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 7.1 短歌行 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上册 7.1 短歌行 课件(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9 07:0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生命诗意的表达——魏晋篇
忧与游:人生两种不同的风骨



曹 操
志士的慨慷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短歌行》是
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比较短促,
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解题
政治上最得意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
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
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
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
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
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
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沛国谯县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作为政治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作为军事家,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
作为文学家,他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他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其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建安文学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北朝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
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知人论世
相传,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兵临赤壁城下,想要一举扫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大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将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感此情景,慷慨而歌,作此《短歌行》。
写作背景
其实,写诗时曹操年岁已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写作背景

1、二二节拍 。
2、声音洪亮,
慷慨悲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jīn
wèi
yōu

duō



yàn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的学子,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短歌行》白话译文
当空悬挂的皓月,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般礼贤下士,愿天下英杰真心归顺我。
《短歌行》白话译文

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要点提示:
诗眼,是诗歌精神的凝聚点,是观照全诗情感的所在。发现诗歌揭示诗的主旨、精炼传神的字,就能找到“诗眼”。







什么呢
第一节:
人生几何

忧思

何以解忧?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一忧 人生苦短

比如
苦于,为……所苦
无实际意义
以何,宾语前置

第一节:忧人生苦短
1.思考,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的思想感情?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曹操深感奋斗中的艰难,又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怕来不及有所作为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苦短之叹。这是英雄之慨叹,是在提醒贤才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容易消失,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他那里施展抱负。因而,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政治目的,情感基调并不消极。
这样积极的目的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固然表明诗人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唯有这样的调子才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贤才的心扉。用意真切而巧妙。
明确: 思想情感: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苦短之叹。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积极昂扬的精神。
感情基调:全诗的感情基调并不消沉。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第一节:忧人生苦短
2.这八句诗表达好在哪里?
明确:
①开头设问,破空而来,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②以“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逝的感慨。
③以造酒的杜康借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第二节:
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青青子衿——希望贤才主动投奔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艾蒿
呦呦鹿鸣——必将礼遇、重视贤才
沉思吟味
二忧 贤才难得
曹操将如何对待人才?
人才

名作动,弹奏
第二节:忧人才难得
3.这八句诗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①引用、比喻。
引用《子衿》,用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来比喻诗人对贤才的思慕。更重要的是他所省去的原诗的后两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含蓄地提醒贤才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含而不露表现了诗人求才的用心十分真诚,具有感人的力量。
引用《鹿鸣》,用来表达诗人期待贤才的热诚。言下之意: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我们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
②比兴。
(“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用“子衿”、“鹿鸣”起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二节:忧人才难得
3.这八句诗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明确:
③“君”字在《诗经》里是指具体的某人,而在这里则有了广泛的意义: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就是曹操慕求的对象。因而此诗流传开后,起到了巨大的社会作用。
第三节:
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面对满座嘉宾诗人为何还忧?
是更深层次的忧。此处忧贤才不够多,诗人用月比喻人才,发出深情的呼唤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虽然有贤才来投,但自己要完成一统天下的伟大事业需要更多的人才。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枉驾
久别重逢
通“宴”
三忧 贤才不够
拾取、摘取
内心
第三节:忧贤才不够
4.第三节内容与前面两节有何关系?
明确:
是对前两节的强调和照应。
前两节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并表示要待贤以礼。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旋律”,而第三节是这两个“主旋律”的复现和变奏。 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节;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节。
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像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从而进一步强调、深化了主题,使全诗抑扬低昂、反复咏叹,加强抒情的意味。
第四节:
诗言志,结合诗人的忧,说说诗人的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通“餍”,满足
作者胸怀大志,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四忧 功业未就
根源
名作状,向南
第四节:忧功业未就
5.这一节是如何来表现诗人情志的?
“月明星稀”四句既是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和理解的多义。乌鹊绕树,难以择枝的情景,比喻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在诸雄鼎立的局面下无所适从、无所依托。诗人由此启发贤才们: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
(同时,由于汉末大乱,北方人口大量迁移,“乌鹊南飞”句可能表现诗人在南征北伐、不能定居中的一时的厌烦,也可能含有慨叹人民流离迁徙的情感。)
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点明诗歌主题。“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通过比喻表现人才越多越好,绝不会有“人满之患”之嫌。“周公吐哺”典故表现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
志士的慨慷
统一天下
人生苦短

贤才难得

功业未成
建功立业
《短歌行》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诗歌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在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短暂,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积极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诗人形象
诗歌塑造了一位胸怀天下,渴望建功立业,求贤若渴的诗人形象。曹操有宏大志向,充满霸气和谦恭之气;有广博的胸襟,待人真诚、热情、尊重人才(爱才惜才),对犹豫彷徨未找到明主的贤才给予关心和同情。他忧人生,忧贤才,忧天下。但他没有陷入低沉的哀叹而不能自拔,反而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 。《短歌行》是曹操胸怀大志的壮歌,体现了直面现实、热爱生命的担当与豪情。曹操的忧是进取中的忧,是追梦中的忧,是反复忧愁后的奋发激昂。生逢乱世,他彰显了生命价值,影响推动了一个时代。
艺术特色
引用和化用(用典)。
妙用比喻(比兴)。
巧用欲扬先抑手法。诗歌以消极地感叹时光易逝,忧自己功业未建开头,最后转折,抒发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抑扬低昂,反复咏叹,大大将强了抒情效果。
问题探究
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同意。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全诗跌宕悠扬,吞吐隐约,曲折却很充分地表达了曹操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完了曹操的《短歌行》,希望大家能认真思考:我们需要追求怎样的一种生命价值?我们心中有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宏伟的抱负?我们是人生匆匆、虚度光阴,还是只争朝夕?
当然关于人生的志趣和生命的追求,答案永远不是唯一的。陶渊明对此便有其不同于曹操的生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