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品同步导学案
(“名师讲坛”走进作者、文学常识、生字难词、重点聚焦、难点突破、写作借鉴知识点串讲全揽括;“自主课堂”轻松把握基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力阅兵”知识迁移,提升综合能力。三大板块层层推进,助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全面提高学习效果。)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323/V46264.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23.散步
第一课时 自主课堂
名师讲坛
作者简介
莫怀戚,重庆人,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生字难词
分歧(qí):思想、意见,不一致,有差别。
信服:相信并佩服。
粼粼(lín):这里形容水的明净。
霎(shà)时:短时间。
拆( chāi)散:使家庭、集体等分散。
各得其所:每个人和事物得到合适的安顿。
生字分析
主题分析
本文通过记叙祖孙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了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重难点突破
1.标题妙解
“散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文章的线索,看似平淡的题目,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尊老爱幼。
2.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从字面上看,是形容一家走得小心,关爱老人,爱护孩子。其实这一形象还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3.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这两处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
精妙语言
1.大词小用
本文的几个词语“分歧”、“决定”、“责任的重大”、“整个世界”大词小用,这样写透露出作者写本文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物本身,意在借小散步讲大道理。
2.对称句式
如“有的浓,有的淡”、“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等,成对的事物,两方面集中说,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3.景物描写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
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
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展现母亲爱孙子的温情。
人物分析
我:孝顺、诚恳。
我的母亲:慈爱顺从,爱护小辈。
我的妻子:温柔贤惠。
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关于“孝”道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谚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预习导学
1.字音字形。
煎熬( ) 霎时( ) 拆散( )
nèn( )芽 依wēi( ) dūn( )下
2.词语积累。
(1)各得其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波粼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4)_______: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3.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1)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_______ (度 熬)过了一个严冬。
(2)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 ______(随意 任意)地铺着。
(3)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____(主意 想法):“还是走小路吧。”
(4)我的母亲虽然高大,( )很瘦,( )不算重;儿子( )很胖,( )幼小,自然也轻。(虽然 然而 自然 毕竟)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 ( )
(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 )
(3)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
(4)“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 )
5.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 )
(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 )
6.整体感知。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对南方初春田野景物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安排了一个极佳的自然环境,以美景衬托出一家人生活的美满。
B.当发生分歧后,作者写了祖孙三代人的心理活动,突出写的是“我”的心态。
C.文中结尾写到“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
D.本文主要写儿童的世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互动课堂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⑥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⑦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7.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________和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句中加点的词能否互换?请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边的文字是从选文中抽出来的,联系选文内容,放在哪儿最合适呢?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品质?
(1)我说:“走大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能力阅兵
知识迁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盛夏,热浪滚滚,好似飓风扇动着烈火,大地也似在热浪中战栗。
繁枝伸向高空,仿佛要擎起整个沧穹。根须深深扎入泥土,紧紧地拥抱着大地。每一个叶孔都在悸动,拼命地呼吸着空气,吸收着阳光。每一条叶脉都在沸腾,贪婪地shǔn吸着大自然的乳汁,为的是让秋的硕果更加甘甜。烈火的洪波已经漫过了堤岸,但是别担忧,那未来的一切,正在这火的波涛中孕育。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shuǔ( )吸 堤( )岸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3)“擎起”中“擎”的意思是____。“贪婪”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11.武汉)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成熟的麦穗在阳光下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______;忙碌的蜜蜂在田野里采集花粉,那是在教我们_________;柔弱的水珠在四季轮回中滴穿顽石,那是在教我们________。
A.谦虚 勤劳 坚韧 B.谦让 勤劳 坚强
C.谦让 勤俭 坚韧 D.谦虚 勤俭 坚强
14.看图说话。假如你是老师,你会怎样对小明同学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2012.中考模拟)亲情是一碗浓香的粥
江慧妍
①今年终于可以抽空回乡下看望父母。父母的年纪大了,奔出门来迎我时,步履竟然有些蹒跚。母亲扎上围裙一个劲儿地对我说:“给你熬粥吃,熬粥吃!”母亲眼中,一碗粥,就是人间至美的佳肴,一定要亲手为儿女们慢火熬上。
②打小我就爱喝妈妈熬的粥,她会把身边所有能放进去的杂粮都放进去。金黄的小米,翠绿的绿豆,洁白的糯米,圆润的莲子,结实的栗子,滋补的红枣。黑米粥带着独特的药香,皮蛋瘦肉粥绵香好味,南瓜粥有细腻香甜的余韵,花粥美容养颜,当然还有腊八粥的醇厚香味。
③母亲在厨房忙碌了好一阵子,厨房里渐渐飘出粳米的特有香气。香气一点点浓郁起来,粥香如蝶,满室翩跹,锅内深红浅绿,脂稠玉浓,伴着气泡上下翻飞,飞珠溅玉,美如流花。我的眼睛竟然随着那馥郁的香气而慢慢湿润了。
④这哪里是一碗粥啊,这分明是母亲心底对我那份至浓至醇的爱啊!
⑤母亲端来一碗看似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粥,我先用嘴唇轻轻碰触,感知它的温度,再用牙齿撞进它绵香柔软的怀内,用舌输送着它的清爽嫩滑躯体,然后我的味蕾一点点地通泰舒展,我的身体一段段地褪尽疲惫,我的心灵一寸寸地扫去凡尘喧嚣。
⑥伴着袅袅的粥香,我与父母亲人闲话家常,碗边的话,像是投进岁月长河的石子,淡淡然了无回声,清朗得如同天上人间。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自拟了煮粥的标准:“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急躁之人理解不了粥的妙处,父母亲的一切平凡而琐碎的爱,就如同不疾不徐的火,持久平和,才能熬出这一锅好粥。
⑦记得《绿野仙踪》里的桃乐丝历经重重艰险,回到家后,所说的一句话让人感动:世界上再没有地方像家一样温馨!出门在外,家在心中的感觉,忽近忽远,回家的时候总在梦里,醒来仍异地他乡,形单影只。家就成了游子的一种寄托,一种向往。而我除了想家,我还想念母亲的一碗最平常不过的慢火熬的粥。
15.阅读全文,请谈谈你对题目“亲情是一碗浓香的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品味第③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概括第⑤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⑥段中引用清代文人袁枚《随园食单》中的煮粥标准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作者的眼中,亲情是一碗浓香的粥;在你的眼中,亲情是什么呢?请联系自身经历谈谈你的理解。(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áo shà chāi 嫩 偎 蹲
2.(1)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2)形容水波明净、清澈荡漾。(3)分岐 (4)委屈
3.(1)熬 (2)随意 (3)主意(4)然而 自然虽然毕竟
4.(1)动作描写 (2)外貌描写(3)景物描写(4)语言描写5.(1)排比(2)对比
6.D
7.地点人物
8.不能
早已习惯:可以看出当母亲老了的时候,需要儿子,不像小时候那样儿子听从她的,现在是母亲听从儿子,离不开儿子。
还习惯:可看出儿子还小,需要听从父亲的来决定事情
因为表达的意思不同,所以不能换。
9.第②与第③段之间。
10.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我”的处理,决定着一家人 散步的气氛,而家里所有的人又都听“我”的,所以,责任重大。
11.(1)晚辈尊重 孝敬老人。(2)长辈爱惜小孙子。尊老爱幼的品质。
12.(1)吮 dì
(2)沧穹 苍穹
(3)向上托,举 渴求而不知满足 示例:那未来的一切,(难道)不正在这火的波涛中孕育吗?
13.略
14.示例:小明,我们应孝敬老人,自己的事自己做。
15.内容上:因为这碗粥饱含了母亲浓浓的爱子情和子女对母亲的感念之情。表达效果上:把亲情比作一碗粥,新颖、独特,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
16.示例:从句式上品析:此处描写多采用四字词语,节奏感强,感情热烈,生动描写出熬粥时的情景;从修辞手法上品析:“粥香如蝶,满室翩跹”将“粥香”比作蝶,比喻新颖,想象丰富,形象细腻地写出了满室粥香缭绕的感受;从感知角度品析:此句从嗅觉、视觉的角度,生动描绘出了粥的香味、色彩、形态,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7.品粥或吃粥的感受。
18.引用清代文人袁枚《随园食单》中的煮粥标准是为后面议粥作铺垫,突出母亲在这一锅粥里所融入的爱子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