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请同学们先把预习中遇到的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上课之前交给老师,以便让老师知道你们想解决的疑惑是什么。
为了方便老师快速浏览,请同学们把字适当写大一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文学史上,人们对诗与词的区别,有所谓“诗庄词媚”之说:诗言志,词寄情;诗为“正道”,词为“艳科”。 苏轼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境界,开豪放派词风,为宋词的发展带来了一次巨变。
唐诗、宋词、汉文章(汉赋)、明清小说。
宋词根据风格的不同,主要分为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柳永、秦观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前仰后合地大笑)。”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刻工精细,往往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离愁别绪;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牌
题目
双调
长调
怀古
抒情
临大江—风流人物—赤壁古战场—写周瑜—抒情感
写景
怀古人
抒情
乱石穿空
参差交错
陡峭不平
石壁直插云霄
惊涛拍岸
惊悚的江涛气势凶猛
惊涛骇浪拍击江岸
的力度
卷起千堆雪
江涛力量迅猛巨大
浪花千层
请说说赤壁之景的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来赤壁之景的?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雄奇壮阔、气势磅礴、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
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
周瑜,字公瑾,别称“周郎”。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成“三苏”。
作为文学家,其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他的词风格上属豪放派,他与辛弃疾合成“苏辛”,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书画方面,他与黄庭坚、米芾(fú)、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衬托周瑜的年轻有为
周瑜深得东吴主权者
的信任
姿容雄伟(威武的仪表),英姿勃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儒将风流,从容潇洒
指挥若定,从容不迫
敌人不堪一击
周瑜:风流潇洒、才华横溢,指挥若定、从容对敌,真乃风流人物,英雄豪杰。
作者为何想到周瑜?
羡慕,想象周瑜一样建功立业。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以“讪谤(shàn bàng )朝廷”罪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此词作于苏轼被贬后两年。
写作背景
周瑜 苏轼
年龄: 刚过而立 年近半百
生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 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作者慨叹“人生如梦”,他是真的消极吗?
苏轼“人生如梦”的感慨,应该是他同于常人的正常的感情宣泄,而“一尊还酹江月”,身处逆境,端酒杯,祭江月,也是在缅怀周瑜,更是在释放自己、调整自己,这是何等的超脱、豁达。
从这首词中,你体悟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周瑜的仰慕之情及对自己华发早生却一事无成,想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感慨。
作业:
1.自创一首小诗来抒情言志,注意诗句的整齐、韵脚及内在节奏。
2.学了本课之后,尝试赏析其他的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适逢苏轼先生诞辰980周年,清华附小开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其中有一项是: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还写了论文呢。我们准备以怎样的方式来纪念苏轼?
推荐一本书《宋词三百首》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