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学习重点:
1、理清作者思路。
2、了解杂文的特点,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3、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和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
4、认识作者倡导的对待外来文化应有的态度。
冯骥才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有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
—————————————————。”关于外国文化遗产问题,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对此做了精辟、深刻且生动的阐述。
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猪,吃了牛肉不会变牛
《且介亭杂文》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
鲁迅
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关于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与此同时,革命文化阵营内部出现了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崇洋媚外、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主义错误。
如果你写《拿来主义》,你会怎样构思?
拿来什么?
为什么拿来?
怎么拿来?
拿来了怎么样?
……
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本文的思路?(画文章结构图)
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6: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提出“拿来主义”
7-10:提出“拿来主义”的错误态度与正确做法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1.先破后立,顺理成章。
2.对比衬托,鲜明突出。
先破后立,破中有立
课文解读·第一段
闭关主义有哪些表现?产生了怎样的后果?它的实质是什么?
表现: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后果:落后挨打
实质:排外
自大背后的自卑
课文解读·第一段
学艺上的送去主义有哪些表现?实质是什么?
表现:送古董→送古画和新画→送梅兰芳
实质:媚外,虚张背后的怯懦
作者对送去主义者的态度?
奚落、讽刺
签定条约、割地赔款、开通口岸、出卖主权
形式不同、本质相同
小切口、深说理——以小见大
为何单是是学艺上的东西?
课文解读·第三段
请概括本段的核心意思
送去主义的危害:会亡国
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讽刺?
丰富、大度,磕头贺喜
课文解读·第三段
使用尼采这则材料有什么作用?
比较对象
比较点
结 论
尼采
送去主义者
只是给与
不想取得
一味送去
发了疯
亡国
以类比的方式揭示了送去主义的危害
4—6段
讨论“抛来”“抛给”“送来”的意思和区别。
抛给: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的阴谋罪行。即文中所说的"送来"。
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掉,不怀有不良动机。
区别:有无目的和企图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无来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祸害
因 为
所以: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因果论证
课文解读·第七段(中心)
三个短句的语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运用脑髓”——思索;“放出眼光”——鉴别; “自己来拿”——行动。体现了对事物由思到行的逻辑过程。
“拿来”与“送来”的区别何在?
“拿来”是积极主动;而“送来”是被动承受。
自己!
八、九段
作者批判了哪几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大宅子”比喻什么?
大宅子——中外文化遗产
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一种错误态度
指哪类人?
孱头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二种错误态度
指哪类人?
昏蛋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三种错误态度
指哪类人?
废物
八、九段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如何理解“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
正确态度:占有、挑选
课文解读·第九段
鱼翅:
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正常吸取
鸦片:
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和糟粕互现的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烟枪烟灯:
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有历史价值,但没有现实价值。保留少数,销毁多数。
姨太太:
糟粕;没有任何价值,遣散,销毁。
写作特色
1.精巧的构思:先破后立,破中有立
闭关——抱残守缺(误国)
送去——取悦洋人(卖国)
送来——备受剥削(损国)
拿来——批判吸收(利国)
2.生动犀利的语言:比喻、反语
3.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
我们送去了什么?别人送来了什么?
拿来了什么?还应拿来什么?
中国“走向世界”,也可以说是“世界走向中国”。咱们开门走出去,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撞门,甚至破门跳窗进来。 ——钱钟书
请结合现实社会中的外来文化,再论“拿来主义”。
中国足协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职业化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技术上的东西,很早就有人出去了,从最早的古广明、迟尚斌,再到职业化初年把整个年轻的健力宝送到足球王国巴西,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流洋的球员,杨晨,李金羽,谢辉,孙继海,李铁,邵佳一他们,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把杜威送到国外去。我在这里不想讨论他们出去与提高中国足球有什么关系,总之,现在出去的人是越来越年轻化了,我敢说,这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是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礼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夸过他是太阳,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终究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中国足球的水平连中国人自己都看不好,外国人能把中国出去的球员当盘菜吗?(就是菜的话,出去的球员都是大咸菜)。外国俱乐部夸中国的球员有潜力。他们拿不出东西,大腕球员不来,只好夸咱们的球员。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其实甘肃天马的加扎就是一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 “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 之外,还得“拿来” ,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足球流氓(中国有了),东南亚的赌球开盘,意大利的黑哨(中国裁判学会了)。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我在这里说得似乎有些勉强)。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原话。低素质的中国足球人很难领悟)
假如我们有幸学会了“巴西”(中国队会成为亚洲的巴西队吗???),或者学会了南斯拉夫(中国队会成为亚洲的巴尔干雄鹰吗???),但我们不思进取,照样玩儿完。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学巴西,南斯拉夫必须要超过他们,变成自己的。首先要咱们的中国足球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足球不能成为新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