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9 07:4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
1934年-1936年
学习目标
1.了解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的“围剿”及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
2.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识记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路线及胜利的标志,认识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
3.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
4.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
课堂导入
《长征·七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思考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他们在漫漫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他们靠什么力量超越了生理极限,创造了人类的奇迹?
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
(1)原因: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2)概况: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被红军粉碎。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3)结果: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所以为了表示贬义,在左字上添加了引号,区别于真正的左倾。
相关事实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1932年到上海,后到苏区担任军事顾问。他名义上是军事顾问,实际上独揽了红军指挥权。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李德等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命令红军进攻敌人守备坚固的据点。在红军遭到重大损失后,又提出“不让敌人侵占寸土”“胜利或者死亡”等口号,调集红军主力与优势敌军决战。敌人分路向中央苏区首都瑞金进攻后,他又分兵御敌,使红军处处被动挨打。
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
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路线(血战湘江):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蒋介石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阴谋。
结果:中央红军损失惨重,只剩下3万多人。
路线争议(强渡乌江):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但敌人已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了重兵,企图一举消灭红军。在这危机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湘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乌江
血战湘江、强渡乌江
强渡乌江
长征途中面临枪林弹雨
陈树湘,湖南长沙人,红三十四师师长。湘江战役中,担负掩护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已不足1000人,成为一支身陷重围、无法过江的孤军。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敌,师长陈树湘一身是胆、毫无惧色。他率领全师战士奋力抵抗,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城墙”,与敌人鏖战四天五夜,为红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伤重被俘后,敌人将他抬去邀功途中,他醒了过来,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
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
地点:遵义
目的: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内容: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1.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2.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地址
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翻越大雪山
穿过大草地
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泸定桥是大渡河上的一座铁索桥,长30余丈,铁索上铺着木板。红军到达泸定桥时,敌人已把桥上的木板全部拆除了只剩下13条光溜溜的铁索。红军挑选了22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抓住铁索匍匐前进,向敌人发起进攻,后面的战士边爬边铺桥板。对岸守桥的敌军被红军的猛烈攻击吓呆了,他们燃起大火,企图阻止红军前进。突击队员冲过火海,击溃敌人,占领了对岸桥头。
泸定桥
翻越大雪山,百姓提供了行军的路线和诀窍,
拿出了仅有的辣椒和生姜……
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穿越松潘草地是当时
红军北上唯一选择,
松潘草地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
草地上气候恶劣,
时而风雪,时而冰雹,
天气变幻莫测,凶险无比。
每年的5月到9月是草地的雨季,
红军在这个季节进入了草地,
没有树木,没有石头,
苍茫无边的草地上,
几乎没有干燥坚硬的地面。
在草地上战士们想烧火取暖,
但是却打不着火,
哪怕火打着后,
也不敢随便让它灭了。红军用坚强的意志
挑战生命极限,作为长征史上最艰苦的象征,它们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
松潘草原恶劣的环境
他们走过茫茫草地,一望无涯,
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
红军走过的水草地
吴起镇会师
时间:1935年10月
双方: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
会宁会师
时间:1936年10月
时间: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
标志: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长征到达陕北后的毛泽东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对长征里程进行了统计,走的最远的部队里程是两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部分将士留影
长征为什么取得了胜利?
中国共产党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并确立正确的领导;红军不惧困难,英勇善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
毛泽东曾说:因为困难的时候不动摇,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长征前三十万人更强大。毛泽东强调的是长征锻炼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材料研读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红军长征的认识。
长征意义
长征历史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长征精神就是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展现的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集体主义精神。
长征故事会
如果你是演讲者,你将搜集哪些相关资料?
在你搜集的有关长征的资料中,你会突出哪些重大事件?说明理由。
搜集与长征有关的书籍、图片、视频资料等。
举例:遵义会议,因为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因为它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长征的胜利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遗产?
红军在漫漫长征路上,经历了湍急的河流、高耸的雪山、危机四伏的草地和各种难以预料的恶劣天气,以及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但是,这些困难都没有阻止红军战士前进的脚步。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展现了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总结
中共领导人“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4年10月开始长征
血战湘江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翻越大雪山
穿过大草地
强渡乌江
四渡赤水
吴起镇会师
甘肃会宁地区会师
遵义会议
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的意义
长征精神
突破腊子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