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苏轼
苏轼,字_______号______,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 ,________时期文学家,_________之一。与父_____﹑弟______合称为“三苏”。
诗歌方面和______并称______”,词方面和______并称“______”。
书法方面和______ _____ _____并称“宋四家”。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唐宋八大家 苏洵 苏辙 黄庭坚 苏黄 辛弃疾 苏辛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苏东坡传》)
写作背景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一路上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路走来了黄州……”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诵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是传颂千古的名句,有谁说说它的妙处在哪里?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
由江水而岁月,形象生动传神。
上片写了赤壁哪些景?能否抓住关键的几个字来分析?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上片营造了什么意境?
参考答案:上阕作者的视野开阔,通过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把眼前的大好河山描绘得宏伟、 壮阔、气势磅礴,这就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越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人才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
问题:作为词内的一个中心意象,周瑜是作者笔下“千古风流”的代表,就是这位代表,你们谁能说说在苏轼笔下,他到底是一位武将还是一位儒将呢?理由是什么?
武将
儒
将
从容闲雅,谈笑自若,
儒雅倜傥,指挥若定,
运筹帷幄,蔑视强敌。
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1)说明年轻有为;
(2)以美人衬托英雄;
(3)渴望像周瑜一样被信任;
苏轼内心解读
周瑜
苏轼
建功年龄
34岁
47岁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人生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怀古伤今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是一道难解的方程。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这三句的主语是周瑜,有人是苏轼。请同学说说这几句的主语到底应是谁?到底谁“多情”?
周
瑜
苏轼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是一味的消极吗?将“酹江月”理解成借酒浇愁,你同意吗?如果不同意,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消极
1)——被捕入狱,谪居黄州,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在他看来是怀才不遇,遭人陷害,并使他壮志难酬。“人生如梦”两句,正是这种身受迫害、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旷达。
2)——“人生如梦”两句是诗人由江山人物的推移和自己“早生华发”的对比中发出的。长江依旧,英雄已逝;幼时壮志犹在,而今年近“知命”,“早生华发”,就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万事皆休的悲凉。这是一种人之常情,怎能说是消极的呢?
3)——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和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比较起来,就不能不激起自己一种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闷,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这种与英雄对比自愧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是一味的消极吗?将“酹江月”理解成借酒浇愁,你同意吗?如果不同意,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消极
精神情感的自由
洒脱旷达的情怀
观景:
思人:
(遥想)
感慨:
思瑜叹己
大江
乱石
惊涛
东去
穿空
浪
淘
(尽)
拍岸、卷(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本文思路
大江赤壁,起兴点题
状写江山,思慕古人
缅怀周郎,建功立业
感伤身世,祭奠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