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东阳中学 陈益林
.exe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眉共比高
苏洵、苏轼、苏辙
■苏东坡“是一位随时能向周围的人辐射出快乐的好朋友”,“我每次想起他的形象,便感到亲切并发出微笑。”——韩少功
■“中国几千年有几个像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余秋雨
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问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我回答:苏东坡。她又问:“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记者小姐几乎没有停顿就接口道:“您是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我说对,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女作家方方曾以“喜欢苏东坡”为题作文,末尾有这样一段话:“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 。”
请您品评
易中天朗诵 《念奴娇·赤壁怀古》 d:\My Documents\01.大江东去.rmvb
研究探讨题
⒈据不少人考证,苏东坡所咏赤壁并非真是赤壁之战的真实战场,赤壁之战的真实战场应该是湖北省嘉鱼县。据此,有人认为,苏东坡在黄冈吟赤壁,咏周郎是自作多情,胡乱抒情。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但最近几年,湖北省的几位中青年历史学家持相反意见,认为苏东坡怀古没怀错地方,黄州赤壁正是当时大战的主战场。对于这个争论我一直兴致勃勃地关心着,不管争论前景如何,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此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⒉据史籍记载,周瑜迎娶小乔时是24岁,十年之后,即周瑜在34岁时才指挥赤壁大战。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却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是苏东坡记错了史实,还是苏东坡别有寄托,为了艺术表达的需要,对史实作了特殊的处理?
此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是苏东坡别有寄托,为了艺术表达的需要,对史实作了特殊的处理。将史实作了艺术的集中和变形。意在突出周瑜的丰姿俊逸、年少风流(红粉赠佳人,宝剑配壮士,美人伴英雄)、年轻有为。
d:\My Documents\01.大江东去.rmvb
⒊“羽扇纶巾”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诸葛亮的打扮,而周瑜在人们心目一直都是刀剑在手,戎装在身的形象。为什么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的形象会迥异于人们心目中的惯常印象?
参考答案:这是苏东坡有意为之,有意将周瑜塑造成儒将形象。目的在于突出周瑜的胸有韬略,腹有良谋,高度自信,举重若轻。
⒋人都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既有写景,又有写人,也有抒情,而且全词将这三者妙合无间,使之水乳交融。请具体说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这方面的特点。
景——赤壁 人——周瑜 情——作者
由赤壁之景引出周瑜,由周瑜之青春得志而引发自身感伤
⒌苏轼是公认的古代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请说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是如何体现其豪放品性的。
景: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雄奇壮观 气势浩大 意象恢宏
人:周瑜
年少风流 腹有良谋 举重若轻 指挥若定 功业不朽
忠君爱国 追慕前贤 亟思有为 壮志难酬
情:作者
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认识的?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
⒍有人说,全词结尾一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色调灰黯,格调低沉,反映了苏轼思想中消极颓废的一面。你是如何看待的?
参考答案:志士的感喟 仁者的幽怨 再图振作前的自宽自解 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我有一言寄东坡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