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 7.2 归园田居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上册 7.2 归园田居 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9 07:0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生命诗意的表达——魏晋篇
忧与游:人生两种不同的风骨
陶渊明是谁?
又名:
字:
自号:
谥号: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田园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被后世人称为“田园诗开山,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潜
元亮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知人论世
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
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
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
一个崇尚自然的农人
知人论世
仕隐经历
一起一落:29岁江州祭酒,因厌恶官场污浊而辞职归家,后被召为江州主簿,不就。
二起二落:36岁江陵,任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但桓玄阴谋篡权,陶再度失望,次年,借陶母去世,丁忧归家,闲居3年,田园避世。
三起三落: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宜的参军。但因时局动荡,再度辞官。
四起四落:40岁(公元405年8月)为彭泽令,11月弃官归隐,只做80天县令。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彼时又正逢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41岁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愤然挂冠归田。(《归去来兮辞》)
躬耕生涯:共20多年,44岁时家遭火灾,急剧贫困,427年秋,深感不久于人世,写三首《挽歌诗》,一篇《自祭文》。“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乃窘迫之写照。
知人论世
仕隐经历
1、少年、青年的闲居阶段(29岁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出身望族,少有壮志。”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志向。“猛志”,突出此志向之奋发、凌厉。“逸”,突出此志向之远大、超越。“骞翮”即展翅,“翥”者、飞也。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鹏展翅,志在高飞远举。对国家与社会抱有极大的热忱和强烈的参与意识。 )
2、壮年的辗转出仕阶段(29-41岁)。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3、中晚年的隐居终老阶段(41-62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诚的诗人;
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的人生。
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林语堂
陶渊明是一位对人类生活充满忧患感的诗人。……一个不懂政治的人永远不会超越政治,一个没有政治情怀的人也永远不会有回归田园的梦想。——范子烨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叶嘉莹
陶渊明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品。——鲍鹏山
作为一个网络时代和物质主义时代的人,常常处于一种空前被侵犯被骚扰的状态,也就对陶渊明这种恬淡的田园生活、对他拂袖而去的干净利落,对这样一个生活标本倍加向往。——张炜《陶渊明的遗产》
名人评陶渊明
归园田居
陶渊明
隐士的至境
写作背景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辞官归田。从此过上隐居躬耕田园的生活并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
任务一:自主学习
不为五斗米折腰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请同学们对照书本注释,疏通诗歌大意,尝试翻译诗歌。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适:适应,迎合。
韵:气质,本性。
羁jī鸟:笼中鸟。
拙zhuō:持守愚拙的本性。
方:四周围绕。
荫yìn:遮盖。
暧暧ài:迷蒙隐约的样子。
依依,轻柔缓慢的飘升。
墟里:村落。
户庭:门户庭院。
虚室:静室。
归园田居
任务二:自主探究
诗题的诗眼:

从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为何而归
(1)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世俗束缚——官场生活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守拙归田园。
(1)陶渊明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曾有过“大济苍生”的宏愿,并非天性就愿意隐居山林。只因现实政治的黑暗,“有志不获骋”,才转而“爱山丘”。
(2)“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技巧相对。陶渊明要“守拙”,即强调自己不会顺应世俗的潮流,要坚守自己的纯真本性。反映了诗人对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厌恶。
因鄙弃仕途而归田
(3)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宁静、优美、和谐的画面
任务三:合作探究
(1)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将农村中常见景物描绘成一幅优美的图画?(小组合作讨论进行赏析)
(2)请从对色彩的捕捉和炼字的角度赏析“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诗。
(1)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将农村中常见景物描绘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远村
墟烟
狗吠
鸡鸣
近景
远景
远近结合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更显宁静、 和平
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白描
环境幽雅美丽
宁静、祥和
(1)先写近景,再写远景,远近结合。“方宅十余亩……桃李罗堂前”四句是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房舍简陋,可树影婆娑,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是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都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2)动静结合。整体的画面是静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等表现出了乡村的宁静祥和之美。静景之中,又有动的画面:“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动,狗儿吠叫,鸡在树颠鸣叫,以动写静,绘声绘色,构成了一幅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
(3)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4)情景交融。景物描写中透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寄寓了诗人的美好情操和快慰心情。
答题示范:
(2)请从对色彩的捕捉和炼字的角度赏析“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诗。
(1)榆和柳青翠的绿色,桃花鲜艳的红色,李花柔和的白色——很多颜色扑入眼帘,带着盎然的生命的气息。
(2)“荫”和“罗”两个字非常具有表现力。“荫”字写出了树木高大,枝叶繁茂,树荫浓密,遮住了浓烈的阳光,带给人一室的清凉。“罗”字写出了花儿很繁盛,层层叠叠的,竞相绽放。
注意: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美好描写,并不是为了美化乡村,而是把它作为肮脏的世俗社会的对立面来写的。他是通过赞美乡村的隐居生活来肯定自己、否定官场的。
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心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从中可以见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闲适。
(4)归去如何
《归园田居(其一)》通过叙述平生志趣和描写田园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生涯的厌恶和摆脱尘网的快慰,抒发了对山林生活的热爱之情。
中心归纳
品鉴诗艺
1.层次清晰, 结构严谨。诗人先写辞官归田, 后写开荒南野, 中间虽有回忆往事, 但基本依时写来, 次第分明。并且, 开头两句总领全诗, 中间几处照应题旨, 最后两句, 以“久” 扣“三十年”, 以“樊笼” 扣“尘网” , 以“复得” 应“误落” , 以“自然” 应“丘山” , 互为映带, 以结全篇。
2.善于写景, 情景交融。
3.运用比喻和反衬手法, 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之情。诗人写美好的田园景物, 用实笔描绘, 使之具体形象, 生动可爱; 而写官场生活,则用比喻, 如“尘网” “樊笼” 等, 使人望而生厌, 并且将二者加以对比反衬, 就更加激起人们对污浊的仕宦生涯的憎恶和对纯真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4.语言朴素自然。诗中既无华丽的词藻, 也无深奥的典故, 而是用当时人们习用的语言, 如“方宅” “草屋” “榆柳” “狗吠” “鸡鸣” 等。 这些词语一经诗人组织入诗, 便呈现出一派生动的田园风光。
任务活动四:比较异同(练习)
曹操想“掇明月”,陶渊明重“返自然”,各自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①“掇明月”,表现曹操思慕人才而不得的惆怅心理,“明明如月”流露了对人才的仰慕之情,在诗人心中,人才如悬空之月,明鉴宇内。明月可望不可即,即人才难得,同时也反映诗人欲得人才的迫切之情。
②“返自然”,“自然”既是自然环境,又是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与开篇的“丘山”照应,是点题之语,表明诗人对田园的向往是源自“质性自然”的生活态度。
钟嵘在《诗品》中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黄文焕在《陶诗析义》中说:“恰见去忙就闲,一一欣快;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结合两首诗,谈谈自己的体会。
参考:①《短歌行》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感情吟咏了生命的忧患,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篇,继之以慷慨沉吟,再以忧愁接之,后以开朗收尾。忧乐夹杂、忽徐忽疾、想象丰富、古朴悲凉、气魄宏大。
②《归园田居(其一)》写的是隐退丘山之志,作者用“误落”“去”“旧林”“故渊”等词,说明其原为世外之人,尘俗生活有违本意,不是来处。所以他无比向往回归田园,其笔下的田园之景,方宅草屋,榆树桃李,人村墟烟,狗吠鸡鸣等,全在作者不动声色的白描中一一写出,都带有自己的色彩,以景之闲雅宁静,见我之旷达冲淡。
拓展延伸
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选择?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林徽因曾言,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海德格尔也说,人类的本质,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比如因新井诗而被贬江州司马却恬然自安的白居易,比如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却不惧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比如被南宋投降派排斥仕途坎坷而写诗著文的爱国诗人陆游。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陶渊明成了他们自由精神的桃花源。
练习主观题参考答案
6. ①开头设问,破空而来,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思考;②以“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逝的感慨。③以造酒的杜康借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7. 它是全诗之脉,全诗抒写的正是未能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忧思;这忧思既解释了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后面求贤若渴埋下了伏笔。
8. 《短歌行》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在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短暂,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积极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练习主观题参考答案
11.需补充细则。示例:瓦片层层叠叠地铺在坡面上,形成了有利于空气流通的缝隙(形成的缝隙有利于空气流通),使得整栋屋子冬暖夏凉。
12.示例:①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②这就使海面看起来“蒸汽腾腾” ③“海浩”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13.①极寒天气(强风或持续的强风);②海气温差大(海面存在较大的海气温差);③空里有一定含量的细小颗粒。
练习主观题参考答案
2.答案:同意。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全诗跌宕悠扬,吞吐隐约,曲折却很充分地表达了曹操复杂的思想感情。
4.答案:情景交融。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写景手法,描绘了一幅静谧迷人、悠闲舒适的田园风光,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尽情地表现自己逃离官场、重返自然的畅快之乐。
练习主观题参考答案
8.《情诗》:①抒发了役夫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之情;②表达了诗人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③寄寓了诗人有志不得展的凄怆伤悲之感。
《短歌行》:①表达了时不我待的忧思;②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③抒发了想要结束战乱、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
10.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恬淡的乡村生活图景。诗人摆脱了官场生活之后,回到了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到来。那扇虚掩的柴门,那间幽僻的居室,已经让诗人与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隔绝。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桑麻,农作物的生长牵动着诗人的喜忧。
11.感慨如朝露般短暂易逝的人生,曹操的梦想是贤才和功业,渴盼贤才归附建功立业;厌倦黑暗污浊的官场,陶渊明的梦想是田园和山水,渴盼纵情山水乐天安命。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朴素的文字,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出事物的情态面貌。
白描
工笔
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