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上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下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上联:草堂留后世
下联:诗圣著千秋
——朱德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其诗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被誉为“诗史”。在诗歌艺术上,他形成反复咏叹、沉郁顿挫的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律诗在唐代诗人中最为出色。其人有“诗圣”之誉。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小传
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读书、壮游(35岁以前);
长安求职(35-44岁):天宝十四载(755)十月,44岁的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后改右卫率府曹参军;
陷贼与为官(44-48岁):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甘肃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
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48岁-50岁在成都草堂,后又漂泊,53岁又回草堂,友人严武保举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次年严武突然去世,他到夔州住了近两年,写了很多诗。57岁乘船出峡,想回家乡。58岁冬天,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一条船上。
显赫的家境
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巩县。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人物轶事
杜甫作品
“三吏”——《石壕吏》
《潼关吏》
《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杜甫名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5、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7、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二首(其一)》
8、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9、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10、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1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
1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登高
杜甫
暮齿登高 悲尽三秋——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写作背景
2.解释词语,明确诗意。
①啸哀:
②渚:
③鸟飞回:
④落木:
⑤萧萧:
⑥万里:
⑦常作客:
指猿的叫声凄厉。
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指远离故乡。
长期漂泊他乡。
⑧百年:
⑨艰难:
⑩苦恨:
繁霜鬓:
潦倒:
新停:
这里借指晚年。
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刚刚停止。
1.明确字音
渚清沙白(zhǔ) 萧(xiāo)繁霜鬓(bìn) 潦倒(liáo)
诗意理解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
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
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
注释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盘旋飞舞。
景物有:风 天 猿 渚 沙 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
“飞回”来描写,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给人以悲凉的感觉。
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清、白)、
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渚)
急风
天高
哀猿
飞鸟
渚清
沙白
使人感到寒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主要是心灵的
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十分悲凉凄异 “猿鸣三声泪沾裳”
深秋找不到食物的鸟,与鸟群失散,孤独痛苦、倦飞欲还
均为冷色调,苍凉的画面,传达诗人内心凄凉的情感
首联
既雄浑高远,又肃杀悲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展示一幅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秋景。
“哀”
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也为首联营造的(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一个“哀”字让诗句中的天、风、沙、渚、猿啸、鸟飞顿时有了浓重的伤感色彩。
联系全诗来看这个“哀”字不仅写出了自然之悲象(秋),而且写出了人生之艰难(霜鬓)。 (与“悲”字照应)
首联
颔联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落木
长江
对比、衬托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于不动声色的景物描写中让人倾听灵魂深处的苍凉与悲苦。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更能让人在景色的情状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感伤。 透过这些沉郁悲凉的对句我们看到的是诗人出神入化的刚健笔力。
“无边落木”一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但杜甫继之以“滚滚长江”,使其境界旷远,意象宏阔。前人把此联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生命的晚秋
短暂
无穷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前两联写景,各有什么特点?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让读者用想像补充。
杜甫写景技法探微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哪些字眼能充分突出抒情的程度?
万
常
多
独
宋 罗大经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百
① “万里”:远离家乡,与亲人音讯隔绝。(空间)
② “悲秋”:肃杀秋季,给人萧瑟凄凉之感。
③ “作客”:客居他乡,旅途飘零。
④ “常”:客居他乡时间之久,颠沛流离。
⑤ “百年”:人到暮年,一事无成。(时间)
⑥ “多病”:百病缠身,身心折磨。
⑦ “登台”:登台眺望,满目萧然。
⑧ “独”:独自登台,无人陪同。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八层合一,层层递进,对偶工整,却处处悲辛落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不仅暗合首联的“哀”,而且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诗人目睹阔大苍凉的秋景,“萧萧”的落叶和“不尽”的逝水,不由得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定,年老后沦落他乡、体弱多病的处境,无限悲愁之绪顿时涌上心头。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在此有了最好的交融之境。
另外“独”字应有两层意思在,一是独知此宇宙与人生之悲怆,二是独自承担此苦难的情怀。这让读者有了更为深刻的体味。我们一般看到的思乡诗,都有孤独的情感在,但像诗人这般因久客而孤独的诗歌内容并不多见,再加上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便陡然见得深沉了。
如何理解尾联的情感?
“艰难苦恨”
一己潦倒的生活之苦
一生无法释怀的国难家愁
人生的艰难
借酒消愁,而因病无奈断酒
悲凉之意袭上心头
慨叹之音脱口而出
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重重痛苦,郁积心头,无处排解。
通读全诗,《登高》中的“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全诗又是如何抒发这样的情怀的?
“悲”指自然之悲象(秋)、人生之艰难(霜鬓)。
自然之悲象体现在诗的前四句,人生之艰难体现在诗的后四句。
“独”指诗人独知人生之悲怆,独自承担苦难的情怀。
全诗用苍凉的色调,将风急、猿啸、鸟飞、叶落与滚滚江水描写成天地同悲的宏大意境,再引出自己的悲苦、孤独的感伤情怀,全诗既流畅浑厚,又高歌激越。气势磅礴、情景交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历来被赞为七言律诗第一。
登高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极富象征性的意象,杜甫把古代风俗中的登高祈寿与士大夫的登高言志综合在了一起,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诗歌主旨
复杂感情:①孤独之感 ②思乡之情 ③壮志未酬 ④悲秋之情 ⑤老病之哀 ⑥家国之忧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探究思考
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又有长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的孤独之感,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和日渐增多的白发,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展现了一位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2.分析概括艺术手法。
①对仗工整,无雕琢之痕迹;
②锤词炼字精练传神;
③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
④写景方法灵活多样,如动静结合,对比,移步换景等。
⑤语言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探究思考
杜诗风格特色——沉郁顿挫
“沉郁”指思想内容。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则指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音乐美。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了解“律诗”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了解“律诗”
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首字,末字常用作仄声,此诗却用平声韵。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既遵循格律的要求,又充分照顾到情感表达。
欣赏格律
写景技法探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追求的境界。诗是主情的,作为抒情的常用载体——景物描写,在古诗中,被中国古代文人运用得出神入化。
描写景物时,通过对景物的形态变化,即动态和静态交替的描写,达到刻画景物神态之目的。诗歌首联由一对对偶句入手,其中高远的天空、清澈的江水、洁白的沙子属静态之物,而劲急的秋风、悲哀的猿啸、盘旋于空中的水鸟则为动态之景,一联中动静结合。如果将首联宏观地视为静态之景,那么颔联两句中萧萧的落木、滚滚的长江则纯为动态,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格调高亢的秋景图。
(一)景物状态变换写景法
描写景物时,从不同的视角、位置去描写,方能全面表现景物的神韵,远景近景变换,高处低处结合,俯视仰视更替是常见方式。首联中上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既为远观之景,亦是仰视之物,而下句“渚清沙白鸟飞回”,则为近看之物,俯视之景。与此同时首联两句相对颔联两句则为局部之景,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滚滚来”则为作者登上高处,远眺全面之景,如此变换写景,描写二幅气势恢弘,境界阔大之景。
(二)视角方位变换写景法
感官形象即人的不同器官所获得的外界景物形象,即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在景物描写中的表现。 诗中意象:高远的天空,清澈的溪流,洁白的沙子,盘旋飞舞的水鸟,奔流的江水,皆为眼睛所见之视觉形象;劲急的秋风声,悲哀的猿猴声,飘坠的落叶声则为听 觉形象,诗人不仅视通万里,而且凝神谛听,在广阔的时空中去感受秋天的气息。
(三)感官形象变换写景法
景物色调即冷暖色彩两种类型,暖色调景物一般对应着喜悦明丽之景;而冷色调则常用来描写忧愁灰暗之物。诗中首联下句“渚清”对“沙白”,色彩如画,通过冷色调之景,描绘出一幅幽洁明净中略带凄清的峡江图来。由此想到杜甫诗中其它诗句,如《绝句四首》(其三)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运用“黄、翠、白、青”四种明丽的色彩,绘出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四)景物色调写景法
点面结合法即在景物选取时变换角度写景,通常有局部与整体,个体与群体的变化形式。诗中首联所选意象: 风、天、渚可以说是一种整体形象,而猿啸声、沙、鸟则 为一个局部之物的个体特征。与此同时首联中景物:风、天、猿啸、沙、鸟,相对于颔联中“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而言则又是局部与整体之变化。杜甫借助这些景物将夔州之地的景物特征如同电影镜头般,由局部特写到整体表现写得淋漓尽致。
(五)点面结合写景法
登高诗就是指古人登高临远写景抒怀的诗歌统称。
从创作时间看,既有登高时的即景之作,也有登高过后的有感生发和应命奉笔之作;既有重阳旧俗登高时的抒怀之作,也有四时登高的即兴之作。
从创作地点看,登高临远之地既有高山叠嶂,也有亭台楼阁,只要地势高,视野开阔,适宜远眺赏景即可。
登高习俗
(一)依重阳旧俗登高
重九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满地黄花,是登高远眺,舒畅胸臆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欣赏深秋的美景,一面赏菊饮酒,一面吟诗抒怀,留下了许多生动的诗篇,唐诗尤多。
(二)即席酬唱,切磋学问
规模可大可小,少则数人,多至几十人,主要是亲朋好友和文化名人。流传至今的“登高”名作, 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 ,就是在这样的文化集宴中诞生的。
(三)独上高所,借景抒发隐怀
正因登高和古代文人心理的契合,不管是仕宦出游,还是羁旅漂泊,文人异地登高的渴望总是在所难免,登高一则可以饱览异地风光,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感;一则可以放松身心,或抒发心志, 或排遣郁闷,可谓一举两得。如王粲《登楼赋》,杜甫《登高》、《登楼》、《登岳阳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崔颢《黄鹤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等名篇,都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写成的佳作。
(四)登高怀古
今昔比照中表达对时世的关心和对个人处境的反省,“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登高可穿越历史的长河,在今昔沧桑中凭吊遗迹,悼念往事,给文人们提供自省和生发豪情的机会,更加理性正视现实和人生。
(五)登高饯别
每逢家人故友外出远游,登高设宴,举杯畅叙离别之情和人生感慨,目送对方渐行渐远,已成古代文人最富有情调色彩和最衷情的告别形势。还有借登高念亲怀友的,在远眺中寄托思慕之心和惆怅之情。
悲 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苏东坡《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表现处境悲凉,命运多舛。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骆宾王《在狱咏蝉》
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刘彻《秋风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