟;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后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
实验结论 石蜡点燃后生成了水、二氧化碳;外焰温度最高
针对练习
1、 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D )
① 外焰温度最高 ② 蜡烛的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 ③ 燃烧能发光、发热 ④ 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
A 只有①②③ B 只有②③④ C 只有④ D ①②③④
2.下列对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 )
A.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热量
C.火焰分三层,外层最明亮 D.吹灭后有一股白烟冒出
[小组讨论]:探究实验的必要环节有哪些?
[总结]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蜡烛受热时是否熔化等。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
知识点2: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吸入的空气 呼出的气体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 少 多
氧气(能供给呼吸,也能支持燃烧) 多 少
水蒸气 少 多
针对练习
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下列气体中,能使燃着的小木条熄灭(或燃烧不旺)的一组气体是( C )
空气 ② 氧气 ③ 人呼出的气体 ④ 二氧化碳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在擦玻璃时,人们时常向玻璃上“哈气”,使玻璃擦得更干净。这说明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更多的( C )
A二氧化碳 B氮气 C水蒸气 D氧气
在“比较人体呼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可以向气体样品中( A )
A 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B 插入燃烧的木条
C 滴入澄清石灰水 D滴入紫色石蕊溶液
四、我的收获
五、自我检测
1.要解决化学问题,一般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一般是 ( B )
A动手实验 B提出问题 C调查研究 D总结归纳
2.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 B )
A水 B二氧化碳、水 C二氧化碳 C灰烬
3.请通过观察金属铜判断不属于金属铜性质的是 ( B )
A光亮的红色 B 有特殊气味
C 常温下是固体 D在空气中表面会生成一层绿色
4.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可能是浓盐酸,有同学提出打开瓶塞观察。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C )
A.猜想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
六、布置作业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