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旭日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C.“开启了两千多年的美育传统”错误,原文说的是“两千多年前,孔子倡导诗教、乐教,礼乐影响遍及国家社稷、社会风尚、日常礼仪和个人修为,形成了以艺术审美塑造美好人格的美育传统”,是“形成了以艺术审美塑造美好人格的美育传统”而非“开启美育传统”。故选C。
2.C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A.“也无法判断哪幅画更好”错误,原文说的是“就像我们无法肯定西施与貂蝉谁更美一样,我们也无法给毕加索、梵高的绘画打分”,是无法给绘画打分,而不是“无法判断哪幅画更好”。
B.“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过于绝对,原文说“我们也不难从苏格拉底与诸弟子的对话等成功教育案例中找到”,这里所说的是“成功教育案例”,但并不是他们所有的教育都是成功的,也无法证明这种教育方式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D.“只能走教育审美化的道路,避免强制或放任”原文说的是“‘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主体的自由与解放’,肯定不会只有教育审美化一条路径,但是自觉建立教育活动的审美标准……是实现对孩子们‘教育性’尊重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可见,并不是“只能”走这条路,这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不是唯一。故选C。
3.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探讨“美育之‘用’”,即美育不应用“实用”来衡量,“让我们从实利主义的泥淖中获得审美救赎,还应该通过美育活动让成人、儿童都恢复正常的审美器官、审美品味”,是一种教育境界。
A.“给学生绘画打分时采用先分类、分档,再打分的办法,严格依据评分标准,评出符合各档次的分数”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材料一说“一些教育部门用进入中高考升学评价的方式促使家长、学校加强美育,其实都是对审美之用的严重误读……无法给毕加索、梵高的绘画打分”可见,采用评分方式是对审美之用的严重误读。
B.符合“自觉建立教育活动的审美标准,让学习者为学习活动本身着迷,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教育引导之间的统一与和谐,肯定是实现对孩子们‘教育性’尊重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的教育境界。
C.“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属于一种实用性功能,不是作者倡导的“美育”。
D.“学会艺术的广阔的思维方法,才能够避免死心眼”是为了从艺术上获得思维方法,有实用性功能,不是作者倡导的“美育”。
4.(4分)①采用驳论法,先破后立,先列举社会现象,再否定其作用,提出自己的观点。
②论证层层深入,以审美之用是什么、为什么美育不能评分化、美育是一种教育境界、美育对社会的作用的层次展开论述,最后做出总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③采用多种论证方式,如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增强了说服力。
5.(6分 )(1)应该去功利化地对待美育,不应用进入升学评价的方式进行促进加强。(2)应该提升教育境界,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主体的自由与解放,自觉建立教育活动的审美标准,让学习者为学习活动本身着迷,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教育引导之间的统一与和谐。(3)不但要懂得生活美学,启蒙美学,还要批判美学、解放美学。(4)要提高对美育高度的认识,认清美育的本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激发创新创造力。
6.B(B项,说伯夷“一味追求闲适安逸”是夸大其词,曲解了人物形象)
7.D(A项,作者并没有在文中表现民众积极伐纣的态度。B项,姜子牙称其为义士并不能推出他反对周王出兵这个结论。C项,本文所表现的并非夷齐的民族气节,而是表现两人的不知变通)
8.(4分)①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叔齐的率性而为;(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②通过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叔齐的心直口快、忠勇(义)。(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9.(6分)①《采薇》善写场面,场面中的人物就某话题各抒己见,语言的魔力由此发挥。②人物出场带出典籍所属背景,增加信息、丰满情节,《采薇》中伯夷和叔齐的出场连带着引出周王伐纣等历史事件的背景。③叙述者的语言巧妙借用典籍语汇,如“上谕”、“恭行天罚”、“木主”等词即是典型的典籍语汇(举一例即可)。④在蕴含典籍因素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者语言中明显地夹杂现代语词,如“借光”“立正”“白蒸汽”等词语(举一例即可)。(6分,答出三点就可。每点2分,指出艺术性,并且结合文本一加以佐证)
10、C“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语义完整,“杀”是谓语,“守堤之吏”是宾语,其后应断开,“而决水灌智伯军”中“决”字的宾语是“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韩、魏”是主语,“击”是谓语,“之”是宾语,主谓之间不用断开,“智伯军救水而乱韩”或“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逻辑不通,排除A。
11、D.“古代乘车时,尊者居右,驾车人居中,骖乘居左担任警卫”错误。应该是“古代乘车时,尊者居左,驾车人居中,骖乘居右担任警卫”。
12、B.“恐惧到手足失措”理解有误。根据原文”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可知,魏桓子用胳膊肘碰韩康子,韩康子踩一下魏桓子的脚,有恐惧成分,但更多的是两人都意识到了唇亡齿寒的危险,心照不宣地互相示意要有所谋划。
13(4分)①译文:两人于是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好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 “阴”,暗中,秘密地;“期”,约定日期;“遣”,送。)
②(4分)译文:才与德是不同的,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他们,一概称之为贤明,这是人们找不到贤人的原因。(“莫之能辨”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莫能辨之”;“通”,一概;“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14、(3分)①待人傲慢无礼,如戏弄韩康子及其家相;②不听从谋士(智国及疵)的劝谏,刚愎自用;③肆意向韩、魏、赵索要土地,贪婪强横;④轻易把自己谋士的话透露给对手,愚蠢昏昧。
【参考译文】
智襄子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伯戏弄韩康子,而且侮辱段规。智国听说此事,就劝谏他说:“您不防备灾祸,灾祸一定会到来了!”智伯说:“灾祸将由我发起。我不发起灾祸,谁敢兴起灾祸?”智伯没有听从智国的话。智伯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想不给他。韩康子便派使臣给智伯万家的县邑,智伯很高兴。他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这样便又给了智伯一个万家之邑。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土地。赵襄子不给他。智伯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来进攻赵襄子。赵襄子逃往晋阳。
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剩三版露出水面。锅灶被淹没了,灶中生出青蛙,但百姓都没有叛变之心。智伯乘车在水中行进,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持矛居右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魏桓子用胳臂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脚背。这是因为汾水可以灌魏的安邑,而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啊!
絺疵对智伯说:“韩魏两家一定会反叛。”智伯问道:“你怎么会知道?”疵说:“从人情事理知道的。”第二天,智伯把絺疵的话告诉了韩康子、魏桓子。两人走后,絺疵进来,问道:“主公,您为什么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伯说:“你怎么知道的?”絺疵说:“我看见他俩看我很仔细,然后快步跑开,那是知道我识破他们心思的缘故。”智伯对这些并不后悔。絺疵便请求出使齐国。
赵襄子派遣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康子、魏桓子,他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魏两家进攻赵家,赵家灭亡了,那么韩、魏也要相继灭亡。”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行动的日子,然后便让他回城了。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死守堤官吏,决开堤口,让大水倒灌智伯军营。智伯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军从侧面攻击智伯军,赵襄子带领士兵从正面袭击,大败智伯的军队,杀了智伯,并把智氏之族全部诛灭。
臣司马光认为:智伯的灭亡,在于他的才胜过了德。才与德是不同的,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他们,一概称之为贤明,这是人们找不到贤人的原因。聪慧明察、刚强坚毅方为才,正义耿直、公道平和才叫德。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泽出产的竹子,是天下的刚劲之物,然而如果不矫正它的曲直,不配上羽毛箭头,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固之物;棠溪出产的铜,是天下的精锐锋利之物,然而如果不放在模具中熔炼铸造,不磨砺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的人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的人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的人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的人称之为小人。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故选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6. (6分)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可以预料,明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结合注释②及标题“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的内容分析,“梨花处处开”,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17.(6分)①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②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③.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18.A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丰富多彩:内容丰富,花色繁多。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此处语境强调内容丰富的“生活实践”,选择“丰富多彩”;第二空,滋养:滋补保养,供养。浸润:沾润、滋润。此处语境强调“获得源源不断的”滋补保养,选择“滋养”;第三空,日新月异: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此处语境强调“艺术和审美实践”发展或进步迅速,选择“日新月异”;第四空,古今中外:截至目前为止,最广泛的时间和空间。亘古亘今:指贯串古今,从古到今。此处语境强调“引导孩子领略”截至目前为止的“艺术瑰宝”,选择“古今中外”。故选A。
19.D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单纯突破聚焦于艺术的局限”应改为“突破单纯聚焦于艺术的局限”,排除A;二是介词缺失,在“自然与生活的关注”前面加上“对”,排除B;三是搭配不当,“展开……新潮”应改为“掀起……新潮”,排除C。故选D。
20.(5分)构成特点:本体是中国画中的“远山”和“近水”;喻体是“黛”和“烟”。
表达效果:远山如黛,古语中常形容眉毛如黛,远山含黛就是远山的颜色宛若女子黛色的眉。近水含烟,近处的水面像是附着了雨水,烟雾袅袅。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国画可感可知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远山如黛:形容远山的颜色凝重的宛若女子黛色的眉。本体是中国画中的“远山”,喻体是“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常用来画眉。近水含烟:近处的水面像是附着了细微的雨水般烟雾缥缈,充满朦胧的感觉。本体是中国画中的“近水”,喻体是“烟”。这里把中国画中的“远山”“近水”比作画眉的“黛”和缥缈的“烟”,化抽象为具体,真切地表现出了中国画具体可感的特点。
21.C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后文“先秦诸子认为”推知,括号应填先秦诸子幸福观对后人的影响,故排除BD;从衔接连贯和前后文语境来看,语段强调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当下的影响和启示,故排除A。故选C。
22.(6分)①但相比较而言 ②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同时也能实现自身幸福) ③只有这样(惟其如此)
23.(60分)作文(略)邯郸市旭日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民间已不乏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强制孩子补习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学科的“新气象”,而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为了促进美育事业的发展也在近年频频出台了将美育课程成绩纳入中考、高考计分范围之类的“新举措”。这些,都是在用实用而非审美的逻辑看待审美及美育之“用”。
要追问美育之用,当然先要追问审美之用。一方面,审美活动本身是非功利(无用)的,这是美学的常识。因为当你以实用的方式看待审美对象时,你就只是在占有而非审美——正如你考虑一个杯子可以装多少啤酒和你欣赏这个杯子的造型、色彩、质地,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事情。另一方面,审美活动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实践效果却可能是有“用”的——譬如审美活动所产生的愉悦可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工作的绩效与创造性等,都是十分肯定的事情。
在教育领域,美育学科被滥用于增加有助于功利性竞争的“绩点”——家长让孩子因艺术“特长”获得升学的竞争优势,一些教育部门用进入中高考升学评价的方式促使家长、学校加强美育,其实都是对审美之用的严重误读。很显然,就像我们无法肯定西施与貂蝉谁更美一样,我们也无法给毕加索、梵高的绘画打分。美育课程成绩纳入中高考可能也不是在真正鼓励审美、美育活动的开展,因为让美育工具化的结果,反而会强化本不该助长的应试教育之风。正可谓“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美的教育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教育境界的生成与提升。《论语·先进》中所描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一种至美的教育之境。所以,孔夫子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类似情境,我们也不难从苏格拉底与诸弟子的对话等成功教育案例中找到。古今中外尽管教育的方式方法千差万别,但让学习者“如坐春风”之类教育境界之美的奥秘却始终如一。
美的教育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对教育异化的救赎。“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主体的自由与解放”,肯定不会只有教育审美化一条路径,但是自觉建立教育活动的审美标准,让学习者为学习活动本身着迷,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教育引导之间的统一与和谐,肯定是实现对孩子们“教育性”尊重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舍此一途,所谓的教育,要么流于强制灌输,要么失之自由放任。所以,真正沉浸在《蓝色多瑙河》《茉莉花》等音乐旋律,或者毕加索、莫奈等人的绘画作品中的人,一定是与审美对象实现了强烈的情感共鸣、精神汇通的。“视接千载,思通万里”的兴味,实在难以为境界之外的人所“认知”。审美之所以有储善、益智、强健体魄之“用”,亦取决于能否进入真正的审美境界也。
当代教育不仅要在一般意义上让我们从实利主义的泥淖中获得审美救赎,还应该通过美育活动让成人、儿童都恢复正常的审美器官、审美品味,以对抗前所未有的“审丑时代”。换言之,当代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不仅需要生活美学、启蒙美学,更需要批判美学、解放美学。
总而言之,在德、智、体、美、劳诸育中,美育应该是最没有“用”(实用)的了。不加鉴别地用“用”的思维看待审美、美育之用的观念是极端危险的,在功利主义日益猖獗的当代社会尤其如此。
(摘编自檀传宝《美育之“用”,如何理解》)
材料二:
中华民族是一个知美尚美的民族,把美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美的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两千多年前,孔子倡导诗教、乐教,礼乐影响遍及国家社稷、社会风尚、日常礼仪和个人修为,形成了以艺术审美塑造美好人格的美育传统。一百余年前,王国维、蔡元培等倡导美育,致力在民族危亡之际提高全民族素养,从而实现“美育救国”。如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上,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高度上,从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育发展方向上,做出了加强美育工作的重要部署。我们要充分认识美育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落到实处。
我们要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发展新时代美育。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认识美育、开展美育工作,应该把“美”作为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真正从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以及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出发,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摘自潘鲁生《践行新时代的美育使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强制孩子补习音乐、美术等学科,使审美活动带有功利性,属于误读美育之用。
B.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本无功利性,但产生的心理效应、实践效果却很有用。
C.孔子倡导诗教、乐教,以艺术审美塑造美好人格,开启了两千多年的美育传统。
D.美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就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美是没有确定标准的,所以我们无法肯定西施与貂蝉谁更美,也无法判断哪幅画更好。
B.像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进行有趣、有味的教育就是美育,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C.知美尚美,认识美育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有助于我们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D.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主体的自由与解放,只能走教育审美化的道路,避免强制或放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
A.为避免主观性,给学生绘画打分时采用先分类、分档,再打分的办法,严格依据评分标准,评出符合各档次的分数。
B.教师设计出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找难点、做分析,自觉为学习活动本身着迷。
C.干净整洁的校园、修剪整齐的花木、教学楼上的“励志”廊道文化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D.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爱好文学,学过绘画,会拉小提琴。他说过:“学会艺术的广阔的思维方法,才能够避免死心眼。”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5.如何扎实有效地搞好审美教育?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文本一:
采薇(节选)
鲁迅
这半年来,不知怎的连养老堂里也不大平静了,一部分的老头子,也都交头接耳,跑进跑出的很起劲。只有伯夷最不留心闲事,秋凉到了,他又老的很怕冷,就整天的坐在阶沿上晒太阳,纵使听到匆忙的脚步声,也决不抬起头来看。
然而这不平静,却总是滋长起来,烙饼不但小下去,粉也粗起来了。养老堂的人们更加交头接耳,外面只听得车马行走声,叔齐更加喜欢出门,虽然回来也不说什么话,但那不安的神色,却惹得伯夷也很难闲适了:他似乎觉得这碗平稳饭快要吃不稳。
十一月下旬,叔齐照例一早起了床,要练太极拳,但他走到院子里,听了一听,却开开堂门,跑出去了。约摸有烙十张饼的时候,这才气急败坏的跑回来,鼻子冻得通红,嘴里一阵一阵的喷着白蒸气。
“大哥!你起来!出兵了!”他恭敬的垂手站在伯夷的床前,大声说,声音有些比平常粗。
伯夷怕冷,很不愿意这么早就起身,但他是非常友爱的,看见兄弟着急,只好把牙齿一咬,坐了起来,披上皮袍,在被窝里慢吞吞的穿裤子。
“我刚要练拳,”叔齐等着,一面说,“却听得外面有人马走动,连忙跑到大路上去看时——果然,来了。首先是一乘白彩的大轿,总该有八十一人抬着罢,里面一座木主,写的是‘大周文王之灵位’;后面跟的都是兵。我想:这一定是要去伐纣了。现在的周王是孝子,他要做大事,一定是把文王抬在前面的。看了一会,我就跑回来,不料我们养老堂的墙外就贴着告示……”
伯夷的衣服穿好了,弟兄俩走出屋子,就觉得一阵冷气,赶紧缩紧了身子。伯夷向来不大走动,一出大门,很看得有些新鲜。不几步,叔齐就伸手向墙上一指,可真的贴着一张大告示:
“照得今殷王纣,乃用驿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此示。”
两人看完之后,都不作声,径向大路走去。只见路边都挤满了民众,站得水泄不通。两人在后面说一声“借光”,民众回头一看,见是两位白须老者,便照文王敬老的上谕,赶忙闪开,让他们走到前面。这时打头的木主早已望不见了,走过去的都是一排一排的甲士,约有烙三百五十二张大饼的工夫,这才见别有许多兵丁,肩着九旒云罕旗,仿佛五色云一样。接着又是甲士,后面一大队骑着高头大马的文武官员,簇拥着一位王爷,紫糖色脸,络腮胡子,左捏黄斧头,右拿白牛尾,威风凛凛:这正是“恭行天罚”的周王发。
大路两旁的民众,个个肃然起敬,没有人动一下,没有人响一声。在百静中,不提防叔齐却拖着伯夷直扑上去,钻过几个马头,拉住了周王的马嚼子,直着脖子嚷起来道:“老子死了不葬,倒来动兵,说得上‘孝’吗?臣子想要杀主子,说得上‘仁’吗?……”
开初,是路旁的民众,驾前的武将,都吓得呆了;连周王手里的白牛尾巴也歪了过去。但叔齐刚说了四句话,却就听得一片哗啷声响,有好几把大刀从他们的头上砍下来。
“且住!”
谁都知道这是姜太公的声音,岂敢不听,便连忙停了刀,看着这也是白须白发,然而胖得圆圆的脸。
“义士呢。放他们去罢!”
武将们立刻把刀收回,插在腰带上。一面是走上四个甲士来,恭敬的向伯夷和叔齐立正,举手,之后就两个挟一个,开正步向路旁走过去。民众们也赶紧让开道,放他们走到自己的背后去。
到得背后,甲士们便又恭敬的立正,放了手,用力在他们俩的脊梁上一推。两人只叫得一声“阿呀”,跄跄踉踉的颠了周尺一丈路远近,这才扑通的倒在地面上。叔齐还好,用手支着,只印了一脸泥;伯夷究竟比较的有了年纪,脑袋又恰巧磕在石头上,便晕过去了。
【注】鲁迅创作于1935年12月,故事的主人公叔齐和伯夷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不食周粟),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文本二:
《故事新编》有哪些不同于其他传奇体小说的特点?这指的是鲁迅实现传奇体小说艺术特性的创新经验。人物语言须有谈资,而谈资与场面又相关。《故事新编》善写场面,场面中的人物就某话题各抒己见,语言的魔力由此发挥。谈资多来自典籍。比如《理水》写大禹走后,京师日渐好转了,老百姓聚居在一起谈论大禹功绩、大禹何人,《随巢子》、《古岳读经》里大禹化为熊、大禹如何捉无支邪等传说成为谈资。人物出场还带出典籍所属背景,增加信息、丰满情节。如《非攻》中子夏的徒弟公孙高、学生耕柱子、曹公子、管黔敖、公输般等,这些人物连带着引出行义、送天下、钩拒、木鹊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还有叙述者对人物的描绘和对现场情境的议论等,也巧妙借自典籍语汇。如《奔月》中描写后羿拉弓射月形容为“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岩下电”来自《世说新语·容止》有“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如果单有浓郁的古代典籍色彩,至多是古色古香,《故事新编》的奇幻色彩是在蕴含典籍因素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者语言中,又明显地夹杂现代语词。如《奔月》中女乙(对后羿)说:“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女辛说:“有时看去简直好象艺术家”。“战士”、“艺术家”等是地道的当代人用语,放到传说中的后羿嫦娥,顿生奇幻感。由此,古代典籍所带有的斑斑锈迹,与充满现代气息的人物语言的结合产生了奇幻色彩。
(摘编自刘俐俐《鲁迅〈故事新编〉故事与小说的人类学思考》《文艺理论研究》)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就以养老堂的不大平静展开情节,既与下文伯夷的不问闲事形成对比,又为后文矛盾激化预设了伏笔。
B.叔齐不安的神色让伯夷觉得养老堂的安稳日子即将结束,表现出一味追求闲适安逸的伯夷的微妙的心理变化。
C.文中写大路两旁的民众不动不响,以静写动,体现出现场气氛的紧张,为下文叔齐、伯夷拦阻周王做了反衬。
D.鲁迅描写甲士们对叔齐、伯夷前后态度的变化、前后两次“立正”及“挟”“推”等行为,于幽默中显讽刺。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众”在文中多次出现,构成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表现出他们追随周天子伐纣的积极态度。
B.姜子牙因其二人阻拦周王出兵伐纣而称其为“义士”,从中可以看出姜子牙对周王的出兵伐纣的举措也是不认可的。
C.鲁迅先生描写的叔齐、伯夷“不食周粟”举动与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所为,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D.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在命名上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隐含了推陈出新的独特意味。
8.请赏析文本一中的画线句。(4分)
9.文本二指出了传奇体小说艺术特性,请结合文本一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8题,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智襄子为政
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 ”疵曰:“以人事知之。”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 ”智伯曰:“子何以知之 ”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智襄子:春秋末期晋国四卿之一,智氏家族的领主。段规:韩氏家相。智国:智伯家臣。安邑:魏氏都城。平阳:韩氏都城。疵:智伯谋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B.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C.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D.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邑:封地、采邑。是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俸禄的封地。旧时也做县的别称。
B.版,古代用以表示所筑土墙的高度和长度。一般认为高二尺、长八尺为一版。
C.御,会意字,左“行”中“绳”右“人”,意为人握辔行于道中,即驾驭车马。
D.骖乘,指陪乘的人,古代乘车时,尊者居右,驾车人居中,骖乘居左担任警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国劝智伯要对危机有戒备警惕之心,但智伯自恃实力强大,无人匹敌,在宴会上肆意戏辱韩康子及其家相,为之后的覆亡埋下了祸根。
B.韩、魏两国在外交上处于弱势,他们不敢拒绝智伯索地的要求;桓子和康子跟随智伯攻赵,听到智伯灭亡赵氏的话,恐惧到手足失措。
C.谋臣疵善于观察人事细节,对形势有清醒准确的判断,他提醒智伯提防韩康子和魏桓子谋反,但劝谏失败,于是他明智地离开了晋国。
D.司马光认为智伯的灭亡是由于才与德不匹配,他根据才与德的存在状态把人分为四类,依照这个标准看,智伯虽有才华,但却是个小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智伯的哪些行为导致了智氏亡族 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5.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
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16. 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中有这样一种意境:天地辽阔,无边无际的江面上,唯有一只小舟。这小舟正是诗人人格的写照,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5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歌德有一句名言:“生活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这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任何理论包括美学理论,如果只满足于体系建构和逻辑自洽,而不关心现实生活及其变化,其结果只能是灰色的。美学要回归大众_______的生活实践,不能单纯追求脱离现实生活的高头讲章和抽象体系。只有这样,美学才能接地气,获得源源不断的________,具有强大生命力。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与人们________的艺术和审美实践还有距离,与现实生活的贴近度仍不够,还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当代西方美学已出现了“生活转向”,即单纯突破聚焦于艺术的局限,转向自然与生活的关注,由此展开了“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的新潮。虽然西方的情况与我们并不完全一样,但美学走进生活确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美育是其中重要一环。
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成功的美育,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什么是中国画的“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什么是诗词书画背后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也正是在这种可感可知的审美中,引导孩子领略________的艺术瑰宝,让美进入日常生活,进而在审美中感受我们的历史与文化。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丰富多彩 滋养 日新月异 古今中外
B.琳琅满目 滋养 沧海桑田 亘古亘今
C.丰富多彩 浸润 沧海桑田 亘古亘今
D.琳琅满目 浸润 日新月异 古今中外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当代西方美学已出现了“生活转向”,即单纯突破聚焦于艺术的局限,转向对自然与生活的关注,由此掀起了“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的新潮。
B.当代西方美学已出现了“生活转向”,即突破单纯聚焦于艺术的局限,转向自然与生活的关注,由此掀起了“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的新潮。
C.当代西方美学已出现了“生活转向”,即突破单纯聚焦于艺术的局限,转向对自然与生活的关注,由此展开了“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的新潮。
D.当代西方美学已出现了“生活转向”,即突破单纯聚焦于艺术的局限,转向对自然与生活的关注,由此掀起了“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的新潮。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 )。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 ,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领略精神的高贵,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
先秦诸子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他们认为将个人发展与社会结合,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 。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 ,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先秦诸子的幸福观意义重大,常引发人们讨论
B.幸福观对先秦诸子的重要程度,如同水对鱼儿一样
C.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D.幸福观对我们而言,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在开山岛,“80后”“90后”接过守岛接力棒,用青春奋斗续写爱国奉献的崭新篇章;在贵州平塘,年轻的“天眼”守护者探索星辰宇宙、建设国之重器,在群山深处追逐科技强国的梦想;在东京奥运会,年仅14岁的全红婵展现了令人惊叹的“水花消失术”,以三跳满分的优异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一朵朵青春之花在广阔天地尽情绽放,为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增添着亮丽的青春色彩。
请联系实际,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