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文本研读
一、由文章的题目《我与地坛》你能想到什么?
“我”是谁?
地坛是什么样的地坛?
我和地坛是什么关系?
母亲和地坛有什么关系?
文本研读
二、“我”是谁?
“我”是史铁生,一个“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
忽地残废了两腿”的残疾人,“找不到工作,找
不到去路,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文本研读
三、地坛是什么样的地坛?
自由阅读1—5段,找出描写地坛的语句,并概括地坛的特点。
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古旧
荒芜
宁静,
充满
活力、
生气
荒芜但并不衰败
地坛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文本研读
四、我和地坛之间是什么关系?说一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 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地坛被人遗弃
作者被社会遗弃
同病相怜
然而地坛荒芜冷落但并不衰败
我呢,我应该怎样面对生活?
问题:荒芜并不衰败的古园使作者豁然开朗,
作者有了哪些思考?试找出来并谈一谈。
我( )但可以不( )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死亡不可避免,
不如好好活着。
既然死是一件在想透之后便无须再说的事,那便毋庸费神,对彼岸的悬搁意味着对此岸的珍重,史铁生终于意识到关键是如何活下去。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活下去?作者回答了么?把它们找出来试着理解。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
■《合欢树》 ■《我与地坛》
■《答自己问》 ■《务虚笔记》
现在你能填这些空了么?
_________________的我,无意中走进 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坛,在地坛的启示下,我认真地思考了_________的问题,并找到了答案,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残疾而近乎绝望
荒芜而不衰败
生与死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那就认认真真的对待生命,
坦然面对困厄与挫折,实现生命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命运像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甚至要威胁诸神。······
命运可以剥夺人的幸福和生命,却不能贬低他的精神,可以把他打倒,却不能把他征服。”
——别林斯基
如果说生命的本质就是残缺,那么史铁生无疑实现了灵魂的完整。从茫然到坦然,从抱怨到感恩,向死而生,他穿越了生命最脆弱的缝隙,从而达到一种深刻冷静的人生境界。他之所以被人尊敬,并不是在于他写了多少作品,而在于他面对疾病、残疾、死亡的平静态度,和他对所有残疾或健全的人的警醒与鼓励。我们是用双腿在前进,而史铁生是用灵魂在行走。
苦难而伟大的母亲
理智而深沉的母爱
在 —— 忧—— 关爱
久在 —— 找—— 坚忍
我 母亲
去 —— 送 ——理解
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思考:两个部分,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
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抚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
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
地坛就是母亲。
该不该去死?
为什么要出生?
荒芜但不衰败
地坛
母亲
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苦难
追寻
怎样活?
解
答
悟
课文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关爱残疾人;
珍爱生命,珍爱健康;
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更加深切地感受母爱……
贝多芬,德国著名作曲家,50岁时双耳完全失聪,《命运交响曲》是他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海伦·凯勒,美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一岁零七个月时,失去了视觉、听觉以及说话的能力。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有一片纯沙漠地
带。所谓的纯沙漠,就是年降雨量不足一百毫米,
又没有水灌溉的地方。然而,就在这无雨无水,干
旱,盐碱,人称“死亡之海”的沙漠里,却有着一种
古老树种----胡杨树。无论是站着的胡杨还是身躯
弯曲或者扑倒在地的胡杨,在它的脚下,均不见有
一棵小草在生长。干裂得张着大口的地面上,弧形
的裂纹,一环套一环,直接苍天。胡杨树,千年不
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面对不幸,面
对坎坷,它们竭尽全力抗争,显示出生命超乎异常
的伟大。
-----《准备十八岁》袁丽娟
史铁生截瘫后,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身体里只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每周要做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
“他完整地保存自
己,依然快乐。”
“通常并不抱怨,
知道感恩。”
——陈村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这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对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
史铁生授奖词,也是对他本人以及其作品最真
实最恰当的评价。